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入侵检测技术
计算机安全中的入侵检测与恶意代码分析技术原理解析
计算机安全中的入侵检测与恶意代码分析技术原理解析计算机安全是当今社会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系统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入侵检测与恶意代码分析技术作为计算机安全领域中的重要工具,其原理和应用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重点围绕入侵检测与恶意代码分析技术的原理进行解析,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入侵检测技术的原理解析入侵检测技术是指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的各种活动进行检测和分析,识别出潜在的安全威胁和异常行为。
其核心原理是通过对系统日志、网络流量、系统调用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发现潜在的攻击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入侵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基于特征的检测、基于行为的检测和基于异常的检测三种方式。
1.基于特征的检测基于特征的检测是指通过事先确定的攻击特征或规则来进行检测和识别,其核心原理是将已知的攻击特征与实际的系统活动进行比对,从而识别出潜在的攻击。
这种方式主要包括签名检测和状态机检测两种方式。
签名检测是指通过预先建立的攻击特征库来检测和识别已知的攻击,其优点是准确性高,但缺点是对于新型的攻击无法有效的识别。
状态机检测是指通过对系统状态的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以识别出系统中的潜在攻击。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够处理未知的攻击,但其缺点是误报率较高。
2.基于行为的检测基于行为的检测是指通过对系统的正常行为进行建模,然后检测并识别与模型不符的行为。
其核心原理是通过对系统的行为特征进行建模,并对系统实际的行为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潜在的攻击。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够识别出未知的攻击,并且误报率较低,但其缺点是对系统的资源消耗较大。
3.基于异常的检测基于异常的检测是指通过对系统的正常行为进行学习,然后检测并识别出与正常行为不符的异常行为。
其核心原理是通过对系统的正常行为进行学习和建模,然后对系统实际的行为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现潜在的异常行为。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够识别出新型的攻击,并且误报率较低,但其缺点是对系统的资源消耗较大。
第四章入侵检测流程
告警与响应
分为主动响应和被动响应 被动响应型系统只会发出告警通知,将发生的不正常情
况报告给管理员,本身并不试图降低所造成的破坏,更 不会主动地对攻击者采取反击行动 主动响应系统可以分为对被攻击系统实施控制和对攻击 系统实施控制的系统 1. 对被攻击系统实施控制(防护):它通过调整被攻击系 统的状态,阻止或减轻攻击影响,例如断开网络连接、 增加安全日志、杀死可疑进程等 2. 对攻击系统实施控制(反击):这种系统多被军方所重 视和采用
反馈和更新
误用检测系统中,主要功能是攻击信息的特征
数据库的更新 异常检测系统中,依靠执行异常检测的类型, 定时更新历史统计特征轮廓。
4.5 入侵检测的分析方法
误用检测:根据已知入侵模式来检测入侵
模式库
攻击者
匹配
报警
误用检测
模式匹配方法:将已知入侵特征转换成模式,
存放于模式数据库中 专家系统方法:首先使用类似于if-then的规则 格式输入已有的知识(攻击模式),然后输入 检测数据(审计事件记录),系统根据知识库 中的内容对检测数据进行评估,判断是否存在 入侵行为 缺点:1、不适于处理大批量数据 2、没有提供对连续有序数据的任何处理 3、不能处理不确定性
基于规则的方法
Wisdom and sense (W&S)
组装规则库的方法: 手工输入或根据历史审计 数据自动产生.通过对历史审计数据的类型检测, 以规则的方式表示行为模式 TIM(Time-Based Inductive Machine)基于时间 的归纳推理机 对历史事件记录序列进行分析,提取出特定事件 序列发生的概率
数据挖掘
4.6 告警与响应
分析数据
输入事件记录:收集信息源产生的事件记录 事件预处理
电子商务安全实务课件7-入侵检测技术
服务器 基于主机的IDS
实训七:入侵检测技术
3.1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HIDS
HIDS的主要优点:
1)信息源完备,IDS对信息源的处理简单、一致; 2)它对某些特定的攻击十分有效,如缓冲区溢出攻击。
HIDS的不足:
会占用主机的系统资源,增加系统负荷;全面部署HIDS代 价较大;它依赖于主机固有的日志与监视能力,故能检测 到的攻击类型受到限制,而且主机审计信息易受攻击,入 侵这可设法逃避审计。
实训七:入侵检测技术
1.2 入侵检测系统的功能
2、入侵检测系统基本功能
一个入侵检测系统至少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分析、入侵响应和 管理三大功能。 (1)数据收集与提取。入侵检测第一步就是在网络系统中的 若干不同关键点收集数据,入侵检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收集数 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数据的收集主要来源:1)系统和网络日志文件;2)目录和文 件不期望的改变;3)程序不期望的行为;4)物理形式的入侵 数据。
实训七:入侵检测技术
衡量一个入侵检测系统的性能,主要有两个 关键参数:误报和漏报
误报:误报是指实际上无害的事件却被IDS检测
为攻击事件的情况。
漏报:漏报是指一个攻击事件未被IDS检测到或
被分析人员认为是无害的情况。
对于一个性能良好的IDS来说,要求误报率和 漏报率越小越好
实训七:入侵检测技术
实训七:入侵检测技术
3.5 集中式IDS
集中式结构的IDS可能有多个分布于不同主机上的 审计程序,但只有一个中央入侵检测服务器。审计 程序把当地收集到的数据踪迹发送给中央服务器进 行分析处理。 这种结构在可伸缩性、可配置性方面存在致命缺陷。
实训七:入侵检测技术
3.6 分布式IDS
网络安全理论与时间-教案-第4讲入侵检测系统-20180531
金陵科技学院教案【教学单元首页】第 1 次课授课学时 4 教案完成时间: 2018.2授课内容内容备注1入侵检测概述1.1入侵检测的主要作用:(1)检测和记录网络中的攻击事件,阻断攻击行为,防止入侵事件的发生。
(2)检测其他未授权操作或安全违规行为。
(3)统计分析黑客在攻击前的探测行为,管理员发出警报。
(4)报告计算机系统或网络中存在的安全威胁。
(5)提供有关攻击的详细信息,帮助管理员诊断和修补网络中存在的安全弱点。
(6)在大型复杂的计算机网络中部署入侵检测系统,提高网络安全管理的质量。
1.2入侵检测的定义:(1)入侵检测:不仅包括攻击者非法取得系统的控制权的行为也包括他们对系统漏洞信息的收集,并由此对信息系统造成危害的行为。
(2)入侵检测系统:所有能够执行入侵检测任务和实现入侵检测功能的系统都称为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IDS)。
包括软件系统或软、硬件结合的系统。
1.3入侵检测系统模型(1)数据收集器:探测器,主要负责收集数据,包括网络协议数据包、系统日志文件、系统调用记录等。
(2)检测器:分析和检测入侵的任务并向控制器发出警报信号。
(3)知识库:为检测器和控制器提供必需的数据信息支持。
(4)控制器:根据警报信号人工或自动地对入侵行为做出响应。
1.4 IDS的主要功能:(1)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
(2)提高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
2.2基于异常检测原理的入侵检测方法:(1)统计异常检测方法(较成熟)(2)特征选择异常检测方法(较成熟)(3)基于贝叶斯网络异常检测方法(理论研究阶段)(4)基于贝叶斯推理异常检测方法(理论研究阶段)(5)基于模式预测异常检测方法(理论研究阶段)2.3基于误用检测原理的入侵检测方法:(1)基于条件的概率误用检测方法(2)基于专家系统误用检测方法(3)基于状态迁移分析误用检测方法(4)基于键盘监控误用检测方法(5)基于模型误用检测方法优点:准确地检测已知的入侵行为。
入侵检测
3.2 误用检测技术——基于知识的检测
1. 误用检测技术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原理 误用检测技术(Misuse Detection)也称为基于知 识的检测技术或者模式匹配检测技术。它的前提是 假设所有的网络攻击行为和方法都具有一定的模式 或特征,如果把以往发现的所有网络攻击的特征总 结出来并建立一个入侵信息库,那么入侵检测系统 可以将当前捕获到的网络行为特征与入侵信息库中 的特征信息相比较,如果匹配,则当前行为就被认 定为入侵行为。
3.3 异常检测技术和误用检测技术的比较
无论哪种入侵检测技术都需要搜集总结有关网络入 侵行为的各种知识,或者系统及其用户的各种行为 的知识。基于异常检测技术的入侵检测系统如果想 检测到所有的网络入侵行为,必须掌握被保护系统 已知行为和预期行为的所有信息,这一点实际上无 法做到,因此入侵检测系统必须不断地学习并更新 已有的行为轮廓。
5.1 基于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部署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在网络的多个位置进 行部署。这里的部署主要指对网络入侵检测器的部 署。根据检测器部署位置的不同,入侵检测系统具 有不同的工作特点。用户需要根据自己的网络环境 以及安全需求进行网络部署,以达到预定的网络安 全需求。总体来说,入侵检测的部署点可以划分为 4个位置: ①DMZ区、②外网入口、③内网主干、 ④关键子网,如图3入侵检测概述 入侵检测系统分类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析方式 入侵检测系统的设置 入侵检测系统的部署 入侵检测系统的有点与局限性
1 入侵检测系统概述
1.1 入侵检测的概念
入侵检测是从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 键点搜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系 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袭击的迹象 的一种机制。入侵检测系统的英文缩写是IDS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它使用入侵检测 技术对网络与其上的系统进行监视,并根据监视结 果进行不同的安全动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可能的入 侵危害。
电子商务与电子支付教辅及习题第2章
第二章电子商务安全的技术保障主要内容与重点本章主要讲述以下4部分的内容:(1)防火墙技术:通过对防火墙的概念及分类进行阐述,并分别介绍了滤型防火墙(Packet Filter)、代理服务器型防火墙(Proxy Service)以及复合型防火墙(Hybrid)、物理隔绝技术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并阐述入侵检测技术、安全扫描技术,了解电子商务安全的技术保障手段。
(2)加密技术:主要介绍加密技术的概念,了解对称密码体制、公钥密码体制、PKI 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的工作原理,准确掌握主要的加密体系。
(3)电子认证技术:简要概述电子认证技术,并重点介绍了客户认证、身份认证、通过电子认证服务机构认证、带有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的加密系统和在线身份认证模式,从而对电子认证技术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
(4)电子商务交易系统安全:首先对电子商务交易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并从电子商务网站、用户、资源及访问控制角度对电子商务交易系统的安全管理进行阐述,并提出了电子商务交易系统网络层安全解决方法及应用层安全解决方案。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系统掌握电子商务安全的技术保障措施及工作原理。
学习流程本章学习流程见图2-1。
图2-1 学习流程考核要点提示1.防病毒技术包括哪几方面内容,包括哪些关键技术。
(1)防火墙技术:所谓防火墙,就是在内部网(如Intranet)和外部网(如互联网)之间的界面上构造一个保护层,并强制所有的连接都必须经过此保护层,由其进行检查和连接。
它是一个或一组网络设备系统和部件的汇集器,用来在两个或多个网络间加强访问控制、实施相应的访问控制策略,力求把那些非法用户隔离在特定的网络之外,从而保护某个特定的网络不受其他网络的攻击,但又不影响该特定网络正常的工作。
根据对防火墙技术的综合分析,还可以将其分为包过滤型防火墙(Packet Filter)和代理服务器型防火墙(Proxy Service)两大类型,以及最近几年来将上述两种类型的防火墙加以结合而形成的新产物——复合型防火墙(Hybrid)。
入侵检测技术
1.2 入侵检测系统的组成
用专家系统对入侵进行检测,经常是针对有特征的 入侵行为。规则,即是知识,不同的系统与设置具 有不同的规则,且规则之间往往无通用性。专家系 统的建立依赖于知识库的完备性,知识库的完备性 以取决于审计记录的完备性与实时性。入侵的特征 抽取与表达,是入侵检测专家系统的关键。在系统 实现中,将有关入侵的知识转化为if-then结构,条 件部分为入侵特征,then部分是系统防范措施。运 用专家系统防范有特征入侵行为的有效性完全取决 于专家系统知识库的完备性。
由于嗅探技术的限制,网络节点入侵检测仅仅能分析目 的地址是主机地址的包,但是由于网络节点入侵检测的 特性,当网络使用的是一个高速通信网络、加密网络或 者使用了交换式设备,网络节点入侵检测仍然能对所有 的子网进行检测。网络节点入侵检测的优势在于,能有 效的抵御针对特定主机的基于包的攻击。
1.3 常用的入侵检测方法 入侵检测系统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特征测、统 计检测与专家系统。据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系 统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报告,国内 送检的入侵检测产品中95%是属于使用入侵 模式匹配的特征检测产品,其他5%是采用 概率统计的统计检测产品与基于日志的专家 知识库型产品。
1.什么是入侵检测 入侵检测系统(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是为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计与 配置的一种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未授权 或异常现象的系统,是一种用于检测计算机网 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系统。入侵和滥用都 是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
网络安全复习提纲
第一章1.计算系统安全定义: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用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
计算机网络安全定义:通过采用各种技术和管理措施,使网络系统正常运行,从而确保网络数据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
所以,建立网络安全保护措施的目的是确保经过网络传输和交换的数据不会发生增加、修改、丢失和泄露等2.计算机网络安全的5个要素:◆机密性确保信息不暴露给未经授权的人或应用进程。
◆完整性只有得到允许的人或应用进程才能修改数据,并且能够判别出数据是否已被更改。
◆可用性只有得到授权的用户在需要时才可以访问数据,即使在网络被攻击时也不能阻碍授权用户对网络的使用。
◆可控性能够对授权范围内的信息流向和行为方式进行控制。
◆可审查性当网络出现安全问题时,能够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
3.安全策略包括物理安全策略和访问控制策略,安全性指标包括数据完整性、数据可用性和数据保密性。
4.网络分段宗旨是根据业务或分类级别的不同,将网络和用户分类隔离。
通过设定不同的权限控制,防止越级越权对网络资源的非法访问。
网络分段有物理分段和逻辑分段两种方式。
物理分段通常是指将网络从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上分为若干网段,各网段之间无法进行直接通信。
逻辑分段则是指将整个系统在网络层之上进行分段。
5.访问控制决定了谁能够访问系统,能访问系统的何种资源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资源。
访问控制的手段包括:用户识别代码、口令、登录控制、资源授权(例如用户配置文件、资源配置文件和控制列表)、授权核查、日志和审计。
6.加密通道可以建立在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数据层的加密是使用专用的链路加密设备,其加密机制是点对点的加、解密。
网络层加密是通过网络层VPN技术来实现,最典型的就是IPSec。
传输层加密可以采用SSL 和TLS技术。
应用层加密典型的有SHTTP,SMIME等。
7.入侵检测技术是通过在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关键点采集信息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
4人工智能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
▪ 智能神经网络可以看成是一个非常大的智 能神经元。由多个较小的具有一定功能的 智能神经网络构成,而较小的智能神经网 络可以由许多更小的智能神经网络构成。 直到最简单的神经元.因此。可以将复杂 多样的检测任务划分为多个小的只针对几 种攻击进行检测的任务。分别由各个小的 智能神经网络完成,然后将它们组成一个 功能强大的大智能神经网络
▪ ICMP 包: ▪ 1~ 32位二进制数表示源IP地址. ▪ 33~ 64位二进制数表示目的IP地址. ▪ 65~ 66位固定为“11”,表示传输类型. ▪ 67~ 98位为ID位编码. ▪ 99~ 114位为IP包片偏移的编码. ▪ l15~ 126位为IP包分片大小的编码. ▪ 127~ 158位全为“0”,以补足158二进制数表示源IP地址. ▪ 33~ 64位二进制数表示目的IP地址. ▪ 65~66位固定为“01”,表示传输类型. ▪ 67~ 80位表示源端口,将端口编为14位长的二进
制数,对于16383以上的不常用端口统一用14位 的“0”表示. ▪ 81~94位表示目的端口。同上. ▪ 95~126位为Seq位编码. ▪ 127~158位为Ack位编码.
TCP包
▪ 小网可独立运行,并完成4种攻击的分类,大 网组合2个小网,共可完成8种攻击的识别
▪ 先训练小网,保持小网内部状态不变,再训 练大网
▪ 收敛速度比较快,在加入新的攻击检测时, 只需加入一个小网,对大网进行调整即可。
人工免疫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
▪ 免疫学者传统上把免疫系统抵御病菌入侵描 述为区分“自我”和“非我”。“自我”是 人体内正常的细胞;而“非我”则是指那些 外来的病菌。类似的,保护计算机系统不受 恶意入侵也可以被视为区分“自我”和“非 我”。但与人体免疫系统不同的是,在计算 机系统中“自我”是指授权用户的合法行为、 正常的通信模式等;“非我”则包括非授权 用户的行为、病毒或蠕虫形式的外来代码、 特洛伊木马和破坏性数据等。
网络安全技术中的入侵检测和防御
网络安全技术中的入侵检测和防御网络已成为当代人们进行社交、学习、工作以及购物的主要手段,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被存储在网络中。
但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愈加突出,入侵事件频发,黑客攻击频繁,给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如何有效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其中入侵检测技术和防御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入侵检测技术1. 常见的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主机入侵检测技术和网络入侵检测技术。
主机入侵检测技术过程主要是监测主机在程序和系统资源访问等方面的操作行为,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则是依托网络设备及防火墙之间的数据流量,对数据流量进行可疑模式识别并报警响应。
2. 入侵检测技术的使用场景入侵检测技术主要用于网络安全管理、计算机安全管理、网站安全管理等领域。
例如,在企业中,入侵检测技术可以使用全面性入侵检测设备,通过异常追踪、端口扫描和策略制定等处理方式,对企业互联网络进行监控和管理,强化企业内部安全管理。
二、防御技术1. 常见的防御技术防御技术主要包括网络边界防御技术、主机防御技术、反病毒技术等。
网络边界防御技术是指在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上采取的安全防御措施,采用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等技术来保护网络安全;主机防御技术则是通过代码审计、访问控制、安全策略等手段来保证机器的安全。
2. 防御技术的使用场景防御技术主要用于网络攻击防护、网络安全强化等领域。
例如,在金融业中,防御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网银安全防御、支付系统等领域,依托设备及策略等安全技术,有效地保障了金融交易过程中的安全性。
三、入侵检测与防御技术结合虽然入侵检测技术和防御技术各有优缺点,但两者相结合可以更有效保障网络安全。
1. 建立安全策略基于入侵检测技术和防御技术的应用,可以建立更为完善的网络安全策略。
通过合理的安全策略设置和规范的用户行为管理,可从根本上制定出安全管理机制,对用户行为进行规范和过滤,从而达到网络安全保护的效果。
计算机网络安全与维护-试卷(含答案及解析版)
计算机网络安全与维护——试卷(含答案及解析版)——网2科技委员辛苦整理本文档受到签名保护,你的修改将损害签名。
详见文档尾部。
一、单选题(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1.下面有关DES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A. 是由美国国家标准局制定的B. 其结构完全遵循Feistel密码结构C. 其算法是完全公开的D. 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分组密码算法2.下面有关MD5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A. 是一种用于数字签名的算法B. 得到的报文摘要长度为固定的128位C. 输入以字节为单位D. 用一个8字节的整数表示数据的原始长度3.在PKI系统中,负责签发和管理数字证书的是( A )A. CAB. RAC. LDAPD. CPS4.数字证书不包含( B )A. 颁发机构的名称B. 证书持有者的私有密钥信息C. 证书的有效期D. CA签发证书时所使用的签名算法5.主要用于加密机制的协议是:( D )A、HTTPB、FTPC、TELNETD、SSL6.数字证书不包含( B )A. 颁发机构的名称B. 证书持有者的私有密钥信息C. 证书的有效期D. CA签发证书时所使用的签名算法7.“在因特网上没有人知道对方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这个故事最能说明( A )A. 身份认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B. 网络上所有的活动都是不可见的C. 网络应用中存在不严肃性D.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8.以下认证方式中,最为安全的是( D )A. 用户名+密码B. 卡+密钥C. 用户名+密码+验证码D. 卡+指纹9.将通过在别人丢弃的废旧硬盘、U盘等介质中获取他人有用信息的行为称为( D )A. 社会工程学B. 搭线窃听C. 窥探D. 垃圾搜索10.ARP欺骗的实质是( A )A. 提供虚拟的MAC与IP地址的组合B. 让其他计算机知道自己的存在C. 窃取用户在网络中传输的数据D. 扰乱网络的正常运行11. 在公钥密码体制中,用于加密的密钥为:( A )A、公钥B、私钥C、公钥与私钥D、公钥或私钥12.密码认证中存在的问题不包括:( A )A.密码被按键记录软件记录 B.密码若使用明文传送,容易被搭线窃听工具截获C.被暴力破解 D.密码管理困难13. 计算机病毒具有( A )A. 传播性、潜伏性、破坏性B. 传播性、破坏性、易读性C. 潜伏性、破坏性、易读性D. 传播性、潜伏性、安全性14. 目前使用的防杀病毒软件的作用是( C )A. 检查计算机是否感染病毒,并消除已感染的任何病毒B. 杜绝病毒对计算机的侵害C. 检查计算机是否感染病毒,并清除部分已感染的病毒D. 查出已感染的任何病毒,清除部分已感染的病毒15. 在DDoS攻击中,通过非法入侵并被控制,但并不向被攻击者直接发起攻击的计算机称为( B )A. 攻击者B. 主控端C. 代理服务器D. 被攻击者16.目前使用的防杀病毒软件的作用是( C )A. 检查计算机是否感染病毒,并消除已感染的任何病毒B. 杜绝病毒对计算机的侵害C. 检查计算机是否感染病毒,并清除部分已感染的病毒D. 查出已感染的任何病毒,清除部分已感染的病毒17.死亡之ping属于( B )A. 冒充攻击B. 拒绝服务攻击C. 重放攻击D. 篡改攻击18.泪滴使用了IP数据报中的( A )A. 偏移字段的功能B. 协议字段的功能C. 标识字段的功能D. 生存期字段的功能19.ICMP泛洪利用了( C )A. ARP命令的功能B. tracert命令的功能C. ping命令的功能D. route命令的功能20.将利用虚假IP地址进行ICMP报文传输的攻击方法称为( D )A. ICMP泛洪B. LAND攻击C. 死亡之pingD. Smurf攻击21. 负责产生、分配并管理PKI结构下所有用户的证书的机构是(D )A. LDAP目录服务器B. 业务受理点C. 注册机构RAD. 认证中心CA22. 下面对于个人防火墙未来的发展方向,描述不准确的是(D )A. 与xDSL Modem、无线AP等网络设备集成B. 与防病毒软件集成,并实现与防病毒软件之间的安全联动C. 将个人防火墙作为企业防火墙的有机组成部分D. 与集线器等物理层设备集成23. 为了防御网络监听,最常用的方法是:( B )A、采用物理传输(非网络)B、信息加密C、无线网D、使用专线传输24. 当某一服务器需要同时为内网用户和外网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时,该服务器一般要置于防火墙的( C )A. 内部B. 外部C. DMZ区D. 都可以25.向有限的空间输入超长的字符串是哪一种攻击手段?( A )A.缓冲区溢出 B.网络监听 C.拒绝服务 D.IP欺骗26.VPN的应用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 A )A. 应用成本低廉和使用安全B. 便于实现和管理方便C. 资源丰富和使用便捷D. 高速和安全27.如果要实现用户在家中随时访问单位内部的数字资源,可以通过以下哪一种方式实现( C )A. 外联网VPNB. 内联网VPNC. 远程接入VPND. 专线接入28.在以下隧道协议中,属于三层隧道协议的是( D )A. L2FB. PPTPC. L2TPD. IPSec29.以下哪一种方法中,无法防范蠕虫的入侵。
大学《信息安全技术》试卷及答案(四)
大学《信息安全技术》试卷及答案一、判断题1. 防火墙是设置在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 如互联网) 之间,实施访问控制策略的一个或一组系统√2. 组成自适应代理网关防火墙的基本要素有两个: 自适应代理服务器(Adaptive Proxysewer) 与动态包过滤器(Dynamic Packet Filter) 。
√3. 软件防火墙就是指个人防火墙。
×4. 网络地址端口转换(NMT) 把内部地址映射到外部网络的一个IE 地址的不同端口上√5. 防火墙提供的透明工作模式,是指防火墙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类似于一个网桥。
因此,不需要用户对网络的拓扑做出任何调整就可以把防火墙接入网络。
√6. 防火墙安全策略一旦设定,就不能在再做任何改变。
×7. 对于防火墙的管理可直接通过Telmt 进行。
×8. 防火墙规则集的内容决定了防火墙的真正功能。
√9. 防火墙必须要提供VPN 、NAT 等功能。
×10. 防火墙对用户只能通过用户名和口令进行认证。
×11. 即使在企业环境中,个人防火墙作为企业纵深防御的一部分也是十分必要的。
√12. 只要使用了防火墙,企业的网络安全就有了绝对的保障。
×13. 防火墙规则集应该尽可能的简单,- 规则集越简单,错误配置的可能性就越小,系统就越安全。
√14.iptables 可配置具有状态包过滤机制的防火墙。
√15. 可以将外部可访问的服务器放置在内部保护网络中。
×16. 在一个有多个防火墙存在的环境中,每个连接两个防火墙的计算机或网络都是DMZ 。
√17. 入侵检测技术是用于检测任何损害或企图损害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或可用性等行为的一种网络安全技术。
√18. 主动响应和被动响应是相互对立的,不能同时采用。
×19. 异常入侵检测的前提条件是入侵性活动集作为异常活动集的子集,而理想状况是异常活动集与入侵性活动集相等。
√20. 针对入侵者采取措施是主动响应中最好的响应措施。
信息安全工程师入侵检测技术可以分为哪两种
信息安全工程师入侵检测技术可以分为哪两种问:信息安全工程师入侵检测技术可以分为哪两种?答:入侵检测技术包括异常入侵检测和误用入侵检测。
一、异常入侵检测:异常检测(也称基于行为的检测)是指把用户习惯行为特征存储在特征库中,然后将用户当前行为特征与特征数据库中的特征进行比较,若两者偏差较大,则认为有异常情况发生。
异常入侵检测系统的目的是检测、防止冒名者(Masqueraders)和网络内部入侵者(Insider)的操作。
匿名者指的是网络内部或外部使启一个未被授权的账号的计算机操作者。
内部入侵者指的是使用合法账号但却越权使用或滥用资源的人。
异常检测的主要前提条件是将构建用户正常行为轮廓。
这样,若追过行为轮廓检测所有的异常活动,则可检测所有的入侵性活动。
但是,入侵性活动并不总是与异常活动相符合。
这种活动存在四种可能性:入侵性而非异常;非入侵性且异常;非入侵性且非异常;入侵性且异常。
二、误用入侵检测:误用检测一般是由计算机安全专家首先对攻击情况和系统漏洞进行分析和分类,然后手工的编写相应的检测规则和特征模型。
误用入侵检测的主要假设是具有能够被精确地按某种方式编码的攻击,并可以通过捕获攻击及重新整理,确认入侵活动是基于同一弱点进行攻击的入侵方法的变种。
误用入侵检测指的是通过按预先定义好的入侵模式以及观察到入侵发生的情况进行模式匹配来检测。
入侵模式说明了那些导致安全突破或其他误用的事件中的特征、条件、排列和关系。
一个不完整的模式可能表明存在入侵的企图,模式构造有多种方式。
误用检测技术的核心是维护一个入侵规则库。
对于己知的攻击,它可以详细、准确的报告出攻击类型,但是对未知攻击却效果有限,而且入侵模式库必须不断更新。
习题演练:入侵检测技术包括异常入侵检测和误用入侵检测。
以下关于误用检测技术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误用检测根据对用户正常行为的了解和掌握来识别入侵行为B.误用检测根据掌握的关于入侵或攻击的知识来识别入侵行为C.误用检测不需要建立入侵或攻击的行为特征库D.误用检测需要建立用户的正常行为特征轮廓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误用检测是通过按预先定义好的入侵模式以及观察到入侵发生的情况进行模式匹配来检测。
第1章 入侵检测技术简介
第2章 入侵检测的相关概念
2.1 入侵的定义 2.2 什么是入侵检测 2.3 入侵检测与P2DR 模型
2.1 入侵的定义
通常,计算机安全的3个基本目标是 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安全的计 算机系统应该实现上述3个目标,即保 护自身的信息和资源不被非授权访问、 修改和拒绝服务攻击。
任何潜在的危害系统安全状况的事件和情况都可称 为“威胁”。Anderson在其1980年的技术报告中, 建立了关于威胁的早期模型,并按照威胁的来源, 分为如下3类。 ⑴ 外部入侵者: 系统的非授权用户。 ⑵ 内部入侵者: 超越合法权限的系统授权用户。 其中,又可分为“伪装者”和“秘密活动者”。 ⑶ 违法者: 在计算机系统上执行非法活动的合法 用户。
入侵检测系统部署方式
检测器部署位置
放在边界防火墙之内
放在边界防火墙之外 放在主要的网络中枢
放在一些安全级别需求高的子网
检测器部署示意图
三
部
Internet
署
部署二
部 署 一
NIDS的位置必须要看到所有数据包
部 署 四
1.2 入侵检测基本模型的建立
1987年, Denning发表了入侵检测领域内的经典论 文《入侵检测模型》。这篇文献正式启动了入侵检 测领域内的研究工作, 被公认为是IDS领域的又一篇 开山之作。 Denning提出的统计分析模型在早期研发的入侵 检测专家系统(IDES)中得到较好的实现。IDES系 统主要采纳了Anderson的技术报告中所给出的检测 建议,但是,Denning的论文中还包括了其他检测 模型。
第1章 入侵检测技术的历史
1.1 主机审计——入侵检测的起点 1.2 入侵检测基本模型的建立 1.3 技术发展的历程
粤教版信息技术必修二第五章知识点梳理复习
粤教版信息技术必修二《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五章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风范【知识结构体系】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防范安全风险人为因素软硬件因素网络因素数据因素技术与方法重要术语威胁攻击入侵漏洞脆弱性风险P2DR安全模型策略、防护、检测、响应常用技术加密技术认证技术主机系统安全技术网络与系统安全应急响应技术恶意代码检测与防范技术人工智能在反病毒中的应用合理使用信息系统树立信息安全意识信息系统安全操作规范信息社会的道德准则与法律法规【知识梳理】一、信息系统应用中的安全风险(一)人为因素1.原因:人是信息系统的使用者与管理者,是信息系统的薄弱环节。
2.策略:✓加强立法✓提高关键安全技术水平✓全面提高道德意识与技术防范水平(二)软硬件因素1.对硬件的保护:✓把硬件作为物理资产✓严格限制访问权限2.对软件的保护:及时为软件打补丁或修复漏洞(三)网络因素1.风险:✓网络黑客窃取、篡改信息;✓网络崩溃导致信息丢失。
2.诱因:✓网络系统管理的复杂性✓网络信息的重要性✓网络系统本身的脆弱性✓低风险的诱惑(四)数据因素采集、存储、处理、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二、信息系统安全风险防范的技术与方法(一)信息系统安全风险防范的重要术语1.威胁:对信息、系统或信息资产有潜在危险的人、实体或其他对象2.攻击:对信息、信息系统或信息资产进行蓄意或无意破坏3.入侵:对网络或联网系统的未授权访问与控制4.漏洞:信息系统自身存在的缺陷5.脆弱性:物理环境、组织、过程、人员、管理、配置、硬件、软件、信息都存在的缺陷6.风险:威胁主体利用脆弱性,采用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对信息、信息系统或信息资产造成损害或损失,从而形成风险。
(二)信息系统安全模型及安全策略1.信息系统安全性、便利性与成本的关系2.P2DR模型(1)策略:根据风险分析产生的安全策略描述了系统中哪些资源要得到保护,以及如何实现对它们的保护等。
✓网络安全策略包括:访问控制策略、加密通信策略、身份认证策略和回复备份策略。
信息系统入侵检测技术与常用检测方法
信息系统入侵检测技术与常用检测方法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信息系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提供管理与服务,提高了各个领域管理的方法、手段,使管理的内容、质量和效率更为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但是信息技术也能够通过破坏信息系统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等入侵方式,将信息系统破坏。
本文对入侵信息系统的检测技术与常用的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标签:入侵检测;检测技术;检测方法一、信息系统入侵检测概述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信息系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提供管理与服务,提高了各个领域管理的方法、手段,使管理的内容、质量和效率更为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但是信息技术也能够通过破坏信息系统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等入侵方式,将信息系统破坏。
所谓入侵就是企图破坏信息系统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的行为。
只要与互联网相连接,入侵的危险就存在。
入侵的内容包括试图闯入、成功闯入、冒充其他用户、违反安全策略、合法用户信息泄露、独占资源以及恶意使用等多种形式。
入侵检测系统是通过入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及时发现和阻止入侵行为的系统。
入侵检测系统通过计算机使用痕迹、使用网络情况以及对计算机系统的关键节点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发现网络或者系统中违反保密法规、安全法规、安全策略的行为以及存在被攻击的可能性,及时报告和采取相应的防范和阻击措施。
入侵检测系统通常是采取自动的防范与阻击措施进行安全防范,例如,通知网络安全管理员,终止入侵进程,关闭系统,断开网络连接,设定特定唯一用户,执行安全命令等方式。
入侵检测技术是信息系统动态安全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与传统静态系统加固技术、防火墙隔离技术相比较入侵检测技术则是根据入侵行为特征与行为过程进行研究,使安全系统对入侵事件和入侵过程做出及时的反应。
入侵检测的主要任务是检测、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查找非法用户和超越权限的合法用户操作,系统构造和弱点的检测,及时修补漏洞,识别反映已知进攻的活动模式并预警、报警,异常行为模式的统计分析,总结入侵行为的规律,评估重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管理,并识别用户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
入侵检测技术考点
⼊侵检测技术考点第⼀章、⼊侵检测概述⼊侵检测定义:⼊侵是指在⾮授权得情况下,试图存取信息、处理信息或破坏以使系统不可靠、不可⽤的故意⾏为。
⼊侵检测的基本原理: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侵检测的基础,采⽤不同的⽅法进⾏分析。
2、数据处理:从原始数据中除去冗余、杂声,并且进⾏格式化以及标准化处理。
3、数据分析:检查数据是否正常,或者显⽰是否存在⼊侵。
4、响应处理:发现⼊侵,采取措施进⾏保护,保留⼊侵证据并且通知管理员。
1.4 ⼊侵检测的分类按照⼊侵检测技术:误⽤⼊侵检测,异常⼊侵检测和协议分析三种按照数据来源分类:基于主机的⼊侵检测系统、基于⽹络的⼊侵检测系统、混合式⼊侵检测系统、⽂件完整性检查式⼊侵检测系统1.5 常⽤的⼊侵检测⽅法: 1、误⽤⼊侵检测 2、异常检测第⼆章、常见的⼊侵⽅法和⼿段2.1 漏洞的⼏个⽅⾯:1、存储介质不安全2、数据的可访问性3、信息的聚⽣性4、保密的困难性5、介质的剩磁效应6、电磁的泄露性7、通信⽹络的脆弱性8、软件的漏洞2.2 信息系统⾯临的威胁:(简答题 6分 8个回答任意6个)1、计算机病毒2、⿊客⼊侵3、信号截取4、介质失密5、系统漏洞6、⾮法访问7、⼈为因素8、遥控设备2.3 攻击概述:攻击主要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填空攻击类别 2分)攻击的⼀般流程:(填空 4分)1、隐藏⾃⼰2、踩点或与攻击探测3、采取攻击⾏为4、清楚痕迹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的区别:主动攻击:主动攻击会造成⽹络系统状态和服务的改编。
它以各种⽅式有选择的破坏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是纯粹的破坏⾏为。
这样的⽹络侵犯者被称为积极侵犯着。
积极侵犯着截取⽹上的信息包,并对其进⾏更改使他失效,或者股已添加⼀些有利于⾃⼰的信息,起到信息误导的作⽤,或者登陆进⼊系统使⽤并占⽤⼤量⽹络资源,造成资源的消耗,损害合法⽤户的利益。
积极侵犯者的破坏作⽤最⼤。
被动攻击:被动攻击不直接改编⽹络的状态和服务。
网络防火墙与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的对比与选择(四)
网络防火墙与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的对比与选择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网络系统免受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网络防火墙和网络入侵检测技术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安全保护措施。
本文将对这两种技术进行对比与选择。
一、网络防火墙的作用和特点网络防火墙是一种能够控制网络流量的设备或软件,它可以监测和过滤进出网络系统的数据包,根据设定的规则允许或阻止数据包的传输。
网络防火墙的主要作用是保护网络系统免受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
网络防火墙的特点在于其能对进出网络的数据流进行精确控制。
通过建立规则,防火墙可以过滤掉可疑的或不符合规定的数据包,从而有效防止未授权的网络访问。
此外,网络防火墙还可以实现网络地址转换、端口映射等功能,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灵活性。
二、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的作用和特点网络入侵检测技术是一种监测网络数据流的方法,旨在发现并防止潜在的网络入侵行为。
它通过分析网络流量、监测网络行为和检测异常活动等方式,及时发现并响应网络入侵事件。
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实时监控和分析网络数据来检测恶意攻击并提供及时的警报。
相比于防火墙只能根据事先设定的规则来阻止网络危险行为,入侵检测技术可以更加主动地侦测到新型的攻击手段和攻击者的行为变化。
三、网络防火墙与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的对比网络防火墙和网络入侵检测技术作为网络安全的两个重要方面,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网络防火墙主要用于过滤和控制网络流量,防止非法访问和数据泄露;而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则更侧重于监测和发现网络入侵事件。
网络防火墙通过规则过滤来阻止可疑的网络流量,但其主要是静态的防御手段,对于一些新型的攻击手法无法及时识别。
而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则可以主动发现新型攻击手段和异常网络行为,并及时警示防御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会同时采用网络防火墙和网络入侵检测技术来增强网络安全保护。
网络防火墙可以作为第一道防线,对流量进行初步的过滤和控制,减少入侵事件的发生;而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则作为第二道防线,通过实时监控和分析来发现任何绕过防火墙的潜在入侵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行为的检测--概率统计方法
操作密度 审计记录分布 范畴尺度 数值尺度 记录的具体操作包括:CPU 的使用,I/O 的使 用,使用地点及时间,邮件使用,编辑器使用, 编译器使用,所创建、删除、访问或改变的目录 及文件,网络上活动等。
基于行为的检测--神经网络方法 --神经网络方法
基本思想是用一系列信息单元(命令)训练神 经单元,这样在给定一组输入后,就可能预测出输 出。当前命令和刚过去的w个命令组成了网络的输 入,其中w是神经网络预测下一个命令时所包含的过 去命令集的大小。根据用户的代表性命令序列训练 网络后,该网络就形成了相应用户的特征表,于是 网络对下一事件的预测错误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用户行为的异常程度。目前还不很成熟。
• 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模式
网络数据包的协议分析器(PassiveProtocolAnalyzer) 将监视分析结果送给模式匹配部分,并根据需要保 存;Pattern Matching Signature Analysis根据协议 分析器的结果匹配入侵特征,将结果传送给 Countermeasure部分,Countermeasure将结果按规定 进行分析,并将相关数据传给Storage,Storage则保 存最后的分析结果
网络IDS
网络IDS通过抓取网络上的所有报文,分析处理 后,报告异常和重要的数据模式和行为模式, 使网络安全管理员清楚地了解网络上发生的事 件,并能够采取行动阻止可能的破坏。
IDS的基本结构实现
IDS引擎的功能结构
原始数据读取
原始数据分析
事件产生
通讯
网络IDS控制中心的功能结构
IDS的分类及其实现技术
神经网络检测思想
基于行为的入侵检测(3)
优点 – 不需要操作系统及其安全性缺陷专门知识 – 能有效检测出冒充合法用户的入侵 缺点 – 为用户建立正常行为模式的特征轮廓和对用户活动 的异常性报警的门限值的确定都比较困难 – 不是所有入侵者的行为都能够产生明显的异常性 – 有经验的入侵者还可以通过缓慢地改变他的行为, 来改变入侵检测系统中的用户正常行为模式,使其 入侵行为逐步变为合法。
更加深入
• 状态检测 + 引向异常的分支 Port 25:{ stateful client-sends: “WIZ” | stateful client-sends: “DEBUG” after stateful “DATA” client-sends line > 1024 bytes means possible buffer overflow }
优点是结构简单,不会因为通讯而影响网络带宽和泄密。 分布式结构就是引擎和控制中心在2个系统之上,通过网络通
讯,可以远距离查看和操作。目前的大多数IDS系统都是分布式 的。
优点不是必需在现场操作,可以用一个控制中心控制多个引擎,
可以统一进行策略编辑和下发,可以统一查看申报的事件,可以通 过分开事件显示和查看的功能提高处理速度等等。
IDS的系统结构--分布式结构图
IDS的分类及其实现技术
按数据来源分类 ---主机IDS ---网络IDS 按结构分类 ---分布式IDS ---单机式IDS 按分析方式分类 ---异常检测的IDS(基于行为的检测) ---滥用检测的IDS(基于知识的检测)
IDS分析方式
滥用检测技术(基于知识的检测 ) 异常检测技术(基于行为的检测 )
IDS分析方式
滥用检测技术(基于知识的检测 ) 异常检测技术(基于行为的检测 )
基于行为的检测(1)
基于行为的检测指根据使用者的行为或资源 使用状况来判断是否入侵,而不依赖于具体行为是否 出现来检测,所以也被称为异常检测(Anomaly Detection)。 与系统相对无关,通用性强 能检测出新的攻击方法 误检率较高 Denning早在1986年就提出了一个基于行为的入侵检测 系统模型[Denning87]。
基于知识的检测--专家系统 基于知识的检测-将有关入侵的知识转化成if-then结构的规 则,即将构成入侵所要求的条件转化为if 部分,将 发现入侵后采取的相应措施转化成then部分。当其中 某个或某部分条件满足时,系统就判断为入侵行为发 生。其中的if-then结构构成了描述具体攻击的规则 库,状态行为及其语义环境可根据审计事件得到,推 理机根据规则和行为完成判断工作。
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
入侵检测相关概念
• 虚警
检测系统在检测时把系统的正常行为判为入侵行为 的错误被称为虚警。 检测系统在检测过程中出现虚警的概率称为系统的 虚警率
• 漏警
检测系统在检测时把某些入侵行为判为正常行为的 错误现象称为漏警。 检测系统在检测过程中出现漏警的概率称为系统的 漏警率
入侵检测相关概念
基于知识的检测(1)
基于知识的检测指运用已知攻击方法,根据已 定义好的入侵模式,通过判断这些入侵模式是否出现 来检测。因为很大一部分的入侵是利用了系统的脆弱 性,通过分析入侵过程的特征、条件、排列以及事件 间关系能具体描述入侵行为的迹象。基于知识的检测 也被称为违规检测(Misuse Detection)。这种方法由 于依据具体特征库进行判断,所以检测准确度很高, 并且因为检测结果有明确的参照,也为系统管理员做 出相应措施提供了方便。
简单的匹配
• 检查每个packet是否包含: “WIZ” | “DEBUG”
பைடு நூலகம்
检查端口号
• 缩小匹配范围 Port 25:{ “WIZ” | “DEBUG” }
深入决策树
• 只判断客户端发送部分 Port 25:{ Client-sends: “WIZ” | Client-sends: “DEBUG” }
Petri网分析一分钟内4次登录失败
基于知识的入侵检测(3)
• 优点 – 可检测出所有对系统来说是已知的入侵行为 – 系统安全管理员能够很容易地知道系统遭受到的是那种入侵 攻击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 局限: – 它只是根据已知的入侵序列和系统缺陷的模式来检测系统中 的可疑行为,而不能处理对新的入侵攻击行为以及未知的、 潜在的系统缺陷的检测。 – 系统运行的环境与知识库中关于攻击的知识有关。 – 对于系统内部攻击者的越权行为,由于他们没有利用系统的 缺陷,因而很难检测出来。
按数据来源分类 ---主机IDS ---网络IDS 按结构分类 ---分布式IDS ---单机式IDS 按分析方式分类 ---异常检测的IDS(基于行为的检测) ---滥用检测的IDS(基于知识的检测)
主机IDS
主机IDS运行于被检测的主机之上,通过查 询、监听当前系统的各种资源的使用运行 状态,发现系统资源被非法使用和修改的 事件,进行上报和处理。其监测的资源主 要包括:网络、文件、进程、系统日志等
基于知识的入侵检测(2) • 主要实现技术:基于知识的入侵检测系统只
是在表示入侵模式(知识)的方式以及在系统 的审计迹中检查入侵模式的机制上有所区别。
– 专家系统(早期系统IDES、NIDES、W&S等)。 – 入侵签名分析,由于这种技术在实现上简单有效, 现有的商用入侵检测系统产品中多采用这种技术。 – 状态迁移分析(USTAT) – 模式匹配,Sandeep Kumar设计的模式匹配检测模型 中,使用CPN(Colored Petri Network)来描述入 侵者的攻击模式。
入侵检测系统
为什么需要IDS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IDS的作用及相关概念 IDS的分类及其技术实现 IDS的部署 IDS的性能指标 IDS的发展
协议分析的优点
● 提高了性能:协议分析利用已知结构的通信协议,与模式匹配系 统中传统的穷举分析方法相比,在处理数据帧和连接时更迅速、 有效。 ● 提高了准确性:与非智能化的模式匹配相比,协议分析减少了虚 警和误判的可能性,命令解析(语法分析)和协议解码技术的结 合,在命令字符串到达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之前,模拟它的执 行,以确定它是否具有恶意。 ● 基于状态的分析:当协议分析入侵检测系统引擎评估某个包时, 它考虑了在这之前相关的数据包内容,以及接下来可能出现的数 据包。与此相反,模式匹配入侵检测系统孤立地考察每个数据 包。 ● 反规避能力:因为协议分析入侵检测系统具有判别通信行为真实 意图的能力,它较少地受到黑客所用的像URL编码、干扰信息、 TCP/IP分片等入侵检测系统规避技术的影响。 ● 系统资源开销小:协议分析入侵检测系统的高效性降低了在网络 和主机探测中的资源开销,而模式匹配技术却是个可怕的系统资 源消费者。
基于行为的入侵检测(2)
• 实现技术
– 统计,典型系统如:SRI的NIDES。
• 利用统计理论提取用户或系统正常行为的特征轮廓。统计性特征 轮廓通常由主体特征变量的频度、均值、方差、被监控行为的属 性变量的统计概率分布以及偏差等统计量来描述。
– 神经网络
• 只要提供系统的审计迹数据,神经网络就可以通过自学习从中提 取正常的用户或系统活动的特征模式;而不需要获取描述用户行 为特征的特征集以及用户行为特征测度的统计分布。
基于知识的检测---模型匹配
模型推理是指结合攻击脚本推理出入侵行 为是否出现。其中有关攻击者行为的知识被描述 为:攻击者目的,攻击者达到此目的的可能行为 步骤,以及对系统的特殊使用等。根据这些知识 建立攻击脚本库,每一脚本都由一系列攻击行为 组成。
基于知识的检测--状态转换分析
状态转换法将入侵过程看作一个行为序列, 这个行为序列导致系统从初始状态转入被入侵状态。 分析时首先针对每一种入侵方法确定系统的初始状态 和被入侵状态,以及导致状态转换的转换条件,即导 致系统进入被入侵状态必须执行的操作(特征事件)。 然后用状态转换图来表示每一个状态和特征事件,这 些事件被集成于模型中,所以检测时不需要一个个地 查找审计记录。但是,状态转换是针对事件序列分 析,所以不善于分析过分复杂的事件,而且不能检测 与系统状态无关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