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解剖及常见肿瘤CT诊断
肺部及纵隔ct断层解剖
![肺部及纵隔ct断层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9b10b5f0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e1.png)
支气管:支气管是肺内的管道结构负责将空气引入肺组织。在CT图像上支气管 表现为低密度的管状结构。
肺炎:CT表现为肺部纹理增粗肺部出现斑片状或云絮状阴影
肺结核:CT表现为肺部出现结节状或斑片状病灶病灶周围可见卫星病灶或钙化
肺癌:CT表现为肺部出现结节状或肿块状病灶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内部密度不均 匀
监测疾病进展:通过定期进行肺部及纵隔CT断层解剖检查可以监测病情的进展情况为调整 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评估手术效果: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肺部及纵隔CT断层解剖可以评估手术效果帮助医 生判断手术是否成功。
肺部及纵隔CT断层解剖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肺部及纵隔CT断层解剖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 肺部及纵隔CT断层解剖在肺气肿诊断中的进展 肺部及纵隔CT断层解剖在肺癌治疗中的新进展
冲和移动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肺部:CT图像上可见肺组织呈现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并随着呼吸运动而变化。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纵隔:纵隔位于两肺之间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器官和结构如心脏、大血管、气管 等。在CT图像上纵隔的形态和位置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肺门:肺门是肺组织中的一个重要结构由血管、支气管和淋巴结组成。在CT图 像上肺门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的结节或肿块。
,
汇报人:
01
02
03
04
05
06
添加标题
肺部及纵隔CT断层解 剖的定义:利用CT技 术对肺部和纵隔进行 断层扫描生成图像以 便观察和分析肺部及 纵隔的结构和病变。
添加标题
肺部及纵隔CT断层解 剖的应用:在医学影 像诊断、介入治疗和 手术导航等领域有广
泛应用。
添加标题
肺部及纵隔CT断层解 剖的成像原理:利用X 射线和计算机技术对 肺部和纵隔进行逐层 扫描生成二维图像再 通过三维重建技术生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干货分享)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干货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045ba9a2336c1eb91b375d0d.png)
前纵隔:胸腺瘤、胸腺癌、 胸腺脂肪瘤、畸胎瘤、淋巴管瘤、 胸骨后甲状腺肿 、部份淋巴瘤 可出现于前纵隔。 中纵隔;纵隔淋巴瘤 (霍奇金 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食管囊 肿、支气管源性囊肿 、心包囊肿等。 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肠源性 囊肿等。
2020/12/15
5
常见的原发性纵隔疾病
• (一)胸内甲状腺肿 • (二)胸腺瘤、侵袭性胸腺瘤 • (三)畸胎类肿瘤 • (四)淋巴瘤 • (五)神经源性肿瘤 • (六)纵隔其它少见肿瘤及囊肿
2020/12/15
7
临床表现 部分病人有胸闷、胸胀,或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 瘤体增大压迫气管出现呼吸困难、喘鸣 压迫上腔静脉引起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
2020/12/15
8
影像学特征
X线:前上纵隔增宽,圆形或椭圆形高密度影,随吞咽上下活动,向一侧或两侧突出,上缘 可延伸至颈部,部分病例有钙化。气管受压、变形移位,严重时食管受压移位
50
纵隔其它少见肿瘤及囊肿
支气管囊肿 食管囊肿 心包囊肿 囊状淋巴管瘤,胃肠源性囊肿,神经肠源性囊肿,雄导管囊肿(罕见) 脂肪瘤,纤维瘤,黄色瘤等
各类囊肿都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如支气管囊肿多位于隆突下支气管旁与气管旁,心包囊肿 多位于心膈角区,胸腺囊肿多位于前上纵隔胸腺部位,食管囊肿,神经肠源性囊肿与胸导管 囊肿等多位于后纵隔等
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前纵隔、支气管肺组、气管支气管组多见,可融合成块。
2020/12/15
32
影像学表现
X线:纵隔增宽,上纵隔为主,边缘呈扇贝样、锯齿状,侧位片纵隔密度增高
CT:纵隔淋巴结肿大,前、中纵隔最多见,融合或分散存在,密度均匀或少数中心坏死液 化,常为双侧分布,分叶明显,增强轻至中度强化;放疗后出现钙化可伴有胸腔积液、胸 膜结节、心包积液、肺内肿块
纵隔影像学解剖与纵隔肿块诊断
![纵隔影像学解剖与纵隔肿块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c4b2bd2304a1b0717ed5dd39.png)
纵隔影像学解剖与纵隔肿块诊断纵隔分区在X线诊断中的应用在X线诊断中,国内外的放射学家对纵隔的X线分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基于临床应用的实践提出了许多的分区方法:如传统的五区分法和九区分法等。
Felson提出的三区方法,受到许多学者的欢迎,此法比较简单实用,即在侧位胸片上以纵向走行分成前、中、后三个区域。
根据纵隔肿块在纵隔分区的位置,可考虑纵隔肿块的诊断。
前纵隔区常见肿瘤:胸内甲状腺肿或肿瘤、胸腺的肿瘤、生殖细胞瘤(畸胎类肿瘤)和心包囊肿等。
中纵隔区的肿瘤和瘤样病变:淋巴系肿瘤和非肿瘤性的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气管、支气管囊肿亦常位于中纵隔区。
后纵隔区以神经源性肿瘤和食管的肿瘤最为常见,非肿瘤性的降主动脉瘤和椎旁脓肿也较常见。
然而,依照纵隔的X线分区,进行纵隔肿块的定性诊断也常会出错,其原因为:①纵隔分区的定界还不统一,各学者认识之间还存在差异。
纵隔肿块经常具有跨区分布的现象,如淋巴系肿瘤可位于中、前纵隔。
巨大的纵隔肿块,这种跨区分布的现象更为常见,因而造成判断上的困难。
②正常的组织器官具有跨区的现象,如纵隔内结缔组织、淋巴组织和血管等。
③有的纵隔肿瘤并无特定分区定位的特征,如间叶组织的肿瘤、纤维组织细胞瘤等,以及侵犯范围广泛的肿瘤,按纵隔分区进行定性诊断是很困难的。
④组织器官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异位,如异位甲状腺肿瘤、异位甲状旁腺肿瘤、异位胸腺瘤等,影像诊断是相当困难的。
影像检查分辨率是定性诊断的重要因素(1)纵隔内组织器官:CT和MRI对纵隔内组织器官的显示更加清楚和真实,非常接近于解剖学的观察,而且是活体的形态学研究,在确定纵隔肿块与纵隔内组织器官的关系方面较普通X线更为明确和直观,这在纵隔肿块定性诊断上是至关重要的。
如甲状腺与气管的关系密切,经常导致气管受压变形和移位。
气管、支气管旁是纵隔内淋巴组织最丰富的区域,故此区的结节或肿块以淋巴结肿大最常见(肿瘤性和非肿瘤性)。
后纵隔神经组织丰富,此区以神经源性肿瘤最为常见,食管和降主动脉也位于后纵隔,以及脊柱骨的感染等亦可形成后纵隔肿块,这是鉴别诊断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纵隔肿瘤CT、MR诊断PPT课件
![纵隔肿瘤CT、MR诊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ea49ee8d15abe23482f4d51.png)
CT平扫
CT增强扫描
实性畸胎瘤MR表现
• 信号不均匀,可出现脂肪、水与软
组织信号强度
• 钙化较大时T1W、T2W图均见低信号 像
恶性畸胎瘤CT、MR表现
• • • • 形态多不规则呈分叶状 边界模糊,边缘不规则 密度不均,可有 CT与MR均显示纵隔脂肪受侵,血管 与气管受压、受侵 • 胸腔积液 • 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淋巴瘤CT表现
• 受累淋巴结边界清楚,有结外浸润时边 缘模糊。 • 肿大淋巴结一般密度均匀,增大快时或 放疗后可出现坏死、囊变,偶可见钙化。 • 增强扫描,可有轻度到中度强化。 • 可侵犯胸膜、心包和肺组织,出现胸腔 积液、心包积液或/和胸膜、心包增厚, 肺内出现结节状或斑片状、毛玻璃状浸 润灶。
重症肌无力
良性胸腺瘤MR表现
• MR显示良性胸腺瘤与正常胸腺的信 号相等或相近,即与肌肉的信号相 似,较脂肪的信号高。囊变时与胸
腺囊肿难鉴别,T1W为低信号,T2W
呈高信号。
恶性胸腺瘤CT表现
• 形状不规则或呈内分叶状 • 常较大,边缘不规整、毛糙,与周围结构间脂 肪间隙消失 •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有低密度囊变区,也可 有点状、弧形或环形钙化 • 50%侵犯胸膜、心包 • 胸外转移少见,可经胸膜、后纵隔、降主动脉 侵及膈肌与腹膜后脏器。偶见肺内或远处血行 转移灶 • 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强化
木,压迫脊髓可有截瘫。
CT、MR表现
• 位置:多位于后纵隔即两侧脊柱旁沟,
向一侧肺野内突出 • 形态: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节细胞神经 瘤常呈条状或三角形,恶性可呈分叶状 • 边缘:边缘清楚锐利
CT平扫
CT、MR表现
• 密度:多均匀,略低于肌肉密度,肿块 若坏死、液化或囊变、或钙化则密度不 均匀。 • 钙化: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可有细小 钙化,神经母细胞瘤可有粗大钙化;囊 变之囊壁也可有钙化。
纵隔解剖与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精品课件)
![纵隔解剖与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fd20a739ec3d5bbfc0a7488.png)
精品 PPT
胸腺瘤
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①纵隔向一侧增宽,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纵 隔肿块,边缘清楚。 ②纵隔肿块密度均匀,多位于前纵隔的上 部和中部,少数可达膈肌之上。 ③侧位上,肿块主要位于胸骨角之后。
精品 PPT
淋巴瘤
CT表现: ①显示气管前、血管前、主-肺动脉窗、隆 突下、心包周围等多组淋巴结增大 ②何杰金氏淋巴瘤易经淋巴延伸而倾向累 及多组淋巴结,内乳淋巴结常受累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纵隔概念
• 纵隔是指位于胸廓中央,前壁由胸骨和相 关肋软骨、后壁由脊柱及相关肋骨、两侧由 纵隔胸膜所围绕而成的区域。内含心脏大血 管、气管及食管等结构,又有神经组织、淋 巴组织及脂肪组织等。
骨转移最为常见)
精品 PPT
精品 PPT
胸腺瘤
精品 PPT
男,51岁,查体发现纵隔占位一周
胸腺瘤 精品 PPT
恶性精品胸PPT 腺瘤
恶性胸腺精品 P瘤PT
胸腺瘤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侵袭性胸腺瘤
精品 PPT
淋巴瘤
病因病理 淋巴瘤是发生于淋巴结的全身性恶性病变 病理上包括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病
精品 PPT
胸骨后甲状腺肿(结甲)
2.CT表现: ①前上纵隔高密度肿块 ②肿块边界清楚,甲状腺内多个、散在、规则的 低密度结节为其特征性改变,斑片、斑点样粗钙 化常见。 ③相邻血管常受压,向外侧移位。 ④增强检查,因多血管性而有明显的长时间强化。 ⑤连续层面观察,显示纵隔内肿块与颈部甲状腺 肿相连,且密度一致。
胸部纵隔窗CT高清解剖图谱,附带详细标注
![胸部纵隔窗CT高清解剖图谱,附带详细标注](https://img.taocdn.com/s3/m/5461f62f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32.png)
胸部纵隔窗CT高清解剖图谱,附带详细标注很多粉丝留言需要胸部纵隔窗的解剖图,今天它来了!
挑选了17层常用解剖断面
每一层都带有详细标注,值得收藏学习!
胸部纵隔窗CT横断面高清解剖图谱(图层2)
胸部纵隔窗CT横断面高清解剖图谱(图层3)
胸部纵隔窗CT横断面高清解剖图谱(图层4)
胸部纵隔窗CT横断面高清解剖图谱(图层5)
胸部纵隔窗CT横断面高清解剖图谱(图层6)
胸部纵隔窗CT横断面高清解剖图谱(图层7)
胸部纵隔窗CT横断面高清解剖图谱(图层8)
胸部纵隔窗CT横断面高清解剖图谱(图层9)
胸部纵隔窗CT横断面高清解剖图谱(图层10)
胸部纵隔窗CT横断面高清解剖图谱(图层11)
胸部纵隔窗CT横断面高清解剖图谱(图层12)
胸部纵隔窗CT横断面高清解剖图谱(图层13)
胸部纵隔窗CT横断面高清解剖图谱(图层14)
胸部纵隔窗CT横断面高清解剖图谱(图层15)
胸部纵隔窗CT横断面高清解剖图谱(图层16)
胸部纵隔CT横断面高清解剖图谱(图层17)
每一层都可以保存放大,希望在大家日后工作、学习中能起到一定的帮助学习作用。
感谢:影像解剖图谱app 的技术资料支持!
详见留言板。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b7b5b7f6bd97f192279e9d3.png)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15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16
右膈神经
左膈神经
左肺
上腔静脉 气管
右迷走神经 左喉返神经
食管
主动脉弓 左迷走神经
胸导管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17
二、上纵隔
(一)层次
1.前层
胸腺 左头臂静脉 胸腺静脉层 右头臂静脉 上腔静脉
2.内容
胸腺、脂肪结缔组织、纵隔前淋巴结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26
(二)中纵隔
1.位置
上:胸骨角平面 下:膈 前:心包前界 后:心包后界
2.内容
心 心包 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 膈神经 心包膈血管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后方- 食管,左后方有左喉返神经
下方- 左、右肺静脉和左心房
左侧- 左锁骨下动脉、左迷走神经
右侧- 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奇静脉 弓、右迷走神经、右纵隔胸膜等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25
三、下纵隔
(一)前纵隔
1.位置
上:胸骨角平面 下:膈 前:胸骨及两侧肋软骨 后:心包前界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Dr.Feng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1
一、概 述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2
(一)纵隔的概念
1、概念:纵隔是左、右纵 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 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详解纵隔肿瘤以及鉴别诊断
![详解纵隔肿瘤以及鉴别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4343cb1d3169a4517723a356.png)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要点
1 肿瘤的部位:起于纵隔某种组织的肿 瘤,有其好发部位。所以根据肿瘤部位常可 推测肿瘤的类别。
primary mediastinal tumor
前纵隔:胸内甲状腺瘤 胸腺瘤、畸胎瘤 中纵隔: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 后纵隔: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
神经节细胞瘤、神经节母细胞瘤
骨折 气胸/血胸/血气胸 肺挫伤 肺裂伤/血肿 气管支气管损伤 纵隔气肿/血肿
肺与纵隔影像诊断
(一)各种检查方法及其优、缺点 (二)胸部各组织结构正常的影像学表现 (三)胸部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四)呼吸系统各种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
常见纵隔肿瘤的影像表 现
一、 胸内甲状腺肿 (Endothoracic Goiter) (intrathoracic goitre)
前纵隔上部多发,颈胸征。 气管等周围结构受压移位 可随吞咽移动 平扫CT值较高,强化明显、时间长 可有钙化及囊变 可有内分泌异常症状
胸内甲状腺肿
颈胸征
(二)胸腺瘤(Thymoma)
1、纵隔肺门多个淋巴结增大可融合成肿块,呈 分叶状,向纵隔双侧突出,有时一侧明显,但 很少为单侧。 2、气管受压移位、变窄。 3、可向肺内及胸膜、心包浸润,引起积液。 4、中等强化.
恶性淋巴瘤
冰冻征
淋巴瘤
(五)后纵隔肿瘤(neurogenic T.)
神经源性肿瘤 为后纵隔肿瘤中最常见者 部位:好发于后上纵隔,侧位片上与脊柱重叠。 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边缘:清楚锐利 密度:均匀略低。
胸骨后甲状腺肿患者中少数可有甲状腺功能亢 进的症状。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要点
肿块
定位
定性
CT和MRI较胸片有明显的优势 不仅可以决定肿瘤组织特性, 尤其在判断肿瘤与周围结构间 关系如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结构 等方面有十分重要价值。
医学影像-纵膈解剖和常见病
![医学影像-纵膈解剖和常见病](https://img.taocdn.com/s3/m/3b00c4a5172ded630a1cb613.png)
侵袭性胸腺瘤
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规 则,侵及胸膜可见胸膜结节及 胸水,侵犯心包出现心包积液。 肿块边界极不规则,常见包绕 血管生长,与血管间界限不清 肿瘤内部密度不均匀,常见不 规则形低密度坏死区, 增强扫描肿瘤强化较明显。
前纵隔大血管胖软 组织肿块影,呈浸 润性生长,边缘不 规则,侵及胸膜引 起胸水。
多见于青少年,临床表现:早期常无症状,仅触及淋巴 结增大。中晚期常出现发热、疲劳、消瘦等全身症状气管、 食管或上腔静脉受压则出现相应症状。
X线:正位胸片主要表现为双侧纵隔影增宽,以上纵隔为主,非对称性,
边缘清楚,呈波浪状;生长迅速,很快融合成团为其特征。
恶性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
胸部正位(A)示两上、中纵隔增宽,边缘呈分叶状;胸部侧位(B) 示纵隔内肿块位于气管及主支气管周围,气管及主支气管受压
注意:食管属于后纵隔!
正常胸部CT(纵隔窗)
纵隔间隙
• 胸骨后间隙 • 血管前间隙 • 气管前间隙(淋巴结肿大的好发部位。
在下界平面,有时可见升主动脉后方的心 包上隐窝,不要误为肿大的淋巴结)
• 隆突下间隙 • 隔脚后间隙
正常胸腺
• 上纵隔血管前间隙内 • 主动脉弓与主肺动脉的层面 • 左右两叶 • 形状似箭头,尖端指向胸骨 • 边缘光滑或波浪状
纵隔异常CT表现
一、形态的改变 → 纵隔增宽
心脏大血管的异常扩张 纵隔内占位
二、密度的改变
1、脂肪密度病变 2、实性病变 3、囊性病变 4、血管性病变
三、增强的改变 四、位置的改变 → 纵隔移位
纵隔病变 指起源于纵隔和(或)累及纵隔
内结构的病变。包括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 病变。
纵隔肿瘤
原发性纵隔肿瘤 最常见为 神经源性
纵隔疾病的影像鉴别诊断
![纵隔疾病的影像鉴别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845aeab7a21614791611280f.png)
后纵隔:食管及胸椎旁的区域
(中后纵隔的分界:食管前壁)
三、纵隔肿瘤和瘤样病变
。
(一)胸腺瘤 (二)畸胎类肿瘤 纵隔肿瘤: (三)淋巴瘤 (四)神经源性肿瘤 (五)其他
纵隔瘤样病变:胸内甲状腺肿 、各种类型的囊肿
纵隔病变的诊断思路
1.定位 除血管瘤、纤维瘤、淋巴瘤和迷走组织可以发生于任意部位,
支气管囊肿:
病变一般紧邻气道,壁薄而光滑整 齐,密度均匀而低。其密度与其内 容物的性质密切相关:浆液性囊肿 CT值一般为0~20Hu;粘液性囊肿 CT值一般为30~40Hu;囊肿合并 感染或囊内出血,其CT值常在 30Hu以上,新鲜出血可达80Hu; 偶有其内容物为钙乳或草酸盐结晶 这CT值高达100Hu以上。囊内如 有凝血块形成则密度不均匀。囊肿 与支气管相通时则可见含气影或 气—液面。增强检查无强化。
胸腺瘤
畸胎瘤
淋巴瘤
神经源性肿瘤
表现
1)常位于胸骨 后间隙,主气管 常受压移位
2)钙化常见
3)肿块常向颈 部延伸
4)可有明显强 化
1)肿大的淋巴
结主要位于血管
1)前纵隔最常 见
1)发病年龄小 于胸腺瘤
前间隙及气管周 围,亦可弥漫浸 润,融合成团块
2)临床症状: 重症肌无力
2)肿块内可有
装包绕周围结构
3) 实性成分均 匀强化
恶性畸胎瘤
(四)淋巴瘤
【临床与病理】 病理分为霍奇金(Hodgkin disease,HD)和非霍奇 金淋巴瘤(non Hodgkin lymphoma,NHL)临床上以HD多见,以侵犯淋 巴结为主,结外少见;多见于青年,其次老年。NHL主要结外器官受累; 多见青少年,其次为老年。 【影像学表现】 X线:纵隔增宽,上纵隔为主,侧位片纵隔密度增高 CT:纵隔淋巴结肿大,前、中纵隔最多见,融合或分散存在,肿块较大 时中心可发生坏死,但很少出现钙化,增强呈轻至中度强化;亦可侵犯 胸膜、心包及肺组织,出现胸腔积液、胸膜结节、心包积液、肺内浸润 病灶。 MRI:肿大淋巴结呈等T1、长T2信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淋巴结; ❖ 后纵隔内有主支气管、食管、胸主A、胸导管、奇V、半奇V、
迷走N、胸交感干和淋巴结。
纵隔的好发肿瘤(以四分法为例)
❖ 上纵隔:常见食管癌、胸腺瘤和胸内甲状腺瘤; ❖ 前纵隔:常见畸胎样瘤。畸胎样瘤可分成皮样囊肿
成人胸腺CT表现
❖成人胸腺仍为三角形,边界清楚; – 侧缘平直或稍凹陷; – 密度低与肌肉组织; – 其内胸腺组织已开始萎缩并被脂肪组织替代。
胸内甲状腺
❖ 胸内甲状腺瘤的来源有:1、胚胎时期在纵隔内遗存的甲状腺 组织,以后发展成为胸内甲状腺瘤,又称先天性迷走甲状腺; 2、原为颈甲状腺瘤,以后下坠入胸骨后间隙,一般多见于前 上纵隔,亦可见于中、后纵隔;
和畸胎瘤,其中畸胎瘤易恶变; ❖ 中纵隔:极大多数是淋巴系统肿瘤; ❖ 后纵隔:食管癌及N源性肿瘤;
❖ 注:支气管囊肿可发生在纵隔的任何部位, 90%位于中纵隔。
正常胸腺CT表现
❖ 儿童时期 ❖ – 胸腺呈长方形或梯形,位于胸骨后与心脏大血管
之间并与之紧贴; ❖ – 密度均匀,呈肌肉组织密度; ❖ – 边缘丰满多见,也可平直或稍凹陷; ❖ 注:婴幼儿胸腺常肥大,呈帆状突入肺内。
病例
❖ 患者男性22岁,发作性四肢软瘫8年,头昏、头重4月” 入院;
❖ 入院查血示:低甲血症;
CT资料
手术及病理
❖ 手术所见:胸腺增大,左右两叶约6*4*4大小,右叶 内可触及一实质性包块,直径约2cm,质地中,胸腺 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 临床病理:非侵袭性胸腺瘤(B1型)。
胸腺瘤
❖ 侵袭性胸腺瘤CT表现:
❖ 胸内甲状腺肿瘤的症状是:1、常见气管受压症状,如刺激性 咳嗽、呼吸困难等,患者在仰卧位时表现明显;2、胸内闷胀 感或胸背部疼痛;3、少数病例显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
❖ 影像诊断根据是:1、与颈部甲状腺相连,CT值与之相近;2、 肿块常包绕气管生长,而致气管变窄、移位,在透视下可见 肿块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
❖ 成人纵隔稍偏向左侧。纵隔的正常位置的维持取决于两侧胸 膜腔压力的平衡。当一侧胸膜腔压力增高(如气胸)、或降 低(如肺不张)时,可引起纵隔的位移或摆动 。
纵隔的整体观及 常见分区
❖ 四分法 以胸骨角平面为界,将纵 隔分为上、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 包的前、后面为界分为三部:心包 前面与胸骨之间为前纵隔;心包及 大血管所占据的区域为中纵隔;心 包后面与脊柱之间为后纵隔;
胸骨角的标志性意义
❖ 平对第二肋软骨; ❖ 第四胸椎下缘; ❖ 上、下纵隔的分界标志; ❖ 主动弓的起、止标志; ❖ 气管杈平面; ❖ 奇静脉弓跨右肺根、注入上
腔静脉; ❖ 肺动脉分叉处; ❖ 胸导管在脊柱前方由右转向
左的部位; ❖ 心包上界(浆膜心包返折的
部位)。
纵隔的内容(以四分法为例)
❖ 上纵隔主要有胸腺、(头臂、上腔V)、(膈、迷走及喉返 N)、主A及其三大分支、食管、气管、胸导管和淋巴结;
❖ 三分法 将纵隔分为三个部分,以 气管和气管权的前面及心包的后面 的额状面为界,分为前、后纵隔, 前缘隔又以胸骨角平面为界分为上、 下纵隔;
❖ 九分法 从胸骨柄体交界处至T4下 缘连线以上为上纵隔,肺门下缘 (T8下缘)水平线以下为下纵隔, 两条线之间为中纵隔。以心脏、升 主动脉和气管前缘的连线为前、中 纵隔的分界,再以食管前壁作为中、 后纵隔的分界。上、中、下纵隔各 分为前、中、后三区。
• 形状不规则或呈内分叶状; • 常较大,边缘不规整、毛糙,与周围结构间脂肪间隙消 失; •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有低密度囊变区,也可有点状、 弧形或环形钙化; • 50%侵犯胸膜、心包; • 胸外转移少见,可经胸膜、后纵隔、降主动脉侵及膈肌 与腹膜后脏器。偶见肺内或远处血行转移灶; • 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强化。 注:根据组织学不能确定胸腺瘤的良恶性质,其良恶性需依据
纵隔解剖及常见肿瘤CT诊断
纵隔的概念及其组成器官
❖ 纵隔:两侧纵隔胸膜间的脏器及结缔组织的总称。主要包括 心包、心脏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气管、食管、胸导管、神经、 胸腺和淋巴结等。它们借疏松的结缔组织互相连结,以利于 各器官的活动;
❖ 前界是胸骨,后界为胸椎前缘及两侧脊柱旁沟,两侧壁为纵 隔胸膜,上至胸廓入口,底为膈;
有无包膜浸润、周围器官侵犯或远处转移来判断。
病例
❖ 男性,31岁,胸痛3个月。
CT资料
病理诊断
侵袭性胸腺瘤
纵隔畸胎瘤
❖ 畸胎瘤属生殖细胞瘤,多位于前纵隔,少数 位于后纵隔;
❖ CT对囊性畸胎瘤显示良好,呈厚壁囊肿,囊 内容可为液性、脂肪性或软组织密度,也可 有钙化或骨化;
❖ 胸腺瘤与实质性畸胎瘤鉴别较困难; ❖ 可为良性或恶性。
病例
❖ 患者女性,78岁; ❖ 临床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
CT资料
胸内迷走性甲状腺病变
❖ 迷走性胸内甲状腺病变,多位于前上纵隔, 约10%~15%的胸内甲状腺肿位于中后纵隔;
❖ 由于是迷走性胸内甲状腺病变,与下坠性胸 内甲状腺病不同,它与甲状腺无明显的组织 相连。
迷走性胸内甲状腺的CT征象
❖ 纵隔内肿块,因良恶性不同,而表现为边界清晰或 不规则;
CT表现
❖ 囊性畸胎瘤: • 绝大多数位于前中纵隔心脏与主动脉联接区; • 单侧突出的圆形或卵圆形; • 边缘光滑,厚壁囊性肿块,囊壁可有蛋壳样钙化; • 增强扫描:囊壁强化,其内分隔也强化;
❖ 肿块密度不均匀,伴有点状、环状钙化或囊变; ❖ CT值在甲状腺肿高于周围的肌肉组织,与甲状腺密
度接近; ❖ 增强扫描良性病变倾向于有完整的强化环,恶性病
灶表现为轻度强化,边界模糊。
病例DR瘤
❖ 非侵袭性胸腺瘤CT表现:
• 前上纵隔内圆形、椭圆形或浅分叶状肿块; • 肿块大多数密度均匀,少数发生囊变形成低密度区; • 边缘光滑,与周围结构间脂肪间隙存在; • 病变大小不等,小的直径仅1-2 cm,可位于胸腺一叶内 或位于中线一侧;大的可达10cm以上,伸向中线两侧; •增强扫描病变均匀强化,囊变区无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