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其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大学公选课之儒家文化十五讲

朱熹与程朱理学

一、朱熹生平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19岁中进士。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主张抗金,为官刚直。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世称“朱子”,是孔孟之后最具影响力的儒学大师

二、理学发生的背景

宋代理学的产生对儒学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1、宋代理学之起源

从唐末五代之乱以来,道德沦亡,廉耻尽失。宋代士子为振衰起敝,从学问修养上挽救人心社会,加之当时国家的统一,君主的提倡,与书籍流传之盛,而大开讲学之风,促成理学的发达。

宋代理学的起源有两个思想的背景:一是外来的影响、一是内在的变化。

外来的影响:就是无形中受到“佛”、“道”的影响,尤其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之道影响最为大。儒家思想重伦常,但缺乏哲学上的推理系统,难以满足好学深思之士进一步探究的欲求。唐宋时期,儒学吸取道家的自然人性论和借鉴佛学的心性本体论,集心性伦理与心性哲理于一体,并结合时代的要求,给予批判性的总结和发展,完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和思辨性的哲学相结合的历史使命。故儒、道、佛三种思想揉合的结果,乃产生“理学”。

内在的变化:就是儒家本身的思想变化。儒学经学化,过于重视训诂。而且经文的注疏逐渐繁复。这种繁屑的讲疏,有遗孔孟遗意,到唐初,经学流弊甚重,儒学已远离孔孟“尊德性”“论政治”的学风,忽略先哲经传中所含义理的讨究,舍本逐末。儒学出现危机。唐和五代的儒释道之争中,儒学吸收佛、道的观点,有了进一步发展。所谓“理学”,便是“体认性命之学,而求配当事物之理,合天理物理而一之”的一种学问。宋初诸儒的思想理论,还是陈义粗浅,未能深入精微之处,所谓理学,也未建立起来。故宋初诸儒努力的结果,只是开其风气,为理学家铺平道路而已!及至周敦颐起,凭其博大精深之学识,确切地发挥儒家“心性学”之精微处,而后理学始成立。故周敦颐实是称为理学创始者,传之程颐、程颢而定理学之基础。

除此之外,还有客观因素影响的。分述如下:

(1)宋代君主的提倡:宋代统一后,为了改变这种社会及政治上之颓风,君主大倡重视气节及重文轻武之政策,故理学中的修身思想正合于时势也。宋代,儒学已经比唐代更深入人心。从庆历年间的朋党之争中双方持相似的儒家观点可以看出当时儒学的状况。

(2)私人教学之风盛:五代时期,私人讲学所多重视者为“修身”之学,而少谈治世之学,并且重视发扬经义的研究,重视道德教育。盖由于时势所限也,而此种修身之学术,也正合于理学者之要求。

(3)印刷术的发展也促进了理学的发展。

2、宋代理学重要学派

宋代理学之宗派,就地域而分论者,以为濂、洛、关、闽四派。濂学的开宗者为周敦颐。洛学的代表则为程颐、程颢兄弟。关派则关中的张载。闽派为侨居建州的朱熹。此外尚有邵雍的百源学,陆九渊的象山学说等,合之便构成宋学的整个系统。

邵雍在继承孟子心学、借鉴道教思想资源的基础上,提出“心为太极”的思想,开儒家心学先河,为儒学心性论取代佛、道心性论准备了条件。

张载提出“性乃气所固有”“心能尽性”等思想。其“心统性情”命题的提出,对朱熹心性论产生了深刻影响。张载对佛教心性论的禁欲主义和心本论的批判,显示了儒家心性之学的崛起以取代佛教心性论,这在中国心性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程提出“心即理”的思想,把道德理性本体化,是心性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提出“心即性”的命题,把道德主体化,使二程思想成为后世诸多理学家的思想基础。二程提倡心性一元说。他们的思想是对孔孟以来儒家人性理论的创新发展。

3、朱子的主要观点

(1)哲学

a.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朱熹认同“理本论”,仁义来源于理。在人间,基于人和人的关系,提出“三纲五常”的说法。在“理”与“气”的认识中,坚持“理本论”。

在对阴与阳、动与静的认识上,认为两方面相互转化、相互依存。阴阳转化无端,无所谓谁先谁后。然而,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在论及政治与人伦时,朱熹虽然认为“理”和“气”如事物的动和静是相对的,

但是,理为本,气为后。理是万物之源。朱熹的“理”离不开政治,他的“理本说”自然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准则“仁义”就来源于“理”,进而导出“存天理,灭人欲”等观点。

在探究理的方法上,朱熹主张格物致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进一步讨论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

b.心性论

“心通性情”论是朱熹心性之学的核心。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专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2)朱熹的理性观念也渗透到其他方面。朱熹的诗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美学方面,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把乐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

三、程朱理学的影响

1、理学之影响与评价

宋明理学对后世影响甚大,由朱熹发展并集大成的理学,成为其后几百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明清两代也以朱熹的思想为科举的标准答案,康熙在《朱子全书》作序说:“朱夫子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之规……虽圣人复起,必不能逾也。”理学既巩固了封建统治,维护了社会稳定,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思想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儒学的发展。

从宋明理学发展史上看,宋明理学存在着浓厚的泛道德主义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