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ppt课件
32
(二)血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1.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心:主血脉
☆窗口: 心生血理论的发生学原理——类比。
☆窗口: 3.肺:肺参与血液生成的发生学原理,“天覆地载,万物方生”哲学命 题的类比推理。 4.肾:肾藏精
33
☆接口: ①“肝……以生血气”(《素问·六节脏象论》)。 ②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是水谷精微,血液生成最主要的脏(腑)是脾 (胃),并的贮藏
五脏均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主要藏于肾(先天之本)。 2.精的施泄
(1)分藏于全身各脏腑 (2)生殖之精有度排泄
☆接口: ①五藏皆藏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这是一个可喜的理论成果。 ②肾精与生殖之精、先天之精、狭义之精是同一个概念吗?
5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繁衍生命 +濡养 +化血 +化气 +化神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1.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2.生殖之精 3.脏腑之精
7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
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藏于肾)——先天之气(元气,真气, 原气)
水谷之气——源于饮食物(由脾胃运化所化生) 2.后天之精
自然界的清气——由肺呼吸功能吸入 肺、脾胃、肾综合作用三者结合 气(人气)
8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肾为生气之根
肾藏精——包括先天之精气和后天之精气 先后天精气之关系
28
(四)营气
1.概念
行于脉中,具营养作用之气。因富于营养又称“荣气”。营与血可 分不可离,故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阴,故又称 “营阴”。
2.生成与分布
脉内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精柔部分
营气
全身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痹论》)
(二)血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1.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心:主血脉
☆窗口: 心生血理论的发生学原理——类比。
☆窗口: 3.肺:肺参与血液生成的发生学原理,“天覆地载,万物方生”哲学命 题的类比推理。 4.肾:肾藏精
33
☆接口: ①“肝……以生血气”(《素问·六节脏象论》)。 ②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是水谷精微,血液生成最主要的脏(腑)是脾 (胃),并的贮藏
五脏均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主要藏于肾(先天之本)。 2.精的施泄
(1)分藏于全身各脏腑 (2)生殖之精有度排泄
☆接口: ①五藏皆藏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这是一个可喜的理论成果。 ②肾精与生殖之精、先天之精、狭义之精是同一个概念吗?
5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繁衍生命 +濡养 +化血 +化气 +化神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1.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2.生殖之精 3.脏腑之精
7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
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藏于肾)——先天之气(元气,真气, 原气)
水谷之气——源于饮食物(由脾胃运化所化生) 2.后天之精
自然界的清气——由肺呼吸功能吸入 肺、脾胃、肾综合作用三者结合 气(人气)
8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肾为生气之根
肾藏精——包括先天之精气和后天之精气 先后天精气之关系
28
(四)营气
1.概念
行于脉中,具营养作用之气。因富于营养又称“荣气”。营与血可 分不可离,故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阴,故又称 “营阴”。
2.生成与分布
脉内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精柔部分
营气
全身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痹论》)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闻诊方法介绍
听声音
精神调理
保持心情愉悦、精神宁静,避 免过度情绪波动。
03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功能特点与分类
脏腑功能特点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和六腑。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指胆、 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腑分类
脏腑按功能特点可分为脏和腑两大类。脏的功能以化生和贮藏精气为主,腑的功能以受盛和传化水谷为主。
中医历史沿革
01
02
03
起源
中医起源于原始社会,春 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 本形成。
发展
历经汉、唐、宋、元、明、 清等朝代的发展,中医逐 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和实践经验。
传承与创新
近代以来,中医在传承古 代经典理论的基础上,不 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创新发展。
中医基本理念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哲学思想的核心,用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及疾 病的病因、病机等。
惊则气乱
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导致心 神不宁。
恐则气下
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 下。
饮食劳逸失调对健康影响
饮食不节
过饥过饱,或五味偏嗜,均可使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乏源。
劳逸过度
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均可使气血筋骨脏腑失调,导致疾病发 生。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课件
脾
B.飧泄
(肝脾不和)
A.嗳气,呃逆,恶心
呕吐
胃
B.脘腹胀痛
C.便秘
中医基础理论
(肝胃不和)
44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二)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肝主疏泄
胆汁de分泌和排泄
中医基础理论
45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三)调畅情志
肝主疏泄
气血正常运行
情志活动正常
肝失疏泄 情志活动异常
疏泄不及 疏泄太过
肝郁:郁郁寡欢,性情抑郁, 沉默寡言,喜太息.
调 整 阴 阳
阴阳 偏衰 虚证
阴盛 伤阳
阳盛 伤阴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泻
其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有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余
阴虚 阳虚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 补
之主,以制阳光.)
其
不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足
中医基之础理源论,以消阴翳.)
16
第二节 五行学说 概念
腰
腹
五 脏
肝 脾 肾
足 三 阴
经
中医基础理论
12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de应用
二. 概括人体de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de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de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de物质基础
生命活动de基本形式 升、出(阳) 降、入(阴)
常态——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
中医基础理论
C.宣散卫气,将津液化为 汗液,并调节其排泄
肃 降
A.吸入自然界清气 B.将津液向下向内输布
C.将津液向下布散,代谢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木——其性为生发、柔和,既可弯曲,又能伸展的特点。凡是具有上述特性的事物,便可归属于木行的范畴。
火——其性为阳热、上炎(火焰上升的意思)的特点。凡是属于这种特性的事物,便可归属于火行的范畴。
土——其性为生长,养育万物的特点。凡是属于这种特性的事物,便可归属于土行的范畴。
金——其性为清肃、坚硬的特点。凡是属于这种特点的事物,便可归属于水行的范畴。
水——其性为寒凉、滋润和下行的特点。凡是属于这种特性的事物,便可归属于水行的范畴。
五行与人体及自然界的对应:
*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五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五官
目
舌
口
鼻
耳
五志
怒
喜
思
悲
恐
五华
爪
面色
唇
毛
发
五季
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方
东
南
中
西
北
五气
风
暑
湿
燥
寒
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医学课件
心是人体生命的动力,内藏君火,故以火代表心。
甘:即是甜的滋味。如大枣、甘草、甘蔗、枸杞子等,具有滋补、和中、缓急的作用。一般药膳用滋补性药物及调和药性药物大多有甘味。
酸:如乌梅、醋、柑橘、石榴等。一般酸味食物大多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许多酸味食物往往带有涩味,其作用基本相似。一般药膳用有酸味的药物多具有止汗、止泻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经典中医著作
《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等经典 著作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 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中医发展
现代中医在继承传统理论 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融 合。
中医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 ,需从整体角度考虑疾病 的治疗。
辨证施治
精神调养
保持心情愉悦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修身养性
通过修养身心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
治疗手段
中医治疗以中药、针灸等非手中医强调正气与邪气的平衡, 西医强调病因与病理机制的研
究。
CHAPTER 02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阳代表积极、向上、运动,阴代表消极、向下、静 止。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也受阴阳平衡或失调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 中医诊断方法 • 中医治法 • 中医预防与保健
CHAPTER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医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医 疗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路线和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 道,与脏腑器官相连,具有联络全身各部,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心、肝、脾、肺、肾 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脏腑功能:五脏六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经络作用: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
病因病机学说
病因:六淫、七情、饮食劳逸、外伤等 病机: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等 辨证论治:根据病因病机进行辨证,制定治疗方案 预防保健:注重养生,预防疾病发生,保持身体健康
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与传播
许多国家开设了中医诊所和 学校,推广中医文化
中医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受到 欢迎,如针灸、推拿、中药等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 中医纳入传统医学范畴
中医在国际医学界逐渐得到认 可,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中医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
调理体质: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调理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体质,预防 疾病。
养生保健:通过饮食、运动、起居、情志等生活方式的调整,达到养生保健的目 的。
预防疾病:通过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康复治疗:通过中医疗法,对疾病进行康复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草经》等著作问世
隋唐时期:中医理论体系进一步 完善,《千金方》、《外台秘要》
等著作问世
明清时期:中医理论体系趋于完 善,《温病条辨》、《医宗金鉴》
等著作问世
03
中医的基本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基本属性构成的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 阴阳五行的关系:阴阳五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阴阳五行的应用:在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被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和治疗原则
局限:中西医结合治疗需要医生具备中西医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医生的要求较高。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
的个体,“完整”
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 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内联 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 功能系统。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 ②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③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④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 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15.30厘米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正、邪的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 抗病和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 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用阴阳 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部分。
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 阴阳之分:
❖ 如 六淫 寒湿——阴邪 风、暑、火——阳邪
❖ (2)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
存,不可分离。
❖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 了依据。 《内经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 脏,则知所病矣。” 朱丹溪曰:“欲知其内, 当以观乎外”。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 (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 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 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如:风寒表实证,
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 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内联 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 功能系统。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 ②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③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④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 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15.30厘米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正、邪的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 抗病和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 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用阴阳 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部分。
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 阴阳之分:
❖ 如 六淫 寒湿——阴邪 风、暑、火——阳邪
❖ (2)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
存,不可分离。
❖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 了依据。 《内经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 脏,则知所病矣。” 朱丹溪曰:“欲知其内, 当以观乎外”。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 (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 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 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如:风寒表实证,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药治疗
总结词
根据不同病症,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中药治 疗注重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食疗养生
总结词
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的脏腑理论 • 经络理论 • 病因病机理论 • 诊断方法 • 治疗方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其理论和实践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 和发展。
发展
中医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断 吸收和发展各种医学思想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嗅气味
嗅病人的口气、汗味等,以判断 病情。
问诊
询问症状
询问病人的疼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以了解病情。
询问病史
询问病人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以 判断病情。
切诊
触摸脉象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了解病情。
触摸皮肤
通过触摸病人的皮肤,了解病情。
06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不畅,机体免疫力下降。
劳逸失度的调护
03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过度疲劳,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身体素质。
05
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 态、舌象等,以了解病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
38
五行的概念
• 五行的基本概念 • 五行的特性 • 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中医基础理论
39
五行的基本概念
• 五行,是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 的概括。
• 古人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生产和生活 中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
• 古代哲学家进一步引申运用,认为世界一切事 物都是由这五种基本事物 的运动变化而生成。
6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 整体观念 • 辨证论治
中医基础理论
7
整体观念
•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中医基础理论
8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 生理上的整体性: 主要体现于“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 观”。
·病理上的整体性
·诊治上的整体性
中医基础理论
9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 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中医基础理论
30
阴阳消长
• 阴阳互为消长 • 阴阳皆消皆长
中医基础理论
31
阴阳转化
•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 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 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运
中医基础理论
15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运
• 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 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
16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 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 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精品】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全108讲)
舌诊
问诊
舌头可以反映身体的状态。 中 医师甚至会问患者的饮食谈吐 等情形,这也有助于确立诊断。
问诊是中医理解患者病情的重 要步骤。中医师会问很多细节, 例如生活方式,卫生习惯,和 症状的情况。
中医的病因病机学
1 病因
中医理论中,疾病的形成和许多因素有关,例如气候,饮食,生活方 式等。
2 病机
中医将病因和疾病的形成毛有关系,即所谓的“病机”,可以通过辨证 来确定。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全 108讲)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习的基石。它涵盖了从整体的观念到各种具体疾病 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本课程将为您呈现中医基础理论的全局认识。
中医四大基本理论
1 辩证论治
辩证论治是中医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它强调的是整体性看待人体疾病,理解五脏 六腑之间的关联。
2 整体观念
中医将人的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对每个系统的疾病都会考虑到其他系统对其的影 响。
膳食疗法
食物与中草药在中医理论中 并列着。根据患者的身体需 求,选择特定的食物可以帮 助提高身体健康。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
辨证
辨证是中医术语,是指通过综合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论治
论治是中医术语,是指根据病人的辨证结果,选择特定的治疗方法。
中医的诊断学
脉诊
在中医中,脉搏被认为是身体 状况的反映。通过脉诊,中医 师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这有 助于诊断。
3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许多理论的基础。这个理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也是基础医学中 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
4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另一个起源于中国哲学的理论。它和阴阳学说一样,在中医学习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五脏六腑理论
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
3、地域性: 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寒邪致病
东南沿海——湿热邪气致
病
久居潮湿——湿邪致病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四)病因病机
•内生五邪: 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
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四)病因病机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 ②风邪善行数变
• 4.主骨、生髓:肾精资生骨髓,并养骨,能促进骨骼 的生长和修复。“齿为骨之余”。牙齿好坏、坚损反映 肾精盈亏。
(三) 藏象
• 5.其华在发:肾藏精,精化血,血养发。发的生长与 脱落,润泽与枯槁反映肾精的虚实。“发为血之余”。
• 6、开窍于耳:耳的听觉功能,依赖肾中精气充养才正 常。
• 膀胱的功能:贮藏和排泄尿液。 •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业医不知脏腑,其
(二) 阴阳五行学说
• 阴阳五行,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积淀,用传统而古朴的语言,表达 了丰富的哲理和辩证法思想。
• (一) 阴阳学说 • 1、概念: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
的概括。 • 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既代表相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同一
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不局限某一特定事物。 • 2、阴阳的属性。最初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向日和背日。 • 一般说来: • 凡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功能的--
病莫辩,用药无方”。人体是有机整体,五脏六腑互相 依赖而发挥正常的生理活动。“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 十二官危。”
(四)病因病机
• 1.了解病因的概念及范畴; • 2. 掌握六淫、疫疠、七情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 3. 理解痰饮、瘀血的概念及证候特点; • 4.了解饮食、劳逸、外伤、医源因素的含义、形 成及致病特点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阳式微而脾阳不振之证。
(3)培土生金:补脾气以益肺气,又称“健脾益气法”。适用于 肺气虚弱或肺脾两虚之证。 (4)金水相生:养肺阴滋肾阴的方法。适用于肺阴虚日久致肾阴 虚的肺肾阴虚证。
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与治法:扶强抑弱
(1)抑木扶土:疏肝健脾。调理肝脾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 虚木乘的肝旺脾虚之证。 (2)培土制水:补肾或补脾以制约水湿泛滥。适用于脾虚不运 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3)佐金平木:泻肝清肺。辅助肺金以制肝木的方法,即滋肺 阴,肃肺气、抑肝火,适用于肝火犯肺证。 (4)泻南补北:泻心火滋肾水。适用于肾阴亏虚,心火亢盛的
2.六腑的生理功能:泻而不藏,实而不满,以通为用,属阳。 (1)胆主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 (2)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 (3)小肠主受盛化物,分清别浊。 (4)大肠主变化传导。 (5)膀胱主尿液气化、排泄。 (6)三焦主持诸气,为水液运行道路。
3.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藏精气,属阴。 奇恒之府是指异于常脏和常腑的一类脏器。其形态似腑,功 能似脏,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统称奇恆之府。 (1)脑: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髓海 (2)女子胞:主月经、养育胎儿 (3)骨:身体支架,髓之府 (4)脉:血之府 (5)髓:充脑养骨化血
津液神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
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整体观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藏象学说 中医对病因的认识
一、整体观
1.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1)结构的整体性: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内联脏腑,外 络肢节。 (2)生命物质的同一性: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 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3)功能活动协调为用:五脏相生相克,互相协调,形神一体。 (4)病理相互影响:脏腑、内外、形神病变互相影响 (5)诊断时的整体观《内经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 病矣。” 朱丹溪曰:“欲知其内,当以观乎外”。 (6)治疗时的整体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五味
辛、甘、淡( 菊花、薄荷、 猪苓) 酸、苦、咸( 地龙、乌梅、 五味子等)
作用
升、浮(升 麻、浮萍、 桑叶) 降、沉(石 决明、牡蛎 、磁石)
阳
阴
四、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
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 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 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2.阴阳偏衰:
指机体的阳气或阴液不足,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
病变。
(1)阳虚则寒:指人体阳气虚衰不足,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 相对偏盛而现虚寒证。即 “阳虚则阴胜”。 (2)阴虚则热:指人体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 偏亢而出现虚热证。即阴虚则阳亢。 (3)阴阳互损:指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 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 阳损及阴出现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阴损及阳出现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病理变化 的转化,即阳证可转为阴证;阴证转为阳证。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阴阳辨证为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总纲 表证、实证、热证属阳;里证、虚证、寒证属阴。 张景岳所说:“医道虽繁,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心肾不交之证。
1.根据中药性味与五脏对应关系指导临床用药
药青味酸多入肝,如青黛、乌梅 药赤味苦多入心,如朱砂、黄连。 药黄味甘多入脾,如黄精、红枣。 药白味辛多入肺,如白果、辛夷花。 药黑味咸多入肾,如玄参、熟地。
五、藏象学说 藏象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反映于外的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现象。
2.指导治疗:“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
问·至真要大论》)。 (1)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2)虚则补之
虚热证:滋阴清热,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虚寒证:助阳散寒,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3.药物性能分阴阳
药性 阴阳
四气
温、热(干姜 、附子、肉桂 等) 寒、凉(黄连 、石膏等)
(一)五行的特性
4.金曰从革:“从”、由也,金的来源;“革”、变革之意。
“从革”,一指金是通过变革而产生;一说金有变革之性。说明 金的刚柔相济的特性,引申为具有沉降、肃杀、收敛、洁静、发
声,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金。
5.土爰稼穑:“稼”,春播(种);“穑”,秋收(收 获)。引申为具有受纳,承载,生化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 象,都可归属于土。
4.五脏系统的对应关系
六腑
肝 胆
五体
筋 脉 肉 皮 骨
五志 五官(窍) 五液
怒 喜 思 悲 恐 目 舌 口 鼻 耳 泪 汗 涎 涕 唾
五华
爪 面 唇 毛 发
五季
春 夏 长夏 秋 冬
心 小肠 脾 胃
肺 大肠 肾 膀胱
五、中医对病因的认识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 通过综合分析其症状、体征、推求病因。即“辨证求 因”。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依据,又叫“审因论治”。
“藏”的概念不仅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
理和病理学概念,是一个形态与功能的综合概念。
中医与西医的心肝脾肺肾名称虽然相同,但是生理和病理概 念却不一样,所以,学习脏腑切忌以西证中,对号入座。 “象”是“藏”的外在反映, “藏”是“象”的内在本质, 故可“以象论藏”。 面色红润,脉搏和缓有力:心血充足 面色淡白,脉细无力:心血不足。
2.六淫:淫:浸淫,侵害过度之意。指风、寒、暑、湿、燥、
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又称“六邪”。六淫致病具
有以下特点: (1)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或两者同时受邪, 都是从外感受,故又称 “外感六淫”。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六淫致病 与季节气候有关。故又称“时令病”。如春季多温病,夏季
子病及母(子盗母气):疾病的传变由子脏传及母脏 2.相克传变 传其所胜:肝病传脾 传其所不胜:肝病传肺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与治法:补母泻子
(1)滋水涵木:滋肾阴养肝阴,适用于肾阴亏而肝阴不足,甚 或肝阳上亢之证。 (2)益火补土:温肾阳以补脾阳,又称“温肾健脾法”。适用于
(一)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五脏的生理功能: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实,属阴 (1)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主神志。 (2)肺主气,司呼吸,主宣降,通调水道,肺朝百脉,助心 行血、化血。肺为娇脏 (3)脾主运化、升清、统血。脾喜燥恶湿 (4)肝主疏泄,主藏血。肝为刚脏喜条达 (5)肾藏精,主水、主纳气。
(二)自然界及人体的五行分类
自 五 味 然 界 人 体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色 化 气 方 季 行 脏 腑 体 官 志 液 脉
酸 苦 甘
辛 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筋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 脉 肠 黄 化 湿 中 长 土 脾 胃 肉 夏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 皮 肠 毛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 骨 胱
中医学的概念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经数千年发展而形成 的,是中医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 治的一门科学。
●是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具有独特理 论体系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
●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
●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受到古代的唯物主义和辨 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 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精气血
3.辨证论治的含义
将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的资料,运用中医理论 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
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诊断思维过程。
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4、辨证论治的应用
(1)同病异治:病相同,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疾 病的阶段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证不同,因此,治 法不同。
人体部位
阳 阴
体表、背部、上 部、外侧 体内、腹部、下 部、内侧
脏腑
六腑 五脏
气血
气 血
六淫
风、. 阴阳偏胜
指阴邪和阳邪致病的一种病理变化。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
正常水平的病变。
(1)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阳邪侵犯人体 使机体阳绝对亢盛 ,属实热证; “阳胜则阴病”:阳胜的病变会造成人体阴液的损伤。 (2)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阴胜则寒:指阴邪侵犯人体,使机体的阴绝对亢盛,属实寒证; 阴胜则阳病:阴胜的病变必然会损伤人体的阳气。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外因:六淫
内因:七情、饮食劳倦、痰饮瘀血、结石 不内外因:外伤、虫兽、金刃、跌扑损伤
(一)六淫
1.六气: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 候变化。六气在以下情况时可发展为六淫:
(1)六气太过或不及 (2)非其时有其气:《诸病源候论》说:“春时应暖而反大寒; 夏时 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 而反大温, 此非其时而有其气”。 (3)气候急剧变化,超越了机体的适应能力 (4)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六气 的正常变化 而发病,此时的六气也成了六淫。
(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
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
(风寒表实证病因:风寒,病性:寒,病位:表,邪正关系:实) (3)病:疾病是指致病邪气作用人体后,正邪斗争而引起的阴 阳失调所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病理变化的全过程。是生命
的异常变化。如:肺痈、痰饮、便秘、麻疹、疟疾等。
(2)异病同治:病不同,因出现大致相同的证,故治法基本相 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