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价格上涨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价格上涨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短期影响
真实GDP
在国际油价和国内油价同步上涨的情况下,中国真实GDP的反应是正向的。
油价上涨之后,真实GDP 、总就业、经常项目盈余都是正向反应的;投资、消费、政府支出则都受到了负向的影响。[详细]
出口产品价格
人民币实际贬值效应
国内产品价格——
而对于国内价格来说,石油价格上涨推高了生产成本,压缩了其他商品的利润空间,从而导致国内对这些商品的需求降低。[详细]
推动出口增加——
从行业层面看:当石油价格上涨之后,多数部门供应国内的商品量和出口量都增加,所有部门的进口量都增加,而大多数部门的出口价格都下降,这也是中国商品出口增加的一个原因。[详细]
问题——正的GDP-石油价格弹性,这种价格弹性是反常的,它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上的问题。[原因]
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影响
同时应该注意,正的GDP-石油价格弹性并非永远不变。实际上,这种价格弹性是反常的,它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上的问题。随着石油价格、消费结构和生产技术结构的变化,中国的这种经济结构也必将发生转折,逐渐跟其他石油净进口国趋同。[详细]
如果说伊拉克是2004年国际政治领域的焦点,那么石油价格无疑是2004年国际经济领域最牵动人们神经的一个指标。2004年石油价格创下了每桶55美元的历史高价,而且油价在全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每桶40美元之上。由于石油价格持续处于较高价位,世界经济增长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IEA(国际能源署)、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联合研究表明,在25~30美元每桶的价位上,每桶油价上涨10美元,OECD在其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将损失GDP的0.4%,通货膨胀将上升0.5%,同时失业率也会上升。欧元区国家由于更依赖石油进口,在短期内受影响最大,2004年的石油价格上涨已经导致其0.5%的GDP损失,并抬高了0.5%的通货膨胀率。美国国内石油产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内需,所以受灾最轻,GDP只损失了0.3%。日本则由于石油依存度很低,因此即便其石油全部依赖进口,受灾也相对较小,GDP损失在0.4%左右。
由于发展中国家更依赖石油进口,同时经济对石油依存度要高得多—发展中国家相同价值的产出所消耗的石油相当于OECD国家的两倍,因此在石油价格上涨时受灾更为严重。2003年,印度花费了15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3%来进口石油,比其2001年的石油账单高出16%。IEA估计,每桶油价上升10美元后的第二年,亚洲国家平均将损失GDP的0.8%,高负债穷国将损失1.6%,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损失则可能达到3%。
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但对中国来说,高油价作用的机制和效果与其他发展中的石油进口国有很大不同。笔者应用“中国可计算一般均衡(PRCGE)”模型1所做的量化研究表明,在国际油价和国内油价同步上涨的情况下,中国真实GDP的反应是正向的。
从表1可以看出,油价上涨之后,真实GDP、总就业、经常项目盈余都是正向反应的;投资、消费、政府支出则都受到了负向的影响。
受影响最大的是价格,油价上涨对出口价格和国内价格的影响都是负向的,也就是说,油价的上涨并没有推高出口价格和国内价格。这似乎与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导致西方经济的滞胀现象不符。问题就在于中国经济的价格传导机制。
当石油价格上涨之后,西方经济由于资本构成较高,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也较高,因此生产成本上涨幅度和价格上涨幅度都要高于中国,相对说来,中国商品的出口价格就显得更为便宜,这也相当于人民币实际贬值。
而对于国内价格来说,石油价格上涨推高了生产成本,压缩了其他商品的利润空间,从而导致国内对这些商品的需求降低。在供给过剩仍然存在的大背景下,国内价格就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即使总的通货膨胀率是上升的,但除掉能源价格和农产品价格的核心价格指数也很可能是下降的,至少其上涨幅度肯定会低于总价格指数的上涨幅度。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这种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外表下,经济实际上存在着一个通货紧缩的趋势。
中国经济面对石油价格上涨的表现看似奇怪,其实有其内在的逻辑。笔者的研究表明,石油价格波动对GDP影响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相对石油价格,即石油与非石油商品的比价;石油部门与非石油部门的投入产出结构;居民在石油商品和非石油商品之间的选择,即消费结构。相比其他国家的经济结构,中国的石油依存度比较低。这是因为:第一,中国还远不是一个汽车社会,公路运输所消耗的石油相比发达国家,还处于很低的水平。如美国的人均汽车保有量大约为0.785辆,而中国只有0.0127辆;第二,中国经济生产的石油依存度较低,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有明显的优势。2001年煤炭占67%,石油占23.6%;而世界同期的平均值分别为7%和43%,发达国家分别为3%和53%。
另外,国际贸易也是导致中国GDP对油价上涨正向反应的一个因素。石油的利用往往与资本密集型工业和商品相联系,因此,石油价格上涨之后,生产中较少使用石油的中国廉价商品在世界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而同时西方国家消费者恰好由于石油价格上涨而腰包见瘪,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中国商品出口增加,从而对GDP增长有更大的贡献。
虽然从数量分析结果上看,中国GDP对石油价格的弹性为正,但这并不表明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有好处。模型研究表明,对于石油净进口国来说,油价上涨将导致两种商品—石油商品和非石油合成商品—供给的减少,因此社会福利总水平是下降的。因此,即便有GDP的增长,这种增长可能也只是核算意义上的增长,并不一定代表社会福利总水平的提高。
同时应该注意,正的GDP-石油价格弹性并非永远不变。实际上,这种价格弹性是反常的,它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上的问题。随着石油价格、消费结构和生产技术结构的变化,中国的这种经济结构也必将发生转折,逐渐跟其他石油净进口国趋同。
首先,中国的最终消费中石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液化天然气等)的直接消费将稳步增加,石油消费比例将逐步提高。其次,中国可开采和有经济意义的石油储备都在下降,未来必将更依赖于石油的进口,而进口原油的增加将逐步降低中国石油商品对非石油合成商品的比价。再次,由于环境保护的压力,中国以煤为主的高污染低效率的能源结构也必将转型。最后,中国工业化带来的汽车化这一趋势不可逆转。1997年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汽车进入家庭这一进程已经开始,这必将导致石油需求的大幅增长。因此,生产投入结构中石油投入的增加将大大提高中国的石油集约度。
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行业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