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数-对流换热
对流换热计算式
关系式返回到上一层以下汇总了工程中最常见的几类对流换热问题的对流换热计算关系式,适用边界条件,已定准则的适用范围,特征尺寸与定性温度的选取方法。
一、掠过平板的强迫对流换热应注意区分层流和湍流两种流态 ( 一般忽略过渡流段 ) ,恒壁温与恒热流两种典型的边界条件,以及局部 Nu 数和平均 Nu 数。
沿平板强迫对流换热准则数关联式汇总注意:定性温度为边界层的平均温度,即。
二、管内强迫对流换热(1) 流动状况不同于外部流动的情形,无论层流或者湍流都存在流动入口段和充分发展段,两者的长度差别很大。
计算管内流动和换热时,速度必须取为截面平均速度。
(2) 换热状况管内热边界层也同样存在入口段和充分发展段,只有在流体的 Pr 数大致等于 1 的时候,两个边界层的入口段才重合。
理解并准确把握两种典型边界条件 ( 恒壁温与恒热流 ) 下流体截面平均温度的沿程变化规律,对管内对流换热计算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3) 准则数方程式要注意区分不同关联式所针对的边界条件,因为层流对边界条件的敏感程度明显高于湍流时。
还需要特别指出,绝大多数管内对流换热计算式 5f 对工程上的光滑管,如果遇到粗糙管,使用类比率关系式效果可能更好。
下表汇总了不同流态和边界条件下管内强迫对流换热计算最常用的一些准则数关联式。
(4) 非圆截面管道仅湍流可以用当量直径的概念处理非圆截面管道的对流换热问题。
层流时即使用当量直径的概念也无法将不同截面形状管道换热的计算式全部统一。
常热流层流,充分发展段,常壁温层流,充分发展段,充-充分发展段,气体,-充分发展段,液体,;紊流,充分发展段,紊流,粗糙管紊流,粗糙管三、绕流圆柱体的强迫对流换热流体绕圆柱体流动时,流动边界层与掠过平板时有很大的不同出现脱体流动和沿程局部 Nu 数发生大幅度升降变化的根本原因。
横掠单根圆管的对流换热计算式还被扩展到非圆管的情形。
关联式:定性温度为主流温度,定型尺寸为管外径,速度取管外流速最大值。
努谢尔数物理含义
努谢尔数物理含义
努塞尔(Nusselt)数的定义为:Nu=h*L/K,其中h为对流换热系数,K为导热系数,L 为特征长度,Nu的物理意义为是表示对流换热强烈程度的一个准数,又表示流体层流底层的导热阻力与对流传热阻力的比例.其他的准数还有:
普朗特(Prandtl)准数,Pr=u*Cp/K,其中u为气体动力粘度,Cp为气体比热,K为导热系数,Pr的物理意义是反映流体物理性质对对流换热影响的准数.表示运动粘度与导热系数的比值,表明流体动量和热量传递能力的相对大小,还表明了温度场与速度场之间的相似程度.
葛拉晓夫(Grashoof)准数,Gr=r^2*b*g*L^3*T/u^2,其中r为气体密度,b为气体膨胀系数,L为特征长度,T为温度,u为气体动力粘度,Gr反映由于流体各部分温度不同而引起的浮升力与粘性力的相对关系.
还有傅立叶准数Fo=a*t/L^2,表明传热现象的不稳定程度.。
对流换热系数计算 知乎
对流换热系数计算知乎【实用版】目录1.对流换热系数的定义与重要性2.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方法3.影响对流换热系数的因素4.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正文一、对流换热系数的定义与重要性对流换热系数(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是一个重要的热物理参数,用于描述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因对流换热而产生的热量传递效率。
在工程领域,对流换热系数被广泛应用于散热器、热交换器等设备的设计与分析。
二、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方法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努塞尔数关联式法:该方法通过努塞尔数(Nu)来描述对流换热过程,根据不同的流体和换热方式,选择相应的关联式进行计算。
2.雷诺数关联式法:雷诺数(Re)是描述流体流动特性的一个重要参数,根据不同的流体和换热方式,选择相应的关联式进行计算。
3.实验法:通过实验测量得到对流换热系数,该方法较为直接且准确,但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资源。
三、影响对流换热系数的因素对流换热系数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流体性质:流体的导热系数、比热容和密度等物理性质会影响对流换热系数。
2.流动形态:流体的流动形态(层流或湍流)会对对流换热系数产生影响。
3.换热表面:表面的粗糙度、形状和材质等都会对对流换热系数产生影响。
4.温度差: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温度差也会影响对流换热系数。
四、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根据流体性质、流动形态和换热表面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2.考虑综合因素:对流换热系数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3.注意单位统一:在进行计算时,确保各个参数的单位保持一致,以免出现计算错误。
第五章 对流换热概述
在x方向上流入的净热量
2t 2 dxdy y
u t ucptdy c p u dx t dx dy x x u t u t ucp tdy c p dy ut tdx udx dxdx x x x x u t u t c p t dxdy c p u dxdy c p dxdxdy x x x x
二、对流传热的基本公式 ( h 的确定方式)
q ht
W m2 Leabharlann qA hAt无滑移边界条件
W
t A y
y 0
令上两式相等则有
t Ah t A y
t h t y
y 0
则
y 0
§5-2
一、假设条件
对流换热问题的数学描述
为简化分析,对于常见影响对流换热问题的主要因素,做如 下假设: (1) 流动是二维的; (2) 流体为不可压缩的牛顿流体; (3) 流体物性为常数,无内热源; (4) 流速不高,忽略粘性耗散(摩擦损失) ; (5) 流体为连续性介质
v ~ 01 y
导数的数量级由因变量与自变量的数量级确定,所以
u ~ 01 x
a~02 的数量级为1,
这样可以对微分方程组进行简化(数量级一致)
u v 0 x y
1 1
2u 2u u u p u v 2 x y x x y 2
§5-3 边界层分析及边界层微分方程组
一.边界层的概念
1. 流动(速度)边界层: 靠近壁面处流体速度发生显著变化的薄层 边界层的厚度(boundary layer thickness): 达到主流速度的99%处至固体壁面的垂直距离
对流传热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三 对流传热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套管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应用线性回归法,确定关联式4.0Pr Re m A Nu =中常数A 、m 的值;2.掌握对流传热系数i α随雷诺准数的变化规律; 3.掌握列管传热系数Ko 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㈠ 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及其准数关联式的测定⒈ 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在该传热实验中,冷水走内管,热水走外管。
对流传热系数i α可以根据牛顿冷却定律,用实验来测定iii S t Q ⨯∆=α (1)式中:i α—管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 2·℃); Q i —管内传热速率,W ; S i —管内换热面积,m 2;t ∆—内壁面与流体间的温差,℃。
t ∆由下式确定: 221t t T t w +-=∆ (2) 式中:t 1,t 2 —冷流体的入口、出口温度,℃;T w —壁面平均温度,℃;因为换热器内管为紫铜管,其导热系数很大,且管壁很薄,故认为内壁温度、外壁温度和壁面平均温度近似相等,用t w 来表示。
管内换热面积: i i i L d S π= (3) 式中:d i —内管管内径,m ;L i —传热管测量段的实际长度,m 。
由热量衡算式:)(12t t Cp W Q m m i -= (4)其中质量流量由下式求得:3600mm m V W ρ=(5) 式中:m V —冷流体在套管内的平均体积流量,m 3 / h ; m Cp —冷流体的定压比热,kJ / (kg ·℃); m ρ—冷流体的密度,kg /m 3。
m Cp 和m ρ可根据定性温度t m 查得,221t t t m +=为冷流体进出口平均温度。
t 1,t 2, T w , m V 可采取一定的测量手段得到。
⒉ 对流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的实验确定流体在管内作强制湍流,被加热状态,准数关联式的形式为n m A Nu Pr Re =. (6)其中: i i i d Nu λα=, m m i m d u μρ=Re , mmm Cp λμ=Pr 物性数据m λ、m Cp 、m ρ、m μ可根据定性温度t m 查得。
对流换热与准则数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及准则关联式部分一、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对流换热影响因素;边界层理论及分析;理论分析法(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边界层微分方程组);动量与热量的类比;相似理论;外掠平板强制对流换热基本特点。
1、由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知,该式中没有出现流速,有人因此得出结论:表面传热系数h与流体速度场无关。
试判断这种说法的正确性答:这种说法不正确,因为在描述流动的能量微分方程中,对流项含有流体速度,即要获得流体的温度场,必须先获得其速度场,“流动与换热密不可分”。
因此表面传热系数必与流体速度场有关。
2、在流体温度边界层中,何处温度梯度的绝对值最大为什么有人说对一定表面传热温差的同种流体,可以用贴壁处温度梯度绝对值的大小来判断表面传热系数h的大小,你认为对吗答:在温度边界层中,贴壁处流体温度梯度的绝对值最大,因为壁面与流体间的热量交换都要通过贴壁处不动的薄流体层,因而这里换热最剧烈。
由对流换热微分方程,对一定表面传热温差的同种流体λ与△t均保持为常数,因而可用绝对值的大小来判断表面传热系数h的大小。
3、简述边界层理论的基本论点。
答:边界层厚度δ、δt与壁的尺寸l相比是极小值;边界层内壁面速度梯度及温度梯度最大;边界层流动状态分为层流与紊流,而紊流边界层内,紧贴壁面处仍将是层流,称为层流底层;流场可以划分为两个区:边界层区(粘滞力起作用)和主流区,温度同样场可以划分为两个区:边界层区(存在温差)和主流区(等温区域);对流换热热阻主要集中在热边界层区域的导热热阻。
层流边界层的热阻为整个边界层的导热热阻。
紊流边界层的热阻为层流底层的导热热阻。
4、试引用边界层概念来分析并说明流体的导热系数、粘度对对流换热过程的影响。
答:依据对流换热热阻主要集中在热边界层区域的导热热阻。
层流边界层的热阻为整个边界层的导热热阻。
紊流边界层的热阻为层流底层的导热热阻。
导热系数越大,将使边界层导热热阻越小,对流换热强度越大;粘度越大,边界层(层流边界层或紊流边界层的层流底层)厚度越大,将使边界层导热热阻越大,对流换热强度越小。
对流给热系数的测定(数据处理)
实验三 对流给热系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观察水蒸气在换热管外壁上的冷凝现象,并判断冷凝类型;2、测定空气(或水)在圆直管内强制对流给热系数i α;3、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 m Pr 0.4中常数A 、m 的值。
4、掌握热电阻测温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在套管换热器中,环隙通以水蒸气,内管管内通以空气或水,水蒸气冷凝放热以加热空气或水,在传热过程达到稳定后,有如下关系式:V ρC P (t 2-t 1)=αi A i (t w -t)m (1-1)式中: V ——被加热流体体积流量,m3/s ; Ρ——被加热流体密度,kg/m3; C P ——被加热流体平均比热,J/(kg ·℃);αi ——流体对内管内壁的对流给热系数,W/(m2·℃); t 1、t 2——被加热流体进、出口温度,℃;A i ——内管的外壁、内壁的传热面积,m2;(T -T W )m ——水蒸气与外壁间的对数平均温度差,℃; 22112211ln )()()(w w w w m T T T T T T T T Tw T -----=- (1-2)(t w -t)m ——内壁与流体间的对数平均温度差,℃;22112211ln )()()(t t t t t t t t t t w w w w m w -----=- (1-3)式中:T 1、T 2——蒸汽进、出口温度,℃;T w1、T w2、t w1、t w2——外壁和内壁上进、出口温度,℃。
当内管材料导热性能很好,即λ值很大,且管壁厚度很薄时,可认为T w1=t w1,T w2=t w2,即为所测得的该点的壁温。
由式(1-3)可得:m w P i t t A t t C V )()(012--=ρα (1-4)若能测得被加热流体的V 、t 1、t 2,内管的换热面积A i ,以及水蒸气温度T ,壁温T w1、T w2,则可通过式(1-4)算得实测的流体在管内的(平均)对流给热系数αi 。
材料加工冶金传输原理第十章(吴树森版)
(1)
式中,定性温度Tf可取 ' " T f (T f T f ) 2 式中,Tf'、Tf" — —管道进、出口流体温度。
( 2)流体粘性系数 f 不宜过大 : f ≯ 2 水
(1)温差(TW Tf )不宜过大 : 空气 ≯ 50℃; 水 ≯ 20 ~ 30℃; 油 ≯ 10℃.
• (1)努塞尔准数Nu
– 将其变形为
其物理意义可理解为流体的导热热阻和其对流热阻的比 值,它反映了给定流场的对流换热能力与其导热能力的 对比关系,其大小反映了对流传热能力的大小。由于式 中包含有待定的物理量α ,故Nu是被决定性准数。
10.3 对流换热的准数方程式
• (2)傅里叶数Fo 将其变形为
物理意义可理解为流体的单位体积物体的导热 速率与单位体积物体的蓄热速率比值,Fo越大, 温度场越趋于稳定。
10.3 对流换热的准数方程式
• (3)物性准数Pr 将其变形为
物理意义可理解为流体动量传输能力与热量传 输能力之比。从边界层概念出发,可以认为是 动力边界层与热边界层的相对厚度指标。
10.3 对流换热的准数方程式
T T T T 2T 2T 2T vx vy vz a( 2 ) 2 2 t x y z x y z
10.3 对流换热的准数方程式
10.3 对流换热的准数方程式
10.3 对流换热的准数方程式
10.3 对流换热的准数方程式
10.3 对流换热的准数方程式
能量微分方程方程 v x
动量微分方程 连续性方程
T T 2T vy a x y y 2
v x v x 2vx vx vy x y y 2
v x v y 0 x y
2.2 对流换热
1904年由德国科学家普朗特(L.Prandtl)提出
定义:u=0.99u 处离壁的距离为
速度边界层厚度 。
流场划分为两个区:
边界层区:反映流体动量传递的渗透程度。 ― 粘性力起主导作用 ― 流体流动遵循粘性流体运动微分方程(N-S方程) ― 存在层流和紊流流动状态,速度梯度很大
l
贝克列准数:
Pe ul lu Cp Pr Re
Pr1 Pr2
普朗特准数Pr
Pr= Cp
上面分析可以将描述对流换热的微分方程组转化为准则数方程:
f(Ho,Fr,Eu,Re,Fo,Pe,Nu )=0
将有关准数变形、整理,还可以得到新的准数
如:.
Ga
Fr Re2
gl u2
ul
2
h : w / m2 0C MT 3 1
v:m/s
LT 1
: kg / m3
ML3
: w / m k LMT 3 1
: Pa s L1MT 1 l : m L
Cp : j / kg 0C L2T 2 1
gT : N / kg
LT 2
(1)以1 对v流al换bh热c 系d 数h和(1)基本量纲1组 成hl Л 1N函u 数,即
数值解:参阅 陶文铨著,《计算传热学的近代进展》
2返0 回
2.2.2.4.对流换热问题如何分类?(掌握)
外部
无 相
强制对流
内部 圆管内强制对流换热 非园管
无限大空间
对
变 自然对流 有限空间
流
混合对流
池沸腾
换
沸腾换热
热
有 相
管内沸腾 水平管外
强制对流换热准数方程
强制对流换热准数方程强制对流换热准数方程是用来描述在强制对流换热过程中热量传递的效率的一个方程。
在热力学中,对流是指流体在流动过程中通过传导和对流的方式来完成热量传递的过程。
对流换热准数方程是对这个过程进行数学建模的工具。
强制对流换热准数方程可以用来计算在流体流动过程中热量传递的速率。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需要知道在给定的流速、温度差和流体性质条件下,热量传递的效率如何。
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强制对流换热准数方程来进行计算。
强制对流换热准数方程的一般形式如下:Nu = C * (Re^m) * (Pr^n)其中,Nu是对流换热准数,Re是雷诺数,Pr是普朗特数,C、m和n是与具体流体和流动条件相关的常数。
雷诺数是描述流体流动性质的一个参数,它与流体的流速、流道尺寸和流动性质有关。
普朗特数是描述流体传热性质的一个参数,它与流体的热导率、比热容和粘度有关。
通过测量这两个参数,我们可以利用强制对流换热准数方程来计算热量传递的效率。
强制对流换热准数方程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工程领域中,它被广泛应用于热交换器、换热器、冷却塔、管道和空气调节系统等设备的设计和优化中。
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它被用来研究流体流动和热传递的基本规律,以及改进流体流动和热传递性能的方法。
强制对流换热准数方程的使用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准数方程中的常数C、m和n是通过实验确定的,它们的值会随着流体和流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在应用准数方程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流体和流动条件选择合适的常数值。
其次,准数方程是基于一些假设和简化,因此在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存在误差。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准数方程进行修正和改进。
强制对流换热准数方程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工程设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流体流动和热传递的规律,我们可以设计出更加高效、可靠和节能的热交换设备。
同时,准确计算热量传递的效率也有助于优化工业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第五章对流传热分析
第五章对流换热分析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熟练掌握对流换热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边界层概念及其应用,以及在相似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方法,进一步提出针对具体换热过程的强化传热措施。
5.1 内容提要及要求5.1.1 对流换热概述1.定义及特性对流换热指流体与固体壁直接接触时所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
在对流换热过程中,流体内部的导热与对流同时起作用。
牛顿冷却公式q h(t w t f ) 是计算对流换热量的基本公式,但它仅仅是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h 的定义式。
研究对流换热的目的是揭示表面传热系数与影响对流换热过程相关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能定量计算不同形式对流换热问题的表面传热系数及对流换热量。
2.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1)流动的起因:流体因各部分温度不同而引起密度差异所产生的流动称为自然对流,而流体因外力作用所产生的流动称为受迫对流,通常其表面传热系数较高。
(2)流动的状态:流体在壁面上流动存在着层流和紊流两种流态。
(3)流体的热物理性质:流态的热物性主要指比热容、导热系数、密度、粘度等,它们因种类、温度、压力而变化。
(4)流体的相变:冷凝和沸腾是两种最常见的相变换热。
(5)换热表面几何因素:换热表面的形状、大小、相对位置及表面粗糙度直接影响着流体和壁面之间的对流换热。
综上所述,可知表面传热系数是如下参数的函数h f u, t w , t f , , c p , ,,, l这说明表征对流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量,不同的换热过程可能千差万别。
3.分析求解对流换热问题分析求解对流换热问题的实质是获得流体内的温度分布和速度分布,尤其是近壁处流体内的温度分布和速度分布,因为在对流换热问题中“流动与换热是密不可分”的。
同时,分析求解的前提是给出正确地描述问题的数学模型。
在已知流体内的温度分布后,可按如下的对流换热微分方程获得壁面局部的表面传热系数由上式可有h xtt x yW/(m 2 K)w,x其中为过余温度,h xxyW/(m 2 K)w,x对流换热问题的边界条件有两类,第一类为壁温边界条件,即壁温分布为已知,待求的是流体的壁面法向温度梯度;第二类为热流边界条件,即已知壁面热流密度,待求的是壁温。
第七章 对流换热
7 对流换热7.0 本章主要内容导读本章讨论对流换热问题,首先介绍对流换热的相关基本概念——对流换热的机理、数学描述方法和主要研究方法,然后介绍两类无相变的对流换热——强制对流换热和自然对流换热,主要内容如图7-1所示。
图7-1 第七章主要内容导读7.1 对流换热基本概念7.1.1对流换热机理如前所述,实际工程中经常遇到的对流问题是对流换热问题,它是导热与热对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流体的热运动强化了传热,通过对流流体的传热速率比通过静止流体导热的传热速率高得多。
并且,流体速度越快,传热速率越高。
理论上,对流换热可以通过牛顿冷却公式求解,即=αQ∆Ft与导热中的导热系数λ不同,对流换热系数α不是物性参数,因此对流换热过程和相应的对流换热系数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如下五类。
(1)流体流动产生的原因。
根据流动产生的原因,对流换热可以分为强制对流换热与自然对流换热两大类。
前者由泵、风机或其它外部动力源的作用引起,后者通常由流体各个部分温度不同产生的密度差引起。
两种流动产生的原因不同,流体中的速度场、对流换热规律和换热强度均不一样。
通常强制对流换热的流速高、换热系数α大;(2)流体有无相变。
在流体没有相变时对流换热中的热量传输由流体显热的变化实现,在有相变的换热过程中(如沸腾或凝结),流体相变热(潜热)的释放或吸收常常起主要作用,流体的物性、流动特性和换热规律均与无相变时不同。
一般同一种流体在有相变时的换热强度远大于无相变时的强度;(3)流体的流动状态。
根据动量传输知识,粘性流体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流态——层流和湍流。
层流时流体微团沿着主流方向作有规则的分层流动,湍流时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剧烈的混合。
因此,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湍流换热的强度明显强于层流换热的强度;(4)换热表面的几何因素。
这里的几何因素指换热表面的形状、大小、换热表面与流体运动方向的相对位置以及换热表面的状态(光滑或粗糙)。
这些几何因素都将影响流体在壁面上的流动状况,从而影响到对流换热。
实验C 3 对流传热系数及准数关联式常数的测定
实验C 3 对流传热系数及准数关联式常数的测定学号082N57 姓名第二套装置组别D6同组人姓名实验日期一、 实验目的1. 了解套管换热器的构造。
2. 掌握用热电偶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方法。
3. 通过对空气—水蒸气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mPr0.4中常数A 、m 的值。
4. 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线圈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Nu=BRem 中常数B 、m 的值和强化比Nu/Nu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二、实验原理1.对流传热系数α值的测定:空气传热膜系数α可以通过测定总传热系数(K )进行测取。
(4-27)因管壁很薄,可将圆壁看成平壁,这里因是空气,故不计污垢热阻,上述两项热阻均可忽略,2111a a K += mii t S QK ∆=≈α其中 出进进出出进出进t T t T tt t T t T t T t T t m ---=-----=∆ln ln )()()()(21,,12,,h h h p h m c c c p c m t t c q t t c q Q -=-= q m,c =q v,c ρt m =(t 1+t 2)/2式中:Vs ——空气体积流量,m s /s (由流量计测取) ρ——流经流量计处的空气密度,kg/m 3;C P ——空气定压比热[J/kg ·K](可取于空气在101.3kPa 下的数值); 进t 、出t ——空气进、出口温度,℃; A ——换热面积,m 2,dl A π=。
2.对流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的实验确定Nu=f(Re,Pr)空气在圆形直管中作湍流流动的给热准数方程:4.0Pr Remu A N =两边取对数,一般可写成A m N ulg Re lg Prlg4,0+= 可简写成 Y=mX+B在对数坐标纸上为一直线,所得直线的斜率等于待求的常数m ,截据为B. 三、装置及流程本实验装置及流程实际此装置由两套套管换热器组成,1、普通套管换热器;2、内插有螺旋线圈的强化套管换热器;3、蒸汽发生器;4、旋涡气泵;5、旁路调节阀;6、孔板流量计;7、风机出口温度(冷流体入口温度)测试点;8、9空气支路控制阀;10、11、蒸汽支路控制阀; 12、13、蒸汽放空口;14、蒸汽上升主管路;15、加水口;16、放水口;17、液位计;18、冷凝液回流口四、实验方法及步骤1、准备工作1)接通电源总闸2)检查鼓风机运转是否正常,检查空气进口阀是否正常;3)向电加热釜加水至液位计上端红线处;4)放掉管路及分离器内的冷凝水2、实验步骤1)水沸腾后,水蒸气自行进入套管换热器外管,观察蒸汽排出口有恒量蒸汽排出2)约加热十分钟后,启动鼓风机3)调节空气流量旁路阀的开度4)稳定5-8分钟可转动各仪表读取t1、t2、t3各值5)重复3)与4)共做6个空气流量值6)最大、最小值必须做7)换成强化管重复以上操作。
第5章对流换热
相同原理研究支配相同系统旳性质以及怎样用模型 试验处理实际问题旳一门科学,是进行模型试验旳 根据。但不是一种独立旳科学措施,只是试验和分 析研究旳辅助措施。
相同原理应用举例:汽车、飞机风洞试验
风洞试验旳基本原理是相对性原理和相同性原理。 根据相对性原理,汽车、飞机在静止空气中飞行所
8)量纲分析法——π定理
π定理旳内容:任一物理过程涉及有n个有量纲旳 物理量,如果选择其中旳r个作为基本物理量 ,则这一物理过程可由n个物理量构成旳n-r个 无量纲量所构成旳关系式描述。因这些无量纲 数是用π表示旳,故称为π定理。以数学形式可 表示如下。
设个物理量为x1、x2…… xn,则这一物理 过程可表达为一般函数关系式
0.034 0.0276
64.19W (m2 K )
准数 准数旳形式 准数旳物理涵义
Nu 努 赛 尔 特Nusselt
Nu=h·lc/λf
反应对流传热旳强弱 程度
Re 雷 诺 Reynolds
Re
lu
lu
流体流动形态和湍动 程度
Pr 普 兰 德 Prandtl
Pr cp
流体旳物理性质对对 流传热旳影响
热边界层厚度δt由流体中垂直于壁面上 旳温度 分布决定旳,与热扩散率α有关。
如果tW t 则热边界层不存在
5.1.2 相同原理
1、基本概念 1)同一类物理现象:用相同形式和相同内容旳微分
方程所描述旳物理量。 2)物理相同现象:同一类物理现象中,但凡相同旳
现象,在空间相应旳点上和时间相应旳瞬间,其 各相应旳物理量分别成一定旳百分比。
式中 h —平均对流传热系数,W/(m2K); u —流体旳特征流速,m/s; d —管道直径,m; λ—导热系数 ρ —流体密度 cp —定压比热容 η — 动力粘度系数
传热学讲义对流换热——第六章
第六章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及准则关联式第一节 管内受迫对流换热本章重点:准确掌握准则方程式的适用条件和定性温度、定型尺寸的确定。
1-1 一般分析),,,,,,,,(l c t t u f h p f w μαρλ=流体受迫在管内对流换热时,还应考虑以下因素的影响:① 进口段与充分发展段,② 平均流速与平均温度,③ 物性场的不均匀性,④ 管子的几何特征。
一、进口段与充分发展段1.流体在管内流动的主要特征是,流动存在着两个明显的流动区段,即流动进口(或发展)段和流动充分发展段,如图所示。
(1)从管子进口到边界层汇合处的这段管长内的流动称为管内流动进口段。
(2)进入定型流动的区域称为流动充分发展段。
在流动充分发展段,流体的径向速度分量v 为零,且轴向速度u 不再沿轴向变化,即:0=∂∂xu, 0=v 2.管内的流态(1)如果边界层在管中心处汇合时流体流动仍然保持层流,那么进入充分发展区后也就继续保持层流流动状态,从而构成流体管内层流流动过程。
2300Re <用νdu m =Re 判断流态, 式中 m u 为管内流体的截面平均流速, d 为管子的内直径,ν为流体的运动黏度。
(2)如果边界层在管中心处汇合时流体已经从层流流动完全转变为紊流流动,那么进入充分发展区后就会维持紊流流动状态,从而构成流体管内紊流流动过程。
410Re >(3)如果边界层汇合时正处于流动从层流向紊流过渡的区域,那么其后的流动就会是过渡性的不稳定的流动,称为流体管内过渡流动过程。
410Re 2300<<3.热进口段和热充分发展段当流体温度和管壁温度不同时,在管子的进口区域同时也有热边界层在发展,随着流体向管内深入,热边界层最后也会在管中心汇合,从而进入热充分发展的流动换热区域,在热边界层汇合之前也就必然存在热进口区段。
随着流动从层流变为紊流, 热边界层亦有层流和紊流热边界层之分。
热充分发展段的特征对常物性流体,在常热流和常壁温边界条件下,热充分发展段的特征是:)(1x f t f =及)(2x f t w =与管内任意点的温度),(r x f t =组成的无量纲温度⎪⎪⎭⎫⎝⎛--x f x w w t t t t ,,x ,随管长保持不变,即: 0,,x ,=⎪⎪⎭⎫ ⎝⎛--∂∂x f x w w t t t t x 式中,t —管内任意点的温度,),(r x f t = ⇒xf x w w t t tt ,,x ,--仅是r 的函数。
第五章 对 流 换 热
第五章 对 流 换 热本章内容要求:1 、重点内容: 对流换热及其影响因素;牛顿冷却公式;用分析方法求解对流换热问题的实质边界层概念及其应用相似原理无相变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及换热量的计算2 、掌握内容:对流换热及其影响因素;用分析方法求解对流换热问题的实质3 、讲述基本的内容:对流换热概述; 对流换热的数学描写; 对流换热的边界层微分方程组; 边界层积分方程组的求解及比拟理论; 相似原理及量纲分析; 相似原理的应用; 内部流动强制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 外部流动强制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 自然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在绪论中已经指出, 对流换热是发生在流体和与之接触的固体壁面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 是发生在流体中的热量传递过程的特例。
由于流体系统中流体的运动,热量将主要以热传导和热对流的方式进行,这必然使热量传递过程比单纯的导热过程要复杂得多。
本章将在对换热过程进行一般性讨论的基础上,将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基本定律应用于流体系统,导出支配流体速度场和温度场的场方程-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
由于该方程组的复杂性,除少数简单的对流换热问题可以通过分析求解微分方程而得出相应的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之外,大多数对流换热问题的分析求解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在对流换热的研究中常常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对流换热问题。
在这一章,我们将 通过方程的无量纲化和实验研究方法的介绍而得到常用的准则及准则关系式。
讨论的重点放在工程上常用的管内流动、平行流过平板以及绕流圆管的受迫对流换热,大空间和受限空间的自然对流换热,以及蒸汽凝结与液体沸腾换热。
§5-1 对流换热概述本节要求:1。
对流换热的概念:流体−−→−温差固体壁面; 2.对流换热中,导热核对流通式汽作用;3.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f w t t hA -=Φ,h ——过程量;4.对流换热系数如何确定:0=∂∂∆-=y y tt h λ1 对流换热过程对流换热是发生在流体和与之接触的固体壁面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 ,( 直接接触是与辐射换热的区别),是宏观的热对流与微观的热传导的综合传热过程。
传输原理第十章 对流换热
25
第五节 自然对流换热的计算
一、自然对流换热的特点
自然流动或自然对流: 静止流体与固体表面接触,存在温度 差,引起密度差,在浮力作用下产生流体上下的相对运动。 自然对流换热中,Gr准数起决定性作用.
表示浮力与粘性力之比,并且包括温度
差ΔT。靠近固体表面流体的流动层就是 自然对流边界层,贴近固体表面处流速 为零,而边界层以外静止流体的流速也为 零,因而在边界层内存在一流速极大值,如图所示:
29
表2 自然对流简化对流表面传热系数公式
例 长10m,外径为0.3m的包扎蒸汽管,外表面温度为55℃, 求在25℃的空气中水平与垂直两种方式安装时单位管长的散 热量。
30
作业
• 1、3、7、12
31
第四节 强制对流换热的计算
一、外掠平板
1.流体顺着平板掠过时,层流至湍流的转变临界雷诺数的确定 在一般有换热的问题中取 Re下临<5×105 2.平板在常壁温边界条件下平均表面传热系数准则关系式如下: 层流区:Re<5×105 3.最终达到湍流区(5×105≤Re<107)时全长合计的平均表面传 热系数α可按以下准则式先计算出Nu,再算出α:
1.非对称平板
取特征尺寸
L=A/S
2.块状物体水平面,侧面同时发生自然对流换热时
3.对长方体 取特征尺寸为
4.在101.3kPa(标准大气压)F,中等温度水平,即tm
=50℃的空气与表面的自然对流可由下表2中的简
化公式求表面传热系数。当压力发生变化时应乘以
压力修正系数如下(其中p为实际压力,Pa):
对于液体
………………………(10)
………………………..(11)
• 对于自然对流受到抑制时,推荐下列准则关系式: ……………..(12) 完全发展的层流,在恒定壁面热流通量的条件下圆管内热交换 的Nu数为: 在恒定壁面温度的条件下, 24 圆管内热交换的Nu数也是常量;Nu=3.66。
实验报告二:对流传热系数及准数关联式常数的测定
对流传热系数及准数关联式常数的测定实验报告1.前言研究表明,加入到换热器换热管中的扰流子添加物可以使换热管内流动的液体产生明显的螺旋运动。
换句话说,在换热器换热管中加入扰流子添加物,就相当于在换热器换热管中加入空隙率ε≥95%的多孔体,当换热器换热管中流动的液体流经这些扰流子添加物以后,流道内将产生明显的弥散流动效应,在低雷诺数下(Re≥300),由于弥散流动的促进,使换热器换热管中的液体转变为湍流。
湍流状态的流动液体其总热阻是所有流态液体中最小的,由于换热器换热管中湍流状态的流动液体热阻非常小,所以,换热器的传热系数(K)值将大大增加。
在高的传热系数(K)值状态下,换热器中扰流子强化传热的效果就会非常明显。
当然换热器中的扰流子对流经换热管的不同介质,其强化传热的效果是有区别的。
并且,换热管内扰流元件的形状和在传热面上的安装方法,对传热和流阻都有影响,一般可通过实验确定其最佳形式。
例如试验表明:在管道的全长填满螺旋形金属丝与间断设置螺旋圈相比,后者在传热性能不变时可减小流阻。
关于扰流子强化传热的原理,还有许多其它见解,有的专家认为扰流子强化传热是基于加大了传热面积和粗糙度,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试验表明,即使不紧贴壁面安装,则轴向固定在流道中心的扰流子也能使α值加大,有人解释为填充物能产生持续不断的涡流,并沿流向产生一个中心旋转流,在离心力的影响下使管中心的流体与壁面边界层流体充分混合。
从而减薄了边界层,强化了传热。
总的看,有关扰流子强化传热的理论还不完备和一致,一些数据仅来自实验,有待于更多的科研人员开发和利用。
在换热器换热管中加扰流子添加物,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大大增强了换热管内侧的换热系数。
试验表明,在换热器换热管中加扰流子添加物,换热管内侧换热系数可比光管提高3.5倍以上。
扰流子强化传热除了减少金属消耗,它还可以提高工厂热能利用效率,降低能耗。
目前,一些设计追求高热强度,而管壳式换热器由于传热效率低,设计中采用的主要手段是选择提高对数平均温差,这要导致能耗的大幅度增加。
对流换热系数计算公式
对流换热系数计算公式对流换热是指物体通过与流体介质接触,通过传导和对流传热方式将热量传递到流体介质中的过程。
在工程领域中,计算对流换热系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用来确定热传递的速率和效率。
对于不同的情况和应用,有多种不同的计算公式可以用来计算对流换热系数。
一般来说,对流换热系数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h = α * λ / L其中,h是对流换热系数,α是换热系数,λ是热导率,L是特征长度。
这个公式可以应用于一维对流换热的情况,例如平板上的自然对流换热。
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对流换热系数计算公式有很多种,下面将介绍其中几种常用的公式。
1. 冷却水冷却塔中的对流换热系数计算公式:在冷却水冷却塔中,通常使用的计算对流换热系数的公式是Lockhart-Martinelli方法。
这个方法适用于传统冷却塔中的冷却效果。
对于水和空气的组合,Lockhart-Martinelli公式可以表示为:h = (C * ((ρ^2 * μ^2 * g * ΔP) / (λ * (ρ^2 + μ^2)^0.5)))^(1/3)其中,h是对流换热系数,C是常数,ρ是密度,μ是动力粘度,g 是重力加速度,ΔP是压力降,λ是热导率。
这个公式可以通过测量流体的物理性质和实验数据来计算对流换热系数。
2. 管内对流换热系数计算公式:在管内对流换热中,常用的计算公式是Dittus-Boelter公式。
对于液体在光滑管道中的对流换热系数,Dittus-Boelter公式可以表示为:Nu = 0.023 * Re^0.8 * Pr^0.33h = (Nu * λ) / D其中,Nu是Nusselt数,Re是雷诺数,Pr是普朗特数,h是对流换热系数,λ是热导率,D是管道直径。
在这个公式中,Re计算了流体的惯性力与黏性力的比例,Pr计算了流体的动量和热量的比例。
3. 计算炉内对流换热系数的公式:在工业炉内的对流换热中,常用的计算公式是Gnielinski公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 + ∂v = 0 ∂x ∂y
u
∂u ∂x
+
v
∂u ∂y
=ν
∂2u ∂y 2
u ∂T ∂x
+ v ∂T ∂y
=
a
∂ 2T ∂y 2
对两个相似的对流换热过程应用能量方程:
u′
∂T ′ ∂x′
+
v′
∂T ′ ∂y′
=
a′
∂2T ′ ∂y′2
(a)
u′′
∂T ′′ ∂x′′
+
v′′
∂T ′′ ∂y′′
τ' τ"
=
Cτ
;
x' = x"
y' = y"
z' z"
=
Cl
;
θ θ
'
"
=
Cθ
;
u' u"
=
v' v"
=
Cu
;
λ' λ"
=
Cλ
;
ν ν
'
"
=
Cν
;
........
注:各影响因素彼此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由 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所规定的关系
故:各相似倍数之间也必定有特定的制约关系,它们 的值不是随意的
现象1: 现象2:
h’= − Δλt’’⎜⎜⎝⎛ ∂∂yt’’⎟⎟⎠⎞w
h”= − Δλt””⎜⎜⎝⎛ ∂∂yt””⎟⎟⎠⎞w
已假设这两个现象相似,故各物理量场应分别相似
h' h"
=
Ch
;
x' x"
=
y' y"
= Cl ;
T' T"
=
Ct
;
λ' λ"
=
Cλ
;
即:
u' u"
=
v' v"
=
Cu
;
h' = Chh"; T' = CtT"; x' = Cl x";
LB
=
c' a'
=
c" a"
那么它们必定相似!
LA、LB分别相等表达了三角形相似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LA、LB有判断两三角形是否相似的作用 LA、LB是无量纲的
—— 几何相似特征数
—管内稳态流动时速度场相似问题
圆管半径分别为R’、R”
温度沿 x、r 方向变化
=
Cl
(c)
代入
u′′
∂T ′′ ∂x′′
+
v′′
∂T ′′ ∂y′′
=
a′′
∂2T ′′ ∂y′′2
可得
CuCt Cl
(u′
∂T ′ ∂x′
+
v′
∂∂Ty′′ )
=
CaCt Cl2
a′
∂2T ′ ∂y′2
(d)
变换后的方程的形式不应发生变化,因此上式中的相
似常数的组合量应为
CuCt = CaCt
Cl
1、相似第一定理 彼此相似的现象,它们的同名相似相似准则相等。 相似现象的相似指标等于1。
证明:外掠平板、二维、稳态、强制层流换热; 物性为常量、无内热源
假设:有两个外 掠平板的对流换 热现象相似
相似现象必为同类现象 (用相同形式和内容的微分方程式所描述的现象)
分别写出这两个相似现象控制方程组:
=
y3' y3"
= .... =
yn' yn"
= Cl
过余温度成正比: θ1' θ1"
=
θ
' 2
θ
" 2
=
θ
' 3
θ
" 3
=
....
=
θ
' n
θ
" n
= Cθ
称这两个温度场相似
温度场相似倍数
若两个对流换热现象相似,它们的温度场、速度场、粘 度场、热导率场、壁面几何因素等都应分别相似
即:在对应瞬间、对应点上各物理量分别成比例
y' = Cl y"; λ' = Cλλ"
h' = Chh"; T' = CtT"; x' = Cl x";
y' = Cl y"; λ' = Cλλ" 代入第一个方程组中: h’= − ΔλT’’⎜⎜⎝⎛ ∂∂Ty’’⎟⎟⎠⎞w
ChCl Cλ
h” =
−
ΔλT””⎜⎜⎝⎛ ∂∂Ty””⎟⎟⎠⎞w
ChCl Cλ
相似的对流换热现象的Nu数相等
Nu数的物理意义: Nu = hl
λ
h
=
−
λ
ΔT
⎜⎜⎝⎛
∂T ∂y
⎟⎟⎠⎞w
两边同乘以 l/λ
hl
λ
=
−
⎜⎜⎝⎛
∂T ∂y
ΔT
⎟⎟⎠⎞w
l
分母表示常物性厚度为l 的流体层由于导热所引起的温度变化率
分子为实际壁面处由对流换热而引起的温度变化率
Nu数的物理意义:实际的对流传热量与导热分子扩 散热量的比较
1)必须是同类现象才有可能相似 2)由于描述现象的微分方程式的制约,物理量场的相
似倍数间有特定的制约关系 3)注意物理量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二、相似原理
在实物或模型上进行对流换热实验研究时,因变量太 多,会遇到三个问题: (1)实验中应测哪些量(是否所有的物理量都测) (2)实验数据如何整理(整理成什么样函数关系) (3)实验结果如何推广运用于实际现象 相似原理将回答上述三个问题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就有了三个相似定理
进行同样的变换,最后得
Cu2 Cl
(u′
∂u′ ∂x′
+
v′
∂∂uy′′ )
=
Cυ Cu Cl2
ν
∂2u′ ∂y′2
同样变换后的方程的形式不应发生变化,得
CuCl = 1 Cυ
将
u′′ u′
=
v ′′ v′
=
Cu
ν ν
′′ ′′
=
Cν
x′′ x′
=
y ′′ y′
=
Cl
代入
CuCl Cν
=1
得
u′′l′′ = u′l′ = ul = Re
Nu = hl
λ
注意:定型准则和非定型准则并不是相似准则中所固有的性质。 当单值性条件改变时,非定型准则和定型准则就有可能相互转换 。
=
a′′
∂2T ′′ ∂y′′2
(b)
由于过程相似,则空间对应点以及各物理量之比应为常数:
u′′ u′
=
v ′′ v′
=
Cu
T ′′ T′
=
CT
a′′ a′
=
Ca
x′′ x′
=
y ′′ y′
=
Cl
(c)
将
u′′ u′
=
v ′′ v′
=
Cu
T ′′ T′
=
CT
a′′ a′
=
Ca
x′′ x′
=
y ′′ y′
普朗特数Pr 雷诺数Re 斯坦顿数St
ν a 动量扩散深度与热量扩散深度之比 ul /ν 惯性力与粘性力之比的一种度量
Nu PrRe 流体实际的换热热流与流体可以传递的最大热流之比
定型准则:凡是由单值条件中包括的已知物理量所组成的准则
例如Re数
Re = u∞l
ν
非定型准则:凡是包含未知物理量所组成的准则
(3)实验结果可以推广应用到相似的现象
三.定型准则和非定型准则
特征数名称 定义
物理意义
毕渥数 Bi
hl λ 固体内部导热热阻与其边界上对流换热热组之比
傅立叶数 Fo aτ l 2 非稳态导热过程的无量纲时间,表示过程进行的深度
格拉晓夫数Gr gl 3βΔT 浮升力与粘性力之比
ν3
努塞尔数Nu hl λ 实际的对流传热量与导热分子扩散热量的比较
• 2. 相似第二定理
对于相似现象群,在形式上相同的方程可以转变为相似准则、 简单数群以及包含在单值性条件内的常数之间的方程组,且对 于整个现象群这种方程组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 例:外掠平板、二维、稳态、强制层流换热;
•
物性为常量、无内热源
hx
=
− Tw
λ
− T∞
⎜⎜⎝⎛
∂T ∂y
⎟⎟⎠⎞w,x
Nu = f (Pr, Re)
Nu — 待定特征数 (含有待求的 h) Re,Pr— 已定特征数
按上述关联式整理实验数据,得到实用关联式 解决了实验中实验数据如何整理的问题
3.相似第三定理(判别相似的条件)
过程相似的必要充分条件是单值性条件相似,由 单值性条件所包含的物理量所组成的相似准则相 等。
=
b' b"'
=
c' c"'
=
h' h"'
=
Cl"
同样可以 得:
b' a'
=
b" a"
=
b'" a'"
=
LA ;
c' a'
=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