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魏晋南北朝史参考题及答题评分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史参考题
一、名词解释(考试内容)
01.唯才是举
02.士家制
03.曹魏屯田制
04.世袭领兵制
05.复客制
06.清谈
07.徙戎论
08.八王之乱
09.钱神论
10.崇有论
11.无君论
12.西晋品官占田荫客制
13.永嘉之乱
14.五胡
15.侨置州郡县
16.土断
17.元嘉之治
18.典签权重
19.寒人掌机要
20.侯景之乱
21.三长制
22.北周府兵制
23.《齐民要术》
24.《水经注》
25.《华阳国志》
二、问答或论述(考试内容)
01.三国屯田制、西晋占田制与北魏均田制之异同
02.三国租调制、西晋户调制与北魏租调制之异同
03.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世族的兴起和盛衰
04.略论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05.略论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之表现
06.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及民族等方面比较魏晋南北朝与两汉历史之不同
0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08.淝水之战的经过及晋胜秦败的原因
09.玄学及其发展历程
10.范缜《神灭论》及其意义、
三、史料分析(考试内容)
1.范宣,字宣子,陈留(西晋郡名,在今开封东)人也。
年十岁,能诵《诗》《书》。
……少尚隐遁,加以好学,手不释卷,以夜继日,遂博综众书,尤善三《礼》。
……家于豫章(东晋郡名,在今南昌)。
……庾爰之问宣曰:“君博学通综,何以太儒?”宣曰:“汉兴,贵经术;至于石渠之论,实以儒为弊;正始以来,世尚《老》《庄》;逮晋之初,竞以裸裎(赤身露体)为髙。
仆诚太儒,然丘不与易。
”宣言谈未尝及《老》《庄》。
……太元中,顺阳范宁为豫章太守,宁亦儒博通综,在郡立乡校,教授恒数百人,由是江州(东晋州名,在今江西)人士并好经学,化“二范”之风也。
——《晋书·儒林·范宣》(15分)
(1)三《礼》指哪三部书?(2)范宣乃陈留人,而家于豫章,为什么?(3)“汉兴,贵经术”指何时何事?(4)“石渠之论”指何时何事?(5)“正始”是何朝代年号?(6)“太儒”何义?(7)“二范”为谁?(8)范宣所处时代,“好经学”与“好《老》《庄》”,二者何为主流?(9)“数百人”是指教师人数还是学生人数?(10)江州、豫章郡是否侨置州郡?
2.(1)毛修之,字敬文,荥阳阳武人也。
祖虎,生伯父璩,并益州刺史;父瑾,梁秦二州刺史。
修之有大志,颇读史籍,荆州刺史殷仲堪以为宁逺参军。
桓玄克荆州,仍为玄佐……玄甚遇之;及簒位;以为屯骑校尉,随玄西奔。
玄败于峥嵘洲,复还江陵,人情离散,议欲西奔汉川,修之诱令入蜀,冯迁斩玄于枚回洲,修之力也。
——《宋书·毛修之传》。
(2)毛修之,字敬文,荥阳阳武人也。
父瑾,司马徳宗(东晋安帝)梁秦二州刺史。
刘裕之擒姚泓,留子义真镇长安,以修之为司马。
及赫连屈丐破义真于青泥,修之被俘,遂没统万。
世祖(北魏太武帝)平赫连昌,获修之。
神䴥中,以修之领吴兵讨蠕蠕大檀,以功拜吴兵将军,领歩兵校尉。
后从世祖征平凉有功,迁散骑常侍、前将军、光禄大夫。
修之能为南人饮食,手自煎调,多所适意,世祖亲待之,进太官尚书,赐爵南郡公,加冠军将军,常在太官,主进御膳。
……又以修之收三堡功多,迁特进、抚军大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位次崔浩之下。
浩以其中国旧门,虽学不博洽,而犹渉猎书传,每推重之,与共论说。
言次,遂及陈寿《三国志》有古良史之风,其所著述,文义典正,皆扬于王廷之言,微而显,婉而成章,班史以来无及寿者。
修之曰:“昔在蜀中,闻长老言,寿曾为诸葛亮门下书佐,被挞百下,故其论武侯云‘应变将畧,非其所长。
’”浩乃与论曰:“承祚之评亮,乃有故义过美之誉。
案其迹也,不为负之,非挟恨之矣。
”——《魏书·毛修之传》。
(15分)
(1)毛修之颠沛四国,历事五主,请言四国、五主之目;(2)“簒位”指何人何事?(3)“刘裕之擒姚泓”,所指何事?(3)“赫连”何谓?(4)“世祖平赫连昌”所指何事?(5)“蠕蠕”何谓?(6)毛修之所领之兵何以称“吴兵”?(7)“中国旧门”何义?(8)“陈寿《三国志》有古良史之风……班史以来无及寿者”是崔浩还是毛修之的观点?(9)“武侯”、“承祚”为谁?
四、课外思考题(非考试内容)
01.南北朝时期南弱北强之表现及原因
02.略论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之特质
03.略论魏晋南北朝史学之发展
答题评分示例
一、名词解释(10分)
1.清谈(3分)
即玄谈,自东汉末年品评人物的清议发展而来,是魏晋时期崇尚虚无、空谈玄理的一种风气。
开始多以维护名教为主要内容,与现实密切相关;(1分)后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于是名士们为了避祸,以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义,摈弃世务,专谈玄理,士人争相慕效。
(1分)初期代表人物有何晏、夏侯玄、王弼等。
到晋王衍时,清谈之风大盛,延及齐梁不衰。
(1分)
2.侨置州郡县(4分)
是东晋南朝时期沿用北方地名在南方各地临时设置的州郡县,用以安置侨居于江淮一带的北方南迁人口。
(1分)西晋末永嘉之乱后,北方士族与流民大量南迁至江淮一带,东晋政府便在其新聚居地设立侨州、侨郡、侨县,如在京口(今镇江地区)侨置徐州、兖州,在晋陵(今常州一带)侨置兰陵郡,在江乘(今句容附近)侨置临沂县;(1分)刘裕收复青徐等州后,曾在原州郡名前加一“北”字,以与侨州郡相区别;刘裕代晋后,取消“北”字,而在侨置州郡县名前冠以“南”字,如南徐州、南兰陵郡、南临沂县。
(1分)在侨置行政区内,多任命侨姓士族担任长官,且侨置士族所控制的南迁流民免征赋税徭役,北方流民成为侨姓士族的奴仆或佃客,此举实际上是保护侨姓士族的政治、经济特权。
(1分)
3.典签权重(3分)
指南朝宋、齐时期掌管文书的位卑权高的州郡小吏。
(1分)宋、齐政权常以宗室诸王为掌握地方军政大权的州刺史,但他们往往兴兵犯上,争夺帝位。
(1分)为了监视这些出任州刺史的宗室诸王,常由皇帝派遣典签佐之,名为典领文书,实则代表朝廷监视诸王,干预地方军政大事,官位虽卑,权力却很大,当时号称“签帅”。
(1分)
4.土断(3分)
土断即土著为断,是东晋南朝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将侨州郡县撤消,而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在地区户籍的一种政策。
(0.5分)
此政策是为了纠正侨置州郡县设立后出现的一些弊端,如版图境界混乱,侨居人口不征赋税徭役,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1分)
东晋曾进行过三次土断:咸康土断,晋成帝咸康七年(341);庚戌土断,哀帝兴宁二年(364)三月庚戌日(初一),桓温主持;义熙土断,安帝义熙九年(413),刘裕主持。
此后,南朝各代都曾相继实行过土断。
(1分)
每次土断,都清理出不少被士族豪门私藏的依附人口(隐户、隐客),对扩大政府的财政收入,限制士族势力有一定作用。
(0.5分)
5.寒人掌机要(4分)
指南朝时期以出身寒门的官吏掌握重要的机密军政。
(1分)南朝时,世族官僚除了清谈享乐之外,一无所长,他们终日“熏衣剃面,傅粉施朱”,“明经求第则雇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他们只想做无所事事的清要之官,而视需要处理实际政务的官位为浊,不屑于充当。
(1分)在此情况下,南朝帝王往往任用一些出身寒门的庶族地主官吏掌握机密军政要务,地位虽不高,权力却很大,如刘宋时的戴法兴、戴明宝,南齐时的纪僧真、茹法亮,当时人称此现象为“寒人掌机要”。
(1分)这样,士族高门虽为高官,却多无实权。
这种政治局面标志着庶族势力的上升和士族地位的下降。
(1分)
6.徙戎论(3分)
西晋江统提出的将内迁到中原各地的少数民族迁移回原居住地的主张。
(1分)内迁中原的少数民族因受西晋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举行了多次反晋起义,山阴县令江统为维护西晋统治,主张将将内迁和各少数民族遣回原居住地,使“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企图以此来消弭少数民族的反抗。
(1分)但因各少数民族已习惯于中原的定居农业生活,且汉族地主也不愿失去剥削对象,因此这种主张是违背历史潮流的民族偏见,也是无法实现的。
(1分)
二、简答(10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10分)
要点:
官僚制度的改革:俸禄制、考课制、官制。
(1.5分)
法制的完善(《后魏律》)。
(0.5分)
均田、租调和三长制。
(4.5分)
制作礼乐,移风易俗(改汉服,用汉语,禁妻后母及寡嫂,禁同姓为婚,圜
丘祭天,方泽祭地,祭尧舜及周孔)。
(1.5分)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鼓励鲜汉通婚。
(1分)
迁都洛阳。
(1分)
2.玄学及其发展历程(10分)
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主要盛行于魏晋时期的士人中,是以道家唯心主义理论解释儒家经典《周易》为中心而形成的思想流派。
“玄”是幽远之意。
《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注:”玄者,冥也。
默然无有也。
“无”是玄学的核心,这就是所谓的“贵无”思想。
当时玄学所谈,主要是《老子》、《庄子》和《易》,所谓“三玄”。
(2分)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西汉武帝以来,处于统治地位的儒家今文经学派走向迂腐没落,有些士人对于这套理论、观点已厌倦,要求用“新”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社会或历史现象。
二是社会长期处于战乱状态;在政治上,自东汉末到魏、晋,宦官与曹氏、司马氏相继专权,一般士人上进无路,且时有生命之虞,因之不少人的思想消极,倾向于“玄虚淡泊,与道逍遥。
”(2分)清谈玄学之风,始于曹魏正始时期(公元240-249年)。
当时的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
何晏着《无名论》,详细地说明了他的有关“无”的思想,即所谓“自然者,道也。
道本无名。
”(《列子·仲尼篇》张湛注引何晏《无名论》)王弼撰《周易注》和《老子注》等,他也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
”(邢昺《论语正义·述而篇》疏引王弼《论语释疑》。
)他们认为:道就是天地万物的本体,也就是“无”的别称,“无”是神秘的,不具有物质属性,而“有”却是从“无”产生出来的。
他们强调名教出于自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2分)
稍晚于何晏、王弼的玄学代表人物有阮籍、嵇康等所谓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为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威咸、王戎,尝为竹林之游,世称之为“竹林七贤)。
他们反对司马氏专权,经常遭受迫害。
于是在思想和生活方面,采取了崇尚自然,反对名教;放荡不羁,使酒任性的态度。
在政治上崇尚无为,主张国君要无为而治。
甚至主张“无君”、“无臣”。
阮籍说:“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
”(阮籍《大人先生传》)这一思想与崇尚自然是一致的。
(2分)西晋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向秀、郭象,他们发展了何晏、王弼的贵无思想,进一步论证了名教即自然的唯心主义观点。
(1分)
总之,玄学是士族门阀统治人民的思想工具,它和道家不同,与儒家神学思想体系也异趣,是糅合儒道两家而成的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种。
东晋以后,逐渐与佛学合流。
(1分)
三、论述(15分)
1.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世族的兴起和盛衰(15分)
要点:
门阀世族渊源于西汉,曹魏时制度化,盛于两晋及北朝,衰于南朝,亡于隋
唐。
(1分)
三国前期,门阀世族因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而受到打击;(1分)但三国后期及司马氏代魏过程中,九品中正制演变为世族维护特权的工具,世族势力东山再起。
(1分)
西晋时期,朝廷以九品官人、爵位制、品官占田荫客荫亲属制、设国子学等措施优待世族,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3分)东晋时期,重要官职均被世族垄断,其自身和家族享受免交赋役的特权,还控制了大部分土地和人口。
高门世族分享皇权,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门阀世族势力达到极盛。
(5分)
南朝时期,因农民起义的打击、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门阀世族对浊官的不屑、南朝寒门皇帝对世族的限制,门阀势力盛极而衰。
与此同时,北朝的门阀势力在孝文帝改革后却方兴未艾。
(4分)
2.略论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发展与衰落(15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
魏文帝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1分)
以魏晋之制为例,其主要内容为: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
州郡的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
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
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
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称为“访问”。
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2分)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又称“簿阀”、“簿世”,指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
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
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级别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
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
三品在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2分)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
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2分)中正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
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
由于中正品第皆用黄纸写定并藏于司徒府,称“黄籍”,故降品或复品都须去司徒府改正黄纸。
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
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2分)
九品中正制度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
东汉选拔官吏,主要是依据儒家的道德行为标准,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政府选拔官吏(具体途径是察举、征辟)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
汉末大乱造成人士流移,给乡间评议带来困难,用人不可能一一核之乡间。
曹操当政的二十多年中,用人“决于胸臆”、“各引其类”的情况大量存在。
然乡闾评议并未完全废弃,史称曹操平定荆州时,
托当地大名士韩嵩“条品州人优劣,皆擢而用之”;又称替曹操主持选举的崔琰、毛“总齐清议十有余年”,所谓“总齐清议”就是掌握和平衡各地的清议。
曹操对乡闾评议并未笼统否定,反对的只是汉末乡间评议中产生的弊病。
他纠正的办法一是提倡“唯才是举”,以反对虚伪道德和名实不符;二是压制朋党浮华和私人操纵选举,力图将选举之权控制在政府手中。
九品中正制的许多特点在曹操当政时期已有萌芽,曹丕、陈群进一步加以制度化。
(2分)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梁朝史学家沈约甚至说它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胄高卑”。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这一制度变成为他们培植门阀们私家势力的重要工具。
段灼曾对晋武帝说:“今台阁选举,徒塞耳目。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筚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晋书·段灼传》)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分)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甚至父祖官爵的高低也无关重要,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
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
后赵石勒曾清定九品,石虎亦恢复雍秦二州望族免役特权,但似乎并未设中正之职。
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
崔浩曾欲恢复分别族姓的做法。
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
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
到了隋唐,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2分)
四、史料分析(15分)
1.《晋书·儒林·范宁传》
(1)三《礼》指哪三部书?《仪礼》、《周礼》、《礼记》。
(3分)
(2)范宣乃陈留人,而家于豫章,为什么?西晋末年自中原南渡。
(1分)(3)“汉兴,贵经术”指何时何事?西汉(或汉武帝)独尊儒术。
(2分)
(4)“石渠之论”指何时何事?西汉(或汉宣帝)石渠阁会议(或韦玄成受诏,与太子太傅萧望之及诸儒杂论五经同异于石渠阁)。
(2分)
(5)“正始”是何朝代年号?曹魏。
(1分)
(6)“太儒”何义?固守儒家经义,而与当时所尚玄学不相合拍。
(1分)
(7)“二范”为谁?范宣、范宁(2分)
(8)范宣所处时代,“好经学”与“好《老》《庄》”,二者何为主流?好《老》《庄》(或以《老》《庄》《易》为主的玄学)。
(1分)
(9)“数百人”是指教师人数还是学生人数?。
学生。
(1分)
(10)江州、豫章郡是否侨置州郡?否(不是)。
(1分)
2.《魏书》及《宋书》之《毛修修之传》
(1)毛修之颠沛四国,历事五主,请言四国、五主之目。
四国指东晋、伪楚、赫连夏、北魏(2分);五主指殷仲堪、桓玄、刘裕、赫连夏、北魏太武帝(2分)。
(2)“簒位”指何人何事?桓玄建立伪楚政权(2分)。
(3)“刘裕之擒姚泓”,所指何事?东晋末刘裕入关灭后秦。
(1分)
(3)“赫连”何谓?匈奴夏国主之姓氏。
(1分)
(4)“世祖平赫连昌”所指何事?北魏太武帝灭匈奴夏政权。
(1分)
(5)“蠕蠕”何谓?北魏北方少数民族柔然。
(1分)
(6)毛修之所领之兵何以称“吴兵”?东晋末年刘裕入关灭后秦所带之南方士兵。
(1分)
(7)“中国旧门”何义?中原门阀士族。
(1分)
(8)“陈寿《三国志》有古良史之风……班史以来无及寿者”是崔浩抑或毛修之观点?崔浩。
(1分)
(9)“武侯”、“承祚”为谁?诸葛亮(卒赠武乡侯、谥忠武侯),陈寿(字承祚)。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