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颅内肿瘤CT影像诊断

颅内肿瘤CT影像诊断

神经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见左颞枕叶边缘不规整的均匀低密度区,范围较广 B.增强扫描后无强化,仅见轻微占位效应
神经胶质瘤
囊性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右额顶叶边界清楚的囊性低密度区,其内见高密度点状钙化(T),肿瘤且累及对侧,占位效应较显著; B.增强扫描近中线处见肿瘤实性部分呈不规则强化
神经胶质瘤
【CT表现】 1)CT平扫多见位于第四脑室内的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边缘不光整呈分叶状。 2)瘤内常见散在分布之小斑点状钙化和低密度囊变区。 3)位于第四脑室、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内的肿瘤均可引起脑积水。 4)位于脑实质内瘤体多见于顶枕叶,较大的实性肿瘤常伴一较大的囊变区。 5)增强扫描肿瘤多呈不均匀性中度强化。 6)鉴别诊断: (1)脉络丛乳头状瘤:轮廓多不规则,可产生过多脑脊液引起交通性脑积水。 (2)髓母细胞瘤:囊变和钙化较室管膜瘤少见,第四脑室多呈“一”字形前移。
神经胶质瘤
3)胶质母细胞瘤: (1)多位于幕上,最多见于额叶和颞叶,呈浸润性生长,常侵犯数个脑叶并可累及对侧大脑半球。 (2)好发年龄40~65岁,男女之比为2:1~3:1。 (3)肿瘤为高度恶性生长快,易发生颅内种植转移,多数患者自出现症状后3个月之内就诊。 (4)发病急,脑水肿广泛,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 (5)因肿瘤出血而出现脑膜刺激症状,约33%有癫痫发作。术后极易复发,预后差。 4)其他检查: (1)腰椎穿刺: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对已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患者腰椎穿刺应视为禁忌。 (2)脑电图检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局灶性低幅慢波,部分表现为广泛的中度或重度异常。 (3)X线平片:仅可显示颅内压增高和钙化灶。长期颅内压增高可见蝶鞍扩大,鞍背变薄等征象。 (4)MRI检查:良性胶质瘤表现为T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强度均匀,瘤周水肿轻微,增 强扫描时强化不明显。恶性胶质瘤TWI和T2WI信号不均匀或呈混杂信号,瘤周水肿明显,增强扫描肿瘤 强化越明显表示恶性程度越高,肿瘤内可有坏死、出血和囊变。

颅内肿瘤概述ppt课件.pptx

颅内肿瘤概述ppt课件.pptx

Page 23
颅内肿瘤的治疗(四)
光动力学治疗(PDT)
用醋酸或硫酸处理过的血卟啉衍生物(HPD),能通过血脑屏障,容易被瘤细胞吸收。 瘤细胞HPD的积贮可较正常组织细胞大5~20倍,停留在细胞内的时间可达48h。
在此期间如用氩激光照射瘤床,则含有光敏物质的瘤细胞因发生光理化反应而失去活力或死亡。
Page 14
八、颅内肿瘤的临床检查(一)
影像学检查
包括头颅X线摄片、放射性核 素脑造影、脑室和脑池造影、 脑血管造影等。这些检查过去 曾是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诊断 方法,不仅具有病变定位的意 义,还有一定的定性诊断价值。 但是这些检查除X线摄片外, 都有损伤性,应根据需要慎重 选择。
Page 15
最大限度切除肿瘤 术后常规局部野照射Dt50Gy 最大限度切除肿瘤 术后常规局部野照射Dt54~60Gy
提倡 提倡 提倡
不提倡 提倡
不提倡 提倡
不提倡 P提ag倡e 20
颅内肿瘤的治疗(一)
手术治疗
是颅内肿瘤最基本、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以不造成重大神经功能障碍的前提下,力争完全切除 或大部切除。 颅内肿瘤手术治疗,包括肿瘤切除、内减压、外减压 和捷径手术。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良性肿瘤大部都可彻底切 除并很好地保护神经功能。 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肿瘤再加其他治疗,也能获得较 好结果。 部分切除肿瘤缩小肿瘤体积或内外减压,脑脊液分流 等姑息性手术,可暂时缓解颅内高压,争取其他治疗时 机,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常见原发颅内肿瘤的发生率及治疗效果
发生率(%)
治疗方法
5年生存率(%)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 脑膜瘤 垂体腺瘤 髓母细胞瘤 室管膜瘤 颅咽管瘤

颅内肿瘤之颅底肿瘤PPT课件

颅内肿瘤之颅底肿瘤PPT课件

患者及家属的注意事项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支持,帮助他们面对疾 病和治疗带来的心理压力。
生活方式调整
患者及家属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保持良 好的作息时间、合理饮食等。
遵从医嘱
患者及家属应遵从医生的诊疗意见,按时服 药、定期复查。
病情监测
患者及家属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如出现异 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量。
05
CATALOGUE
颅底肿瘤的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以 便早期发现颅底肿瘤。
避免暴露于有害物质
避免长时间接触有害物质,如 放射线、化学物质等。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 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
积极治疗其他疾病
积极治疗可能引起颅底肿瘤的 疾病,如鼻咽癌、颅内感染等
鉴别诊断
根据初步诊断结果,进一步与其 他疾病进行鉴别。
病理学诊断
确诊颅底肿瘤的性质和类型,为 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04
CATALOGUE
颅底肿瘤的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
通过开颅手术将肿瘤彻底切除,以达到根治的目 的。
术中导航
利用现代导航技术,精确确定肿瘤位置,减少手 术创伤。
术后护理
术后需进行严密的观察和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 生。
鉴别诊断
其他颅内瘤
颅底肿瘤需要与脑膜瘤、胶质瘤等其 他颅内肿瘤进行鉴别。
鼻窦炎等感染性疾病
其他良性肿瘤
颅底区域也存在一些良性肿瘤,如骨 瘤、血管瘤等,需要与恶性颅底肿瘤 进行鉴别。
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引起类似颅底肿瘤 的症状,需要进行鉴别。
诊断流程
初步诊断

脑肿瘤磁共振影像DWI和DTI鉴别诊断PPT

脑肿瘤磁共振影像DWI和DTI鉴别诊断PPT

ADC图
对指数图像(Exp)作算术运算可获ADC图: SI=SI0×Exp(-b×ADC)
SI=DWI组织体素的信号强度 SI0=T2WI(b=Osec/mm2)组织体素的信号
强度 b=弥散感敏因数
ADC图
DWI
假-DWI(指数图像)
ADC图
SI0×Exp×-b(ADC)
Exp ×-b(ADC)
DTI 的 物 理
本征矢量 本征值
神经束对MR机的三个轴(X,Y,Z,)的关系形成其在MR成像 中的方向性,并导致与方向有关的弥散测量(各向异性)
3-D弥散呈椭圆形,三个本征矢量代 表其弥散方向,本征值确定其形态
源于弥散方向性的 张量(ADC’)
本征值
三个本征矢 量的矩阵
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
通过对弥散张量的测算,可得出许多数字 系列或数字集(data set);即应用简单 或复杂的算术公式以不同的方法计算, 或用基本的本征值再运算,可得出弥散 各向异性的各种测算值。
皮质脊髓束
矢状面
横断面
各神经束可随意标示为各种不同颜色
脑肿瘤的DWI和DTI
DWI高信号(低ADC值) 的脑部病变
D W I 高 信 号 病 灶(Ⅰ)
细胞毒性水肿
神经元/胶质细胞细胞毒性水肿
急性脑梗死
脑炎
早期坏死灶(未液化者)
脑病(如线粒体性脑病等)
缺氧缺血性脑病
Reys综合征
癫痫持续状态 脑外伤
脑肿瘤的DWI和DTI
什么是DWI和DTI? DWI高信号(低ADC值)的病变。 脑肿瘤不同成分的DWI和ADC值。 脑部病变的神经束成像形态类型。 DWI和DTI在脑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 中的作用。 常见脑肿瘤的DWI表现。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优秀课件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优秀课件

影像学表现
• CT平扫:边界不清混杂密度或低密度肿块,多发条带状
或团块状钙化,囊变为边界清楚低密度区;瘤 周无或轻度水肿
• CT增强:2/3肿瘤轻-中度强化,1/3不强化 • MR平扫: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为高信号 • MR增强:随程恶性程度不同出现不同度强化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图)
颅内肿和掌握的知识点: -掌握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原则 -掌握常见颅内肿瘤的典型影像学表现 -熟悉各种影像学方法对颅内肿瘤诊断 的价值与限度 -了解特定解剖部位好发肿瘤的影像学 诊断及鉴别诊断
学习重点难点
• 本节学习中的重点难点:
-神经上皮肿瘤的分类及影像学表现 -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脑转 移瘤的影像学表现 -桥小脑角区、鞍上、松果体区常见肿瘤种类
• CT增强:呈斑片状或不规则强化
影像学表现
• MRI平扫:T1WI呈低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
呈不均一高信号,边界不清,灶周 可有水肿和占位表现
• MRI增强:呈不规则强化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图)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图)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恶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5%-20%,年 龄多在50岁以上,肿瘤多位于髓质深部,病理以坏死和出血为 特征
• 增强
-多均一强化,室管膜下和蛛网膜下腔转移为带 状强化
影像学表现(MRI)
• 平扫
-T1WI呈低、T2WI呈高信号,类圆形,边界清楚, 四脑室受压变形、前上移位,常伴幕上梗阻性 脑积水
• 增强
-多呈明显均一强化,室管膜下和蛛网膜下腔转 移灶也明显强化
髓母细胞瘤 (图)
室管膜瘤
• 概述
-占颅内肿瘤3-5%、占神经上皮肿瘤12%,儿童多 见(1-5岁),70%位于幕下,四脑室最多见,成 人多位于幕上,10-20%脑脊液转移

颅骨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颅骨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其他非血管成分。现认为是错构瘤,即衬 有内皮的血管异常增生 ❖ 好发于青少年,额颞骨多见,起源于板障
冠状位示意图:边 缘锐利的膨胀性骨 病变,由于板障内 骨小梁增厚,使病 变呈蜂窝状
1.膨胀性骨损坏,边 缘锐利
2.可伴有薄的硬化边 3.呈蜂窝状或日光征
1.膨胀性骨损坏,边 缘锐利,1/3伴有薄的 硬化边 2.完整内外板,外板 通常较内板膨胀 3.呈“辐射状”, “网格状”或“网 状”,板障内骨小梁 增粗 4.可能呈“泡状”及 “蜂窝状” 5.CECT:强化
3.T1 C+ MR信号特征取决于缓慢静脉血流量及红骨髓转化为黄骨髓的比例
先天性包涵囊肿
❖ 同义词:颅骨表皮样/皮样囊肿;外胚层包涵 囊肿
❖ 定义:由被隔离的外胚层成分形成的团块 ❖ 典型影像学表现:透光的颅骨病变,有外板
的明显侵蚀及硬化缘 ❖ 好发于青少年,表皮样囊肿:易累及颞骨和
枕骨鳞部。皮样囊肿:更常见于前部和中线
颅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与鉴别诊断
正常变异及发育畸形
❖ 蛛网膜颗粒压迹 ❖ 颅骨膜【血】窦 ❖ 闭锁性顶部脑膨出 ❖ 脑膨出
蛛网膜颗粒示意图
增强CT显示蛛网膜颗粒(3 个)形成横窦内CSF密度充 盈缺损
平片侧位:枕部蛛网膜颗粒
T1WI T2WI
颅骨膜血窦
定义:硬膜静脉窦与颅外静脉系统 之间的正常联通 影像表现
轴位CT平扫示右侧颞骨较大范围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 冠状位T1增强MR示右侧眶壁明显强化破坏性肿块,注意肿块延伸入右侧颧骨 上间隙
轴位T1增强MR示增强的位于侧脑室的脉络丛肿块。注意基底节区花斑 样增强(血管周围侵润) 轴位T2WI示小脑白质自身免疫性脱髓鞘高信号
MR矢状位T1WI示垂体漏斗增粗垂体后叶亮点消失 矢状位T1增强检查示垂体柄明显强化

颅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颅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的明显侵蚀及硬化缘 ❖ 好发于青少年,表皮样囊肿:易累及颞骨和
枕骨鳞部。皮样囊肿:更常见于前部和中线
额骨皮样囊肿
二者都起于板障,骨侵蚀外板多 于内板,有扇贝样的外板,边缘 硬化
平扫CT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透光病灶 钙化罕见 板障膨胀,内外板变薄 增强CT 常见薄层、微弱的边缘强化
颅骨皮样囊肿
鞍区软骨肉瘤
岩枕裂软骨肉瘤
斜坡脊索瘤图解
好发年龄:30-50岁
好发部位:蝶枕软骨 结合处,以斜坡为中 心
破坏性的肿瘤侵蚀了 蝶骨和枕骨底部
骨质碎片特征性的悬 浮在肿瘤实质内
位于斜坡的中线破坏性病变 CT可见病变内破坏的骨碎片
平扫CT:蝶骨占位性病变, 伴有骨质破坏和肿瘤内高密 度灶 增强CT:显示不均匀强化, 伴有肿瘤内囊性坏死区
额骨骨瘤
颅骨的恶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
❖ 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 ❖ Ewing肉瘤 ❖ 骨肉瘤 ❖ 骨髓瘤 ❖ 颅骨转移瘤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
定义:任何系统都可出现的郎格罕细胞增殖 形成肉芽肿。受累的严重程度与年龄成反 转关系;50%LCH病例为单骨性
高峰年龄:1岁(单发),2—5岁(多发) 发病部位:以额骨、顶骨多见,其次为枕骨
肿瘤增大后侵犯下方的鼻咽 部、上方的海绵窦和蝶鞍、 侧方的颈静脉孔和蝶鞍 后方的基底动脉和脑干、前 方的蝶骨体、蝶窦和筛窦
斜 坡 脊 索 瘤
斜 坡 脊 索 瘤
1.T1加权像信号不定, 一般为略低信号,有 时可见局灶性高信号 2.T2加权像为典型的 高信号 2.矢状面显示脑桥前部 呈指压状改变
两 例 脊 索 瘤 的 不 同 表 现
枕骨动脉瘤样骨囊肿
骨瘤
❖ 最多见于颅面骨,仅含有骨组织 ❖ 分为致密型、松质型、混合型 ❖ 在平片及CT上,致密型表现为半球形、分叶

脑部肿瘤的影像学PPT课件

脑部肿瘤的影像学PPT课件

• CT增强扫描50%~80%呈明显均匀或
不均匀强化,单环或多环状强化,囊变 坏死区不强化;
• MRI:1、肿瘤多呈不均匀的长T1、T2 信号,多有囊变;

2、肿瘤出血时,血肿与囊变处
可形成液平面;

3、能清晰显示内听道内的肿瘤,
以T2显示最好;

4、注射Dd-DTPA后肿瘤实质
部分明显强化,囊变处不强化。
• (一)胶质瘤(glioma)
• 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属脑内肿瘤,占 颅内肿瘤40%。包括星形细胞瘤、少枝胶 质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等,最 常见者为星形细胞瘤。
• 星形细胞瘤(astracytoma):占颅内肿瘤的 30%—35%,又分为星形细胞瘤、间变型及多 形胶母三个亚型。肿瘤分级采用4级分类法, Ⅰ、Ⅱ级偏良性,Ⅲ、Ⅳ级为恶性,现在国际 上倾向于三分法:既: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 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组织学分型有纤维 型、原浆型、肥胖型和间变型。成人多发于大 脑半球,儿童多见于小脑。星形细胞多呈浸润 性生长,无包膜,与正常脑质分界不清,肿瘤 常有囊变,囊内有肿瘤结节,恶性者易发生坏 死和出血,血管形成不良,可见钙化。
池。较大的肿瘤因缺血或出血而发生中心坏 死或囊变。偶可钙化。临床表现有压迫症状, 如视力障碍、垂体功能低下、阳痿、头痛等。 内分泌亢进的症状:泌乳素(PRL)腺瘤出现 闭经、泌乳、生长激素(HGH)腺瘤出现肢端 肥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出现 Cushing综合征等。
[影像学表现]
• X线:平片显示蝶鞍扩大,前后床突骨质吸 收、破坏,鞍底下陷,偶尔可见鞍内钙化。 部分病例可见颅高压征象及颅骨增厚等。
脑膜瘤钙化
顶叶脑膜瘤
三、听神经瘤(acoustic

颅脑常见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

颅脑常见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

脑膜瘤
概述
MENINGIOMA
占颅内肿瘤的15%~20%左右 来自蛛网膜粒细胞,与硬脑膜相连 多见于成年人,女性发病是男性的2倍 肿瘤大多数居脑实质外 好发部位:依次是矢状窦旁、大脑镰、脑凸
面、嗅沟、鞍结节、蝶骨嵴、桥脑小脑角、小脑幕
临床表现
肿瘤生长缓慢、病程长,颅内压增高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Pilocytic astrocytoma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Pleomorphicxanthoastrocytoma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astrocytoma Subependymal giant cell
CT表现

Ⅰ、Ⅱ级星形细胞瘤

脑内低密度病灶,类似 水肿 肿瘤边界多清楚 90% 瘤周不出现水肿, 少数有轻度或中度水肿 增强扫描常无明显强化, 少数表现为囊壁和囊内 间隔的轻微强化
Pituicytoma)
.8 .9 .10 下丘脑神经错构瘤 Hypothalamic 鼻神经胶质异位 Nasal glial 浆细胞肉芽肿 Plasma cell neuronal hamartoma heterotopia granuloma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肿 瘤 病 理 分 类

软骨肉瘤 Chondrosarcoma
.4 癌 Carcinoma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肿 瘤 病 理 分 类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颅神经和脊髓神经肿瘤 脑(脊)膜肿瘤 淋巴瘤和造血细胞肿瘤 生殖细胞肿瘤 囊肿和肿瘤样病变 鞍区肿瘤 局部肿瘤的扩延 转移性肿瘤 未分类肿瘤 原发肿瘤: 肺癌、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肿 瘤 病 理 分 类

颅内肿瘤影像诊断PPT课件

颅内肿瘤影像诊断PPT课件

报告格式
按照医学规范和标准格式 书写报告,确保信息的准 确性和规范性。
报告审核
对报告进行审核,确保诊 断结论准确无误,并及时 向临床医生提供诊断意见 和建议。
04 颅内肿瘤影像诊断案例分析
案例一:胶质瘤影像诊断
总结词
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影像学检查对于胶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胶质瘤在CT和MRI上通常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有时可见钙化或出血。 增强扫描后,病灶可强化。通过观察病灶的形态、大小、边缘和密度等特征, 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可以对胶质瘤做出诊断。
新技术的展望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影像数据进 行深度学习和分析,提高诊断的
准确性和效率。
多模态影像融合
将不同模态的影像(如MRI、CT、 PET等)进行融合,提供更全面 的信息,有助于更准确的诊断。
功能影像学
利用功能影像技术(如MRI的 DTI、fMRI等)揭示肿瘤对脑功 能的影响,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
X线诊断
X线诊断是利用X射线进行成像 的技术,主要用于颅骨肿瘤的 诊断。
X线可以显示颅骨的形态和结 构,对于颅骨肿瘤的定位和定 性有一定的帮助。
X线诊断的优点是操作简便、 价格低廉,但分辨率较低,对 软组织肿瘤的诊断价值有限。
CT诊断
CT诊断即计算机断层扫描,是 一种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进
行成像的方法。
可靠性。
THANKS
颅内肿瘤概述
颅内肿瘤的定义
介绍颅内肿瘤的概念, 即发生在颅骨内或脑实
质内的肿瘤。
颅内肿瘤的分类
根据肿瘤性质、部位和 生长方式,将颅内肿瘤 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
瘤。
颅内肿瘤的症状

脑膜瘤病理分型及影像学表现PPT课件

脑膜瘤病理分型及影像学表现PPT课件

可编辑课件PPT
27
异位脑膜瘤
脑膜瘤是中枢常见的肿瘤,异位脑膜瘤少见,主要
可见于头颈部,包括眉间、鼻窦、眶内、口咽、帽状健膜
下、腮腺等。肺原发性脑膜瘤的起源不明确,大多数无临
床症状,常在无意中发现,偶有咳嗽者。发病年龄30-72
岁,肺内病灶为界限清晰的孤立性结节,肿瘤与肺组织界
限清楚,多靠近胸膜,质软,切面张力较大,质地均匀无
可编辑课件PPT
7
CT表现
(一)常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肿块,以宽基底与颅骨内板或
硬脑膜相贴。(如病变中心发生于额顶上部,由于CT横
断面扫描的局限性,部分病变似脑内占位,CT冠状面、
矢状面重建及MRI有助于显示病变特征。)
平扫右侧额 叶见等密度 肿块,外侧 与颅板相贴, 周围见大片 水肿,占位 效应明显。 增强后明显 均匀强化, CT值上升约 110Hu。
[手术所见]左颞及颞下窝有肿瘤突出,无明显包膜,质硬, 不活动。咬取浸润骨及肿瘤,分块切取,血供不丰富。肿 瘤自眶外侧壁长入眶内,肿瘤基底部与蝶骨嵴外侧硬膜相 连。
可编辑课件PPT
26
本例患者病变累及广泛,有骨质改变及软组织肿块,发生 于左侧眶骨外侧壁、左侧部分颞骨及额骨,术前未考虑到 脑膜瘤的可能。脑膜瘤因与硬膜紧密粘连,颅骨因肿瘤附 着,可造成骨质增厚、变薄或破坏,少数肿瘤可向颅外生 长。还有少数脑膜瘤呈扁平状或盘状,质软,沿脑表面蔓 延,常侵入颅骨或颅外组织。
3、占位性病变周围右侧额叶脑实质见低密度水 肿带,脑室及中线结构移位。
病理诊断:右侧额叶镰旁“囊性脑膜瘤伴瘤内出血”
鉴别诊断:主要和胶质瘤进行鉴别,胶质瘤的总体强化程度
不如脑膜瘤,其病灶密度较低且常不均匀。
可编辑课件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颅内肿瘤的定位诊断
• 脑内和脑外 • 脑室内和脑室外 • 幕上和幕下
9
脑内外鉴别
脑内
肿瘤边缘
欠清或不清
颅骨改变
罕见
蛛网膜下腔/池
受压变窄或闭塞
脑皮质位置 肿瘤与颅骨夹角
正常 锐角 “O”型
脑外
清晰锐利 ,周围可 见CSF密度/信号
常见 扩大
受压内移 钝角 “D”型
10
颅内肿瘤影像诊断价值
• 平片
34
少突胶质
细胞肿瘤(图)
35
左额叶混合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图)
36
髓母细胞瘤
• 属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
-占儿童原发颅内肿瘤15-25%,75%在15岁 以下,肿瘤好发于小脑蚓部
• 病理学
-边界清楚,血运丰富,较少囊变、出血、 钙化,可沿脑脊液播散
37
影像学表现(CT)
• 平扫
-后颅窝中线类圆形均一略高密度肿块,边界清 楚,四脑室受压,向前移位。室管膜下转移时 脑室周围可见略高密度带状影
• 增强:实体部分明显强化但不均一
24
影像学表现(MRI)
• 平扫:实体部分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
呈高、等混杂信号;囊变坏死在T1WI呈 低、T2WI呈高信号;典型的出血在T1WI 和T2WI均呈高信号
• 增强:实体部分及坏死边缘强化,不规则“花
环状”强化为其特征
25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图)
常发生于大脑半球髓质,以额叶、颞叶最常见
• 病理可见较少出血和坏死
18
影像学表现
• CT平扫:低或低、等混杂密度病灶,边界不清。
可有囊变,但坏死和出血少见,多无钙 化。灶周有中度水肿和占位表现
• CT增强:呈斑片状或不规则强化
19
影像学表现
• MRI平扫:T1WI呈低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
呈不均一高信号,边界不清,灶周 可有水肿和占位表现
30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图)
31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 单纯少突胶质细胞瘤少见,仅占原发脑肿瘤
的2%-5%,常见为含少突和星形细胞的混合 性胶质瘤;发病高峰35-40岁,85%在幕上, 以额叶最常见
• 病理学:肿瘤位于皮质下区,常累及皮质,
并可侵及颅骨和头皮;血运少,可有小的囊 变,出血坏死少见, 70%以上发生钙化
12
星形细胞肿瘤
•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Ⅰ-Ⅱ级) •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Ⅲ-Ⅳ级) •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Ⅳ级)
13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
• 占星形细胞肿瘤的25%-30%,一般发生在儿童和
20-30岁成人。常位于髓质内,也可累及皮质
• 病理学:肿瘤为灶性或弥漫浸润,无坏死、新生
血管,水肿少见,15%-20%有钙化
3
概况
• 占全身肿瘤的2%,年发病率10/10万 • 原因不明 • 见于任何年龄
4
颅内肿瘤发生的一般规律
• 2岁以下: 幕上/幕下约2:1 • 2-10岁: 幕下多于幕上 • 10-15岁:大致相等 • 15岁以上(成年):幕上多于幕下
5
Hale Waihona Puke 颅内肿瘤发生的一般规律• 儿童期:
-幕下:小脑星形细胞瘤,脑干胶质瘤 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
14
影像学表现
• CT:大脑半球髓质内低密度病灶,与脑实质分界较清,
水肿及占位表现不明显,无明显强化
• MRI:髓质内边界清楚病灶,T1WI呈等或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无明显强化
15
右颞纤维型 星形细胞瘤
(图)
16
右额星形细胞瘤(图)
17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 占星形细胞瘤的25%-30%,发病高峰年龄40-60岁。
-幕上:星形细胞瘤,颅咽管瘤 -转移瘤罕见
• 成人:幕上肿瘤占70%,如大脑半球胶质瘤、脑膜瘤、
垂体瘤、听神经瘤、转移瘤
6
肿瘤诊断三要素
(准确)
• 定位 (准确) • 定量 (力争准确) • 定性
7
颅内肿瘤影像五要点(影像诊断五要点)
• 部位 • 大小 • 形态 • 密度(信号、回声) • 毗邻关系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影像诊断浅析
1
学习要点
应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知识点: -掌握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原则 -掌握常见颅内肿瘤的典型影像学表现 -熟悉各种影像学方法对颅内肿瘤诊断 的价值与限度 -了解特定解剖部位好发肿瘤的影像学 诊断及鉴别诊断
2
学习重点难点
• 本节学习中的重点难点:
-神经上皮肿瘤的分类及影像学表现 -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脑转 移瘤的影像学表现 -桥小脑角区、鞍上、松果体区常见肿瘤种类
• MRI增强:呈不规则强化
20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图)
21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图)
22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恶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5%-20%,年 龄多在50岁以上,肿瘤多位于髓质深部,病理以坏死和出血为 特征
23
影像学表现(CT)
• 平扫:多呈低或低、等混杂密度,形态不规则,
边界不清;95%瘤内有坏死或囊变,出血 很常见,钙化少见,瘤周水肿和占位表 现明显
• 增强
-多均一强化,室管膜下和蛛网膜下腔转移为带 状强化
38
影像学表现(MRI)
• 平扫
-T1WI呈低、T2WI呈高信号,类圆形,边界清楚, 四脑室受压变形、前上移位,常伴幕上梗阻性 脑积水
• 增强
-多呈明显均一强化,室管膜下和蛛网膜下腔转 移灶也明显强化
39
髓母细胞瘤 (图)
40
室管膜瘤
• 概述
-价值有限,少数能定位甚至定性
• 脑血管造影
-可做定位诊断、有时定性诊断
• CT
-定位定量诊断达98%,定性80%以上
• MRI
-定位更准确
• CT和MRI优于平片,MRI优于CT
11
神经上皮肿瘤
占原发脑瘤40%-50%,包括星形细胞肿瘤、少突 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成髓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 等
32
影像学表现
• CT平扫:边界不清混杂密度或低密度肿块,多发条带状
或团块状钙化,囊变为边界清楚低密度区;瘤 周无或轻度水肿
• CT增强:2/3肿瘤轻-中度强化,1/3不强化 • MR平扫: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为高信号 • MR增强:随程恶性程度不同出现不同度强化
33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图)
26
胼胝体 胶质母细胞瘤
(图)
27
左侧小脑胶质母细胞瘤(图)
28
右颞叶胶质母细胞瘤Ⅳ级(图)
29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 概述:Ⅰ级,占脑瘤2~6%,年龄5~15岁,男:女
为3:4,多位于小脑、脑干、视神经、丘脑、 下丘脑
• 病理:局限无包膜、膨胀无浸润生长,多有结节的
囊,25%钙化
• 影像学:结节的囊性肿块,结节、壁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