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说课稿
内蒙古呼和浩特第一中学王彤焱
一、文本解读
《赤壁赋》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单元导读指出: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之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所作。苏轼在文章中借赤壁的高山,流水,清风,白露,月色,天光之美,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乐观通达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建功立业,务为有补于世,是古代文人一种主要的价值取向,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己身,是他们立身做人的根本。
自古以来,人类的深层意识总离不了对生命、对宇宙的思考。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月涌大江流,逝者如斯夫,都不断地触动着人们的思索,使人类发现自身的有限,感到自身的渺小。
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生命渴望不朽,渴望建功立业,渴望名垂千古。苏轼青年时代随父出川,曾写过“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
此事何难”之句,意气风发,表现了想要大有作为的雄心壮志。然而被贬黄州后,自感有志难成,人生短暂却已过去大半,理想高远却还未能实现,而眼下又处于人生的低迷,于是理想失落,负剑空叹的境遇引发其人生的失意与落寞,《赤壁赋》中客的悲伤就源于此,所以客的悲实际上苏子之悲。
然而,苏轼是智者,是达人,面对失落,面对困惑,他不会如常人般一味去悲叹,去怨愤,他有着自己卓然不群的体验与思考。他之能够战胜自我,超越困惑,是源自他对人生的思考,对世界的关爱。所以我希望学生读苏轼的《赤壁赋》,品味他的作品,不仅要看到对自我的战胜和对环境的战胜,更要看到他用仁爱、同情、悲悯去带给人们温暖,去慰藉人们痛苦的一片淳厚之心。当苏轼讲着“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道理的时候,他不仅仅是想把自己的一怀悲苦寄托于江风山月的,在他眼里,在他的一生中,令他深爱的,令他陶醉的,是他的拥有。亲情,友情,事业,百姓,拥有的就是美丽的。只要眼睛看到了,就把它看作美景;只要耳朵听到了,就把它当作音乐——尽情享受,乐在其中;不属于自己的,不必去强求,也更不必为之烦恼。
苏轼的后半生历尽艰难坎坷,一贬再贬,处处磨难,处处艰辛,而东坡所到,却是触处生春,步步莲花:兴修水利,访察民情,移风易俗,发展经济——因为这一切,都是他的拥有,都是他的“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二、学情分析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掌握大部分重点实词的含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以及重点语句的翻译;
2、学生对客的“悲”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说“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多数是套话;
3、苏轼借水与月所阐述的“变”与“不变”的道理,学生对此的理解不可能深入,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上;
4、苏轼以“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为喻讲述人生的态度,学生很难理解到位,会受到过往一些评论的引导,认为苏轼在人生失意的时候,是借助怡情山水逃避现实。
三、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常用文言实词和词类活用词语的意义、用法;
2、训练学生深入文本抓关键句、关键词,从而把握作品的主旨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进行重点实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的学习,在语句的层面上疏通文章大意;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对学生的文言基础掌握情况进行检测,纠错,巩固。
2、学生依托学案进行文本精读,了解各段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各段落大意,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初步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师引导、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
3、学生小组内合作交流,研讨对文章基本内容、写作思路、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并修正、完善学案;教师组织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并点评,赋分。
4、学生小组内合作研讨探究题目,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各小组展示研讨成果,并补充,点评,赋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苏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苏子”劝导“客”所阐发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
1、理解苏轼在文中阐述的“变”与“不变”的道理;
2、深入理解并体会苏轼的人生观。
学生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常用文言词语,要会写,会认读,会解释;
2、掌握课文中词类活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读清楚文章各自然段的含义,整理作者的思路;
4、梳理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层次,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跟随王羲之游览了兰亭美景,感受了魏晋风采之后,我们穿过时空的走廊,来到北宋,随着苏轼的轻舟,去欣赏长江明月,去聆听赤壁惊涛。
二、相关常识
1、学生展示课件,介绍关于苏轼的文学常识;
2、学生展示课件,介绍有关“赋”的文体常识;
3、学生展示课件,介绍“乌台诗案”的背景;
4、学生展示课件,介绍赤壁的历史和苏轼的游览地点。
三、文本学习
依照学案(一)所要求的学习步骤,进行文本的自主学习。
四、作业
完成学案的“自我检测”部分。
第二课时
一、学习检测
出示课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词的测试,并打分。
二、文本精读
1、听读《赤壁赋》朗诵录音;
2、学生依照学案(二)的要求,完成文本精读,填充学案内容。
三、合作学习
学生在独立完成精读的基础上,合作研讨课文内容,完成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