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解读 玄奘法师简介

合集下载

玄奘的贡献和影响

玄奘的贡献和影响

玄奘的贡献和影响玄奘(602年-664年),又称玄奘法师,是唐朝时期著名的佛教高僧和学者。

他的贡献和影响远远超出了他的时代,对佛教文化以及中印文化交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玄奘的第一个贡献是他的求法之旅。

玄奘从唐朝出发,历经艰险,穿越沙漠和高山,最终到达印度。

他花了近20年的时间,跋山涉水,拜访了印度各地的佛教名山和寺庙,亲自向印度的高僧学习佛学。

通过这段长途跋涉,玄奘收集了大量的文献,带回了中国。

这些佛教经典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丰富了中国的佛教文化。

玄奘的第二个贡献是他的翻译工作。

玄奘回到中国后,他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翻译事业。

他将印度的佛经和佛教文献翻译成了中文,这些翻译作品被称为《大唐大藏经》。

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典籍之一,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玄奘的翻译精确而准确,还将一些印度佛教教义本地化,使其更符合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为中国佛教中兴立下了汗马功劳。

玄奘的第三个贡献是他对教育的推动。

玄奘在长安创办了大舍利藏经塔,建立了一所佛教学院,供年轻人学习佛学和翻译技术。

这所学院吸引了许多优秀的学子前来学习,成为了当时教育界的一颗明星。

玄奘还培养了一大批翻译人才,他们继续翻译和传承佛教经典,为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玄奘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他的翻译作品传播到了东亚各地,对日本、朝鲜等国家的佛教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翻译工作也为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使两国之间的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总的来说,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求法之旅、翻译工作和对教育的推动,为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还传播到了整个东亚地区,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家的佛教文化。

他的贡献和影响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玄奘:西天取经的佛经翻译家

玄奘:西天取经的佛经翻译家

玄奘:西天取经的佛经翻译家玄奘(602—664),俗姓陈,名袆,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人。

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是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

玄奘生长于隋唐时代。

他的父亲陈惠,平时潜心学问,一生不做官,很为当时人所景仰。

玄奘法师是他的第四个儿子。

玄奘幼聪明绝顶,悟性特高,深得父亲的钟爱。

八九岁就开始攻读古代的经典。

中国在南北朝时代,佛教大为流行,当时,出家做和尚的人很多,他的二哥陈素,法名长捷,就是在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

当时洛阳有四个道场,其中有不少佛学名家。

他这位哥哥对弟弟的学业极为关切,常约他到道场学习佛经。

隋炀帝大业十年,朝廷决定要度27个和尚,举行公开考试。

那时玄奘法师才十多岁,又因读经时间太短,没有被录取。

他惆怅徘徊在公门旁边,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当时就问他为什么要出家。

他说:“我要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郑善果听到他要继承释迦的事业,弘扬世尊的遗教,又惊佩他的浩壮志气,就破例把他录取。

并向同僚表示:“我这次要度这个孩子成和尚,是因为想到诵业易成,风骨难得。

我看他很有成佛的风骨,将来必能成为佛门伟大的人才。

”就这样,玄奘法师在净土寺出家了。

玄奘法师在净土寺跟严法师学《摄大乘唯识论》(是综合大乘要义的典型著作),兴趣极为浓厚。

由于他一听就懂,再看一遍就全部记得,很使大家惊奇,于是就请他担任复述。

这时他虽然还是一个小孩子,可是已经引起大家的注意了。

四年后,他同哥哥离开洛阳到四川,玄奘法师是个求知欲极强的人,他精通佛教经典,在四川已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

因而又想东归访求高人,不料哥哥坚决拦阻,不肯放行。

他不得已,只好私自和商人结伴乘船东下,路过荆州天皇寺,讲学半年;再向北走到相州(汤阴县),向休法师质疑问难;到赵州,跟深法师学《成实论》(佛教小乘“经部”的要典)。

然后才入长安大觉寺,跟岳法师学《俱舍论》(小乘“一切有部”的要典)。

玄奘主要事迹

玄奘主要事迹

玄奘主要事迹玄奘,翻译家、佛教大师、东传藏经之功,其贡献同唐朝佛教的传播密切相关。

在唐朝时期,佛教是极具声望和影响力的宗教之一。

而玄奘则是在这个时期中最为著名的佛教人物之一。

在他的有生之年,他不仅著有大量文章和译著,更重要的是他为中国佛教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玄奘具有极高的学识和精深的佛教修为。

他年轻时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天赋。

他自幼即表现出了对佛法的兴趣。

刚刚成年时,他便修行苦行,寻求智慧。

之后,他前往印度求学,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佛法的真谛。

在这个旅程中,他遇到了许多阻碍和困难,但是他始终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目标。

总共耗时19年之久,他跨越了多个国家,穿越了沙漠和大山,最终到达印度,拜师学习,并且成为了一名佛教大师。

在他返回中国之后,他开始了一系列的佛教讲解和翻译工作。

他主要的工作是翻译印度佛经,其中最著名和最重要的是《大般若经》。

这部经文堪称佛教史上的巨著,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包含了古代印度佛教的智慧和思想,而且在于它的翻译本身已经成为唐朝佛教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玄奘的翻译质量极高,他耗费了将近20年的时间来翻译这部经文。

他不仅考察了多种版本,还多次与各地的佛教文化大师进行讨论和交流。

除了翻译佛经之外,玄奘还发起了一系列佛教活动。

他在大唐的首都长安创立大雁塔,用于收藏佛教经典和物品。

同时,他还在当地组织了成千上万的信徒,大力推动佛教的普及和深入。

他不断地在各地巡回演讲,向不同阶层的人讲解佛教思想,宣扬佛教的价值。

玄奘的努力为唐朝佛教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翻译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唐朝佛教的文献库,使得佛教的思想和教义得以深入人心。

他的演讲和宣传活动也让更多人了解佛教的真实面貌。

他在不断工作的同时,也不停地研究佛教的思想和体系,指导更多信徒进行佛教修行。

玄奘的实践和努力,不仅获得了文化和道德上的突破,技术上也出现了重要的进展。

总之,玄奘是唐朝佛教发展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恪守敬虔的修行生活,经受了罕见的考验和艰难险阻,但是他却始终坚定地致力于佛教的努力与奉献。

唐僧的介绍200字左右

唐僧的介绍200字左右

唐僧的介绍200字左右
唐僧,原名陈玄奘,是中国唐朝时期著名的佛教高僧。

他出生于陕西长安,年轻时便有强烈的求学心。

为了学习佛理,他远赴天竺(今印度)寻求真正的佛经。

他历尽艰辛,经历了多次逃亡、危险的旅程,最终成功地带回了大量的佛经。

他翻译佛经的数量之多,堪称中国历史上的奇迹。

唐僧的人品高尚,他深信佛教教义,以慈悲为怀,对众生充满爱心。

他对待弟子们非常宽容和谦和,是一位非常有耐心的导师。

他也常常用他的智慧和慈悲,帮助众生解决各种难题,给他们带来希望和信心。

唐僧的修行非常严苛,他常年修行念经,不吃肉食,严守清净之身。

他为了救度众生,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他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试炼,但始终坚守佛教信仰,不动摇。

唐僧的一生都在传播佛法,他的奉献精神和卓越贡献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形象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形象,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唐僧”。

他的故事也被改编成了《西游记》,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唐僧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勇气和慈悲,他是中国佛教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也是人们心中的榜样。

他的故事鼓舞着人们追求真理、追求善良,并成为众多信仰者的灵魂导师。

玄奘简介

玄奘简介

玄奘简介
玄奘(600-664年)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

俗姓陈,名炜。

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

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他西行5万里,历时17年,到印度取真经,并穷一生译经1335卷。

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

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他是一个真理的朝圣者为孤身求法而西行。

公元627年秋,唐贞观元年,28岁的玄奘法师混杂在逃难的灾民中间,悄悄的离开了长安,开始了孤身求法的西行历程。

十七年中,玄奘备历艰辛,忍饥挨饿,越沙漠,度雪岭,顶风暴,斗盗贼,九死一生,从未考虑过回头。

玄奘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去伪经,求真经,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

玄奘之路解说词

玄奘之路解说词

玄奘之路解说词引言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次活动,我将为大家带来关于玄奘大师的故事。

玄奘大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高僧,他为了传播佛法,踏上了一条充满艰辛和危险的道路,被称为“玄奘之路”。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玄奘大师的传奇人生和他的历险之旅。

玄奘大师的背景玄奘,原名陈罗禄,是唐朝时期一位杰出的佛教高僧。

他于公元603年出生于陕西长安,从小就对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玄奘的求学之旅在玄奘年轻的时候,他曾到长安的大雁塔学习佛法,师从名师真谛法师。

经过几年的学习,玄奘对佛法的理解更加深入,并决定亲自去印度取得更纯正的佛教法典。

玄奘的西行之旅玄奘的西行之旅可谓充满了险阻和困难。

考虑到物资运输的问题,玄奘准备了大量的粮食和水。

然而,正因为行装太重,他们徒步行走的速度非常慢,一路上颠簸不平的山路使他们疲惫不堪。

但是,面对这些困难,玄奘和他的随行人员都坚持着前进,坚信传播佛法的使命。

玄奘的求法之旅在前往印度的路上,玄奘还遭遇了许多危险和挑战。

他们经历了严寒和饥饿,被荒漠和沙尘暴所困扰。

他们还要穿越険峻的山脉和翻过汹涌的河流。

但是,玄奘的信念从未动摇,他坚定地向前行,只为了寻找更多的佛教法典。

玄奘的取经之旅终于,玄奘来到了取经之旅的最终目的地,印度。

在印度,他广泛地学习了佛法,并收集了大量的佛教经典。

他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将这些经典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传播佛法。

这些翻译工作为后来中国的佛教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玄奘的回国之旅玄奘的取经之旅虽然辛苦,但玄奘大师并没有因此而满足。

经过多年的修行和学习,他决定返回中国,将他在印度学到的佛教教义与中国的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玄奘之路的意义玄奘大师的西行之旅不仅是一次历险,更是对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的探索。

他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玄奘大师的精神也提醒着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怀着一颗坚定的信念和对事业的热爱,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玄奘简介(课堂发言)

玄奘简介(课堂发言)

玄奘东南大学讲稿大纲1、玄奘生平①早期生活;②西行求法。

2、译经理论“五不翻”讲稿一、生平玄奘是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与鸠摩罗什、真谛、不空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之一。

1、早期生活玄奘家族本是儒学世家。

他有三个哥哥,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

玄奘少时因家境困难,跟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五年。

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后者。

他十一岁(613年)就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

十三岁时(615年)洛阳度僧,被破格入选。

其后听景法师讲《涅槃》,从严法师学《摄论》,升座复述,分析详尽,博得大众的钦敬。

隋炀帝大业末年,兵乱饥荒。

玄奘跟长捷法师前往唐朝首都长安,后得知当时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同往成都。

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论》。

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

武德七年(624年)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钻研《俱舍》、《摄论》、《涅槃》,他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其才能倍受称赞,声誉满京师。

玄奘感到多年来在各地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宗、地论宗两家有关法相之说多有乖违,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融汇贯通一切,于是决心前往印度求法。

因得不到唐朝发放的过所,所以始终未能如愿以偿。

至于为什么法师要去印度直接学习《瑜伽师地论》来贯通中国的异说,吕澂认为其真正的动机在于受波颇密多罗来华传译的影响。

波颇密多罗是印度那烂陀学院里培养的俊才,精通性相杂密三部学说,也就是能了解佛性的全体,玄奘从他的翻译和讲论里才知道印度那烂陀讲学的盛况,才知道讲瑜伽学的有戒贤一大家,又才知道瑜伽学的大本《十七地论》那样的渊博。

于是他下了决心,只有游学印度去求根本的解决。

2、西行求法627年,玄奘毅然从长安私自出发,冒险前往天竺。

经过高昌国时,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供养,后麴文泰欲强留玄奘为国之法导,奘师一连三天,滴水不入,气息减弱,麴文泰被感动,并和玄奘结为义兄弟,约定从天竺返国时再到高昌停留三年,讲经说法。

唐三藏:玄奘大师生平及事迹

唐三藏:玄奘大师生平及事迹

唐三藏:玄奘大师生平及事迹名号之由来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极其光辉灿烂的伟大高僧,也是中华民族史上罕有的特出人物,直到现在世界很多学者们,仍然景仰他的德行和成就。

在现代很多学人的著作中,有称他为最伟大的翻译家,最拼命的旅行家,最成功的留学生,最了不起的语言家(精通九十多种印度方言)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称呼,当然是名符其实的,千百年来,在中国民间,提起“唐玄奘”、“唐僧”或“唐三藏”,不论有学识的知识份子,或是一般妇孺市井,一提到“唐玄奘”、“唐僧”或“唐三藏”,没有人不知道的。

虽然俗称“唐僧”或“唐三藏”并不是大师的真实名字,也许有一些妇孺们不识大师的名字叫玄奘,可是“唐僧”或“唐三藏”这两种称呼,在当时一般国民心目中,意识上都是非常明白而庄严的。

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妙的现象呢?其实是一种很平常和自然的发展。

因玄奘大师是出生于李唐初叶,在国势隆盛之日,大师的壮志亦如日中天。

大师孤身西征天竺,求取佛经,当时完全没有交通设施,须绕道遍游数十国,历时十七年,艰苦备尝,终于以百折不挠之精神,完成可说是空前绝后的壮举。

在唐太宗贞观十九年春,他自印度留学回来中国,满载而归地返抵长安京城。

当时受到朝野轰动地欢迎,并不是要为了欣赏他??回那么多的珍贵贝叶经,与及西方国家的宝物,增长一下见识,而是感到一位手无寸铁的贫僧,竟然能够那么志气凌励,比当朝的皇帝东征西讨,还不能称心满意的遨游万里;而一个平凡的出家人,为了实践异常的抱负,不顾生死的远访外邦,却能身经百国,是多么的令人思仰!惊叹!振奋人心!简值是莫测高深的奇迹呀!大唐民族,有此为教不惜牺牲,如此出类拔??的出家人,当时朝野怎不涌发出对玄奘大师,作出光荣的崇敬!所以在其名字上加上“唐”字,因此又称“唐玄奘”、“唐僧”“或“唐三藏”。

“唐僧”一词,不翼而飞的普遍深入民心。

“唐僧”本义,是统摄唐代全部僧伽而言,因三位以上出家人方可称为僧,但在玄奘大师取经过程中,有着感动天地的行迹,所以“唐僧”也即成为千百年来人民尊仰的口号。

介绍唐僧800字

介绍唐僧800字

介绍唐僧800字唐僧,又名玄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佛教高僧和文化名人,他以其历险的西行取经之旅而闻名于世。

唐僧生于公元602年,出生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原名陈玄奘。

他自小聪明好学,对佛教有浓厚的兴趣。

在他15岁那年,他离开家乡,随着一位老僧到达洛阳,开始正式修行。

他勤奋刻苦,虔诚学习佛教经典,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他的学识渐渐被人们所称道,成为当时佛教界中的一位知名人物。

公元629年,唐僧获得了难得的机会,他被唐太宗皇帝任命为特派使者,前往印度求取真经。

这个任务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唐僧义无反顾地接受了。

他带着信心和决心,开始了他著名的西行之旅。

在西行的路上,唐僧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艰险。

他经历了恶劣的天气,狂风暴雨,穷山恶水,恶魔妖怪的袭击,但是他从未放弃过。

他坚持着前行,为了取得真经,为了普度众生,他愿意付出一切。

在他的旅途中,他遇到了三个徒弟,分别是猪八戒、沙僧和孙悟空。

他们共同面对各种艰难险阻,互相帮助,最终成功地取得了真经,并带回了中国。

唐僧也为他们的忠诚和勇敢感到非常骄傲和感激。

唐僧的西行取经之旅不仅仅是一次冒险,更是一次修行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磨难和考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他以身作则,体现了佛教中的慈悲和智慧,成为了无数人学习的榜样。

唐僧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他代表了智慧和勇气,也代表了对真理和善良的追求。

他的故事被许多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所描绘,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唐僧是中国古代佛教界的一位杰出人物,他通过西行取经的旅程展示了勇气、智慧和慈悲的力量。

他的故事对于我们今天的人们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鼓励我们追求真理,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和坚持,以及用自己的智慧和善良影响他人。

玄奘的主要事迹

玄奘的主要事迹

玄奘的主要事迹
玄奘(公元602年-664年),唐朝大唐西域高僧,俗名陈玄奘,又称三藏法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佛教传教士之一。

他主要的事迹包括:
一、西行取经
玄奘年轻时热爱佛教,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佛法真谛,于是他向西天取经。

他历经千辛万苦,穿越沙漠、草原,越过高山大川,终于到达了印度,拜访了当时佛教的权威人物,学习了大量佛教经典和教义。

二、翻译佛经
玄奘在印度学习佛法期间,翻译了多部佛经,如《法华经》、《涅槃经》、《楞严经》等。

他不仅亲自翻译,还组织了一批翻译团队,共翻译了75部佛经,使佛教更好地传播到中国。

三、传播佛教
玄奘回到中国后,先后在长安、洛阳等地建立了多座佛寺,广泛传播佛教教义,介绍印度佛教文化,对唐朝的社会文化、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教育事业
除了传播佛教,玄奘还非常注重教育事业。

他在长安创办了大慈恩寺,开设了佛学讲座,为后人培养了众多佛教学者和传教士。

他还创办了一所学堂,普及经史子集等知识,促进了唐代文化的发展。

总之,玄奘是一位杰出的佛教传教士和文化使者,他的事迹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玄奘简介

玄奘简介

玄奘简介篇一:玄奘简介玄奘,唐代高僧,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袆,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一高僧。

世称唐三藏,意谓其精于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

为我国杰出之译经家,法相宗之创始人。

将当时佛教世界的最高水平的学说带回了中国,创立了宗派。

他对中亚的佛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宗派代表了当时佛教世界最高水平的学说。

而佛教的学说是一种非常精微的分析,说明非常精神的道理,但中国人比较讲究综合,所以他在中国确实没有能够像禅宗,净土宗这样的传播状况。

但在在玄奘圆寂以后的一千三百年之后,当中华民族走向争取民族独立,反抗西方民族侵犯的时候,似乎完全不食人间烟火的法相唯识宗,曾经在辛亥革命以前出巨大的影响力。

从这样的一个学说里边,引发出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这样烈士的形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形象。

玄奘对印度的佛学也有很多的贡献.这么说是有根据的,玄奘长时间留学印度,在印度广泛游历,他接触的都是当时佛教世界最具声望的学者,他掌握的是当时佛教世界最高水平的佛学理论。

印度的很多印度佛教学说,甚至包括某些非佛教的学说,在印度本土已经失传。

我们知道印度在今天已经不是一个佛教国家,在印度几乎没有佛教的踪迹,而靠着玄奘的翻译工作,才得以在人类知识宝库中保存至今。

当然很可惜的是,他有好几种用梵文写成的学说都没能留存下来。

玄奘法师对印度的贡献我们就可以看得更加的直接。

玄奘在佛经翻译过程中的贡献。

翻译技巧的高超、数量巨大,可以说全面超越了在他以前的译经大师,后来者难以匹敌,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形容他的佛学翻译史、世界翻译史上的地位应该是毫不过分的。

玄奘是世界佛经翻译史上的新译旧译的分水岭。

从翻译理论上看,玄奘提出了非常重要的翻译理论,而这些理论实际上在今天潜移默化或影响着我们的翻译工作。

他提出了著名的“五不翻”。

也就是说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如果出现这五种情况,就不要翻译了。

第一里边有好多非常神秘的含义,非常神圣的含义,当我们没有把握把它完整的意思用汉语转达出来的时候,我们还是不要去翻译了.第二个叫“含多义不翻”。

四大名著之西游记唐僧人物经典解读 (3)

四大名著之西游记唐僧人物经典解读 (3)

• 唐僧性情纯良,慈悲仁爱,取经意志坚定,但同时顽固迂腐,不明事理, 屡次被妖魔所骗,身陷险境,又常偏信猪八戒谗言,两番赶走孙悟空, 直至“真假美猴王”之后,唐僧才与徒弟们剪除二心,一心一意前往西 天,克服八十一难,修成正果,被如来封为“旃檀功德佛”。
贰 唐僧人物经历


伶 仃
唐贞观十三年,唐僧的父亲 陈光蕊考中状元,跨马游街时,
因魏征梦斩泾河龙王,李世民 魂游地府,经过崔判官的指引,李世 民还阳后让唐僧主持“水陆大会”, 用以超度枉死城中的冤魂。唐僧正开 坛讲经时,观世音菩萨化作成一个疥 癞和尚的模样,在长安城中叫卖锦斓 袈裟和九环锡杖,宰相萧瑀遇见了, 便引观音去见李世民,观音见李世民 诚信礼佛,唐僧有德有行,就将袈裟 和锡杖赠与唐僧。七日后,观音在水 陆大会上打断唐僧讲演经文,有司误 认为观音是来捣乱的,把她擒到李世 民面前。观音告诉李世民,说唐僧讲 的是“小乘佛法”,只能浑和俗光, 要想真正度亡者飞升,需要前往西天 去取“大乘佛法”三藏,于是李世民 和唐僧结为兄弟,并指经为号,称唐 僧为“唐三藏”,派遣他西行取经。
太子摩昂擒获鼍龙后,唐僧获救。 行至车迟国,唐僧配合孙悟空与虎、鹿、羊三妖赌斗,降服三妖后
拯救了被奴隶的车迟国僧人。
行至八百里通天河(至此唐僧西行已有五万四千里路,但八十一难仅经历了三十六难), 灵感大王施法下雪,冻住了通天河,趁唐僧踏冰过河时凿开冰层将他擒入水下,孙悟空请来 鱼篮观音将灵感收走。原来的主人老鼋驮唐僧过河,唐僧答应老鼋到达西天后询问佛祖,老 鼋何时能修成人身。
得 知 此 事 后 , 唆 使 孙 悟 空
宝“参子果童偷
贝人果赶树发了
,参树上,生三
吃果后擒然了个

为待前四定萨唐

玄奘简介及主要事迹

玄奘简介及主要事迹

玄奘简介及主要事迹玄奘(602-664年),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玄奘原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

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

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等经论。

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统一诸说不一的矛盾。

629年(唐太宗贞观三年)玄奘自长安出发,经秦州、兰州、凉州,到达瓜州。

在瓜州,通过胡人向导,得谒敦煌太守,并从他那里得悉伊吾(今哈密)通往西域的捷径。

从此改变了原来取道兰州出玉门关的打算,决定从瓜州出发,入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过焉耆、龟兹,再西行翻越葱岭,赴印度取经。

生平事迹如下:(一)西行取经:贞观元年(627年),玄奘向朝廷申请由丝绸之路去西天取经,但未获唐太宗批准。

然而他决心已定,“乃私往西域”。

这一去,就是17年。

(二)潜心译经:公元645年正月,玄奘回到长安。

唐太宗对玄奘的壮举感到十分赞赏,接见并劝慰他:“闻师言,大乘佛法,诸国此土均有传授,师何独舍近求远,更临荒野?”玄奘答道:“大乘教法甚转衰毁,兼赍此经为欲镇护国家,令其国界永无灾患。

”唐太宗觉得有理,对玄奘愈加敬重。

玄奘进入长安的第二年(公元646年),就在慈恩寺开始译经工作。

(三)创立慈恩寺:公元648年五月,西域于阗(今新疆和田)30位君王在于阗总督霍迦·索俱摩的陪同下,同玄奘相见。

于阗国王及诸位君王向玄奘致以崇高的敬意,远近的僧尼和当地名士向玄奘献上鲜花、水果,表达他们对这位大唐高僧的敬仰。

随后,于阗等地的30多位君王敦促玄奘在当地建寺造塔。

(四)晚年生活:公元651年四月,在唐高宗的支持下,大慈恩寺造塔落成,取名“慈恩寺塔”。

这座塔用砖砌成,初建时五层,后加盖至九层。

塔平面为方形,略显锥形,其顶旧损后不复见。

今高约60米,占地81亩。

此后不久,玄奘在慈恩寺专心致力于译经、讲经活动。

玄奘介绍

玄奘介绍

后世评价
• 梁启超:千古一人 • 鲁迅:中华民族的脊梁
• 董煜焜(中国玄奘研究中心研究员、副秘 书长,香港玄奘法师研究会副会长)概括 出的玄奘精神是:“那种一往直前,决不 后退的顽强意志;刻苦钻研、求深求透的 治学精神;认真严肃、不弃寸阴的工作态 度;对于祖国学术的无限责任感,都是值 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译经之道
五明学
1.声明:文法学或文字、训诂学。包括3中文字,梵文、 巴拉克利文、巴利文。玄奘于此功底深厚。 2.因明:论理学或逻辑学 3.工巧明:美术、工艺、阴阳算历等技术 4.医方明:医学药学 5.内明:各派本身之哲学或宗教学
译经之道
• “旧译”缺陷累累 • 玄奘“新译”,以“既需求真,又须喻
难民群中出长安——西出玉门关——渡莫贺延碛大沙漠—— 高昌国结盟——银山遇盗——过龟兹国游石窟——入西突厥 国境,得可汗关照——过铁门关天险——初入北印度——迦 湿弥罗国学法——波罗奢原始大森林遭劫——游历中印度三 十多国——曲女城——戒日王王朝——恒河遇盗贼——至释 迦牟尼诞生地(今尼泊尔蓝毗尼)——拘尸那揭罗国见佛祖 涅槃像——摩揭陀国膜拜菩提树——抵那烂陀寺,潜心学习 五年——巡游东印度——南求狮子国——参学西印度——返 那烂陀寺展才华——曲女城法会论战获胜——随北印度王的 军马踏上归途——重登帕米尔高原——途经敦煌莫高窟—— 快马加鞭回长安——万人空巷受迎接
悟空?非得用那拗口饶舌、难为发音、贴近原文的声音才能生效。 2)含多义故不翻 不是指一词多义,而是指需要长篇大论解释的概念,应先译音,再
讲解普及,比如将梵语bhagavat译音为薄枷梵。原词虽指佛陀,还含有" 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六义,光说佛陀,不足以表达其 世尊。 • 3)此无故不翻(中国没有的东西)

唐僧简介200字左右

唐僧简介200字左右

唐僧简介200字左右
唐僧,全名玄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佛教高僧之一。

他生于公
元602年,出生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唐僧是唐朝时期的人物,
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和翻译家,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唐僧的一生以求取真经为目标,他决心前往印度,寻找佛经带
回中国。

他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与三个徒弟——孙悟空、猪
八戒和沙僧一起,踏上了西天取经的艰难旅程。

在取经途中,唐僧面临了各种困难和考验,包括妖魔鬼怪的阻挠、自然灾害的困扰等。

但他始终坚持正道,忍辱负重,以慈悲心
和智慧化解了许多危机,帮助了无数众生。

唐僧的品德高尚,他对待众生充满慈悲与善良,对待徒弟宽容
而严格。

他的学识渊博,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

他也是中国文学名著《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之一,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尊敬。

总的来说,唐僧是一位勇敢、智慧、慈悲的佛教高僧,他的一
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对中国佛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玄奘西行唐朝佛教传播的重要人物

玄奘西行唐朝佛教传播的重要人物

玄奘西行唐朝佛教传播的重要人物玄奘,唐代佛教禅宗大师,是中国历史上佛教传播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以其卓越的学识和坚定的信仰,完成了一段传奇般的西行之旅,带回了大量佛教经典,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本文将从玄奘的生平经历、西行之路的背景和意义,以及他的佛教传播贡献三个方面,探讨玄奘在唐朝佛教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部分:玄奘的生平经历玄奘,原名陈玄奘,生于唐朝开元年间(602年),出生于河南洛阳地区的一个书香门第。

自幼聪颖好学,师从儒学名师学习经史,在道教和佛教之间选择信仰时,他被佛教思想的广博和博大精深所吸引。

于是,他决定投身于佛教教育事业。

玄奘年纪轻轻就立下了誓言,要亲自前往印度,寻求更为纯正的佛教经典。

他先后跟随名师学习佛法,获得了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修为。

然而,中国的佛经译述在当时存在诸多问题,玄奘希望通过深入印度,亲自参访佛教圣地,修正并带回纯正的佛教经典。

第二部分:西行之路的背景和意义唐朝是中国佛教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之一,但由于历代政府对佛教的控制和限制,以及文化的交流筹码,唐朝并没有直接来源于梵文的纯正佛经,佛教徒只能依靠口头传承和不断翻译以获取佛教经典。

玄奘对佛教经典的渴求和对佛法的自信使他决定亲往印度,在唐朝佛教传播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西行之旅,不仅为他个人的佛教修行带来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他的努力打破了中原佛教学术的封闭状态,为中国佛教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玄奘的奋斗,可谓使得唐代佛教传播迎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

他所带回的大量佛教经典,不仅丰富了中国佛教的文化底蕴,也为后来者奠定了翻译佛教经典的基础。

他还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促进了中印佛教文化的深入交流。

第三部分:玄奘的佛教传播贡献作为中国佛教传播史上的重要人物,玄奘的贡献无法估量。

他亲自前往印度,历经千辛万苦,克服了无数难关,选购和抄写了大量的佛经,给予了中国佛教广阔的学术资源和文化底蕴。

他所翻译的佛经,以其准确、通顺、流畅的特点,成为后人翻译佛经的典范。

玄奘 手机互动百科

玄奘 手机互动百科
玄奘归国后,将沿途各国的风土习俗以及~政治、历史、宗教上的遗迹轶闻,写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所记印度情形,在各种印度游记的著作中,最为详细,堪称是中国第一个印度通。同时,他把”天竺”的名称改译为”印度”。书中所记印度地理的概要,极为精到,很能描绘出印度真实的轮廓。可以说,印度佛教不但影响世界各国的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很大。其他如绘佛画、塑佛像、建寺塔、做道场、放焰口等,也同样使中国的绘画、雕刻、建筑、音乐等艺术有着创新的发展。总之,这部被译成多种文字而闻名中外的世界名著《大唐西域记》,为研究中亚、南亚史地和社会风俗以及中西交通史、文化关系史等,提供了极宝贵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普光
普光,于《俱舍》造诣最深,撰《俱舍论记》三十卷,为学者所宗。
神昉和嘉尚
神昉和嘉尚,事迹不详。神昉撰有《十论经抄》之前,特命他具录译经部卷及造像等,玄奘殁后,曾撰《杂集论疏》。
圆测
圆测系新罗人,为奘门新罗学人的领袖。他曾在译场充证义,著有《仁王》、《深密》、《成唯识》等《疏》,多用真谛等所传的旧说。
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和唯识学说就紧密地结合。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玄奘简介_玄奘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玄奘简介_玄奘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奘简介
⽞奘
中⽂名称: ⽞奘
⼜ 名: 唐僧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唐代
民 族: 汉族
⽣卒年: 602~664
相关事件: ⽞奘西⾏
⽣平简介
⽞奘(602~664年),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姓陈名,唐代洛州师(河南偃师市缑⽒镇)⼈。

祖⽗、⽗亲都做过官。

⽞奘三⼗余岁时,已蜚声佛教界。

随著学问的增长,他深感各派学说分歧,难做定论,决⼼赴天竺探本究源。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奘赴天竺。

后来取回真经,受到皇帝的接见。

他的事迹被吴承恩改编写⼊中国四⼤古典名著之⼀的《西游记》中,千百年来⼴为流传。

⽞奘是⼀位前往佛教发源地印度取经的和尚。

他从中国出发,旅途历时16年,⾏程达6·4万千⽶,途经阿富汗、克什⽶尔和印度北⽅等地。

⽞奘⾏⾄中亚细亚⼽壁沙漠的边缘,西⾏远达撒马尔罕,然后转向南⾏,越过兴都库存什⼭脉进⼊印度。

在印度,他作为佛学教学者受到欢迎。

⽞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险,⼏乎送命。

危险来⾃恶劣的天⽓和⾼⼭。

⽞奘有⼀次在喝泉⽔时,差⼀点被箭射中丧命。

后来他⼜在印度北⽅塔克西拉王国被投⼊狱中。

为了逃命,他⼏乎冻死。

⽞奘的旅⾏是秘密进⾏的,因为当时的皇帝尚不允许中国⼈跨出国门到外界去旅⾏。

后来,当⽞奘回到中国后,皇帝命令他写⼀份旅⾏报告。

这项⼯作占去了他余⽣的⼤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解读玄奘法师简介
602-664
〖唐〗
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

唐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本姓陈,名袆。

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

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说贞观元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

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

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

经十七年,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

e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丰富了祖国古代文化,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典籍,世称“新译”。

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

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
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