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

合集下载

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

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

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作者:王磊来源:《畅谈》2015年第05期“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

”我很庆幸我有故乡,可以随时回去,尤其可以回家乡过年。

因为我的根在那里,我的亲人在那里,我的生活经验和记忆在那里。

我家所在的那个村子,是一个东西两座大山夹住的狭长谷地。

一个村子由十来个“垮子”组成,一个垮子有几十户人家,我家那里叫王家垮。

我有一个初中同学群,群里90%的同学只读到初中就出去打工。

经过十七八年的積累,很多同学在城市里有房有车,有的还有了自己的事业。

平时在群里,他们交流得最多的是工作问题、车子问题等,言谈中总少不了炫耀。

但有一次,有个同学忽然在群里说,他已经三年没回家过年了,另一个同学紧跟着说,他五年没回家了,接着很多人说起回家的情况。

有一个说:不管怎么样,今年过年一定要回一次家!回家过年,其实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一件事。

套用贾平凹的话来说:家乡对我们的影响,就像乌鸡的鸟,那是鸟到了骨头里面。

回家的交通十多年前我上本科的时候,从大西北到武汉,坐的是那种编码没有字母只有四个数字的绿皮火车,22小时,通常要晚点两三个小时。

西北往武汉的路线,不是人流最多的,但春运那个挤啊,大大超出了今天90后的想象。

好在那个时候,学生一般都可以提前集体订票,买得到座位。

而站着回家的,几乎全都是农民工。

每次上车的时候,无论有票的还是没票的,都一窝蜂往车上挤。

我对过年回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我背着一个包,提着一个包,与同学一起,从第一节车厢狂奔到第十几节车厢,然后被后面的人推着挤上了车。

上车后一分钟,车就开动了。

我记得火车广播里号召大家发扬风格,让站着的乘客挤一挤。

大家真的很友好,四个人的座位,挤了五六个。

火车过道里人贴着人,想蹲下来都没有办法,连厕所里也挤着好几个人。

过年回家那种路途的遥远、时间的漫长、竞争的激烈、拥塞以及不安全感,让我对“男儿有志在四方”的观念产生了极大厌倦。

所以,本科毕业时,我找工作坚决要回到湖北。

2015年宿州公务员面试热点回顾:《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

2015年宿州公务员面试热点回顾:《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

2015年宿州公务员面试热点回顾:《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热点背景】春节期间,一位博士生写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各社交媒体上疯转。

这位博士生眼里看似普通的乡村生活见闻,触动了一大批读者,在春节返乡之际引发了人们对乡土文明的思考。

【返乡笔记经典段落】“你会发现,普通火车与动车的氛围完全不同。

在动车上,相对比较安静,大家不是玩电子产品就是睡觉,相互间很少交流;但是,在普通火车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热烈地交流,还有打牌、吃东西的,做什么的都有,也有用劣质手机放歌曲的,大家都不担心打扰到别人,也没有人认为别人的做法对自己是一种干扰。

慢车上的风格是粗犷的,是人间生活的那种氛围。

”“我觉得,当前农村的亲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辈建立的关系维系着。

在老一辈那里,这种关系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时空里,但对年青一代来说,大家的关系早已被现实割裂了……大家拜年,不再是为了亲戚间互相走动,馈赠礼物,交流感情,而只是为了完成传统和长辈交代的一项任务。

悲哀的是:如果老一辈都不在世了,新一辈的联系也就慢慢断了。

”“这些孩子,从小学读到大学,一直都在经受教育收费的最高峰,没有哪一坎能够躲过。

并且,二十多年来,农村税费多如牛毛,家里一年的收入,不够交税。

大人内外应付,心力交瘁。

最要命的是,作为满载家庭希望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勉强找到一份饿不死的工作时,又面临结婚、买房等种种压力。

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农村的80后大学生,都是以牺牲整个家庭的幸福为代价来读大学的。

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毕业后没有希望收回成本,倒是让年迈的父母继续陷入困顿。

作为农村大学生,当你回到家乡的时候,你童年那些伙伴都衣锦还乡了,而你连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你还能做什么呢?没有人信任你的知识!”【热点预测】对于在春节期间火爆微信朋友圈的“博士返乡笔记”,其中有关乡村社会人情的冷落与知识的无力感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说博士返乡笔记折射出农村转型之痛,对此,你怎么看?更多宿州公职考试信息请持续关注:宿州人事考试网宿州人事考试网:/。

农村年轻人的知识无力感如何消除

农村年轻人的知识无力感如何消除
和人 才的观 念也 难 以转 变。
强。 直 至 变 生
活、 完 善 人 生 的价 值 , 就是 不能升学 , 读 书 也 会 有 价

值 。 这 就 需要 反 思 我 国现 在 形 成 的 升 学 教 育 模 式 。 动 态 r r 刃 zI ) ∽ 总体 而 言 , 我 国 的基 础 教 育 。 是 围 绕 升 学 而 设 计的, 学生从 小 学学 习的知识 , 就 在 准 备 未 来 的 中 考、 高 考 。具 体 特 点 是 , 除 中 高 考科 目之 外 的 科 目学 习, 都被 边缘 化 , 生活教 育 、 生存教 育 、 心 理 教 育 这 些 对 学 生 来说 , 十 分 重要 的教 育 , 都 不 被 重视 。 升 学 教 育模 式 之 下 , 读 完书能升 学, 就算成功 , 而读 完书 不能升 学、 考上大 学。 就会 被 视 为 失 败— — “ 书 白读 了” — — 以 前 是 考 上 专科 学 校 。 在 农村也被视 为“ 鲤 鱼跳 龙 门” , 现在 , 则要 至 少考 上 二 本 ( 甚 至一本 ) 院 校 , 才被视为“ 考上 大学” 。而 能 考 上 一 本 的 学生 , 在 每 年 的 全 国 高 考 生 中不 到 1 0 %,农 村 地 区 则 更 低 。
只 有 打 破 升 学教 育 模 式 。 让基础教 育不只是 围
着 升 学转 , 而是 在 义 务教 育 阶 段 、 高 中教 育 阶段 , 以 培 养 自食 其 力 、 能 改 变 完善 自身 生 活 的 劳 动 者 为 目
标, 重新构建我 国的升学考试制度 、 人 才评 价 体 系、
当比 例 的 大 学 生 。 注 定 不 可 能 再 从 事 可 以 改 变他 们 命 运 的所谓 “ 精 英” 工作 , 读 完 大学后 , 很 可 能 和 高

专题13 议论文阅读-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带解析

专题13 议论文阅读-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带解析

专题13 议论文阅读【2020年中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庚子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发。

这是一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战争,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抗疫阶段性成果。

这一成采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制度的优势和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实力,也与中国人民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息息相关。

②敢于担当的精神,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充分体现。

担当意味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意味着在关键时刻能将国家、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疫情期间,有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戳中了人们的泪点:钟南山院士靠在车座上闭目小憩,脸上是难以掩饰的疲惫。

这是因为钟老匆忙奔赴疫区,没有时间好好休息。

一位84岁的老人,不亲赴抗疫一线本无可厚非,但他首先想到的是为抗疫尽自己的力量,不顾劳累与安危,毅然决然奔赴疫区。

从年事已高的院士专家,到90后、00后的年轻医护人员,他们面对疫情义无反顾,坚定前行,承受难以想象的身体和心理压力,做出了巨大牺牲。

他们勇敢承担起社会责任,以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佑,争分夺秒,连续作战,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生命,为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了光明,守护了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

③抗疫英雄敢于担当,奋战在前线,广大民众也自觉服从大局,为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做出了贡献。

疫情突发正值春节假期,国家一声令下,全民响应,人们取消了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和各种聚会,克服困难就地隔离。

武汉人民、湖北人民顾全大局,顽强不屈,为阻击病毒做出巨大贡献。

他们面对离汉离鄂通道关闭后交通停滞、城市“停摆”,克服了近距离接触病毒、物资紧张以及长时间隔离带来的国难,服从大局,咬紧牙关,团结坚守。

在这场伟大的抗疫战争中,英雄的武汉人民、湖北人民将载入史册,为人们所铭记。

④医务工作者等抗疫一线的广大勇士逆行出征,不惧牺牲,用血肉之躯构筑起阻击病毒的铜铁长城:他们是栋梁,体现了敢于担当的精神。

广大民众在疫情期间以国家利益为重,响应国家号召,约束自我,居家隔离;他们是基石,体现了服从大局的意识。

2023年-2024年三支一扶之三支一扶申论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

2023年-2024年三支一扶之三支一扶申论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

2023年-2024年三支一扶之三支一扶申论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大题(共12题)一、给定资料:猴年春节,600万出境过年的中国游客“刷出”境外消费900亿元人民币的新纪录。

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热衷于海外“扫货”。

以下镜头是记者在2016年春节期间拍下的几个“扫货”场景。

镜头一:“外形、价格差不多,但功能大有不同。

”在英国伦敦的一家超市,来自广州的游客江先生买了两个保温杯。

他说,在创意性、人性化等方面,国外产品的细节处理明显更到位。

这样的产品,即便价格再贵一些,我还是愿意选购。

“消费者在国外抢购的商品,产品创意与设计方面确实比国内高出一筹。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与流通研究所副主任G说,分析这部分消费外流,需要结合我国消费市场供需两端的新特点。

在需求端,规模增长的同时,结构快速升级。

国内消费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速,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为3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

同时,老百姓的需求正从满足于“有”升级到“喜欢”“个性”“潮”。

在供给端,市场供给虽然量大,但在很多行业,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今天,全球经济深度融合,新的消费需求在国内无法得到满足,自然而然地被推向了海外市场。

“去海外‘扫货’,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内消费者在利用全球市场满足自身需求。

”G说。

制造能力过硬、创新意识不足,是国内不少行业的尴尬现状。

很多企业并不看重创新,甚至认为“与其费力创新,不如专心模仿”。

长此以往,不根据需求及时调整供给,即便随着市场总量上升获得暂时的生存空间,最终还是难免被淘汰。

镜头二:“每次回国都是大包小包,有些吃不消。

”安徽合肥的徐小姐在德国留学,回家过春节前,不出所料地接到长长的代购清单。

徐小姐说,如果只是代购国内不容易买到的德国特产倒也罢了,但清单中大多是国内并不缺少的产品。

质量差别很大吗?拿电饭煲来说,有人曾用海外代购的电饭煲和国产品牌的电饭煲进行测试,结果根本无法分辨二者煮出来的米饭的区别。

再说奶粉,一位业内人士表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奶粉企业吸取教训,生产能力和安全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国内知名企业生产的奶粉,质量是有保障的。

返乡笔记的过去与未来

返乡笔记的过去与未来

返乡笔记的过去与未来文|曲未 图|少君“返乡体”的源头在哪里,并无明确说法。

近年来,人们已很少提及这种互联网催生的新文体,但与之相对应的返乡笔记,以及对乡村文明的探讨,总会在每年春节前后掀起一波热潮。

“返乡体”以春节返乡为创作契机,既记叙风物、表达乡愁,也关注问题、揭示疤痕,作者多为出身农村的知识青年。

按理,这类文章不应遭人诟病,但因写作者过分强调失落,并有意无意地把自身情感上的失落归因于乡村的失落,甚至唱衰乡村,从而引起争议。

说到返乡笔记的写作者,我们最熟悉的有两位:一位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贺知章,另一位是“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的鲁迅。

巧的是,二人的故乡都在浙江绍兴。

贺知章一生丰盈饱满,在京为官数十载,直到暮年才告老还乡,写下《回乡偶书二首》,算是诗歌体返乡笔记。

相比贺老叶落归根式的返乡,鲁迅在《朝花夕拾》等著作中呈现的精神式返乡更具参照意义。

前者是对物是人非的单纯感慨,源于情感上的割裂;后者偏向现实追问,源于具象的割裂。

鲁迅先生的《故乡》虽是小说,但写作素材来自真实经历。

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乡搬家,不见儿时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一时意难平。

这种建立在反差之上的返乡叙事,正是后来流行的“返乡体”惯用的技巧。

在《故乡》《祥林嫂》等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躲在文本背后的鲁迅那痛心疾首的模样。

他把思乡与批判交融一体,“鞭挞了农业文明的种种麻木之相”。

当城市化在社会进程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鲁迅式的追问”被越来越多的人效仿,各种返乡笔记借由互联网闯入普通人的阅读视野。

鲁迅执文学之笔写下他那个时代的农村暗影,而当下知识青年以“非虚构”的表达关注故乡的阵痛。

同样是从感性的思乡之情起笔,区别在于与之相融合的揭示和批判是否基于理性。

当理性被私人情绪绑架,当所揭示的问题被大众过分解读甚至是误读,网络时代的狂躁就会变得尤为突出。

而这正是返乡笔记进阶为“返乡体”的主要推力。

虽然已经过去许多年,但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王磊光老师谈起曾经的一夜爆红,仍心有余悸。

农村学子知识无力感

农村学子知识无力感

《农村知识无力感调查报告》摘要:四个全面,第一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的难度重点在农村。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

而全面建成小康是中国梦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因此,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农村关系着中国梦的能否实现。

尽管这几年来农村农民的生活在大幅度的提高,农民也逐渐地感到生活的幸福。

但近年了,农村不少农民和农村大学生的知识无力感也在潜滋暗长,而放任农村知识无力感扩大,则会影响中国梦的实现进程,因此,这种现象是值得关注和要尽早解决的。

本文通过深入农村,走近农民,与大量农村大学生访谈写成。

再加上作者本身也是农村大学生对这一问题虽谈不上有深刻的洞见,还是较客观准确的反应了当前农村知识无力感这一现象,深入思考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并且有针对性节提出了改进对策。

关键词:知识无力感、农村大学生、农村(一)现状白描农村知识无力感2015年春节由上海大学王磊光博士撰写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把农村人的知识无力感有力呈现出来,引起社会上的大讨论,也成为随后“两会”的讨论的热议话题。

农村知识无力感近年来普遍存在,这种感觉既来自父母,也来自大学生本身。

知识无力感在城市人和城市大学生那里基本不存在,其一,他们对知识的力量有较客观全面的认识;其二,城市大学生不用像农村大学生一样“压力山大”,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境遇不同、背负的使命不同、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不同。

农村大学生读大学承载着改变家庭贫穷落后面貌的使命,城市大学生读大学则基本没有压力、负担使命,最后毕业了即使找不到工作,还可以在家轻松“啃老”。

农村大学生要是毕业了找不到工作,是很没面子和被人瞧不起的。

因此,知识无力感的市场主要在农村,特别是农村大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也是本文为什么选农村知识无力感的原因。

本文作者本科上了一所省内普通的二本院校,因为就业问题最后不得不选择读研。

知识无力感是我们农村大学生的深切感受,已经不是一两年,包括读大学的时侯每次放寒假都是兴致勃勃急如星火的回家过年,每次开学走的时候都是带着内心深处满满的矛盾和不安的迷茫到学校。

2015年安徽省政法干警申论热点浅析:读书怎成了个经济问题?

2015年安徽省政法干警申论热点浅析:读书怎成了个经济问题?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地 址:淮北市古城路与孟山北路交汇处和协大厦15层1508 (二马路原美味宫) 1打算报考2015年政法干警考试的考生们,现在开始就要准备备考了,而申论部分的备考,不仅要多关注社会热点,更重要的是勤动笔练习,并使用适当的教材提升自己,也是掌握申论热点的基础和前提。

今天,中公政法干警考试网为大家带来了政法干警社会热点分析,希望帮助大家做好备考工作。

春节期间,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

对于返乡笔记引发的争议,王磊光回应道,自己从未说过读书无用,只是强调知识的无力感。

“本来读书出来是应该有所为的,但是回到家乡却不能做什么。

”(新华网2月25 日)“好不容易读了本科,出来竟是端盘子?”“读了大学,毕业后不知道自己会什么?”很多大学毕业生都会有这样的困惑。

特别是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4年大学的费用几乎拖垮了全家,临到毕业,却不能靠一份满意的薪水还上读大学的“巨债”,有些人开始怀疑“读书改变命运”。

他们把上学当成了人生最大的“投资”,但回报却不尽如人意。

有人嫌大学生多了,怪“扩招”,有人认为中国就是个制造业大国,需要的是“蓝领工人”,还有人嫌大学专业设置有问题,怪本科教育。

当前形势下重现的读书无用论,用经济学视角解析读书,不容忽视。

当前社会市场经济无处不在,肆意蔓延着社会各个领域,教育等公益性质的行业也不能幸免。

经济领域中理性人的存在,做什么都要进行收益分析,考虑投入产出比。

读书这样的投资大,周期长的事情更需要“经济思考”。

但现实中知识的摄取真的就如同经济投资那样迅速产生经济效益么?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这就导致了当社会财富积聚增长,读书周期却无限延长的时候,人们会有更大的可能去冒险,去博取收益的最大化,放弃读书而选择及早就业打拼进行物质财富积累。

这样的学生多半是农村考生,面临着生存的抉择之时,便会急功近利。

湖北省黄冈市2015届高三年级4月调研考试

湖北省黄冈市2015届高三年级4月调研考试

湖北省黄冈市2015届高三年级4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錾(zàn)银炮(pào)烙度(dù)长絜大六艺经传(zhuàn)B. 囊(náng)括罪愆(yǎn)残羹冷炙(zhì)羽扇纶(ɡuān)巾C. 哆(duō)嗦怂(sǒng)恿战战兢(jīng)兢安然无恙(yàng)D. 蓊(wěng)郁猗(qī)郁游目骋(chěng)怀横槊(shuò)赋诗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惊讶斟酌只言片语锱珠必较B. 洗练漩窝准备就绪自命得意C. 玄虚凝聚促不及防心心相映D. 璀璨涸辙急不暇择黯然神伤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一位博士生的春节返乡日记》并不是的学术报告,而是一位从大别山走出去的知识青年的社会观察随笔。

文中对黄冈农村的生活状况及乡村没落的许多描述,引发了不少网民的。

②古镇有一条石板街,石板街用清一色的青石条铺成。

青石一块紧挨着一块,。

街两旁是一色的青砖黛瓦房,瓦房的进深很长,门面皆为店铺。

开市时,家家打开大门,摆满货物,街道上人头攒动,打货的、卖货的叫喊声。

A.严谨争议错落有致此起彼伏B.严肃非议有条不紊此起彼伏C.严谨非议有条不紊络绎不绝D.严肃争议错落有致络绎不绝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素有“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水、陆、空交通便利,丰富而又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的建成,为武汉深水港建设和通江达海的航运发展提供了优越的配套资源。

B.根据湖北人彭高峰寻子故事拍摄的电影《失孤》近期在全国公映,影片中的武汉话、鄂A 牌照汽车、滔滔长江水、巴河铁索桥等湖北元素给人以全新的视听享受。

C.在解答阅读中的探究题时,我们经常会出现审题不清、要点不全、脱离文本泛泛而谈等错误,为了避免这类问题不再发生,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微专题训练。

杂文知识是把双刃剑

杂文知识是把双刃剑

杂文知识是把双刃剑知识是把双刃剑墨未浓知识这东西应该是属于软实力的一个表征,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产力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颠扑不破的明证。

随着社会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日程日益深入,知识作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器和补给源没有一个时代比现在更得到人们的重视。

如果把衣着和门面作为一个人的外装修的话,那么知识和涵养毫无疑问就是一个人的内装修了。

一间房子外装修是做给别人看的,或多或少含有虚伪和心虚的成分在里面。

这间房子的内装修就不同了,人要在里面住,要舒适,还要亮堂,决不可逼仄龌龊使人不舒服的。

这就要求适人而异,这就要求特色鲜明,这就要求吻合自己的癖性,这就要求适宜个体的心灵……知识就是这样,要贴合,还要管用。

有一件事不得不提,它关切到知识对当今社会诸现象的深度质疑。

2015年2月,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在“我们的城市”论坛上,发表长文《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引发了网络与纸媒对乡村的又一次大讨论。

文中写道:“交通没有以前那么拥挤,但家乡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渐渐疏远;农村里年轻人的婚姻受到了物质的压迫,知识的无力感也十分强烈。

……作为农村大学生,当你回到家乡的时候,你童年那些伙伴都衣锦还乡了,而你连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你还能做什么呢?没有人信任你的知识!”这些触及心灵的文字每一位读书人读后都会为之而动容,社会这个大家庭到底分给了知识分子多少粥羹?知识分子到底在社会上是个什么地位?自由、民主在知识分子的兜里到底装了有几斤几两?至此我想到刘宾雁先生之子刘大洪在其父的祭祀典礼上说的一句话:“家父在国一直大声疾呼警戒贪腐,去国也一直指明权势中国拉美化的危险,权势皆不为所动,遂有今日物欲横流之中国。

”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应该是有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的,一个良知者“要说真话,不讲假话。

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季羡林先生一生的物语值得我们深思。

尊重知识和抵御恶俗陋习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能看得到行进的道路上布满的细菌,但不会被细菌侵袭和同化,因为他们的骨头是坚硬的,他们的肌体里已经筑起了钢铁般的万里长城,几个污浊的细菌又能奈他们如何?知识无力的讨论还没有落下尘埃,读书无用论的论调更是甚嚣尘上。

2016年春节返乡笔记综述

2016年春节返乡笔记综述

村 里 的娱
作 者立 足 自己
一个 病 情加 重
,
乡村
的 的
,

在这 些 返 乡人 的笔 下
,
农 村 的道 德是 败坏
乐 方式 是 略显 单调 的麻 将 与扑 克 达 2 0 年 的 时 光 中长 盛 不 衰 务

这 个风 气 在长
与 《 春 节纪 事
:
农 村 的经 济是 落 后 的
农 村 的娱 乐 是无 节制
,
踏 上下

文作 者 生活 的村 镇 并不 相 同 其真 假 性
,
故而 不 能完 全辨 别
春 节返 乡 笔记 年春节
,
一轮 的打工 生 涯 一样
,
哥哥

嫂子 像 当年 公公

婆婆
但从 其题 目 来看
,
,
作者 以其身 处 的一

2015
上 海 大 学 王磊 光博 士 的一 篇
:
要承 担起 照 看 孙 子 的重 任
自 相
,
杀 之心 早 已 有 之 劝
,
,
有着 同龄老 人 的彼 此 宽慰
,


死 心虽 然没 了 但 活罪 难 逃 准 备 年夜 饭 时
8
村 里一 位年 过

旬的 阿婆 刚 刚被 骂
,
,
么儿 的媳妇


掐 着细 腰 抱 着孩 子 把 她 祖 宗 八代 骂 了 个 遍 在 村里

人 在春 节 回乡 期 间 用 自己 的笔 触 种 种变 化
称为

,
描 绘故 乡 的
,
侄 女长 大成 人

时政热点:“博士返乡”不是知识无力感而是现实很骨感

时政热点:“博士返乡”不是知识无力感而是现实很骨感

2015年广东公务员考试资料时政热点:“博士返乡”不是知识无力感而是现实很骨感来源江门中公教育春节期间,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截至昨晚9点,该文在微信公众号“市政厅”上阅读量已超过4 .6万多次。

近似“疯狂”的转发量让作者王磊光感到不安和不理解,在他看来这只是一个媒体事件,自己不过是“不小心卷入了其中”。

2015年2月25日《南方都市报》此文热议的背后是争论,是作者“知识的无力感”的观点引发的论争。

当然,此文虽然关注的是中国农村的现状,但在文章里似乎流露出的是知识的无力,也是乡情的减少,因此,一篇署名为“古鱼”的《又一篇博士生返乡笔记:从一而终的稳定生活更可怕》在澎湃新闻发布,以另一位来自乡村的文科博士生视角看乡村。

可在古鱼看来读大学的观念应该改一改:“无论乡村还是城市,读书不会无用,因为知识是有用的,读过大学的人相对而言会有更高的成长空间,以后贡献越大,拿钱也就越多,而不是一毕业就能兑现很多钱或一毕业就加入体制内获得某种‘人上人’的身份优越感。

”到底是知识无用,还是知识无力,这些争论都是些多余,知识的力量不一定就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来,也不一定就能从一篇文章,或者一篇返乡笔记里表现出来,即便是乡村的生活,乡村有乡村人的活法,那些农村人都不是大学生,更不是博士,但有些人的生活知识生活经验阅历胜过博士,不比博士差,其难道是没有知识的表现吗?知识是一个综合因素,衡量知识的不是文凭,不是你身上的标签,是什么博士,是什么研究生,或者说是经济学生,文化学者,往往知识就在生活中,也在现实中,更是在幸福中,有知识与没知识不一样,有文化与没有文化不一样,但是知识也不是简单的一篇文章,也不一种生活,而是多样的,更是全面的,这样的知识也是知识。

至于博士的返乡笔记里反映的农村现象,或者说是情怯,或者说是乡愁,都是知识与现实之间的一种距离和差距,并非是知识的无力,而是现实的多样和差别,不是知识的无力感,而是现实很骨感。

三环高中2015年8月教师培训三环高中德育工作汇报

三环高中2015年8月教师培训三环高中德育工作汇报

97.48%
322
叶强
4
87.86%
89.92%
325
程国才
5
93.25%
84.03%
320
陈林
6
89.38%
79.83%
323
徐涛涌
7
90.73%
77.31%
326
储兵兵
8
87.52%
76.47%
上学期班主任出勤情况(高一)
班级
班主任
名次
总出勤率
早起到位率
332
胡春
1
93.25%
100.00%
331
8
329 1769.3 323 1824 311 1568.05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优秀班主任评价表
班级
班风 0.6
班集体量化0.6
得分
卫生 0.15
得分
教学 成绩 0.25
得分
学生评价 0.3
满意 率
得分
出勤率0.1
出勤 率
得分
合计 得分
305 2 100 1 100 3
80
100 %
程继生( 327)

韩冬冬( 304)
陈熙群 (321)
程国生( 337)

裴孝光( 310)
蒋文彬 (307)
陈林 (320)
胡春 (332)
9万学生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居然是这样!
❖ 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花了40年时间,收集了9万多 名学生所写的信,内容是关于他们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据 此,保罗韦地博士概括出作为一个好教师的人格魅力的12个 方面:
、就寝、校园卫生等常规,有了很大提高。

返乡笔记爆红折射一种“社会乡愁”

返乡笔记爆红折射一种“社会乡愁”

返乡笔记爆红折射一种“社会乡愁”作者:郭文婧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5年第3期正是这样的“社会乡愁”,见证了我们的社会向着现代化的目标一路奔驰。

郭文婧春节期间,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在社交媒体疯传。

在这篇笔记中,他描述了自己返乡的见闻:交通没有以前那么拥挤,但家乡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渐渐疏远,而农村里年轻人的婚姻受到了物质的压迫,知识的无力感也十分强烈。

许多网友都用“感同身受”四字评价,但也有不少人提出批评和质疑。

著名法国哲学家彭塔力斯有个概念叫“社会乡愁”,它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思乡”,认为乡愁“是生活的一种隐喻”,“是对现实转过身去,对正在死亡的现实转过身去”。

乡愁的本质不仅是对已逝时光的怀念,更是对身处的现实感伤。

当我们有乡愁时,表达的正是一种存在感、现实感。

社会剧烈转型中,人们的“乡愁感”之所以格外强烈,就是因为转型前的一代人生活在当下,却容易对时代和空间滋生一种陌生感,一种异乡感。

博士的返乡笔记爆红,有人“感同身受”,有人批评质疑,呈现的正是社会剧烈转型中两种不同的存在感、现实感。

回家旅途中“乱糟糟”的绿皮火车,亲戚间互相走动、馈赠礼物、交流感情的拜年,基于乡土的朴素婚姻,这些是传统身份社会司空见惯的,也正是基于身份形成了一个个社会共同体,对在转型前出生成长起来的人来说,既是对已逝时光的怀念,更是对现实原子化社会的感伤。

但著名英国法学家梅因认为,现代化的本质就是“从身份到契约”,再“从契约到身份”回归,也就是如今的陌生人社会。

改革开放后出生成长的新一代人,不像前一代人,他们经历的正是“从契约到身份”。

前一代人基于传统身份“走亲戚”,新一代人基于契约基础“混圈子”。

虽然都强调“身份”,都强调“关系”,但“身份”和“关系”的意义却全然不同。

因此,有人“感同身受”,有人“批评质疑”,也就很正常了。

至于“知识的无力感”,我们得感谢科技,特别是信息科技的进步,因为正是它们加速了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弥补了社会鸿沟。

博士生返乡笔记爆红“知识的无力感”引争论

博士生返乡笔记爆红“知识的无力感”引争论

博士生返乡笔记爆红“知识的无力感”引争论
佚名
【期刊名称】《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羊年春节期间,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所写的《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一文,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

截至
2015年2月24日晚9点,该文在微信公众号"市政厅"上的阅读量已超过4.6万次。

王磊光的家乡在湖北的大别山区,在这篇返乡笔记中,他描述了自己返乡的见闻:交通没有以前那么拥挤,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渐渐疏远,农村年轻人的婚姻受到了物
质的压迫,
【总页数】1页(P67-6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美孩子家务清单对比爆红引家长咋舌
2.返乡笔记爆红折射一种“社会乡愁”
3.中美孩子家务清单对比爆红引家长咋舌
4.衰落抑或复兴:农村发展现状之思——从
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谈起5.红一月引爆做多激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

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
文/王磊
“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

”我很庆幸我有故乡,可以随时回去,尤其可以回家乡过年。

因为我的根在那里,我的亲人在那里,我的生活经验和记忆在那里。

我的家乡在湖北的大别山区,L县。

我导师王晓明教授在2004
年写过一篇着名的文章《L县见闻》,写的就是这个地方。

王老师以我家乡为对象,揭示了当时农村的破产状况,人的精神的颓败,以及乡村文明的没落。

我家所在的那个村子,是一个东西两座大山夹住的狭长谷地。

一个村子由十来个“塆子”组成,一个塆子有几十户人家,我家那里叫王家塆。

直到现在,我每到一个地方,凡是碰见两山相夹或两排高大的建筑物相夹,我的第一意识就是,这两座山或两排建筑
物,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所以我在外面经常迷路,尤其在城市里。

上海7号线有两个靠得比较近的站:“长寿路”和“常熟路”。

我好几次下错站,以致现在每到这两个站就紧张,怕弄错了。

为什么呢?因为在我家乡的方言里,“长寿”和“常熟”是完全一样的读法。

人要靠语言来思维,这个事情让我意识到:对有家乡的人来说,是用方言来思维的。

我有一个初中同学群,群里90%的同学只读到初中就出去打工。

经过十七八年的积累,很多同学在城市里有房有车,有的还有了自己的事业。

平时在群里,他们交流的最多的是工作问题,车子问题等,言谈中总少不了炫耀。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