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传播学考研之内容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研究

一、信息

信息论及相关概念:信息定义及特点,噪音,熵,冗余,渠道容量,香农-韦弗模式

信息环境/拟态环境/象征性现实

信息社会,信息匮乏/信息过载,信息爆炸,信息污染,信息侵略

信息流理论/信息扩散理论:两级传播,创新扩散,新闻的散布

二、符号:定义、特点、功能,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信号与象征符,意义,编码与解码,符号互动、建构、阐释论

三、结构主义,符号学,文本与话语分析,叙事学

四、大众传播的内容研究,易读性测量

一、信息

(一)信息论及相关概念:信息定义及特点,噪音,熵,冗余,渠道容量,香农-韦弗模式

区分:信息(information)与讯息(message)(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武汉理工大学2005)讯息(message)是指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息符号,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人类传播内容的具体单位,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

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信息意味着不确定性的降低。传播学中认为它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带动的信息技术的进步导致了社会信息化。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要素,一种承载信息的象征物。符号与讯息共同组合成信息。

信息研究:

1、信息研究的纵向扫描

①技术信息论:指将通讯系统传输信息能力和可靠性进行研究的观点用于描述、解释社会信息传播中的某些现象的观点。创始人是美国数学家香农。

②语义信息论:指研究信息交流中被传输的符号怎样准确地运载欲表达的意义的理论

③效用信息论:研究信源所发出的信息被信宿收到后起的效果和作用的理论

2、信息研究的断面观照

①信息过程论:过程论者从信息研究中看到了大众传播媒介操作人心、增强传播效果的巨大可能性。

②信息仪式论:研究新闻的形式,研究特定的新闻形式与社会、文化传统的关系,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新闻和信息和特点和功能。

③信息崇拜论

④信息经济论:正像自然资源需要开发一样,信息资源也急需开发,而且现代社会正是通过大力开发信息资源来推动其他资源的开发,进而实现经济的飞跃和社会的发展。

⑤信息社会论: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是这个社会的动力和核能,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

⑥信息公平论:又称信息均衡论或世界信息新秩序,指在全球传播过程中或世界文化关系中专门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一系列试图改变信息不平衡或文化帝国主义状态的改革理论。

信息论:香农和韦弗提出的信息论,认为传播是通过物质渠道,由传播者有意识地向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很容易受到噪音的干扰。传播的评价标准在于达到预期的“传递效果”的效率和有效性。信息论与信息的意义关系不大,它所关注的是信息的传递和接收。

信息理论。传播学中的数学理论提供了一种客观的方法来对传播文本进行分析。

信息理论在内容研究中的应用:信息性分析、可读性分析和信息流分析。

马尔可夫过程(Markov process):在一过程中,一系列事件呈链状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发生。这根链条上某个元素的出现为随后紧接的因素的出现奠定了较高的概率。语言信息是这个过程的典型例子。除语言外,许多其他现象也遵循着这一模式,如:从A城到B城,需要依次经过一系列的弯道。

媒介表现论述:从媒介角度出发。

1、自由与独立。调查性报道可以视为展示新闻媒介使用自由权的指标之一。

2、内容的多样性。多样性指内容的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在所有可见的利益或者偏好层面上,受众的选择范围很大;二是社会中的任何声音与消息来源都有许多而且不同的机会能够接近使用媒介;三是媒介能够真实或有效地反映社会中所存在的各种不同的现实情况。

3、新闻的客观性。绝大多数媒介规范原则要求媒介要遵循中立原则,并对事件提供信息式的报道。

①事实性。

②精确性。一是要和文献、其他的媒介或是目击事件中的记载、描述相一致;二是新闻报道写作与新闻消息来源的概念之间是一致的,至少要与新闻中的主要人物的概念一致;同时,精确性也可以是指新闻文本内在的一致性。

③完整性。

④公平性。公平的道德标准是指在选择以及引用消息来源上的平等,达到新闻报道的中立,将观点与事实分开,避免价值判断或者情绪性的言辞或图像等。

4、现实的反映还是扭曲。要新闻媒介达到真实的平均状态根本是不可能的。

信息认知:

认知系统的三个层面:符码、结构和过程。

认知符码:是组成信息最基本的元素。常见符码包括:语言命题、视觉形象、对事件的记忆、行为的轮次和感情等。

认知结构:即组织符码的方式。

认知过程:即符码的运作。一种为散布—激活取向:主张人们在完成某项任务时,把储存在记忆中的相关“指令”按照一定的次序集合起来。

信息阐释(理解和意义生产的过程)

1)奥斯古德论意义(有些过时)

个人对外部环境中的刺激产生回应,形成一种刺激—回应的关系,这种刺激回应的关系正是建立在意义的基础。意义就是对刺激所产生的内在的、思维上的回应。当某个符号与意义配对的时候,该符号就会引发相同的或者相似的回应。

相当多的意义并非通过对外界刺激的直接体验而习得的,而是通过一个符号与另一个符号之间的联系而习得的。这一符号联系的过程就是人们把与刺激物的亲身体验进行抽象化的过程。

对意义的测量,采用语义级差法(semantic differential)和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语义空间(semantic space)理论:人们赋予符号的意义位于一个隐喻性的空间。它可被分为评估、活动和效力三个层面。任何一个符号都可以引发人们的反应,这一反应由评估(是好是坏)、活动(积极还是消极)、和效力(是强是弱)组成。意义的内涵便位于这个假设空间的某个位置上。

2、归因理论

探讨人们如何来推断行为的原因。聚焦于普通人日常生活行为的可以感知到的原因,与试图确证行为真实原因的“科学心理学”不同。

弗里茨·海德尔概括了几种人们经常采用的归因方式:情境环境(受外部环境影响)、个人效应(从个人角度影响事物)、能力(能够做某件事)、努力(试图做)、愿望(要做)、情感(情愿做)、归属(继续做)、义务(觉得应该做)和准许(被允许做)。

人们很自然会用语境来帮助他们确定行为的原因。对原因的感知就是通过中介找出人们自身心理结构中的变量。其中一个重要变量是意义。你赋予所观察的食物以一定的意义,这一意义决定了你究竟“看到”了什么。意义有助于人们对观察和感知到的事物进行整合和组织,形成一定的模式,从而有助于理解外部世界。

感知风格(perceptual style):每个人处理那些模糊不清的问题的方式以及他们建立的具有一致性的模式都各不相同,这种个人化的感知模式即感知风格。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归因过程中往往不顾逻辑,并且带有偏见。人们可以用符合逻辑的和不符合逻辑的方式来处理信息,是由当时的具体情况等来决定的。eg动机(维护面子、控制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