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抵抗是怎么回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胰岛素抵抗是怎么回事
20世纪30年代,人们发现,给糖尿病人注射相同剂量的胰岛素,有的病人血糖明显下降,而另一些病人则效果不明显;50年代Yallow等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测定血浆胰岛素浓度,发现血浆胰岛素水平较低的病人胰岛素敏感性较高,而血浆胰岛素较高的人对胰岛素不敏感,由此提出了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的概念。胰岛素抵抗就是指各种原因使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机体代偿性的分泌过多胰岛素产生高胰岛素血症,以维持血糖的稳定。
疾病分期
根据胰岛素剂量反应曲线,可以看出,胰岛素抵抗有三种形式:
(1)单纯曲线右移,表示胰岛素的效应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减低,需要增加胰岛素的剂量才能达到最大反应。
(2)单纯曲线高度降低,增加胰岛素的剂量也不能达到最大的反应高度,这提示靶器官对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
(3)同时伴有曲线右移及曲线最大高度的降低,表明胰岛素敏感性和反应性均降低。
1988年Reaven提出了X综合征的概念,这种综合征包括摄取葡萄糖刺激产生胰岛素抵抗、葡萄糖耐量低减、高胰岛素血症、极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及胆固醇水平减低、高血压、冠心病。1995年,stern提出了"共同土壤学说",认为胰岛素抵抗是上述代谢异常的共同的危险因素,胰岛素抵抗是高血压、向心性肥胖、血脂异常、糖代谢紊乱同时并存和共同联系的基础。1998年7月WHO将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定义为:①胰岛素抵抗;②糖耐量异常;③血压≥160/90mmHg;④甘油三酯≥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L;⑤向心性肥胖;⑥体重指数BMI>30kg/m2;⑦腰臀比,男性>0.9,女性>0.85;⑧高尿酸血症;⑨微量白蛋白尿。一个个体存在糖尿病或糖耐量减退及或胰岛素抵抗,并同时具有2项以上组合,可定义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有报道,一些炎症介质和胰岛素敏感性有相关关系的如
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等,在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脂血症个体,CRP 水平明显增高,也就是说CRP与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一些组成成分相关,由于CRP是炎症标记物,所以有人提出,由于体内的慢性炎症也是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一部分,对于2型糖尿病的发展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2发病原因
导致胰岛素抵抗的病因很多,包括遗传性因素或称原发性胰岛素抵抗如胰岛素的结构异常、体内存在胰岛素抗体、胰岛素受体或胰岛素受体后的基因突变(如Glut4基因突变、葡萄糖激酶基因突变和胰岛素受体底物基因突变等),原发性胰岛素抵抗大多数是由于多基因突变所致,并常常是多基因突变协同导致胰岛素抵抗。除了上述遗传因素之外,许多环境因素也参与或导致胰岛素抵抗,称之为继发性胰岛素抵抗,如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最主要的原因,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这主要与长期运动量不足和饮食能量摄人过多有关,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时80%伴有肥胖)、长期高血糖、高游离脂肪酸血症、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某些微量元素缺乏如铬和钒缺乏、妊娠和体内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等。
肿瘤坏死因子a(TNF-a)增多。TNF-a活性增强可以促进脂肪分解引起血浆FFA水平增高,抑制肌肉组织胰岛素受体的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抑制IRS-1的磷酸化和Glut4的表达,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近年来尚发现脂肪细胞能分泌抵抗素( resistin ),抵抗素可降低胰岛素刺激后的葡萄糖摄取,中和抵抗素后组织摄取葡萄糖回升。其他如瘦素抵抗和脂联素水平的降低或活性减弱也与胰岛素抵抗有关。骨骼肌细胞内甘油三酯(TG)含量增多也被认为是胰岛素抵抗的原因之一,B细胞内TG积聚过多可造成其功能减退。[1]
3检测方法
1.正常血糖胰岛素钳夹技术
正常血糖胰岛素钳夹技术(EICT),是目前公认的检测胰岛素抵抗的方法,并被认为是评价其他检测胰岛素抵抗方法的金标准。本方法是测定组织对外源性胰岛素敏感性的方法,快速连续胰岛素灌注使血浆胰岛素浓度迅速升高并维持在一定水平,改变葡萄糖灌注率而使血糖稳定在基线水平。在这种水平下可通过抑制肝糖输出和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即阻断内源性葡萄糖一胰岛素反馈,这时葡萄糖灌注率等于外源性胰岛素介导的机体葡萄糖代谢率。具体方法为:空腹12h,抽血测基础血糖、胰岛素的值,静滴胰岛素1. 5mU·kg-1·min-1,l0min,使血胰岛素水平维持在100mU/ L,保持此速率不变,然后静滴2%的葡萄糖(2mg ·kg-1·min-1'),每隔5 min 监测血糖一次,并用Harvard泵调整葡萄糖的输注速率(glucose infusion rate; GIR),以外源性胰岛素钳制血糖于正常水平(5. 2±0.1mmol/L),持续60min。血胰岛素浓度在50mU/L,以上能抑制90%肝脏内源性葡萄糖生成,因此钳夹试验中当达到高胰岛素稳态时外源性葡萄糖输注率(GIR)等于外周组织的葡萄糖利用率(M值),此时GIR可作为评价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指标,这就是胰岛素敏感性指标,应用较普通。2.胰岛素抑制试验
胰岛素抑制试验(insulin suppression test; IST)由Shen等在1970年首先提出,方法是给受试者静脉注射普蔡洛尔5mg,5min后用输液泵恒定输注由普蔡洛尔、肾上腺素、葡萄糖和胰岛素组成的混合液,以抑制肝糖输出和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在这种稳定状态下,血浆葡萄糖浓度直接反映组织对外源性胰岛素的敏感性。1977年Harano等对IST进行改良,提出用生长抑素代替普萘洛尔和肾上腺素,理由是普萘洛尔和肾上腺素可引起受试者心率减慢、血压升高和血液重新分布等副作用,且肾上腺素可使脂肪分解,对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激素分泌抑制并不充分;而生长抑素能充分抑制糖原分解,抑制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激素的分泌,对脂肪代谢没有直接影响,不引起心血管反应。故用生长抑素更为安全、可靠,IST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但是结果不如钳夹法精确。
3.微小模型法
微小模型技术(MMT)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机体血糖与胰岛素动力代谢的关系,而同步计算出表示胰岛素抵抗程度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和不依赖胰岛素作用的葡萄糖自身代谢效能(SG)。但不是口服葡萄糖,而是静脉注射一个剂量的葡萄糖。接着频繁地检查血糖和血胰岛素约30个样品,故称为频繁采血的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根据葡萄糖和胰岛素的动力学关系(血浓度曲线)求得ISI。如果受试者β细胞功能过低,则需在注射葡萄糖前注射1次D860或胰岛素。否则胰岛素曲线太低,计算将出现误差。具体方法为早晨空腹作试验(禁食l0h后)。先平卧休息30min,左右肘腕部各保留一个静脉通道,一侧用于给葡萄糖,另一侧用作采血样。注射葡萄糖按0.3g/kg计算,对β细胞功能反映较差者在给葡萄糖20min后注射0. 3g 甲苯磺丁脲钠,对完全无β细胞功能者注射一剂外源胰岛素75mU/kg。采血时间最初3h内共采30个血样,将各点数据输人电脑计算出ISI及SG。后来Steil等对微小模型技术进行改良,将采血样本数减少至12次,并且与标准方法相关性良好,陈家伟(1996)减少为14个。经对照分析认为,减少样本不明显影响测定结果,SG是指机体不依赖于胰岛素自身对葡萄糖的代谢能力,当SG降低时即葡萄糖的代谢能力明显降低就会引起临床意义上的糖耐量异常,甚至引起2型糖尿病的发生。
正常人及非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指数(用以测定胰岛素敏感性)、与胰岛素对葡萄糖的急性应答之间(0~19min)存在着双曲线的相关关系,当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时,为了维持血糖浓度的正常,胰岛素分泌必需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当β细胞不再能继续高水平分泌胰岛素时(即β细胞功能受损),伴随有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的胰岛素抵抗将转变成为葡萄糖耐量减低。因此,在最小模型技术中,第一时相(0~19min)胰岛素分泌不仅是整个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