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看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中医青年发展论坛交流论文

对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看法

摘要发展中医药事业,重点要加强中医药人才的教育。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要适应人才观的变革,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应贯彻科学的人才观,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标准与管理模式,加强人文教育,尤其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教育,才能既跟得上时代步伐又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培养出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从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医疗服务的需求。

关键词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看法

面对中医发展世界化趋势的严峻挑战,也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健康,促进我国中医科学发展,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人才作为中医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得以继承和创新的载体,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刻不容缓。[1]本文从一个中医青年角度,对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重点及难点的一些看法。

一、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现状

以院校教育为主的高等中医教育主要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中医理论突破较小、中医药传统特色优势衰减等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以l956年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成立的四所中医学院为标志,掀开了中医药高等教育新的一页。50多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开办中田丹,成都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卫生经济方向)

医药高等教育,积极探索实践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

实践证明,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作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医药文化传承交流的重要基地,中医药院校一方面按照高等教育的要求开展规模化教育,改变了以往“小而散”的传统师承教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大量中医药人才,另一方面建立了以中医药为主体适应现代医疗体系,具备完整的高等教育层次的教育体系,培养多层次、现代化的中医药人才。

由于中医药学科的特殊性,中医药院校教育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和缺点。1982年湖南衡阳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的工作会议,研究了在调整中加强高等中医教育的问题,特别强调了中医药单位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的问题,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中医教育工作产生了导向性的影响。

但在现阶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尽管实现了中医人才培养规模化、标准化,但他存在的各种弊端与接受传统中医教育相比较,有关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已引起业内高度关注,中医药理论尤其是经典理论的精髓学习掌握较差,理解浅了,精华丢了;辨证论治能力差,用西医思维代替中医诊疗,整体观缺乏,味道变了;临床实践能力差,没有感悟能力,缺乏底蕴,没有厚度。

有关这些,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国强在2007年于成都召开的中医药院校校长会议上深刻阐述了“中医药理论教育与中医临床实践脱节”攸关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这一关键问题,抓住了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并指出“中医教育是发展的基础,教育搞不好,不仅会毁了中

医,也毁了学生。”[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这是当前阶段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遵循和迫切需要改革的问题。

二、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中医药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交织的背景下产生的,可以说,中医学是文化与医学的结合,并由此形成的在世界医林中独树一帜的医学理论体系。因为医学模式从传统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的性质也不再仅仅属于自然科学,而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3]。因此,人文社会科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目前的中医药教育与人才培养,偏重于专业化教育,重视科学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在较紧的授课时间内无法多言及民族文化,学习紧张的学生更无心体味文言文背后的“隐蔽课程”,更谈不上主动去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中医药学教育内容中人文社会科学被淡化了[4]。

(二)缺乏综合素质教育

生物医学模式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是专业教育,缺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影响了中医药人才的质量,使学生毕业后在中医科研和医疗实践中不能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严重制约了高等中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

多年来,生物医学模式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强调的是对知识的继承,忽视对知识的改造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循旧性思维”的影响,认为中医是“经验医学”,这种状况在中医教育中尤为突出,以致尊经崇古意识支配了医学教育思想,中医药人才培养多注重对已有知识的传授,多采用“填鸭式”教育方式,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5]。

三、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点

(一)整合管理职能

强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上的主体作用,切实落实中医药人才培养优先发展战略,通过对各级各类中医药人才培养机构的规范管理,形成在教育投入、项目考核、质量监测、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有效调控,以此实现宏观管理与自我发展的有机结合。

(二)扩大办学权限

按照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特征[6],扩大中医药院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权限,使中医药院校在招生、专业设置、教学、科研、对外交流、人事、财务等方面拥有办学自主权。

(三)强化师承教育

遵循中医药学术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以法规形式将师承教育纳入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国民教育体系,建立以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师承式”继续教育制度和以学分制为主要管理手段的监控、考核、激励、评价机制,以此促进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融合,逐步实现研究生教育与师承教育并轨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