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治验录》之温证论治:王天如对温病运用青蒿的经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门治验录》之温证论治:王天如对温病运用青蒿的经验
王天如,1922年生,常熟市梅李中心卫生院副主任中医师。

受业于祖父王士希,士希为曹仁伯五传弟子,享盛名,人称王青蒿。

又受业于常熟名医吴半淞,擅温病。

于1942年开业,传弟子数人。

临证经验丰富,善治外感时病,治内伤以脾胃病见长,曾在国家级、省市级杂志上发表文章多篇。

王天如老中医幼承家学,其祖父王士希先生为常熟一代名医,擅治外感热病,尝用青蒿,侪辈极推崇,咸以“王青蒿”之别称誉之。

及长,师事邑之名吴半淞,吴氏亦善治温,习用青蒿。

王老中医悬壶四十余年,秉先辈遗教,其治温病经验丰富,对青蒿之运用颇多独到处。

兹略作整理,以供同道参考。

一、对青蒿性味功用的见解
王老中医认为,唐宋以前医家大多拘泥于《神农本草经》之说,确认“青蒿治骨蒸劳热为最。

”(北宋〃苏颂《图经本草》)鲜有治温之说。

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问世,始收载“治疟疾寒热”之重要作用。

李氏此说虽转引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然其对青蒿作用的发掘不失为别具慧眼之一代宗师。

随着温病学说的兴起,迨至清代,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家们,纷纷冲破“古方多单用之”(《图经本草》)的羁绊,通过随证灵活配伍,使青蒿的治疗范围进一步扩大,已在温热病临床中占有相当的地位。

其治温之成功效果,散见于《临
证指南医案》等温病学派的各家著述中。

王老中医认为,青蒿之所以在温热门中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性味青蒿味苦微辛性寒,气禀芳香。

芳香药物而具苦寒之性者,除本药外别无他药。

其特异之性味,是提供多种用途的内在条件,亦即既退内伤骨蒸劳热,又清外感暑湿实热的客观依据。

根据吴仪洛“凡苦寒药,多与胃家不利,惟青蒿芬芳袭脾……不犯冲和之气”(《本草从新》)的论点,尝谓:“青蒿解暑涤热之功优于佩、藿,苦寒清热之力次于芩、连,然其药性平和,副作用少,故可广泛施于温热的治疗。

(二)归经关于青蒿的归经问题,历代医家各抒己见,似乎令人无所适从。

如李时珍说:“入少阳、厥阴血分”(《本草纲目》),兰茂又云:“入脾、胃”(《滇南本草》)。

王老中医则认为,前者系指治骨蒸、疟疾等病症言,后者则指具芳化、涤热等功能言。

余如“入肝、肾、三焦经”(《本草求真》),“入胃、肝、心、肾四经”(《本草新编》)等论述,无不各有所指。

他尝告诫日:“业医者对前人所言之药物归经,切勿轻易取舍,应细细玩味,斯为至善”。

青蒿归经之多,足证其用途之广绝非偶然。

(三)功用王老中医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验证,认为青蒿苦而不伤阴,寒而不碍湿,气芳香而化浊,质轻清而透邪,具有泻热、理劳、解暑三项主要作用。

举凡温病邪在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等各个阶段均可选用,或作君药,或作臣药,端在随机灵活配伍(下节另作专题介绍),确可收到良好效果。

据近人研究证实:青蒿中的提取物青蒿素,能杀灭红细胞内期的各种疟原虫,青蒿醇提取物对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等。

都是以先进的科学实验手段,创新前人经验的可喜成果。

二、对青蒿的运用
(一)暑温
1、青蒿合石膏为清暑泄热法。

适用于暑入阳明(胃)气分,症见身大热,面赤多汗,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或浮滑者。

陆九芝云:“阳明为成温之薮,……皆以伤寒论阳明方为治”(《世补斋医书》)。

故凡暑邪传入阳明者,临床沿用白虎汤为治,当属无可非议。

然王孟英有“治暑者,须知其挟湿为多”(《温热经纬》)的论述,说明暑病虽以热邪为主,还或多或少地兼挟湿邪,治疗时宜兼顾之;再者,既云暑病,解暑之品不可无。

王老中医据以这两点理由,认为白虎汤长于清热保津,而解暑化湿不足。

因此,取青蒿之苦寒清暑与石膏之甘寒泄热相合(青蒿尚有芳化作用),不但在理论上说得通,证之临床亦历试不爽。

若背微恶寒,汗出不止,脉洪大而芤者,加用人参以益气生津;若身重者,加用苍术燥太阴之湿。

2、青蒿合扁豆为消暑化湿法。

适用于暑温初起,症见头目不清,心微烦,口微渴,食纳减退,小便不利,或有微热等。

青蒿性寒,解热之功甚优;扁豆扶脾,化湿之力不薄。

且一悦脾一和中,两药相辅,在消暑化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看似平淡,却为夏令治暑之要药。

王老中医凡遇暑温初起而津伤未甚,见证如上述者,恒
多蒿、扁合用,并根据不同情况,或益以清络饮,或配六一散,收效颇佳。

3、青蒿合香薷为祛暑解表法。

适用于暑兼外感,症见身热恶寒,头重肢倦,无汗或少汗,胸闷烦渴,小便黄赤,苔白腻或黄腻等。

王老中医认为该药以其气芳微辛(含有挥发油),更有助汗透表作用。

令与香薷相合,目的是取香薷辛散温通之力,共奏发汗祛暑之功,俾在表之邪通过汗泄而外解。

香薷专治“寒郁之暑气”(《本草经疏》),其汗散偏于温蒸,用之不当,易致津伤气耗之变,驾驭颇难。

王老中医重用青蒿之凉透以调和香薷之温散,防患于未然,确是运心独到。

凡是暑月外感,均可应用。

若外客表寒甚者,加藿香、佩兰;湿邪重者,加杏仁、滑石;热邪重者,加银花、连翘、鲜荷叶。

4、青蒿合北沙参为清暑扶阴法。

适用于暑病后期,阴液不足而余热未清者,或素体阴虚复感暑邪者。

症见热蒸无汗,口燥咽干,小便不利,舌边光红,苔根白掯,脉小数而虚。

暑为无形之阳邪,最易耗气伤津。

故治暑须刻刻顾护气津。

青蒿清暑解热,北沙参甘寒益气生津,两药合用则除热护阴之力更捷,用治上述诸证,无不宜也。

王老中医经验:病在上焦者,加南沙参、麦冬,病在中焦者,加石斛、花粉、黄精、玉竹,病在下焦者,加生地、玄参。

(二)伏暑
1、青蒿合厚朴为清热燥湿法。

适用于伏暑邪郁气分,症见午后身热,脘腹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倦怠,大便溏薄,口不渴饮等。

暑湿之邪郁伏中焦脾胃,阻闭清阳,升降失司,则可表现上述之证。

通常可用平胃散、藿朴夏苓汤等方,先治其湿,待湿去后,热邪或可随之而解,如热尚存者,再以芩连辈清之。

王老中医认为,此等治法甚难掌握,用不得法,可导致湿热胶结,内闭神昏或病后阳气难复,胃气不延等变。

青蒿清热解暑,厚朴燥湿除满,一清一燥,使内蕴之湿热双解,实较单用苦温燥湿法为胜。

若与王氏连朴饮比较,功力稍逊,但此法流弊少,易驾驭,是其优点。

临证时尚可适当佐以苍术、半夏、陈皮、茯苓、杏仁、滑石等药物。

2、青蒿合黄芩为清胆利湿法。

适用于伏暑邪阻少阳(胆),症见寒热如疟,午后热甚,入暮尤剧,天明得汗则减,而胸腹灼热依然,并伴胸胁胀疼,口干苦,舌红苔腻,脉弦数或濡数等。

王老中医认为,青蒿入肝、胆经,以其苦寒能清肝、胆伏热,黄芩亦入胆经,味苦性寒也可内清少阳胆热。

且青蒿有化湿之力,黄芩有燥湿之效,两药相配则胆热清,湿浊去,上述诸证自告痊愈。

清〃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之蒿芩清胆汤(青蒿、青子芩、淡竹茹、仙半夏、赤茯苓、生枳壳、陈广皮、碧玉散)即是蒿芩合用之代表方,其中药物配伍对于临床颇有启发,可供参考。

3.青蒿合白薇为清营透热法。

适用于伏暑邪在营分,症见身热早轻暮重,日则安静,夜则烦躁,渴不多饮,舌绛苔黄。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指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此乃温病邪入营分的治疗原则。

王老中医宗叶氏之说,对伏暑热炽营中而见上述诸证者,常采用青蒿之苦寒清泄营热,且芳香透络,专以引领营分之邪外出气分而解。


用白薇者,一则以助凉营泄热,一则以防耗津竭液。

这样配伍,既有分解营热之功,又无凉遏伤阴之弊,收效颇佳。

临证时可视不同证情酌加玄参、麦冬、生地、银花、连翘、淡竹叶、益元散等药物。

4.青蒿合山栀为芳香苦泄法。

适用于伏暑三焦均受,症见潮热有汗,渴饮溲赤,心烦胸闷,恶心呕逆,舌红苔或白或黄,脉濡数。

凡伏暑湿热交混,弥漫三焦,出现上述症状时,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

青蒿芳香轻清,能升能降,既可透邪外达,又可泄浊于内,山栀性寒味苦,寒胜热而苦燥湿,通泻三焦实热,更直达下焦,俾邪热屈曲下行,从小便出,合之前药,则交混之湿热当由表里上下一齐解散矣。

配伍药可用银花、连翘、滑石、芦根等。

如见渴不多饮,肢体疼重等湿象偏重者,酌加苍术、厚朴、苡仁、藿香、淡竹叶,如有卧起不安者,加用豆豉,如迁延不愈而见耳聋口苦,胸脘板痛,少腹拘急者,加用菖蒲、郁金、滑石、通草、厚朴、枳壳、半夏、陈皮,名香青蒿汤(系王老中医祖传之经验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