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体制改革

合集下载

行政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行政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行政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我很荣幸向您汇报我们的行政体制改革工作情况。

自从开展改革以来,我们团队一直在努力推动变革,以期提高效率,增强治理能力,提升服务水平。

以下是我们的工作情况汇报:首先,我们对现行的行政体制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分析。

通过对各部门的运行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我们发现了一些痛点和隐患,包括行政冗余、办事效率低下、部门间协作不畅等问题。

基于这些问题,我们制定了改革方案,并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进行了实施。

其次,我们着力优化了部门职能和机构设置。

我们将行政机构进行了精简整合,并重新划分了部门职责。

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我们实现了效率的提升和办事效果的显著改善。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沟通,以期提高工作的连贯性和协同效能。

第三,我们加强了行政体制改革的法制建设。

我们将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强化了相关制度的执行力度。

通过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化,我们为行政改革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第四,我们引进了现代化科技手段,加速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

我们建立了一套高效的信息系统,有效整合了各部门的数据资源,提高了信息的流通和利用效率。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新技术的应用,为行政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能。

最后,我们还加强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和推介我们的改革成果和体制优势,以期树立更加良好的政府形象和服务品牌。

总的来说,我们的行政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通过一系列的破题革新,我们实现了行政冗余的减少、办事效率的提高、部门协作的加强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巩固和完善改革成果,为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不懈努力。

谢谢!。

行政体制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指通过对行政机构的设置、职能、人员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以提高行政效能、增强行政公信力和应对社会需求的能力。

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涉及政府组织架构、职能分工、运行机制、管理方法等一系列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国情,既尊重历史文化传统,又符合现代管理理念和国际规范,同时要充分体现民主开放、科学决策、法治原则,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能,促进发展。

一、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行政体制改革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新常态下,行政体制改革已成为促使政府提高管理效能和推进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和重要途径。

行政体制改革要紧密结合新发展理念,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推动行政机关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要求,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一)提高行政效能行政体制改革可以通过理顺行政机构设置、优化行政管理流程等方式,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

行政效能的提高将有效激发市场活力,降低企业成本,为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增强行政公信力行政体制改革可以通过加强行政执法和监管力度,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信度,进一步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的认可度,从而建立起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

(三)应对社会需求行政体制改革要聚焦当前的社会需求,加强对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有效治理,解决群众关切、痛点和难点问题,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利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方向(一)机构调整优化根据公共服务的功能需求,对政府机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例如,合并重叠职能的机构、简化层级关系、减少行政许可等领域,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提高管理效能。

(二)职能转变创新推动政府职能向为民服务、促进发展的方向转变。

简述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未来改革方向

简述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未来改革方向

简述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未来改革方向一、引言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一环,旨在不断完善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本文将简要介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并探讨未来改革方向。

二、主要成就1. 分离政企关系在行政体制改革中,我国取得了重大成就之一是分离政企关系。

以往政府与企业有过于紧密的关系,行政权力过度干预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制约了市场竞争力的发展。

为了促进市场化改革,我国通过打破行政垄断、深化市场化等措施,形成了较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2.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行政体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成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

过去,我国政府过度强调对资源的分配和管理,导致政府权力扩张,效率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渐转变为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行政机构。

政府还加强了与民众和市场的互动,更加注重市场监管,提高了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效能。

3. 推进行政审批改革行政审批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

我国通过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环节等措施,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改革。

这一改革大大减轻了企业和个人的审批负担,提高了政府效率,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4. 加强地方政府改革在行政体制改革中,中国还注重加强地方政府的改革。

通过加强权力监督、推进地方政府改革试点等措施,我国取得了初步成效。

地方政府的权责清晰,政府风险可控,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未来改革方向1. 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未来,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应更加注重市场监管,提升监管效能,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重点是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 推进权力监督与制约为了有效制衡政府权力,未来改革需要加强权力监督与制约。

建立健全的权力公开制度,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推动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确保政府权力的行使在合法、公正和透明的范围内。

加强司法独立和法治建设,为权力监督提供坚实保障。

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践做法

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践做法

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践做法行政体制改革是指对国家行政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和实践。

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需要,行政体制改革成为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以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践做法为主题,探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举措和成果。

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行政体制改革的目的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对于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1.简政放权简政放权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精简行政许可环节、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大幅度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直接干预和行政干预,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此举旨在打破行政壁垒,提高行政效率,为企业和市场主体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2.优化行政管理行政体制改革还需要优化行政管理机构和管理方式。

一方面,需要加强行政机构职能划分和协调配合,避免职能交叉和重复。

另一方面,要推行科学决策和公开透明的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优化行政管理有助于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和公信力,增强政府与社会的互信关系。

3.加强行政执法行政执法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加强行政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能,是保障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

加强行政执法必须遵循法治原则,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推动执法规范化和专业化,提高行政执法公正性和权威性。

4.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行政体制改革还需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政府应当转变职能,从传统的“管事”向“管权”转变,注重市场调节和社会协调,推动政府职能转型。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公共服务的监督和评估,推动政府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三、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果和启示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方面,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企业和市场主体创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行政体制改革是指对国家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职能配置、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的全面调整和改革。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行政体制改革一直是改革的重要领域之一。

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机构改革。

机构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机构改革中,通常会对各级政府机构的设置、职能、人员编制等进行调整和优化。

例如,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就对各部委的职能进行了重新划分,优化了机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能。

二、职能转变。

职能转变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职能转变中,通常会对政府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和监管职能,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

例如,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为监管为主、服务为辅。

三、权力清单。

权力清单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权力清单中,通常会对政府各部门的权力进行明确、公开、限制,建立健全权力清单制度,推动政府权力的合理、有序、可控使用。

例如,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对政府各部门的权力进行清单化管理,推动政府权力的阳光运行。

四、人事制度。

人事制度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人事制度中,通常会对政府人事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建立健全公务员管理制度,推动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现代化。

例如,建立公务员职级晋升制度,推动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推动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建设。

五、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监督机制中,通常会对政府行政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建立健全政府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机制,推动政府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例如,加强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推动政府行政权力的公开透明,推动政府行政行为的法治化。

总之,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涉及机构改革、职能转变、权力清单、人事制度和监督机制等方面。

这些内容的改革将有助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效能、增强政府公信力,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代我国行政体制

当代我国行政体制

当代我国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是一个国家政府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政府机构的设置、权责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我国行政体制也在逐步完善和改革中。

本文将从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目标和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解读当代我国行政体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一、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起源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行政机构体系相对僵化,垂直管理体制制约了行政效能的提升和社会管理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迎来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浪潮,对行政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转型等因素也促使我国开始探索行政体制的改革。

二、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主要包括:1. 提高行政效能:通过简政放权、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优化政府职能和服务,提高行政效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

2. 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建立健全的权力监督机制,强化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督,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现象的发生。

3. 实现依法行政:加强法治化建设,推动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的公共决策程序和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4. 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推进政务公开,实现政府信息透明化,并加强政府与社会的互动与沟通,为民营企业和市场主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 政府职能转变:推行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优化政府职能。

如取消和下放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审批权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2. 政府机构改革:通过精简机构、整合职能等措施,优化行政机构设置,减少政府机构之间的重叠和冗余。

如组建国务院机构,整合相关职能,提升政府运行效率。

3. 分权与责任明确:推行权责分明,强化行政机关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通过明确权力责任边界,加强权力运行监督,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行政改革是指政府机构和行政制度的改革,旨在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行政组织现代化和民主化。

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精简政府机构:政府职能逐渐从行政管理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转移,减少行政机构的数量和规模,优化政府机构的结构,提高政府机构的服务效率和效率。

2.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包括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加强政府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法治建设,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等。

3.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优化政府间关系,完善地方各级政府间的协调机制,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改革,建立更为有效的政府管理体系。

4. 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政府信息化进程,建设现代化的行政信息系统,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5. 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行政改革是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机构和行政制度的改革,信息化建设,公共服务建设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改革等方面,旨在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行政组织现代化和民主化。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是确保政府有效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效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需求,我国行政体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改革的呼声。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加强政府的职能转变作为行政体制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需求,政府需要从过去的行政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是要转变政府的作用定位,由过去的权力运行者转向服务提供者和市场监管者。

政府应该更加注重市场经济的推动和监管,为企业和市场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推动政府职能创新政府职能创新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动力。

政府需要在服务提供、信息公开、决策参与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和改进。

政府应该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同时,政府应该建立公平透明的决策机制,广泛听取民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促进多元化的决策参与。

三、加强政府的内部管理政府的内部管理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

政府的内部管理直接关系到政府机构的效率和公信力。

政府应该注重提高行政效能,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和功能优化。

政府机构应该实行精简高效的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

同时,政府应该加强权力运行的监督和约束,依法行政,防止腐败和滥用权力。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行政体制改革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保证政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政府人员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基础,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政府的运行质量和效果。

政府应该加强对政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政府还应该建立选拔和评价机制,注重选拔优秀人才,激励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五、加强政府和社会的互动合作政府和社会的互动合作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浅谈行政体制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浅谈行政体制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浅谈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认识与思考行政体制改革是指在各种社会力量和行政环境的影响下,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调整和改变行政组织的结构、体制、职能和工作人员的行为方式的活动;其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增强行政能力,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世界正发生着深刻变化;适应时代要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设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适应时代变迁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推动下,经济社会呈现出加速变迁的趋势,人类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风险加大;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大大增加;一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不仅需要本国的努力,也有赖于国际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不仅要建立在本国政治社会稳定有序的基础上,也有赖于国际社会的稳定有序;二是社会问题增多;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的组织形式、利益关系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类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资源矛盾激化,人与自然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既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也带来了诸多新的社会问题;三是防范社会风险的难度加大;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人口流动的范围和速度不断加大,跨国跨境流动更加便捷;恐怖主义等跨国跨境犯罪活动愈加猖獗,艾滋病以及一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成为世界性问题;社会治理无论涉及的范围还是复杂的程度都大大增加,防范社会风险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虽然各国的发展水平不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一些发达国家长期推行高福利政策,这虽然有利于缓解贫富差距的矛盾,但它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放缓、财政收入增长减慢,使高福利政策难以为继;而且,高福利政策还使一部分人的进取精神削弱,经济发展活力受到抑制;一些发展中国家既存在经济发展水平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也存在单纯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问题,导致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三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时预见性、针对性还不强;有的应该承担的社会治理责任还不到位、效率不高,公众参与程度不够,贫富差距仍然比较大,特别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还比较弱,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更新社会治理理念,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方法,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二、行政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一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格局,需要发挥党委、政府、社会、公众等多方面的合力: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重点解决“缺位”、“越位”、“错位”等问题,使政府切实担负起应尽的社会管理责任;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作;大力培育公众的参与意识,不断拓宽公众参与渠道,规范公众参与行为,依靠人民群众实现社会治理创新;二建立健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城乡基层组织社会服务系统;社会治理创新的重心在基层;在农村,应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着力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引导群众规范有序地参与村务的决策和管理,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在城镇,应完善社区的居民自治功能,健全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吸纳社区成员参与管理,保障社区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应以服务群众为主旨,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三建立健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社会组织网络;应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着力培育发展各类协会和民间组织,努力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的民间组织体系;应加强对民间组织活动的依法监管,建立法制健全、管理规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民间组织管理体系,保证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积极开展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努力解决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五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在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公共服务和促进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一是统一标准,整合资源;加强电子政务应用软件系统开发,搭建统一的电子政务应用平台,促进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统一;要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政务数据库,尽快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信息资源有效共享;二是加强宣传工作,破除错误认识,树立正确观念;要提高公务员的信息素质,提升公务员电子政务服务水平;同时,逐步完善相应的电子政务法规制度,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健全的制度和法律保障;三是要着力解决电子政务建设中重技术轻政务的问题,推进协同政务;实践证明,电子政务的深入实施,特别是协同政务、政务公开等措施,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共享的水平和公众的参与程度,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为此,要通过配套的体制机制改革,打破部门界限,加强技术创新、政务合作等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协同政务的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与政府行政改革有机结合;四是解决“数字鸿沟”和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隐患问题;要通过税收、财政等倾斜政策加大对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的扶持力度,缩小“数字鸿沟”,尽量做到机会均等;同时加强电子政务安全建设,实现电子政务运行的安全、稳定、规范与有序;六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事业制度;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分类改革,即根据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确定不同的改革内容,并制定不同的改革措施;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必须建立科学的分类管理机制、高效的公平竞争机制、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和健全的激励保障机制;在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时,需要特别关注几个问题,一是事业单位改革不应过分强调“因地制宜”,事业单位的性质特点是相同的,过分强调“因地制宜”,不仅会带来体制上的混乱,也容易助长部门和地方只顾局部利益、忽视全局利益甚至违背社会事业发展基本规律的倾向;二是事业单位改革不能片面强调减人、减财政负担;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发展社会事业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财政负担;三是公益性机构管理体制改革不能简单地套用企业改革的做法;四是在社会事业领域,引入市场和社会力量作为政府力量的补充是有益的,但对其作用不能期望过高;五是应认真解决事业单位改革中遇到的诸如单位性质转变、人员身份转换、配套改革不到位等实际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曾于1982 年、1988 年、1993 年和1998 年、2003 年先后五次进行较大规模的行政体制改革,并收到了积极的效果;然而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在改革的重点、方向、步骤和目标的选择上,表现出敏感性和复杂性;因此分析和审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对于进一步搞好行政体制改革,增进改革的理性程度和有效程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指在保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稳定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完善国家政治体制,推动政治体制现代化,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改革。

党的领导是我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党的领导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加强党的领导力量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包括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议事程序、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民主选举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三、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行政体制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司法体制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加强司法公正、完善司法体制、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五、加强基层治理体制改革。

基层治理是我国政治体制的基础,加强基层治理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加强基层治理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加强基层社会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总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保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稳定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完善国家政治体制,推动政治体制现代化,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我国政治体制,推动我国政治体制不断向着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经历了多个阶段和重要的转折点,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初期,中国开始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尝试。

此时,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仍然保留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些特点,如高度集权、行政权力过于集中等。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中国政府开始试点推行“厂长负责制”、“责任制”等改革措施,以增强企业的自主性和市场竞争力。

第二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逐渐进入了全面推进的阶段。

1994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国务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确立了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大幅度减少政府机构数量、简化政府职能、推行责任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等。

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公信力,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2003年,中国政府开始了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层次改革。

此次改革主要集中在优化政府职能、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建立了统一的行政许可制度,大幅度减少了行政审批事项,提高了办事效率,降低了企业和市民的负担。

第四阶段:2013年,中国政府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放管服”改革的口号。

此次改革的核心思想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优化服务。

具体措施包括清理废除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等。

这些改革举措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五阶段:当前,中国政府正致力于推进更高水平的行政体制改革。

这一阶段的改革目标是进一步减少政府干预市场的力度,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等。

中国政府将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化、智能化、高效化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为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设法治化的行政管理体系。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宪法法律权威高于一切,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时受到法律的制约和监督,实现行政管理的合法性、规范性、可预期性。

推进行政法制建设,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法律与行政工作的衔接机制,提高行政管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其次,推进智能化的行政管理体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提高行政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已成为必然趋势。

改革的目标是通过信息化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行政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优化决策过程,提高服务效率,减少人为差错。

再次,实现高效化的行政管理体系。

改革的目标是优化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减少重叠和冗余,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力。

通过推进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减少行政流程、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办事时间,提高办事效率。

最后,加强行政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改革的目标是提高行政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强化行政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

同时,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综上所述,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推进法治化、智能化、高效化的行政管理体系建设,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

通过完善行政体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未来改革方向简述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未来改革方向简述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未来改革方向简述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本文将简要介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并展望未来的改革方向。

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1. 建立了现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实现了行政管理决策科学化、执行规范化、监督制约有效化。

特别是实行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整合了行政管理资源、强化了行政管理能力,提高了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

2. 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注重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从单一的行政管理向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等多元化职能转变。

政府从过去的“大而全”转变为“小而精”,更加注重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3. 强化了监督和问责机制:行政体制改革下,我国建立了更加严密和有效的监督和问责机制。

充分发挥了审计、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手段,确保政府行为合法、透明和廉洁。

特别是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通过追责问责,推动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更好地履行职责。

4. 推进了地方政府改革: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推动了地方政府的改革。

通过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加强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推动地方政府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服务。

二、未来改革方向1.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推行“一网通办”,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加强信息共享和数据互通,促进政务服务一体化,构建更加便捷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

2.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由过去的“做事者”向“管理者”转变,注重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的有机结合,更加注重提供公共服务,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3. 加大监督和问责力度:进一步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机制,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健全政府诚信、廉洁、廉政政府建设。

推动权力的规范化、透明化,建立完善的权力制约机制。

4. 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推动地方政府转变职能,注重健全政府决策科学化、执行规范化、监督制约有效化机制,提高地方政府的治理效能。

行政体制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

政府改革、行政体制改革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三者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还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处理,都离不开行政体制的改革。

新一届的政府成立后,力求释放改革红利,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实际上,行政体制改革就是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调整三者之间的边界。

从概念上说,最大的范畴是政府改革,政府改革的重点是行政改革或者行政体制改革。

过去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十八大报告改为“行政体制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包括转变政府职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形式,也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向市场、向社会、向行业组织、向公民个人转移政府管理职能,才能够理顺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提高政府的效率,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

这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

第一个目标是建立服务型政府。

政府的职能不仅是管制、命令和计划,更重要的是要服务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第二个目标是建立法治政府。

建立法治政府的目标在2004年就提出来了,十八大明确时间节点: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

行政体制改革是建成法治政府的必经之路。

第三个目标是“创新型政府”,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更好实现政府职能。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目标,比如:建立廉洁政府、责任政府甚至有人提出要建立“廉价政府”。

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政府改革的目标。

行政体制改革经历的变迁。

改革开放后进行了多次行政体制改革。

早在1988年就提出机构改革的重点在于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

当时的背景是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对政府行为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至今已经经历了7次行政体制改革,其间名称有些许变化,最后统一为行政体制改革。

但是7次改革的核心内容都没有变,一直在围绕“机构、职能、人员编制”进行。

行政审批制度的推进对于行政体制改革会产生的帮助。

简述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未来改革方向

简述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未来改革方向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未来改革方向引言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国政府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推动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

本文将简述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并探讨未来改革的方向。

一、推进政府机构改革1. 调整和整合中央政府部门•成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整合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加强市场监管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成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整合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强卫生健康事业管理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成立自然资源部,整合原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

2. 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实行市县机构编制管理权限下放,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和发展空间。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二、创新行政管理体制1. 推行事业单位改革•减少事业单位数量,优化行政管理结构。

•强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

2. 推进政务公开•建立政务公开制度,推动政府信息公开。

•实施电子政务,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便利性。

三、加强政府监管和责任追究1. 建立健全监察体制•成立国家监察委员会,整合原国家监察体制和行政监察体制,实现对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

•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目标实现。

2. 加强政府廉政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反腐败斗争。

•建立健全廉政约束和风险防控机制。

四、未来改革发展方向1.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从“管”为主转向“治”为主。

•推动政府向市场、社会和群众一体化转型,更好地服务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2. 优化政府治理体系•推动相关法律法规改革,完善和规范政府工作程序和规则。

•建立现代政府制度,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3. 强化政府监督和问责机制•完善政府监管体系,推进有效监察和问责工作。

•加强权力审计和财政监督,防止滥用职权和资源浪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行政体制改革的本质是权力的优化配置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权责利清晰和行政效能提升。

这一思路可以总结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是简政放权。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行政体制严重扩张,大量的政府部门和职能重叠,给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逐步取消了一系列的行政审批事项,将审批和审核职能下放到了基层,实现了政府的精简和权力的下放。

这种简政放权的改革举措,有效减少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市场化的决策和资源的配置能力。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注重放管结合。

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常常以行政命令为主,缺乏市场监管和法律约束的机制。

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建立了一批独立、公正、权威的监管机构,如人民银行、证监会、国资委等,实现了行政管理与市场监管的有效结合。

这种放管结合的改革举措,加强了对市场经济的监管,维护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着力优化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不断提高行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加强对企业和群众的服务。

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等信息化、数字化的服务举措,推动了行政服务的创新和提质,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

优化服务的改革举措,提高了政府的服务水平,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威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发展,行政体制改革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

行政体制改革应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解决实际问题。

改革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的,行政体制改革也不例外。

在制定改革方案和措施时,应当深入调查研究,找准症结所在,精准发力,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改革的落地和实施。

行政体制改革例子

行政体制改革例子

行政体制改革例子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

近年来,一系列行政体制改革的举措不断出现,下面就来介绍一些例子。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本轮行政体制改革的重头戏之一。

在这一改
革中,政府建立了“一个窗口、一张网、一张表”等措施,实现了行
政审批的“一网通办”和“一次办好”,极大地减少了企业和群众的
行政审批成本和时间。

同时,政府还将更多的审批权限下放到地方,
让地方政府更好地服务企业和群众。

二、税收体制改革
近年来,中国政府还大力推进了税收体制改革。

一方面,政府逐
步推行分类调整税制,取消一些附加税费,加大对高新技术等行业的
税收优惠力度;另一方面,政府还加强了税务部门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减少了企业因税务问题造成的经营成本,并加大了对逃税行为的打击
力度。

三、公共服务体制改革
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中国政府正在加强对公共服务体
制的改革。

其中,就包括在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领域开展一系列
改革举措,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服务效率。

同时,政府还推行了“互联网+政务服务”,让群众能够通过电子方式享受政府服务。

以上是我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些典型例子。

这些改革不仅是对传统行政体制的革新,更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

在未来,政府还将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提升政府效能,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福利。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国家体制改革,其中包
括行政体制改革。

当时,中国的行政体制主要以中央集权制度为基础,国务院是最高行政机关。

到1950年代初,中国出现了土地改革和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
这也带来了一些行政体制改革的探索。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
来推行集体化,同时建立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以更好地管理和服务
农村地区。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这也对行政体
制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1982年,中国通过了宪法,宪法确认了中国
的行政体制,包括国务院、地方政府和乡、镇等行政机构。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的行政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
改革。

其中,2003年实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旨在简化政府的行政审批程序,提高效率,减少腐败。

此外,近年来,中国还逐渐推行分级负责、强化监督、加强社会
参与等一系列行政体制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旨在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
和质量,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节和监管能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总的来说,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初期的中央
集权到后来的分权、简化和市场化。

这些改革旨在适应社会和经济的
发展需求,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和效率。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摘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其目的是推动领导职能转变和提高行政效能。

然而,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从权力过于集中、决策效率低下、监督机制不完善和公众参与不足等方面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推动领导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能的重要手段。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高效、廉洁、服务型的行政管理体制。

然而,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

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可以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二章权力过于集中2.1 权力集中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决策权集中在少数高层领导手中,导致决策效率低下。

权力集中不仅延长了决策的周期,还容易导致决策结果不准确。

因此,需要推进权力下放和分权,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

2.2 权力过于集中导致问题严重权力过于集中还容易导致问题的发生。

少数高层领导拥有过大的权力,容易滋生行为。

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和防腐体系,加强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打击。

第三章决策效率低下3.1 决策程序繁琐、周期长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着决策程序繁琐、周期长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延长了领导决策的时间成本,还影响了领导工作效率。

因此,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需要简化和优化决策程序,提高决策效率。

3.2 决策信息不对称导致决策效果不佳决策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决策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领导往往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导致决策结果不准确。

因此,需要加强决策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度,提高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不断探索行政体制改革的路径,不断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能,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了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探讨其带来的重要启示。

1.拆除行政垄断,鼓励市场活力。

1984年,我国开始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解除了对生产经营的行政管理,鼓励市场经济的发展。

随后,国有企业改革和股份制改革相继展开,企业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市场化经营的范围不断扩大。

2.推行政事分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987年,我国进行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提出了“政事分开、行政管理集中、企业经营自负盈亏”的发展方向。

此后相继推出了《行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方案》等政策文件,逐步形成了以事业单位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建立基层民主管理体制。

1990年,我国提出了实行城乡社区战机管委员会制度,大力推行基层民主管理体制改革。

此后,逐步建立了乡镇人大代表制度,并将选举制度纳入城镇改革的轨制,实现了多层次的基层治理。

4.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2003年,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发展理念,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服务体制改革。

并成立了行政职能转变委员会,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的不断深化。

5.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

2009年,我国提出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发展方向,推动政府科学决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行政体制改革进入了以提高政府治理水平为主要目标的阶段。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我国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为政府改革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1.提高了政府执行力和效率。

通过拆除行政垄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了政府执行力和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当前,我国的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近些年兴起的公民社会及其相关组织对我国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起到了重要影响,是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因此,从公民社会视野来分析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难题难点及有效途径等内容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我国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所谓公民社会,“就是国家或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间关系的总和,其组成要素是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公民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NGO),公民的志愿性社团、协会、社会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等,它们又被称为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

[1]公民社会理论于近一、二十年间的复兴与拓宽,用邓正拓先生的话说“几乎形成一股可以被称之为全球性的‘公民社会思潮’”。

[2]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社会”重新崛起,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界分开始凸显。

究其原因即在于市场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而且是人际关系、个人与社会、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的实质性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人民内部的自组织化趋势明显加快,公民的主体意识逐步增强,民间组织兴起,推动着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衍变,并对我国政府治理模式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一)公民社会的兴起,要求政府由单元的管理模式向多元的治理模式转变随着公民社会的兴起,政府的管理模式应向多元管理主体转变。

多元社会管理主体就是指社会管理的主体既包括在社会管理中一直承担主导角色的政府,也包括这些年逐渐凸现出来的作为政府重要补充力量的市场化组织和公民社会。

政府不再是惟一的社会治理者,它必须努力实现与第三部门、私营部门和公民的共同治理。

政府应该通过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将民间力量释放出来,整合社会各个领域的力量,形成国家与公民社会合作治理的网络,满足公众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二)公民社会的兴起,要求建立政府与公民社会相互合作的治理模式公共事务的管理需要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相互间的合作。

这种合作会把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团体的利益、不同的社会力量集合在一起,纳入政府的决策过程,提高政府的社会决策水平。

而且,通过政府与公民社会在公共事务上的合作管理,还能激发公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公民社会组织对社会闲散资源的整合,加强公民对公共政策的理解,增强人们对政府的政治认同,增加政府的合法性。

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公民社会可以填补我国政府管理功能上的不足,从而形成一个上下互动、政府行政功能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的合作模式。

(三)公民社会的兴起,要求建立政府与公民参与的互动治理模式公民社会的兴起表明两点:第一,公民深层次的权利意识正在觉醒,公民正试图通过积极的政治参与行为维护自身的利益;第二,公民在权利意识觉醒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政治目的和相同的利益正在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

这种组织可能致力于非常特殊的利益,也可能致力于广泛的公共问题,但其基本的和明确的目标是影响政府和社会。

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决策的权力,以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性;要求政府改变原来的“包办一切”的管理模式,还政于民,还权于民,与民共治,并在一切可能的范围实现公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协调、自我监督。

而政府只承担维护国家内外安全,建构和维护制度框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调节收入再分配、提供社会保障和解决社会冲突等必不可少的职能。

(四)公民社会的兴起,要求政府管理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由于受长期的人治传统和集权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政府管理中人治现象仍十分普遍。

人治所带来的危害历史早已证明。

同样,历史也证明了“法治优于一人之治”,只有法治方能有效束缚权力滥用。

法治政府不仅仅是意味着有多么完备的法律体系,更关键的是意味着宪法法律至上。

一切政府行为都不能超越宪法和法律的框架,都必须服从于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任何权力可以不受法律的制约,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否则,再好再完备的法律也只是一纸空文。

构建和运行法治政府,就是要实现分权与权力制约,就是要实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就是要实现司法独立和建立违宪审查制度。

从根本上说,建构和运行法治政府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规范和制约政府的权力,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公民社会视野中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对政府治理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为我国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针对我国历次行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我国政府治理模式变迁的趋势,我国未来的行政体制改革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政府还权于公民社会,扩大行政主体是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着力点权力是行政的保障和后盾,在我国,权力的重新配置主要是将权力从上级政府合理下放到下级政府,从政府外移到社会和市场,这是由集权政治向民主政治发展这一趋势所决定的。

经过三十年政治与行政体制的不断改革,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了还权的条件。

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既有拥有相应的社会权力的渴望,同时也有这样的能力与基础。

政府权力向社会的转移是不断通过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政府体制,实现国家与社会权力资源合理配置来实现的。

当社会拥有相应的活动权力时,社会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就具有了相应的合法性基础,公民参与行政活动也有了合适的心理依靠,这在无形中会使行政主体扩大,而这一行政主体的扩大不仅能分担政府的部分职能,满足公众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更能成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新生力量,使改革更加迅速和顺利。

(二)大力培育公民社会组织,加强与公民社会组织的合作是推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力量之源公民社会组织与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发挥公民社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有利于加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对话、沟通、协商,进而建立政府与社会的协作机制。

促进实现社会自律和自治,可以支持政府的各项改革,对政府实行民主监督,抵制浮夸、浪费的官僚作风,抑制腐败现象;将传统体制下的许多社会公共事务转移给公民社会组织,发挥公民社会组织公益性、互动性功能,建立体制机制为公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创造条件,提供舞台;补给资金财物为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制定法律法规为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及其与政府的合作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健全公民参与机制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政治参与是旨在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的普通公民的活动。

有序的政治参与包括选举投票、助选、公民组织与社会运动,以及与人民代表和政府官员的个别接触等。

当前,拓宽和完善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渠道,必须完善原有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完善公民享有制度资源的形成机制。

要实现制度内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的通畅,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要适当增加农村人群和基层群众在各级人大、政协等组织的代表名额,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让广大群众更好地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二是改革和完善信访制度,严格执行信访回复制度,推行信访受理责任制和失职责任追究制度;三是要完善立法和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监督制度。

同时,要发挥大众媒体利益诉求表达的作用,特别是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平台,充分发挥媒体收集信息、引导舆论和社会监督的职能。

(四)加强依法行政是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根本保障建设法治政府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制度的必然选择。

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必须依法行政,这要求行政机关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行政权力和承担责任,以实现国家的职能,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要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大力推进依法行政。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法治观念,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决策、依法处理问题,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把政府各项行政行为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进一步健全法制,特别要重视那些规范和监督权力运行的法律制度建设。

创新政府立法工作的方法和机制,扩大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

这充分表明了政府对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视。

(五)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加快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切入点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新形势下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可以有效地解决政府为谁服务、谁来服务、服务什么和怎样服务的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以转变职能为核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正确树立为民服务理念,在政务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需要,做到保障民权、尊重民意、关注民生、开发民智。

通过服务型政府建设,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从而最终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

我国的大部制改革就是通过贯彻实施大部门行政管理体制,为人民群众打造一个更加高效廉洁、办事得力、服务到位的人民政府。

首先它能够较好解决职能交叉和职责不清问题。

“大部门制”改革中加入了“决策、执行、监督” 的分立,使“三权”进行分立归属,而不仅仅是把职能相近部门合并。

这种“三权”分立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政府整个部门设置中进行专门分工。

即部门分别行使三权。

二是在大部门内部也有专门分工,分别行使三权。

“大部门制”将能解决政出多门,政府之间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的状况。

它能真正带来政府公共管理质的飞跃,并成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先声。

第二,它能够从体制上和资源上进行必要的整合。

“大部门制”根据政府职能业务的共性和重合性合并一些部门,但权力相互监督的部门不会融合到一个部门里。

目前政府行政体系当中突出的问题是政府行政机构偏多,行政效率低下。

近年来不论是宏观调控还是各类专项行动,决策部门在行政管理上十多个部门联合下文、联合行动已成常态,但最后往往互相推诿责任,权责不明,导致问责无门。

大部门制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第三,较快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塑造公共服务型政府。

过去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在政府职能转变,而“大部门制”则是侧重改变政府职能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

可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角色定位,彻底塑造公共服务型政府。

我国正在推行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也是向服务型政府迈进的重要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