形势与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深化改革的启示
首先让我阐明一下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对于目前大多数国家来说都要经历几个历程: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到中等高收入国家最后再到发达国家,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从低收入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是很容易的,大多数国家都用十年不等的时间完成了这个跨越,利用没有竞争的市场,低廉的劳动力,国家大力的支持等,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对资本家是很有利的,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就是一个国家发展关键瓶颈,大多数国家都停留在这个阶段很难在继续发展,也就是进入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世界银行对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定义是: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进入这个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大部分国家则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分析近几年我国GDP增长水平,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大陆人均GDP为7595美元,2013年中国大陆人均GDP为6995美元,2012和2011年则分别为6264美元和5577美元,2015年我国GDP67.67万亿元,人均8016美元。从数据很容易看出,中国即将进入突破人均一万美元的大关,也就是决定我们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步,而这一步是及其重要和艰难的,从世界整体水平来看只有极为少数的成功跨越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是鲜活的例子。
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
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2014年更是达到了28101美元,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12年时间,韩国则用了8年。
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则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一些国家收入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如菲律宾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84.6美元,2014年仍只有在2865美元,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人均收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还有一些国家收入水平虽然在提高,但始终难以缩小与高收入国家的鸿沟,如马来西亚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812美元,到2014年仅达到10804美元。阿根廷则在1964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超过1000美元,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上升到了8000多美元,但2002年又下降到2000多美元,而后又回升到2014年的12873美元。墨西哥1973年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在当时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而2014年人均GDP只有10718美元,41年后仍属于中等偏上国家。拉美地区还有许多类似的国家,虽然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努力,几经反复,但一直没能跨过
15000美元的发达国家的门槛。
而对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几个特征中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
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
等。
目前中国已经有贫富分化较严重,青年人信仰缺失,就业困难等或轻或重等问题
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带动后富的确是在缓慢的进行着,由于个人利益以及能力等诸多问题,实现的过程的确是较为缓慢的,但无可质疑的是人民的生活无疑是改变了很多,可是这还远远不够,随着经济发展,贫富差距本应该逐渐减小并维持到一个稳定的基尼系数范围内,可是中国的现状却是逐渐扩大,逐渐的像美国一样,国家大多数财产掌握在那1%人手中,这对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是很不利的,又比如信仰缺失,作为一个青年人我是深有体会的,心中再没有纯粹的梦想。没有七八十年代那种老一辈人信仰支撑的激情,等等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比较分析成功跨越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两类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特征,对中国进行深化改革有重要借鉴意义。我们选取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韩国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马来西亚和阿根廷作为样本进行比较,可分析其在经济增长、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收入分配、社会发展、对外依赖等方面的差异性。
第一,经济增长稳定性差别很大。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经济增长往往出现较大的起伏,即便在短期内取得高增长,也难以持续。这一特征在拉美国家尤其突出。
1963年,阿根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42美元,已达到了当时的中高收入国家水
平,而韩国当时仅为142美元,是典型的低收入国家。但到45年后的2008年,
阿根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到8236美元,仍为中高收入国家水平,,而韩
国则达到了19115美元,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第二,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存在明显差别。从研发费用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韩国2003年达到2.64%,高居世界第7位,而马来西亚、阿根廷分别为0.69%和
0.41%,世界排名均在40名以后。从劳动力素质看,韩国2007年劳动力中具有
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比重为35%,而马来西亚、阿根廷分别为20.3%和29.5%,
韩国也有明显优势。
第三,收入分配公平程度差异较大。从基尼系数上看,阿根廷和马来西亚基尼系数较高,两国在1980年代中期基尼系数就在0.45左右,到1990年代末进一步上升到接近
0.50,2007年阿根廷达到0.51,而马来西亚始终保持在接近0.5的水平上。韩国
在上世纪70年代末基尼系数为0.36,到90年代末下降到0.31,至今没有明显变
化。
第四,社会发展指标有明显差别。从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看,韩国从明显落后转为明显领先。如预期寿命,韩国1960年仅为54.2岁,与马来西亚基本相当,比阿根廷低
11岁。到2008年,韩国提高到79.8岁,已明显高于阿根廷和马来西亚的75.3
岁和74.4岁。婴儿死亡率也有类似情况,韩国1960年婴儿死亡率高达96‰,远
高于阿根廷和马来西亚的59.9‰和66.1‰,到2008年,韩国已经下降到4.7‰,
低于阿根廷和马来西亚的14.6‰和5.9‰的水平。在教育领域,2010年韩国成人
平均受教育年限由上世纪70年代的5.6年上升到11.3年,明显领先于阿根廷和马
来西亚的8.9和9.7年。
第五,第五,对外部经济的依赖程度存在差别。在外资方面,阿根廷和马来西亚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高于韩国,表明外资在经济中占有更重要地位,
特别是马来西亚1990年的外商直接投资占比达到了5.3%。在外债方面,阿根廷
2002~2004年间的外债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曾超过100%。总体而言,阿
根廷和马来西亚对外部经济的依赖程度要明显高于韩国。
从日本、韩国等国的经验看,最根本的是较为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特别是从“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