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今爱情观
中国人对爱情的描述
中国人对爱情的描述(原创实用版)目录1.中国古代爱情观的特点2.中国现代爱情观的变化3.中国爱情观的影响因素4.中国爱情观的未来发展正文【1.中国古代爱情观的特点】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爱情观深受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人对爱情的描述多体现在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它们大多充满了浪漫、唯美的色彩,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爱情的态度和期望。
古代中国爱情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含蓄委婉:古代文学作品中,爱情多以隐喻、象征等手法表现,充满了诗意和含蓄美。
1.2 强调道德:古代爱情观强调道德和责任,认为婚姻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恋爱和婚姻应以门当户对为基础。
1.3 重视家庭:古代爱情观重视家庭观念,认为家庭是人生的重要依托,婚姻应以家庭和睦为目的。
1.4 理想主义:古代文学作品中,爱情多呈现出理想主义色彩,追求完美、永恒的爱情。
【2.中国现代爱情观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近现代以来,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爱情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代中国爱情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追求个性:现代爱情观鼓励个体追求自由、个性,强调个体在爱情中的独立和自主。
2.2 重视感情:现代爱情观强调感情基础,认为恋爱和婚姻应以感情为基础,追求真爱。
2.3 提倡平等:现代爱情观倡导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恋爱和婚姻中的平等地位。
2.4 务实主义:现代爱情观相对务实,考虑恋爱和婚姻的现实因素,追求稳定的生活。
【3.中国爱情观的影响因素】中国爱情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3.1 传统文化: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国爱情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其独特的特点。
3.2 社会制度:封建制度、宗法制度等社会制度对爱情观产生了一定的约束和影响。
3.3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观,从而影响爱情观。
3.4 外来文化:近现代以来,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爱情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中国传统爱情观_
中国传统爱情观_
百度知道
中国传统爱情观,也叫“中华文化的爱情观”,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对于男女之间爱情、婚姻等方面的看法。
它认为男女之间最重要的是互相尊重,以婚姻为核心,以礼义礼貌为准则,以婚外恋为不可原谅的做法。
中国传统爱情观强调保持传统价值观,夫妻二人要尊重彼此,不能轻易放弃,要担负起家庭责任,夫妻之间要有美好的沟通,尊重彼此的感情,夫妻之间要以理解、信任和爱心为基础,夫妻之间要以诚实、承诺为核心,婚姻是夫妻共同努力的结果,夫妻要有精神上的共同体,夫妻之间要有平等和尊重,夫妻之间要以自由和真诚为基础,夫妻之间要以宽容和谅解为原则,夫妻之间要有温暖和关怀。
古人的爱情观
古人的爱情观
古人的爱情观
古代是一个重视婚姻的时代,爱情在许多契约关系的历史背景下被象征性地表达出来,古人的爱情观由此而形成。
古代爱情观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传统礼教式的爱情观,理想主义爱情观和实用主义爱情观。
传统礼教式的爱情观是以家庭的世代承袭为中心的,认为爱情是一种道义,男女之间的爱情应该服从礼教,应以婚姻为最终目的,而不是单纯的肉欲。
男女之间的爱情应关心彼此,但不应放纵自己,而是要有节制,要尊重家庭的传统,要遵守儒家的规范。
理想主义爱情观认为爱情是一种完全自由的感情,男女之间的爱情应该把要求放到完全自由的极限,彼此相爱、相守至死,不受外界所影响。
理想主义爱情观在唐宋文学中有着很强的影响力,用以描写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
实用主义爱情观认为爱情是一种实用的概念,可以用来谋取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因此要求男女之间的爱情应该讲究实效,不要把自己的感情完全放到另一个人身上。
实用主义爱情观在古代尤其在唐宋时期最为流行,经常被作家用来描写实际而复杂的男女关系。
总之,古代的爱情观复杂而丰富,很多特定的文化背景对古代爱情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爱情观念和理解,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将爱情和婚姻联系在一起,认为婚姻是一种爱情的象征。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的变迁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的变迁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传承久远。
爱情与婚姻作为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古代文学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本文将通过对古代文学中爱情观与婚姻观的变迁进行探讨,以期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人情和价值观念。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如《诗经》、《楚辞》等作品,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向往和赞美。
这一时期的爱情观以纯真、浪漫为主,如《诗经》中的《关雎》描述了男女之间的思念与渴望,呈现出原始爱情的美好。
汉代文学中,爱情观逐渐丰富,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表现了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同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爱情观开始注重责任与道义,如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提出“夫孝者,所以事亲也;悌者,所以事兄也;夫妇者,所以事夫也”,强调夫妻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忠诚。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爱情观更加多样化。
一方面,如杜甫的《春望》表现了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同情;另一方面,如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豪放不羁的爱情观。
此外,唐代文学中还出现了许多关于同性恋爱的作品,如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
宋代爱情观受到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呈现出一种理性和淡泊的趋势。
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怀念和放下。
同时,宋代文学中出现了许多关于才子佳人爱情的故事,如《西厢记》。
古代文学中的婚姻观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婚姻观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如《诗经》中的《周南·汉广》。
这一时期的婚姻观强调的是家族利益和社会地位的结合。
汉代婚姻观逐渐发生变化,如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提出“婚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开始强调婚姻中的爱情与道义。
唐代婚姻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由与开放,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描述了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
但总体而言,唐代婚姻仍然以家族和社会利益为主要考虑因素。
宋代婚姻观受到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婚姻中的责任与道义。
中西传统爱情观的发展及比较研究
中西传统爱情观的发展及比较研究摘要:爱情一直是人类永久不衰的话题,它在人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他们都有自己的爱情观。
由于文化背景,传统道德等因素的不同,使中西的爱情观存有差异。
通过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对于在中国建立“以人为本”爱情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中国;西方;爱情比较一、中西的爱情观发展简述1.古代中国爱情观的演变在古代中国,最早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是《诗经》,主要描写的是男女相会、相爱,遭受波折等方面的内容,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反映,这些充分证明当时男女是可以大胆自由的恋爱。
春秋时代,儒家代表孔子发出了:“男女之大防”的教诲,“发乎情,止乎礼”的思维结构限定了中国两千年情感发展的历史。
在这些观念的熏陶下,社会出现了一些固定的爱情模式,逐渐形成风俗习惯和道德标准,男女自由恋爱就受到一定的约束。
两汉期间,在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下,封建礼教越来越拘束着人们的行为。
甚至部分文学人士蔑视和看不起以爱情题材的作品,论诗写作应该以国计民生为主题,不应该以儿女情长为题材。
宋朝,“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出现和儒家地位的巩固,社会中自由的爱情几乎被扼杀了。
本来爱情是两性身心得到协调发展,是一种自我主动的选择,然而这种思想限制了人的欲望和个性发展,其中对于女性的管制最为严重。
首先,强调她们与异性保持适度的距离,以防非夫妻关系的两性因过多的接触,而产生感情。
据《礼记·曲礼》记载:“男女不杂坐,不同■,不同巾栉,不亲授。
叔嫂不通问,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内言不出于■。
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
姑姊妹女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
”也就是说,就算是一家人异性之间也不得有过多的接触。
这样种种的不人性化限制,更加突出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女性地位的低微。
“妇人从人者也。
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三从”明显地反映出女性只是男性的隶属品,突出女性地位的卑微。
古文中的爱情观
古文中的爱情观在古代文学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古文中的爱情观表现出了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其与现代爱情观有所不同。
本文将介绍古文中的爱情观,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爱情观的纯粹与忠诚古文中的爱情观强调纯粹与忠诚。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深情之情可谓是海誓山盟,他们之间的爱情纯洁而忠诚。
在《西游记》中,唐僧对白素贞展现了坚定的爱情,他为了与白素贞相守愿意放弃成佛的机会。
这些古文作品中的人物展现出了对爱情的至高忠诚和纯粹。
这种纯粹与忠诚的爱情观对当代社会有所启示。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对爱情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的情绪。
古文中的爱情观提醒我们,爱情应该是纯粹而忠诚的,不能受到外界的干扰。
只有真诚对待爱情,才能够获得幸福。
二、爱情观的超越与牺牲古文中的爱情观还强调了爱情的超越与牺牲。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尽管受到了众多阻碍,但他们在人世间也能够坚守自己的爱情,并相互为对方做出了牺牲。
在《诗经》中,有很多描写爱情的诗篇,其中有一句“情人在长街,心儿念旧欢”,表达了爱情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
这些古文作品中爱情的超越和牺牲给了现代人以思考。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容易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爱情的破裂和分离。
古文中的爱情观提醒我们,爱情是超越一切的,它应该能够经受时间和困难的考验。
只有愿意为对方做出牺牲,才能够真正的拥有爱情的力量。
三、爱情观的诗意与浪漫古文中的爱情观还强调了爱情的诗意与浪漫。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对黛玉的爱情充满了浪漫的思绪,他为她写下了无数感人的诗句。
在《诗经》中,也有很多描写爱情的诗篇,其中的诗意和浪漫令人陶醉。
古文中的爱情观给了人们一种美丽而浪漫的想象。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因为生活的快节奏和物质的追逐而忽视了爱情的诗意与浪漫。
古文中的爱情观提醒我们,爱情应该是美丽而浪漫的。
无论是在平凡的日子里还是在特殊的时刻,只要我们能用心感受爱情的诗意和浪漫,我们就能够拥有幸福的爱情。
论中国古代的爱情观
古代制度下苦难的爱情爱,是不能忘记的。
爱情之所以为美,因为爱的本身和过程都是美的。
即使在封建制度的压制下的古代,爱也是在美的基础上产生的。
首先在于恋爱双方的自然美,尤其古代对女子美的要求更高。
如《诗经·卫风·硕人》把女性描写为:手如柔美,肤如凝脂。
领为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峨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从女性多层次多角度写了女性之美,白嫩的手,光洁的皮肤,细弯的眉……漂亮的女子,英俊的男子,往往就是美好浪漫的开始。
其次是风度美。
人的风度是古人的爱情一个极重要因素。
曹植《洛神赋》中洛神写为“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青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遥兮若流风之回雪……”这大概算最典型的女性风度美了。
然在古代的爱情中,最具代表的便是才子佳人模式。
且佳人是被才子的翩翩风度所吸引。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人的内在美,心灵美,细想美,才情美。
花没了香味,就失去了美的价值;爱情中缺乏美德,也酿不了甜蜜。
齐宣王取无盐氏,取得便是其德;孔明择妻择得便是其才。
在此三者的基础上,中国历史上演了多少和和美美,反反复复,离离合合的爱情,中国历来爱情偏重文雅含蓄,《诗经》中从爱情和婚姻问题为题材的诗数很打,几乎占1/4,或许由此可看出一些中国古代爱情观。
歌颂爱情纯朴,真挚的一类。
如《卫风·木瓜》“报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告诉人们给予是一种爱情美德,爱情是从互爱互敬,互相给予为基础,正所谓是“投桃报李”。
歌颂专一的爱情,表现爱情的惟一性。
排他性一类。
《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美女如云,但却不是我日思所想之人。
爱的深,爱的真。
撇开《诗经》,在君臣父子的时代,自由恋爱,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阻碍,有父母,有兄弟,有门第之分,有身份悬差……。
《搜神记》中《韩凭夫妇》韩凭之妻向氏貌美,宋国康王偃欲霸之,她被关于青陵墓台上依旧是“乌鹊双飞,不乐凤凰。
古人 对于爱情的论述
古人对于爱情的论述咱先说说诗经里的爱情吧。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你看,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把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之情就表达得特别生动。
就好像你走在路上,突然看到一个超级漂亮的姑娘或者帅小伙,眼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心里就开始小鹿乱撞,想着这就是我喜欢的类型啊。
这时候那种感情是很纯粹的,没有什么杂质。
还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种爱情呢,带了点朦胧感。
就像是你喜欢一个人,但是又感觉和他或者她之间好像隔了点什么,有点若即若离的。
可能是因为身份啊,或者是还没完全了解对方,但是那种想靠近又有点害怕的感觉,真的很微妙。
你能想象到自己在一片芦苇荡里,看着远处那个心仪的人,却不知道怎么去接近,心里急得不行,但是又觉得这样远远看着也挺美的。
李商隐也有很多关于爱情的诗句。
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爱情多深沉啊。
就像是一个人爱另一个人,爱到骨子里了,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一直到生命的尽头都不会改变。
这种爱就不是那种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了时间的沉淀,经过了内心的煎熬,但是还是坚定地守着这份爱。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爱情也很值得一说。
他们俩志趣相投,都喜欢收集金石古玩。
李清照的词里经常能看到她对丈夫的思念。
比如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就是她在思念丈夫的时候写的。
他们这种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上的,两个人能一起做喜欢的事情,互相理解,互相欣赏。
就像现在有些情侣或者夫妻,都喜欢旅游啊,或者都喜欢看电影,因为有共同的话题,所以感情就特别好。
古人的爱情论述有很多种类型,有那种一见钟情的,有朦胧暗恋的,有热烈追求的,也有深沉持久的。
他们的爱情故事和对爱情的表达,都让我们感受到爱情在不同人心中的样子。
不管是哪个朝代,爱情都是人类情感中很美好的一部分,它能让人心变得柔软,也能让人变得勇敢。
而且古人的这些论述,也给我们现在的人很多启示呢。
比如说在爱情里要勇敢表达自己的感情,像司马相如那样;又比如说要珍惜和爱人之间的共同爱好,像李清照和赵明诚那样。
中国古代的爱情观
中国古代的爱情观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整整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了古代的爱情观。
在古代的中国,爱情观可以说是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的爱情观,带你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看待爱情的。
一、爱情观的起源中国古代的爱情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社会。
在那个时候,爱情观主要表现为亲情和友情,人们的婚姻往往是父母之间的商议,而不是因爱情而产生的结果。
直到商周时期,才开始出现了爱情观念的萌芽。
在《诗经》里,有许多表达爱情的诗篇,人们开始对于内心深处的感情进行了探索和表达。
在汉代,爱情观念进一步加强,这个阶段特别有代表性的就是关汉卿的梅花烙。
这个剧本中主人公沈万三因爱情而勇敢地挑战严父的权威,并最终与梅花姑娘通婚,展示了爱情的自由与坚定。
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爱情观念的经典之一。
二、婚姻观和爱情观的关系在古代的中国,婚姻观念是和爱情观密不可分的。
在家族制度下,婚姻往往是由父母和媒婆之间的商议来决定的。
而这个时期的爱情观念还没有特别强烈,人们往往是找一个适合自己家庭利益的对象结婚。
但是随着社会变化,爱情逐渐成为人们婚姻选择的重要标准。
在唐代,人们开始追求自由恋爱。
杜甫的《丽人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等文学作品,大力宣传了恋爱和婚姻自由的观念。
唐代的女性地位较高,因此男女可以自由恋爱,只要经过父母的同意便可得到合法地位。
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宋代,宋代的男女甚至可以通过写信、诗词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也有一些知名夫妻一开始并不相识,但是通过写信逐渐相互产生感情,最终走到了一起。
三、爱情观的差异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人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民族地区,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而是涉及两个家庭之间的关系,因此更加注重婚姻的利益和家庭和睦。
相比之下,汉族地区则更加重视爱情的自由和个人选择权。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爱情观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爱情观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独特的艺术领域,其中蕴藏了丰富的爱情情感。
在古代中国,爱情观念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探讨和描绘。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爱情观的探讨,展示古代中国人的爱情态度和价值观。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强调了忠诚和坚贞。
在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男女主角都以忠诚和坚贞的形象出现。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之间的爱情虽然经历了曲折和考验,但他们始终保持了忠诚和坚贞的态度。
古代中国人认为,爱情需要经受时间和考验的磨砺,只有经得起岁月洗礼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其次,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注重了情感的内省和自我牺牲。
在一些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男女主角常常为了对方的幸福而做出牺牲。
《红楼梦》中的黛玉就是一个例子,她为了表达对贾宝玉的爱,愿意牺牲自己的幸福。
这种情感内省和自我牺牲的爱情观念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爱情的高度执着和奉献。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还强调了注重长久的伴侣关系。
在许多作品中,男女主角的爱情并不仅仅停留在激情的阶段,而是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最终实现了相伴一生的伴侣关系。
比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和白骨精的爱情,他们经历了种种考验和磨难,但最终能够相伴一生。
这种注重长久伴侣关系的爱情观在古代中国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描绘和赞美。
最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也强调了爱情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在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男女主角的爱情往往不仅仅是个人感受的体现,而是承载了社会责任和使命的象征。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个体之间的情感交流,还代表着两个家族的命运和利益。
这种将个人爱情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爱情观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关于爱情和社会的综合思考。
总之,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爱情观具有忠诚坚贞、情感内省自我牺牲、注重长久伴侣关系以及爱情与社会责任关系紧密的特点。
这些爱情观念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爱情的深刻思考,也展示了他们对于爱情价值的高度认同。
古今中外名人的爱情观
古今中外名人的爱情观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中外名人,他们对于爱情的看法都有着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古今中外名人的爱情观。
一、古代名人的爱情观1.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于爱情有着独特的见解。
孔子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他强调夫妻之间的亲情和友情,认为爱情应该是一种纯粹而稳定的感情。
2. 爱迪生:爱迪生是美国发明家和企业家,他对于爱情持有开放的态度。
他认为,爱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激情。
他曾说过:“爱情是我最伟大的发明。
”二、现代名人的爱情观1. 爱默生:爱默生是美国著名的思想家和作家,他对于爱情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它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幸福。
他提倡人们要真诚地去爱,不要害怕受伤害。
2. 玛丽·居里:居里夫人是波兰出生的法国科学家,她是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她在科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但她对于爱情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她认为,爱情是一种奇妙的力量,它能够让人们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
三、中外名人的爱情观比较1. 孔子与爱迪生:孔子注重爱情的稳定和纯洁,而爱迪生则更加强调爱情的激情和创造力。
两者的爱情观存在差异,但都强调了爱情的重要性。
2. 爱默生与居里夫人:爱默生提倡真诚的爱情,而居里夫人则认为爱情是一种奇妙的力量。
两者都认为爱情能够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力量。
通过对古今中外名人的爱情观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名人对于爱情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他们的爱情观受到了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和个人经历的影响。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中外名人,他们对于爱情的看法都有着各自的独到之处。
在当今社会,爱情依然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无论是对于婚姻还是恋爱关系,人们都希望能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个人。
但是,我们也要明白,爱情不仅仅是浪漫和激情,更需要建立在互相尊重、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在古代文学中,爱情主题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主题。
无论是汉文学、唐宋诗词还是元曲,都可以看到许多关于爱情的作品。
本文将讨论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以及它们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第一部分:爱情观的演变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
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主导了文化,儒家强调婚姻和家庭的重要性,主张男女应该在婚姻中团结一致,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敦煌壁画中的《西凉女子图》便是这一时期爱情观的代表作品。
到了唐宋时期,儒家思想逐渐被佛教和道教所替代。
佛教对爱情的看法是淡化的,认为爱情只是世间的一种欲望,追求爱情会让人走向苦难,而道教则强调感情上的自由和个性。
唐代诗人李白的爱情诗就充满着这样的情感。
明清时期,婚姻及家庭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再次凸显。
家庭的观念更加强化,以家庭为中心的爱情观也得到了推广。
而且婚姻自由的观点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元曲中很多作品便反映了这一点。
第二部分:古代爱情观的影响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对当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爱情的看法一般是稳重、严肃、以婚姻为前提。
但无论如何,追求真正的爱情是人们的根本愿望,这种渴望对于现代社会显然仍然适用。
此外,古代文学中描述爱情的方式、语言也对当代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现代文学作品中也常常受到这些手法的启发,运用类似的表达方式来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
总结: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演变,但是人们对于真正的爱情的渴望却从未改变。
古代文学作品中描述爱情的方式、语言也对当代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正是这种承传,促进了当代文学对于爱情观的深入思考和探索,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爱情的真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爱情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话题。
虽然受到了各种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对于爱情的看法和认识一直都有所不同。
然而,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具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强调感情的稳定和长久。
在古代,爱情通常被视为婚姻的前提条件,而婚姻则被认为是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基础。
因此,爱情关系的建立往往需要历经长时间的考察和确定,而一旦建立起来就要求对方忠诚和坚持,维持长期稳定的关系。
这一点在《论语》中有很好的诠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 意思是爱情是要保持长久的,而不是草菅人命的。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感关系往往是建立在互相承诺和忠诚的基础上的。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强调情感的内向性和深刻性。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人性的情感体验往往是内秀的、含蓄的,而不是外向的、直接的。
这种情感内秀的方式又十分注重真实感受的表达,因此台词有时相对较少却意味非常丰富。
传统戏曲作品中经典情节场景往往采用默契表达方式,通过脸色、动作、眼神来表达情感,极大的增加了剧情的吸引力。
所以,中国人往往把情感看作是内在深度的东西,而不是简单经验中的现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也在这方面反映了这一特点。
在古代,情感的表达往往是通过诗词歌赋的方式来类比、联想和暗示的,这使得爱情的表达充满了深度和含义。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强调情感的美好和高尚。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爱情是一种美好的、纯净的、高尚的感情。
因此,中国古代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故事往往是充满了浪漫情趣和高度理想化的,这些故事体现了人们对纯爱情感的向往和推崇。
例如,古代文学中有四大爱情故事,《孟姜女》、《梁祝》、《牛郎织女》和《桃花扇》。
这些故事都充满了爱情的美好和高尚,让人感受到爱情的深邃和美丽。
总体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观是非常注重感情的内在深度和稳定性的,也比较强调情感的真实和美好。
古代中国的传统爱情观和婚姻制度
古代中国的传统爱情观和婚姻制度古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爱情观和婚姻制度。
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今,影响了中国人的婚姻观念和恋爱方式。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古代中国的传统爱情观和婚姻制度。
一、传统爱情观传统的中国爱情观强调“情”与“礼”的关系。
所谓“情”,指男女之间产生的感情;所谓“礼”,指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在这种爱情观下,男女之间的感情必须在礼的规范范围内实现。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非常重视婚姻的“门第”。
除了门第之外,女性的美貌、家庭背景和地位也非常重要。
在传统爱情观中,男性被视为“援助者”,女性则被视为婚姻的“礼物”。
因此,女性通常必须符合很高的标准,才能让男性愿意追求她。
然而,古人的爱情观也非常独特。
他们认为,爱情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和磨炼,才能真正成熟。
爱情的长期磨炼可以使人更好地理解和包容对方,使他们的感情更加坚定和牢固。
二、婚姻制度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强调“门当户对”。
这意味着,婚姻的对象必须与自己的家庭背景相当。
只有这样,双方才能平等相待、相互尊重。
此外,婚姻还涉及到许多仪式和礼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礼是一个庄严而重要的场合,必须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形式来进行。
而这些程序和形式,几乎都和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和人伦关系。
在古代中国,婚姻还涉及到男方家族的继承问题。
男子一旦结婚,就必须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他需要承担照顾父母、孝敬亲人等义务,同时也要承担家族传承和家族荣誉等责任。
因此,在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中,男子比女子更加重视这种义务和责任。
三、现代影响古代中国的传统爱情观和婚姻制度对现代中国的婚姻观念和恋爱方式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虽然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传统文化所嵌入的人类情感需求却一直没有变化。
比如说,现代婚姻仍然需要平等和尊重,男女之间的感情也需要时间的磨炼,才能达到最好的境界。
虽然现代社会的门第观念已经不再像古代那样重要,但是家族和亲情的重要性却依然存在。
古人对爱的理解
古人对爱的理解
爱,是一种情感,一种让我们感受到柔软和温暖的力量。
在古人看来,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本能之一,是人与人之间最为珍贵的情感。
古人对爱的理解包括对爱情、家庭、友情等方面。
在古代的中国,爱情通常被看作是一种遵从命运的力量。
在许多经典文学作品中,爱情被描述为一种由天命所决定的力量,人们需要遵从它的安排。
同时,爱情也被视为一种使人成长的力量,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情感的深度和理解力的提升。
古人对家庭的理解与现代人类相同,认为家庭是爱的产生和传递的根源。
在古代,家庭是由夫妻二人和他们的子女所构成的。
夫妻二人之间的爱通常被视为家庭的基础,而子女则被视为夫妻间爱情的最终体现。
在古代,家庭被视为最为珍贵的财富,人们会为了家庭的幸福而不懈努力。
友情在古人的眼中也是一种重要的爱。
友情被认为是人类情感的基石之一,它是一种对人性的信任和尊重。
在古代,朋友通常被视为一种可以与人分享喜悦和悲伤的人,是一种可以互相扶持、支持和理解的关系。
总的来说,古人对爱的理解是深刻而又简洁的,他们认为爱是人与人之间最为珍贵的情感,是使人成长和幸福的关键所在。
我们应该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灵感,认真对待自己的感情生活和人际关系,才能真正地理解和体验到爱的真谛。
中国古今爱情对比
Shall I compare you to
a summers day?
Shall I compare you to
a summers day?
Shall I compare you to
a summers day?
做情人之前,她应该先是朋友。 她成为你的朋友之後,出现在你的生活里,
才有可能认识你、了解你、知道你的长处 而对你产生好感,进一步发展感情, 变成情人、对象。 世界上的颜色并非只有白色和黑色, 黑与白之间还有很漫长的灰色地带。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扯到对女子的控制,这种强制和压迫的避开爱情,
使得朦胧更加深一层。到了隋唐,特别是出现了“
贞观之制”“开元之制”以后,社会物质文化奢靡
之风开始蔓延,最具典型的是帝王的“爱情”。唐
玄宗多年贪求美色,造成了国家的悲哀,也造成了
自己与杨玉环的个人爱情悲剧。不过试想,一个帝
王后宫三千,谈何爱情?
• 到了宋代理学观念的深化人心,男女爱情的 禁忌是越发的多了,女子的裹脚也是这个时候开 始兴起,男女授受不亲。程朱理学的诸如“饿死 是小,失节是大”的种种贞操观念,体现了“存 天理,灭人性”。他在人心理、尊严和自由上都 造成某种程度的扭曲。可以说在封建社会,这也 算是禁欲的一个标准了。
中国古代爱情观
中国古代爱情观中国古代的爱情观念源远流长,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情感观和婚姻观。
在古代中国,爱情被视为一种纯洁而高尚的情感,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和价值观。
古代中国人对于爱情有着独特的理解。
他们认为爱情是一种奇妙的感觉,是两个人心灵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描写爱情的诗词和故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之间的爱情被描绘得深情而又动人。
古代中国人对于婚姻有着独特的看法。
他们认为婚姻是一种家庭的纽带,是两个人共同经营家庭的开始。
在古代中国,父母通常会为子女安排婚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重视子女的感情。
相反,他们希望子女能够在婚姻中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古代中国人对于婚姻的态度也体现在他们对待婚姻的责任感和忠诚度上。
他们认为婚姻是一种承诺,是两个人相互扶持、相互依靠的关系。
因此,古代中国人对于婚姻的忠诚度非常高,他们相信婚姻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不轻易放弃。
古代中国人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婚姻是家庭的基石。
儒家思想强调夫妻之间的和谐和相互尊重,强调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然而,古代中国的爱情观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社会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古代中国人对于爱情和婚姻的选择权受到了限制。
尤其是女性,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她们的婚姻往往是由父母或长辈决定的,缺乏自主权。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爱情观念强调纯洁、高尚和责任感。
古代中国人对于爱情和婚姻有着独特的理解和看法,他们认为爱情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婚姻是家庭的基石。
尽管存在一些局限性,但中国古代的爱情观念仍然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珍视爱情和婚姻,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对古代爱情的看法
对古代爱情的看法1. 古代的爱情啊,就像天上的月亮,明亮又遥远。
你看那些古诗里的爱情,李白说的那种“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缘分,就好像两棵树紧挨在一起,根系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 古代的爱情也像是寒冬里的一炉炭火,温暖却小心翼翼。
比如说崔莺莺和张生,两人互相喜欢却得偷偷摸摸,就像猫儿偷吃厨房里的鱼,害怕被人发现,甜蜜中夹杂着忐忑。
3. 你看,那些古代女子的爱情,多像庭院里的花。
像卓文君,甘愿和司马相如私奔,她的爱是热烈开放的牡丹,哪怕抛弃豪门的生活,也要跟着心上人奔向未知的生活。
可是更多的女子,却是待放的花苞,羞涩地等着命运的安排。
4. 古代的爱情也常常是风筝一样的,有人在拉,有人在放。
像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相爱但终究不能在一起,他们的爱就像一只飞得很高的风筝,线被社会和家庭握在手中,最终断了,只能化作蝴蝶在空中自由地舞蹈。
5. 有时候古代的爱情也像一场赌注,赌的是命运和勇气。
比如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她的爱情是一种执着,是在漫长的等待中押上自己的一生,就像在大海边扔出一个漂流瓶,心里想着也许某天爱人会在海的另一边捡到。
6. 古代的爱情常常是克制和隐忍的,就像两片云在天边相互靠近,却又被风吹得远远的。
像“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那种叹息,注定无缘的爱情就像水中的月影,明知道摸不到,却还是忍不住去伸手。
7. 有时候古代的爱情就像一把锁,锁着的是自由和心。
那些门当户对的婚姻,男女可能一开始并没有爱,像是被锁在一起的两只小鸟,日复一日相伴,也许慢慢就有了感情,就像陈年老酒,时间长了,味道也变得醇厚。
8. 还有些古代的爱情,像是山间的泉水,清澈却注定短暂。
比如许仙和白娘子,他们的爱清澈透亮,但命运就像山中的岩石,一直挡在他们面前,阻止他们流到一起。
哪怕在一起一段时间,也注定要面对磨难。
9. 古代的爱情啊,说白了,就是在礼教和人性之间的拉扯。
有些人就像墙角的青苔,偷偷地在角落里顽强生长,像那种偷见一面的心动;而有些人就像篱笆上的蔷薇,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爱,却仍被荆棘包围。
古代纯美的爱情观
古代纯美的爱情观
古代纯美的爱情观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认为,爱情应该是一种纯洁、真诚的感情,而不是一种纯粹的欲望。
因此,在古代,纯美的爱情观被视为一种高尚的道德观念。
古代的爱情观强调情人之间的真诚、忠诚和信任。
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应该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尊贵和感激的基础上。
在古代,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通常是由家长和媒婆牵线搭桥而建立的,而不是仅仅依靠个人的欲望。
在古代,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通常是建立在婚姻制度之上的。
婚姻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仪式,代表着两个人的心灵和肉体上的结合。
因此,在古代,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通常是持久的、稳定的,而不是仅仅建立在短暂的情感冲动之上。
在古代,爱情被视为一种伟大的情感,能够激发人类的内在力量和潜在的美德。
纯美的爱情观促进了人类的精神和道德上的成长,使人们更加珍视和尊重这种纯净的感情。
- 1 -。
中国古人的婚姻和爱情观
中国古人的婚姻和爱情观华夏民族的祖先,是非常智慧的。
他们根据自然的运行规律,体悟到人类的社会生活应当尊从自然的法则,简单的说就是: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听(温柔合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
一个人的一生,扮演多种角色,如果真能做到为父亲慈爱,为儿子孝顺;为官仁厚,为下忠诚;当丈夫的能做到三义:道义(承担起家庭的主要责任)、情义(对妻子感情始终如一)、恩义(上敬老人、下爱子孙),当妻子的温柔合顺,做到四德:妇德(始终爱护自己的丈夫、子女)、妇言(言语柔和得体)、妇容(仪态端庄大方)、妇功(善于操持家务及抚养、教育孩子);兄弟之间友爱恭谨;朋友之间讲究信用,来往合乎礼度。
在这样的氛围中生活,才是和谐的生活!在这五伦关系中,夫妇关系是很重要的。
自古以来,从爱情步入婚姻,男女之间的婚配是很庄重,严肃的一件事情,孟子说的:“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
”古代,在东方社会,男女结婚之日要上拜天地,下拜父母。
在西方社会,结婚常常在教堂中举行,双方信仰中的天父要证明他们的婚姻。
正因如此,古时对未婚但是恋爱之中的男女交往尺度也要求合乎礼数。
《诗经》300多篇,选取的原则是“思无邪”,诗经是用活泼的形式来教化民俗礼仪的。
其中第一首《周南·关雎》开头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首诗是以物喻人,表现出了青年男女纯洁的爱情。
雎鸠是一种鸟,这种鸟从不乱交配,一个雄鸟只跟着一个雌鸟,所以民间称这种鸟是义鸟,知礼仪的鸟。
诗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的景色:在河水中的沙洲上,雎鸠的雄鸟和雌鸟在和谐的歌唱。
这里窈窕,表示美好之意,指的是女子的品德美好。
芊芊君子追求的是窈窕淑女。
古人的爱情有着非常美好的意境和真诚的内涵。
传说古时的有一位叫尾生的书生,与一女子期于梁下,女子未来,抱柱而亡,爱情也是一种承诺。
古典的爱情和现在的快餐式的爱情是不一样的,里面包含着真诚、忠贞和宽容。
古人常言恩爱,恩在先而爱在后,只有夫妻之间重视两人的恩情,“相敬如宾”,真诚,善意的对待对方,宽容,忍让的体谅对方,家庭生活才能美满、幸福和长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今爱情观
论爱情,若想谈深刻,我的资历是不够的。
中国人有理智分析问题的习惯,大多有个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过程。
谈不了现实的,且谈谈古人的吧!? 爱情在中国人的眼里,常常逃不脱忧虑、悲伤和惆怅。
长期以来对中国女性的禁闭使得中国的爱情诗歌总带有哀怨的悲伤情调。
唐代之后,更多的爱情诗所表达的都是渴望与失望、留恋与离别后的思念。
宋朝的女词人李清照前期多以闺情和景物描写为主,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道出了内心的孤寂和空虚。
?
换个视点,小说应该是描写故事的了,看看最通俗的一种模式即是:在某个集会,或是家中来了某位年龄相仿的客人,由于本来就很少出门见人,所以很容易就产生爱慕。
而后是自然的烦恼和伤感。
在社会的压制和传统的束缚下,以至于她只能尽最大力量掩饰这种模糊而强烈的愿望,然后私交,接着总会有点什么插曲,要么是战争使得两人身处异地,要么是其中谁被父母强硬的包办了婚姻,要么公子赶考期间发生变故,致使双方等待、翘盼、焦虑。
感情真挚热烈的话,会得个相思病,这种模式在中国爱情故事中是惊人的相似。
为情所困,面无血色,眼神暗淡,父母担心,再迅速安排个婚姻,正如中国戏曲通常的大团圆结局的最后一句所唱:“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
相对这种哀怨的处境,现代的恋人们应该算相当幸福的了。
没有上级对下属的所谓“赐婚”;没有在母亲肚子里就开始的指腹为婚;没有一女只侍一夫的社会伦理要求。
社会的文明程度能改变爱情的方式,却扼杀不了爱情。
无论什么社会属性,统治阶级如何把女性禁闭起来灌输成套的传统道德教育,爱情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会因为社会背景的变迁而发生改变,改变的只是形式上的现象罢了。
?
那么纵看古今,难道社会就现在突然转变了认识,变的开放了吗??
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诞生已有300万年左右了,虽然当时还存在着动物的一些本能,但也有些禁忌了,这应该算是人类社会属性的开端吧!当时是不存在爱情的,当然这个只是一家之言,并无根据。
?
爱情产生至少是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专一;第二平等;第三文化素质。
爱情是多方面感受的综合体验,关系到个人品位、理想、道德、志趣等观念。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诗经》中已经很清楚的写了男女双方所倾慕的对象标准了。
楚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中,也直接抒发了对恋人的思念和苦苦追寻。
?
横向展开世界的画布,时间恰恰与影响甚远的西方柏拉图式的爱情相符合,是西方爱情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现存最早的文献了。
柏拉图式的爱情作为一种观念,影响了一代代的西方人。
中国人称柏拉图式的爱情为“精神恋爱”,这种爱情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
是相互对立的两种状态,当心灵接受真理的时候,必须屏弃肉体,这时人的肉体被罪恶所污染,人要追求真理就必须放弃肉体。
在今天看来这似乎是难以接受的,这是一种升华,可以理解成这种爱情是柏拉图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爱,一种理想的爱情……?
回到中国,开始有爱情时,人的意识是模糊的。
直到夏开始的封建社会,这不仅意味着社会的进步,同时意味着封建的枷锁开始套住了人的颈项,春秋战国以后媒约婚姻已经正式确立了,《诗经·齐风》“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随着制度的发展,禁忌也随之变多。
如果说之前还有些“上古遗风”的话,秦朝的中央集权,除了对君对臣的统治,还牵扯到对女子的控制,这种强制和压迫的避开爱情,使得朦胧更加深一层。
到了隋唐,特别是出现了“贞观之制”“开元之制”以后,社会物质文化奢靡之风开始蔓延,最具典型的是帝王的“爱情”。
唐玄宗多年贪求美色,造成了国家的悲哀,也造成了自己与杨玉环的个人爱情悲剧。
不过试想,一个帝王后宫三千,谈何爱情??
中国历史的反反复复、离离合合。
到了宋代理学观念的深化人心,男女爱情的禁忌是越发的多了,女子的裹脚也是这个时候开始兴起,男女授受不亲。
程朱理学的诸如“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的种种贞操观念,体现了“存天理,灭人性”。
他在人心理、尊严和自由上都造成某种程度的扭曲。
可以说在封建社会,这也算是禁欲的一个标准了。
?
古代和现代的爱情观念,最大的不同在于一个重视结果,一个重视过程。
古代爱情悲剧,一般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作者抒发感情的同时也顺势批判了一下当时的社会统治阶级,这也算是一种反抗吧;要么就是常见的喜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一婚终身。
所以婚姻在当时应该算是爱情的一个载体,没有婚姻的门面,再伟大的爱情也终归被人唾骂,而为这个爱情所牺牲掉的除了名誉、未来的幸福之外,还有失去性命的可能。
统治者聪明的制定了种种酷刑,来对付在没有婚姻的护栏之下陷入爱情的女子们。
?
直至清朝之后,一些有识之士才开始认真思考这种男女不平等的合理性。
到封建社会末期的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就当时的婚姻制度也做了相关的规定,提出“凡是婚姻不论财”这才彻底结束了持续了几千年的买办婚姻,还不忘记发个证明,这已经和现在的结婚证有些相似了。
女性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这也就提供了婚姻真正是为爱情而结合的可能性。
?
中国历史悠悠千年之长,封建社会的压抑沉重的枷锁,网住人的躯体,却不能遮住人的眼睛。
统治阶级为了深化自己的统治,愚弄压制臣民,制定了条条戒律。
爱情是一种在自由交流的条件下才能产生的产物,是精神和情欲相结合的产物。
夏商之前的人们,是母系氏族社会,所有人都没有父姓,惟有一个母亲。
没有绝人性的制度,也没有吃人的封建思想的侵害。
乍看下,封建社会真的好似一颗毒瘤,而原始社会则跟现在一样自由、优裕、快乐……其实不然,原始社会社会生产力低下,对于很多天理生理的常识的缺乏,也一样会有很多禁忌,等到人学会了用制度来要求自己和他人的时候,实则社会是进步了。
原始社会没有这么多禁忌,自从进入封建制就多起来了,那是因为社会结构复杂了。
?
跳转到现代,人的自由意识增强了,却也多了些灰色的影子。
时间紧凑,现代人生活忙乱,无暇顾及太多的情调、浪漫,社会是个大的转轮,人人都求发展,事事求效率。
做任何事情都在时间的预定下,过着规矩但不规范的生活,包括爱情。
现代的人怀疑爱情,就像怀疑周围所有的一切一样。
人的物质条件和从前相比优越多了,自由多了,但是自身却变的脆弱了,变的好猜忌了。
人群居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脱离不了群体;现在单干了,我们该庆幸的是社会发展了。
社会结构复杂以后,人的结构也复杂了,谁让人是适应性的动物呢?现在的人受到的外在诱惑和以前相比甚至多出几十倍,时时刻刻都应接不暇,人们学会了自我保护,在无时无刻都在自我保护的状态下,怀疑的心态是不可避免的了。
?
然而,爱情是不分时间和空间的,不是因为社会有了制度才分出不同的爱情,爱情本身就存在,制度只制约了人们的表达方式。
纯真的爱情自古就一直在被人们追寻,一种理想的境界一直被世人所向往。
诚挚交流,坦诚相对,没有欺瞒,没有势力,没有阶级,没有占有,没有分离,没有悲伤……似乎是一种不可能达到的境界。
从财产私有化开始,人就是不可能平等的。
爱情是一场战争,战争期间是激烈,战争结束后是平静,能接受平静单调才是爱情最终能长久的最好保障。
不同的是战争带来的是利益,而爱情不是。
大多数人都会报着一个理想:爱情走向婚姻,婚姻是一种比爱情的罗曼蒂克更朴实、更现实的情感,是对爱情的承诺,虽然明明知道爱情没必要承诺什么,但人的本性总是惧怕失去的。
从小孩子刚开始从镜子里认识了什么是“我”以后,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学会另一个词——“我的”。
人类喜欢拥有东西,而不仅仅只停留在欣赏上,古代帝王后宫嫔妃无数,那是占有的心理在作怪,因为他有权利,所以他拥有了;平民百姓不是不想拥有,只是他们没这个能力。
?
恋爱中的人最容易“神志不清”,人是喜欢掩藏自己的缺陷的,而再骄傲的人在情人面前也会坦白自己的一切,放弃一切的伪装,展现最本质的一面。
如若不是,那他只是欺骗了自己,然后透过被欺骗的自己来对人真诚。
?
总之,来自灵魂的爱情是美丽的。
任何时代、任何国度的人,对爱情的渴望是一致的。
爱情来了,要以最诚挚纯净的心灵去接受,去体验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