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解剖及常见肿瘤CT诊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畸胎瘤,其中畸胎瘤易恶变; ❖ 中纵隔:极大多数是淋巴系统肿瘤; ❖ 后纵隔:食管癌及N源性肿瘤;
❖ 注:支气管囊肿可发生在纵隔的任何部位, 90%位于中纵隔。
正常胸腺CT表现
❖ 儿童时期 ❖ – 胸腺呈长方形或梯形,位于胸骨后与心脏大血管
之间并与之紧贴; ❖ – 密度均匀,呈肌肉组织密度; ❖ – 边缘丰满多见,也可平直或稍凹陷; ❖ 注:婴幼儿胸腺常肥大,呈帆状突入肺内。
病例
❖ 患者男性22岁,发作性四肢软瘫8年,头昏、头重4月” 入院;
❖ 入院查血示:低甲血症;
CT资料
手术及病理
❖ 手术所见:胸腺增大,左右两叶约6*4*4大小,右叶 内可触及一实质性包块,直径约2cm,质地中,胸腺 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 临床病理:非侵袭性胸腺瘤(B1型)。
胸腺瘤
❖ 侵袭性胸腺瘤CT表现:
❖ 三分法 将纵隔分为三个部分,以 气管和气管权的前面及心包的后面 的额状面为界,分为前、后纵隔, 前缘隔又以胸骨角平面为界分为上、 下纵隔;
❖ 九分法 从胸骨柄体交界处至T4下 缘连线以上为上纵隔,肺门下缘 (T8下缘)水平线以下为下纵隔, 两条线之间为中纵隔。以心脏、升 主动脉和气管前缘的连线为前、中 纵隔的分界,再以食管前壁作为中、 后纵隔的分界。上、中、下纵隔各 分为前、中、后三区。
有无包膜浸润、周围器官侵犯或远处转移来判断。
病例
❖ 男性,31岁,胸痛3个月。
CT资料
病理诊断
侵袭性胸腺瘤
纵隔畸胎瘤
❖ 畸胎瘤属生殖细胞瘤,多位于前纵隔,少数 位于后纵隔;
❖ CT对囊性畸胎瘤显示良好,呈厚壁囊肿,囊 内容可为液性、脂肪性或软组织密度,也可 有钙化或骨化;
❖ 胸腺瘤与实质性畸胎瘤鉴别较困难; ❖ 可为良性或恶性。
• 形状不规则或呈内分叶状; • 常较大,边缘不规整、毛糙,与周围结构间脂肪间隙消 失; •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有低密度囊变区,也可有点状、 弧形或环形钙化; • 50%侵犯胸膜、心包; • 胸外转移少见,可经胸膜、后纵隔、降主动脉侵及膈肌 与腹膜后脏器。偶见肺内或远处血行转移灶; • 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强化。 注:根据组织学不能确定胸腺瘤的良恶性质,其良恶性需依据
❖ 肿块密度不均匀,伴有点状、环状钙化或囊变; ❖ CT值在甲状腺肿高于周围的肌肉组织,与甲状腺密
度接近; ❖ 增强扫描良性病变倾向于有完整的强化环,恶性病
灶表现为轻度强化,边界模糊。
病例DR片
病例CT资料
病例CT资料
胸腺瘤
❖ 非侵袭性胸腺瘤CT表现:
• 前上纵隔内圆形、椭圆形或浅分叶状肿块; • 肿块大多数密度均匀,少数发生囊变形成低密度区; • 边缘光滑,与周围结构间脂肪间隙存在; • 病变大小不等,小的直径仅1-2 cm,可位于胸腺一叶内 或位于中线一侧;大的可达10cm以上,伸向中线两侧; •增强扫描病变均匀强化,囊变区无强化。
wenku.baidu.com
CT表现
❖ 囊性畸胎瘤: • 绝大多数位于前中纵隔心脏与主动脉联接区; • 单侧突出的圆形或卵圆形; • 边缘光滑,厚壁囊性肿块,囊壁可有蛋壳样钙化; • 增强扫描:囊壁强化,其内分隔也强化;
成人胸腺CT表现
❖成人胸腺仍为三角形,边界清楚; – 侧缘平直或稍凹陷; – 密度低与肌肉组织; – 其内胸腺组织已开始萎缩并被脂肪组织替代。
胸内甲状腺
❖ 胸内甲状腺瘤的来源有:1、胚胎时期在纵隔内遗存的甲状腺 组织,以后发展成为胸内甲状腺瘤,又称先天性迷走甲状腺; 2、原为颈甲状腺瘤,以后下坠入胸骨后间隙,一般多见于前 上纵隔,亦可见于中、后纵隔;
❖ 前纵隔主要有胸腺下部、部分纵隔前淋巴结及疏松结缔组织; ❖ 中纵隔内有心包、心和大血管、膈N、奇V弓、心包膈血管及
淋巴结; ❖ 后纵隔内有主支气管、食管、胸主A、胸导管、奇V、半奇V、
迷走N、胸交感干和淋巴结。
纵隔的好发肿瘤(以四分法为例)
❖ 上纵隔:常见食管癌、胸腺瘤和胸内甲状腺瘤; ❖ 前纵隔:常见畸胎样瘤。畸胎样瘤可分成皮样囊肿
病例
❖ 患者女性,78岁; ❖ 临床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
CT资料
胸内迷走性甲状腺病变
❖ 迷走性胸内甲状腺病变,多位于前上纵隔, 约10%~15%的胸内甲状腺肿位于中后纵隔;
❖ 由于是迷走性胸内甲状腺病变,与下坠性胸 内甲状腺病不同,它与甲状腺无明显的组织 相连。
迷走性胸内甲状腺的CT征象
❖ 纵隔内肿块,因良恶性不同,而表现为边界清晰或 不规则;
❖ 胸内甲状腺肿瘤的症状是:1、常见气管受压症状,如刺激性 咳嗽、呼吸困难等,患者在仰卧位时表现明显;2、胸内闷胀 感或胸背部疼痛;3、少数病例显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
❖ 影像诊断根据是:1、与颈部甲状腺相连,CT值与之相近;2、 肿块常包绕气管生长,而致气管变窄、移位,在透视下可见 肿块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
❖ 成人纵隔稍偏向左侧。纵隔的正常位置的维持取决于两侧胸 膜腔压力的平衡。当一侧胸膜腔压力增高(如气胸)、或降 低(如肺不张)时,可引起纵隔的位移或摆动 。
纵隔的整体观及 常见分区
❖ 四分法 以胸骨角平面为界,将纵 隔分为上、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 包的前、后面为界分为三部:心包 前面与胸骨之间为前纵隔;心包及 大血管所占据的区域为中纵隔;心 包后面与脊柱之间为后纵隔;
纵隔解剖及常见肿瘤CT诊断
纵隔的概念及其组成器官
❖ 纵隔:两侧纵隔胸膜间的脏器及结缔组织的总称。主要包括 心包、心脏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气管、食管、胸导管、神经、 胸腺和淋巴结等。它们借疏松的结缔组织互相连结,以利于 各器官的活动;
❖ 前界是胸骨,后界为胸椎前缘及两侧脊柱旁沟,两侧壁为纵 隔胸膜,上至胸廓入口,底为膈;
胸骨角的标志性意义
❖ 平对第二肋软骨; ❖ 第四胸椎下缘; ❖ 上、下纵隔的分界标志; ❖ 主动弓的起、止标志; ❖ 气管杈平面; ❖ 奇静脉弓跨右肺根、注入上
腔静脉; ❖ 肺动脉分叉处; ❖ 胸导管在脊柱前方由右转向
左的部位; ❖ 心包上界(浆膜心包返折的
部位)。
纵隔的内容(以四分法为例)
❖ 上纵隔主要有胸腺、(头臂、上腔V)、(膈、迷走及喉返 N)、主A及其三大分支、食管、气管、胸导管和淋巴结;
❖ 注:支气管囊肿可发生在纵隔的任何部位, 90%位于中纵隔。
正常胸腺CT表现
❖ 儿童时期 ❖ – 胸腺呈长方形或梯形,位于胸骨后与心脏大血管
之间并与之紧贴; ❖ – 密度均匀,呈肌肉组织密度; ❖ – 边缘丰满多见,也可平直或稍凹陷; ❖ 注:婴幼儿胸腺常肥大,呈帆状突入肺内。
病例
❖ 患者男性22岁,发作性四肢软瘫8年,头昏、头重4月” 入院;
❖ 入院查血示:低甲血症;
CT资料
手术及病理
❖ 手术所见:胸腺增大,左右两叶约6*4*4大小,右叶 内可触及一实质性包块,直径约2cm,质地中,胸腺 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 临床病理:非侵袭性胸腺瘤(B1型)。
胸腺瘤
❖ 侵袭性胸腺瘤CT表现:
❖ 三分法 将纵隔分为三个部分,以 气管和气管权的前面及心包的后面 的额状面为界,分为前、后纵隔, 前缘隔又以胸骨角平面为界分为上、 下纵隔;
❖ 九分法 从胸骨柄体交界处至T4下 缘连线以上为上纵隔,肺门下缘 (T8下缘)水平线以下为下纵隔, 两条线之间为中纵隔。以心脏、升 主动脉和气管前缘的连线为前、中 纵隔的分界,再以食管前壁作为中、 后纵隔的分界。上、中、下纵隔各 分为前、中、后三区。
有无包膜浸润、周围器官侵犯或远处转移来判断。
病例
❖ 男性,31岁,胸痛3个月。
CT资料
病理诊断
侵袭性胸腺瘤
纵隔畸胎瘤
❖ 畸胎瘤属生殖细胞瘤,多位于前纵隔,少数 位于后纵隔;
❖ CT对囊性畸胎瘤显示良好,呈厚壁囊肿,囊 内容可为液性、脂肪性或软组织密度,也可 有钙化或骨化;
❖ 胸腺瘤与实质性畸胎瘤鉴别较困难; ❖ 可为良性或恶性。
• 形状不规则或呈内分叶状; • 常较大,边缘不规整、毛糙,与周围结构间脂肪间隙消 失; •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有低密度囊变区,也可有点状、 弧形或环形钙化; • 50%侵犯胸膜、心包; • 胸外转移少见,可经胸膜、后纵隔、降主动脉侵及膈肌 与腹膜后脏器。偶见肺内或远处血行转移灶; • 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强化。 注:根据组织学不能确定胸腺瘤的良恶性质,其良恶性需依据
❖ 肿块密度不均匀,伴有点状、环状钙化或囊变; ❖ CT值在甲状腺肿高于周围的肌肉组织,与甲状腺密
度接近; ❖ 增强扫描良性病变倾向于有完整的强化环,恶性病
灶表现为轻度强化,边界模糊。
病例DR片
病例CT资料
病例CT资料
胸腺瘤
❖ 非侵袭性胸腺瘤CT表现:
• 前上纵隔内圆形、椭圆形或浅分叶状肿块; • 肿块大多数密度均匀,少数发生囊变形成低密度区; • 边缘光滑,与周围结构间脂肪间隙存在; • 病变大小不等,小的直径仅1-2 cm,可位于胸腺一叶内 或位于中线一侧;大的可达10cm以上,伸向中线两侧; •增强扫描病变均匀强化,囊变区无强化。
wenku.baidu.com
CT表现
❖ 囊性畸胎瘤: • 绝大多数位于前中纵隔心脏与主动脉联接区; • 单侧突出的圆形或卵圆形; • 边缘光滑,厚壁囊性肿块,囊壁可有蛋壳样钙化; • 增强扫描:囊壁强化,其内分隔也强化;
成人胸腺CT表现
❖成人胸腺仍为三角形,边界清楚; – 侧缘平直或稍凹陷; – 密度低与肌肉组织; – 其内胸腺组织已开始萎缩并被脂肪组织替代。
胸内甲状腺
❖ 胸内甲状腺瘤的来源有:1、胚胎时期在纵隔内遗存的甲状腺 组织,以后发展成为胸内甲状腺瘤,又称先天性迷走甲状腺; 2、原为颈甲状腺瘤,以后下坠入胸骨后间隙,一般多见于前 上纵隔,亦可见于中、后纵隔;
❖ 前纵隔主要有胸腺下部、部分纵隔前淋巴结及疏松结缔组织; ❖ 中纵隔内有心包、心和大血管、膈N、奇V弓、心包膈血管及
淋巴结; ❖ 后纵隔内有主支气管、食管、胸主A、胸导管、奇V、半奇V、
迷走N、胸交感干和淋巴结。
纵隔的好发肿瘤(以四分法为例)
❖ 上纵隔:常见食管癌、胸腺瘤和胸内甲状腺瘤; ❖ 前纵隔:常见畸胎样瘤。畸胎样瘤可分成皮样囊肿
病例
❖ 患者女性,78岁; ❖ 临床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
CT资料
胸内迷走性甲状腺病变
❖ 迷走性胸内甲状腺病变,多位于前上纵隔, 约10%~15%的胸内甲状腺肿位于中后纵隔;
❖ 由于是迷走性胸内甲状腺病变,与下坠性胸 内甲状腺病不同,它与甲状腺无明显的组织 相连。
迷走性胸内甲状腺的CT征象
❖ 纵隔内肿块,因良恶性不同,而表现为边界清晰或 不规则;
❖ 胸内甲状腺肿瘤的症状是:1、常见气管受压症状,如刺激性 咳嗽、呼吸困难等,患者在仰卧位时表现明显;2、胸内闷胀 感或胸背部疼痛;3、少数病例显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
❖ 影像诊断根据是:1、与颈部甲状腺相连,CT值与之相近;2、 肿块常包绕气管生长,而致气管变窄、移位,在透视下可见 肿块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
❖ 成人纵隔稍偏向左侧。纵隔的正常位置的维持取决于两侧胸 膜腔压力的平衡。当一侧胸膜腔压力增高(如气胸)、或降 低(如肺不张)时,可引起纵隔的位移或摆动 。
纵隔的整体观及 常见分区
❖ 四分法 以胸骨角平面为界,将纵 隔分为上、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 包的前、后面为界分为三部:心包 前面与胸骨之间为前纵隔;心包及 大血管所占据的区域为中纵隔;心 包后面与脊柱之间为后纵隔;
纵隔解剖及常见肿瘤CT诊断
纵隔的概念及其组成器官
❖ 纵隔:两侧纵隔胸膜间的脏器及结缔组织的总称。主要包括 心包、心脏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气管、食管、胸导管、神经、 胸腺和淋巴结等。它们借疏松的结缔组织互相连结,以利于 各器官的活动;
❖ 前界是胸骨,后界为胸椎前缘及两侧脊柱旁沟,两侧壁为纵 隔胸膜,上至胸廓入口,底为膈;
胸骨角的标志性意义
❖ 平对第二肋软骨; ❖ 第四胸椎下缘; ❖ 上、下纵隔的分界标志; ❖ 主动弓的起、止标志; ❖ 气管杈平面; ❖ 奇静脉弓跨右肺根、注入上
腔静脉; ❖ 肺动脉分叉处; ❖ 胸导管在脊柱前方由右转向
左的部位; ❖ 心包上界(浆膜心包返折的
部位)。
纵隔的内容(以四分法为例)
❖ 上纵隔主要有胸腺、(头臂、上腔V)、(膈、迷走及喉返 N)、主A及其三大分支、食管、气管、胸导管和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