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死亡哲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死亡哲学
导读:本文庄子的死亡哲学,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庄子的死亡哲学
张尚仁
(广东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在中外哲学史上,死亡问题在哲学产生之初就是一个重要问题。

庄子则是中国哲学史上死亡哲学研究的开创者。

以往认为,庄子消极厌世,对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其实,庄子以“道”本体论解读死亡;将个人生死放在人类世代延续中进行思考;认为只有善待生命才能善待死亡,还提出了“心死”、“生亡”的死亡观。

在庄子的思想中,唯有真正懂得生命的人,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死亡。

反之,真正认清死亡的人,才能理解生命的价值。

对死亡问题作哲学的理性思考,人生境界才能超越生命的自然意义。

庄子沉思死亡哲学,是希望大家都能深入理解生命,理解生命才能把握生命,才能主宰生命,使自己真正成为生命的主人。

关键词:道家;哲学;生命;死亡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723X(2010)02 - 0013 - 05 老子的《道德经》提出“死而不亡者寿”(第33章)的极富哲理的死亡观,庄子则全面而又深刻地展开了对老子哲学死亡观的论述,
从而形成早期道家的死亡哲学。

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死亡哲学研究的一个开创者。

生死是道家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老子《道德经》第50章说:“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意思是说,世上的每一个人,都要经历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

在所有死亡的人中,能顺自然而寿终正寝的大概占三分之一;因自然灾害或疾病等原因而过早死亡的人也占三分之一。

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本来可以达到自然的寿命,却自己把自己搞得早死了。

为什么会自己搞死自己呢?因为他们太想长生和太想生活得好而企图用自己的胡乱作为去对抗自然。

那些善于顺应自然贵己养生而长寿的人,在陆地上行走时,懂得避开有野牛或猛虎出没的地方,在兵荒马乱的地方他们不穿铠甲。

这样,野牛的角顶不到他,猛虎的爪抓不到他,战场上不被当作敌方的战士因而兵器也不会去刺他。

这是什么缘故呢?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避开有死亡威胁的人和事。

老子提出了人的生死问题,认为人人都追求长寿,为了达到长寿的目的,一些人采取的是“生生之厚”的办法;一些人采取的是避开死地的办法。

采取“生生之厚”的办法,不仅达不到长寿的目的,反而归入到“动之死地”的人群中去了。

他认为,从“生”的方面来说,人不必主动地过多去作为,顺应自然养生是最有益的。

人要有所作为的,是尽可能地避开“死地”。

“无死地”才是真正的“善摄生”。

老子对生死问题提出了原则性的看法,对死亡问题的专门论述并不多。

比之老子,庄子更感叹生命的短促,特别对“死”的感触最深。

《庄子》一书,有很多篇谈论到死亡问题。

书中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就是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即人的生命。

人的生命是一个生存的过程,这个过程终点是死亡。

如果说庄子的哲学是生命哲学的话,那么死亡哲学就是生命哲学的另一面。

《庄子-养生主》篇中有一节写的是:老聃死了,他的好友秦失来吊唁,哭了三声转身就走。

老聃的学生认为,别人来吊唁都哭得很伤心,好朋友怎么能哭三声就走呢?秦失说:“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意思是:老聃该来时,应时而生;该去时,顺命而死。

认识到这一点,听从时间的安排,顺应自然的变化,哀乐的情绪便不能进入人的心中。

《庄子·大宗师》中,相同意思的说法再次出现:“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此古之所谓悬解也。

”庄子认为,人的降生,是时运来临,人的死亡,是顺应自然;安于时运而顺应自然,喜怒哀乐的情绪就不会侵入心中。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解脱束缚。

庄子要表述的思想是:生死是自然决定的,人力无法改变,如果我们的情绪被人力无法改变的事情所束缚,除了自寻烦恼外,不会有任何实际的意义,认识到“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死生就像黑夜和白天交替出现一样,是完全自然而然的,理解这一点,人也就从精神的烦恼中解脱了。

解脱精神烦恼,则是精神养生的关键。

《庄子·至乐》也讲了类似的事:庄子的妻子死了,他的好友惠施去吊丧,却见庄子坐
在地上一边敲盆一边唱歌。

惠施见了很不满地责怪说:你的妻子年老身亡,你不哭也就算了,还鼓盆而歌,这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说:起初我也很难过,但后来想,她来到这世上之前,原本没有生命、形体和气息;自己也不知怎么回事就来到了世上,就有了生命、形体的气息。

现在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好像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

她已经睡到天地这个大房子里了,如果我在旁边哭哭啼啼,不是说明我不懂生命的道理吗?想到这些,我就不仅不哭反而唱起歌来了。

《大宗师》中写到:子杞、子舆、子犁、子来四人因同认为生死存亡本属一体而成为莫逆之交。

子来快死时,子梨去探望。

子来气息微弱地说:父母命儿子去那里,无论东南西北,儿子都要听从。

阴阳对人来说,就像父母对儿子一样,如果要我死,我就得死,要是不听从,就是忤逆不顺。

天地给我形体,让我壮时劳苦,老时清闲,死后安息,我既以生为善,也以死为善。

另一段写到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因有既不喜欢生存,也不怨恨死亡的共同观念而成为好朋友。

子桑户死了,孟子反、子琴张在旁边一人在编织,一人在唱歌。

孔子派学生子贡去帮忙料理后事,子贡对孟子反、子琴张的做法很反感,将看到的事情回来告诉孔子。

孔子说,他们把生死看作是循环往复,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他们茫然徘徊于尘世之外,逍遥于无为的事业之中,不会拘守于人死后的世俗礼节。

我派你去吊唁,说明我对他们的认识太肤浅了。

在《至乐》篇中,庄子更以梦中与骷髅对话,借骷髅之口谈人死后的情形。

骷髅说:人死后,上没有国君,下没有臣子,也没有四季
要料理的事,自由自在与天地并生并存,就算是南面称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它。

在这里庄子并不是有意赞美死亡,只是认为死亡是不必悲伤的。

在《列御寇》中,庄子形象生动地说出了他面对死生的乐观态度:庄子临终时,他的弟子议论要将他厚葬。

庄子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材,把日月当作连璧,把星辰当作珠玑,把万物当作殉葬。

我的殉葬品已经非常齐备了,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弟子们说:我们是担心乌鸦和老鹰会把你吃掉。

庄子说:在地上会被乌鸦和老鹰吃掉,埋在地下会被蚂蚁吃掉。

你们想把我从那边抢过来,送给这边吃,这是何等的偏心啊!庄子如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