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我国的就业形势教案 (第一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
第一章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
●主题和目标
主题我国的就业形势
目标认识我国的就业形势总体严峻和把握就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教学条件分析
学情分析
12秋光伏班,共24人,男生人,女生人。

12春电子商务共24人,男生人,女生人。

学生总体表现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自觉学习的习惯、信心、耐力和能力。

因此通过国学课教师必须指导他们明确的学习方向,教会他们自学的方法和手段,鼓励他们发扬刻苦耐劳的精神,激发他们在学习中产生的火花。

有针对性的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自觉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看到自已的希望和努力的方向,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分析
尤秀玲文科类老师,本科学历,有14年的教学经历,带班12年,工作中不断钻研科学育人的方法,探索教育规律,以不怕苦累的实际行动感召学生,以朴实端庄的人民教师形象教育学生,做到为人师表,修德修才。

教学条件1.硬件——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2.软件——相关资料。

教材分析
1.本教材《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

其中包含就业指导、创业教育、企业创办与经营管理,为一学期教学。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使学生了解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转换职业的学问;形成“此处不用人,自有用人处;到处不用人,就当个体户”和“不图就业图创业”的自主意识,真正立创业之志,走创业之路,建创业之勋。

3.本节课授课内容为本书第一章我国的就业形势,主要让学生认识我国的就业形势总体严峻和把握就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1.学习目标
总目标•认识我国的就业形势总体严峻和把握就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大目标一•认识我国的就业形势总体严峻。

大目标二•把握就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精细目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素国内、国际、地区等就业形势;•认识到当前和今后就业形势的严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养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吃苦精神。

•体会荣誉和鲜花需要勤奋和努力。

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的自主就业意识,自觉做好求职准备。

2.学习流程要求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
展示法讲授与相结展示合。

引导文运用以认识目标为目的,带动每位学生参与学习。

探究法案例分析与讨论。

3.课前准备
1.确保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正常运行
2.课件、资料、案例准备。

3.学生准备好课本及资料。

4.课时计划流程
时间40[分] 教学阶段学习内容方法
媒介
材料
说明
3分钟课前引入图片欣赏引导法多媒体、课
件、图片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10分钟资料分享了解国内、国际、
就业形势探究法
多媒体、课
件、图片
通过资料分享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式的
严峻。

5分钟学生感悟阅读课本
总结归纳法课本5到6

通过阅读课本让学生感知我国就业形式非常严峻。

15分钟案例分析资料准备合作探究多媒体、课

让学生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吃苦精神。

5分钟交流集体交流引导法讲授体会荣誉和鲜花需要勤奋和努力。

2分钟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总结归纳法多媒体
激发学生的自主就业意识,自觉做好求职准备。

一、课前引入
欣赏求职图片,感知就业严峻。

二、自主探究
通过资料分享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式的严峻。

1.国际、国内的就业形势。

2.阅读课本,通过阅读课本让学生感知我国就业形式非常严峻。

3.案例分析,让学生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吃苦精神。

激发学生的自主就业意识,自觉做好求职准备。

三、教师小结
对学生交流的情况总结
四、教师总结
五、附件:资料准备
一、国际就业形势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下,全球就业形势总体欠佳,由于采取了不同的经济政策,各国就业市场出现了较大差异。

从发达国家情况来看,美国在再工业化政策的影响下失业率持续下降,欧元区失业率则创新高,但德国就业市场一枝独秀,日本就业市场持续稳定。

二、国内的就业形
1.当前就业的总体形势(1)从总量上来看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总量压力巨大。

首先,在供给方面,中国面临十分复杂和极为严峻的就业形势。

具体表现为:劳动力供给增多,总量压力加大。

一是从存量来看,失业人员不断增加,下岗职工数量仍然较多。

二是从增量来看,由于人口出生高峰的原因,新增劳动力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仍然很大。

“十一五”时期,我国进入了新的人口劳动力增长高峰,五年间新增劳动力总供给达到5000多万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

其次,在需求方面,全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严重不足。

就业需求增长缓慢,无法满足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

据媒体及国家劳动和保障部提供的统计数据,今后几年,我国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将达到1500多万人,加上900万失业人员和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因素新产生的失业人员,全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总人口将超过2400万人。

如果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保持在8%左右,预计2011年新增就业和补充自然减员增加就业会在1200万人,这样,城镇就业供求缺口仍然还有1200万左右,矛盾十分尖锐。

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资源枯竭的城市,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此外,在农村,现有劳动力近5亿人,除去已经转移就业的2亿多人,以及农村需要务农的1.8亿人,富余劳动力还有1.2亿人,转移就业的规模、速度、压力也进一步加大。

另据有关专家测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

所以,从总体上说,我国就业人口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2)从结构上看在就业总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10年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500万,而需求总量为6800万。

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第一产业:2011年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可能达到几百万人,但相关人才供给有限。

第二产业:我国工科类大学毕业生人数虽然每年都在增长,但振兴我国工业仍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

第三产业: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

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

与专业技术人才出现结构性矛盾相似的是,近年来,我国内地农民工“就业难”和东南沿海城市出现的“招工难”现象并存,这也是一种区域性、行业性就业结构失衡的表现。

2.大学生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近年来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1)从大学生就业的总量情况分析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毕
业生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2010年毕业大学生约630万,2011年约660万人,加上往届没有就业的但需要就业的毕业生,预计2011年待就业的大学生总量超过700万人,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将近70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总量压力有增无减。

2)从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情况分析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结构性差异比较明显。

从大学生的就业目的地看,直辖市、省级城市为毕业生就业首选。

从各区域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情况看,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大学生总体就业率最高。

从不同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情况看,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是工学,最低的是法学。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还反映在供需双方的激烈竞争上。

一方面是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源源不断流向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是对需求方对人才的争夺也日趋激烈。

3.农民工就业形势对农民工就业形势的分析,需要从“就业”和“招工”两个层面看。

农民工“就业难”主要是两个层面,一是找不到工作即无业可就,二是不能持续、稳定地就业,也就是说就业质量很低。

随着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及针对农民工的各种增加就业措施的实施,农民工就业机会有所增加,农民工数量进一步增加。

但农民工就业总体上看没有明显好转,加之农民工文化程度低、缺乏技能或技能单一、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等,其就业仍面临重重困难。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所反映的内容,外出农民工在流向和就业的地域分布方面,外出农民工主要流向地级以上大中城市。

但是自2004年以来,在农民工就业问题上,出现了“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现象,这一现象成为了农民工就业形势阶段性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近年来,这种现象愈演愈烈。

4.困难群体人员就业形势就业困难人员群体的就业形势一直以来不容乐观。

他们自身条件较差、有就业愿望但又很难实现就业和创业。

这一群体主要是以“4050”人员为主的大龄失业人员、残疾人、低保对象、“零就业家庭人员”等。

“4050”人员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女性年满40周岁、男性年满50周岁,本人就业愿望迫切,但因自身就业条件较差、技能单一等原因,难以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就业的劳动者。

据统计,2010年全国“4050”人员约有300万人,占下岗失业人员的2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