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探究活动报告册 初中一年级
生物探究实践活动报告(2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实验探究活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生物探究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活动目的1.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活动内容1. 活动主题: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2. 活动时间:2021年10月20日3. 活动地点:学校生物实验室4. 参与人员:高一年级全体学生5. 活动流程:(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人。
(2)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3)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4)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5)各小组汇报实验成果,评选优秀小组。
四、活动过程1. 实验准备实验前,各小组按照实验要求准备好实验器材,如植物、剪刀、烧杯、量筒、滴管等。
教师对实验器材进行核对,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 实验操作(1)选取实验材料:选取新鲜、健康的植物叶片作为实验材料。
(2)设置对照组:将植物叶片分成两组,一组作为对照组,另一组作为实验组。
(3)实验组处理:将实验组植物叶片置于黑暗环境中一段时间,模拟植物夜间生长状态。
(4)对照组处理:对照组植物叶片正常生长。
(5)测定光合作用强度:通过滴定法测定两组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
3. 数据分析各小组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4. 汇报与评选各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实验成果,评选出优秀小组。
五、活动成果1. 学生掌握了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了解了实验操作步骤。
2. 学生提高了实验技能,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
生物学科教学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其教学实践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深知教学实践的重要性。
本报告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对生物学科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命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动物学:重点讲解动物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和进化等内容。
2. 植物学:重点讲解植物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和进化等内容。
3. 微生物学:重点讲解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代谢和生态等内容。
4. 遗传学:重点讲解遗传的基本规律、基因表达、基因工程等内容。
5. 生态学:重点讲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生态平衡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内容。
四、教学方法1. 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实验教学: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信息技术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4. 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生物竞赛、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效果1. 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参与度较高。
2.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动手能力得到锻炼。
4.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得到增强。
5. 学生的考试成绩普遍提高,生物学科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
六、总结与反思1. 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引言:生物学是一门关于生命的科学,它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发育和演化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探究生物学的知识,我们在这个学期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生物实验,并开展了初一生物实验报告的写作。
本文将回顾我所参与的一次生物实验,并总结实验结果。
实验目的:我们的实验目的是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于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它对植物的生长起着关键作用。
我们希望通过观察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植物的发育状况,了解光合作用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
实验材料和方法:我们选择了两批相同品种的豆子作为实验材料。
实验组的豆子被置于光亮环境下,以接受充足的阳光照射;而对照组的豆子则置于阴暗环境中。
每天我们浇水并观察两组豆子的生长情况,记录植物的高度、叶片数量以及根的发育状况。
实验结果和讨论:经过三周的观察和比较,我们发现实验组豆子相较于对照组豆子在生长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实验组豆子的高度平均增长了20%,叶片数量也明显多于对照组。
此外,实验组豆子的根部发育较好,根系更加茂密。
这些结果表明,充足的光线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够合成养分和能量,使其生长茂盛。
而在缺乏光照的情况下,植物无法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导致植物的生长受到限制。
与此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实验组豆子的叶片颜色更加鲜绿,而对照组豆子的叶片颜色相对苍白。
这是因为叶绿素是植物中的关键色素,它能够吸收光能供光合作用使用。
充足的光照促进了叶绿素的合成,使实验组豆子的叶片颜色更浓郁。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结论:光合作用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光能作为生物体生存和繁衍的必需能源,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够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为自身提供所需养分和能量。
相比受到充足光照的实验组豆子,在阴暗环境下的对照组豆子的生长和发育受到明显限制。
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尽管本次实验结果有力地支持了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实验的局限性。
生物调查报告初一生物
生物调查报告初一生物初一生物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及背景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它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
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和采集数据,加深对生物的认识,提高我们的生物学知识和实践能力。
二、调查地点和时间本次调查在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包括校园内的花坛、操场、树林以及校园外的公园等。
调查时间为两天,分别是周末的上午和下午。
三、调查内容及方法1. 植物调查我们首先进行了植物调查,记录了校园内的各类植物的名称、外貌特征和栖息环境。
我们通过观察叶子形状、花朵颜色、树皮纹理等特征,分辨出了常见的植物如松树、榕树、菊花等。
我们还利用放大镜观察了一些微小植物的细胞结构,比如马尾藻和酵母菌。
2. 动物调查在动物调查中,我们主要观察了校园内的昆虫和鸟类。
我们使用显微镜观察了蚂蚁和蜜蜂的触角、翅膀和脚部结构,发现它们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了一些鸟类的飞行习性和觅食行为,并记录了它们的外貌特征和栖息地。
3. 环境调查为了更好地了解生物的栖息环境,我们进行了校园内的环境调查。
我们测量了空气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并记录了不同地点的变化情况。
通过测量土壤的酸碱度和湿度,我们了解到不同植物适应不同的土壤条件。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通过本次调查,我们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和观察结果。
我们发现校园内的植物种类丰富,包括了草本植物、灌木和大型乔木。
这些植物提供了不同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吸引了各种昆虫和鸟类的栖息和觅食。
在动物调查中,我们观察到了蚂蚁的社会行为和分工,蜜蜂的采蜜行为以及鸟类的飞行技巧和群体行为。
这些观察结果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生物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环境调查,我们发现不同地点的环境条件存在差异,如阳光照射强度、湿度和温度等。
这些环境因素对生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五、调查心得和展望通过本次生物调查,我对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了解到不同生物在不同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生存策略和特征。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观察植物细胞的特征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植物细胞的特征,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材料:
1. 镜片
2. 盐水
3. 洋葱切片
4. 显微镜
5. 盖玻片
6. 枝叶绿色植物
实验步骤:
1. 将洋葱切片放入盐水中,静置片刻,使细胞质稳定。
2. 取出一片洋葱切片,放在镜片上。
3. 用镜片盖住洋葱切片,轻轻按压,使洋葱细胞与盖玻片结合。
4. 将镜片放在显微镜的玻片夹中。
5. 调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
6. 通过观察洋葱细胞的特征,记录下所见到的结构和差异。
7. 观察完毕后,将镜片取出,清洗干净,并将实验室用具归位。
实验结果:
1. 植物细胞呈现方形或长方形的形状。
2. 细胞内部有一个较大的中央细胞核,核周围有细胞质,细胞质内有许多细小的细胞器。
3. 细胞壁较厚,坚韧,具有支撑和保护细胞的功能。
4. 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质和细胞核的明显边界。
实验结论:
通过观察植物细胞的特征,我们可以了解到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植物细胞具有方形或长方形的形状,细胞内部有细胞核和细胞质,细胞壁较厚,具有支撑和保护细胞的作用。
观察植物细胞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呼吸和传递养分的过程。
这对于学习生物学和植物科学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探究报告初一格式
生物探究报告初一格式生物探究报告初一格式,以下为一般性的700字样例。
标题: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差异一、实验目的:探究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差异,观察细胞膜、细胞壁、细胞核等特点。
二、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切片、注射器、盐水、苏木精、碘酒、玫瑰花瓣、鳃组织样本。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玻璃切片置于注射器中,用盐水洗净并固定平稳。
取适量玫瑰花瓣和鳃组织样本,分别置于不同注射器中。
2. 预处理:向各个注射器中滴加适量的苏木精和碘酒润泡,以染色,使细胞结构更清晰可见。
3. 显微观察:将玻璃切片装入显微镜中,调整焦距至清晰。
观察并比较玫瑰花瓣和鳃组织样本下的细胞结构,特别关注细胞膜、细胞壁和细胞核的差异。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胞膜:在玫瑰花瓣的细胞中,我们观察到细胞膜贴附在细胞壁内侧,形成一个透明薄膜。
而在鳃组织样本中,细胞膜贴附在细胞壁外侧,较为薄而平滑。
2. 细胞壁:玫瑰花瓣细胞的细胞壁较为厚实,由纤维素构成,以增强细胞的支持和保护作用。
而鳃组织样本中的细胞壁则较薄而柔软,通透性更好,有利于气体和溶质的交换。
3. 细胞核:玫瑰花瓣的细胞核较大较突出,在细胞质中心位置,富含染色体和核仁。
而鳃组织样本中的细胞核则较小且分散在细胞中。
综上所述,动植物细胞在细胞膜、细胞壁和细胞核结构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这些差异与动植物细胞所处的环境和功能密切相关。
动物细胞的细胞膜较为柔软,便于细胞之间的联系和物质交换;而植物细胞的细胞壁较为厚实,以增加支持和保护;细胞核大小和位置差异则可能与细胞的功能有关。
五、感想与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深刻认识到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差异。
结构差异产生了细胞的不同形态和特点,使细胞能够适应不同环境和充分发挥其功能。
我也更加理解了细胞是生物体的最基本单位,是构成生命的基石。
对于细胞结构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生物的认识,为进一步探索生命的奥秘提供了基础。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单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单(一)姓名:班级:
1、学生探究鼠妇生活环境的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鼠妇的生活环境与什么有关
实验时间:(这要你自己写吧。
)
实验目的:让学生通过试验知道鼠妇的生活环境与什么有关
实验器材:鼠妇若干、培养皿两个、潮湿泥土若干
实验步骤:将鼠妇分成数量相等的两份,分别置于培养皿甲和培养皿乙中,其中,培养皿甲放入适量的潮湿泥土,并放在阴凉处,培养皿乙,不放入潮湿泥土,并放在阳光充足处。
实验记录:放在阴凉处的鼠妇正常生长,放在阳光下的鼠妇逐渐死亡
实验结果:鼠妇的生活环境与潮湿度和阳光照射度有关
2、
2、学生探究蚯蚓在那里跑得快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把上面的名字改一下就噢了)
实验时间:
实验目的: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蚯蚓在那里跑得快
实验器材:蚯蚓1只、玻璃板、木板、16开的纸
实验步骤:让蚯蚓分别在玻璃板、木板、16开的纸上爬,观察在哪个
上面跑得快
实验记录:在玻璃板上蚯蚓爬得慢,在纸上爬得快
实验结果:蚯蚓在有褶皱的物体上爬得快。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
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我深知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报告将对我所进行的一次初中生物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二、教学实践背景本次教学实践的对象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为《植物的生长发育》。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实践过程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掌握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实验法:通过植物生长发育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
(3)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教学内容(1)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2)植物生长发育的实验方法(3)植物生长发育实验案例分析4.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发育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讲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实验:分组进行植物生长发育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4)讨论: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
(5)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实践效果1. 学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相关知识。
2.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提高。
3.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 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观察植物细胞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2. 掌握植物细胞显微观察方法实验材料:1. 新鲜植物叶片(如菠菜)2. 显微镜及配套装置3. 盖玻片4. 吸水纸5. 实验报告纸实验步骤:1. 取一片新鲜植物叶片,用干净的镊子夹住叶片,放在载玻片上。
2. 用刀片将叶片切割成小块,然后将小块放在盖玻片上,用滴管滴加清水,将叶片中的组织展开。
3. 将展开的组织平放在实验报告纸中,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
4.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5. 记录观察到的植物细胞形态,并填写实验报告纸。
实验结果:1. 观察到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 细胞壁为植物细胞提供支撑,细胞膜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细胞质内含有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还有液泡和叶绿体等。
3. 细胞核为细胞遗传物质的存在场所。
4. 不同植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结构是相似的。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成分。
植物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之一,具有自我复制、分化和凋亡的能力。
不同植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差异可能与其功能和所处的环境有关。
此外,我们还学会了如何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的方法。
实验二:观察动物细胞实验目的:1. 了解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2. 掌握动物细胞显微观察方法实验材料:1. 新鲜动物组织(如鸡的皮肤)2. 显微镜及配套装置3. 盖玻片4. 吸水纸5. 实验报告纸实验步骤:1. 取一块新鲜动物组织,用干净的镊子夹住组织,放在载玻片上。
2. 用刀片将组织切割成小块,然后用滴管在组织块上滴加一滴生理盐水。
3. 用解剖针轻轻搅动组织块,使组织分散开。
4. 将搅动后的组织平放在实验报告纸中,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
5. 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6. 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细胞形态,并填写实验报告纸。
实验结果:1. 观察到动物细胞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基本结构。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前言初一生物实验是生物学学科基础实验之一,对学生的基本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此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初步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
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调查文化交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方法,了解繁殖、成长、营养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实验材料干草、蚯蚓、沙土、琼脂平板、拔尖涂氧化锌(制造塑料制品中的添加剂)、蚕豆苗等。
实验步骤实验1:调查不同文化交流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小组抽取两个国家的文化交流模式进行研究,分别调查污染状况、人口密度、水质等与生态环境相关因素,收集数据后进行比较,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
实验2:观察蚯蚓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差异将两组蚯蚓分别放置在沙土和干草中,观察并记录蚯蚓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差异,包括运动方式、活动范围等。
实验3:琼脂平板培养实验将不同来源的手指印点于有琼脂平板上,观察并记录5天后的菌落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实验1:我们小组选择了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进行调查比较。
经过调查和数据整理发现,中国的水面污染严重,各类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大;人均空气污染物因人口密度大而高达美国的3倍以上;大气和水质等环境超标情况严重;总体上呈现出环境质量较差的情况。
而美国的各项指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相对先进的特征。
实验2:实验结果发现,蚯蚓对沙土和干草的运动方式和活动范围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在沙土里,蚯蚓基本不活动,不爬行,只是用舌头伸到表面拉食物,其移动较缓慢;而在干草里,蚯蚓会自觉找到自己的最佳居住位置,并贴着地面高速爬行。
实验3:经过5天时间的培养,发现手指印留下的部位上出现了菌落。
其中,不同来源的手指印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颜色、形状等。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1的比较研究,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不同国家的生态环境状况,为我们今后学习探究环境保护问题提供参考。
实验2结果表明,不同的蚯蚓生态环境会对其生态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对其种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潜在的影响。
实验3则展示了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变化。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方法,以及掌握基本的微生物培养技术。
实验材料•高温消毒器•无菌培养皿•细胞计数器•银色接种环•灭菌棉签•纱布•酒精灯•青霉素盘•营养琼脂实验步骤1.材料准备•将无菌培养皿放入高温消毒器中消毒5分钟•将灭菌棉签、纱布和银色接种环在酒精灯上消毒2.制备培养基•将一片无菌营养琼脂放入无菌培养皿中•将营养琼脂与适量蒸馏水混合,在高温消毒器中加热至琼脂熔化•琼脂熔化后,将培养基放到室温中,使其冷却至手指能够碰触,但不会烫伤的温度3.取菌液•取一支细菌培养基管,用银色接种环蘸取菌液•将接种环在纱布上轻轻擦净,避免残留其他微生物•用接种环在无菌琼脂上均匀涂布,避免重复接种4.培养室•将接种后的无菌琼脂放入培养室中,调节温度和湿度以适应不同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培养时间因不同微生物品种而异,一般需要3-7天5.细胞计数•可以用细胞计数器计数微生物种植物变化情况,也可以直接观察周围环境是否出现相应的微生物生长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培养了多种微生物,观察到了它们在琼脂中的生长情况。
根据细胞计数器的读数,可以对不同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和数量进行分析。
此外,在观察样本时,我们还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比如不同微生物的形状、色彩和生长模式,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微生物的认识和理解。
总结该实验使我们对微生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习了基本的微生物培养技术。
此外,我们还学会了如何使用细胞计数器来分析不同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这将为我们以后更深入的生物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初一生物探究实验报告
2013—2014学年度生物探究实验报告初一___班____组姓名________敬仲镇中学初中一年级生物科目实验目录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操作细节】【实验报告】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班级: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实验要求:请按讨论提纲确定实验方案并分小组合作完成探究。
1.(课前寻找收集并饲养实验小动物——鼠妇)。
2.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根据讨论提纲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获得数据。
5.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6.整理还原。
材料用具:每组10只鼠妇,湿土,铁盘(或塑料盒、纸盒),纸板,玻璃板。
探究步骤:一、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制定计划:(根据讨论提纲,各小组确定探究步骤)1.在铁盘(或塑料盒、纸盒)均匀放上一层湿土;2.两侧同时放5只鼠妇(或在横轴中线上方10只);3.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纸板,静置2分钟;4.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记录10次。
四、实施计划:进行实验探究获得数据。
六、表达和交流:(讨论)1.这个实验中有哪些因素对鼠妇有影响?2.为什么要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只用1只做实验行吗?3.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注意:实验课后把鼠妇放回适合他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教师评价: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操作细节】【实验报告】练习使用显微镜班级: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实验要求:请按规范的程序和操作完成实验。
1.检查实验用品。
2.显微镜对光。
3.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永久玻片标本。
4.清理还原。
材料用具:永久玻片标本(动物或植物组织)、显微镜。
生物调查报告初一
生物调查报告初一
Title: 生物调查报告初一
Introduction:
在本次生物调查报告中,我们初一的同学们前往公园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
我们的目的是了解公园中常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以了解它们的生态环境和相互作用,以及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下面是我们的生物调查报告。
Methodology:
我们根据课堂学习的知识,组织了调查小组,选择了公园作为调查地点。
在公园中,我们遍布各个角落,仔细观察植物和动物的分布情况及它们的特征。
我们不仅做了记录和拍照,也进行了植物采集和动物观察。
Findings:
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多种植物和动物,包括鸟类、蝴蝶、花卉以及小型哺乳动物等。
我们分析了它们的特征、生境和食物来源,以及它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Result: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我们初步得出了一些结论。
例如,我们发现公园中的花朵种类较多,而不同花卉的繁殖方式和花期都不同,因此种类丰富的花卉会给不同的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在植物与动物的共生关系方面,我们发现有些种类的花朵对蝴蝶、蜜蜂等非常具有诱惑力,它们会吸引这些昆虫前来授粉,从而完成花卉的繁殖。
Conclusion: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初一的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然环境中生物的种类、生存状态和相互作用。
我们也意识到,人类应该积极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以维护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Reference:
无。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3篇)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3篇)初一生物实验报告(通用3篇)初一生物实验报告篇1实验一:练习使用显微镜目的要求: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象。
材料用具:显微镜,写有“上”字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方法步骤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厘米左右处,略偏左。
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3.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另一只眼睁开。
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7.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
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
8.练习将所观察的标本移到视野中央,先移动一下标本,物象朝相反的方向移动。
说明了在目镜中看到的像是真实的像的倒像。
注意事项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
如需擦拭目镜和物镜,请用擦镜纸。
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
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讨论1.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有哪些?答:1、取镜和安放2、对光3、观察(放片、调焦)4、清洁与收镜2.使用显微镜观察时,为什么在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物镜?答:物镜把载玻片压碎,也容易划伤物镜。
3.在显微镜下能看清写在不透明纸上的“上”字吗?答:看不到,不透明的纸会阻挡光线从物镜进入光筒再从目镜射出,所以可能什么也看不见。
实验时间:20__.9.15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实验目的:1、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学习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办法.2、认识植物细胞等基本结构.3、练习画细胞结构图.实验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放大镜等。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适应环境变化的植物对光照的反应。
通过观察不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我们发现光照对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在适宜光照条件下,植物生长较为健康;而在光照不足或过度光照的情况下,植物生长受到抑制。
这一实验结果对于我们理解植物生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引言:植物是光合作用的主要执行者之一,在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可以进行得更加充分,从而提供足够的能量和养分支持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因此,植物对光照的反应十分敏感。
本实验将通过观察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探究植物对光照的适应能力。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植物:本实验选取了一批相同品种的拟南芥幼苗。
2. 实验设备:光照箱、温度计、尺子等。
3. 实验组设置:将拟南芥幼苗分为四组,分别为对照组(正常光照条件)、弱光组(光照弱)、强光组(光照过强)和黑暗组(无光照)。
4. 实验操作:a) 在每个实验组中,选取相同数量的拟南芥幼苗,确保幼苗的生长状态相似。
b) 将拟南芥幼苗放置在对应的实验设备中,并设置合适的温度。
c) 每天固定时间测量和记录各组幼苗的生长情况。
d) 持续实验一周后,统计数据并进行分析。
结果与讨论:经过实验观察和数据统计,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对照组的拟南芥幼苗生长状态良好,株高逐渐增加,叶片繁茂。
2. 弱光组的拟南芥幼苗生长较慢,株高相对较低,叶片颜色较浅。
3. 强光组的拟南芥幼苗生长异常,部分植株出现叶片病斑,幼苗整体生长受阻。
4. 黑暗组的拟南芥幼苗无法正常生长,株高停滞,叶片出现萎蔫。
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适宜光照条件下,植物生长健康;光照不足或过度光照都会对植物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这与我们对植物对光照的适应能力的常识相符。
结论:本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植物对光照的敏感性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光照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到重要作用,适宜的光照可以促进植物正常生长,而过度或不足的光照则会对植物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初一生物上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实践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校组织了一次以“探究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生物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旨在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深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增强环保意识。
二、实践目的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学习观察和记录生物的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 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实践内容本次实践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1. 准备阶段(1)教师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分类、重要性以及本次实践的目的和内容。
(2)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选出一名组长。
(3)分配任务:每个小组负责调查一种生物,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2. 实施阶段(1)观察与记录:每个小组按照任务要求,在校园内外寻找目标生物,观察其形态、习性、生活环境等,并做好记录。
(2)实验:以植物为例,每组选取一种植物,进行以下实验:① 提取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② 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③ 分析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3)交流与分享: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和心得体会。
3. 总结阶段(1)教师总结:教师对本次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2)撰写实践报告:学生根据实践过程中的观察、实验和交流,撰写实践报告。
四、实践过程1. 观察与记录在校园内,我们小组选择了柳树作为调查对象。
我们观察到柳树具有以下特点:(1)形态:柳树树干直立,树皮呈灰褐色,叶子为细长形,边缘呈波状。
(2)习性:柳树喜光,耐寒,生长速度快,根系发达。
(3)生活环境:柳树多生长在河岸、湖边、湿地等水源充足的地方。
2. 实验我们选取了柳树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以下实验:(1)提取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我们用酒精浸泡柳树叶,观察叶绿体中的色素。
生物学实习调查研究报告
一、前言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涉及生命现象的各个方面。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我们选择了生物学实习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次实习以观察、实验和调查为主要手段,旨在深入了解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际应用。
二、实习目的1. 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现象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从事生物学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习时间及地点实习时间:2023年3月1日至2023年3月15日实习地点:XX大学生物学实验室、XX自然保护区、XX植物园四、实习内容1. 实验室实验(1)观察植物细胞结构,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观察动物细胞结构,了解动物细胞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3)进行光合作用实验,探究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的转化和能量传递。
(4)进行呼吸作用实验,探究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的转化和能量释放。
2. 野外实习(1)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
(2)观察动物的生态习性,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食物链和生态关系。
(3)进行土壤调查,了解土壤的组成、性质和肥力。
3. 社会调查(1)调查当地生态环境状况,了解生态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调查当地生物资源利用情况,了解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五、实习过程及成果1.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观察到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掌握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方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2. 野外实习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入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观察了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进行了土壤调查,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3. 社会调查在社会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当地生态环境状况和生物资源利用情况,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了有益建议。
生物学实验探究报告册
生物学实验探究报告册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启发科学思维。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1.植物样本(本实验选用绿萼花)2.放大镜3.移液管4.试管、试管架5.酒精灯6.盐水7.滴定管8.盐酸9.苏丹红10.显微镜三、实验步骤:1.观察植物叶片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植物的叶片,记录下叶片的表面形态、叶缘的形状、叶子的大小和颜色等特征。
2.制备植物切片将叶子沿着中脉割开,取一片叶肉在盐水中浸泡,用刀片切成横切片。
3.观察植物细胞将制好的叶片横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自下而上观察各组织细胞的细节。
4.酒精处理在切好的叶片上滴上一滴酒精,加热使其揮发,观察叶片下表皮的细胞结构。
5.酚酞处理在切好的叶片上滴上一滴酚酞,苏丹红,观察细胞中颜色变化情况。
6.盐酸处理在切好的叶片上滴上一滴盐酸,观察细胞的结构变化。
四、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绿萼花的叶片为长卵形,其表皮细胞上有许多毛。
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片中的细胞,我们看到细胞中央有较大的细胞核,周围是许多小的色素体和线粒体。
在酒精处理后,可看到叶片下表皮细胞的结构更加清晰。
盐酸的处理可以明显地看到叶子细胞质变性,紧凑的细胞壁分散,核质和色素体也明显受到损伤。
五、分析与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植物细胞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们发现植物细胞中的色素体和线粒体可以提供能量,细胞膜和细胞壁起到保护和支撑的作用,而细胞核则是控制生命活动和传递遗传信息的重要部分。
我们也发现不同的试剂在处理后对细胞结构的变化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提示我们科学实验的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了解了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
在以后的科学学习和实验中,我们将继续学以致用,做到知行合一,为将来的科学探索和创新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生物教学的素质教育
房县高枧中学
李传奇
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丰富的内涵。
义务教育阶段的每门学科都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不能相互替代。
生物课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忽视。
下面,就我个人的教学经验,谈谈生物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一,认识自己,增进健康,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未来的主人。
教师应当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突出“人”的主体地位。
通过介绍人体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较详细的认识自己的身体,包括结构,成分,发育和变化。
知道怎样生活对我们的生长有利,从而自觉自愿的加强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防卫意识。
这些东西不但在学校,在学生期间有用,在他们走上社会后,必将现其重要意义。
能够潜移默化地指导他们选择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抵制恶习和伪科学地侵蚀。
二,观察自然,了解生态,提高环保意识。
今天的人们日益认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因为生物的多样性,造就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激发了我们创造的灵感。
生物教材从观察自然现象开始,引导学生逐步走进五彩缤纷的生物宝库,体味人在生态环境中的欢乐与悲哀。
作为未来世界的拥有者和建设者,他们有权利知道,自然赋予了我们什么,前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还需要什么.......的答案。
教材中有专门的生物知识,有喜闻乐见的趣事,还有人类面临的挑战......这些都能引起学生关于生态和环境的思考。
环境保护是全球共识,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教材中贯穿这方面的知识,能够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明白自己的责任,从而成为保护环境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三,指导实验,注重观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质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
生物课教学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动手中体味创造的乐趣,在观察和发现中满足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中安排的学生实验,教师不能越厨代庖,演示实验要让学生自己观察,结论。
实践证明:少年儿童在观察现象和理解事物方面,往往比成年人更直观,更深刻,从而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要允许出错。
这样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团体意识和民主精神。
有利于今后独立的观察和分析,正确的处理问题,有利于形成和谐健康的社会关系。
四,信任学生,鼓励实践,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较好的创新能力,不仅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且能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在生物课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
际,创设生动活泼的氛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即使是微小的,司空见惯的发现,也会在他们的思想深处埋下创新的种子。
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体现在对现有知识的运用上,学生能运用知识,作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并从中获得乐趣,也属于创新的范畴。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并鼓励他们实践,组织他们讨论其结果。
这些方法潜藏在学生心中,必将在时机成熟时,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素质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在上面付心血,洒汗水,无论怎样都必须紧扣主题,做到:教育要有利于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只有我们都能对这个话题有日新月异的认识,都能为素质教育贡献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