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用学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一、概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跨越语言、文化和学科的综合性领域,历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不仅要面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差异,还要应对文化差异、语境差异以及读者的接受度等多重挑战。

如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翻译标准,以指导翻译实践,成为了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顺应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文旨在探讨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语用翻译标准,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动态顺应的过程,即语言使用者根据语境、社会规约和个人心理等因素,灵活地选择和调整语言策略,以实现交际目的。

这一理论强调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和变异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源语言的语义和语境,并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规约,灵活地调整语言策略,以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有效对等。

这种灵活性和变异性正是顺应论所强调的核心内容。

基于顺应论的理论框架,本文提出语用翻译标准。

语用翻译标准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语境适应性、社会规约适应性和读者接受度适应性。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境差异、文化差异和社会规约差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翻译结果能够准确地传达源语言的信息和意图,同时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规约,提高读者的接受度。

这种语用翻译标准不仅有助于指导翻译实践,也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顺应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翻译标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深入探讨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本文旨在提出一种基于语境适应性、社会规约适应性和读者接受度适应性的语用翻译标准,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1. 简述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和现状翻译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跨文化交流的关键桥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研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还能推动语言学的深入发展。

关联理论翻译观的发展、理论基础及原则-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关联理论翻译观的发展、理论基础及原则-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关联理论翻译观的发展、理论基础及原则-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 概述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国际间的交流已经司空见惯,语言之间的翻译在所难免。

翻译过程中要想最大程度上理解源语言要表达的含义,实现语言之间的最佳转换,翻译时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可依,而关联理论就是知道使翻译达到效果的理论依据。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的认知和交际取决于关联。

翻译是人们交际的一种形式,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

关联理论翻译观刷新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宏观的理论框架。

2 关联理论翻译观的发展关联理论翻译观是以关联理论为基础的。

关联理论是于20 世纪80 年代兴起的认知语用学理论。

1986 年,关联理论是法国语言学家斯珀伯(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逊(W ilson)共同出版了他们的语用学着作《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书中提出了认知语用学的重要理论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出现之后, 斯珀伯和威尔逊的学生、德国学者Gutt于1991 年出版了他的专着《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最先把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当中。

Gut(t1991)指出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

关联理论最早是由沈家煊引入中国的,他于1988 年在讯递与认知的相关性中介绍了斯珀伯和威尔逊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的第一章交际和第三章关联性的内容。

这篇文章把关联理论带入我国语言学界。

我国的关联翻译理论研究始于1994 年林克难对于Gutt的《关联与翻译》做的书评。

1997 年何自然出版了《语用学与外语学习》,对关联和关联翻译理论都做了一些研究。

2005 年,赵彦春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关于关联理论的翻译理论着作《翻译学归结论》,这是我国关联翻译理论研究取得的进展。

国外内广大学者致力于用关联理论解释各个领域的翻译,但对于关联翻译理论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隐喻作为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汉英口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由于文化、语境和语言的差异,汉英隐喻的翻译往往成为一个难题。

本研究以关联理论为视角,深入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操作指导。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过程中的推理过程是基于说话人的意图和听话人的认知语境。

在翻译过程中,关联理论同样适用。

译者需要理解原文的意图,结合自身认知语境,找出最佳关联,将原文信息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特点及翻译难点1. 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特点: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汉语中隐喻的运用更为广泛。

在汉英口译中,隐喻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2. 翻译难点:由于文化背景、语境和语言的差异,汉英隐喻在表达方式和理解上存在障碍。

如何将汉语中的隐喻准确、生动地翻译成英语,是口译中的一大难点。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保持原文的意象和韵味,又要确保译文在目的语中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策略可以在保留原文意象的同时,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2. 文化背景的传递:隐喻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准确传达原文中的文化信息。

通过解释、注释等方法,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原文中的隐喻含义。

3. 语境推断与补全:由于口译的即时性特点,译者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推断出隐含信息。

在遇到难以理解的隐喻时,可以通过询问、补充等方式,明确信息含义,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4. 意群划分与断句:在翻译长句时,需要根据意思划分意群,采用断句的方式使译文更加清晰易懂。

同时,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逻辑关系和语序,确保译文的连贯性。

五、实证分析本部分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

选取若干典型的汉英口译案例,分析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文化背景传递、语境推断与补全以及意群划分与断句等策略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效果。

(完整word版)浅谈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完整word版)浅谈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翻译是人类文化交流最悠久的活动之一,有翻译实践就必然有对翻译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这些探索逐渐形成系统、科学的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古今中外的翻译历史中,不同学者从各自独特的角度对翻译有或深或浅的认识。

特别是二战以后,翻译理论工作者将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对比文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史20世纪后期,特别是最后20年间,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西方,各种新理论层出不穷,不断涌现,翻译理论家开始打破学科壁垒,纷纷以其他学科的各种理论为依托,建立了各种翻译理论模式,形成了各种翻译研究流派。

但是,由于翻译活动自身的复杂性,理论与理论之间的互相渗透性,而且各种模式之间常常互相借鉴,彼此参照,因此,翻译研究流派其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存在。

国外的翻译研究,在西方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古罗马时期的西塞罗、贺拉斯等人的相关著述。

然而在这漫长的两千余年的时间里,直至20世纪50年代以前,除个别学者如德国的洪堡、本雅明外,翻译研究者的关注焦点始终没有跳出“怎么译”这三个字。

也就是说,在这两千余年的时间里,西方的翻译研究者所关注的一直就是“直译”还是“意译”、“可译”还是“不可译”、“以散文译诗”还是“以诗译诗”这样一些与翻译行为直接有关的具体问题,他们的理论则多出自论者自身翻译实践的经验体会。

20世纪是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得到巨大发展的时期。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翻译学者开始从科学的、现代语言学的视角来讨论翻译问题,他们运用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话语理论等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翻译问题进行科学、系统地研究,开拓出翻译研究的崭新领域。

翻译研究的这一语言学转向是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次质的突破和飞跃,以至于在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初,翻译甚至被纳入语言学范畴,被当作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语义学的一个分支。

翻译中语用学理论的应用

翻译中语用学理论的应用

翻译中语用学理论的应用翻译中语用学理论的应用翻译中语用学理论的应用翻译中语用学理论的应用[摘要] 在翻译实践中,把语用学的语用等效翻译、关联理论及语境的理论研究成果用于其中,可以译出佳作,成功完成作者与译者及读者间的交流。

[关键词] 翻译;语用学;语用翻译;等效翻译;关联理论;语境引言翻译研究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

现代翻译理论注重如何从变化不定的语境中整体把握原语信息的动态系统,追求非一字一词的对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整体效应或读者感受的一致或相似,这种转变同人们对待语言的观点有密切联系。

从结构语言学到功能语言学到符号学,特别是语用学的迅速发展,有关语言符号系统各层次都得以深入研究,也给翻译标准的重新审视提供了基础。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即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

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的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

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理论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所不同者,前者关心的是文本和书面语言,而后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

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妨碍翻译理论研究者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反而能促使完成作者与读者之间成功的交流。

翻译中语用学理论的应用语用等效翻译语用翻译是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的实践问题,即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翻译实践中理解问题。

语用学的翻译观可以说是一种等效翻译理论,它主要探讨口头语言和艺术性语言的翻译。

例如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宣传广告语“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常见的翻译为:Go to work happily, come back home safely.实际上简单的地译为Good luck ! 反而更让人觉得明白易懂。

这是因为把原句的语用含义表达出来了,达到了语用效果,语用含义是指语言在翻译过程中句子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途径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途径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途径认知翻译学是当前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当前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力求依据认知语言学理论,并结合英汉/汉英翻译实例,试图构拟认知翻译学的基本框架与途径,最后得出结论:等值翻译只是相对的、近似的,不等值才是绝对的;翻译中的等值只不过是认知经验结构的相似性,译文的质量取决于相关因素间的趋同度。

标签:认知等值体验哲学识解趋同度一、引言翻译活动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之间进行文化与文明交流的桥梁,只要有不同种族人类交际与存在的地方,就存在着翻译活动。

没有这种交际活动,人类文化传播和人类交流很难进行。

翻译活动是多类型的,对翻译的定义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翻译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的面很广,除了本体论外,还从不同的学科(如:语言学、哲学、文化学、符号学、文学、传播学、社会学、美学以及最近的认知科学等)中吸取营养与精华,为我所用,发展成熟。

翻译学是一门经验性学科,国内外无数优秀的翻译理论家与实践家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翻译经验并总结出翻译方法,为翻译学理论的探索和建立提供了基础和立论依据。

传统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以语码转换实现的一种语言活动。

然而,现在认知语言学已经揭示出:语言是心智的表征,语言结构映照了人类经验结构。

翻译活动中的语码转换,就是对心智的解读和解码,因此翻译活动必定反映心智活动的规律,翻译决不可忽视对心智的研究。

正如杨自俭、刘学云(1994)早先预言:“翻译不但是语言活动,而且是心理活动。

联系翻译转换过程、研究心理机制是翻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以认知为出发点,探究译者是怎样运用语言符号对事物进行抽象,以及怎样通过认知加工,运用概念范畴和语言符号来实现翻译交际活动,这是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

在翻译活动中,不同的概念范畴可以围绕原型来建构,可通过词汇和概念来进行再现。

然而,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概念和抽象的概念在另一种语言中再现又比较困难,而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隐喻、原型以及意象图式理论给翻译过程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解释力。

认知语境在翻译中作用论文

认知语境在翻译中作用论文

认知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探析摘要:翻译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有译者主观心理以及主体知识结构参与的过程,译者的认知语境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认知语境既是译者进行词类形态分析、语法层次分析的基础,也是译者进行逻辑推理的基础。

同时,译者的认知语境有助于补全原语作者与译语读者的语境缺隙。

关键词:认知语境翻译作用一、引言何为翻译?中外翻译研究的学者们对此作过种种不同的阐释,尽管表述不一,却可大致类分为两种:一种是将视点定位于翻译的终端产品—译文上,强调翻译即是原语文本在译语中的再现,如神似说、等值说、等效说、化境说等;另一种则视翻译为一个语际信息转换的过程,或“把一种语言产物改变为另一种语言产物的过程。

”对于译者而言,翻译勿宁说是一个过程。

译者的任务就是对原语作者编码的文本进行解码,并将解码所获得的信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语码加以再现。

这个解码—编码的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有译者主观心理以及主体知识结构参与的过程,尤其在译码(理解)阶段,译者必须运用已知的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结合解读过程中感知的信息对原语文本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逻辑思维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翻译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作为认知主体的译者在这个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主导的作用。

译作的成功与否,即译者从原语文本解读并再现的信息与原语作者意欲表达的信息是否吻合,译作对读者的意图、目的与效果与原作者对读者的意图、目的与效果是否一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水平,两者结合构成了译者的认知语境。

本文拟从译者的角度探讨认知语境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

二、语境与认知语境顾名思义,语境指语言环境,是交际过程中某个言语表达式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因素。

这样界定的语境具有依附性和潜意识性(刘克璋:1990),即依附于原语结构并潜藏着信息发出者没有用文字或话语表达的意识和信息。

语用翻译

语用翻译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张新红何自然本文主要讨论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理论输出、启发以及语用翻译的实际应用。

文章首先根据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提出翻译的本质是个双重示意-推理的交际过程,该交际过程是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等三类交际主体之间的互动,因此翻译的语用观实际上是个动态的三元翻译观。

本文把翻译活动看作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和练兵场。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语用学理论的有效性在翻译领域里也可以得到检验。

本文还尝试着把语用学关于规约意义、含意、礼貌、指示语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翻译实践中的文化、语用类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提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追求“信”,而达到译文对原文忠实的手段不必追求千篇一律,决定翻译手段和策略的最主要参照标准应当是译者对译文读者的接受环境和译入语语言文化环境的正确评估和认识,对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差异的评估。

关键词:语用学关联理论翻译文化对比语用语言社交语用1. 引言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既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

同语义学一样,语用学也研究意义,但是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和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

翻译研究(亦称翻译理论、翻译学)则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

两者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所不同者,前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而后者所关心的是文本和书面语言。

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妨碍翻译理论研究者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

事实上,许多学者认为书面语篇同口头话语一样具有交际的性质和特点,具有动态性(Hatim,1998:86)。

他们认为作者在写作时会把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语境考虑进去(Baker,1992:222),把自己的意图通过话语(作品)示意给读者(Sperber & Wilson,1986)。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英汉广告互译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英汉广告互译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英汉广告互译一、关联理论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由法国学者斯伯泊(sperber)和英国学者威尔逊(wilson)基于格莱斯(grice)的关联准则(maxim of relevance )而提出的认知语用学理论。

他们在1986年合作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

关联理论是反映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的理论,它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referential process),而不是传统理论认为的交际是一种编码-解码过程(encoding-decoding process)。

关联理论的核心是寻求最佳关联原则(the principle of optimal relevance),即人类的交际行为都会产生一个最佳相关性的期待,接受者要确定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就必须在交际双方共知的认知环境中找到对方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的暗含意义,从而获取语境效果,达到交际的目的。

二、广告广告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广告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

广义的广告,就是广而告之,即广泛地告知公众某种事物的宣传活动。

狭义的广告指的是企业以推销产品和服务为目的,用付酬方式通过大众媒介向人们提供信息和劝服群众购买的传播活动。

广告具有信息功能,美感功能,诱导功能等。

其中诱导功能是最主要的,其他各种功能都是为诱导功能服务,都在努力使广告起到最大的诱导说服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告效应。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一则广告能否吸引广告受众的注意和认识是导致广告成败的关键。

三、关联理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策略1、直译当源语和目的语受众的认知语境几乎没有差异, 并且对商品的认知角度、消费观念、价值取向等趋于一致时, 译者可以采用直译。

直译主要用来处理一些原文意义较明确, 句法结构较简单、完整, 按字面意思直接翻译便能将广告的意图传递给目的语接受者的广告。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翻译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翻译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翻译一、引言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语用科学的研究发展迅速,学派纷起,新论迭出,这些新的语言学理论运用于翻译领域,对翻译这一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审视,使翻译理论研究也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

最近形成的语用翻译观便是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语用翻译观的提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对翻译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语用学与翻译随着社会的广泛发展和人际交往的日益加深,语用学与翻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译者若想翻译出使人赞服的文章,真正体现出原作的思想和意图,只停留在作者表面的言语上去实现翻译的理解和表达已经远远不够。

可以说,缺乏语用知识的翻译是失败的翻译,至少是不完美的翻译。

所以,译者一定要走出文字表面,渗入到原作的字里行间,借助于各方面的语用知识来完成原文向译文的等效转换。

1.语用学及其语用功能。

何自然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1997)中指出“语用学是理解语言、使用语言的学问”。

可见,交谈者要达到真正的理解,必须明白对方隐含的交际意图,这主要靠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及习惯来体现。

2.翻译及其理解过程。

翻译同样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通常翻译的过程包括理解、转换、表达三个部分,而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这一活动中最关键、最基础的一步。

语用知识可以帮助翻译者透彻理解原文,为翻译的转换和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用译入语再现原文仍然需要靠语用知识。

文学作品的潜在接受者通常是本民族的读者,作家在写作时并没有考虑到文化接受者的语用背景,因此,最容易因缺乏语用知识而导致译者的误解与误译。

3.在翻译中传达语用意义的重要性。

早在20世纪70 年代,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就注意到语用学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并把它运用于翻译研究。

他在《语言与翻译》(1975)中提出了语用意义的传达问题,并把“语用意义”分为四种类型:1)词的修辞特征;2)词的语域;3)词的感情色彩;4)交际功能任务。

巴氏指出:“在对比不同语言的词汇单位时,语用意义的差异比所指意义的差异更为常见。

认知理论视角下的语篇意识与翻译策略

认知理论视角下的语篇意识与翻译策略

认知理论视角下的语篇意识与翻译策略
徐翠波
【期刊名称】《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1(019)002
【摘要】从认知角度深入到语篇分析,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本文尝试从认知的角度,结合语篇翻译理论,探讨相关的翻译策略。

%Text analysis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 has provided a new view for the linguistics research.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pose som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n the basis of text translation theories.
【总页数】3页(P91-92,100)
【作者】徐翠波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社会认知语用学视角下的语篇意识形态意义阐释机制 [J], 陈伟红
2.英汉翻译中的语篇意识与翻译策略 [J], 丁珊;张晔;刘宏亮
3.认知识解理论视角下莫言《蛙》英译本翻译策略研究 [J], 聂榆倚
4.认知识解理论视角下莫言《蛙》英译本翻译策略研究 [J], 聂榆倚
5.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日语电子信息类科技文体的特点与翻译策略 [J], 苏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本文概述1、关联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关联翻译理论源自认知语言学的关联理论,由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提出,该理论强调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

关联翻译理论在此基础上发展,将翻译视为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行为,其核心概念是“关联”。

关联指的是信息接受者能够在认知环境中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和理解,它涉及信息处理的两个关键要素:处理努力和语境效果。

在处理翻译时,译者需要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寻找最佳关联,即找到一种既能准确传达源语信息,又能让目标语读者轻松理解的翻译方法。

关联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选择性,认为翻译过程是一个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

译者需要根据自己的认知环境,对源语信息进行解码,并在目标语中寻找与源语信息最为匹配的表达式,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关联翻译理论也关注读者的认知环境和反应,认为翻译的质量取决于读者对译文的接受和理解程度。

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框架下,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行为,更是一种认知推理过程。

它要求译者在理解源语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和判断,找到与目标语读者认知环境最为匹配的表达方式,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

因此,关联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过程。

2、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活动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传统的翻译理论在处理不同语言、文化和语境间的转换时,往往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翻译需求。

关联翻译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试图为翻译活动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关联翻译理论源于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和语境因素,主张通过寻找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来实现翻译的目的。

这一理论不仅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也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指导和启示。

回顾关联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摘要】由于日常交际中的话语意义传达是灵活多变的,因而严格的“等值翻译”是不可企及的。

本文把翻译活动看作是语用学的实践对象和练兵场。

反而言之,语用学理论的有效性也可在翻译的花园里绽放。

于是语用学介入英语翻译,为其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

置语用学的等效理论和关联理论于翻译实践中,可以译出理想的佳作,成功地完成作者与读者和译者间的交流。

【关键词】语用学;翻译;语用等效翻译理论;语用学关联理论一、语用学与翻译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新兴起的一个领域,它是研究如何使用语言的一门学科,也就是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意义。

翻译是译意,而语用学正是对话语意义的研究。

把语用学引入翻译领域,就会给翻译带来新的活力,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释翻译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使译文与原文达到语用的等效。

二、语用等效翻译理论翻译等效论是翻译学本体理论之一,可以追朔到公元7世纪。

伟大的中国翻译家玄奘提出翻译的指导原则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19世纪末,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开拓者严复更进一步明确了这个概念:“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经过古今中外众多翻译学家长期的探索、研究,其已得到充分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交流的加深,等效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日益受到关注,因为等效论本身是翻译的一个目标和实践原则。

而语用翻译是一种力求等效的新理论模式,也属于一种等效翻译理论,它强调语用下的翻译等效。

换言之,译者是在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运用语用学原理指导自己的翻译达到最大程度的等效,从而显示出语用学与翻译的密切关系。

语用学的翻译观主要探讨口头语言和艺术性语言的翻译,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语用学的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的顺利进行。

语用翻译等效理论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即通过对比两种语言来实现最大程度的等效翻译。

这种翻译不拘泥于原文形式,但求保存原文内容。

它和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相仿,即以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译文来再现原语内容,以实现等效。

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

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

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一、本文概述关联理论,作为语言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自提出以来,对翻译和解释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以认知过程为基础,强调了翻译过程中读者/听者认知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译者在寻找最佳关联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然而,尽管关联理论在翻译解释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旨在探讨关联理论在翻译解释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以期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将对关联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进行简要回顾,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在翻译解释中的应用。

然后,我们将分析关联理论在翻译解释中的优势,如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注重读者的认知环境等。

接着,我们将重点探讨关联理论在翻译解释中的局限性,例如其对原文意图理解的模糊性、对翻译标准的不确定性以及对文化因素处理的不足等。

我们将对关联理论在翻译解释中的局限性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关联理论在翻译解释中的作用和限制,为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引发更多学者对关联理论的深入思考和讨论,共同推动翻译学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二、关联理论的核心观点关联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由斯珀伯和威尔逊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

该理论主张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即说话者通过明示行为向听话者表明自己的意图,而听话者则根据语境进行推理以理解说话者的真正意图。

关联理论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本质是寻求关联性。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认知环境关联度最高的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

这种关联性不仅体现在语言层面,还涉及到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

关联理论提出了最佳关联性的概念。

最佳关联性是指听话者通过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会尽可能地提供足够的信息,使听话者能够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从而实现交际的目的。

认知语用学中的翻译观

认知语用学中的翻译观

认知语用学中的翻译观
凤群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13)003
【摘要】本文对传统翻译活动进行了回顾,指出其理论基础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翻译的理解与表达活动进行了新的阐述,认为翻译理解实际上是译者对自身认知语境的搜索过程,翻译的表达是基于对读者认知语境的预测的交际策略的选择,并受原作者认知语境的制约.本文对翻译中的基本问题如直译或意译问题也作了探讨.
【总页数】5页(P124-128)
【作者】凤群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诗歌的意象翻译——以李商隐诗歌中的“蜡烛”意象为例 [J], 章国军
2.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宋词的翻译——以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英译为例 [J], 丁俊;轩治峰
3.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川剧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柳荫记》英译本为例 [J], 汪亚青;丁启红
4.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宋词的翻译——以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英译为例 [J], 丁俊;轩治峰
5.新经济时代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在国际农业贸易中的应用 [J], 孟祥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来源:《逻辑学大辞典》资料时间:2004年12月第1版详细内容:(relevance theory)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

由斯珀伯(Sperber)与威尔逊(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

以关联性概念与关联原则为基础分析言语交际中的话语理论。

关联原则包括:认知原则,即人类的认知倾向于与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交际原则,即每一个话语(或推理交际的其他行为)都应设想为话语或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

在关联理论中,关联性被看作是输入到认知过程中的话语、思想、行为、情景等的一种特性。

当输入内容值得人们加工处理时,它就具有关联性。

是否值得加工处理取决于认知效果与处理时付出的努力。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接收和理解话语时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语境基础上处理新信息的。

新信息可以增加或加强原有的假设,也可以否定原有的假设。

假设的增加、加强和否定就是“语境效果”或“认知效果”。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某一输入内所取得的认知效果越大,其关联性就越强,反之越弱;为进行加工处理而付出的努力越少,其关联性就越强,反之越弱。

根据关联理论,为理解话语所需要的语境不再被当成预先确定的推导前提,即不是先确定语境,然后判定关联度,而是先设定有待处理的新信息是关联的,然后选择适当的语境来证实这种假设。

在关联理论中,语境假设就是认知假设。

听话人凭借认知语境中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作出语境假设。

找到对方话语与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

关联理论对格赖斯会话理论提出挑战。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不是以合作准则为基础的,为使交际成功,说话人与听话人唯一的共同目标就是要理解对方与被对方理解。

因此,关联理论将语用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生成转移到话语理解,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

关联推理是非论证性的、或然性的。

话语理解是一种认知活动。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理解过程,应以最小的努力推算出认知效果:(a)按处理的先后顺序审视理解时的假设(包括消除歧义、确定指称、语境假设、隐含等);(b)一旦达到期待的关联度,理解过程就终止。

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

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

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两种分支学科,两者都致力于研究语言的使用和理解,并通过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律来揭示语言背后的思维和文化心理机制。

本文将分别介绍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一、语用学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问,主要研究语言使用时的上下文信息和语言交际行为特征。

语用学主要关注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意图和交际目的,研究语言使用的表达方式和交际效果。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语义和语用之间的关系、语境对语言理解的影响、语言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等。

语用学主要应用于语言教学、翻译、新闻传媒等领域中。

语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1. 言语行为分析:研究语言使用时的言语行为特征,包括陈述、命令、请求、辞职等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

2. 话语分析:研究话语结构、话语的上下文信息、话语的语言功能等,通过话语分析可以揭示话语的隐含意义和语言背后的交际意图。

3. 礼貌原则分析:研究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遵循的礼貌规则,包括自我批评、委婉表述、让步等;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礼貌原则的差异。

二、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认知的学问,主要研究语言的认知过程和语言认知的神经基础。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理论是社会认知理论,即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认知现象,语言的认知与个体的认知机制密切相关。

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的理解、产生和运用的过程,包括语音知觉、词汇学习、语法知识表示和运用、语言创造等方面。

认知语言学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语言治疗、语言评估和语言教育等。

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方法包括:1. 知觉和认知实验:通过实验测试、心理测试等方法研究语言认知过程,比如音素辨别实验、视听口语信息处理实验、语音流畅性测验等。

2. 脑成像技术研究:通过磁共振成像、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研究语言认知的神经机制和脑区活动特征;3. 语料库分析:通过分析大量语言材料,研究语言的语义、语法规则和统计模式等。

综上所述,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两者都是研究语言的使用和理解,期望通过研究语言的规律来揭示语言背后的思维和文化心理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目标
认知语用学研究的理论目标包括: a. 从心智过程说明语言运用的过程、特点、策略、 方法; b. 建构同语言运用所需的认知能力最为密切相关的 抽象原则的集; c. 说明语言运用的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d. 建构话语理解和话语生成的理论模型。 这样的研究在获得人对语言运用的认知能力的 认识的同时,也有助于获得对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 认识,从而为相关的认知学科的研究做出贡献。
认知语用学是在认知科学催生下出现的研究 语言运用的学科。如果说, 认知科学的中心任 务是要揭示知识是如何习得、储存和表征的, 那么认知语用学的中心任务是要探讨人的心 理模型中语用知识是如何习得 、储存和表征 的。
6
认知语用学
认知语用学是语用学在学科自身发展过程中参 照认知科学的目标 、理论 、方法进行语用学研究的 一个学科,是语用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语言的运用 作为具体研究内容来研究人们的认知过程 、认知特 点 、认知规律 。 认知语用学是在“认知”的框架内进行语用学” 研究的语言学科。 认知语用学指以心智过程来说明语言运用过程 作为自已学科的理论取向的语言学研究。“语言运 用”在这里包括了话语的生成和话语的理解。
研究重点
认知语用学的研究重点同它的理论目标和学科 任务是一致的。认知语用学的中心任务是要探讨人 的心理模型中语用知识是如何习得、储存和表征的, 而认知语用学的中心假设是对语用的认知研究。 目前有效的方法是研究大脑里同语用有关的知 识其计算系统及其表征结构的先天后天的基础和条 件,认知语用学的研究应关注人类语用知识认识的 心理实在性,而认知语用学目前研究的热点是语用 推理的认知能力和利用默认知识的认知特征。
语用学
语用学的研究是试图揭示人们为什么 能够运用语言 ;主要是要解释人们为什么 能够达成话语的理解 ;它的研究取向是解 释性的 。 根据传统的语用学的定义, 它研 究的是语言符号同语言使用者的关系。 经典语用学研究主要地是试图用语言 的社会功 能和人们认识事物所涉及的范 畴对这个问题作出解释。
认知语用学
研究重点
那么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建构的核心部分就是: 以对人的心智过程的说明为框架,通过对同 语言运用所需的认知能力最为密切相关的抽象原 则的集的刻画,建构 一个话语理解和话语生成的 理论模型,其中应该包括基本假设、话语理解和 生成的过程的说明、机制的描述。
认知语用学翻译理论
made by 任超然,张朗,石宠,高佳
目录
• 1. 认知语用学概念简介
• 2. 格莱斯的回话含义理论
• 3. 关联理论
• 4. 格特的关联翻译理论
பைடு நூலகம்
认知语用学概念简介
3
认知科学
认知科学是对大脑和人类智能的多 学科的研究。在认知科学看来,“ 认 知”指任何可以精确研究的心理过 程和心理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