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作品的特点
浅谈巴赫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及演奏
![浅谈巴赫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及演奏](https://img.taocdn.com/s3/m/44cdaa18a2161479171128f8.png)
心。
六 、个 人情感 的升 华 声乐 演 唱是一种 全 身心都 参 与 的一 种 表演 艺术 ,要求 演 唱者不 能光 有好 嗓 子 、较 高 的演 唱技 艺 ,而且 还要把 自己的情 感 ,甚至 灵魂 完 全投 入到乐 曲的 中。 因此 ,对 声乐 作 品 的理 解
真 实 的 巴赫 。
巴洛 克 时期 的艺 术特征 巴赫 生 于 18 6 5年 ,这 时正 处 于 巴洛 克 时
一
、
代 的中期 。 巴洛克 的艺 术有 很 多 不 同 的风 格 , 它 们 的共性 是寻 求更 深层 次 的表达 。 巴洛克 的 艺 术家 们尽 力影 响或 改变 观众 的情感 。巴洛 克 是 一个 充满 矛盾 的时代 :一 方 面高涨 的宗 教 狂 热 唤醒 了文 艺复 兴之前 的哥特 风格 ;另一 方 面 对 理性 崇 尚 ,以逻辑 的 、概括 的 、推理 的秩序
浅谈 巴赫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及演 奏
圄 金 晖
约翰 ・ 巴斯 蒂安 ・ 塞 巴赫 (o a nS b s a Jh n e at n i B c 6 5 1 5 ), 位 1 ah 18 — 7 0 这 8世 纪 的德 国作 曲家 为西 方 艺术 殿 堂 中 一 个 不 可 或 缺 的 巨 匠级 人 物 。除了歌剧 ,巴赫几 乎涉 猎 了 当时所有 的音 乐 形式 ,尤其 在 键盘音 乐上 所 获得 的声誉 和成 就 远远 凌驾 于他 的其他 作 品之上 。他 的键 盘音 乐 作 品以其 复杂精 湛 的技术 、内在 的激情 和深 刻 的思想 内涵将 巴洛克 时期 的键 盘复 调音 乐推 向了顶 峰 。其 中 《 平均 律钢 琴 曲集》更 被 后人 喻为钢 琴音乐 中的 《 旧约圣 经》 。 般学 习钢琴 的人 一定 会先 从 巴赫 的 《 初 步曲集 》 《 、 创意 曲集 》 ( 部 、三部 ) 《 二 、 英 国组 曲》 《 国组 曲》 等教 材 由易 至难 逐 步 、 法 迈人 《 均律 钢琴 曲集 》 中 ,因为这些 都是 学 平 习者 了解 复调 音 乐 、掌 握 对 位法 的优 秀 教材 。 在 当今 国 内的钢琴 考级 、各 大音乐 院校 钢 琴专 业 考 试 、各 类 钢 琴 音 乐 会 甚 至 国 际 钢 琴 大 赛 中 . 巴赫 作 品 的演 奏 都 被 列 为一 项 必 须 的 内 容 。但实 际上 ,在 巴赫 去世后 的相 当一 段长 时
巴赫作品的八大特点
![巴赫作品的八大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a47c4ea6294dd88d0d26b90.png)
巴赫作品另很多人望而生畏,其实只要掌握了他的特点,你会越弹越过瘾的!八大特点一、速度它是决定风格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弹奏平均律中速度应当和当时乐器(古钢琴等)相吻合,与当时的时期(巴洛克时期)想吻合。
十八世纪属于节奏较缓慢的时代,如果我们在钢琴上把这套曲目弹的很快,显然是不合适的。
所以平均律的弹奏应当是相对较缓慢的。
二、节奏:巴赫作品以节奏严谨平稳而著称。
由于作品属于巴洛克时期音乐范畴,所以不能允许有类似浪漫派演奏手法常用的自由地、时慢时快的节奏。
巴赫作品从开始到结束,都应处于一个基本节奏之中。
但严格的说,在巴赫的作品中有严格节拍与自由节拍的两种不同形态。
严格的节拍需要自始自终的统一律动。
不能忽快忽慢。
另一种则是自由而即兴性的部分,这部分音乐因突出其炫技的性质,因此需要适当的自由速度。
三、线条:这是巴赫作品中又一极为重要的特点。
在弹奏巴赫的复调作品前,我们应该对线条在脑中有一个初步的设计,使其自然而流动。
当然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线条起伏不能像浪漫主义音乐中的线条起伏那么大,但它一定是存在的。
正确的使用渐快与渐慢往往会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但滥用则会另人厌烦。
试想,如果每一首前奏曲和赋格在结束时我们都去做渐慢,也太呆板了,我认为,一首歌唱性的。
宽广流畅的赋格曲比一首欢快的轻巧的赋格曲更适于在结尾处做渐慢。
四、声部平均律属于复调作品,也就是多声部的音乐作品。
我们要通过这些曲目的训练使手指控制声部和耳朵辨别声部的能力得到大的提高。
在学习中,要强调保持声部层次的清晰,主题声部要尤为突出,而其他各声部要让位于主题声部,手指要做适当的控制。
但是,在控制中,每一个声部又应当是清晰、完整的。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每一层旋律部分抽出来单独练习,使头脑对各声部都保持条理清楚,再用清醒的头脑去指挥手指的弹奏动作。
五、触键钢琴的触键方法有许多不同,但在弹奏平均律时,触键应和巴赫作品的风格相一致。
一般来说,在快速乐曲中,用非连奏法或手指断奏来模仿古钢琴上的清脆效果比较合适。
巴赫作品的八大特点
![巴赫作品的八大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99dfbe50b4e767f5bcfcec1.png)
巴赫作品的八大特色巴赫作品另很多人望而却步,其实只要控制了他的特色,你会越弹超出瘾的!八大特色一.速度:它是决议作风最主要的身分之一.在弹奏平均律中速度应当和当时乐器(古钢琴等)相吻合,与当时的时代(巴洛克时代)想吻合.十八世纪属于节拍较迟缓的时代,假如我们在钢琴上把这套曲目弹的很快,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平均律的弹奏应当是相对较迟缓的.二.节拍:巴赫作品以节拍严谨安稳而著称.因为作品属于巴洛克时代音乐领域,所以不克不及许可有相似浪漫派吹奏手段经常应用的自由地.时慢时快的节拍.巴赫作品从开端到停止,都应处于一个根本节拍之中.但严厉的说,在巴赫的作品中有严厉节拍与自由节拍的两种不合形态.严厉的节拍须要自始自终的同一律动.不克不及忽快忽慢.另一种则是自由而即兴性的部分,这部分音乐因凸起其炫技的性质,是以须要恰当的自由速度.三.线条:这是巴赫作品中又一极为主要的特色.在弹奏巴赫的复调作品前,我们应当对线条在脑中有一个初步的设计,使其天然而流淌.当然巴洛克时代的音乐线条升沉不克不及像浪漫主义音乐中的线条升沉那么大,但它必定是消失的.准确的应用渐快与渐慢往往会给人一种舒畅的感到,但滥用则会另人腻烦.试想,假如每一首前奏曲和赋格在停止时我们都去做渐慢,也太呆板了,我以为,一首歌颂性的.宽广流利的赋格曲比一首欢乐的轻盈的赋格曲更适于在结尾处做渐慢. 四.声部:平均律属于复调作品,也就是多声部的音乐作品.我们要经由过程这些曲目标练习使手指控制声部和耳朵分辩声部的才能得到大的进步.在进修中,要强调保持声部层次的清楚,主题声部要尤为凸起,而其他各声部要让位于主题声部,手指要做恰当的控制.但是,在控制中,每一个声部又应当是清楚.完全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每一层旋律部分抽出来单独演习,使脑筋对各声部都保持层次清楚,再用苏醒的脑筋去批示手指的弹奏动作.五.触键:钢琴的触键办法有很多不合,但在弹奏平均律时,触键应和巴赫作品的作风相一致.一般来说,在快速乐曲中,用非连奏法或手指断奏来模拟古钢琴上的清脆后果比较合适.而在迟缓的抒情歌颂性乐曲中,则要把力气由肩部传送到指尖,手段安稳,音与音的连贯要平均,贴键出声,保持音色的圆润饱满,如许才干获得古朴典雅的音响后果.六.力度变更:总的来说,巴赫作品的力度变更幅度较小,根本趋于安稳.但是这其实不消除某些段落里的强弱力度的变更.别的,巴赫作品的力度应在按照乐曲的内容.构造来转变的同时,也要把力度总体放轻.有名德国钢琴家吉泽金说:“所有的巴赫作品的力度记号都要按比例下降一级,毫不要超出中强,因为当时的乐器与如今是大不雷同的……巴赫的音乐要异常精细,要留意过细的不同……力度要有层次.”无论若何,强弱分明的格局决不克不及用到所有的前奏曲与赋格曲上去.七.装潢音:巴赫的装潢音种类繁多,有回音.逆回音.颤音.下波音.上波音等等,他们各有本身特别的弹法,也可以依据本身的小我断定,有必定程度的自由.每种装潢音往往可以用好几种办法来弹,并且都是准确的,可以被接收的.巴洛克时代吹奏家们在弹奏所标出的装潢音时必须有必定的自由来施展想象.今天我们吹奏巴洛克时代的音乐时,也可以依据前人总结出的规矩在必定规模有所变更,这取决于我们对特准时代的吹奏作风和装潢音应用方面的常识,以及好的音乐审美才能.另一方面,因为合适于古钢琴轻盈.严厉音色的装潢音,其实不必定合适现代钢琴上较厚实的声音,所以,巴赫的装潢音切不成弹的太急.太强.太断和太华美.八.踏板:一般来说,巴赫的作品中很罕用踏板,所以有很多人都以为踏板在巴赫的作品中似乎是不主要的,但事实上极为主要并且极难掌控的,因为踏板没用好而导致吹奏掉败的例子到处可见.在巴赫的作品中,踏板用的多了,会使声音暧昧不清,用少了又会使声音干涩无味,这两个极端都有损于巴赫的作风.我熟悉踏板的应用应当依据乐曲的不合来决议.有名前苏联钢琴家捏高兹就以为:“弹奏巴赫音乐时应当应用踏板,但要用得恰当.当心.极其勤俭,当然有很多地方是不合适用踏板的.但是,假如再我们如今钢琴上弹奏巴赫的作品而完全不必踏板,那么比起羽管键琴来,钢琴在声音方面何等穷困啊!”所以,依据不合的情形,我们在弹奏中碰到手难以衔接或慢乐曲中须要延伸的地方等,是可以应用踏板的,但我们要用耳朵细心的倾听,然后当心的进行.。
巴赫小提琴作品演奏特点
![巴赫小提琴作品演奏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d675b61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b2.png)
巴赫小提琴作品演奏特点
巴赫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小提琴作品被誉为经典之作。
巴赫小提琴作品的演奏特点有以下几点:
1. 技巧要求高:巴赫的小提琴作品非常考验演奏者的技巧,包括指法、左右手协调、音色掌握等方面。
2. 强调旋律:巴赫小提琴作品的旋律清晰明快,演奏者需要注重发挥出旋律的鲜明性和感染力。
3. 快速的音阶和琶音:巴赫小提琴作品中常出现快速的音阶和琶音,需要演奏者手指的灵活和准确度。
4. 合理运用音色变化:巴赫小提琴作品曲调千变万化,演奏者需要灵活运用音色变化体现曲子的意境和情感。
5. 精确的节奏掌控:巴赫小提琴作品的节奏非常精确,演奏者需要掌握好节奏感,保证音乐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总之,演奏巴赫小提琴作品需要演奏者具备良好的技巧和音乐素养,才能真正展现出巴赫音乐的魅力。
巴赫钢琴作品的音乐创作特点 音乐学本科毕业论文
![巴赫钢琴作品的音乐创作特点 音乐学本科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224d9f1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03.png)
巴赫钢琴作品的音乐创作特点音乐学本科毕业论文巴赫是18世纪的德国作曲家,被誉为“西方音乐史上的神话”,他的作品涉及重要音乐门类:管弦乐、器乐、声乐、教会音乐和钢琴作品。
其钢琴作品集中在其数百首的键盘作品中。
巴赫钢琴作品的音乐创作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严格的配器:巴赫的钢琴作品经常是由一个声部开始,然后逐渐增加其他声部。
这种逐渐递增的递增的过程被称为分量递增,它意味着将逐步增加的乐器组合起来,直到得到一个完整的合奏组合。
又因为巴赫的作品往往由对位法构成,因此作品的表现技巧在于融合在一起,各声音独立,缺少任何冲突,以及声部之间的纯正和弦位移等方面。
2. 模式和变奏的运用:巴赫的钢琴作品中,几乎所有的曲子都是基于某个“主题”进行的。
主题是一个简短的旋律,可以根据巴赫的要求变化,在整个作品中形成不同的变奏变化,它也可以反复出现,形成深刻的凝聚力。
同时巴赫的钢琴作品很少采用完全一致的曲目结构,更多的是模式和变奏的不同结合形式来演示自己对于旋律和作品的理解,更丰富的构思和演绎方式也成为了其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3. 预约建模的运用:巴赫善于运用“预约建模”技术,即将某个主题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转移到不同的声部和不同的键盘中,以达到更加丰富的音乐效果和更高的审美价值。
如其名为《良心勤奋妇女的荣耀》的作品,以五手份通用键盘曲,《无处可藏的水》为其主旋律,以试图将该主旋律转移到不同的音符调上,丰富主题的变化和演奏技巧等方面的极佳运用。
4. 高度复杂的结构:巴赫的钢琴作品在技巧、音质和结构上极其复杂,要求演奏者有极高水平的技术和音乐素养。
卡多剧的「黄金复辌」작품의경우온음계스타일에있는혼재연주, 보컬성악에대한높은수준의요구등이있다. 《古老的斯巴达》则要求演奏者在锻炼非常迅速、富有节奏感的左右手同时演奏的能力,同时还要求他们具备善于拍打键盘的技术,在乐曲高潮处创造出强烈的冲击力,进一步突出音乐的紧张和激烈。
简介巴赫的创作特点和风格
![简介巴赫的创作特点和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5c4a86c2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8.png)
简介巴赫的创作特点和风格巴赫的创作特点与风格巴赫,这位18世纪的德国作曲家,是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他的作品不仅在德国,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赫的作品风格独特,深受其所处时代和背景的影响,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其创作特点和风格。
首先,巴赫的作品充满了深沉、悲壮、广阔和内在的情感。
这主要源于他对德国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入体验。
作为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巴赫通过宗教音乐形式,如受难曲、弥撒、经文歌和康塔塔等,抒发了对人类灾难和痛苦的深深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福未来的热切渴望。
其次,巴赫的创作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和技术性。
他生活在音乐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对位和复调手法正在与和声和旋律占优势的风格融合。
这使得巴赫的每一部作品都展现出新颖的节奏、天才的旋律、精巧的对位、大胆丰富的和声、有创意的主题以及高超的技巧。
这种创新与技术性的结合,使得他的作品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严谨又富有情感。
再者,巴赫的作品也充满了德国式的严谨和深沉的宗教色彩。
例如,《平均律钢琴曲集》就是一部典型的德意志精神作品,展示出巴赫严谨的德国式思维。
而他的六首无伴奏的小提琴组曲,则通过小提琴的音色,完美地表达出他作为宗教信徒的虔诚。
此外,巴赫的乐队作品如《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和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等,都展现出他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深深祈求与渴望。
这些作品在德国民族人民的内心深处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使得巴赫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感。
总的来说,巴赫的创作特点与风格是复杂而多元的。
他不仅继承了本民族民间音乐的传统,还创造性地汲取了外民族的音乐元素。
他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对人类灾难和痛苦的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福未来的渴望。
同时,他的作品也展现出高度的创新性和技术性,以及德国式的严谨和深沉的宗教色彩。
这些特点与风格使得巴赫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仍然被视为音乐艺术的巅峰之作。
浅析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演奏特点
![浅析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演奏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d74a0c4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78.png)
47器乐演奏实践SONG OF YELLOW RIVER / 072020巴赫(J.S.Bach)是巴洛克时期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是欧洲乃至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复调大师,被人们称作“音乐之父”。
他的作品是写给上帝的音乐,对当时乃至后人的影响都是非常深厚的,他的作品结构严谨,富有哲理,内涵深厚,他的音乐是对天主教的信仰也是对自己一生的一个总结。
一、复调作品的结构分析在巴赫的众多钢琴曲集中,大多都采用赋格曲式写成,赋格的多声部线条相互交织在一起,有模仿,有呼应,有变奏。
赋格的曲式巴洛克时期发展出来的一种重要的曲式,也是巴赫复调作品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曲式,大多作用在钢琴作品中,例如巴赫的《二部创意曲》,《三部创意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它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呈示部,二是发展部,三是再现部。
(一)在赋格曲的第一个部分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呈示部中,刚开始你会发现,主题只在一个声部出现,不管是哪个声部,然后依次再出现在其他各个声部,接下来主题开始在属方向上进行转调,转调结束后,这个调的主题会与下一个新主题共同进入新的调性,形成新的对位主题。
(二)在赋格曲式的第二个部分中,自然就是发展部了,发展部相对于呈示部和再现部来说也是最难分析和演奏的,在发展部这个部分中经常出现主题的近关系转调以及主题的倒置重叠等形式,而且会在不同声部出现主题,形成乐曲的最高潮。
(三)在最后一个部分——再现部中,主题重新的回到曲子最先开始的调式调性里,与第一个部分前后呼应,形成一种结束的感觉。
二、复调作品的演奏风格第一,巴赫的音乐创作与他的生活环境以及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巴赫是一位非常虔诚的基督教教徒,所以他的音乐大多以宗教体裁为主。
第二,他的音乐创作还有很多是为了他的孩子练习而作,并没有为大众而写,所以他的音乐又非常的艰深难懂。
第三,巴赫的音乐风格还非常的华丽,这跟当时的时代特征的分不开的。
从这些音乐风格和历史记载的史料中以及当时创作所用的羽管键琴,我们可以稍微了解到一点他的作品的演奏风格。
浅析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的音乐特征
![浅析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的音乐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90c87f3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fb.png)
浅析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的音乐特征1. 引言1.1 介绍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是德国巴洛克音乐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一部杰作。
这部曲目共有六个乐章,包括预奏曲、阿莱格罗、科拉尔、萨伸巴、米努特和吉格等不同形式的乐章。
作曲于1720年,被认为是大提琴曲目中的经典之作。
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在音乐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展示了巴赫卓越的作曲技巧,还突显了巴赫对大提琴音乐的独特理解和创造力。
这部曲目融合了复调、对位法和巴赫独特的和声风格,充满了复杂的音乐结构和丰富的音乐内涵。
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被认为是大提琴音乐的典范之一,它展示了巴赫对于音乐形式和结构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展现了巴赫对于旋律、节奏和和声的精彩处理。
这部作品不仅是巴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巴洛克音乐的杰作,被广泛认为是大提琴曲目中的精华之一。
1.2 目的和意义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作为大提琴曲目中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音乐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这首曲子的存在不仅为大提琴曲目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作品,更为音乐创作和演奏技巧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启示。
通过深入分析和解读这首曲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巴赫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思路,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他在音乐构思和表现技巧方面的独到之处。
研究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的音乐特征不仅可以拓展我们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够为我们提升音乐欣赏和演奏技巧,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对这首曲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巴赫作为音乐大师的卓越才华和创作魅力,同时也可以为音乐教育和演奏实践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曲目概述约2000字。
【曲目概述】:《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是德国作曲家巴赫创作的一部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大提琴乐曲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该组曲一共包含了六首乐曲,分别是前奏曲、阿勒曼德、科拉坡、诺曼迪、布里雅和吉戴。
简要说明巴赫十二平均律曲集的相关创作规律
![简要说明巴赫十二平均律曲集的相关创作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6ab3c99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a2.png)
巴赫十二平均律曲集是巴赫的代表作之一,它包含了十二首键盘曲,每一首曲目都是使用不同的调式。
巴赫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平均律调式,这在当时是一种创新的音乐理论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巴赫十二平均律曲集的创作规律。
一、使用了平均律调式巴赫十二平均律曲集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它使用了平均律调式。
所谓平均律,就是将音程均匀地分割成十二个半音,这使得不同调式之间的音程上更加均匀,更加和谐。
这种平均律调式在巴赫的时代并不是很常见,而巴赫却将其运用在了十二平均律曲集中,从而展现了他对音乐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创新精神。
二、每首曲目都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在十二平均律曲集中,每一首曲目都是使用了不同的调式。
巴赫巧妙地运用了平均律调式的特点,使得每一首曲目都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
C大调的序曲轻盈明快,而C小调的前奏则显得深沉而充满内省。
这种巧妙的运用调式特点,使得整个十二平均律曲集充满了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三、展现了巴赫对音乐理论的深刻理解巴赫十二平均律曲集展现了巴赫对音乐理论的深刻理解。
通过运用平均律调式,巴赫不仅使得每一首曲目都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还展现了他对音程、和弦、旋律等音乐要素的深刻理解。
巴赫在这部作品中还运用了复调、对位法等丰富的音乐形式,使得十二平均律曲集成为了巴赫音乐创作中的巅峰之作。
四、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巴赫十二平均律曲集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运用平均律调式,巴赫开创了新的音乐理论方法,这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音乐家受到巴赫的启发,开始运用平均律调式进行作曲,从而使得这种音乐理论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总结:巴赫十二平均律曲集是巴赫音乐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展现了巴赫对音乐理论的深刻理解,还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运用平均律调式,巴赫使得每一首曲目都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展现了他在创作中的创新精神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可以说,巴赫十二平均律曲集是巴赫音乐创作中的经典之作,它的影响将会延续下去,激励着后世音乐家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简析巴赫作品钢琴演奏的特点及风格
![简析巴赫作品钢琴演奏的特点及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30a2193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b6.png)
简析巴赫作品钢琴演奏的特点及风格摘要:通过对相关的钢琴学术研究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可以得知巴赫是上世纪欧洲最具有影响力的作曲家,同时他也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代表人物,更是人们尊称的乐圣。
巴赫有着独特的钢琴作品演奏风格,体现出复调最为高超且成熟的技术水准,让复调音乐实现达到艺术的顶峰。
同时,巴赫的音乐作品体现出形式比较严谨的特点,音乐作品更加具备哲理性和鲜明的逻辑性,从而更好展现出庄重的音乐内涵。
所以本文主要对巴赫作品的钢琴演奏风格进行深度的分析,探究巴赫作品的演奏特点,从而增加对巴赫作品的理解程度。
关键词:巴赫;钢琴作品;演奏特点;演奏风格;巴洛克音乐前言:巴赫是人们熟知的钢琴作曲家,普遍认为他是德国最伟大且具有影响力的作曲家,其钢琴作品受到人们的欢迎。
通过对巴赫钢琴作品进行演奏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他的钢琴作品体现出鲜明的复调特点,在繁复作品曲调中蕴含着比较强的作曲技巧,这是他和其他作曲家的区别。
而要想对巴赫作品进行正确的理解,则应该对其演奏特点和具体风格进行深度的探索,从而增加他们对钢琴作品的认知程度,保障钢琴作品的演奏效果。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对巴赫作品的理解起到一定的帮助,增加对其演奏特点与风格的认知程度。
一、对巴赫作品的演奏风格分析巴赫是上世纪欧洲最具有影响力的作曲家,同时他也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代表人物,他所创造的钢琴作品距今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
受到年代发展的限制,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未能通过录音的方式留存下来,人们只可以通过史料分析间接的了解巴赫作品和演奏风格。
通过对相关学术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得知巴赫进行钢琴作品演奏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清澈或者是淡雅的方式进行展示。
同时,通过对门德尔松等人对巴赫作品的分析和深度研究,发现巴赫作品更加关注音乐结构的整体性和质量,而不是关注音响介质等因素[1]。
所以说巴赫作品在演奏风格上体现出质朴和简约的特色,同时作品结构更加完美,他的艺术真谛是隐藏在音乐建构中,借助作品旋律、和声以及曲调节奏等元素对作品内容进行展示,运用音乐语言去展示音乐作品,给听众更好的音乐享受。
巴赫复调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巴赫复调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bb7a1591a0116c175f0e48b9.png)
关键 词 :巴赫 ; 复调 音 乐 :风 格 特 征
约翰 ‘ 塞 巴斯蒂安 ・ 巴赫 ( J o h a n n S e b a s t i a n B a c h )1 6 8 5 年 3月 2 1曰诞生于埃森纳赫 的一个祖 辈以音乐为职业 的平 民家 庭 ,是 巴洛克全盛时期古典乐派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 的作 品包括近 3 0 0 首 的大合唱 曲;组成十二平均律的一套 4 8首赋格
2 0 1 6 年第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期 《 音乐创 作》
巴赫 复调 音 乐作 品 的风格 特征
朱 冉
摘 要 :巴赫 是 十 八 世 纪 上 半 叶 欧 洲 最 伟 大 、最 有影 响 力 的作 曲 家 ,也 是 钢 琴 艺术 史 上 划 时 代 的 人 物 。其 音 乐作 品风 格 深 深 的 扎 根 于 前 人 传 统 的 基础 ,同 时 又超 越 了前 人 筑 起 的 丰 碑 ,将 复调 音 乐推 向 最 高峰 ,成 为 巴洛 克 时期 最伟 大 的 复调 音 响
一
、
特殊性 ,在多声部音乐思维关系上,复调音乐是多层面、多线条、多重性 的复杂思维,比主调音乐复杂一些,它要求大脑能 支配双手同时弹好两个或两个 以上 的曲调线条 , 耳朵能同时听到至 少两 条旋律线条 的同时进行 , 双手 要有更高程度 的独立性 。
巴赫的复调音乐作品相互穿插交织 为经 ,每一声部层次绵延不断的线条是纬 ,经纬 以一定的设计 组织起来 ,纵横交织成一个 完美的整体 。在 巴赫复调音乐中,除了主题以外其 它声 部也都有其独立 的意义 ,对题 、答题 、自由声部等都 以严密的对位规
举例说明巴赫的声乐体裁创作特点
![举例说明巴赫的声乐体裁创作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aed247a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40.png)
举例说明巴赫的声乐体裁创作特点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德国巴洛克音乐时期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涵盖了各种声乐和器乐体裁。
在声乐方面,他创作了大量的宗教音乐,如清唱剧、宗教合唱、咏叹调、双重合唱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巴赫声乐体裁创作的特点。
一、对于宗教文本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巴赫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在他的音乐中强烈地表现了对上帝和信仰的热爱。
他所写的所有宗教音乐都是为了向上帝致敬和赞美而创作的。
因此,他对于宗教文本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运用。
1. 通过音乐来表达文本内涵在巴赫的声乐作品中,音乐与文本相辅相成,彼此交织。
他通过音乐来表达文本内涵,使得听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歌曲所要传达的信息。
例如,在清唱剧《约翰·史德望》中,巴赫通过音乐的起伏和变化,表现了约翰·史德望的坚定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马太受难曲》中,他通过音乐的悲壮和庄严,表现了耶稣基督的牺牲和救赎。
2. 重视文本的语音特点巴赫非常重视文本的语音特点,在作曲时会根据文本的韵律和语气来设计旋律和节奏。
这种做法使得歌曲更加自然流畅,并且能够更好地传达出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清唱剧《马太受难曲》中,巴赫运用了大量的复调技巧来表现出文本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他还使用了大量的颤音、滑音等技巧来表现出情感上的变化。
二、对于声部运用的精湛掌握在声乐作品中,声部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巴赫对于声部运用有着精湛掌握,他能够将不同声部之间相互呼应、交织、纠缠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音乐世界。
1. 精准的声部分配巴赫在声部分配上非常讲究,他会根据文本的内容和情感来决定每个声部所要表达的内容。
在清唱剧中,他会根据角色的不同来分配不同的声部,从而表现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2. 独具匠心的复调技巧巴赫是复调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在声乐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独具匠心的复调技巧。
例如,在宗教合唱《圣诞神话》中,他使用了多个不同的声部来表现出天使、牧羊人、羊群等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巴赫莫扎特的作曲风格
![巴赫莫扎特的作曲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8a2f133d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05.png)
巴赫莫扎特的作曲风格
巴赫莫扎特是18世纪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作曲风格特点如下:
1. 协调而充满表现力的旋律:巴赫莫扎特的旋律富有歌唱性,旋律线条流畅,协调而优美。
2. 多变的和声:他善于运用各种和声技巧,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和声效果。
3. 富有对位法的写作:巴赫莫扎特擅长运用对位法,创造出丰富的声部交织和对位效果。
4. 简洁而精炼的结构:他的作品结构紧凑,节奏明确,表达简洁而深刻。
5. 充满情感和表达力:他的作品情感丰富,既能表达欢乐和愉悦,也能表达悲伤和哀愁。
6. 多样的作曲形式:他的作品涵盖了各种形式,包括交响曲、钢琴协奏曲、室内乐、歌剧、宗教音乐等。
总体上,巴赫莫扎特的作曲风格充满了美感和灵性,他的音乐深受古典主义时期的影响,同时也为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巴赫小步舞曲赏析
![巴赫小步舞曲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da1e24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c.png)
巴赫小步舞曲赏析
巴赫的《小步舞曲》是一首充满活力和优雅的乐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对这首曲子的赏析:
1.旋律优美:这首曲子的旋律非常优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巴赫通过运用不同的旋律和节奏,将小步舞曲的优雅和活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2.结构严谨:巴赫的《小步舞曲》在结构上非常严谨,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这种严谨的结构使得这首曲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音乐逻辑。
3.和声丰富:在这首曲子中,巴赫运用了丰富的和声手法,通过不同的音程和和弦的运用,营造出丰富多彩的和声效果,为旋律增色添彩。
4.节奏感强:小步舞曲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而巴赫在这首曲子中更是将这种节奏感发挥到了极致。
每一个音符都恰到好处地落在节拍上,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起舞。
5.情感真挚:虽然这首曲子是古典时期的作品,但是它所表达的情感却是真挚而感人的。
通过这首曲子,巴赫似乎在向人们展示着一种美好、优雅的生活方式,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总之,巴赫的《小步舞曲》是一首充满活力和情感的乐曲,它不仅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人们所喜爱的一首经典之作。
浅析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的音乐特征
![浅析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的音乐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29175c8f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4f.png)
浅析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的音乐特征【摘要】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是大提琴曲目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通过分析其旋律、和声、节奏、结构及技巧要求等特征,揭示了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
旋律上,巴赫巧妙地运用对位法和变奏等技巧,创造出优美动人的旋律线。
和声方面,他在和弦变化和音色搭配上展现了他的才华。
节奏上,曲目的节奏变化丰富多彩,展现出巴赫对节奏的巧妙运用。
在结构上,曲目的建构严谨,层次分明。
而在技巧要求上,演奏该曲需要演奏家良好的技术和表现力。
《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不仅展示了巴赫的音乐才华,也对大提琴乐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未来,我们还可以深入研究曲目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
【关键词】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音乐特征,旋律,和声,节奏,结构,技巧要求,音乐分析,大提琴乐曲发展史。
1. 引言1.1 介绍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是大提琴乐曲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大提琴音乐的巅峰之作之一。
这部曲目共由六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展现了巴赫丰富的创作才华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
此曲无需任何伴奏,大提琴独立演奏,展示了大提琴独奏的魅力和技巧。
《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曲目包括前奏曲、赋格、阿勒曼德、科隆尼、萨朗德和吉格等乐章,每个乐章都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巴赫在这部曲目中运用了丰富的旋律、和声、节奏和结构手法,展现了他深厚的音乐功底和创作天赋。
这部曲目也具有较高的演奏难度,要求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巧和表现力。
通过深入分析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巴赫音乐的特点和魅力。
这部曲目不仅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对后世大提琴作曲和演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
1.2 说明分析音乐特征的必要性分析音乐作品的特征对于理解和欣赏音乐至关重要。
音乐特征是音乐作品的基本元素,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结构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作品的风格、表达方式和技巧要求,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音乐作品。
音乐赏析 巴赫
![音乐赏析 巴赫](https://img.taocdn.com/s3/m/bb9a23e6aeaad1f346933f54.png)
简析巴赫G四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的艺术特征巴赫创作的管弦乐作品<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四首.是其六首协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全曲共有三个乐章。
音乐素材简洁统一富有逻辑性.丰满厚重的音乐织体。
使之华丽而丰满。
运用大量对位法、赋格手法,并且将多种创作方法交融一起。
运用于音乐创作之中。
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管风琴家、作曲家、巴洛克音乐风格的杰出代表。
1685年生于爱森那赫市音乐世家。
十八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
他笃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众多赞歌和教会乐,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乐构思的核心。
由于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他的宗教作品明显地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
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
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并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
至巴洛克音乐发展于顶峰。
一、巴赫的音乐作品巴赫的创作涉及除歌剧以外的当时所有的音乐作裁。
尽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巳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来。
其中以声乐作品最多,三百首宗教大合唱、二十首世俗大合唱、三部受难曲(取材于(圣经'),以及清唱剧(内容富于戏剧性和史诗性的大型声乐套曲)、弥撒曲(这是一种天主教里所用的复调风格的声乐会曲。
)其中以(b小调弥撒曲》最著名、众赞歌(一种教会众人合唱的赞美诗,为混声四部合唱曲。
十六世纪以后,被改偏为器乐曲或清唱剧。
)等。
晚年著有《赋格的艺术>一书。
器乐作品有管风琴音乐、古钢琴音乐、六部<勃兰登堡协奏曲)、四部管弦乐组曲,以及钢琴协奏曲、由乐队伴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长笛奏鸣曲等。
其中比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的艺术>、<勃兰登堡协奏曲>6首、(/b提琴协奏曲》两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马太受难乐>、<b小调弥撒曲》等等。
浅析亨德尔与巴赫的异同
![浅析亨德尔与巴赫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8403e107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81.png)
浅析亨德尔与巴赫的异同亨德尔和巴赫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两位重要作曲家,他们都为古典音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虽然亨德尔和巴赫都是德国人,但他们的音乐作品却有很大的差异,本文将就他们的异同进行浅析。
一、风格差异亨德尔和巴赫的音乐风格有很大的差异。
巴赫的音乐风格非常复杂,充满了音乐上的技巧和变化。
他的音乐作品兼具结构和内容的完美,既有小型器乐曲,也有大型清唱剧。
巴赫的音乐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使人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内心的震撼和共鸣。
而亨德尔的音乐风格则更加优美和优雅,更适合展现皇家权利和精英文化。
他的音乐作品以器乐为主,包括宗教合唱、管弦乐和室内乐,其风格深受欧洲贵族和皇家宫廷的欢迎。
亨德尔的音乐作品常常被称作是“宫廷音乐”的代表之一,其风格以华丽、庄重为特点。
二、创作素材差异在创作素材方面,亨德尔和巴赫的音乐作品也存在差异。
巴赫的音乐作品多来自于宗教,他对圣经中的故事和人物非常熟悉,并将这些素材融入到音乐作品中,展现出深刻的宗教文化和对信仰的追求。
巴赫的音乐作品广泛应用于教堂和宗教仪式中。
而亨德尔的音乐作品则更加多样化,创作素材包括历史、神话、古典文学和现实社会等多个方面。
他的音乐作品常常以历史事件和皇家宫廷为背景,展现出欧洲贵族和皇家宫廷的生活和文化特点,极大地体现出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
三、音乐形式差异亨德尔和巴赫的音乐形式也不尽相同。
其中,巴赫的音乐作品主要以器乐为主,其曲式极其复杂,例如赋格、卡农等,巴赫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技巧效果和复杂的和声结构,使得他的音乐成为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之一。
而亨德尔的音乐作品则更加注重歌剧和室内乐。
他的歌剧以普遍性为主题,大量运用合唱、管弦乐和独唱等音乐形式,使得他的音乐作品更具浪漫色彩和艺术性。
此外,亨德尔的室内乐在形式上更加简洁大方,旋律较为优美,强调旋律和节奏的协调性。
综上所述,虽然亨德尔和巴赫都是德国音乐家,但他们的音乐作品在风格、素材和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巴赫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技巧与变化,更侧重于宗教和器乐,并是巴洛克音乐风格的代表之一;而亨德尔的音乐作品更加优美和优雅,更适合展现皇家权力和精英文化,也是“宫廷音乐”的代表之一。
a小调二部创意曲巴赫 讲解
![a小调二部创意曲巴赫 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cdfc0a00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72.png)
巴赫的小调二部创意曲是巴赫的著名作品之一,它体现了巴赫的音乐创作风格和技巧。
小调二部创意曲作为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音乐爱好者和学习者都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调二部创意曲进行讲解,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部巴赫的作品。
一、小调二部创意曲的历史背景小调二部创意曲是巴赫在18世纪创作的作品,当时正值巴洛克音乐时期。
巴洛克音乐时期是欧洲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音乐具有复杂的音乐结构和辉煌的装饰,通过复杂的对位法进行表现,而小调二部创意曲正是体现了这一时期的音乐特点。
二、小调二部创意曲音乐结构分析小调二部创意曲的音乐结构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小调部分,通过主题的呈现和变奏展示了巴赫的音乐创作技巧,第二部分是创意部分,是在小调部分的基础上进行发挥和展开,通过对位法和复调等手法进行音乐表达,整个曲目具有严谨的结构和精妙的构思。
三、小调二部创意曲的演奏技巧小调二部创意曲作为古典音乐作品,演奏技巧要求高超,演奏者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功底和表现力,在演奏过程中要对音乐的细节和表现进行把握,对位法和复调的处理要准确无误,同时还要注重对音乐情感的表达,使听众能够感受到曲目的音乐魅力。
四、小调二部创意曲的演奏实践小调二部创意曲在古典音乐演奏实践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许多音乐家和学习者都将其作为学习和演奏的重要曲目,通过对小调二部创意曲的学习和演奏,不仅能够提高演奏者的音乐水平,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音乐特点和魅力。
五、小调二部创意曲的欣赏价值小调二部创意曲作为巴赫的经典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音乐欣赏上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通过对小调二部创意曲的欣赏,能够让人更好地了解巴赫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技巧,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典音乐的魅力和魅力。
小调二部创意曲作为巴赫的经典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意义,在音乐欣赏和演奏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小调二部创意曲的学习和了解,能够更好地提高音乐功底和欣赏水平,同时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典音乐的魅力和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赫作品的特点巴赫的音乐作品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他把复调音乐推向了后世无人能够超越的、完美的顶峰。
巴赫的音乐之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严格和均衡的美,主要体现在其对曲式的完美应用上,对这个方面的领悟要结合相关的曲式学知识;另一方面是深刻的抒情美,这个方面你只要用心听就不难领会,他的无伴奏小提琴,平均律,勃兰登堡,哥德堡,哪一首不是充盈着无比的深情?巴赫的音乐有不少都充满了沉思冥想的意味,当然也不乏生机勃勃、激动人心者。
他的作品体裁多样,乐队的有六部〈勃拉登堡协奏曲〉、四部〈管弦乐组曲〉等,管风琴是他的强项,作品无数,我们熟知的有〈d小调托卡塔及赋格〉、〈c小调帕萨卡里亚〉等,其他键盘的有如雷贯耳的〈平均律〉、〈哥德堡变奏曲〉、〈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古组曲>等,小提琴的有〈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与奏鸣曲〉、多部〈小提琴协奏曲〉、多部<小提琴奏鸣曲(有伴奏)>等,大提琴的有〈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与奏鸣曲〉等等等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的音乐,可以说是构成欧洲音乐殿堂的一根重要支柱。
对于整个巴罗克时期的音乐来说,巴赫的音乐成就,可以说是架在这座殿堂上的圆顶;对于其后的欧洲音乐发展来说,虽然直到19世纪巴赫才具有真正的影响力,但是这种影响力一旦产生,便对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只有当巴赫在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具有新的文化意义时,他的音乐作品才对现代音乐具有“启示录”的意义。
而对于后人来说,没有研究过巴赫,就不可能理解欧洲音乐;未能深入研究过巴赫的作品,就难以成为一个严谨的、精通其专业的音乐家;若不能透过巴赫音乐纯朴的形式、精练的技巧乃至宗教音乐形式上的“外壳”,体验到巴赫音乐中蕴藏着的很深的思想情感,也就难以透彻地认识巴赫音乐的本质……在巴赫生活的时代,德国处于政治分列、经济落后的状况,文化艺术暗淡无光。
外国的、例如法兰西、意大利、英吉利的文化,在德国占绝对优势,自己的民族文化受到轻视。
恩格斯曾形容到,“从那个时候起,棍棒和鞭子就在国内占了统治地位;和整个德意志一样,德意志农民降低到极卑微的地位。
”在这样情况下,教堂自然成了人们寄托精神情感的地方。
在德国的图林根州“巴赫们”曾成为音乐家的代名词,这是因为巴赫一族,可以上溯到好几代人,其职业都是一种组成行会的音乐职业,世家相传,他们属于音乐艺人这样一种特殊社会阶层。
在领主的宫廷中,巴赫的社会地位是仆役性质的,与厨子列在同一个名册上。
他不具有自由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其创作的作品并不能直接成为其经济收入的来源,而是归于领主所有。
即使成为托马斯的宫廷乐长,他也很难维持在莱比锡的生活,死后也无遗产,不似贝多芬死后还留有股票。
他的作品除了在教堂中,在当时演出也很少,死后长期默默无闻。
他的作品有不少是为统治者写并对其歌功颂德的,但是他不满足于自己屈辱的地位和现状,所以不断地转换他的恩主,寻求能更好发挥自己艺术才能的栖身之处。
他甚至说过自己是不得不生活在被人厌恶忌妒的环境中,并且也曾和宫廷、教会中的恩主发生冲突,所以他也有傲慢、倔强的一面。
巴赫1703年曾在阿恩施塔特的教会担任风琴师,同时也为宫廷作曲。
从那时起,他写了许多著名的作品。
1704年创作的d小调托卡塔,其中具有某种威力,像在用非常有力的语言在说话。
在中间转调处,他杰出地运用了许多减七和弦,似狂风一般有力。
过去一度有人认为这是其晚期的作品。
只是因为他带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妇女到教堂唱歌,被城市议会列为罪状后,就自动辞职了。
1708年他曾在魏玛宫廷任风琴手。
这时,虽然他的身份也很低,但是作为一个风琴师,他的地位和名声却逐渐提高。
在德累斯顿,巴赫应邀与法国演奏家作即兴演奏的比较竞争,虽然那位法国人跑了,而他却成为德国音乐家和外国人竞争获得第一次胜利的好榜样。
1717年,巴赫生平第一次担任奎登宫廷乐长。
由于奎登公爵非常爱好音乐,他甚至在国家支出中抽了三十分之一作为经费组成18个人的乐队。
巴赫在奎登宫廷服务了六年,他的重要器乐创作都是这个时期完成的。
他献给勃兰登堡侯爵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富于生活气息,也具有骄傲、华丽的贵族性格。
此外,他还写了《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为独奏小提琴用的三首奏鸣曲、三首“帕蒂塔”(Partita)等。
另外在1721年,巴赫写了C大调、d小调的管弦乐组曲、法国组曲;1722年写了《平均律钢琴曲》上集,1723年写了两部和三部创意曲等等。
这一时期的创作,被认为具有广阔和大胆的思想和技术手法。
巴赫在1723年到了莱比锡这个繁荣的商业城市,在当时也是自由的都市,在法制上可以不受理那里的萨克森公爵的统辖。
在那里他演奏了一首自创的教会康塔塔,使该市的议员们听了非常饮佩,因而获得了圣·汤姆士教会的乐长工作。
此外,他还作其他三个教会的音乐指导。
这期间,他为教堂写了许多很好的音乐作品,如有名的《约翰受难曲》、《马太受难曲》等。
此外,为了谋得宫廷作曲家的职位,他曾写了一部伟大的作品《b小调弥撒》。
这部作品与《约翰受难曲》、《马太受难曲》一样,虽然是宗教作品,但是其音乐精神的如此广阔,就像是在面向全人类说话,已经远远超过了宗教的局限。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巴赫的成名有赖于他的受难乐。
受难乐所表现的耶稣的悲剧性经历,不仅具有某种史诗性,同时也是现实生活情感的表现。
这种宗教音乐,所表现的悲哀、沉重、压抑的感情,应当说是只有当时的德国人才是具有感情。
这种感情,从我们能够听到的,也只有德国人写的最深。
当然,由于巴赫本人是新教徒,而宗教显然是他的精神寄托之处,所以这种情感的表现,就很难与某种宗教感情分开来。
只是巴赫在受难乐中创造的宗教气氛,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能够体验到当时某种社会情感和心态的宗教气氛。
甚至巴赫本人也已经在其中充当了一个感情力量充沛的角色,通过他自己的音乐表达,时而抒情的刻画耶稣悲剧性经历中的细节,时而展开史诗般的广阔和宏大。
以至于当时莱比锡的听众抱怨教堂竟然上演了像歌剧一样的作品。
巴赫在《马太受难曲》中,用两组合唱,两组管弦乐,戏剧性地对立起来,而让圣咏的主题在它们之上自由飘荡。
这部作品也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作品的结束合唱非常有力量,使用两个合唱队、八个声部,描写耶稣下葬时人们的感情。
宽厚的低声部,恰似广阔的河床,旋律在上面奔流。
保持着复调音乐的感觉,而庞大的合唱自由宽广地歌唱着,充满着力量:甚至在他的器乐作品,例如《半音阶幻想曲和赋格》、《d小调托卡塔赋格》,也能感受到一种冲破束缚、有冲击力的情感表现。
其中如《d小调托卡塔赋格》曲调的自由豪放,旋律线的幅度大,音域宽,似朗诵性调的起伏,动荡不安,充满激奋情感。
而《半音阶幻想曲赋格》更倾向于内心,不求表面的壮丽,而是富于内心的刻画,有较强烈的表现。
由于德国宗教是德国音乐的土壤,历史上德国宗教管风琴音乐也很发展,所以在巴赫的创作中,仍然保持着复调音乐的典型性,并且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但是,这种复调音乐思维方式,恰恰是在主调和声音乐发展到相当水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复调音乐思维方式,它并不同于过去带有教会调式痕迹的复调音乐。
仔细分析,其中有清晰的和声结构与功能。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可能正是巴赫在复调音乐领域集大成的做法,终将其发展到完美的地步。
从音乐的旋律特征上讲,由于他的音乐是多声部,因此模仿手法是重要的,结果因造成音乐连绵不断的交织、发展,但却欠缺后来古典派的方整、段落分明和结构上清晰。
而这却正是巴赫的特性,显然,我们是不能用乐句、乐段去分析巴赫的。
此外,从和声的发展来看,大、小调功能体系和声是巴赫最后确定、成型的。
即使到了18世纪中叶为止,在当时和声所能达到的基础上,其成果是要归功于巴赫,他甚至被贝多芬称之为“和声的创造者”。
直到1892年,当年轻的门德尔松在柏林首次上演沉睡将近一百年的《马太受难曲》之后,巴赫的艺术价值才被人更多地了解。
瓦格纳曾说,巴赫是德国人民在完全黯淡的悲惨世纪中内在精神生活的记载。
从德国的历史上看,新教圣咏(Chorale)在德国民歌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而巴赫音乐就是通过新教圣咏将他的作品与德国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的。
值得一提的是,巴赫曾写过不少世俗康塔塔。
在他的《农民康塔塔》中,作品全部采用了民间舞曲及流行的民歌。
这是了解巴赫不可缺少的一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巴赫的音乐中,跳动着的正是德国人民的脉搏,这也正是巴赫音乐的灵魂所在。
J.S.巴赫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他的音乐大多为表达对主的崇拜,表现主所创造的世界的和谐,表达的不是情感而是信仰。
J.S.巴赫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上帝之创造、之恩赐,都在上帝的光辉沐浴之下,音乐所要歌颂的是这种上帝创造的和谐,和谐之中对那种上帝之光的仰望。
在J.S.巴赫看来,音乐是他通向天国,与上帝对话的云梯。
音乐本身就是天堂的奇迹。
音乐方式,是通过隐蔽的理性的方式使人感觉上帝的存在。
J.S.巴赫音乐中除那些直接为宗教仪式而创造的管风琴曲、弥撒曲、受难曲、经文歌外,器乐曲往往通过节奏的对比与变化,来表现复杂的均衡关系。
通过这种均衡关系而作复调处理,对位、变化,达到一种极丰富的循环。
他的音乐,简单的也就是最复杂的,师最基本的点、线、面的复杂变化,接近于数学与逻辑。
所以研究巴赫的权威,著名管风琴家施魏策尔认为,巴赫的音乐是一种像宇宙本身一样不可思议的本体现象。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是人类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提到他,人们自然会把他同人类文明相联系起来。
因为他的音乐艺术是世界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苏联的音乐学家阿萨菲耶夫说:“巴赫是这样的伟大,他使人感到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强大的创作实验室,其中锻炼着当时所有音乐上的创作技能、风格、倾向和尝试。
”由于他卓有成效地继承和概括了十七世纪以前欧洲各国的,包括音乐体裁形式,具体写作技巧和各国音乐风格等音乐现象,因而创造了永恒的音乐艺术。
正因为如此他才被后人称为“古典大师”、“欧洲音乐之父”,这是当之无愧的。
巴赫有极多的钢琴复调作品,对于他的复调作品,有评论家是这样评论的:“没有研究过巴赫,就不能理解欧洲音乐;没有深入的研究过巴赫的复调作品,一个严谨的作曲家、钢琴家就不可能精通他的专业。
”“谁要是不研究巴赫,那么对他的音乐中蕴藏着的那种是以表达我们最深思想和情感的巨大可能性,是不可能理解透彻的。
”而对于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顶峰之作——《十二平均率钢琴曲集》则被认为是一部充分体现巴赫的音乐风格、音乐形象的大百科全书,是钢琴演奏者的必修课本。
在这部作品中,他的复调技巧和艺术技巧都达到了最高峰,直到今天,他也有理由成为最高典范,这部作品从艺术创造上证实了平均率理论的优越性。
他的赋格曲标志着调性功能思维的高度发展,整体曲集标志着大小调体系的完全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