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鸿门宴同步检测题

合集下载

高中 第4专题鸿门宴检测题 必修3 试题

高中 第4专题鸿门宴检测题 必修3 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浠水县团陂高级高中语文第4专题鸿门宴检测题苏一、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倍,通“背〞,违犯。

蚤,通“早〞,早些。

5.不者,假设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7.项王那么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8.令将HY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膜,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㈡、一词多义1.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②故听之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①故旧、交情②因此③特意2.去:①相去四十里。

②脱身独去。

①间隔②分开3.如:①闻妻言,如被冰雪②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③如,过瓜州扬子桥④万事如意⑤如其离违,宜别图之⑥HY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⑦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⑧如其礼乐,以俟君子⑨空空如也⑩沛公起如厕⑾①如②比、及③到、往、去④顺、随⑤假设、假设⑥动词,好似⑦或者、或者者⑧至于⑨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⑩往,到……去4.然:①沛公默然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③不然,籍何以致此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然而③这样5.为:①使子婴为相。

②为击破沛公HY!③不者,假设属皆且为所虏!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⑤为之奈何⑥HY中无以为乐。

⑦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⑧何辞为?①任,做②替,给③被④替,给;制定⑤处理对付⑥作为⑦是⑧句末语气词6.之: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HY。

②为之奈何?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

⑤珍宝尽有之。

①到②代词,这③取消句子的HY性④构造助词,的⑤助词,衬字,无义①.:古:黄河以北地区今:份名。

②.所以:古:……的原因今:表因果的连词③.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男女结为夫妻关系④.再:古:两次今:第二次㈣、指出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①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同步练习4(苏教版必修3).doc

《鸿门宴》同步练习4(苏教版必修3).doc

③沛公不胜杯杓 ④刑人如恐不胜 ⑤张良出,要 ⑧令将军与臣有郤⑨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B.①⑤⑧⑨⑩D.③④⑦⑧⑨ B.圉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相如因持璧却立B.而听即谡,欲诛有功之人 D.沛公居山东时 B.巨是凡人 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1. 下列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距关,毋内诸侯②旦日飨士卒项伯 ⑥拔剑切而啖之 ⑦目眦尽裂 也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A.①②⑤⑦⑩C.②③⑤⑥⑧2. 选出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A.不如因善遇之C.困拔刀斫前奏案 45分钟过关检测鸿门宴3. 选出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项伯乃復驰之沛公军 B.范增数目项王 C.常以身驛蔽沛公D.吾得见事之 4. 选出与“籍吏民,封府库”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项 A.交戟之士欲生不内 B.刑人如恐不胜 C.沛公奉卮酒为寿D.目夜望将军至E.沛公欲舌关中F.此其志不在今 5. 指出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义与今义基本一致的一项 A.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C.f >项伯复夜去E.将军战迥寸匕6. 何式与其他二何不同的一何是A.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C.籍何以至此二、阅读部分(32分)(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12分,每小题4分)(甲)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羽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 河南,不自意先入关破秦,与将军复相见。

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羽曰:“此沛 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 ”羽因留沛公饮。

范增数目羽击公,羽不应。

范 增起,出谓项庄曰:“君王为人不忍。

汝入,以剑舞,因击沛公杀之。

不者,汝属且为所虏。

” 庄入为寿,寿毕曰:“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以拔剑舞,项伯亦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樊哙闻事急,直入,怒甚。

羽壮之,赐以酒。

哙因谯让羽。

有顷,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

置车官属,独骑,樊哙、靳强、腾公、纪成步从间道走军。

使张良留谢羽。

高中语文鸿门宴同步练习3 人教版

高中语文鸿门宴同步练习3 人教版

高中语文鸿门宴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卮.酒(zhī)刀俎.(zǔ)鲰.生(qǔ)瞋.目(chēn)B.戮.力(lù)杯杓.(zhuó)犒.劳(hào)樊.哙(fàn)C.不.者(fǒu)美姬.(jī)崤.山(yáo)玉玦.(quē)D.彘.肩(zhì)参乘.(shènɡ)侍.坐(shì)目眦.(zì)答案:D(A项中“鲰”应为“zōu”;B项中“犒”应为“kào”“杓”应为“sháo”;C项中“玦”应为“jué”。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旦日飨.士卒飨,犒劳。

B.此亡秦之续.耳续,后继者。

C.沛公起如.厕如,如同。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幸而。

答案:C(“如”在该句中应理解为“去,径”。

)3.句中加点词与“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的“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素善留侯张良B.范增数目项王C.人皆得以隶使之D.籍吏民,封府库答案:C(例句中,“兄”是名词用作状语,翻译成“像对待兄长那样”。

而在四个选项中,加点的四个字都是名词,但所处位置不同,故担任的责任就不同了。

A项中“善”是形容词作谓语动词;B项中的“目”是名词作谓语动词;D项的“籍”也是名词作谓语动词;只有C项与“兄”的用法一样,翻译成“像奴隶一样”。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范增数目.项王B.沛公起如.厕C.素善.留侯张良D.买五人之距而函.之答案:B(其余三项名词活用动词。

)5.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①距关,毋内诸侯②沛公不胜杯杓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④范增数目项王⑤令将军与臣有郤⑥秋毫不敢有所近⑦拔剑切而啖之⑧张良出,要项伯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A.①③④⑤B.②⑤⑦⑨C.②④⑥⑧D.①③⑤⑧⑨答案:D(①“距”通“拒”“内”通“纳”,③“倍”通“背”,⑤“郤”通“隙”,⑧“要”通“邀”,⑨“蚤”通“早”。

《鸿门宴》同步测试题25

《鸿门宴》同步测试题25

〖必修三〗《鸿门宴》同步测试题《鸿门宴》同步测试题一、下列各组词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切而啖(d n)之按剑而跽(jì)曰毋内(nèi)诸侯闻左公被炮(p o)烙B.从数骑(jì)入古寺防伺(sì)甚严好(h o)美姬沛公不胜(shēng)桮杓C.欲王(w ng)关中瞋(zhēng)目视项王范增说(shuō)项羽曰旦日飨(xi ng)士卒D.自坐幄(wū)幕外瞿(jù)然注视皆为(wèi)五虎张良出,要(y o)项伯二、下列各组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1.A.使子婴为相。

B.臣为韩王送沛公。

C.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D.吾属今为之虏也。

()2.A.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B.项王未有以应。

C.具告以事。

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3.A.立而饮之。

B.拔剑切而啖之。

C.未有封候之赏,而听细说。

D.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

()4.A.拜夫人于堂上。

B.得复见将军于此。

C.因击沛公于坐。

D.贪于财货,好美姬。

三、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旦曰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范增起,出召项庄。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四、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1.A.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

B.沛公欲王关中。

C.常以身翼蔽沛公。

D.籍吏民,封府库。

()2.A.素善留侯张良。

B.秋毫不敢有所近。

C.汝复轻身而昧大义。

D.项伯杀人,臣活之。

()五、下列语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不同的是1.例句:客何为者?A.大王来何操?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C.沛公安在?D.问何以战。

()2.例句: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A.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D.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六、下列各组中对例句的解释正确的项是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高中 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鸿门宴 必修3 试题(共15页)

高中 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鸿门宴 必修3 试题(共15页)

鸿门宴5分钟训练(xùnliàn)(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以下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A.卮.酒〔zhī〕鲰.生〔qǔ〕瞋.目〔chēn〕人为刀俎.〔zǔ〕杓.〔zhuó〕犒.劳〔hào〕樊哙.〔kuài〕戮.力同心〔lù〕跽.〔jì〕飨.客〔xiǎnɡ〕玉玦.〔quē〕否.极泰来〔pǐ〕D.彘.肩〔zhì〕参乘.〔shènɡ〕毋.庸〔wú〕睚眦.必报〔zì〕思路解析:A项中“鲰〞应读“zōu〞;B项中“杓〞应读“sháo〞,“犒〞应读“kào〞;C项中“玦〞应读“jué〞。

答案:D2.文学文体常识填空。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创始了我国正史的体例,它分〔12篇〕、〔30篇〕、〔70篇〕、书〔8篇〕、表〔10篇〕等五种体裁,一共130篇,50余万字。

鲁迅曾高度赞誉?史记?为“,〞。

作者,字子长,〔时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曾任太史令,他曾自述编著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思路解析:识记并积累一定数量的文学常识,既有助于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也有利于知人论世,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由于这类题目的才能要求一般较低,解答时在熟记的根底上细心书写就行了。

答案(dáàn):纪传体本纪世家列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西汉3.以下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①距关,毋内诸侯②因击沛公于坐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④范增数目项王⑤令将HY与臣有卻⑥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⑦拔剑切而啗之⑧张良出,要项伯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⑩秋毫不敢有所近A.①③⑥⑦⑨B.②④⑤⑦⑩C.②④⑥⑧⑩D.①③⑤⑧⑨思路解析:此题所选例句均出自课文注解,目的在于检测预习效果。

①“距〞通“拒〞,“内〞通“纳〞;②“坐〞通“座〞;③“倍〞通“背〞;⑤“卻〞通“隙〞;⑦“啗〞通“啖〞;⑧“要〞通“邀〞;⑨“蚤〞通“早〞;⑩“豪〞通“毫〞。

鸿门宴练习题及答案(3篇)

鸿门宴练习题及答案(3篇)

鸿门宴练习题及答案(3篇)鸿门宴练习题及答案(第一篇)练习题一、选择题1. 《鸿门宴》出自哪部史书?A. 《史记》B. 《汉书》C. 《资治通鉴》D. 《左传》2. 鸿门宴的主要人物不包括以下哪位?A. 项羽B. 刘邦C. 张良D. 赵高3. 鸿门宴中,谁向项羽告密说刘邦欲称王?A. 曹无伤B. 范增C. 项伯D. 张良4. 鸿门宴中,范增为何物以示项羽应杀刘邦?A. 玉玦B. 玉佩C. 玉玺D. 玉环5. 鸿门宴中,刘邦借口何事逃离宴会?A. 洗手B. 如厕C. 患病D. 接见使者二、填空题1. 鸿门宴中,项羽的军队驻扎在_________,刘邦的军队驻扎在_________。

2. 鸿门宴中,刘邦送给项羽的礼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3. 鸿门宴中,项伯与张良的关系是_________。

4. 鸿门宴中,刘邦对项羽说的“约为兄弟”是指_________。

5. 鸿门宴后,项羽封刘邦为_________。

三、简答题1. 简述鸿门宴的背景。

2. 鸿门宴中,范增为何坚持要杀刘邦?3. 鸿门宴中,项伯为何要保护刘邦?4. 鸿门宴中,刘邦是如何逃脱的?5. 鸿门宴对楚汉争霸有何影响?四、论述题1. 论述鸿门宴中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 分析鸿门宴中刘邦的智谋及其在楚汉争霸中的作用。

答案一、选择题1. A2. D3. A4. A5. B二、填空题1. 坑门、霸上2. 白璧一双、玉斗一双、黄金百镒3. 儿女亲家4. 刘邦与项羽结为兄弟5. 汉王三、简答题1. 简述鸿门宴的背景。

鸿门宴发生在秦朝灭亡后,楚汉争霸初期。

当时,项羽和刘邦是反秦联军的主要领袖。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威震天下,而刘邦则趁机攻入关中,占领咸阳,并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赢得了民心。

项羽得知刘邦欲称王关中,极为不满,遂率军西进,直逼刘邦驻军地霸上,鸿门宴由此展开。

2. 鸿门宴中,范增为何坚持要杀刘邦?范增认为刘邦有野心,且深得民心,是项羽称霸天下的最大威胁。

高中语文 4.10.2《鸿门宴》同步测试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4.10.2《鸿门宴》同步测试 苏教版必修3

《鸿门宴》随堂练习一、课内阅读(86分)(一)阅读文章第一段,完成1-5题。

(19分)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3分,每3字1分)①沛公欲王.()关中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范增说.()项羽曰④好.()美姬⑤皆为.()龙虎⑥未得与项羽相.()见⑦使子婴为相.()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分,每词0.5分)①旦日飨.士卒()②范增说.项羽曰()3.解释下列多义词。

(7分,每空0.5分)⑴军①沛公军霸上()②为击破沛公军()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⑵相①未得与项羽相见()②使子婴为相()⑶为①为击破沛公军()②皆为龙虎()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⑷在①沛公兵十万,在霸上()②此其志不在小()⑸于①使人言于项王曰()②贪于财货()③长于臣()4.翻译文段中划线的句子。

(4分,每句2分)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译文: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译文:5.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4分,每空1分)本段文字交待了刘、项双方的对比,表明项羽一方,。

但此时双方此时本应“戮力攻秦”,而曹无伤的告密,。

(二)阅读文章第二段,完成6-12题。

(33分)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鸿门宴》同步练习 (1)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鸿门宴》同步练习 (1)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鸿门宴》同步练习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相比于西方国家广泛流行的分餐制,中国人更习惯聚餐。

其实,中国人一开始也采取的是分餐制。

《史记》所载的“鸿门宴”故事,就是分餐制的形式。

刘邦一行登门拜会,项羽留刘邦等人吃饭,席间,项羽、范增、项伯、刘邦、张良等人分坐于不同方位,这正是分餐制的典型场景。

如果他们几个人围着一个桌子吃饭,项庄也就不可能通过舞剑的方式去杀刘邦了,因为那样做项羽也会有危险。

不仅史书记载如此,大量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也证明是这样的。

山东诸城出土的前凉“髡刑图”画像砖,体现了汉代人用餐的场景。

图中官吏列坐,一人面前放置一份盛有食物的餐具。

还有四川郫都区出土的“宴饮舞乐百戏”画像砖,图中有五个人席地而坐,一人面前摆有一案,众人分餐而食。

中国人早期实行分餐制,与家具的形制有关。

中国一开始没有椅子、桌子这样的家具,人们通常席地而坐。

将杯盘直接放在席子上既不卫生也不雅观,于是吃饭时通常还有一种食案,只是它比较低矮。

在汉墓中出土过一幅《宴饮观舞图》壁画,表现的是人们就餐的场景,图中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小食案,这种小食案其实就是食盘的变形。

颜师古在《急就章注》中解释:“无足曰盘,有足曰案,所以陈举食也。

”与食盘不同,这种小食案下面有足,便于放在席上。

《后汉书》记载,隐士梁鸿从太学毕业后厌倦官场,还乡后娶孟光为妻,夫妻二人后转徙吴郡,靠帮工维持生计。

梁鸿每次回来,“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孟光举的“案”,就是当时常见的小食案。

魏晋以后,各民族之间加快了交流与融合,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人们的服饰、家具和用餐器具有了许多革新,进而影响到用餐的形式。

与汉人传统服饰不同,少数民族的“胡服”以袖窄、紧身、圆领、开衩等特点而更适合活动,在用餐时不容易碰翻杯盘,也不容易沾上油污。

少数民族所使用的“胡床”,类似于人们后来一直用的“马扎”,已经是一种高足坐具了。

高中试卷-3 《鸿门宴》(同步习题)(含答案)

高中试卷-3 《鸿门宴》(同步习题)(含答案)

《鸿门宴》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鸿门宴》人物的性格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

《鸿门宴》选自该书的《项羽本纪》。

C.古代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再次为北向,西向为待者座,《鸿门宴》的“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体现项羽的自高自大。

D.《史记》语言精练,有生命力,很多词语已固定为今天的成语,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劳苦功高”就出自《史记·鸿门宴》。

【答案】B【详解】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B项,《史记》不是编年体史书,而是记传体。

故选B。

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开始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

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我们又可见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的尊敬。

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D项,刘邦对项羽“由衷的尊敬”和“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错,应该都是虚情假意。

故选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鸿门宴》中,刘邦与项羽、张良与范增、樊哙与项庄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物形象______,跃然纸上。

《鸿门宴》同步练习(含答案)

《鸿门宴》同步练习(含答案)

《鸿门宴》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⑤为国以礼,其言不让⑥不足为外人道也⑦若属皆且为所虏⑧如今人方为刀俎A.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⑤②④③⑧⑥/⑦2.下列关于文中的文化常识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B.《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因为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同为解释《春秋》的作品,所以它又被人们合称为“春秋三传”。

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后由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

D.在《鸿门宴》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南向最尊,次为北向,再次为东向,最次为西向。

我们从座次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3.下列句子中黑体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夜缒而出②沛公军霸上③烛之武退秦师④使使以闻大王⑤道芷阳间行⑥项伯杀人,臣活之⑦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⑧箕踞以骂⑨群臣怪之A.①⑧/②⑤/③④⑥/⑦⑨ B.①②/⑤⑧/③④⑥⑦/⑨C.①②/⑤⑧/③⑦⑨/④⑥ D.①⑧/②⑤/③④⑥⑦/⑨4.在下面四个句子中补出的宾语“之”,不正确的一项是()A.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B.则与(之)一生彘肩C.则与(之)斗卮酒D.窃为(之)大王不取也5.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与“不如因善遇之”中的“因”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C.因循守旧D.余因得遍观群书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沛公居山东时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D.财物无所取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张良出,要项伯B.皆为龙虎,成五采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大礼不辞小让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3.《鸿门宴》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鸿门宴》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鸿门宴》同步练习(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司马迁是一个史官,对于那样一个泱泱大国,他所能做的多半是记录。

和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他可以改变的东西相当有限,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

客观地讲,后人纪念司马迁,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这让司马迁成为了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悲情英雄。

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淹没在一个所谓“盛世”的大汉。

司马迁的爱憎分明是大部分人爱他的主要理由,但这四个字却远远不能概括司马迁的全部。

之所以他的名字能够和他的《史记》一起被载入史册,不仅因为他有一颗心怀天下的赤诚之心,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一个史官和一个人的境界——真。

这种真概括起来就是一种“实录精神”,这种精神源于他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也一直延续到司马迁生命的终点。

为了得到历史最真实的素材,司马迁必须以最近的距离去触摸每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今天才得以将《史记》奉为历史真实公正的范本。

从技术上讲,司马迁收集史料的方式是原始而落后的,没有碳-14定位仪,没有多少人的协助,也没有今天史学家们系统的理论知识,他能做的只是朴实的记录。

面对现实,记录现实,秉笔直书,看上去不及征伐疆场将领之勇,也不及社稷江山帝王之智,但司马迁的《史记》真实的呈现告诉我们,王侯将相、布衣百姓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又一个等质量的元素,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记录方式,对于司马迁来说既是一位史官的职责,更是他胸中最大的心愿。

比了解到真相更难的是把真相说出来,而钱与权正是说出真相最大的阻碍。

幸运的是,历史人物不会因为自己的丑像被暴露而找司马迁算账,但他所经历着的一切钱与权的现实压力,却也着实考验着他作为一个史官的秉性——而他做得很好。

实录精神的存在需要社会的宽容,也需要实录者的勇气,而一个宽容的社会也注定会增加实录者的勇气。

记录现实比记录历史更需要勇气,因为现实中的丑陋者从来害怕让人知道自己的丑陋,而记录也远远不止于美丑之辩!不要说记录者代表正义,但起码应该代表事实——这是记录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鸿门宴练习及答案2024

鸿门宴练习及答案2024

鸿门宴练习及答案2024一、练习题(一)选择题1. 《鸿门宴》出自哪部史书?A. 《史记》B. 《汉书》C. 《资治通鉴》D. 《左传》2. 项羽在鸿门宴上为何没有杀刘邦?A. 项羽心慈手软B. 张良的智谋C. 项伯的劝阻D. 刘邦的狡猾3. 下列哪项不是鸿门宴中的重要人物?A. 项羽B. 刘邦C. 张良D. 荆轲4. 鸿门宴中,谁向项羽告密,说刘邦有称霸天下的野心?A. 项伯B. 范增C. 曹无伤D. 张良5. 鸿门宴中,范增为何对项羽不满?A. 项羽不听劝告B. 项羽优柔寡断C. 项羽心慈手软D. 项羽贪图享乐(二)填空题1. 《鸿门宴》的作者是_________,他是西汉著名的_________。

2. 鸿门宴发生的背景是_________战争时期,刘邦和项羽争夺_________。

3. 鸿门宴中,刘邦通过_________的智谋和_________的帮助,成功脱险。

4. 范增在鸿门宴中多次向项羽暗示要杀刘邦,但项羽_________。

5. 鸿门宴后,刘邦_________,最终在_________中战胜项羽,建立汉朝。

(三)简答题1. 简述鸿门宴的起因和结果。

2. 分析鸿门宴中项羽的性格特点。

3. 张良在鸿门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4. 鸿门宴对后世有什么影响?5. 你认为鸿门宴中谁是最关键的人物?为什么?(四)论述题1.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鸿门宴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 鸿门宴中,刘邦和项羽的智谋和性格对最终结果有何影响?3. 从鸿门宴看古代政治斗争中的权谋与智慧。

4. 鸿门宴对现代企业管理有何启示?5. 结合鸿门宴,谈谈你对“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理解。

二、答案解析(一)选择题答案1. A. 《史记》解析:《鸿门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名篇。

2. C. 项伯的劝阻解析: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他在鸿门宴中多次劝阻项羽,使刘邦得以脱险。

3. D. 荆轲解析:荆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与鸿门宴无关。

《鸿门宴》同步测试(含答案)

《鸿门宴》同步测试(含答案)

《鸿门宴》同步测试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从小路B.张良入谢谢:辞谢C.再拜献大王足下再:第二次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督过:责备2.下列各句中的“之”字,指代对象相同的两句是()①闻大王有意督过之②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③亚父受玉斗,置之地④吾属今为之虏矣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3.下列各组句子中相关实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置B.谢C.坐D.如4.下列对各句中加粗词按其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沛公欲王关中②项伯杀人,臣活之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④沛公军霸上⑤籍吏民,封府库⑥常以身翼蔽沛公⑦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⑧吾得兄事之A.①⑤⑥/②③④⑧/⑦ B.①④⑤/②③⑦/⑥⑧C.①④⑤⑥/②③/⑦⑧ D.①④⑤⑥/②⑧/③⑦5.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与“于是项伯复夜去”中的“夜”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C.范增数目项王D.间至军中6.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吾属今为之虏矣B.亚父者,范增也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D.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7.补写出下列语句中的空缺部分。

(1)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者项庄拔剑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8.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鸿门宴》同步练习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鸿门宴》同步练习

《3鸿门宴》同步练习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距关,毋内诸侯B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C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 .张良出,要项伯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 B .此亡秦之续.耳 续:继续C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幸:幸而 D .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破,使动用法,可译为“击碎”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籍.吏民B .沛公军.霸上 C .范增数目.项王 D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4.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乃.令张良留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公为我献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何辞为.5.下列各项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B.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C.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6.与“因击沛公于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具告以事 B.长于臣C.得复见将军于此D.大王来何操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如今________________,我为鱼肉。

(2)所以遣将守关者,________________。

(3)今者项庄拔剑舞,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大礼不辞小让。

二、迁移发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鸿门宴同步检测及答案解析

鸿门宴同步检测及答案解析

《鸿门宴》同步检测及答案解析一、语用小题夯基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刑人如恐不胜胜:尽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为王C.窃为大王不取也窃:急切D.项王按剑而跽曰跽:跪直身子。

两膝着地,上身挺直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B.沛公居山东时C.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D.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②常以身翼蔽沛公④籍吏民,封府库①沛公军霸上③范增数目项王⑤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⑥项伯杀人,臣活之A①③④/②⑤/⑥B⑤/③④/⑥①②C.②⑥/③④⑤/①D.③⑥/⑤/①②④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立而饮之剑切而啖之B.拔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项王未有以应C其意常在沛公也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D.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人与非常也然而不王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5.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②客何为者③大王来何操⑤竖子不足与谋⑧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⑩沛公安在⑥长于臣④具告以事⑦吾属今为之虏矣⑨此天子气也A.①⑧⑨/②③④⑥/⑤⑩/⑦B.①⑧⑨/②③⑩/④⑤⑥/⑦C.①⑧⊙/②③⑩/④⑥/⑤/⑦D.①⑧/②③④⑥/⑤⑩/⑦⑨6.在横线上补写三个句子,要求句式整齐,构成排比句。

《项羽本纪》描写了一出有着史诗般气魄的历史悲剧,其中,有成功的英雄,也有失败的豪杰。

《鸿门宴》以传神的笔触,写出了项羽磊落的气概,,范增无奈的心情。

7.用人和纳谏是否得当往往决定着政治斗争的成败。

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将下面这副对联的上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霸王乌江围项羽喜得江山下联:沛公鸿门放刘邦痛失天下二、类文阅读拓展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樊哙传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

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

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

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高中语文】《鸿门宴》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鸿门宴》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 鸿门宴同步练习1.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美姬.(jī)飨.(xiǎng)德怀恩帷.(wéi)幕目眦.(cì)尽裂B.鲰.(zōu)生所佩玉玦.(jué)卮.(zhī)酒刀枪剑戟.(jǐ)C.参乘.(chéng)戮.(lù)力同心瞋.(chēn)目七郤.(xì)八手D.芷.(zhǐ)阳彘.(zhì)肩斗酒刀俎.(zǔ)以肉啖.(tán)虎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A.君安与项伯有故.故:老交情。

B.范增数.目项王数:屡次。

C.大礼不辞小让.让:允许。

D.沛公则置.车骑置:留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因.击沛公于坐②不如因.善遇之B.①贪于.财货,好美姬②得复见将军于.此C.①不然.,籍何以至此②项王默然.不应D.①为.击破沛公军②窃为.大王不取也4.下列关于通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B.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陪”,陪同)D.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C.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D.封闭..宫室,还军霸上6.从词类活用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常以身翼.蔽沛公C.道.芷阳间行D.吾得兄.事之7.从文言句式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吾属今为之虏矣。

B.沛公安在?C.客何为者?D.大王来何操?8.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

“山东”指崤山以东地区,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B.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南向最尊,次为东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帝王与臣下落座时,帝王面北,臣下面南;宾主之间落座,宾东向,主西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
〖原创〗《鸿门宴》同步测试题
〖作者/会员名〗紫竹依
〖Email〗zizhuyi1979@
《鸿门宴》同步测试题
一、下列各组词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切而啖(d n)之按剑而跽(jì)曰
毋内(nèi)诸侯闻左公被炮(p o)烙B.从数骑(jì)入古寺防伺(sì)甚严
好(h o)美姬沛公不胜(shēng)桮杓C.欲王(w ng)关中瞋(zhēng)目视项王范增说(shuō)项羽曰旦日飨(xi ng)士卒D.自坐幄(wū)幕外瞿(jù)然注视
皆为(wèi)五虎张良出,要(y o)项伯二、下列各组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1.A.使子婴为相。

B.臣为韩王送沛公。

C.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D.吾属今为之虏也。

()
2.A.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B.项王未有以应。

C.具告以事。

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3.A.立而饮之。

B.拔剑切而啖之。

C.未有封候之赏,而听细说。

D.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

()
4.A.拜夫人于堂上。

B.得复见将军于此。

C.因击沛公于坐。

D.贪于财货,好美姬。

三、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旦曰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范增起,出召项庄。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四、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1.A.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

B.沛公欲王关中。

C.常以身翼蔽沛公。

D.籍吏民,封府库。

()
2.A.素善留侯张良。

B.秋毫不敢有所近。

C.汝复轻身而昧大义。

D.项伯杀人,臣活之。

()
五、下列语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不同的是
1.例句:客何为者?
A.大王来何操?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沛公安在?
D.问何以战。

()
2.例句: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A.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D.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
六、下列各组中对例句的解释正确的项是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
A.因为要防备其它强盗出去进来和意外的事故,所以就派遣了军队把守函谷关。

B.因为要防备其它强盗进来和意外的事故,所以就派遣了将士中把守函谷关的人。

C.之所以派遣军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强盗进来和意外的事故。

D.之所以派遣将士中把守函谷关的人,是为了防备其它强盗出来进去的和意外的事故。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
A.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刑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B.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连行刑的人都不能胜任了。

C.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了人如果不能列举出来,行刑的人恐怕就不能胜任了。

D.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了人如果不能列举出来,刑罚人恐怕没有用尽(酷刑)。

答案:
一.A.“啖”,应为(d n);“内”,应为(n );“炮”,应为(p o)。

C “嗔”,应为(chēng);“说”,应为(shu ì)。

D “幄”,应为(wò);“为”,应为(wéi)。

二、1.A A,动词,做、任。

B、C、D都是介词。

2.A A,连词,而。

B、C、D都是介词。

3.C C,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A、B、D都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4.D D,介词,介进动词宾语。

A、B、C都是介词,相当于“在”,和后面的名词,代词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三、B。

A,“蚤”通“早”。

C,“倍”通“背”。

D,“内”通“纳”。

四、1.C C,名词作状语。

A、B、D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2.D D,`动词的使动用法。

A、B、C都为形容词动用。

五、1.B。

A、C、D都是宾语前置句。

2.B,被动句式。

A、C、D都为判断句。

六、1.C。

主要考查对句中“所以……者”和“出入”的理解。

“所以……者”,应译作“之所以……的原因”或“……的原因”。

“出入”偏义词,“进来”。

2.A。

主要考查对句中“如”“举”“刑”“胜”的理解。

“如”,副词,“唯”。

“举”,副词,“穷尽”。

“刑”,名词动用,“刑罚”。

“胜”,副词,穷尽,与“举”同义。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在线投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