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上课
【高中语文优质课件】定风波 (上课)
![【高中语文优质课件】定风波 (上课)](https://img.taocdn.com/s3/m/ea18ea2b998fcc22bcd10dfe.png)
风
苏
波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 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序中有差异:
一处自相矛盾:一蓑烟雨任平生/雨具先去
蓑
衣从何而来?
一处序无词有:料峭春寒吹酒醒,苏轼为何喝酒?
“竹杖芒鞋”
“马”
“竹杖芒鞋 轻胜马”
闲散江湖
奔波官场
两者对比,隐喻闲散 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赏析探究
思考:“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
“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
样的人生感悟?
“风雨”和“晴”
人生的逆境和顺境 名利的失和得 官职的降和升
明确: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是 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都 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
风雨中的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大雨过后,苏东坡对人生有了怎样的新认识?
风雨过后,必将迎来人生的希望。 回首往事,人生的顺逆已无分别。
雨过酒醒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赏析探究
思考: “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吗?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
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乌台诗案: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锒铛月向低。梦绕云山心 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命悬一线,九死一生) 沙湖买田:去年东坡拾瓦砾,自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 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开荒种地,生活艰辛)
苏轼用什么来抵挡这场狂风暴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积极面对的态度)
苏轼《定风波》教案
![苏轼《定风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55780dde80d4d8d15a4f10.png)
从容 悠闲 洒脱 希望
宠辱不惊 超然旷达
一、 初步阅读 感受诗意 二、 温故知新 复习诗词鉴赏 12 个关键点 三、 交代鉴赏目标 读诗知人——在《定风波》中,苏轼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自身 形象? 四、 交代鉴赏方法 1、知人论世、联系背景。 2、抓住抒情主人公的外貌、语言、行为、神态、心理。 五、 交代写作背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六、 鉴赏本词内容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七、鉴赏归纳小结 八、融情入境 感受诗意 九、布置作业 迁移练习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附板书设计: 外在 内在 外貌 语言 心理 行为 神态
苏轼《定风波》 教学简案
课 型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新授课 授课班级 高一 18 班 授课人 李 健
【知识与能力】知人论世、联系背景,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抓住诗歌鉴赏的关键点,通过抒情主人公的外貌、语言、行为、神态等外 在特征来分析其心理,以完善词人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抓住诗歌鉴赏的关键点,通过抒情主人公的外貌、语言、行为、神态等外在特征来分 析其心理,以完善词人的形象。 点拨法、引导法、迁移法
定风波优秀课件(公开课)
![定风波优秀课件(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55b1aa12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77.png)
04
归去——意向的隐逸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苏轼
他,一生坎坷,被一贬再贬
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
跋涉在荒野古道上
无休无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
他,才华横溢,诗、词、文、画、书法名冠一时
当我们面对人生风雨的时候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 苏轼 《定风波》
定 风 波
01
苏 轼
0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诵读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01
02
研 读 小 序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天气:雨,晴。
地点:沙湖道中。
故,交代写作缘由。
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品读上片
1、相对于众人的“狼狈”,苏轼在风雨中又是怎样的形象呢?
2、哪些词能表现苏轼抵抗狂风暴雨的心态和精神?从每一句找出一个词加以说明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01
沉 着 豪 迈 随遇而安 旷 达
02
上片:风雨中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品读下片
苏轼人生中有没有风雨?结束了。“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1
品读下片
“
3
“风雨”“晴”
《定风波》(上课)
![《定风波》(上课)](https://img.taocdn.com/s3/m/6cc08120453610661ed9f4f4.png)
苏轼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贬到杭州,他说:“我笨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 兹游奇绝冠平生”。
读(文) 析(情)
探(法)
沙湖:在黄冈东三十里处。 狼狈:进退都感觉困难。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时苏 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县) 已第三年。因自然现 象,谈人生哲理。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予 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 一首词来,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 (被贬黄州后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无风雨”“无晴”表面上说的是对天气的变 化毫不在意,实际上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 乐哀愁全不放在心上。可谓一语双关。
思考讨论
3、总结人物形象
雨后东坡——勘破人生晴雨的智者Fra bibliotek合作探究
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也 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心用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纷 扰扰的世界。苏轼360首词,归字出现 100多次。他要“归去”到哪里?为什么?
现在,很多同学面对高考的压 力而无所适从,请你运用苏轼的 人生观以《东坡对你说》为题, 为这些同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 短文鼓励一下他们
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情感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课件(共19张PPT)
![苏轼《定风波》课件(共1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d959fc8360cba1aa911da07.png)
莫听穿林 打叶声, 何妨吟啸 且徐行。
“莫听”一词表明词人 认为风雨虽大,但不足以 挂在心上,“何妨”透出 一点俏皮,即使风狂雨骤, 在雨中照常缓步前行,一副 泰然自若的神态。
文本探究
竹杖芒鞋 轻胜马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 却轻捷得胜过骑马,与 “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 的对比,突出词人的欢快 豪迈的姿态。
镇定从容
人物形象
学习了这首词,请你结合词句简要概括你读到 的苏轼的形象。
不畏艰险
人物形象
学习了这首词,请你结合词句简要概括你读到 的苏轼的形象。
乐观旷达
人物形象
学习了这首词,请你结合词句简要概括你读到 的苏轼的形象。
镇定从容
不畏艰险
乐观旷达
学以致用
学习了《定风波》这首词,你 有什么样的人生思考?
00 料峭春风吹酒 醒,微冷。山 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 处,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
文本探究
面对这场狂风骤雨,词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处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
文本探究
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之后 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 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课后作业
①背诵本词; ②根据你学习这首词的收获, 以“我看苏轼”或“我看磨难” 为题写一篇文章。
雨:逆境
这一句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获得的启示:
自然界的风雨都是这般常见,那么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 辱得失有何足挂齿?因此,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一样, 要坦然面对、从容接受。
人物形象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6b83125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71.png)
生平介绍
02
创作特点
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及贡献。
详细介绍苏轼的创作特点,如豪放、豁达、富有哲理等。
《定风波》词牌介绍
《定风波》的来源
介绍《定风波》这个词牌的来源 及发展。
《定风波》的意境
阐述《定风波》所表达的意境和 情感。
02
文本细读
上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中场景,展现自然之景与苏轼的旷达之情。
教育价值
苏轼的文学作品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及思想 深度具有积极意义。
对个人成长与精神世界的启示
要点一
人生态度
要点二
内心修养
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对于现代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时具有启示作用。
作品中所强调的内心修养、自我反省及自我提升等思想, 对于个人成长及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详细描述
上片中,苏轼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雨中景色,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现出自然之景的壮美 ,同时表达出旷达之情。这种情感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达到高潮,表现出他对自然 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豁达的态度。
下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进一步强调苏轼的超然之情。
05
教学设计与实践
教学理念与目标
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 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目标
通过学习《定风波》,让学生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 思想,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和审 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通过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 苏轼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642785c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c9.png)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
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
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
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
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介绍苏轼。
二、读定基调,感知大意1、小序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感情基调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
请学生一读定基调。
3、感知大意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
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读明态度、赏析内容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
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以小见大。
请学生二读明态度。
四、读懂豪放,理解风格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
太常引辛弃疾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
婆娑:pósuō枝叶茂盛的样子。
明确:从内容、情感、写景等入手,鉴赏本词。
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
明确:课本57页:豪放词题材较广泛,抒怀言志,关注社会现实,涉及人生重大主题。
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请学生三读懂豪放。
五、结束语以苏轼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做结束语,请学生在朗读中结束。
《苏轼词定风波》课件
![《苏轼词定风波》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5be1cb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8a.png)
苏轼在《定风波》中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等,使得作 品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这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CHAPTER 03
《定风波》词文解析
词的上片
总结词
描绘雨中景象,表达诗人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详细描述
上片开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描绘出雨滴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的声音,营造出一种静谧的雨 中景象。诗人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认为不必过分在意这些琐碎的小事,可以一边吟诗一边慢慢行走。
CHAPTER 02
《定风波》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
苏轼创作《定风波》时正值北宋时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 ,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文化氛围
北宋时期的文化氛围相对宽松,各种 思想、文化交流频繁,诗词创作也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
个人背景
苏轼生平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生平经历十分丰富, 曾多次被贬谪,历经磨难,这些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较欣赏
可以将《定风波》与其他诗人的同类 型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全面地欣赏和 理解该诗词。
THANKS
[ 感谢观看 ]
04
他的散文作品则以文笔 流畅、思想深邃而著称 。
苏轼思想及影响
01
02
03
04
苏轼的思想深受儒、释、道三 家影响,主张“文以载道”。
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 盾和问题,表达了对人民疾苦
的关注和同情。
苏轼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誉为“
文宗”。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成为中 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轼《定风波》优秀公开课课件
![苏轼《定风波》优秀公开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3bc9864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f0.png)
02
《定风波》文本解读 与赏析
2024/1/25
7
原文呈现与注释解读
2024/1/25
原文呈现
全文准确呈现苏轼《定风波》一 词,包括题目、作者、正文及标 点。
注释解读
对词中难懂的字词、典故、历史 背景等进行详细注释和解读,帮 助学生理解词意。
8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意象描绘
分析词中所运用的意象,如“穿林打 叶声”、“竹杖芒鞋”、“一蓑烟雨 ”等,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词中的画 面感。
10
03
《定风波》艺术特色 分析
2024/1/25
11
结构巧妙与层次丰富
上下片呼应
上片描述自然景象,下片 抒发情感,二者相互呼应 ,使全词结构紧密。
2024/1/25
时空交错
词中通过时空的交错转换 ,展现了词人内心的起伏 变化,增强了词的艺术表 现力。
线索清晰
以词人的行踪为线索,贯 穿全词,将写景、叙事、 抒情融为一体,层次分明 。
12
语言优美且富有感染力
炼字精准
苏轼运用精准的动词、形容词等 ,刻画出生动的景象和强烈的情
感。
2024/1/25
音韵和谐
全词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富有音乐美感。
比喻生动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使得 描绘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艺术感 染力。
13
表现手法独特,意境深远
寓情于景
意境深远
苏轼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的 情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苏轼形象的跨文化传播
苏轼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形象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增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 认同。
《定风波》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苏轼《定风波》ppt课件
![苏轼《定风波》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a20ac44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78.png)
读者在欣赏该诗时,可以感受到诗 人的豁达、乐观与坚韧,同时也能 体会到人生的起伏与变化,从而获 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04
苏轼其他代表作品欣赏 与比较
《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豪放派作品欣赏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该词表达了苏轼壮志未酬的豪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通过描绘出猎的壮观场 面,展现出词人的狂放和豁达。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描绘雨中景象,表达诗人从容不迫的态度。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以竹杖芒鞋与马对比,突出诗人的豁达与超然。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描绘春风吹拂、酒醒后的感受,展现诗人的乐观与坚韧。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总结全诗,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深刻领悟和超脱境界。
苏轼豪放派词风的特点
苏轼的豪放派词风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语言奔放、笔力雄健为主要特点, 常常借助自然景象和历史典故来表达内心情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婉约派作品比较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该词以中秋赏月为背景,表达了词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借月之圆缺寄托 了对人生哲理的追求。
苏轼婉约派词风的特点
苏轼《定风波》ppt课 件
目 录
• 苏轼生平及时代背景 • 《定风波》创作背景及主题思想 • 诗词内容详解与赏析 • 苏轼其他代表作品欣赏与比较 •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传承 • 课堂互动环节
01
苏轼生平及时代背景
苏轼简介与成就
01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他的书法和绘画也有很高的成 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02
《定风波》创作背景及 主题思想
定风波上课使用课件
![定风波上课使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3d77f89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e5.png)
“风雨”和“晴”
人生的逆境和顺境 名利的失和得 官职的降和升
下片小结
下片进一步深化主题,在表现自己外在形象的基础上进而写其对人生经验的深刻体会,表现自己忧乐两忘的胸怀。
归纳总结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一复杂而深微的情致及旷达情怀。
《定风波》是苏轼的旷达词之一。旷达情怀贯穿了全词的始终。所谓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旷达是苏轼为人的性格特征,旷达词在苏词中数量很多,所以旷达可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赏析探究
相关链接
村舍外,古道旁,杖藜徐步转斜阳。《鹧鸪天》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浣溪沙》
思考: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莫听”
“超然物外”
“何妨” “谁怕”
向风雨挑战
“吟啸且徐行”
潇洒安闲 泰然自若
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
“竹杖芒鞋”
闲散江湖
定风波
汇报人姓名
苏轼,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01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ce7a1329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1f.png)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定风波》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苏轼《定风波》(公开课)课件
![苏轼《定风波》(公开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7495037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1e.png)
03
苏轼的诗作风格多样,既有豪 放奔放,也有婉约柔美;既有 山水田园,也有边塞题材。
04
苏轼的词作则开创了豪放派词 风,成为后世词人学习的典范 。
苏轼思想及影响
01
苏轼的思想深受儒、释、道三 教影响,主张“内儒外道”, 强调内心修炼和道德修养。
02
苏轼的思想影响了后世许多文 人墨客,尤其是他的豁达乐观 、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
语言特色
平易自然
苏轼的词语言平实,不事雕琢, 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读来亲切自然。
清新脱俗
这首词描绘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 ,语言清新脱俗,给人以美的享受 。
含蓄蕴藉
苏轼的词往往言简意赅,含蓄深远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作者 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耐人寻味。
05
《定风波》的影响与评价
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启示
《定风波》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和 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教育具有重要 的启示意义。这首词传达了一种不畏 困难、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助于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VS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定风波 》作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 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从而培养他们的 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也可以 通过这首词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 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02
03
意境深远
苏轼的诗词意境深远,常常通过 描绘自然景物或历史典故来表达 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04
03
《定风波》诗词解析
词的上片解析
总结词
描绘雨中行走的场景
详细描述
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烟雨任 平生。”描述了词人在雨中行走的场景,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不畏风雨的精 神境界。
苏轼《定风波》上课用课件
![苏轼《定风波》上课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e05d1b31a37f111f1855b71.png)
定风波苏轼才华横溢的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旷世奇才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绘画方面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旷达的在他之前诗庄词媚词多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凡是诗所能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里表现正如刘熙载所说的达到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程度使词走出了樽前檀板深闺小楼进入社会民生的广阔天地中这就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功能开创了豪放词风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说明当风烛残年的苏轼从海南岛儋州贬所北归途经润州镇江时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北宋名画家苏轼好友所画东坡像回顾一生心潮难平感慨万千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诗词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 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乌台诗案7月2811月29入狱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讽刺青苗法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出自《山村五绝》讽刺农田水利法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出自《八月十五日看潮》讽刺贡举法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出自《戏子由》讽刺均输法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出自《盐诗》揭发大逆不道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出自《桧树》给弟弟苏辙绝笔诗中有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给妻子王闰之绝笔诗中有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乌台即御史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覃qín何正臣等因此称为乌台诗案读准字音同行xíng 吟啸yín xiào 芒鞋máng 料峭qiào 萧瑟sâ一蓑<a name=baidusnap0></a>烟雨</B> suō赏析诗词解读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地点沙湖道中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事件雨晴感觉狼狈不觉故交代写作缘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竹杖芒鞋轻胜马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呢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轻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竹杖芒鞋闲散马奔波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劳碌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B>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一蓑烟雨</B>任平生思考烟雨</B>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雨</B>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烟雨</B>自然界的风雨政治的风云变幻任镇定洒脱从容旷达序言雨具先去又何来蓑一蓑烟雨</B>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A阳光总在风雨后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B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下片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洒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即写眼前景谈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以情理结归纳小结余秋雨说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坦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一复杂而深邃的情致及旷达的情怀作者在词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他的人生态度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以小见大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词人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明确⑴以小见大⑵一语双关⑶虚实结合总结《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以一语双关以小见大的手法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思考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莫听超然物外何妨谁怕向风雨挑战吟啸且徐行潇洒安闲泰然自若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竹杖芒鞋闲散江湖马奔波官场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轻思考一蓑烟雨</B>任平生中的烟雨</B>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风雨自然界的风雨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任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上片小结上片借写自然界的风雨以象征政治场上的风雨表现了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译文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有什么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体验明确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思考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明确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风雨和晴人生的逆境和顺境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下片小结下片进一步深化主题在表现自己外在形象的基础上进而写其对人生经验的深刻体会表现自己忧乐两忘的胸怀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3莫嫌荦luò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情理与趣理同在1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6谁怕一蓑烟雨</B>任平生婉约与豪放并重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领衔人物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传世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宋苏轼赏析这首咏物词以物拟人写得缠绵悱恻构思精妙笔力卓绝这是苏词婉约风格的代表作词中细腻地描绘了杨花飘落的情状也借杨花自花自落的寂寞传递出感时伤春的幽怨之情江城子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东坡的结发妻子王弗是眉山青神人十六岁时与比他大三岁的苏东坡成婚婚后两人恩爱生有一子苏迈东坡《亡妻墓志铭》写道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颇有红袖添香夜伴读的味道有道是恩爱夫妻不到头他的这位贤娇妻贤内助竞于二十七岁上不幸病逝于京师十年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在密州作了一个梦梦见与亡妻往日的缠绵醒来不禁泪下作了这首有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追念亡妻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狂最能体现全词主旨的是那个字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B>任平生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置之不理无所畏惧气定神闲雨大挑战轻松欢快神态自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decfff01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eb.png)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 醒了,微微感到点冷。 雨后放晴, 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 好似在 招手欢迎我。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 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 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
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
人生
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后期
中期
乐观豪迈
上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 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 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 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 我。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 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 旷达之人。
自然风雨 (穿林打叶)
“莫听”“ 吟啸” “何妨” “徐行”
态度
超然物外 泰然自若 潇洒安闲
人生风雨
旷达
“谁怕” “任平生”
搏击风雨、笑傲人 生、泰然处之、无 所畏惧、潇洒从容
洒脱 乐观 晴
“回首”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 晴”
心中 无晴雨
宠辱偕忘 超然物外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外出办事途中遇雨。
诵读感知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全词大意
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 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 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拄着竹杖, 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 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 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0f8a4aa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24.png)
拓“学”
30/40
认识东坡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 抒情主人公形象?
(用“四字词语” 概括词中人物形象特 点)
31/40
从这首词中, 能够看出 一个 拄着拐杖、穿着草鞋、 吟啸徐行、顶风冒雨、 不畏艰难、镇静从容、 旷达乐观
词人形象。
32/40
33/40
考查方式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 形象? 请结合诗句分 析。
【课外积累】 变通利用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
看“江上之清风, 山间之 明月。面对如江水般深沉失意, 他看见风在山顶咆哮盘旋, 带 着撕身裂骨阵痛穿过漆黑荆棘 林。他逍遥红尘, 最终名垂千 古。
——四川考生《风, 能够穿越 25/40
26/40
归纳总结
《定风波》表达词人在自然 风雨中镇静自若、在仕途风 险中泰然处之、在失意中豁 达自解旷达情怀。
20/40
回首人生风 风雨雨, 苏轼悟 出了“也无风雨 也无晴”人生真 谛。
21/40
第三步
赏“情”
22/40
【课外积累】 变通利用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
就是在那片冷风凄雨之中, 在那条 崎岖难行泥泞道路上, 有这么一位老者, 他脚着芒鞋, 手持竹杖, 阵阵凉风吹过他 苍白发梢, 冰凉雨滴打落在他瘦弱身躯上, 而他却浑然不觉, 依然悠然吟啸, 缓步徐 行
9/40
第二步
析“意”
10/40
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 ~平~~生~。
~~~~~~
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雨声,不妨一边吟诗 长啸,一边缓步而行。竹杖和芒鞋轻捷更胜过马, 有什么可怕! 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 我也不在意。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29张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29张](https://img.taocdn.com/s3/m/a3ef2cbc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43.png)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曰:“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 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 且歌。
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 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1.“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 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2.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变幻莫测,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 我们都要人应该具有宠辱偕忘、超然物外的旷达心态去对待,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定 波 风苏 轼
苏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文
新课导入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 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听的这首歌是哪位诗人写的词吗?对了,就是苏轼。苏轼,我想大家 都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着怎样的伟大胸襟 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风波》去寻找答案吧。
课堂结构
CONTENTS
壹
贰
贰
肆
作
译
诗
练
品
文
词
习
简
与
赏
及
《苏轼词定风波》课件
![《苏轼词定风波》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9320d4a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5b.png)
创作环境
此词创作于重熙三年 (1030),当时北方正值战 乱,苏轼就任陈州通判,恰 好目睹洛阳城池腥风血雨, 纷纷择路南逃。
《定风波》全文解析
1
上阕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
中阕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3
下阕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苏轼词定风波》PPT课 件
本课件旨在通过详细解析苏轼的词作《定风波》,让大家深入了解苏轼和他 的文学成就,领略他的语言艺术和思想内涵。
苏轼生平与创作背景
苏轼简介
北宋文学家,词人、书法家、 文学理论家,人称东坡先生。
《定风波》背景
苏轼起草《定风波》是为了 纪念他当年投笔断肠的经历, 也是对作者江山易改、本性 难移的一种自我表白和豁达。
3
文学贡献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顶级大师,著有诗、词、散文、杂文、书法等,作品 风格别致,蕴含哲理。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
词作评价
《定风波》是苏轼词作中的巅峰之作,它以柔 情的笔调,描绘出了细致感人的景象,在中国 文学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文化传承
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影响超越了个人或某一个时 代,他以精湛、深邃的才华,为中国文学和中 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定风波》运用的修辞手法
1 比喻
用“香如故”比喻爱情在阵 痛中神秘地留存。
2 排比
情人相许千里烟波”,“暮霭沉沉” 等极具夸张效果的词语勾 勒出凄美、孤寂的境界。
《定风波》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作品影响力
《定风波》被誉为古代词歌的集 大成者之一,对后世词人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7121b6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6e.png)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整理的定风波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加深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2、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探究、比较阅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顺境不骄、逆境不惧的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教学重难点即景生情的写作手法体会诗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 由眉山景点三苏祠、唤鱼池、苏坟山等引入苏轼导入课文。
2.回忆苏轼有关知识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诗人、词人、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
3.写作背景简介写于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诗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诗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二、朗读,赏析本词1.生自读,注意停顿、语速、情感。
2.生分小组,结合解释,理解全文意思。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遇到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3.小序作用:交代写作时间、写作缘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联系背景
❖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反对王 安石变法招致改革派的不满,有人故意曲解他 的诗句,大做文章,说他做诗讽刺新法。最终, 苏轼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坐 牢103天,濒临被杀的境地,史称“乌台诗 案”。
❖ 之后,苏轼被贬谪黄州,写这首词时,已 近三年。这几年里,苏轼内心也有愤懑和痛苦 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 处之。
❖ 谈谈你最喜欢这首词中哪一句?为什么? ❖ 你认为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归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 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归”和 陶潜的“归”一样吗?
❖ 陶潜的“归”:归隐田园 ❖ 苏轼的“归”:归往心里
❖疏通词意:
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 去。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 便。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 生风雨都不在意。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 到点冷。 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 好似在招手欢迎我。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 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 光四照也好( 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 读出节奏
如: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 读出情感 词语的抑扬顿挫 文句的舒缓轻重
❖ 自由朗诵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
人 教 版 必 修 四
❖桂林市灵川县潭下中学 王春明
学习目标:
1.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豁达的 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 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 朗诵要求
❖ 读准字音 如: 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烟雨 料峭qiào 萧瑟 sè
❖ 拓展阅读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②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③意,粗识轩辕奏乐③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哲宗病死、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海返回大陆时所作。
②苦雨终风:下个不停的雨,吹个不停的风。
③鲁叟乘桴、轩辕奏乐:孔于曾慨叹自己的主张无法实现,想
坐木筏到海外去;传说古时黄帝演奏过《咸池》这个乐曲,温润动
听,言外之意是说,政局转为平和了。
哪些诗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 怎样的感情?❖教师寄语
汪国真有诗曰:“心晴的时候,雨也 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我们都应该像苏轼一样“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课后探究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请以《从苏词看人生》为题,写一 篇500字左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