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磷微生物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2024年城市污水处理新型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进展》范文

《2024年城市污水处理新型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进展》范文

《城市污水处理新型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水处理成为环境保护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虽然能够满足基本需求,但面对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和日益复杂的污水成分,传统的处理技术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环保要求。

因此,新型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研究与进步对于改善水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梳理近年来城市污水处理中新型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研究进展。

二、生物脱氮技术研究(一)发展概况生物脱氮技术主要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污水中的氮素转化为无害的氮气排放到大气中。

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优化反应器设计、改进微生物菌群以及调控环境因素等手段,推动了生物脱氮技术的进步。

(二)技术分类目前,生物脱氮技术主要包括厌氧-好氧(A/O)工艺、同步硝化反硝化(SND)技术、短程硝化反硝化等。

这些技术通过不同的反应过程和微生物活动,实现了高效脱氮的效果。

(三)研究进展随着研究的深入,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如微氧脱氮技术、基于膜生物反应器的脱氮技术等逐渐崭露头角。

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脱氮效率,还降低了能耗和运行成本。

三、生物除磷技术研究(一)发展概况生物除磷技术主要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污水中的磷素去除或转化为易于回收的形态。

近年来,随着对微生物除磷机制的了解加深,除磷技术的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技术分类常见的生物除磷技术包括聚磷菌(PAOs)除磷工艺、厌氧-好氧(A/O)结合除磷等。

这些技术通过调控微生物的生长环境和代谢过程,实现了对污水中磷的高效去除。

(三)研究进展新型的生物除磷技术如基于微藻的除磷技术、电化学辅助生物除磷技术等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除磷效率,还为后续的磷资源回收提供了可能。

四、新型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优势与挑战(一)优势新型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相比传统技术,具有更高的处理效率、更低的能耗和运行成本。

同时,这些技术还能够实现对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回收利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解磷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解磷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解磷微生物的研究进展【摘要】磷素是限制植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磷在施入土壤后90%左右被土壤固定,使其有效性降低。

因此关于解磷菌的研究一直受到科学家的重视。

本文对土壤中解磷微生物的研究简史、解磷微生物的种类及生态分布特征、解磷作用机制及展望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解磷微生物;解磷;研究进展【Abstract】Phosphorus(P)is one of the major nutrients required for plant growth,However,the uptake of P by plants is limited due to its strong absorption onto soil.So the research on the phosphorus-dissolving microbes(PSM)has been a focus problem for many scientists.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was to review the brief history of the research on the PSM,the varieties,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phosphorus-dissolving mechanism and the prospect.【Key words】Phosphorus-dissolving microbes(PSM);Phosphorus-dissolving;Research advances磷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植物的光合作用和体内的生化过程都必须有磷参加。

我国有74%的耕地土壤缺磷,土壤中有95%以上的磷为无效形式,植物很难直接吸收利用。

其中难溶性有机磷占土壤全磷的20%~50%,占难溶性土壤磷总量的10%~85%。

植物根系分泌物对解磷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植物根系分泌物对解磷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植物根系分泌物对解磷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作者:师仁增邓霞田琳张媛媛王楠焦子伟来源:《山东农业科学》2023年第08期摘要: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解磷微生物在活化难溶性磷和提高植物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根系分泌物作为植物与解磷微生物之间的介导物质调控着植物和解磷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本文基于国内外关于根系分泌物对解磷微生物影响的最新研究,介紹了根系分泌物对解磷微生物生长发育、数量及种群分布、解磷能力的影响;分析总结了其主要成分如糖类、氨基酸类、有机酸类、酮类、酚酸类和其它类物质对解磷微生物的影响与作用,并对今后根系分泌物对解磷微生物影响的相关研究提出展望,为促进植物磷素高教利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根系分泌物;解磷微生物;根际;影响;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154.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23)08-0174-07植物根系分泌物是植物根系向根际分泌出的各种物质的统称,根据性质不同可将其划分为渗出物、粘胶质、分泌物和裂解物质。

根据分泌物性质进一步对其分类,可分为糖类、氨基酸类、有机酸类、酮类、酚酸类和其它物质等。

土壤解磷微生物种类较多,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其中细菌种类最多,主要包括肠细菌属(Enter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欧文氏菌属(Erwinia)等19个属。

解磷真菌主要包括曲霉属(Aspergillus)、青霉菌属(Penicillium)等,除此之外,研究发现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AM)也具有解磷能力。

解磷放线菌主要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其解磷能力较差。

根系作为植物地上茎叶与地下土壤基质的介导,不但为植物主体提供有效营养,而且还是植物种间竞争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核心部位。

植物根系也是土壤微生物重要的食物来源,对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具有决定性作用。

因此探究根系分泌物和土壤根际解磷微生物多样性偶联关系,掌握根系分泌物对解磷微生物的影响,对于丰富以多营养级视角研究作物磷素高效利用的根系一土壤解磷微生物互作理论、丰富和完善土壤生态学理论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有机磷农药降解方法及应用研究新进展

有机磷农药降解方法及应用研究新进展

3、生物法
生物法利用微生物或酶的催化作用降解有机磷农药。微生物降解是通过微生 物体内的酶系统将有机磷农药分解成小分子。这种方法具有环保、经济等优点, 但需要合适的微生物种群和适宜的生长条件。酶降解是有机磷农药降解的另一种 生物法。在酶降解中,特定的酶能够催化有机磷农药的分解反应,将其分解成小 分子。这种方法具有高效、专一性强等优点,但需要寻找合适的酶源,且酶的稳 定性可能影响其应用效果。
四、应用前景
微生物降解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已经开发出了一些基于微生物 降解的生物修复技术,用于治理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这些技术包括:
1、生物强化技术:通过添加具有降解能力的微生物,提高土壤中有机磷农 药的降解速率;
2、生物堆肥技术:将有机废弃物与污染土壤混合堆肥,通过微生物的作用 将有机磷农药降解为无害物质;
四、结论
有机磷农药降解方法及应用研究新进展为解决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新 的思路和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高效、环 保、经济的有机磷农药降解方法被发现和应用,为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做出更大 的贡献。
参考内容
有机磷农药(OPPs)是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合成杀虫剂,然而,它的 滥用或不合理使用可能会导致土壤污染。土壤中的有机磷农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 构成威胁,因此,研究如何有效降解土壤中的有机磷农药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篇 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1、物理法
物理法中的热分解和光分解是常见的有机磷农药降解方法。热分解通过加热 将有机磷农药分解成小分子,光分解则利用紫外线、可见光等光源照射有机磷农 药,使其分解成小分子。这两种方法均能有效地降解有机磷农药,但需要较高的 能量输入,且可能产生二次污染。

微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研究进展

微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研究进展

s me a ss a c n s l i g t e p o lms o e tcd o l to n e t i e r sd a s o a m r d c s o s it n e i o vn h r b e fp s i ie p l in a d p s i d e i u l ff r p o u t . u c
Hann5 1 3 i a 7 7 7,C i a) hn
A b ta t: i o a de a ton s h m an ate of e a ng r n sr c M cr bil gr da i i t e i p t z n d gr di o ga oph ph o pe tcd i e vion os or us s iies n n r — m e t Th utl a i n f m ir or a s s nd i r i l elf e e y e or e ad to o he or no os n. e ii to o c o g nim a m c ob a c l— r e nz m f d gr a in f t ga ph pha e z t p s ii s s dr c i O hih ee s O e tcde i a ie ton t w c n d t wor ha d. The c e nig or t e e ad n m i o a ba t ra, t k r s r e n f h d gr i g cr bil cei he d gr da i e ha s s,t d gr da i n e y e nd r l t d ge e e a ton m c nim he e a to nz m s a ea e n s,f c or a f c i he bi e a ton an a t s fe tng on t od gr da i d te h pe s e tv o ir i de a aton on or no r p c i e f m c obal gr d i ga pho.hor s i ie w e e r viw e i t s s p us pe tcd s r e e d n hi pa e t ovde p r O pr i

土壤解磷细菌的研究进展

土壤解磷细菌的研究进展

数量 、 生态 分 布 、 磷机 制 、 磷 能 力和 菌体 筛 选 分离 的研 解 解
究 以及 在 农 业 生 产 中 的应 用 和 研 究前 景 , 期 为解 磷 细 菌 以
的进 一步 研 究和 应用提 供 参考 。
1 解磷 细 菌研 究进展 11 解 磷 细 菌 的 种 类 、 量 及 生 态 分 布 . 数
效 应 , 同土 壤 中 , 不 解磷 微 生 物 的数 量差 异 较 大 , 植物 根 在 际 的数 量 要远 远 高 于其 周 围土 壤 中 的数 量 。 小蓉 等 通 过 赵
研 究 玉米 根 际 与 非 根 际 解磷 细 菌 的分 布 特 点 , 一 步 得 出 进 根 际 微 生 物 的数 量 可 能 主 要 受根 系分 泌 物 数 量 的 控 制 , 而 根 际 微 生物 群落 结构 则可 能 主要 受根 系 分泌 物 类 型 的影 响
磷 是 植 物 生长 发 育 的 必 需矿 质 元 素 之 一 , 是 我 国有 但 7 %的耕 地 土壤 缺 磷 , 壤 中 9 %以上 的磷 为无 效 磷 , 4 土 5 植物
很 难 利 用 。 生产 中多施 用 高 水 溶性 磷 肥 满 足 植 物对 磷 的 在
机 磷 细 菌和 无机 磷 细 菌 的数 量 及 种 群 结构 , 发现 有机 磷 细
盐 。 解磷 细 菌 的呼吸 作用 放 出 C 降低 环境 p 值 , ③ O, H 引起 磷 酸盐 的 溶解 。 解 磷 细菌 能够 吸 收钙 离子 , 磷 酸 根 离子 ④ 使
进入土壤溶液 。 ⑤植物残体腐解能产生胡敏酸和富里酸 , 并
土壤 中 能够 分解 磷 素 的微 生物 很 多 , 以解磷 细 菌 为 主 。 目前报 道 的解 磷 细 菌 有 芽 孢 杆 菌 属 ( aiu) 假 单 胞 菌 属 B cls 、 l (su o ns 、 壤杆 菌 属 ( rb ce u 、 Pe d mo a)土 Ago at im) 黄杆 菌属 (l r Fa - v b ceim) 肠 细 菌 属 ( ne atr 、 球 菌 属 ( co o atr u 、 E t b ce) 微 r Mi — r

微生物氮和磷循环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氮和磷循环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氮和磷循环的研究进展随着大气污染和工业化的加速,土地和水源等自然资源的破坏也加剧了,其中重要的两种自然资源,氮和磷,是农业和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物质。

氮和磷的循环过程对于土地和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微生物氮和磷循环的研究已成为大众所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微生物氮循环氮是构成细胞和生命体的必需元素,但大多数的生物体并不能直接利用空气中氮气。

因此,细菌对氮的固氮成为了微生物氮循环的关键环节。

固氮微生物一般被分为两类:自由生活型固氮细菌(diazotroph)和共生型固氮细菌(endosymbiont)。

自由生活型固氮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的土壤中水库中,它们在根瘤范围之外活动,可与植物共生,也可以独立存在。

共生型固氮菌一般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

近年来,随着微生物基因组学的火热发展和氮循环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微生物氮固定及转化的新机制。

研究发现,一些草原土壤和海洋微生物可以利用光合细菌的氮酶来固氮。

同时,一些酶可以把氨转化成利用更加广泛的物质,如合成和解毒物质。

二、微生物磷循环磷是细胞内的巨量元素,是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脂类、三磷酸腺苷等重要物质的组成成分。

一些微生物可以将有机和无机磷化合物转为可被植物吸收的无机磷形式。

这是磷循环的关键和基础。

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受磷酸盐的限制,而一些微生物可参与磷酸盐的释放和再分配。

针对微生物磷利用的研究,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微生物的生理机制、基因信息以及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解决微生物磷资源问题。

例如,拟紫色细菌、青海湖的磷酸酯酶和森林土壤中的磷酸酯酶等微生物参与了磷的循环与再分配。

三、微生物氮和磷循环研究的新进展微生物氮和磷循环研究已由原来的简单描绘发展到了跨学科的深度探讨。

现阶段,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手段的丰富,对微生物氮和磷循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其中,以下三个方向是特别值得关注的:1.新型细菌的发现以及固氮和磷化结合的研究。

解磷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与进展

解磷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与进展
4 6 . 3 3 %。
种小麦 根际磷细菌 的分 布都明显表现 出根 际效应 , 而
且 不 同作 物根 际分布 的磷 细 菌种 群结 构 也 有差 异 。 P a u l 和S u n d a r a [ 1 3 1 研究 豆科植物 根际磷 细菌后发现 , 芽 孢杆菌属 占优势 。
2 . 2 . 2 p H值 的影响
2 . 2 . 1 温度的影响
导致细胞 内有机分 子和膜的破坏 , 且 表现为种群 生长 量受到抑制『 1 4 ~。赵锋 等通过研究表 明 , 溶 氧量可 以
影响水 稻根 系生长及微生物对氮素的利用 。溶氧量较
微生物 的生命 活动 由一系列 生物化学反应 组成 , 受温度影 响极其 明显 , 所 以温度是影响微 生物生长 和 代谢 的一个 重要 因素[ 1 4 - 1 6 ] 。当温度在微生物 的一定范
2 . 1 . 1 筛选 原 理
D N A, A T P等被酸破 坏 , 或R N A、 磷脂类 等被碱破坏 的 可能性 ; 并 且生物体 内的所有代 谢过程 都受 酶的控
制, 而酶 的催化反应 又依赖 D H值 , 所 以细胞 内环境 的
根 据在缺磷 的合成 培养基 中加入控 制磷源 , 初 步
解磷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与进展
量 ,但其并不是根 际微生物 的优势菌株。并且无论是 无 机磷 细菌还是有机磷 细菌 , 小麦根际都 比非根 际土 壤 中磷 细 菌种 群结 构 复杂 ,优 势 种群 也 更加 明显 。 B a b a n a 和A n t o u n ㈦发现 , 在 4种不 同性 质的土壤 中 , 3
负相关 , 但细菌的这 种关 系非常弱 。孙冬梅I 吲 利用 比 色法对两株解磷微生物解磷 能力进行测定 , 研究发现 ,

解磷菌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解磷菌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第一种是现在广泛接受的产酸机制 , 认为大部分解磷菌在代谢过程 中产生多种有机酸, 如葡萄酸 、 柠檬酸、 乳酸、 苹果酸、 草酸等, 能降低培养介质的 p H值 , 也可 以与钙离子 、 铁离子、 铝离子等离子螫合 作用使难溶磷酸盐溶解. 其中有些螯和作用在解磷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 最近研究发现 , 产多糖的溶磷菌 可以推动平衡向难溶磷盐方向进行 , 糖与有机酸之间的协同效应 , 促进磷溶解. 第二种认为解磷菌的解磷机理是代谢过程中分泌质子, 使介质酸度提高, p H值降低, 从而使磷矿粉溶
1 解磷茵 的解磷能力测定
1 . 1 解磷 菌的解磷 能 力测 定
测定解磷菌解磷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 , 第一种是平板法 , 即将解磷菌接种到含有难溶磷盐的固 体培养基上培养 , 测定菌落的溶菌圈的大小. 本方法虽操作简单 , 但结果不精确 , 适用于简单的测定. 第 二种是液体培养法 , 即将解磷菌进行液体摇瓶培养来测定培养液中可溶性磷含量. 第三种是土壤培养 法, 即将解磷菌进行土培或砂培来测定土壤中有效磷含量. 值得注意的是 , 微生物在生长 、 繁殖是会将部 分分解的磷 同化 , 用于 自身结构 中, 上述测定结果 中都不包含微生物的生物量磷. 赵 晓蓉等正在研究用 蒸煮、 熏蒸的方法测定微生物分解的所有磷含量 , 或通过同位素示踪法来测定植物体内磷的增加[ 2 】 , 更 准确得测定解磷 菌的解磷 能力. 不同菌株有着不 同的解磷能力 : S u n d a r a 测 定几株芽孢杆菌属溶解 C a 3 ( P O ) : 的效率达到 1 8 %, 其 中巨大芽孢杆菌属解磷能力最强 , 而短芽孢杆菌最弱. 钟传青[ 3 发现不 同的解磷菌对不 同的解磷盐解磷能力也不同. 难溶性磷酸盐易被酵母菌 、 霉菌溶解 , 而磷矿粉易被巨大

降解有机磷农药微生物的筛选及降解条件研究的开题报告

降解有机磷农药微生物的筛选及降解条件研究的开题报告

降解有机磷农药微生物的筛选及降解条件研究的开
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有机磷农药广泛使用于农业生产中,但其毒性强、残留期长、对环
境造成污染,对人民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降解有机磷农药的研究
显得尤为重要。

微生物因具有高效降解有机磷农药的能力而成为研究热
点之一。

因此本研究旨在筛选高效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并研究其
最适降解条件,为有机磷农药降解提供参考依据,减少其对环境和人体
的危害。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1.微生物的筛选
收集不同来源的土壤样品,在富含有机磷农药污染的条件下,通过
平皿稀释法进行微生物分离纯化。

筛选出高效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并进行鉴定。

2.最适降解条件的研究
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研究温度、PH值、有机磷农药浓度等因素对微生物降解效果的影响,确定最适条件。

3.降解机理的探究
通过对微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揭示微生物降
解机理。

三、预期成果
1.筛选出高效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并进行鉴定。

2.研究温度、PH值、有机磷农药浓度等因素对微生物降解效果的影响,确定最适条件。

3.揭示微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的机理。

4.提出针对有机磷农药污染环境的治理策略。

五、研究进展及计划
目前已收集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样品,正在进行微生物筛选实验及降解机理的研究。

下一步,将进行最适降解条件的研究。

预计该研究将在两年内完成。

解磷菌

解磷菌

人们在20世纪初开始注意到微生物与 土壤磷之间的关系。Sackett(1908)发现一 些难溶性的复合物施入土壤中,可以被作 为磷源而应用,他们从土壤中筛选出50株 细菌,其中36株在平板上形成了肉眼可见 的溶磷圈。1948年Gerretsen发现植物施入 不溶性的磷肥,经接种土壤微生物后,促 进了植株的生长,增加磷的吸收。他分离 出了这些微生物,发现这些微生物可帮助 磷矿粉的溶解。从此.许多科学家致力于 解磷菌的研究,相继报道了许多微生物具 有解磷作用。
二 解磷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解磷微生物(Phosphate-solubilizing microoganism,PSM)是一类能够将植物难 以吸收的磷转化为可利用状态的微生物, 这类解磷微生物除了可以活化土壤中难溶 性的磷外,还可以通过影响植物根系分泌 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增加植物根系对周围 K,Ca,Mg,Fe,Zn等营养元素的吸收,使植物 能够适应盐碱缺磷的环境。
解磷微生物的筛选就是在分离出的具有 解磷能力的所有菌株中筛选出具有最强解 磷能力的菌株。 一般来说要以该解磷微生物将要应用的 实际环境作为筛选实验的条件,即在与应 环境相同的温度,pH值,盐度等条件下培 养解磷微生物,以解磷能力最强(一般以 培养基中有效磷含量最高为标准)的菌株 作为最优选择。
四 解磷机制
发酵条件优化 发酵条件优化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确 定各个培养因子的最佳种类,第二部确定 各个最佳因子的最佳水平。 第一步一般采用分别确定各因子最佳种 类的方法。例如,在其他培养条件相同的 情况下,选用同一水平的不同碳源(葡萄 糖,蔗糖,淀粉,糖蜜,小麦麸皮等)培 养微生物,根据结果(如菌体鲜重,解磷 能力等)选择出最佳碳源。
五 解磷能力的测定
解磷能力是表征解磷微生物作用的重要指标, 可采用定性法和定量法两种方法测定。 定性法一般指的是平板溶磷圈法; 平板溶菌圈法:将溶磷菌株在含有难溶性磷酸 盐或有机磷的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培养,测定周围 菌落产生透明圈的大小。无机磷平板一般采用磷 酸钙盐固体培养基,接种菌株培养数天后,以磷 酸钙盐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的视为有解无 机磷能力的菌株。有机磷平板一般采用卵黄平板 培养基,以卵黄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混浊圈的视 为有解有机磷能力(卵磷脂被水解形成脂肪和磷 酸)。

细菌解磷能力测定:从传统到现代

细菌解磷能力测定:从传统到现代
细菌解磷能力测定:从传统到现代
Overview
1. 磷循环与解磷细菌 2. 传统测定方法 3. 分子生物学技术 4. 微生物学与土壤学方法 5. 筛选与鉴定过程 6. 研究进展与挑战 7. 未来展望 8. 问答环节
磷循环与解磷细菌
土壤磷的重要性
• 关键营养元素:磷在生态系统中的基础角色,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 • 土壤肥力:磷影响土壤肥力,决定作物产量和质量。 • 微生物作用:解磷细菌如何促进磷的生物可利用性,促进植物吸收。
15/16
Thank you!
11/16
未来展望
技术创新
• 高通量测序:提升微生物组学研究效率,揭示复杂群落结构。 • 系统生物学:整合多组学数据,构建微生物解磷能力的系统模型。 • 创新方法开发:探索新型实验技术,优化细菌磷代谢的精准测定。
12/16
应用前景
• 生物肥料:利用微生物增强土壤肥力,减少化学肥料依赖。 • 环境修复:开发微生物技术修复污染土壤和水体,实现生态恢复。 • 可持续农业:推广生物肥料与环境修复策略,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7/16
筛选与鉴定过程
实验设计
• 选择条件:优化培养环境,确保菌株最佳生长。 • 高效筛选:实施解磷活性实验,挑选出色菌株。 • 菌种鉴定:通过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确认菌株特性。
8/16
结果分析与评价
• 不同方法比较:对比传统与现代解磷技术,展示效率差异。 • 解磷效率评估:量化细菌解磷效果,展示实验数据。 • 环境影响分析:探讨解磷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权衡技术优劣。
5/16
分子生物学技术
PCR 与基因检测
• 直接检测:针对解磷基因,使用 PCR 技术。 • 高灵敏快速:利用 PCR 提升检测速度和灵敏度。 • 专业要求:需专门设备和技能进行操作。

解磷微生物肥料研究进展

解磷微生物肥料研究进展
降低等 现象 .据 统计 ,从 1 4 9 9年 到 1 9 9 2年 间 ,我 国累计施 人农 田的磷 肥达 780 9万 t( : ,其 8. P0) 中大约 有 60 0万 t( : 积 累在 土 壤 中不 能 被 0 PO )
u ) n r ,分解 核酸 和卵磷脂 的能 力 很强 ,接 种 于 土壤 能提 高 土 壤 1 % 以 上 的 有 效 磷 含 量 J 陈 廷 伟 5 .
等 于 15 9 5年从 北京 小 麦 根 际 土壤 中分 离 的一 种 产 酸性 无孢 子芽孢 杆菌 ( aiu p )具 有 较强 的 B l s. c l s 溶 解磷 酸 三 钙 的 能 力 .A t n等 对 根 际 土 壤 的 no u 分 析表 明 ,5 % 的根 际微 生物具 有 溶磷作 用 .15 4 98
1 解 磷 微 生物 的研 究 简 史
13 9 5年 ,前 苏联学者从 土壤 中分 离 到一 种解磷
巨大芽孢杆菌 ( aiu e a ei a. hsh t — B cl m g t r m vr p o ai ls h u p c
成难溶 性磷 酸 盐 J ,从 而 出现 肥 效 下 降 、利 用 率
( . C U g f r s n cec , as g cl rl n e i ,L nh u 30 0 hn ; 1 o eeo G a l dSi e G nuA r uua U i rt sa n i t vs y a zo 0 7 ,C i 7 a
2 e aoa r o r s n c ss m o nsyo d ct n L nhu70 7 ,C ia .K yL br o f a l dE oyt f i t f uao , azo 3 0 0 hn ) ty G s a e Mi r E i

MBR组合工艺脱氮除磷研究进展

MBR组合工艺脱氮除磷研究进展

MBR组合工艺脱氮除磷研究进展MBR组合工艺脱氮除磷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水体污染日益严重与尽管有不少脱氮除磷技术被广泛应用。

其中,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组合工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该工艺通过结合生物反应器和膜分离技术,能够高效地同时去除水体中的氮和磷,具有高度的污染物去除效率和出水质量的优势。

本文将重点介绍MBR组合工艺脱氮除磷的研究进展。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MBR组合工艺的脱氮效果。

在MBR组合工艺中,废水经过生物反应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

然后,将转化后的硝酸盐与外部供应的碳源通过膜分离技术进行完全的反硝化过程,使硝酸盐完全转化成氮气并排放到空气中。

研究表明,MBR组合工艺脱氮效果显著,氮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0%以上。

此外,由于MBR工艺中的膜污染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脱氮性能相对稳定,能够保证出水的氮含量稳定在规定标准以下。

其次,MBR组合工艺的除磷效果也备受关注。

废水中的磷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通常通过化学沉淀法去除。

然而,该方法存在沉淀效果差、石灰消耗量大以及对出水质量的影响等问题。

与传统的化学法相比,MBR组合工艺利用微生物作用来实现磷的去除,具有显著的优势。

研究表明,MBR组合工艺能够高效地去除废水中的磷,磷的去除率可达到80%以上。

此外,MBR工艺中的膜过滤作用也能够起到一定的筛选作用,可以有效保留微生物颗粒,减少磷的再溶解。

最后,MBR组合工艺还具有其他一些优点。

首先,MBR工艺拥有较小的处理装置,相对于传统的废水处理工艺来说,占地面积更小。

其次,MBR组合工艺在处理高浓度废水时表现出色,能够有效处理高浓度的有机物和病原微生物,稳定的出水质量使其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处理领域。

此外,MBR工艺还可以实现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如回用灌溉等。

然而,MBR组合工艺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MBR工艺的运营成本较高,主要包括膜的维护和更换等费用。

解磷微生物研究进展

解磷微生物研究进展
摘 要: 本文对 解磷 菌的种类 , 在土壤 中的存在数量和生态分布 、 磷作 用机理、 解 解磷菌剂的应用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现状作 了综述 , 并论 述了对解磷菌 的研究意义及今后应加强的研究 方向 。 关键词 : 解磷微 生物 ; 生态分布 : 解磷机制 ; 应用
中 图 分 类 号 :82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7 5 (0 2 0 -060 10 - 0 2 1 )20 3 -3 9 -
磷是植 物生 长所 必 需 的矿 质 元 素之 一 , 物 的光 植 合作用和体 内的生化过程都必须有磷参加…。因为 大气 中没有磷素的气态化合物 , 以土壤磷素是一种 所 沉积 循 环 , 主要 在 土 壤 、 物 和 微 生 物 之 间 进 行 。 植 磷在 土壤 中有两 种存 在 形式 , 有机 磷 化合 物 和 无 机磷 化合 物 。其 中主要 以矿物形 式存在 的无 机磷 的含量 约 占全 磷含 量 的 5 % 以上 , 0 因此 土壤 中可 溶 性磷 的含量 很低 , j只有很 少量 的磷能被植物体直接吸 收利用。 如何 提 高土壤 中磷素 的利用 率成 为科学工 作者 研究 的 热 点课题 之一 。大量 的研究 证 明 , 土壤 中的部 分 微 生 物具 有解 磷功 能 , 够 把不 溶 性磷 转 化 成可 供 植 物 体 能 吸收利用 可溶性 磷 。本 文 就 有关 解 磷微 生 物 的 种类 、 在土 壤 中的生态 分布 、 解磷效 果 、 磷机 制以及 解磷微 解 生 物 的应 用等 方面 的研究进 展进行 了综 述 。
土 , 中主要是 芽孢 杆 菌 和假 单 胞 菌 , 种 类较 少 , 其 但 而 黄棕壤 和红 壤 中种类 繁 多 。林 启 美 " 研 究 了农 田 、 林 地 、 地 以及菜 地 四种不 同土 壤 生 态环 境 中解 磷微 生 草 物 的数 量 及种群 结构 , 现菜地 中 的有 机磷 细菌最 多 , 发 其他 土壤 只 占菜 地 的 11 , 磷 细菌 总 量在 农 田中最 /0 解 多 。罗 明 通过 研 究 不 同 施 肥措 施 对 新 疆 地 区棉 田 土壤磷 细 菌的影 响发 现 , 机肥 与 N、 、 有 P K化肥 合理 配 施能有 效 促进解 磷菌 的生 长 繁殖 , 中氮 肥 的 促 进 作 其 用最 为 显 著 。解 磷 微 生 物 的 根 际 效 应 极 为 明 显 J , K t e o 的研究发 现 , a nl n等 z s 小麦根 面 的解 磷 细菌数 量 要 比非根 际土和根 际土 区高 l 和 6倍 ; 8倍 玉米 、 大麦 、 红 三 叶 的根 际 土 壤解 磷 菌 比非 根 际 多 1~2个 数 量 级 。 不 同的作 物根 际分布解 磷微 生物 不 同。小麦 根 际主要 是芽孢 杆 菌属 ( aiu ) 假单 孢 菌 属 ( s d m n s 、 B cl 、 ls Pe o o a ) u 链 霉 菌属 ( tpo ye) 豆 科 植 物根 际主 要 是假 单 孢 Sr tm cs , e 菌属 ( s d m n s 、 杆菌 属 ( l oat im) 欧 Pe o o a ) 黄 u Fa—vb c r eu 和 文菌 属 ( rii) 。 E wna 2 微 生 物解磷 能力及 机 理的研 究现 微生 物解磷 能 力常 用 的测定 方法 有 3种 ¨ 一 是 ¨, 平板 法 , 解磷 微生 物 菌株 在 含 有 难溶 性 磷 盐 的 固体 将 培 养基 上培养 , 测定 菌落 周 围产生 的溶 菌 圈 的大小 ; 这 种方 法操 作简单 , 所得 结果并 不精 确 , 用 于定 性研 但 适 究; 二是 液体 培养 法 , 解 磷 微 生 物 菌 株 进 行 液 体 培 将 养, 测定 培养 液 中可溶性 磷 的含 量 ; 三是将 解磷微 生 物 菌株进 行土 培或砂 培 , 定 土壤或砂 子 中有效 磷含量 。 测 值得注 意 的是 , 生物在 生长 、 微 繁殖 时本身 会 同化一 部 分分解 出来 的磷 , 上述 三 种 方法 测 得 的 结果 都 不 包 丽 括 微生 物生 物 量 磷 , 目前 , 晓 蓉 等 正 在 探 索 采 用 熏 赵 蒸 、 煮 的方法测 定砂 培 过 程 中微 生 物 分 解 出来 的磷 消 的方法 , 以便 确定 一种 能 准 确测 定 微 生 物解 磷 能 力 的 方法 。除此 之外 , 也有 人用 同位素 示踪法 , 过测定 植 通 物体 内 P的增 加量 来测定 解磷 微生 物 的解磷 能 力 ¨ 。 21 解 磷菌解 磷 能力 的研究进 展 . 不 同 菌 株 的解 磷 能 力 不 同 。sn a a a ¨ u dn R o 测 定 了从豆 科植 物根 际分离 出来 的几株 芽孢杆 菌 属 的解 磷 能力 , 巨大 芽孢杆 菌 ( . eaeu 最强 , 芽孢 杆 菌 B m g tim) r 短 ( . r i) B be s 最弱 。尹 瑞 龄 通 过测 定 从 土 壤 中分 离 出 v 了 25株细菌 解磷 能力 发 现 , 过 6 6 经 d的 培养 , 中 4 其 4 株 巨大 芽孢 杆菌 、 杆菌 、 节 黄杆 菌 、 文 氏 菌及 假 单 胞 欧 菌 的解 磷 能力 较 强 。钟 传 青¨ 发 现不 同 的解 磷 微 生 物对不 同磷 酸盐 的分 解 能 力 也不 同 , 酸 钙 、 酸 铝 、 磷 磷 磷酸铁 等难 溶性 磷酸盐 易 被酵母 菌 、 菌溶 解 , 磷矿 霉 而

解磷菌的研究进展

解磷菌的研究进展

解磷菌的研究进展林燕青;吴承祯;洪伟;陈宇;林思祖【摘要】解磷菌对于提高土壤磷的利用率、改善土壤结构和改良盐碱地等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对解磷菌的种类及分布、功能针对性解磷菌的筛选、解磷菌的遗传学、解磷作用机理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讨论了解磷菌在现代农林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开发与应用前景.【期刊名称】《武夷科学》【年(卷),期】2015(031)001【总页数】9页(P161-169)【关键词】解磷微生物;促生效应;解磷机制【作者】林燕青;吴承祯;洪伟;陈宇;林思祖【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国家林业局杉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国家林业局杉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2;武夷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福建南平354300;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国家林业局杉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国家林业局杉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国家林业局杉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4.39磷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在土壤中含量较高,但绝大部分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我国74%的耕地土壤缺磷,土壤中无效磷占了95%以上。

其中,南方林区土壤磷的有效性很低,是南方重要生态过程的养分限制因子(杨珏和阮晓红,2001),盲目施肥导致磷肥利用效率降低和在生产上造成经济损失的事例也屡见不鲜(陈竣等,1995)。

土壤中存在许多微生物,能够将植物难以吸收利用的磷转化为可吸收利用的形态,具有这种能力的微生物叫做解磷菌或溶磷菌(Phosphate-solubilizing Microorganisms)。

解磷菌的筛选及应用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中磷的利用率、改良盐碱地和维持农林业生态平衡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已成为众多学者迫切关心的核心问题(王光华等,2003)。

根际解磷微生物研究进展

根际解磷微生物研究进展

20 0 6年 6 月
J n2 0 u .o 6
根 际解磷 微生 物研究进 展
覃 丽 金 ・ 王 真辉 陈秋 波
( 裹 蕃 奢 翥 鐾 譬 蠢 南 州5 3 1农 部 带 物 理 点 验 ( 曼 冀 茎 霎 海儋 77 业 热 作 生 重 实室 雨 州 1 ; 7
2华 南 热 带 农 业 大 学 环 植 学 院 海 南儋 州 5 13 ) 77 7
关 ■ 词 根 际解 磷 微 生物 解 磷 能 力 解 磷 机 制 根 系分 泌 物 中圈 分 类 号 Sl S1 2 4 8
当 前 , 由于 土 壤 磷 库 利 用 率 低 、磷 矿 资 源 耗 竭 、化 学 磷 肥 使 用 不 当带 来 严 重 的 环 境 污 染 等 问 题 ,而利 用植 物根 际与 磷循 环相 关 的生物 学 系统来 调节 植物 根际 磷 的有效 性 ,特别 是利 用解 磷微 生物 来 活 化土壤 难 溶性磷 ,以其 高效 、环保 、与 土壤环 境 亲 和等特 点 ,成 为各 国学者 研究 的热 点 之一 。笔 者 就 国 内外 有关 根 际解磷 微生 物种 类 和分 布 、解 磷 机 制 、解 磷微 生物 与 植物 根系 分泌关 系 、对 作物 生 长 发 育 的影 响 及 其 应 用 等 方 面 的研 究 进 展 进 行 综 述 ,以期 为根 际解 磷微 生物 研究 和利 用提 供参 考 。
2 根 际解 磷微 生 物的解 磷 机制
微 生物 的解 磷机 制复 杂 多样 ,因菌株 的 不 同而 有 所 不 同 。 研 究 证 实 ,假 单 胞 菌 属 (su o ns Pe d moa
s . 、 E w na h ri l、 Pe d m ns cp ca 和 p) r ii ebc a su o o a e ai 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培(或砂培)法:一般是通过接种解磷菌 株到培养植物的土壤(或砂土)中,以不接种 解磷菌的植株为对照,通过测定土壤浸提 液中有效磷的含量来评定解磷菌株的解磷 能力。砂培法通常也结合同位素示踪法使 用。 同位素示踪法:在含标记有32P的不溶性 磷化合物(有机磷或无机磷)的培养基内接种 供试菌株,使菌体在培养过程中吸收32P, 再用含32P的菌体(以含32P的不接种菌株培 养基为对照)培育植物幼苗,测定该植株由 标记的菌体内吸入的32P量比对照样处理的 增加量,即为该菌体的解磷量。
解磷微生物(PSM)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 目前报道的解磷细菌主要有芽胞杆菌属 (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埃希氏 菌属(Escherichia)、欧文氏菌属(Erwinia)、土壤 杆菌属(Agrobacterium)、沙雷氏菌属(Serratia)、 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肠细菌属 (Enterbacter)、微球菌属(Micrococcus)、固氮菌 属(Azotobacter)、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色杆 菌属(Chromobacterium)、产碱菌属(Alcali— genes)、节细菌属(Arthrobacter)、硫氧化硫功菌 (Thiobacillus thivoxidans)和多硫杆菌属 (Thiobacillus)等。 解磷真菌主要是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 (Aspergillus)和根霉属(Rhizopus )。 而解磷放线菌则绝大部分为链霉菌属 (Streptomyce征解磷微生物作用的重要指标, 可采用定性法和定量法两种方法测定。 定性法一般指的是平板溶磷圈法; 平板溶菌圈法:将溶磷菌株在含有难溶性磷酸 盐或有机磷的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培养,测定周围 菌落产生透明圈的大小。无机磷平板一般采用磷 酸钙盐固体培养基,接种菌株培养数天后,以磷 酸钙盐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的视为有解无 机磷能力的菌株。有机磷平板一般采用卵黄平板 培养基,以卵黄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混浊圈的视 为有解有机磷能力(卵磷脂被水解形成脂肪和磷 酸) 。
目前用于未知菌分类鉴定的核酸序列分 析最常选用的目的片段是rDNA。真菌基因 组中编码核糖体的基因包括4种,28S rDNA、5S rDNA、18S rDNA和5.8S rDNA。 它们在染色体上头尾相连、串联排列,相 互之间由间隔区分隔。 间隔区是位于核糖体大小亚基基因之间 的核苷酸序列。位于28S rDNA的3 ’端与 18S rDNA的5 ’端之间的序列称为核糖体内 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ITS),ITS1位于18S rDNA和5.8S rDNA之 间,ITS2位于5.8S rDNA和28S rDNA之间 (见图1)
解磷微生物溶解难溶性磷化物的机制可归结为以下几类: (1) 通过生命代谢活动产生有机酸(细菌一般分泌乳酸、氨基 酸、草酸、延胡索酸和柠檬酸等,真菌主要分泌草酸、丙 二酸和乳酸等),这些酸一方面直接溶解土壤中难溶性磷 酸盐,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鳌合作用释放出土壤磷素。 (2)由NH4+同化作用放出质子降低pH值,引起磷酸盐溶解。 (3)通过呼吸作用放出C02,降低环境pH值,从而引起磷酸盐 的溶解。 (4)磷细菌释放H2S,与磷酸铁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硫酸亚铁和 可溶性磷酸盐。 (5)腐解植物残体而产生胡敏酸和富里酸。这两种酸能与复合 磷酸盐中的钙、铁鳌合,从而释放出磷酸根。它们也能与 铁、铝及磷酸盐形成稳定的可溶性复合物,这些复合物可 以被植物吸收利用。 (6)微生物对钙离子的吸收,使磷酸根离子进入土壤溶液。 (7)生物矿化作用。即通过分泌植酸酶、核酸酶和磷酸酶等物 质,将磷酸脂等有机磷降解。
解磷微生物的筛选就是在分离出的具有 解磷能力的所有菌株中筛选出具有最强解 磷能力的菌株。 一般来说要以该解磷微生物将要应用的 实际环境作为筛选实验的条件,即在与应 环境相同的温度,pH值,盐度等条件下培 养解磷微生物,以解磷能力最强(一般以 培养基中有效磷含量最高为标准)的菌株 作为最优选择。
四 解磷机制
二 解磷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解磷微生物(Phosphate-solubilizing microoganism,PSM)是一类能够将植物难 以吸收的磷转化为可利用状态的微生物, 这类解磷微生物除了可以活化土壤中难溶 性的磷外,还可以通过影响植物根系分泌 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增加植物根系对周围 K,Ca,Mg,Fe,Zn等营养元素的吸收,使植物 能够适应盐碱缺磷的环境。
发酵条件优化 发酵条件优化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确 定各个培养因子的最佳种类,第二部确定 各个最佳因子的最佳水平。 第一步一般采用分别确定各因子最佳种 类的方法。例如,在其他培养条件相同的 情况下,选用同一水平的不同碳源(葡萄 糖,蔗糖,淀粉,糖蜜,小麦麸皮等)培 养微生物,根据结果(如菌体鲜重,解磷 能力等)选择出最佳碳源。
人们在20世纪初开始注意到微生物与 土壤磷之间的关系。Sackett(1908)发现一 些难溶性的复合物施入土壤中,可以被作 为磷源而应用,他们从土壤中筛选出50株 细菌,其中36株在平板上形成了肉眼可见 的溶磷圈。1948年Gerretsen发现植物施入 不溶性的磷肥,经接种土壤微生物后,促 进了植株的生长,增加磷的吸收。他分离 出了这些微生物,发现这些微生物可帮助 磷矿粉的溶解。从此.许多科学家致力于 解磷菌的研究,相继报道了许多微生物具 有解磷作用。
雅致放射毛霉液体深层培养条件及发酵培 养基的优化研究(王丽英 王谦)
微生物肥料
微生物肥料又称为菌剂或菌肥,是农业生产 中使用的肥料制品中的一种,是以微生物生命活 动导致农作物得到特定的肥料效应而促进其生长 和产量的一类制品。 已报道的我国解磷细菌肥料有用巨大芽孢杆 菌为菌种生产的制品,还有一些在研究中证实有 溶磷作用的细菌,但尚未在生产中应用,如一些 假单胞菌,芽孢杆菌等。 菌剂剂型从成品性状看,主要有固体和液体 两种,液体的有发酵液直接装瓶的和矿油封面两 种。固体菌剂有用草炭载体的粉剂和颗粒剂,有 用蛭石作为吸附剂的,还有用发酵液浓缩后冷冻 干燥的制品。
六 技术路线探讨
苏北盐碱滩涂土壤
解磷微生物的分离筛选
高效解磷菌的鉴定
高效解磷菌最佳培养条件
高效解磷菌剂
分子鉴定
传统真菌菌种鉴定方法主要以形态学为 依据,即通过培养后观察菌落形态和个体 显微特征,将菌种鉴定到纲、门、科、属、 种。然而真菌的形态特征复杂,且少数形 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指标随着环境的变化而 不稳定,因此,在传统的真菌分类中常引 起分类系统的不稳定或意见分歧。 在真菌的现代分类学中引入了分子生物 学技术鉴定方法,可以使菌种的鉴定在以 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为基础的鉴定上 更加准确、可靠。
溶磷圈直径(D)和菌落生长直径(d)的比值(D/d)是 表征解磷菌相对解磷能力的一个指标。
定量法包括液体培养法、土培法、砂培 法和同位素示踪法。
液体培养法:将含解磷微生物和不溶性磷化物(如 Ca3(P04)2)的培养液和对照(不含解磷微生物)培养一定时间后, 测定培养液中可溶性磷的含量。但在液体培养法中如何将溶 磷菌分解的无机磷浸提出来并加以测定,不同的研究者采用 的方法不同,总的可分为:培养液过滤法,离心取上清液法, 熏蒸、消煮法等。对处理后的培养液中磷含量一般都采用钼 蓝比色法测定,其原理是利用一定的酸度条件下,加钼酸铵 于含磷的溶液中,溶液中的正磷酸与钼酸络合形成磷钼杂多 酸。 H3PO4+12H2MoO4=H3[PMo12O40]+12H2O 在适宜试剂浓度下,加入适当的还原剂(如抗坏血酸), 使磷钼酸中的一部分Mo6+离子被还原为Mo5+,生成一种叫做 “钼蓝”的物质,当将含不溶性无机磷的培养液经钼磷试剂 处理后,培养液发生显色反应,通过比色法间接求出培养液 中水溶性磷的含量。
解磷微生物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根际效 应,主要表现在:根际土壤中的数量明显 高于非根际土壤。 解磷菌表现出的强根际效应可能与根 圈磷素营养亏缺诱导有关,但由于根圈微 生物的群落结构受根系分泌物及根脱落物 的影响,导致不同植物根圈微生物的组成 差别很大,这种作用也影响解磷菌的群落 组成。
同时,不同的植被类型和不同的生态环 境中,土壤解磷微生物的数量,种类及菌 群结构也不同。 林启美(2000) 等调查农田、林地、草 地和菜地等4种不同土壤生态环境中解磷菌 数量和种群结构时,发现前3种土壤中的有 机磷细菌只有菜地土壤的1/10,但农田土 壤中解磷细菌的总数所占比例并不低。耕 地土壤有机解磷菌主要是芽孢杆菌属,林 地和菜地则主要是假单胞杆菌属;无机磷 细菌种类比较少。
第二步一般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
正交试验设计(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是研究多因素多 水平的又一种设计方法,它是根据正 交性从全面试验中挑选出部分有代表 性的点进行试验,这些有代表性的点 具备了“均匀分散,齐整可比”的特 点,正交试验设计是是一种高效率、 快速、经济的实验设计方法。
三 解磷微生物的分离筛选
目前,分离解磷微生物的方法一般是根据在 以磷酸三钙为唯一磷源的平板上产生透明圈来确 定。 例如真菌无机磷培养基:蔗糖2g、葡萄糖2 g、 NH4Cl 1.5g、KCl 0.3g、MgSO4 .7H2O 0.4g、 NaCl 0.2g、磷酸钙20g,蒸馏水1000 mL, pH7.0。 如果筛选耐盐解磷菌株,则需要根据实地盐 浓度在培养基中添加NaCl。
rDNA是核基因组中的序列,受到细胞 核中保护机制的保护,同时具有多变区和 保守区,利用其保守区可以研究高级分类 阶元关系,而利用多变区则也可研究种和 种下关系。 如核糖体DNA中18S,5.8S和28S的基 因组序列在大多数生物中趋于保守,在生 物种间变化小,而内转录间隔区ITS1和ITS2 作为非编码区,承受的选择压力较小,相 对变化较大,并且能够提供详尽的系统学 分析所需要的可遗传性状。 (技术路线)
按分解底物可以将解磷微生物分为两类:一 类是能够分解无机磷化合物的称为无机磷微生物 (包括假单孢菌属的一些种,无色杆菌属的一些种, 黄杆菌属的一些种以及氧化硫硫杆菌); 一类是具有分解有机磷化合物能力的称为有 机磷微生物(包括芽孢杆菌属的一些种,变形菌 属的一种,沙雷氏菌属的一些种)。 但由于解磷微生物解磷机理复杂,相当一部 分的解磷既能分泌有机酸溶解无机磷盐,又能分 泌磷酸酶物质分解有机磷(包括节杆菌属的一些 种、链霉菌属的一些种),因而很难准确区分无 机磷和有机磷微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