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解读(201511)
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巴中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巴中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0512b505192e45361066f558.png)
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巴中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科技综合规定与体改【发文字号】巴府办发[2015]34号【发布部门】巴中市政府【发布日期】2015.05.20【实施日期】2015.05.20【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巴中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巴府办发〔2015〕34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巴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巴中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5年5月20日巴中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全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和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的导向作用,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符合科技自身规律的、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新型科技体制,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到2017年,全市建成科技创新园区10个、培育科技创新企业100家、搭建科技创新平台1000个、培养科技创新人才10000名,实现产值100亿元,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提高。
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和市场环境。
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制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补助政策,鼓励支持企业自建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博(硕)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5年度科技创新政策评估工作的通知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5年度科技创新政策评估工作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b53d4412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40.png)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5年度科技创新政策评估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5.11.06•【文号】国科办函政〔2015〕708号•【施行日期】2015.11.0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其他规定正文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5年度科技创新政策评估工作的通知国科办函政〔2015〕70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办发〔2015〕46号)有关“建立创新政策调查和评价制度,定期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及时调整完善”的要求,现对各地科技创新政策工作情况开展评估。
具体工作安排如下:一、请在自评估基础上,形成本地区2015年科技创新政策工作情况总结评估报告,内容包括政策文件制定出台情况,政策落实的主要进展和成效,推动政策落实的主要经验与做法,以及有关问题和建议。
具体要求见附件1。
二、请协助组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于11月25日前登录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主页()分别在线填写调查问卷。
1. 组织本省(市、自治区)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该类企业数量控制在前两类企业总数的一半左右,由企业自愿参加),填写《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情况企业调查问卷》(附件2);2. 组织本省(市、自治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填写《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落实情况调查问卷》(附件3);3. 组织本省(市、自治区)新型研发组织填写《新型研发组织发展情况调查问卷》(附件4)。
三、请将政策评估报告的纸质版于2015年12月10日前寄送至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综合与政策处,同时将电子版发送到****************。
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26963d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d3.png)
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1. 引言现代社会发展迅猛,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然而,我国科技体制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合理和瓶颈制约的问题,亟需进行改革。
本文就科技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2.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和目标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是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推动科技创新的具体举措。
其目标是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强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构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现代化科技体制。
3. 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和措施为了实现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主要措施:3.1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加强对基础科研和战略科技研发的资金支持,提高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效率,降低科研人员经费使用的灵活性限制,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
3.2 实施科研评价机制改革改革科研项目评审制度,突出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和经济社会效益,重视科研人员的实际工作表现和创造性成果,提高评价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3.3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的创新资源共享,促进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
3.4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知识产权意识培养,优化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加强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
3.5 推进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建立科技人才评价机制,鼓励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
4.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保障措施为了保障科技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将采取以下保障措施:4.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权利和责任,建立科技体制改革的法律保障体系。
4.2 加强组织和协调机制建立科技体制改革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沟通与协作,确保各项改革措施协调有序地实施。
4.3 加强宣传和培训采取多种宣传手段,向社会公众普及科技体制改革的相关信息和意义,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改革意识和能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33ee8e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77.png)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科技体制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关键,是推动科技创新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
重要举措。
为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以推动科技创新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科技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科技管理体制。
这包
括加强科技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建立健全科技决策的程序和机制,推动科技决策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
其次,我们需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支持力度。
要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提高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建立长期稳定的基础研究项目资助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具有长期影响力的基础研究工作。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支持,建立健全科技成
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多的政策和金融支持。
另外,我们还需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要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的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励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技管理和监督机制。
要加
强对科技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的科技项目管理和监督机制,提高科技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性,确保科技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总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
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科学的方法,全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e40c62079563c1ec4da7120.png)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作者:汪克强来源:《人民周刊》2018年第21期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经验,对于在新时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科技体制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在特定历史时期为我国科技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它也存在诸多缺陷,制约了科技创新发展。
因此,科技体制改革成为改革开放后率先启动的改革之一。
1978年的全国科學大会作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等重大论断,开始了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
此后,国家设立中科院科学基金、科技攻关计划等,拉开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
1985年至1994年,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科学技术体制的决定》明确提出,改革的目的是使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地广泛地应用于生产,使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大解放科学技术生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通过改革科研院所管理模式、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措施,引导和推动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
1995年至2005年,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改革方针,“稳住一头”旨在稳定支持基础研究,“放开一片”强调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发布。
这一时期,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系统调整科研院所布局结构,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青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青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ffd13a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7d.png)
青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本方案旨在深化青岛市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以下措施,加强科技体制改革的力度,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支持体系。
1. 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建立科技资源配置市场化机制,加强科技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
加强科技资源统筹管理,优化科技资源的分布和配置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
2. 改革科技项目管理方式。
推行科技项目审批和评价的简化流程,减少手续繁琐,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建立科技项目评估机制,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和成果的评估和监督。
加强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 加强科技创新主体建设。
优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管理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建立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和激励高层次人才。
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4.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机制,加强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平台的建设。
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保护能力。
5. 加强科技投入和资金管理。
增加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
建立科技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科技项目的质量。
加强对科技创新项目的监督和评估,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科技成果的取得。
6. 加强科技监管和风险防控。
加强科技监管机构建设,完善科技监管制度,强化科技安全保障。
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监测和评估,加强对科技项目的风险评估和防控,防范科技创新中的不良行为和风险。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将进一步提高青岛市科技体制的效能和创新能力,推动青岛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科技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
新时代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政策梳理及发展路径
![新时代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政策梳理及发展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886e8d2d5fbfc77da369b16e.png)
经济与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新时代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政策梳理及发展路径*山东政法学院 张爱军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本文通过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政策,总结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并提出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深化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科技产权制度改革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体制;改革;政策;发展路径面对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面对世界政治风云变幻,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拼抢未来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关键点、突破点。
世界范围内正逐步掀起一场制度创新的竞赛。
围绕“两个百年”,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已形成“三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到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前列;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
新形势下,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带来了新命题和新要求。
一、新时代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和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深化。
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还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这一时期,科技体制改革密集发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呈现出全面推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的新局面。
(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2019年11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科技部解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科技部解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3d1eec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41.png)
科技部解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自202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深化科技体制实施方案》以来,该方案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一方案是中国科技体制的重要举措,旨在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
首先,方案明确了深化科技体制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总体目标包括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构建开放协同的科技体系、建立促进创新创业的科技生态格局。
基本原则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市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结合、内外联动、分类施策等。
这些目标和原则为后续具体的措施提供了指导。
其次,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举措。
其中包括创新研究与组织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完善科技评价激励机制,优化科技管理服务,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等。
这些举措旨在通过创新的方式,解决科技创新中的体制机制问题,推动科技创新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方案提出加强科技顶层设计和政策协同,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和管理制度,推行科技项目立项制度,加强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等。
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激发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此外,方案还强调了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方案提出了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科技人才引进机制,推进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建设等措施。
这些举措将有助于吸引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科技人才,提高科技创新的人才支撑能力。
最后,方案还强调了加强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方案提出了深化科技对外开放,推动国际科技创新资源流动,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举措。
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拓展科技创新的国际化合作空间,促进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总之,通过科技部解读《深化科技体制实施方案》,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方案对于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和具体措施。
方案的实施将有助于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科技部解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科技部解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349c30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33.png)
科技部解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翔实,可参考如下:
深化科技体制实施方案
为了完善我国科学技术的管理机制,拓宽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提高
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进科技体制,国家科技部组织编制了《深化科技体
制实施方案》,它充分考虑到我国实施科技体制的实际情况,以更加完善
的管理体系推动整个科技创新体系发挥出更大的效能。
一、总体安排
1、细化科技政策,精准施策。
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的要求,完善科技政策,加强科技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并把科技政策细化到地方科
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帮助地方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2、完善科技财政支持机制。
完善政府科技财政支持机制,强化科技
财政投入的正向示范作用,支持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加
入到科技领域的发展中来。
3、支持创新主体。
支持创新主体,推动全社会创新创业,通过完善
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支持政策,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加快构建覆盖
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绿色通道。
打通科技与经济的通道——《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解读
![打通科技与经济的通道——《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76409f2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ec.png)
打通科技与经济的通道——《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解读
赵永新
【期刊名称】《今日科苑》
【年(卷),期】2015(000)010
【摘要】就党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总页数】3页(P8-10)
【作者】赵永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内江市委常委会专题学习《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J],
2.浙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通道 [J], 文|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3.30年,科技体制改革再发轫—《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解读 [J], 叶乐峰
4.《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助力创新驱动发展 [J],
5.中共张掖市委办公室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张掖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技部解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科技部解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768df3240c844769eaee31.png)
科技部解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息提示: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公开发布,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通道,最大限度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
从1985年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30年过去了;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2年多过去了;距离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只剩下5年,科技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4日公布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有何深意、特点、重点?拿什么疏通“中梗阻”,靠什么激发“第一生产力”?全程参与实施方案制定的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副司长包献华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从“蓝图”到“施工图”,让“飘”在天上的政策“落”下来问: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科技领域的改革举措很多,如何通过落实,释放科改“红利”?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要求。
科技计划和项目资金管理改革、院士制度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大众创新创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指明了方向,绘就了“蓝图”,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方案突出内容的涵盖性、制度的可持续性、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施的时序性。
就是说,画出一张措施有力、脉络清晰、操作有序的“施工图”。
从“碎片化”到“整体性”,“四梁八柱”构筑系统格局问:过去改革存在“中梗阻”,主要“梗”在哪?如何打通?答:科技体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过去各部门从各自定位出发出台改革措施,缺乏有效衔接协同,造成政策落地难、落实难。
方案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XX年工作要点确定的一项重点任务,最基本的定位就是支撑科技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着力增强科技体制改革的整体性,形成系统、全面的改革部署和工作格局。
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试点的工作方案解读
![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试点的工作方案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b4dbe7c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09.png)
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试点的工作方案解读《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试点的工作方案》是指导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试点的重要文件,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提高我国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本文将对该工作方案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进行解读。
一、改革方向工作方案明确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试点的两个方向:一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创新,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和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二是优化政策环境,加强政策跟踪调研和评估研究,完善政策措施,扩大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适用范围,鼓励和深化科技成果转化。
二、试点内容在具体试点内容方面,工作方案提出了以下主要举措:1. 鼓励优先落地创新成果对市场需求量大、技术含量高、生产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设立政策扶持计划,鼓励政府机构和企业采购和应用,提高科技成果的使用和应用效益。
2. 改进科技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试点地区和部门应着重改进科技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从审核制度、评估标准、技术交易机制等方面入手,确保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和市场化。
3. 扩大政策支持的范围鼓励在技术领域成果转化方面采取优惠政策,例如减免税费、优惠贷款、奖励政策等,支持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和技术需求,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
三、重要意义工作方案的出台对于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1.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提升推广应用的能力和水平,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和保障。
2. 扩大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特别是到中小企业等基础实体,建立起政策支持和服务的全覆盖和全链条。
3. 加强政策的制定、跟踪和应用效果评估,通过政策创新提升服务实体的质量与效益。
总之,该工作方案的实施将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效益,加强中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竞争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公布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公布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12832cb19e8b8f67c1cb9ca.png)
龙源期刊网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公布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
作者: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5年第20期
9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要求
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通道,最大限度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
《方案》明确了主要目标:到2020年,在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成果,基本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方案》着眼于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提出产业专家和企业家要在国家创新决策相关专家咨询组中占较大比例,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调整目录管理方式,对国有企业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考核机制。
《方案》还提出,深入推进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政策,推广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完善职务发明制度,构建全国技术交易市场体系。
《方案》突出内容的涵盖性、制度的可持续性、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施的时序性,旨在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的改革决策,形成系统、全面、可持续的改革部署和工作格局。
科技部解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科技部解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685658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d4.png)
科技部解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深化科技体制实施方案的解读近日,中国科技部发布了《深化科技体制实施方案》,意在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科技体制建设水平,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下面就是对该方案的解读。
一、推进科技创新该方案中明确提出了推进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即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为此,将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加大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的支持力度。
同时,还将建立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
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该方案提出了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措施。
一是构建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资源体系,加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研机构间、学术机构间的资源共享。
二是科研管理制度,完善科研经费分配机制,推动科研团队的社会化运作,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三是加强科技资源综合管理,推动科技资源的统筹协调和优化配置。
三、提升科技体制建设水平科技体制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保障,该方案旨在提升科技体制建设水平,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科技人员评价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提高科技人员待遇和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高层次科技人才。
另外,方案还提出加大军民融合力度,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提高军事科技创新能力。
四、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科技创新是全球性的挑战,也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
方案提出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与国际先进科技创新中心的合作,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和标准制定,推动共同研究、共享成果。
在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同时,还将积极推进人才流动,吸引国际高层次人才来华工作。
总结《深化科技体制实施方案》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通过推进科技创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科技体制建设水平和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将得到极大提升,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重塑科技创新体制
![重塑科技创新体制](https://img.taocdn.com/s3/m/804be6026bd97f192279e959.png)
重塑科技创新体制作者:郭华东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15年第07期近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与以往类似的政策文件有所不同,其不再把创新看成只是科技界的事情,政府推动创新的着力点也不仅集中在创新活动本身,而是优先讨论如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激励企业和全社会创新。
这个思路体现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有机结合。
体制瓶颈创新活动归根到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价值的活动。
只有把市场的漏洞、缺陷真正解决,才可能使得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不二选择。
这也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改变现行党政干部考核制度,把创新环境的营造作为重要任务纳入党政干部工作的职能范围。
《意见》进一步聚焦企业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标志着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正在向科技和创新体制的系统化改革方向发展,为实现创新增值循环奠定了重要制度基础。
创新不仅是一个复杂多元的价值创造过程,而且是一个价值的增值循环过程。
目前,中国学术界与企业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能力差距。
企业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其能否消化吸收学术界生产的知识并将科学价值、技术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这是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效率的关键。
强调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旨在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调整,压缩过剩产能,减少低效供给,增加有效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过去30多年,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引发了三波创新创业浪潮。
而经济体制改革这方面努力不够,创新要素进入市场和经济领域仍然障碍重重。
现如今,必须坚持从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双向推进着手,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吸引全球创新资源汇聚中国的新格局。
当前,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正在积极推进,微观层面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和科技评估等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但在中观层面上,科研院所体制机制和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方式,总体上仍沿袭着长期以来的固有模式,成为影响和制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性因素。
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d11c7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54.png)
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更好地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我国制定了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旨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
其中包括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构建更加完善的科技管理体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目标。
这些目标的实现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高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
其次,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举措。
包括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主体建设,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完善科技评价体系等。
这些举措将有力地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再次,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其中包括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
这些政策措施将有力地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最后,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改革的实施路径和时间表。
其中包括明确改革的责任主体和具体分工,制定了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了改革的重点和重点任务等。
这些举措将有力地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确保改革目标的圆满实现。
总之,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指导文件,其实施将有力地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希望全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积极配合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落实,共同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科技体制改革出路何在?
![科技体制改革出路何在?](https://img.taocdn.com/s3/m/027dd4dd647d27284a7351e9.png)
科技体制改革出路何在?作者:暂无来源:《华东科技》 2015年第12期文袁志彬近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让中国科技界感到振奋,也让科技工作者更加关注9月2 4日中办国办公布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其实30年前,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正式开启。
3 0年后的今天,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等,将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推向深水区。
但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改革依然在路上。
关于体制机制的内涵,国内外有不同的解释,且都有一定的道理。
一般而言,体制主要从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角度来界定和考量,机制主要从协调和运行方面来界定和考量。
在我国现有语境下,体制主要指“管事”部门,例如国家科技部门、教育部门、产业部门等部门的职能分工和岗位责权;这些部门又分为国家、省市、地区、县、乡镇等五级。
机制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并协调发挥作用,一般分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等。
激励机制是调动行为主体积极性的一种机制,约束机制是保证行为有序、规范的一种机制,保障机制是为行为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机制。
当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一个误区就是体制机制不分,往往把许多本属于机制的东西归于体制。
中国科技体制是指从事对科学技术的机构设置、管理研究、职责范围、权利义务关系的一整套国家层面的结构体系和制度设置。
重点是确定结构体系的职权关系,包括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符的科技体制所需的基本法律框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同政府部门的关系,科研院所的治理结构,社会力量的发挥,政府在国家科技发展中职能的定位,科技资源的使用和监督等。
机制主要解决具体的运行方式和管理制度,如科学共同体的自治,科技经费的使用,科技人员激励措施等。
目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层面——科技界内部和科技界与外部的关系。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https://img.taocdn.com/s3/m/5bfdfc9c1711cc7930b716d4.png)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作者:梁玉红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19年第1期2018 年5 月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就要构建科技创新系统以整合科技资源、建立科技创新的市场体制以及完善企业创新动力机制。
一、新时代科技体制改革的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体制经历了由启动改革到运行机制逐步成形的过程,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探索过程。
1985 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全面启动了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服务于经济建设。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进一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体制作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安排。
2006 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明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015 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以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发展驱动力的根本转换奠定体制基础。
通过一系列的科技体制改革,一些长期制约科技创新发展以及发挥科技创新作用的核心问题和障碍得到了突破,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已基本形成,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新型科技创新治理模式在国际上影响力显著提升。
党的十九大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了系统的部署,新时代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也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科技体制改革的引领带动作用。
科技部解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科技部解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abc676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9b.png)
科技部解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深化科技体制实施方案》自2024年11月27日发布以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该方案是我国科技体制的重要举措,旨在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使科技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该方案分为九个章节,分别是:总体要求、深化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团队和机构管理、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完善科技统计工作、强化科技制度创新等。
首先,《深化科技体制实施方案》明确了总体要求,提出“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为重点,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为主线,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
这一总体目标体现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其次,方案强调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提出了“科技领域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等具体措施。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第三,《深化科技体制实施方案》提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
此外,方案还提出建立面向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培训体系,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方案强调创新团队和机构管理。
通过建设一支高水平、高效率的创新团队和机构,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第五,《深化科技体制实施方案》着重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提出“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优化基础研究机构的管理和评价体系”的具体措施。
这将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向前。
第六,《深化科技体制实施方案》强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出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成果的研发、应用和转化。
第七,《深化科技体制实施方案》提出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第八,《深化科技体制实施方案》明确完善科技统计工作,加强对科技统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第九,《深化科技体制实施方案》强调强化科技制度创新,提出科技评价机制、科技项目管理制度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探索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d7f8b1a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49.png)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探索与思考2022 年10 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会上提出了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1- 2035年)》和《“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推动建设科技强国进入关键节点。
2022 年初,我国召开全国科技工作视频会议,会上强调要强化科技体制改革,规划三年攻坚方案,深度聚焦科技体制改革,吸引借鉴先进经验,分析典型案例,使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传统体制中解脱,探索人才教育、引进及管理机制,推动我国前沿基础研究和重大创新科技研究,促进先进科技流入企业,为企业生产运营做贡献,进而逐步强化国家的科技实力,完善国家科技生态圈建设。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这一方案的出台为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全国各地区开始陆续贯彻执行。
这一方案从市场导向、科研体系、成果转化、金融支持等角度分析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全面工作部署方针,2020 年,我国科技体制领域改革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中国已经基本步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一、科技体制改革的历史沿袭我国科技体制建设与改革由来已久,这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分析科技体制改革的历史沿袭问题可以为现代科技体制改革找到源头,探索不同阶段背景下科技体制的差异,进而为现阶段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提供更大的助推力,为科技事业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科技体制改革历史阶段可以分为以下几段。
(一)初步试行阶段(1978 年改革开放—1985 年)1978 年初,邓小平同志在重要会议上讲话,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且强调工人阶级中很大部分都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对于中国的长足发展贡献出了智慧和力量,这一庄严宣告向全国发出之后,收到了十分震撼的效果,广大知识分子仿佛获得了新生,也找到了重新出发的勇气。
1977 年秋季,国家科委重新组建成立,制定了1978—1985 年这一阶段的科学发展规划。
(二)全面启动阶段(1985—1995 年)1985—1995 年这一阶段是科技体制建设和改革的全面开启阶段,1985 年中共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我国科技事业建设及体制改革的总目标,结合当时科技发展现实情况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技体制改革新政策和措施等,对科技体制是改革的具体步骤进行了梳理,强调科技事业发展对于国家生产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解读-沈阳市于洪区政府网站沈阳于洪/cms/news/100000/0000000007/2015/11/20/1d 8f028147d649f3a0460436b4c98c51.shtml)《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解读2015-11-20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科技体制改革是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技创新顺利实施的必要保障。
9月25日颁布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为《实施方案》),吹响了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号角。
《实施方案》具有几个特点:一是整体性。
把各项改革任务和政策措施串起来,进行全面地贯彻落实。
二是可操作性。
提出了可操作、可检验的具体细则、办法和措施。
三是协同性。
系统梳理了科技自身与市场、产业、金融、教育、人才等相关领域改革举措,有利于统筹布局,一体化推进。
四是体现改革执行的刚性。
以台账形式,明确每一项改革任务的具体成果、牵头部门和完成时限。
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将对《实施方案》的落实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
此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围绕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激发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创新活力、改革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等10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32项改革举措、143项政策措施。
本期,我们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专家,对《实施方案》部分重点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企业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载体,解决科技与经济发展结合不紧问题的关键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合力。
因此,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可以说,抓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就抓住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牛鼻子”。
回顾30年的科技体制改革历程,如何确立和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是一项重要的政策内容,上演着从“中国没有企业”到“中国企业来了”的历史变化。
在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之初,中国没有正式的企业R&D活动统计,没有发明专利申报制度,甚至是否存在可以自主开展技术创新的企业都是一个问题。
至2014年,中国企业R&D经费支出已经超过1万亿元,在世界各国名列前茅;我国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总额的比例达到76%,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占全国R&D人员(全时当量)的比例达到74%。
但在快速发展中,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被跨国公司掌控的被动竞争局面尚未扭转,引进、跟踪和模仿仍然是国内企业技术创新的主流,在全球的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上仍然处于低端。
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亟待进一步加强,大企业动力不足,中小企业能力不强。
针对这些问题,《实施方案》从三个方面着手,提出了17条政策措施,旨在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第一,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
《实施方案》着眼于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提出产业专家和企业家要在国家创新决策发挥更大作用,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调整目录管理方式,健全国有企业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考核机制等。
例如,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国家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以往在国家科技计划研究制定中,企业难以通过专家学者渠道表达产业发展的创新诉求,在国家创新决策中基本没有发言权,通过《实施方案》所提出的对话、咨询制度安排,可以保证相关专家咨询组中产业专家和企业家占有较大比例,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国家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
与之搭配,《实施方案》还提出,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政府引导、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实施,同时政府将更多地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
这样,企业完全可以依据市场进行科研项目的自主设计、研发、管理,在实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下,享受科技创新政策的支持。
第二,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对中小微企业创新的支持方式。
《实施方案》着眼于当前中小微企业创新活跃但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规范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管理的边界条件和标准,以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及其创新市场需求为重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例如,在完善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方面,加快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构建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同时,修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将涉及文化科技支撑、科技服务的核心技术纳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重点鼓励中小微企业加大研发力度;落实和完善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措施,完善政府采购向中小企业预留采购份额、评审优惠等措施。
第三,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
《实施方案》着眼于技术创新的开放性和协同性,充分重视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从产业界、科技界和人才三个方面推动产学研用合作创新。
一是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如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在战略性领域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新模式,整合形成若干产业创新中心。
二是激发科技界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如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开展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设立流动岗位吸引企业人才兼职的试点工作,允许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等。
三是激发科研人员的产学研合作积极性,如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与企业间合理流动;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等。
这些改革举措,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是分类管理,不同类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之间差异是十分显著的,《实施方案》针对如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等,分别提出改革举措,提高政策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二是全链条设计并突出需求导向政策,抓住技术创新的全周期链条中所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特别是突出政府采购、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采购等方面的创新需求问题,进行政策设计;其三是由选择性政策为主转向普适性政策为主,明确提出坚持结构性减税方向,逐步将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方式转变为以普惠性财税政策为主;同时,完善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办法,扩大适用范围,广泛激励企业R&D。
这些政策措施将为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让民营企业享有更多公平的竞争机会,让国有企业有更大的创新动力和容错机制,让中小微企业有更容易获得创新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渠道,让大中小微企业汇成一支千军万马、浩浩荡荡的创新创业大军。
(科技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张赤东)构建更高效科研体系我国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是源头创新的主力军,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重大公益研究,高等学校也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
同时,这些机构还是公共财政支持形成科技成果的主要供给方,与成果转化能否有效实现紧密相关。
至2013年,我国共有各类研究与开发机构3651家,中央所属711家,地方所属2940家;当年这些研究与开发机构的R&D经费内部支出为1781亿元,R&D人员全时当量达36.4万人/年,分别占全国15%和12%。
2013年,我国共有高等学校2491所,其中理工农医类高等学校1070家;当年高等学校R&D经费内部支出为856.7亿元,R&D人员全时当量达32.5万人/年,分别约占全国7%和9%。
虽然仅从R&D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的指标来看,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开展科研活动的规模不及企业,但他们所开展的知识创造、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活动奠定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
近年来,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在发展中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一方面,没有根据不同创新主体的活动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引导,从而造成定位不明确、活力不足。
例如,院所改革政策不配套不落实,公益类院所管理僵化,开发类院所转制后行业定位不清、服务功能弱化,高等学校科研体系需要完善等。
另一方面,由于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难以有效满足市场需求。
例如,科研项目立项和研究过程中,未能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成果市场适应性不强,后期转化困难;许多高校、科研机构单纯以论文数量和项目经费作为科技人员评价标准,对面向市场的成果转化重视不足;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不落实,影响了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此外,近年不少地方开展了以建立工业/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研发机构的探索。
这些机构主要开展公益性、应用型的技术研发,虽然基本定位相似,但在注册类型、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被称为“四不像”。
这些机构的发展,反映了各地方产业技术创新的现实需求,但也面临着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发展风险,需要专门的政策进行引导。
针对这些问题和新的需求,《实施方案》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出台了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具体改革措施。
第一,明确不同类型科研院所的定位,提升院所的治理水平。
对于公益类院所,以完善机制和激发活力为导向,明确要求制定章程,探索以理事会制度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取消行政级别,规范领导人员管理,落实内部管理自主权,提高院长、所长全球招聘比例,建立绩效评价和绩效拨款制度。
对于开发类院所,在坚持企业化转制的同时,强调分类改革,“集团化”和“市场化”是改革的重要方向。
其中,承担较多行业共性业务的转制院所,可组建产业技术集团,对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市场经营活动进行分类管理、分类考核;以市场经营为主的转制院所,深化市场化改革,引入社会资本或整体上市。
对于新型研发机构,《实施方案》提出了鼓励其社会化、非营利性运行的方向,并提出制定相应政策进行宏观引导。
第二,完善高等学校科研体系,建立研发和服务网络。
此次改革,无论是从学科设置、评估、人员培养,还是科研基地建设,都要求高校更具广阔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