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专业用)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是植物病理学的后续课课程和植物病害防治学的先导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将进一步深化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并且为植物病害防治学的学习打好基础。为了便于组织教学,本课程分为《植物病理学原》、《植物病原学》二个子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过程,二个子课程分别进行;在实践教学中二个子课程合并进行。

二、教学任务、要求和方法

本大纲根据课程在植物保护和植物病理学中的地位、任务和要求来制订;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大部分。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能够掌握植物病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植物病原鉴定和植物病害诊断的正确方法。

采用理论教学实验课教学实习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上篇: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为2.0学分;总学时:40;理论教学28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一)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目的:了解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研究领域、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史,弄清植物病害的概念、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植物病理学科

一、植物病理学的性质

二、研究内容: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植物病害发生的过程、植物病害的流行和测报、植物与病原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病害的控制

第二节植物病害

一、植物病害概念

1.作物生态系统的产物

2.植物病害的概念:生物病原物与非生物病原物、病程、症状、经济

二、植物病害的类型: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

三、植物病害的重要性:年损失占总产量的10%-15%,约为700亿美元。

第三节植物病理学简史

一、对植物病害的感知:远古至17世纪

二、植物病理学形成时代:18世纪至19世纪中

三、植物病理学发展时代:19世纪中至20世纪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病原物及其特性2学时

目的:了解引致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的种类、基本特性,弄清寄生性和致病性、致病性分化的概念

第一节植物病害病原物的主要类群

一、生物的主要类群: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菌物界、动物界、非细胞生物

二、病原物的主要类群

细胞生物:真菌、细菌、植原体、螺原体、线虫、原生动物、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

非细胞生物(分子生物):病毒、类病毒、拟病毒。

第二节病原物的基本特性

一、生物间的关系共生、.共栖、竞争、拮抗、捕食、寄生

二、病原物的寄生性:寄生性与腐生性、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类型--专性寄生物(活体营养生物)与非专性寄生物(死体营养生物)、寄生性的相对性、.病毒的“寄生性”问题寄主与寄主范围与转主寄生

三、病原物的致病性:毒力和侵袭力

四、寄生性和致病性之间的关系

五、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或致病性分化:种、变种、专化型、小种、菌系或株系、生物型、菌株

第三章植物病害的症状和诊断2学时

目的;了解植物病害症状的类型和特点,掌握植物病害诊断的要点和新病原物鉴定的柯赫氏法则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症状

一、症状的概念:内部症状和外部症状、病征与病状,症状的研究意义

二、病征的类型: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颗粒状物、菌脓、菌块、线虫虫体、寄生性种子植物体

三、病状的类型:.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四、症状表现的复杂性

病原物与寄主的反应、.症状发展阶段不同表现不同症状、不同环境条件引起不同症状--隐症现象、复合感染与并发症、潜伏侵染植物病害的诊断

第三节植物病害的诊断

一、诊断的基本程序:田间调查、症状观察、显微镜检查、病原物分离培养、查对资料

二、实验室诊断:血清学诊断、噬菌体诊断、.理化诊断法、.单克隆抗体诊断法、生物学测定诊断法

三、侵染性病害诊断:分布特征、症状特点

第三节新病害的鉴定——柯赫氏法则:

第四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4学时

目的:了解植物病程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侵染循环各个环节对植物病害发生发展和对病害控制的作用,植病系统中的病害三角与病害四角的区别、植病系统的调控与植物病害控制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植物病害的流行与控制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节植物病程

一、接触期:接触前、接触前期、接触后期、影响因素

二、侵入期:侵入方式、.侵入途径(伤口侵入的机制与直接侵入的机制)、侵入时间、侵染剂量、影响侵入的因素

三、潜育期:特点、寄生关系类型(死体营养型、活体营养型)、吸取营养方式、寄生部位

(局部侵染、系统侵染)、潜育期经时、影响因素

四、发病期:特点、症状表现类型、影响发病期的因素

第二节侵染循环

一、初侵染和再侵染

二、病原物的越冬越夏:方式、场所(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土壤--土壤习居菌、土壤寄居菌,.病株残体、肥料)

三、病原物的传播:气流传播(方式、传播梯度效应、与病害防治的关系)、雨、水传播、生物介体传播、土壤和肥料、人为因素传播

第三节植病系统

一、自然生态系统的植物病害:病害三角、特点(某种寄主植物非大面积连续分布;植物种类(含寄主和非寄主)、病原物种类多样化;寄主与寄生物物竟天择适者生存;遵循生物种群演替规律

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植病系统:病害四角、干预方式、干预对象、干预结果

三、植病系统的调控——植物病害的生态防治:寄主遗传多样性,维持系统稳定性,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植病系统的复杂性——增加其它生物因子

第五章病原物与寄主相互作用的生理学4学时

目的:通过介绍病原物的致病生理机制、植物罹病后生理代谢的变化规律、植物抗病的生理生化机,制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害发生发展过程中病原物与寄主在生理学方面的相互作用的概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植物免疫生理学、生理植物病理生理学和分子植物病理学奠定基础。

第一节病原物的致病生理

一、夺取寄主的生活物质

二、机械压力

三、酶

四、毒素:作用、植物受作用位点、寄主代谢变化、毒素类型

五、生长调节物质: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

第二节植物罹病生理

1.呼吸作用的变化:表现、部位、变化原因、机制

2.光合作用:诱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