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本章内容第一节侵入前期第二节侵入期第三节潜育期第四节发病期植物病理学2病原物的侵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在其体内繁殖和扩展,使寄主显示病害症状的过程。
植物病理学3•对寄主植物而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也是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
因而也称为病程(pathogenesis)。
这一过程受病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病原物的侵染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为了便于分析,一般将侵染过程划分为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四个时期。
植物病理学4第一节侵入前期一、侵入和侵入前期的概念•接触:指病原物在侵入寄主之前与寄主植物的可侵染部位的初次直接碰触。
•侵入前期:是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或到达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或叶围后,开始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并形成某种侵入结构的一段时间。
植物病理学5二、侵入前期在病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病原物侵入之前, 病原物处于寄主体外复杂的环境中, 包括各种生物竞争因素的影响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病原物必须克服各种不利因素才能进一步侵染, 所以,侵入前期是病程能否进行下去的关键时期也是侵入和发展的有利时机。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就是要利用这一时期。
植物病理学6三、侵入前期分为接触前和接触后接触前•大多数病原物都是被动地被携带或传播,随机地落在寄主植物和其它物体上,一般只有很少部分的病原物能被传到寄主植物表面,大部分都落在不能侵染的植物或其它物体上。
但是有些昆虫传带病原物到植物体上的效率很高。
植物病理学7接触前是植物病害防治的有利和关键时期•病原物处于寄主体外的复杂环境中,包括各种生物竞争因素的影响,病原物必须克服各种对其不利因素才能进一步侵染。
•病原物种类繁多,接触前病原物的形态不同,有休眠状态的,有随时可以萌发侵入的。
病原物是休眠状态的,遇到合适的条件萌发成活动状态,它们在成功侵入寄主前都在寄主体外暴露一段时间。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首先,病原侵入植物体内是病害发生发展的第一步。
病原体多以孢子、霉菌丝、细菌或病毒颗粒等形式存在,通过气候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散布到
植物受害地区。
一旦病原体接触到植物的受感染部分,它们就可以通过破
损的表皮进入植物体内,通常是通过伤口、气孔、导管或细胞的开口进入。
一部分病原体也可以通过凝结体、根和叶的皮肤和根部细胞等途径侵入植物。
病原侵入后,营养吸收是病害发展的第二阶段。
病原体在植物内部或
外部寄生,利用植物的营养为生存和繁殖提供条件。
病原可以通过分泌物、细胞膜上的特殊结构或菌丝网络等途径吸收植物组织中的养分。
它们还可
以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如毒素和类似抗生素的物质,破坏植物细胞运输系
统和抵抗机制,从而更好地依赖植物为它们提供营养。
最后,病原体的扩散是病害发展的最后一步。
一旦病原体成功地寄生
在植物体内,在一定的时间内,它会利用植物的组织和气孔进行无性或有
性繁殖。
在繁殖的过程中,病原会产生大量的孢子或霉菌丝,依靠风、水、虫子等外部因素传播到其他植物上。
这种传播过程可以是局部传播,即病
害在同一植物各部分间传播;也可以是距离传播,即病害通过空气、水、
土壤等传播到其他植物上。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抗病性的定义 寄主植物抑制或延缓病原活动的能力称为抗病性, 是寄主的一种属性。这种能力是由植物的遗传特性决定的, 不同植物对病原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病能力。
2、植物抗病性
01
按照抗病能力的大小, 抗病性被划分为免疫、抗病、耐病、感病、避病等几种类型。
添加标题
02
( 1 ) 免疫(immune) 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完全不发病, 或观察不到可见的症状。
4、抗病性机制
在病原物与寄主接触或侵入后, 会诱导寄主植物发生很强烈的生理生化反应, 设法抵制或反抗病原物的侵染, 最强烈的是细胞自杀而形成过敏性的坏死反应, 细胞死亡使病原物难以得到活体营养, 从而限制了病原物的扩展。
添加标题
03
抗病(resistant) 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较轻。发病很轻的称为高抗。
添加标题
2、植物抗病性
耐病(tolerant) 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较重, 但产量损失较小。即外观上发病程度类似感病, 但植物的忍耐性较高。对此有人称为抗损害性或耐害性。
感病(susceptible) 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较重, 产量损失较大。发病很重的称为严重感病。
专性寄生物(严格寄生物)
该类病原物包括所有的植物病毒、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 大部分植物病原线虫和霜霉、白粉和锈菌等部分真菌。它们对营养的要求比较复杂, 一般不能在普通的人工培养基上培养。
第三章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
§3-1 植物病原物的基本特性
• • • • • 自然界的生物可以区分为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两大类。 异养生物又可分为腐生物和寄生物。 腐生物(saprophyte)是以无生命的有机物质,如死的生物体及 其分解物、动物排泄物、植物的枯枝落叶等为有机营养的来源。 寄生物(parasite)则直接在活的生物体上获取营养,其生长发 育过程往往与寄主(host)的生理活动交织在一起。 但是,一种生物仅获得了寄生性还不足以成为一种病原物,还须 有诱使植物发生病变的致病性以及能够在植物群体内进行传染扩 散的传染性,才是一个病原物。 寄生性、致病性和传染性是一种病原物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 •
(二)接触(contact)
• 在接触期间,病原物与寄主之间有一系列的识别(recognition) 活动,包括物理和生化识别等。物理识别包括寄主表皮的作用, 水和电荷的作用。寄主表皮包括表皮毛、表皮结构等对病原物有 一定的刺激作用,称为趋触性(contact tropism)。 • 生化识别就是趋化性,落在叶片表面上的菌物孢子萌发时不需要 外界的营养物质,但叶片表面上的营养物质对它的侵染有一定影 响。 从某种程度上讲,侵入前期是病原物和寄主植物在特定的环境条 件下的互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病原物在数量上有了一定的增 加,为其侵入奠定了基础。
•
一、寄 生 性
• • • • 寄生性(parasitism)是寄生物从寄主植物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 生活物质,以维持其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据寄生程度把寄生物分成专性寄生物和非专性寄生物两大类:
(一) 专性寄生物
专性寄生物(obligate parasite)也称之为活养寄生物 (biotroph),它们必须从生活着的寄主细胞中获得所需的营养 物质。 病毒、类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都是专性寄生物。某些菌 物,如霜霉菌、白粉菌、锈菌等也都归于这一类型。 这类寄生物要求的营养物质比较复杂,一般不能用人工培养基培 养。但一些过去被认为是专性寄生的菌物,如某些锈菌,现在已 经可以使它们在特定的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植物保护学(高教版)教案:第三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
植物保护学教案第三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一、侵染过程1、接触期:指病原物在侵入寄主之前与寄主可侵染部位的初次直接接触。
2、侵入期:指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和寄主建立寄生关系为止的一段时期。
1)侵入方式:主动侵入和被动侵入。
2)侵入途径: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
3、潜育期:指从病原物侵入后和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出现明显症状的阶段。
(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夺取营养进行繁殖和扩展的时期,也是病原物和寄主进行激烈竞争和相互适应的时期。
)4、发病期:指从症状出现后,病害进一步发展直到生长季节结束或寄主植物死亡的时期。
(是病原物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阶段)。
二、病害循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包括三个环节: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病原物的传播途径,初侵染和再侵染。
1、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1)方式:寄生、腐生、休眠。
2)场所:田间病株、土壤、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病株残体、粪肥,介体昆虫。
2、病原物的传播:传播途径:气流(风力)传播、雨水传播、生物个体传播、人为传播。
3、初侵染和再侵染。
三、植物病害的流行1、影响病害流行的因子:1)感病寄主植物。
2)强致病性病原物大量存在。
3)适宜的环境条件。
4)人为因素。
2、病害流行学类型:1)单年流行病害:病原物能够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连续繁殖多代,发生多次再侵染,进而完成菌量积累,使得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就能由轻到重达到流行程度。
2)积年流行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在当年病害的发生过程中所起作用不大。
3)区别:A、单年病害病原物的增殖率高,但寿命不长,对环境条件敏感,寄主感病期长,潜育期短,病原物越冬率低且不稳定。
B、积年病害传播效能较小,病原物越冬率高且较稳定,寄主的感病期较短,在侵入阶段易受环境影响,一旦侵入成功,受环境影响小。
四、防治策略;1、防积年病害:消灭初始菌源很重要,除选用抗病品种外,田园卫生,土壤消毒,种子消毒,拔除病株等措施都有良好防效。
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2.5 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
本节学习要点:熟悉植物非侵染性病害和各类侵染 本节学习要点 性病害的诊断方法与步骤,掌握柯赫氏法则。需掌 握的内容有: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步骤,真菌、细 菌、病毒、植原体等病害及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一、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步骤
(一)园林植物病害发生状况和发生环境调查 绿地或圃地现场观察,了解病株的分布状况、发 生面积、树种组成,发病期间的气候条件、地形地 势、土壤性质及栽培管理措施,以及往年的病害发 生情况,作为病害诊断的参考。 (二)植物病害症状类型观察 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 的特征,是诊断病害的重要依据之一。利用症状观 察可以诊断各种常见病和症状特征十分显著的病害。 因此,要熟练掌握该项技能。 但应注意同原异症和同症异原现象的存在。
2.6 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及保存
一、病害标本的采集 病害标本的采集 (一)采集用具
标本夹、标本纸、 修枝剪、手持放大 镜、记载本、标签 等用具。
(二)采集方法
采集标本时要注意: 1.掌握适当的采集时期,症状要典型,真菌病害 应采有子实体的。 2.有转主寄生的病害要采集两种寄主上的症状。 3.每一种标本,只能有一种病害。 4.采集标本的同时,应进行田间记录。
单病程病害与多病程病害
单病程病害的概念:在植物的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 一个侵染过程的病害,称单病程病害。梨桧gui4锈病 多病程病害的概念:在植物的一个生长季节中,有多 个侵染过程的病害,称多病程病害。多数病害 注意: 1.植物病害的潜育期和再侵染有密切的关系。病害的 潜育期短,再侵染的机会就多。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 的发生而缩短了潜育期,就可以增加再侵染的次数。 2.对于有再侵染的病害,除清除越冬病原物外,及时 铲除发病中心,消灭再侵染源,是行之有效的防治措 施。
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真菌接触期的长短不一,一般真菌的分生孢子寿命 较短,同寄主接触后如不能在短期内萌发,即失去 生命力;而当条件适宜时,孢子在几小时内即可萌 发侵染。也有些真菌接触期可长达数月。例如,桃 缩叶病菌的孢子在芽鳞内越冬,次年新叶初放时才 进行侵染。
在接触期,病原物在寄主体表的活动受外界环境条 件,寄主的外渗物质,根周围和茎、叶表面微生物 活动的影响。这些微生物与病原物之间产生明显的 颉抗作用或刺激作用。因此,病原物同寄主植物接 触并不一定都能导致侵染的发生。但是病原物同寄 主植物感病部位接触是导致侵染的先决条件。
耐病 植物感病后受害较轻。如大叶黄杨白粉病。这 是由于植物的生化活动抵制了病原物的冲击,因而 对植物生长发育及品质影响不大。 抗病 是指植物可以抵抗病原物的侵入、扩展或毒害, 即植物真正抵抗病原物侵染的能力。
免疫 在植物病理学中,高度抗病性也称为免疫性。 是指寄主植物能抵抗病原物的侵入,病原物不能在 寄主上建立寄生关系;或者病原物虽能在寄主上建 立初步的寄生关系,但由于寄主的抗病作用,使侵 入的病原物不久即死亡,寄主不表现任何症状。
第三章 园林植物病害 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节 病原物的寄生性、致病性等
一、本节知识点
1.病原物的寄生性; 2. 病原物的致病性; 3. 植物的抗病性;
二、本节重点
病原物的致病性
三、本节难点
病原物的致病性
寄生性—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
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致病性—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
起病变的能力。
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是密切相关的,寄生性不 同的病原物,其致病性也不同。
绝大多数寄生物通过寄生活动,或多或少地 对寄主产生不良影响或毒害作用,具有某种 致病性。当然,不是所有具有寄生性的寄生 物都能引起寄主发病。有的寄生物由于致病 性很低,以致长期生活在寄主体内,其有害 作用也不为人们所发现。病原物的致病性仅 仅是衡量病害是否严重的一个因素。
《植物病理学》章节笔记
《植物病理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的识别、发生、发展、流行规律、防治方法以及病害管理的一门科学。
它涉及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2. 研究对象:植物病原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和寄主植物。
3. 研究内容:- 植物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生活史、繁殖方式等。
- 植物病害的症状与诊断:研究植物病害在寄主上的外部表现(如斑点、腐烂、萎蔫等)和内部病理变化。
-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流行规律:探讨病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传播和流行机制。
- 植物与病原生物的互作关系:研究植物与病原生物之间的识别、侵入、防御等相互作用。
- 植物病害的防治策略: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
二、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 植物病原生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通过对病原生物的形态、遗传特性等进行分类,探讨其系统发育关系。
- 植物病害的病理学:研究病害在植物体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 植物抗病性及其遗传改良:研究植物对病原生物的抗性机制,并通过遗传育种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 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研究病害在田间种群中的传播、流行规律和控制策略。
- 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综合应用多种防治方法,实现病害的有效控制。
2. 研究方法:- 观察法:使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观察病原生物和植物病害的症状。
- 实验法:包括病原生物的分离、培养、接种实验,以及植物抗病性鉴定等。
- 调查法:通过田间调查、采样、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病害的分布和流行情况。
-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DNA测序、基因表达分析等技术,研究病原生物的遗传特性和植物与病原生物的互作。
- 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病原生物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大数据,揭示其生物学特性。
- 生态学方法:研究植物病害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以及病害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第三章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接触期病原物的活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 被动活动:是指病原物从休眠场所依靠各 种自然动力(气流, 水流及介体) 或人 为传带, 被动地传播到植物感病部位或其 周围; ② 主动活动: 是指土壤中的某些 病原真菌、细菌和线虫受植物根部分泌物 的影响,主动向种围或根部移动积聚。
病害的侵染循环,按再侵染的有无分为2种类型: (1)单病程病害:有些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只有初 侵染,没有再侵染,如黑穗病、桃缩叶病等。 (2)多病程病害:有些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可以发 生多次再侵染, 在田间逐步扩展蔓延, 由少数中心 病株到点片发生, 进而普遍流行, 如霜霉病、白粉 病、锈病等。
二、园林植物病害的流行条件
植物病害的流行受到寄主植物群体、病原物群体、 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诸方面多种因子的影响,这些因子 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流行的强度和广度。
1.寄主植物:存在感病寄主植物是病害流行的基本 前提。寄主植物的易感期和病原物的侵染期相吻合则易 造成病害的流行。营造大面积同龄纯林易引起病害的流 行。
◆病原物在繁殖和扩展的同时,发挥了它的 致病作用,到明显症状开始出现就是潜育 期的结束。各种病害潜育期的长短不一, 短的只有几天,长的可达一年,有些果树 和树木的病害,病原物侵入后要经过几年 才发病。每一种病害潜育期的长短大致是 一定的,但可因病原物致病力的强弱、植 物的反应和状态,以及外界条件的影响而 改变,所以往往有一定的变化幅度。
侵染循环:是指侵染性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 节开始发病, 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 的过程。
侵染循环包括病原物的越冬(和/或越夏)、 病原物的传播以及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等环节, 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 都能达 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第三节 观赏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人为因素传播
苗立枯病的腐霉菌和丝核菌可以 病原物可在枯枝、落叶、落果上 腐生方式长期存活于土壤中。 越冬,次年侵染寄主。 生物介体是病毒病害、菌原体
等病害的越冬场所。
(三)病原物的传播
1. 主动传播
真菌主要以气流和雨水
2. 被动传播
◆气流传播
传播;细菌多半是雨水
和昆虫传播;病毒主要
◆雨水传播
◆生物介体传播
靠生物介体传播;寄生
初侵染
传 播
接种体
播传 再侵染 寄主植物生长期 寄主植物休眠期 休眠体
病原物越冬(越夏)
(二)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寄主植物收获后或休眠后病原物的存活方式和存活 场所(初次侵染来源)。 1. 病原物越冬(越夏)的方式: ◆休眠
◆腐生
◆寄生
2. 病原物越冬(越夏)场所(初次侵染来源)
(1) 田间病株
(2)侵入所需时间
(3)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 湿度
★ 温度 ★ 光照:
(4)寄主的抗侵入:寄主植物可凭借原有的或诱发 产生的组织结构或生理生化方面的障碍来阻止病原 物的侵入。 (5)侵入期是病害防治的关键时期:病原物处于暴 露的外界环境中,易受外界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 的影响。
潜育期: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在寄主体内的扩展
1. 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 2. 机械压力 3. 病原物的化学武器 (1) 酶 (2) 毒素 (3) 植物生长调节剂:①植物生长素;②赤霉素;③细胞分
裂素;④乙烯,等等
▼酶
蜡质层
角质(角质层的 主要成分) 果胶质(中胶 层的主要成分) 纤维素、半纤维素 (细胞壁主要成分) 木质素(中胶层和 木质部导管的细胞壁 及加固植物的纤维中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_图文
❖ 有性孢子产生的温度范围比无性孢子更窄,且要求较低的温度。 白粉菌:晚秋才产生闭囊壳,主要是受温度的影响。 子囊菌:有性孢子越冬后的落叶中产生,其发育过程需要一个低温 阶段。
2、湿度
➢ 在实验室中,对未产生子实体的病组织,常用保湿 的方法促其产生子实体。
2)多循环病害: 指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能够连续繁殖 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
❖ 多为局部侵染的病害,寄主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病 原物的增殖率高;
❖ 病原物对环境条件敏感,在不利的条件下会迅速死亡,越冬率 低而不稳定。
❖ 病害数量增幅大,可以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 病害的严重流行,因而有称“单年流行病害”。
苗木: 由病毒、类病毒等引起的多种果树病害,
如苹果花叶病、锈果病等 ;
种薯:马铃薯病毒病、细菌性环腐病
种植后不但本身发病,还可以在田间形成发病中心 。
3、病株残体
❖ 绝大部分非专性寄生的真菌和细菌都能在病残体中 存活,或者以腐生的方式生活一定的时期。
❖ 病残体上的病原物往往是土壤病原物的主要来源。
1)直接侵入: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角质层和细胞壁侵入。 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和寄生性较强的真菌(如白粉病
, 2)自然孔口:锈气菌孔,、炭水疽孔、菌皮属等孔、真蜜菌)腺等; ,以气孔最为重要。
多数真菌和细菌,真菌以芽管、菌丝或侵染丝侵入; 3)伤口侵入:机械损伤、自然伤口。
弱寄生的真菌、许多细菌、病毒
根据在流行过程中是否出现再侵染把病害划分为:
1)单循环病害: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 染或虽有再侵染,但危害作用很小的病害。
2)❖多多为循种环传病或害土:传的系统性病害;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单年流行病 多循环 多次 高 局部叶斑病 气传、雨传、远 强 短 低 黄瓜霜霉病 降低流行速度(r)
积年流行病 单循环 无 低
系统根病 种传、土传、近
弱 长 高 玉米黑穗病 消灭初始菌源(X0)
第三节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2、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类型
• (4)防治策略比较: • 单循环病害与多循环的流行特点不同,防治策略也不
的规律,由寄主、病原物和环境因素中 选取。
• 一般说来,菌量、气象条件、栽培条件 和寄主植物生育状况等是最重要的预测 依据。
第三节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4、植物病害的预测
• (2)预测的类型
• 长期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
• 长期预测:亦称病害趋势预测,指一个季 度以上,有的是—年或多年,多根据病害 流行的周期性和长期天气预报等资料作出。 预测结果指出病害发生的大致趋势,需要 以后用中、短期预测加以订正。
第三节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4、植物病害的预测
• 中期预测:时限一般为一个月至一个季度。 预测结果主要用于作出防治决策和作好防 治准备。
• 短期预报:时限在一周之内,有的只有几 天。预测结果用以确定防治适期。侵染预 测就是一种短期预测。
• 3.土壤:病原物的休眠体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还可 以腐生的方式在土壤中存活。
• 土壤寄居菌和土壤习居菌两类。 • 4.病株残体:大部分的真菌和细菌能在病残体中存活,
或以腐生的方式生活一定的时期。
• 5.粪肥:病原物混入肥料内,粪肥如未充分腐熟,其
中的病原物接种体可以长期存活而引起感染
三 病原物的传播
• C.伤口侵入:各种损伤的伤口,都可能是病原 物的侵入途径。病毒只从微伤口侵入。
3.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第三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大纲(植物保护专业用)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这门课是植物病理学的后续课课程和植物病害防治学的先导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将进一步深化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并且为植物病害防治学的学习打好基础。
为了便于组织教学,本课程分为《植物病理学原》、《植物病原学》二个子课程。
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过程,二个子课程分别进行;在实践教学中二个子课程合并进行。
二、教学任务、要求和方法本大纲根据课程在植物保护和植物病理学中的地位、任务和要求来制订;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大部分。
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能够掌握植物病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植物病原鉴定和植物病害诊断的正确方法。
采用理论教学实验课教学实习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内容上篇: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为2.0学分;总学时:40;理论教学28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一)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目的:了解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研究领域、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史,弄清植物病害的概念、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植物病理学科一、植物病理学的性质二、研究内容: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植物病害发生的过程、植物病害的流行和测报、植物与病原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病害的控制第二节植物病害一、植物病害概念1.作物生态系统的产物2.植物病害的概念:生物病原物与非生物病原物、病程、症状、经济二、植物病害的类型: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三、植物病害的重要性:年损失占总产量的10%-15%,约为700亿美元。
第三节植物病理学简史一、对植物病害的感知:远古至17世纪二、植物病理学形成时代:18世纪至19世纪中三、植物病理学发展时代:19世纪中至20世纪第二章植物病害的病原物及其特性2学时目的:了解引致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的种类、基本特性,弄清寄生性和致病性、致病性分化的概念第一节植物病害病原物的主要类群一、生物的主要类群: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菌物界、动物界、非细胞生物二、病原物的主要类群细胞生物:真菌、细菌、植原体、螺原体、线虫、原生动物、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非细胞生物(分子生物):病毒、类病毒、拟病毒。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概述
分为:
•接触前 •接触后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概述
第13页
1. 接 触 前
1)根际分泌物对病原物影响 2)微生物群落影响 3)病原物对寄主影响
传输方式 :主动、被动
传输路径 :
• 气流传输
• 雨水传输
• 生物介体
•土壤传输和肥料传输
•人为原因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概述
第29页
病害循环与生活史区分:
生活史是以病原物为对象阐述病原物生长、繁殖、休 眠过程.
病害循环主要是以特定寄主与病原物组合为对象,阐 述病害发生、发展和延续,包含病原物与寄主植物接触、 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表现症状、病原物生长和繁殖 、病原物传输以及病原物越冬和越夏。
光照, 光照与侵入也有一定关系。对于气孔侵入病原 真菌,光照能够决定气孔关闭,因而影响侵入。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概述
第20页
三、潜 育 期
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开始表现显著症状 时期。
潜育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时期,也是病 原物和寄主植物相互进行斗争时期。
两个时期 • 定殖 • 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扩展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概述
第21页
(一)定殖
病原物侵入后,首先在寄主上定殖,建立寄生 关系,从寄主取得水分和养分并从侵染点向四面扩 展,深入生长、繁殖。
突破寄主防御反应,取得稳定营养起源。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概述
第22页
(二)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扩展
扩展方式: • 局部性感染(局部病害) • 系统侵染 (系统性病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大纲(植物保护专业用)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这门课是植物病理学的后续课课程和植物病害防治学的先导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将进一步深化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并且为植物病害防治学的学习打好基础。
为了便于组织教学,本课程分为《植物病理学原》、《植物病原学》二个子课程。
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过程,二个子课程分别进行;在实践教学中二个子课程合并进行。
二、教学任务、要求和方法本大纲根据课程在植物保护和植物病理学中的地位、任务和要求来制订;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大部分。
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能够掌握植物病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植物病原鉴定和植物病害诊断的正确方法。
采用理论教学实验课教学实习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内容上篇: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为2.0学分;总学时:40;理论教学28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一)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目的:了解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研究领域、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史,弄清植物病害的概念、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植物病理学科一、植物病理学的性质二、研究内容: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植物病害发生的过程、植物病害的流行和测报、植物与病原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病害的控制第二节植物病害一、植物病害概念1.作物生态系统的产物2.植物病害的概念:生物病原物与非生物病原物、病程、症状、经济二、植物病害的类型: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三、植物病害的重要性:年损失占总产量的10%-15%,约为700亿美元。
第三节植物病理学简史一、对植物病害的感知:远古至17世纪二、植物病理学形成时代:18世纪至19世纪中三、植物病理学发展时代:19世纪中至20世纪第二章植物病害的病原物及其特性2学时目的:了解引致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的种类、基本特性,弄清寄生性和致病性、致病性分化的概念第一节植物病害病原物的主要类群一、生物的主要类群: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菌物界、动物界、非细胞生物二、病原物的主要类群细胞生物:真菌、细菌、植原体、螺原体、线虫、原生动物、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非细胞生物(分子生物):病毒、类病毒、拟病毒。
第二节病原物的基本特性一、生物间的关系共生、.共栖、竞争、拮抗、捕食、寄生二、病原物的寄生性:寄生性与腐生性、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类型--专性寄生物(活体营养生物)与非专性寄生物(死体营养生物)、寄生性的相对性、.病毒的“寄生性”问题寄主与寄主范围与转主寄生三、病原物的致病性:毒力和侵袭力四、寄生性和致病性之间的关系五、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或致病性分化:种、变种、专化型、小种、菌系或株系、生物型、菌株第三章植物病害的症状和诊断2学时目的;了解植物病害症状的类型和特点,掌握植物病害诊断的要点和新病原物鉴定的柯赫氏法则第一节植物病害的症状一、症状的概念:内部症状和外部症状、病征与病状,症状的研究意义二、病征的类型: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颗粒状物、菌脓、菌块、线虫虫体、寄生性种子植物体三、病状的类型:.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四、症状表现的复杂性病原物与寄主的反应、.症状发展阶段不同表现不同症状、不同环境条件引起不同症状--隐症现象、复合感染与并发症、潜伏侵染植物病害的诊断第三节植物病害的诊断一、诊断的基本程序:田间调查、症状观察、显微镜检查、病原物分离培养、查对资料二、实验室诊断:血清学诊断、噬菌体诊断、.理化诊断法、.单克隆抗体诊断法、生物学测定诊断法三、侵染性病害诊断:分布特征、症状特点第三节新病害的鉴定——柯赫氏法则:第四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4学时目的:了解植物病程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侵染循环各个环节对植物病害发生发展和对病害控制的作用,植病系统中的病害三角与病害四角的区别、植病系统的调控与植物病害控制的关系。
为进一步学习植物病害的流行与控制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节植物病程一、接触期:接触前、接触前期、接触后期、影响因素二、侵入期:侵入方式、.侵入途径(伤口侵入的机制与直接侵入的机制)、侵入时间、侵染剂量、影响侵入的因素三、潜育期:特点、寄生关系类型(死体营养型、活体营养型)、吸取营养方式、寄生部位(局部侵染、系统侵染)、潜育期经时、影响因素四、发病期:特点、症状表现类型、影响发病期的因素第二节侵染循环一、初侵染和再侵染二、病原物的越冬越夏:方式、场所(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土壤--土壤习居菌、土壤寄居菌,.病株残体、肥料)三、病原物的传播:气流传播(方式、传播梯度效应、与病害防治的关系)、雨、水传播、生物介体传播、土壤和肥料、人为因素传播第三节植病系统一、自然生态系统的植物病害:病害三角、特点(某种寄主植物非大面积连续分布;植物种类(含寄主和非寄主)、病原物种类多样化;寄主与寄生物物竟天择适者生存;遵循生物种群演替规律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植病系统:病害四角、干预方式、干预对象、干预结果三、植病系统的调控——植物病害的生态防治:寄主遗传多样性,维持系统稳定性,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植病系统的复杂性——增加其它生物因子第五章病原物与寄主相互作用的生理学4学时目的:通过介绍病原物的致病生理机制、植物罹病后生理代谢的变化规律、植物抗病的生理生化机,制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害发生发展过程中病原物与寄主在生理学方面的相互作用的概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植物免疫生理学、生理植物病理生理学和分子植物病理学奠定基础。
第一节病原物的致病生理一、夺取寄主的生活物质二、机械压力三、酶四、毒素:作用、植物受作用位点、寄主代谢变化、毒素类型五、生长调节物质: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第二节植物罹病生理1.呼吸作用的变化:表现、部位、变化原因、机制2.光合作用:诱因3.核酸和蛋白质代谢:含量变化、种类变化4、酚类物质和相关酶--罹病植株产生抗病物质5.水分生理:增强叶片蒸腾作用;减少蒸腾有毒物质积累;阻滞导管液流上升;细胞膜透性改变。
第三节植物抗病的生理机制一、物理被动抗性机制:体表形态结构,木栓化组织与木质化组织,物质沉积,导管结构二、化学被动抗性机制:天然抗菌物质、.溢泌物质、.酶类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酶抑制物含糖量等三、物理主动抗性机制:细胞壁的改变、壁类似物质、胼胝质沉积、乳突、、愈伤组织、阻塞维管束四、化学主动抗性机制:过敏性坏死反应、植物保卫素、植物对病原菌毒素的解毒作用病原物与寄主相互识别的生化物质第六章病原物与寄主相互作用的遗传学4学时目的:介绍植物抗病性和病原物致病性的遗传、变异类型,病原物与寄主群体间互作遗传的基本概念和观点,使学生掌握有关病原物与寄主互作遗传的基本概念和观点为进一步学习利用抗性控制植物病害的原理和方法打下理论基础第一节植物的抗病性及其遗传一、抗病性的概念:现象、概念的相对性、.感病与抗病的相对性、可遗传特性二、抗病性的类型1.按植物病程的反应:避病、抗侵入、抗扩展、耐病、抗再侵染2.按抗病机制:主动抗病、被动抗病3.按遗传方式:主效基因抗性、微效基因抗性4.对致病性分化的反应:小种专化抗性、非小种专化抗性三、抗病性的遗传:主效基因抗性、微效基因抗性、.细胞质抗性遗传第二节病原物的致病性变异和群体毒力一、病原物致病性遗传二、病原物致病性变异的途径:有性重组、突变、异核现、准性生殖、转化、转导三、病原物群体的毒力:群体毒力、毒力频率、病原物小种的鉴定、.品种抗性丧失的本质四、定向选择和稳定化选择第三节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一、概念二、概念的争议和解释三、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理论的意义第四节基因对基因假说一、基因对基因假说二、亚麻与亚麻锈菌的遗传互作试验三、其他作物病害系统中基因对基因关系的证明四、基因对基因关系的作用和意义第七章、植物病害的流行和测报4学时目的:通过植物病害计量方法、流行种类和规律、测报的方法原理的介绍,使学生明确植物病害的流行规律及因素分析的原理,掌握植物病害预测预报的基本理论根据和基本方法。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计量1、植物病害计量目的2、计量指标:发病率、严重度、病情指数3、严重度的计量:分级法。
4、病情指数计算第二节植物病害的流行一、病害流行的概念:群体学的观点、经济学的观点、流行学的观点二、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类型:单循环病害与多循环病害流行学特点——病害种类、传播、越冬越夏、流行主导因素、寄主反应、环境影响、菌量积累、变化三、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季节流行曲线多循环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单循环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季节流行动态的数学模型四、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年份间流行变化:年增长率的预测和分析五、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时空关系、传播特点、传播距离类型、传播动力、田间分布六、病害的流行因素:寄主与病原物的互作群体、外界环境条件、人的干扰第三节植物病害的预测预报一、预测预报的有关概念:预测、预报、预报量、预报因子、测报目的二、预测的种类:流行程度预测、发生期预测、损失预测、经济损害水平、经济阈值、测报的时限三、预测的依据:长期预测依据、中期预测依据、短期预测依据、测报因子的选择四、预测方法:经验预测模型(综合分析预测、数理统计预测的多元回归分)、系统模拟预测模型第八章植物病害的管理6学时目的:通过植物病害管理概念及其措施的介绍,使学生明确植物病害控制的原理及方法,掌握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
为今后学习农作物病害防治学提供理论基础。
第一节植物病害管理的原理一、植物病害管理的概念及其发展:概念的沿革、病害管理的原则二、植物病害管理的措施第二节植物病害管理的措施一、植物检疫1.植物检疫的意义:定义、目的、.任务、对象2.检疫措施:禁止进境,限制进境,调运检疫,产地检,国外引种检疫,携带物、邮寄、托运物检疫二、农业防治:特点和意义、常用方法和防病原理(使用无病繁育材料、.建立合理栽培制度、保持田园卫生、加强栽培管理)三、生物防治原理、特点、对象;作用:拮抗作用、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交互保护作用四、物理防治:干热处理,热水、热空气,辐射五、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原理,杀菌剂的作用方式,化学防治的主要方法,化学防治的特点六、选用抗病品种:作用、对象、抗性鉴定方法、抗病育种的途径、抗病基因的合理利用(二)实验教学内容实验一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观察3学时目的;通过实验的观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植物病害症状类型的认识,同时了解植物病害症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一、观察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种病状的各种类型,解剖番茄青枯病病株观察维管束的病变状况;二、观察粉状物、霉状物、锈状物、点状物、脓状物、块状物(菌核)等病征及特点;三、录象演示《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四、观察和区分所列标本的病状或/和病征,观察稻白叶枯病叶的喷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