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心血管疾病常用的中草药--王明杰

合集下载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等密切相关。

例如,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中医药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首先,中药方剂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来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比如,经典方剂丹参饮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现代研究发现,丹参饮中的丹参、檀香、砂仁等成分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

再如,炙甘草汤常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其具有益气滋阴、补血复脉的功效。

方中炙甘草、人参、大枣等可以益气健脾,生地、麦冬、阿胶等滋阴养血,桂枝、生姜温通心阳,诸药合用,共奏养心复脉之功。

除了中药方剂,中医的针灸疗法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也有一定的效果。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例如,针刺内关穴可以调节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降低心率,改善心肌缺血。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减轻西药的副作用。

长期服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西药,如降压药、降脂药等,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等。

而配合使用中药,可以减轻这些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中医药还注重对患者的整体调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存在心理压力大、睡眠质量差等问题。

中医通过情志疗法、中药调理等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改善睡眠,从而促进病情的恢复。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案例不胜枚举。

有一位患有冠心病多年的患者,经常感到胸闷、胸痛,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经过中医的辨证论治,给予活血化瘀、通阳散结的中药方剂,并配合针灸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心电图检查也有了明显改善。

保护心肌的中药成分

保护心肌的中药成分

保护心肌的中药成分保护心肌的中药成分有很多,其中包括丹参、川芎、三七、黄芪、桑枝、白果等。

首先,丹参是常用的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它主要含有丹参酮、丹酚酸和丹参素等成分。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抗凝血、抗氧化和抗炎等作用,可以改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

其次,川芎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

川芎中的有效成分有川芎素、川芎嗪等,可以促进心脏血液循环,缓解心脏缺血和缺氧状态,保护心肌细胞。

三七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其主要成分为三七皂苷和三七内酯等。

三七具有抗凝血、抗氧化和抗炎等作用,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并保护心肌免受缺血缺氧的伤害。

黄芪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其主要成分有黄芪甙、黄芪苷和黄芪素等。

黄芪具有抗氧化、抗炎和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保护心肌细胞。

桑枝是一种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材,其主要成分为桑叶碱、黄酮类和维生素C等。

桑枝可以促进心脏血液循环,提高心肌供血,减轻心肌缺血和缺氧病变。

白果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主要成分为白果甙、白果酯和白果酸等。

白果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凝血等作用,可以改善心脑血管疾病,保护心肌细胞。

除了上述几种中药成分外,还有其他一些中药成分也具有保护心肌的作用,例如红景天、山楂、蒲公英等。

红景天具有增加心脏收缩力和改善心脏血液循环的作用;山楂可以增强心肌的供血和抵抗缺氧的能力;蒲公英可以促进心脏排尿和减少心脏负担。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中药成分保护心肌时,应根据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使用,遵循医嘱,避免超量用药和长期滥用。

此外,中药成分的保护心肌作用也需要结合饮食调理、生活习惯的调整以及药物治疗等综合干预,以达到最佳效果。

因此,中药成分在保护心肌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丹参、川芎、三七、黄芪、桑枝、白果以及其他一些中药成分都可以作为保护心肌的良好选择。

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慎重选择,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注意合理搭配和用药方法。

同时,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和药物治疗也不可缺少,以综合提升心肌保护的效果。

心血管疾病常用的中药

心血管疾病常用的中药

心血管疾病常用的中药1、香加皮:辛苦温,有毒,肝肾心,药力强,祛风湿强筋骨,能强心利水而消肿,治心衰性水肿最宜,4~9水煎浸酒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浴,不与地高辛同用2、景田三七:苦甘平,归肝心经。

化瘀而止血,宁心安神,解毒,水煎服10~15克,鲜50~100,入丸散捣汁外用适量,治各种出血,跌打损伤,心悸,失眠,烦躁不安3、连翘:苦微寒,肺心胆,苦寒清解,既清解热毒,又疏透消散,利尿,治热入心包,水煎或入丸散,6-15连翘心长清心火4、百合:甘微寒,归肺心经,甘而滋养,微寒清凉,养阴清肺,润肺止咳,虚咳劳嗽,能清心除烦,安神定志,治虚烦惊悸,失眠多梦及精神恍惚,水煎6-12或入丸散5、山楂:酸甘微温脾胃肝,活血散瘀,消食化积,水煎9-12或入丸散。

药理:助消化,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绞痛,强心降压,抗心律失常,增加冠脉血流量,扩张血管,缩宫,抗菌,调节体液与细胞免疫功能,抗癌。

6、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辛温发散,既走表又走里,长于助阳,温通经脉,温中散寒,并通阳化气行水消肿,治1风寒虚有汗,风寒表无汗,2胸痹作痛,阳虚心悸,3虚寒腹痛4阳虚水肿,痰饮5风寒湿痹,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ZHENGJIA。

药理:促汗解热,扩皮肤血管,抗菌,抗病毒,镇静,抗惊劂,抗炎,抗过敏,增加冠脉血流量,强心,利尿,健胃,促胃肠蠕动及抑制肿瘤。

7、三七:甘微苦温,归肝胃经,苦泄温通,甘能补虚,行止兼备,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补虚强体,止血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之长,治出血瘀血证之良药,兼体虚更适合,水煎服3-9,末1-3,外用研末调服。

药理:止血抗血栓,扩张血管,降血压,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抗心律失常,抗炎,镇静,镇痛,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调节糖代谢,保肝,抗衰老,抗辐射,抗菌,抗肿瘤。

8、蒲黄:甘平,肝心包经,甘缓不峻,生用活血化瘀止血兼利尿,炒用收涩止痛化瘀包煎,5-10,或入丸散,适量外用,干掺或调用,孕妇慎用因具缩宫效果。

传统中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研究

传统中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研究

传统中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研究心血管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其中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这些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烦恼,也让人们开始关注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传统中药治疗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传统中药作为我国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治疗许多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

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一些中药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确实有一定的疗效。

首先,中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血液更加畅通。

在心血管疾病时,由于一些原因(如动脉硬化、血栓等),血液循环不好,导致局部血流量不足,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一些中药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液供应,缓解这些症状。

例如柴胡、丹参等。

其次,中药可以调节血脂,改善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

中药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调节血脂,如调节胆固醇合成和代谢、促进胆汁酸的合成等。

例如红曲、山楂等。

还有一些中药可以保护心脏,增强心脏的代偿能力。

例如益心茶、麦冬等。

它们可以通过调节心率、降低心脏负荷等途径,起到保护心脏、增强心脏代偿能力的作用。

此外,一些中药还可以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等。

例如山楂、龙胆草等,这些中药的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其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也在不断的研究中,这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药的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可能存在一些副作用和毒性。

传统中药的疗效需要经过严谨的研究才能得出结论,只有在确保安全性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

此外,中药治疗针对的是症状,而非疾病本身,患者在治疗中需要注意和医生密切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中药的现代化发展。

传统中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还需要继续加强,如研究有效成分、作用机制等,更好地将传统中药与现代医学结合起来,发挥其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传统中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和潜力。

然而,疗效需要经过严谨的研究才能得出结论,只有在确保安全性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

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一类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在中医药学中,中药被广泛运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探讨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并分析其中的科学依据。

一、中药降血压的作用机制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症之一,中药在降血压方面的作用备受关注。

中药降血压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发挥作用:1. 抗氧化作用:许多中药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从而降低血压。

2. 调节一氧化氮(NO)水平:一氧化氮在体内具有舒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

某些中药能够调节一氧化氮合成和释放,从而改善血管舒张功能。

3. 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RAAS在血压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抑制RAAS的作用,从而减少血管收缩和体液潴留。

二、中药改善心肌供血的作用机制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中药在改善心肌供血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扩张冠脉: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直接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供。

例如,丹参等中药能够通过扩张冠脉血管平滑肌,增加血管直径,改善心肌血供。

2. 抗血小板聚集:中药中的某些活性成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改善心肌供血。

3. 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中药中的一些成分能够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血管新生),从而增加心肌血流的供应。

三、中药减少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心脏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会造成心肌损伤,而中药在减少心肌损伤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以下是中药减少心肌损伤的几种作用机制:1. 抗氧化作用:心肌梗死过程中,氧化应激反应会导致大量自由基的产生,造成心肌细胞损伤。

而中药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保护心肌细胞。

2. 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心肌梗死会引发心肌细胞凋亡,导致心肌组织损伤。

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能够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过程,保护心肌组织。

云南省特色专科心血管科常用100首方剂

云南省特色专科心血管科常用100首方剂

心血管病科常用100首方剂(实用版)1、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组成: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功用: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气津两伤证。

汗、吐、下后,里热炽盛而见四大症者;以及白虎汤证见有背微恶寒,或饮不解渴,或脉浮大而芤者,以及暑热病见有身大热属气津两伤者。

2、养心汤《直指》组成:黄芪(炙)、白茯苓、茯神、半夏、当归、川芎、远志、辣桂、柏子仁、酸枣仁、北五味子、人参、甘草。

功用:补益气血、养心安神。

主治:气血不足,心神不宁证。

症见神思恍惚,心悸易惊,失眠健忘,舌淡苔白,脉细弱。

3、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组成:葶苈子、大枣(12枚)功用:泻肺行水,下气平喘。

主治:痰水壅实之咳喘胸满。

4、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组成: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功用:化痰熄风,健脾祛湿。

主治:风痰上扰证。

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5、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

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6、半夏泻心汤《伤寒论》组成: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人参功用:寒热平调,消结除痞。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7、贝母栝娄散《医学心悟》组成:贝母、瓜蒌、天花粉、茯苓、橘红、桔梗功用: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燥痰咳嗽,咳嗽痰少,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苔白而干。

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组成: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9、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组成: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①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一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配方及其制备方法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疾病。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心脏疾病,常见的症状是心绞痛。

传统中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中药领域中,治疗冠心病的中药配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一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一、中药配方的组成该中药配方由以下中药组成:1. 丹参 20g2. 桃仁 10g3. 茯苓 20g4. 甘草 5g5. 人参 10g6. 三七 10g7. 红花 5g二、中药配方的制备方法1. 将丹参、桃仁、茯苓、甘草、人参、三七、红花分别洗净,晾干备用。

2. 将丹参、桃仁、茯苓、甘草、人参、三七、红花放入研磨器中,研磨成细粉。

3. 将研磨好的药粉放入药袋中,密封好。

4. 将药袋放入500毫升的酒精中,浸泡5天。

5. 将浸泡好的酒精药液过滤,过滤后的药液即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配方。

三、中药配方的药理作用1. 丹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抗血小板凝聚、降低血脂等作用,能够促进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缓解心绞痛。

2. 桃仁:桃仁具有活血化瘀、祛瘀止痛的作用,能够缓解心绞痛。

3. 茯苓: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益胃、调和气血等作用,能够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

4. 甘草:甘草具有补中益气、调和各种药物的作用,能够加强中药配方的药效。

5. 人参:人参具有补气健脾、益肾安神、增强心脏功能等作用,能够促进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缓解心绞痛。

6. 三七:三七具有活血化瘀、降血压、促进血管新生等作用,能够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

7. 红花:红花具有活血化瘀、解毒消肿、清热解毒等作用,能够缓解心绞痛。

四、中药配方的临床应用该中药配方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该中药配方能够缓解心绞痛、降低血脂、降低血压、促进血管新生等作用,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该中药配方具有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优点,能够有效地保护患者的身体健康。

详解中药方剂生脉散: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心

详解中药方剂生脉散: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心

详解中药方剂生脉散: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心详解中药方剂生脉散: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慢性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中风、非小细胞肺癌等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急危重病属气阴两虚者。

生脉散,出自金朝·《医学启源》。

现代有口服液剂型,名“生脉饮口服液”;注射液剂型,名“生脉注射液”。

【组成】:麦门冬、人参、五味子。

【用法】:水煎服。

原方无剂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口服液:口服,1次10毫升,每日3次。

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20~60毫升,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毫升稀释后使用,或遵医嘱,供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急重病应用。

【功效】: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①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症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②暑热耗气伤阴证,症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临床应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慢性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中风、非小细胞肺癌等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急危重病属气阴两虚者。

【方解】:方中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皆入肺经,一补一润一敛,既可补气阴之虚,又可敛气阴之散,故肺虚久咳之证得之,可收益气养阴,敛肺止咳之效;暑热气耗津泄之证得之,司奏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功。

由此则气复津生,汗止阴存,脉得气充,则可复生,故以“生脉”名之。

方中人参性味甘温,有大补元气之功,若气虚不甚者,可易为党参;若气阴不足,兼有内热者,则可用西洋参代之;若病情急重者,全方用量亦宜加重,或使用注射剂。

如口渴喜饮,加芦根、花粉;舌红、脉数,加黄连、栀子;心阳不振,加附子、干姜;汗多欲脱,加龙骨、牡蛎。

禁忌:本方乃补敛合用,若温病气阴虽伤,但余热未清,或久咳肺虚,仍有痰热者,均非所宜。

【现代研究】:早期文献报道本方可治疗热病、各型休克、心律失常、复发性气胸、心力衰竭、克山病;又可用于治疗失眠、新生儿硬肿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衄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糖尿病、视神经萎缩、虚劳,以及手术后调理、预防高原低氧对心肺的损害等病症。

心血管疾病常用的中药教学文案

心血管疾病常用的中药教学文案

心血管疾病常用的中药心血管疾病常用的中药1、香加皮:辛苦温,有毒,肝肾心,药力强,祛风湿强筋骨,能强心利水而消肿,治心衰性水肿最宜,4~9水煎浸酒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浴,不与地高辛同用2、景田三七:苦甘平,归肝心经。

化瘀而止血,宁心安神,解毒,水煎服10~15克,鲜50~100,入丸散捣汁外用适量,治各种出血,跌打损伤,心悸,失眠,烦躁不安3、连翘:苦微寒,肺心胆,苦寒清解,既清解热毒,又疏透消散,利尿,治热入心包,水煎或入丸散,6-15连翘心长清心火4、百合:甘微寒,归肺心经,甘而滋养,微寒清凉,养阴清肺,润肺止咳,虚咳劳嗽,能清心除烦,安神定志,治虚烦惊悸,失眠多梦及精神恍惚,水煎6-12或入丸散5、山楂:酸甘微温脾胃肝,活血散瘀,消食化积,水煎9-12或入丸散。

药理:助消化,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绞痛,强心降压,抗心律失常,增加冠脉血流量,扩张血管,缩宫,抗菌,调节体液与细胞免疫功能,抗癌。

6、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辛温发散,既走表又走里,长于助阳,温通经脉,温中散寒,并通阳化气行水消肿,治1风寒虚有汗,风寒表无汗,2胸痹作痛,阳虚心悸,3虚寒腹痛4阳虚水肿,痰饮5风寒湿痹,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ZHENGJIA。

药理:促汗解热,扩皮肤血管,抗菌,抗病毒,镇静,抗惊劂,抗炎,抗过敏,增加冠脉血流量,强心,利尿,健胃,促胃肠蠕动及抑制肿瘤。

7、三七:甘微苦温,归肝胃经,苦泄温通,甘能补虚,行止兼备,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补虚强体,止血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之长,治出血瘀血证之良药,兼体虚更适合,水煎服3-9,末1-3,外用研末调服。

药理:止血抗血栓,扩张血管,降血压,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抗心律失常,抗炎,镇静,镇痛,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调节糖代谢,保肝,抗衰老,抗辐射,抗菌,抗肿瘤。

8、蒲黄:甘平,肝心包经,甘缓不峻,生用活血化瘀止血兼利尿,炒用收涩止痛化瘀包煎,5-10,或入丸散,适量外用,干掺或调用,孕妇慎用因具缩宫效果。

通大血管药材配方大全

通大血管药材配方大全

通大血管药材配方大全在中医理论中,通大血管指的是通过特定的药材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和治疗血管相关疾病。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通大血管药材配方,但请注意,在使用任何药材之前,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师,以确保安全和适宜性。

1. 丹参配方: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血瘀型心血管疾病。

配方通常包括丹参、红花、川芎等药材。

2. 三七配方:三七被誉为“血管清道夫”,能够活血化瘀、止血、消肿。

常见的配方为三七粉,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药材如丹参、红花等配伍。

3. 桂枝配方:桂枝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脉的功效。

适用于寒凝血瘀引起的血管疾病。

配方中桂枝常与附子、细辛等药材搭配。

4. 桃仁配方:桃仁具有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的作用。

配方中桃仁常与红花、川芎等药材结合,以增强活血化瘀的效果。

5. 红花配方:红花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

红花配方通常包括红花、川芎、桃仁等药材,适用于血瘀引起的疼痛。

6. 川芎配方:川芎能行气活血、疏风散寒。

川芎配方中常与其他活血药材如丹参、红花等配伍,以增强通血管的效果。

7. 银杏叶配方:银杏叶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抗氧化等作用。

银杏叶配方中银杏叶与其他药材如丹参、三七等配合使用,有助于改善血管健康。

8. 山楂配方:山楂具有消食化积、活血化瘀的功效。

山楂配方中山楂与桃仁、丹参等药材搭配,适用于高血脂和血瘀型心血管疾病。

9. 桑寄生配方:桑寄生具有补肝肾、强筋骨、活血化瘀的作用。

桑寄生配方中常与其他药材如杜仲、牛膝等搭配,用于治疗肝肾不足引起的血管疾病。

10. 地龙配方:地龙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

地龙配方中地龙与红花、桃仁等药材配伍,适用于治疗因血瘀引起的疼痛。

在使用这些药材配方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合的配方,并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也是维护血管健康的重要措施。

中医药材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

中医药材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

中医药材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各类病变,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疾病等。

这些疾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了当代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这方面,中医药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材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一、中医药材的治疗原理中医药材作为传统的中医疗法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药材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原理主要有两个方面:1. 活血化瘀:中医药材通过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促进血液的循环,帮助消除血管内的瘀血,改善微循环,从而达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效果。

2. 调节气血平衡:中医药材可以通过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的平衡,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增强心脏和血管的自身修复能力,从而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和病情。

二、中医药材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 丹参:丹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它含有丹参酮、丹酚酸等成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引起的症状,如心绞痛和头晕等。

2. 三七:三七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舒张血管等作用。

它含有三七皂苷等成分,可以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强脑血流量,改善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症状,如晕厥和头痛等。

3. 益母草:益母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活血调经、抗凝血等作用。

它含有益母草甙等成分,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子宫血液供应,调节女性内分泌,改善月经不调和痛经等症状。

4. 桑螵蛸:桑螵蛸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等作用。

它含有桑螵蛸碱等成分,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子宫收缩,缓解子宫痉挛引起的痛经等症状。

三、中医药材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中医药材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

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材可以显著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例如,通过服用丹参制剂可以减轻心绞痛的频率和程度,降低冠心病的发作风险;服用三七提取物可以改善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认知障碍和晕厥等症状;服用益母草可以改善月经不调和痛经等妇科疾病。

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王明杰

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王明杰

概述
常用药物
代表方剂
川芎、赤芍、当归、丹参、桃红四物汤 桃仁、红花等
陈皮、香附、元胡、檀香、柴胡疏肝散或血府逐瘀
沉香、柴胡等

人参、西洋参、黄芪、党 补阳还五汤 参、五味子等
桂枝、附子、干姜、细辛、当归四逆汤 川芎等
虫类药如水蛭、土元、虻 大黄蔗虫丸 虫、全蝎、地龙等
概述
活其血 活 脉(改 血 善生理 化 功能) 瘀 化其瘀 的 滞(消 药 除病理 理 变化)
•破血祛瘀 •通络活血 •祛风活血 •凉血活血 •止血活血 •散结活血 •解毒活血 •其 他
活血化瘀中药
概述
和血药-养血活血 活血药-活血行血通瘀 破血药-破血消瘀攻坚
和血类:丹参、当归、赤芍、 丹皮、鸡血藤
活血类:川芎、元胡、蒲黄、 三七、乳香、没药
破血类:水蛭、虻虫、三棱、 莪术等
辨证分型 瘀血痹阻 气滞血瘀 气虚血瘀 寒凝血瘀 顽瘀久瘀
阳脱
四肢厥冷,大汗出,脉微欲绝,表情淡漠,面色□白或暗淡,或浮 前三项中必具两项以上
• 与单一西医治疗方法比较,具有改善症状、毒副作用小、 提高生活质量、经济、适合我国国情等优势。
辨证
标准
必备条件
标 实
痰 浊
偏 寒 胸痛痞满,恶心,心悸, 偏 热 心慌
苔白滑或腻,脉沉滑或结代 胸脘痞满及苔腻或恶心,脉滑
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

血瘀
胸痛、痛有定处,舌质暗或瘀斑,脉弦细、涩促或结代 胸痛及舌质暗有瘀斑
病入络,影响心肝脾等脏腑而致血行 不畅或离经外溢
概述
血瘀证往往和其他病 因间夹一起:如气虚 血瘀、气滞血瘀、痰 阻血瘀、寒凝血瘀、 阳虚血瘀等
血瘀证的现代病理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名称: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四高一多”的特点。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脑血栓、脑栓塞和脑出血等11种疾病。

它是由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粘血症及微循环障碍所引起的。

目前治疗心脑血管的药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单纯的扩血管药,长期用药会使血管失去弹性,导致血管硬化,病情更加严重,甚至血管破裂危及生命;一类是溶脂溶栓类,主要通过药物溶解动脉硬化斑块,并将其排出体外。

此类药物无法防止血管内脂质等垃圾再次沉积,形成新的斑块,溶解速度低于沉积速度,患者只能常年服药。

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不得不做支架、搭桥,但往往会出现血管再狭窄、再闭塞、再损伤现象。

尽管支架、搭桥使一些重症患者暂时度过危险期,但五年内患者平均死亡率却分别上升13% 21. 3%,并且治疗价格昂贵,一般家庭难以接受。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分明确、质量可控、安全性好、纯度较高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组合物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川芎9 18、银杏叶20 40、山楂叶18 30。

上述原料的重量份配比优选川芎12 16、银杏叶25 35、山楂叶22 沈。

银杏叶,为银杏科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 L.的干燥叶。

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敛肺平喘,化浊降脂;用于淤血阻络,胸痹心痛,中风偏瘫,肺虚咳喘,高脂血症。

银杏叶主要成分为黄酮苷和二萜内酯及有机酸。

银杏叶主要具有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细胞代谢,降低脑血管阻力,保护脑组织,降低脑缺血造成的脑组织损伤,稳定脑细胞膜,改善脑功能多方面的效应。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提取物和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发明专利]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提取物和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公布说明书[11]公开号CN 1895307A[43]公开日2007年1月17日[21]申请号200610085739.2[22]申请日2006.06.28[21]申请号200610085739.2[71]申请人南京蓝本科技有限公司地址210029江苏省南京市华侨路81号40号楼[72]发明人封思阳 王晓雷 刁勇[51]Int.CI.A61K 36/185 (2006.01)A61K 36/638 (2006.01)A61K 9/00 (2006.01)A61K 9/08 (2006.01)A61K 9/19 (2006.01)A61K 9/20 (2006.01)A61K 9/48 (2006.01)A61P 9/10 (2006.01)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7 页[54]发明名称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提取物和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提取物和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该中药提取物以女贞子为原料,主要含有红景天苷及其有效部位。

本发明女贞子的提取物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冠心病和脑卒中治疗。

200610085739.2权 利 要 求 书第1/1页1、一种女贞子提取物,其特征在于红景天苷及酪醇的含量之和在3%到10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取物,由以下方法制备得到:以水溶性溶剂作为提取溶剂提取女贞子,提取液浓缩至浸膏,干燥,提取液浓缩至干或浓缩至适量,得到提取浓缩物。

所述的水溶性溶剂选自水、丙酮或C1-4的直链或支链的脂肪族醇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

得到的提取浓缩物经有机溶剂萃取,得到萃取物,干燥,即得粗提物。

所述的有机溶剂选自石油醚、氯仿、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的一种或几种。

3、权利要求1、2所述的女贞子提取物,其制备方法进一步包括:得到的粗提物用层析柱进行分离,以体积比0-100∶100-0的乙醇∶水或者甲醇∶水或者丙酮∶水进行梯度洗脱,分段收集流出液,其中所述的层析柱选自大孔树脂柱、聚酰胺柱、硅胶柱、氧化铝柱或葡聚糖凝胶柱;将上述流出液中含有红景天苷及酪醇的流出液合并,回收溶剂,浓缩至干,干燥后得到精提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8、茯苓:甘淡平,归脾心肾经,甘淡渗利,性平不偏,补
虚,既渗湿利水,又健脾宁心,凡水湿停饮,无论寒热与否
或兼脾虚皆宜,水煎服10-15克,
或入丸散,药理:利尿,增强机
体免疫功能,调节胃肠功能, 保肝,抗肿瘤抗菌
• 19、木通: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苦寒泄劲降,通行经脉,主入 心小肠经,上清心火下利小便,导热下行,善利水通淋,泄热, 通经下乳,治湿热淋痛与水肿之 要药,又治心火上炎,下移小肠 之良药,治浮汁不下及湿热痹之 木 通
,抗炎及镇痛
• 9、当归:甘辛温,肝心脾经,甘温补润,辛温行散,补血活血,
调经止痛,润肠通便,散寒,治血虚血瘀有寒证,妇科调经要药。
水煎服6-12或入丸散,当归身补血,当归尾破血,全当归和血。 药量:抗盆血,促进免疫功能,抑制 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心肌缺血缺 氧,扩张外周血管,降压,兴奋或抑 制子宫平滑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当 归
降脂,抗炎及保肝。
• 10、何首乌:苦甘涩,微温,归肝肾经,甘补兼涩,不腻不燥,
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生用行泄补虚力弱,能解毒,截疟,润
肠燥,水煎服制用6-12生用3-6,或入丸散,补益精血制用,解
毒截疟润肠通便生用。药理:保暖造
血功能,增免疫力功能,降脂,抗冠
何 首 乌
动脉粥样硬化,增冠脉血流量,抗心
治疗心血管疾病常用的中草药
广西中医药大学专家楼 王明杰
1、香加皮:辛苦温,有毒,肝肾心,药
力强,祛风湿强筋骨,能强心利水而消肿, 治心衰性水肿最宜,4~9水煎浸酒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汤洗浴,不与地高辛同用
2、景田三七:苦甘平,归肝心经。 化瘀而止血,宁心安神,解毒, 水煎服10~15克,鲜50~100,入丸 散捣汁外用适量,治各种出血, 跌打损伤,心悸,失眠,烦躁不 安
甘温性不滋腻,补心脾益气
血,安心神,治心脾两虚, 或气血不足良药,治心悸怔
忡,失眠健忘,水煎9-15
• 13、麦冬:甘微苦,肺心
胃经,滋养清润之品,养
阴生津而润肺益胃,清养
麦 冬
心神,除烦安神,滋润肠
燥而通便,水煎6-12或入
丸散,滋阴清心不去心。
• 14、龟甲:甘咸寒,肝肾心
经,甘寒质重,标本兼治, 龟 甲
• 3、连翘:苦微寒, 肺心胆,苦寒清解, 既清解热毒,又疏 透消散,利尿,治 热入心包,水煎或 入丸散,6-15连翘 心长清心火
• 4、百合:甘微寒,归肺心 经,甘而滋养,微寒清凉, 养阴清肺,润肺止咳,虚 咳劳嗽,能清心除烦,安 神定志,治虚烦惊悸,失 眠多梦及精神恍惚,水煎 6-12或入丸散
• 16、西洋参:苦微甘凉,心肺
肾,苦凉清泄,微甘能补,为
凉补之品,善补气养阴,清火
生津,治气阴两虚或阴虚津伤
诸证,水煎服3-6克另煎
• 17、刺五加:甘辛微苦温,
脾肾心,本品甘补辛散,苦
泄温通,入脾经善补气健脾,
入肾经善益肾强腰,入心经,
养心安神,走脉络善活血通
经,9-20克,可浸酒或入丸
散。
滋清镇潜止血之品,即滋肾,
清虚热,又补肝肾潜肝阳,
还益肾健骨,养血补心,凉
血止血,水煎9-30打碎先煎。
• 15、五味子(北):酸温,归肺肾心经,味酸收涩,性温质润, 敛补兼备,上能敛肺止咳平喘,下能滋肾涩精止泻,内能生津宁 心安神,外能固表收敛止汗,水煎2-6 药理:镇咳,祛痰,镇静,保肝,扩张 血管,调心肌细胞能量代谢,调免疫功 能,抗溃疡和衰老。 五 味 子
• 21、肉桂:辛甘热,肾脾心肝经,辛甘性热,纯阳温散,入肾经善温 补命门之火而益阳消阴,引火归元,为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之要药, 及脾经善温脾阳为治阳虚之寒佳,入心肝血分,善散血分阴寒而温经 通脉,治寒凝血瘀常用。水煎服后下2-5克,研末1-2克,或入丸散, 官桂用量可加大,孕妇有实热,血热 妄行忌用,阴虚火旺不单用,本品强 心,扩血管,抗血栓形成,抗缺氧,
3虚寒腹痛4阳虚水肿,痰饮5风寒湿痹,经
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ZHENGJIA。
药理:促汗解热,扩皮肤血管,抗菌,抗病
毒,镇静,抗惊劂,抗炎,抗过敏,增加冠
脉血流量,强心,利尿,健胃,促胃肠蠕动
及抑制肿瘤。兼备,化
瘀止血,活血止痛,补虚强体,止血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之长,治
肌缺血,抗衰老,保肝及抗菌。
• 11、白芍:苦酸微寒,肝脾经,养血调经,柔肝止痛,又敛阴止
汗,平抑肝阳,阴血亏虚,肝急阳亢,诸证,兼治体虚多汗,水
煎服5-9或入丸散适量,炒用,养血调经, 生用平肝敛阴。药理:调节免疫功能,镇 静镇痛,解痉,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冠状
动脉,降压,抗炎及保肝。
• 12、龙眼肉:甘温,心脾经,
出血瘀血证之良药,兼体虚更适合,水 煎服3-9,末1-3,外用研末调服。 药理:止血抗血栓,扩张血管,降血压, 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抗心律失常, 抗炎,镇静,镇痛,增强肾上腺皮质功 能,调节糖代谢,保肝,抗衰老,抗辐 射,抗菌,抗肿瘤。
• 8、蒲黄:甘平,肝心包经,甘缓不峻,生用活血化瘀止血兼利 尿,炒用收涩止痛化瘀包煎,5-10,或入丸散,适量外用,干掺 或调用,孕妇慎用因具缩宫效果。药 理:促血凝,止血,抗血小板聚集, 扩张血管,降压,抗心肌缺血,抗动 脉粥样硬化,改善微循环,兴奋子宫
佳品,水煎3-6克,或入丸散。
• 20、干姜:辛热归脾胃心肺经,本品辛热温散,祛脾胃寒邪,助脾胃 阳气,为温中散寒之要药,实寒虚寒皆宜,入心经,回阳能脉,常配
附子治亡阳欲脱之证,能温肺化饮,治寒饮咳喘,水煎服3-10克,或
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药理:扩张血管,强心,升压,抗缺氧,增 强肠道运动,促消化,抗溃疡,保护胃 膜,利胆止吐,镇痛镇静,解热,抗炎 ,提高免疫,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 形成,抗过敏,抗菌及镇咳祛痰。
• 5、山楂:酸甘微温脾胃肝,活血 散瘀,消食化积,水煎9-12或入丸
散。药理:助消化,降脂,抗动脉
粥样硬化,抗心绞痛,强心降压,
抗心律失常,增加冠脉血流量,扩
张血管,缩宫,抗菌,调节体液与 细胞免疫功能,抗癌。
• 6、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辛温发散,既走表又走里,长于 助阳,温通经脉,温中散寒,并通阳化气行水消肿,治1风寒虚有汗, 风寒表无汗,2胸痹作痛,阳虚心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