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免疫
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机制及新进展
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机制及新进展器官移植是现代医学领域的一项重大成就,它为许多患有终末期器官衰竭的患者带来了重生的希望。
然而,免疫排斥反应一直是器官移植成功的主要障碍之一。
了解免疫排斥机制以及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对于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至关重要。
一、免疫排斥机制1、细胞免疫排斥T 细胞在免疫排斥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
当外来器官被植入受体体内时,抗原提呈细胞(如树突状细胞)会摄取并处理器官上的抗原,然后将其呈递给 T 细胞。
T 细胞被激活后,分化为效应 T 细胞,包括细胞毒性 T 细胞(CTL)和辅助性 T 细胞(Th)。
CTL 能够直接攻击和破坏移植器官的细胞,而 Th 细胞则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来促进免疫反应。
2、体液免疫排斥B 细胞在免疫排斥反应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被激活的 B 细胞会分化为浆细胞,产生针对移植器官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这些抗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导致免疫排斥,例如激活补体系统,直接损伤移植器官的细胞,或者促进吞噬细胞对移植器官的吞噬作用。
3、免疫细胞与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在免疫排斥反应中,免疫细胞之间以及免疫细胞与细胞因子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例如,Th1 细胞分泌的干扰素γ(IFNγ)可以增强CTL 的活性,促进免疫排斥反应;而 Th2 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则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有助于减轻免疫排斥反应。
4、非免疫因素除了免疫因素外,一些非免疫因素也可能影响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缺血再灌注损伤、手术创伤、感染等都可能导致移植器官的炎症反应,从而加重免疫排斥反应。
二、免疫排斥的临床表现免疫排斥反应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排斥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急性排斥反应通常发生在移植后的数天至数周内,表现为发热、移植器官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等。
慢性排斥反应则发生在移植后的数月至数年,主要表现为移植器官的逐渐纤维化和功能减退。
三、免疫排斥的诊断免疫排斥反应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及其应用
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及其应用器官移植作为一项临床治疗方法,一直备受关注。
但由于移植物排异反应的发生,器官移植的成功率一直受到限制。
为了尽可能地降低排异反应的发生,研究学者们利用免疫耐受机制,研究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和应用。
本文将对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及其应用进行探讨。
1. 免疫耐受的定义及机制免疫耐受是指机体通过某种机制,不再对自身组织或异体组织做出免疫反应。
此过程包括消除或控制自身与异体抗原的反应。
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机制是指器官移植后,机体能够保持对新的组织或器官产生的免疫反应的避免或减少。
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发现了多种机制来实现免疫耐受。
2. 节点之间相互作用先是节点之间相互作用。
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机制之间的人体的许多的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在机体内的淋巴节点相互作用,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减少或消除免疫反应。
3. 抑制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在免疫耐受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是一种特殊的T细胞,通过分泌免疫抑制剂或直接杀死激活的T细胞,从而抑制自身免疫应答,促进器官移植免疫耐受。
4. 移植免疫学移植免疫学是研究器官移植过程中免疫学变化的学科。
它可以在研究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机制的过程中,为制定更合理的免疫抑制策略、临床药物应用、器官移植后的监测、预防和治疗排斥反应等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5. 应用前景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机制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功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同时研究者们也在探索抑制排斥机制之外的器官移植治疗的方法,比如针对器官损伤、利用类干细胞形成新的器官等新的技术,从而实现器官自体修复和再生。
总之,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机制是器官移植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为克服排斥反应,提高器官移到生存率提供了新的方法。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我相信,我们将有更好的治疗方式和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移植免疫学
生物材料的种类 按生物材料的属性分类: 按生物材料的属性分类:
无机生物医学材料—碳素材料、生物活性陶瓷、 无机生物医学材料 碳素材料、生物活性陶瓷、玻璃材料 碳素材料 杂化生物材料—指来自活体的天然材料与合成材料的杂化, 杂化生物材料 指来自活体的天然材料与合成材料的杂化, 指来自活体的天然材料与合成材料的杂化 如胶原与聚乙烯醇的交联杂化等 复合生物材料—用碳纤维增强的塑料, 复合生物材料 用碳纤维增强的塑料,用碳纤维或玻璃纤维 用碳纤维增强的塑料 增强的生物陶瓷、 增强的生物陶瓷、玻璃等
同种异型抗原识别的细胞及分子基础
同种异型排斥反应的识别机制
直接识别 — direct allo-recognition 概念:受者T细胞的 概念:受者 细胞的TCR直接识别供者 直接识别供者APC表面的同种异型 表面的同种异型MHC抗原或 抗原或 细胞的 直接识别供者 表面的同种异型 抗原肽-同种异型 抗原的复合物。 抗原肽 同种异型MHC抗原的复合物。 同种异型 抗原的复合物
同种异型抗原识别的细胞及分子基础 移植与排斥
异种反应(xenoreaction):如果这种结构的差异是不同动物种之间 异种反应 : 差异的结果, 差异的结果,移植物所引发的排斥反应被称为异种反应 (xenoreaction) 异种抗原(xenoantigens):引发异种反应的移植相关抗原 异种抗原 :
移植免疫及免疫排斥反应的概述 移植的方式—— 移植的方式—— 生物材料移植
生物材料(Biomaterials)移植: 移植: 生物材料 移植
生物材料( 即生物医学材料(Biomedical 生物材料 Biomaterials)即生物医学材料 即生物医学材料 Materials): 指“以医疗为目的,移植人体内后与组织相 以医疗为目的, 接触并形成生物学功能的无生命材料” 接触并形成生物学功能的无生命材料”; 生物材料移植:移植无生命的生物材料, 生物材料移植:移植无生命的生物材料,以替代机体组 织或器官的生物学功能。 织或器官的生物学功能。
移植免疫
4)NK细胞介导的ADCC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激活吞噬细 胞和内皮细胞,引起炎症过程。
(三)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
急性排斥反应多发生于移植术后1周后,3个月后反 应强度逐渐减弱。在减量使用免疫抑制药物等情况下移 植术后很长时间仍可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 主要由细胞免疫应答所致,病理特征表现为实质性细胞 坏死并伴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浸润。 1. 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 1) 同种异型反应性CD4+T细胞激活; 2) 效应细胞的产生和增殖; 3) 效应细胞的迁移. 2. 急性排斥反应造成组织损伤的机制: 1)CD8+CTL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2)Th1细胞的致炎作用; 3)其他。
混合淋巴细胞 g-射线 4 天
3H-胸腺嘧啶
PBL
PBL
4小时 计量放射性
2、预存抗体的测定 为了预防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移植前必须了解受体是否存在抗移植物 的抗体。这项检查包括常规的ABO血型配 型及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检测抗HLA 等其他细胞毒抗体。细胞毒试验的原理 与血清学分型相同,取受体血清加上供 体淋巴细胞,经补体作用后观察死亡细 胞数。如死细胞数大于20%,提示供受配 对不合适。 3、移植物的预处理
1、MHC抗原在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T 细胞识别同种异型MHC 分子的两种方式
T
TCR 抗原肽 MHC
T
APC
APC
(1) TCR对同种异型MHC分子的直接识别
CTL
受者T细胞
CTL
供者细胞
Th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间接识别(indirect recognition): 同种异型MHC抗原在 结构上不同于受者自身组 织成分,故属于“非己”抗 原,可由受者APC摄取移 植物坏死细胞,对其同种 异型抗原成分进行加工、 处理,并形成同种异型抗 原肽-受者自身MHC-II类 分子复合物,继而递呈给 受者CD4+T细胞。
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与排斥反应
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与排斥反应在医学领域,器官移植是一项重要的手术方法,用于治疗许多患有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
然而,器官移植手术后的免疫抑制与排斥反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机制以及如何应对排斥反应。
一、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机制器官移植手术后,移植物被视为异体物质,会引起宿主免疫系统的排斥反应。
因此,为了确保移植物能够有效地进行生存和功能,必须抑制宿主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
主要的免疫抑制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免疫抑制药物:常用的免疫抑制药物包括环孢素、霉酚酸酯、FK506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降低宿主对移植物的排斥反应。
2. 免疫耐受:通过特定的免疫调节机制,使宿主免疫系统对移植物产生耐受。
例如,通过骨髓移植可以重建患者的免疫系统,从而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
3. 细胞和基因工程技术:近年来,细胞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克服免疫排斥提供了新的思路。
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将移植物基因进行适当的改造,增强其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容性。
二、排斥反应的类型与病理机制即使采取了免疫抑制措施,仍然存在排斥反应的发生。
排斥反应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超急性排斥反应:该类型的排斥反应反应快速,多在移植手术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发生。
超急性排斥反应是由于宿主免疫系统中已存在的抗体识别并攻击移植物中的抗原而导致的。
2. 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通常发生在移植后的几周内,是由于宿主免疫系统的T细胞和B细胞对移植物中的抗原进行攻击而引起的。
3. 慢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是指在移植后数月或数年内逐渐发展的排斥反应。
慢性排斥反应主要由宿主免疫系统中的细胞介导免疫反应引起的。
三、克服排斥反应的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的排斥反应,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克服排斥反应的发生,以确保移植物的长期存活和功能。
1. 免疫抑制药物的调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适当调整免疫抑制药物的剂量和种类,以达到抑制免疫应答的目的。
异种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研究
异种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研究引言:异种器官移植是一项重要的医学技术,可以拯救许多患有器官衰竭的患者。
然而,由于人类和供体间存在差异,免疫系统会抗拒异体器官,导致移植失败。
因此,了解和研究异种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对改善移植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免疫排斥反应的原理和机制1. 特征标志物:在免疫排斥反应中,供体器官与受体之间存在着系统的免疫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主要通过特定细胞、分子及化学因子进行。
2. 免疫细胞参与:在移植手术后,受体的T细胞和B细胞会受到参与机体防御的其他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化。
3. 免疫相关基因:组织相容性抗原(MHC)与T淋巴细胞接触后,会激活免疫细胞,并介导排斥反应。
二、免疫抑制策略1. 理解移植抗原差异:通过提前了解供体和受体之间的免疫相似性和差异性,可以选择更匹配的供体器官,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
2. 免疫抑制药物:使用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T细胞功能,并减轻免疫排斥反应。
如环孢素A和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已在临床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3. 其他策略:利用体外循环、化学物质和局部治疗等方法进一步降低排斥反应的发生。
三、新型治疗手段1. 全身免疫耐受性诱导治疗:通过特定治疗措施改变机体对移植器官的免疫状态,达到长期耐受移植物而不需要维持大剂量的免疫抑制药物。
2. 组合干细胞与器官移植:组合使用干细胞和器官移植可以改善免疫排斥反应,促进组织再生和移植物的存活。
3. 基因编辑技术: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在供体动物中删除引起排斥反应的基因,减轻免疫排斥反应。
四、免疫监测与个性化治疗1. 免疫监测:通过检测特定的免疫指标(如激素、细胞因子和明确的抗原)来评估移植器官免疫状态,并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2. 个性化治疗:根据受体个体情况,进行精准调节剂量和种类的药物治疗。
此外,针对受体具体情况可采取其他个性化治疗手段,如单克隆抗体和细胞工程等。
人体器官移植与免疫学
人体器官移植与免疫学人体器官移植是一种临床治疗方法,是指将一个健康的器官从一个人身上取出,移植到另一人的身体内,以代替其原有的功能不全或完全缺失的器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体器官移植手术已日益普及,并成为一项重要的医学技术,但是由于免疫系统的存在,器官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和难度都受到了限制。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外源性物质的抵御能力及免疫反应机制的学科。
在器官移植中,免疫系统对于器官移植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人体器官移植与免疫学之间的关系。
一、人体免疫系统人体免疫系统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生理系统,主要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其中,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等免疫细胞,而免疫分子则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等。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和清除机体内外的有害物质,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肿瘤细胞等,以维持机体的免疫稳态。
在器官移植中,免疫系统有两个主要作用,一个是保护机体免受移植的异体器官的攻击,另一个是避免自己攻击移植的异体器官,以维护机体的免疫稳态。
二、器官移植中的免疫反应在器官移植中,由于移植器官通常来自另一个人或动物,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将其视为外来物质,产生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免疫反应。
1、细胞免疫反应细胞免疫反应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抗体反应机制。
在器官移植中,移植的异体器官中的抗原会被提呈给T细胞,引起T细胞的克隆扩增和激活,从而促进T细胞的分化和产生多种效应细胞,如细胞毒性T细胞(CTL)、Th1等。
这些效应细胞能够直接攻击异体器官的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作用,从而导致异体器官的损伤和排异反应。
2、体液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反应是免疫系统中另一个重要的抗体反应机制。
在器官移植中,移植的异体器官中的抗原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多种免疫球蛋白,如IgM、IgG等。
这些免疫球蛋白能够与异体器官的抗原结合并形成免疫复合物,进而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三、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由于免疫系统对于异体器官的攻击,器官移植手术前后都可能出现免疫排斥反应。
移植免疫的概念
移植免疫的概念移植免疫是指将一个组织或器官从一个个体移植到另一个个体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免疫反应。
这是一种复杂的免疫现象,涉及多个方面的免疫细胞和分子,以及宿主和移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移植免疫不仅仅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包括免疫学、器官移植学、器官损伤修复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在移植免疫中,免疫系统对移植物进行识别和攻击,试图消除异体组织。
这是自身免疫应答的一种形式,也被称为移植排斥反应。
移植排斥反应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排斥和晚期排斥。
早期排斥主要是由自然杀伤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效应,导致移植物早期功能损害和组织坏死。
而晚期排斥由抗体介导的效应占主导地位,其中包括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抗体产生的溶解、裂解或修饰效应。
为了降低移植排斥反应,前期的免疫抑制治疗非常重要。
药物如环孢霉素A、他克莫司、龙脑素等被广泛用于临床移植免疫治疗,以减轻免疫系统对移植物的攻击。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抑制T细胞激活和增殖,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来抑制早期排斥反应。
此外,使用大剂量的免疫抑制剂药物可以进一步抑制晚期排斥反应。
然而,免疫抑制治疗同样会带来许多副作用和并发症,如感染、恶性肿瘤、骨质疏松等。
因此,寻找更安全和有效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法成为研究的一大热点。
干细胞移植是一个新的治疗策略,可以重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
在移植前,患者的造血干细胞会通过化疗和放疗的方式彻底清除,然后再将供者的造血干细胞经过移植送入患者体内,以建立新的免疫系统。
这种方法的优势是可以减少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并避免大剂量药物对患者的副作用。
另一种具有潜力的治疗方法是免疫耐受诱导。
免疫耐受是指患者对移植物免疫耐受的状态,既不会发生排斥,也不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目前,有两种主要的免疫耐受诱导方法:低剂量辅助体消融疗法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低剂量辅助体消融疗法是通过低剂量辅助体移植来诱导特异性耐受,使患者的免疫系统对移植物产生耐受。
而造血干细胞移植则是通过重新建立患者的免疫系统,使其对供体组织产生耐受。
免疫耐受与移植免疫
免疫耐受与移植免疫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对某些特定抗原产生的一种免疫无反应状态。
这种状态对于维持自身免疫稳态和防止自身免疫病至关重要。
免疫系统有识别和攻击外来抗原的能力,但同时也需要能够区分自身和非自身物质。
免疫耐受的建立有助于避免对自身组织的攻击,从而保持免疫系统的平衡。
移植免疫是指移植物与宿主之间发生的免疫反应。
在器官移植过程中,移植物被认为是外来的,因此宿主的免疫系统会试图攻击移植物。
这种免疫反应是导致移植排斥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免疫耐受可以通过诱导免疫系统接受移植物来实现,从而提高移植成功率。
免疫耐受的机制包括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
中枢耐受主要发生在胎儿发育过程中,通过母体传递的免疫耐受分子教育胎儿免疫系统。
外周耐受则是在生命过程中通过接触自身组织和其他抗原逐渐建立起来的。
这些机制对于维持免疫系统的稳定和防止自身免疫病至关重要。
在移植免疫中,免疫耐受的诱导对于提高移植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免疫耐受的诱导方法主要包括使用免疫抑制剂、调节剂和免疫接种等。
这些方法可以降低宿主对移植物的免疫反应,从而减少移植排斥的发生。
然而,免疫耐受的诱导也需要注意平衡,以避免过度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导致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在实际应用中,免疫耐受与移植免疫的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例如,通过诱导免疫耐受,可以使器官移植患者减少对免疫抑制剂的依赖,降低药物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
免疫耐受与移植免疫的研究还有助于开发新的免疫治疗方法,为治疗自身免疫病和其他免疫相关疾病提供可能。
免疫耐受与移植免疫是两个密切相关而又不同的概念。
免疫耐受对于维持自身免疫稳态和防止自身免疫病至关重要,而移植免疫则涉及到移植物与宿主之间的免疫反应。
通过深入了解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移植成功率和生活质量,造福患者。
免疫耐受,是一种特殊的免疫状态,它使得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忽略那些对机体无害的抗原。
移植免疫的名词解释
移植免疫的名词解释移植免疫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到外源(即来自他人或其他物种)组织或细胞在接受者体内被引入时,接受者免疫系统对其的反应。
这个过程在医学领域中应用广泛,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或改善生活质量。
在本文章中,我们将从免疫系统、移植、免疫抑制以及移植排斥等方面来解释移植免疫。
免疫系统是一个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能够识别和抵御外来入侵者,如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
它由许多免疫细胞和分子组成,共同工作以确保机体的免疫功能。
其中一种关键免疫细胞是淋巴细胞,它们通过在体内寻找并杀灭病原体来提供免疫保护。
移植是指将组织或细胞从一个活体或一个已死亡的人或动物移植到另一个身体中。
常见的移植包括器官移植(如肾脏、心脏和肺脏)以及组织移植(如骨髓和皮肤)。
移植手术的目的是替换接受者体内已受损或无法正常工作的组织或细胞,以恢复其功能。
然而,由于免疫系统的复杂性,移植过程并非总是如此顺利。
移植免疫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移植排斥。
移植排斥指的是接受者免疫系统对移植物进行的一种免疫反应,试图摧毁被认为是外来的组织或细胞。
移植排斥反应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
急性排斥反应通常在移植后的几周内发生,由快速激活和扩增的免疫细胞引起,可能导致移植失败。
慢性排斥反应则是在移植后较长时间内发生,由持续的低级免疫反应导致,最终导致移植物功能丧失。
为了防止移植排斥,患者经常接受免疫抑制药物治疗,以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
免疫抑制药物的目标是减少移植物受到的攻击,从而提高移植物在接受者体内的生存率。
然而,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可能会导致副作用,如易感染和免疫功能受损。
为了减轻移植排斥和改善移植成功率,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一些新兴的治疗策略包括免疫耐受和细胞免疫治疗。
免疫耐受是指通过促进接受者对移植物产生免疫耐受,减少或避免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细胞免疫治疗利用免疫细胞治疗移植排斥和免疫相关疾病。
这些新的治疗策略为移植医学的进展带来了希望。
移植免疫
直接识别和间接识别的比较
直接识别
MHC分子形式 完整的同种异型 MHC分子
间接识别
同种异型MHC分子 来源的抗原肽
APC 活化的T细胞
排斥反应中作用 排斥反应强度
不需受者APC
需要受者APC
CD4+/CD8+T细 CD4+Th细胞为主 胞 急性排斥反应 慢性排斥反应
TCR
Peptide Donor MHC molecule
Peptide from donor MHC molecule Recipient MHC molecule
Donor APC
Recipient APC
Donor MHC molecule
直接识别(direct recognition)
不需要抗原的加工过程,受者T细胞直接识别移植 物APC表面完整的同种异型MHC分子
(二)同种异型抗原是激发移植排斥 反应的主要因素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 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小鼠:H-2抗原 编码基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in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存在于组织细胞表面,可以 是组织特异性或性别特异性,如小鼠的H-Y抗原
1、这种排斥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2、这种排斥反应的发生是否与遗传背景有关? 3、导致排斥反应发生的物质是什么?
本质是由受者T细胞介导的针对移植抗原的免疫应答
一、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特点
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特征
骨髓移植后的免疫恢复和并发症
骨髓移植后的免疫恢复和并发症骨髓移植是一种用于治疗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的方法,它通过将健康的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以替代受损的或有缺陷的骨髓造血功能。
然而,这个过程本身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和并发症。
本文就骨髓移植后的免疫恢复和常见并发症作详细讨论。
一、免疫恢复1. 健康造血细胞重建:在骨髓移植后,捐赠或自体干细胞开始逐渐定植并增殖,最终取代受损的造血功能。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时间,期间患者可能需要经历输血或使用生长因子等支持治疗。
2. 免疫功能恢复:由于大剂量化学药物和放射治疗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强力杀伤作用,因此在接受骨髓移植后,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处于抑制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骨髓造血干细胞逐渐发育成熟并恢复功能,免疫系统也会逐渐恢复活跃。
3. 免疫监测和预防感染:在骨髓移植后,患者容易发生感染,并且由于其严重程度和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压力不同,治疗方法也存在差异。
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 血液学检查:通过检测血液中各类淋巴细胞数量、功能和亚群分布等指标评估免疫恢复情况;- 医院环境管理:注重感染控制,包括手卫生、消毒、医护人员接种相应疫苗等;- 预防性用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使用抗菌药物等。
二、常见并发症1. 移位和急性排斥反应:骨髓移植术后可能发生无效或过度供受者之间的排斥反应。
这可能导致还原病情,甚至造成器官功能损伤。
在移植过程中,医生会密切监测免疫血型、组织相容性等指标,以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2. 移植后淋巴增生综合征(GvHD):这是骨髓移植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这是由于供者和受者之间存在免疫系统的不匹配,在新骨髓造血细胞定植后,导致供者免疫细胞攻击宿主身体内的正常组织。
GvHD可以影响多个器官,严重时甚至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
3. 移植相关性肺损伤:大约10%至15%的骨髓移植患者存在该并发症。
其通常早期发生,并严重程度与输注前放射治疗剂量有关。
为了预防或治疗这种并发症,需密切监测肺功能、进行呼吸支持治疗和积极预防感染。
北京大学《免疫学》免疫病理之五:移植免疫
2、间接识别
指受者APC提呈同种异型抗原肽供受者T细胞识别。同种异型 MHC抗原在结构上不同于受者自身组织成分,故亦属“非己”抗原 也可按普通外来抗原的方式被提呈。
三、(急性)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
1、细胞免疫效应机制:多个T细胞亚群参与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 损伤机制:①Th1细胞通过分泌IL‐2、IFN‐γ和TNF-α等炎性 细胞因子,聚集单核/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导致迟发型超敏反 应性炎症损伤;②CTL可直接杀伤移植物血管内皮细胞和实质细胞 ;③Th17细胞可释放IL-17,后者可招募中性粒细胞,促进局部组 织产生炎症因子、趋化因子(IL-6、IL-8、MCP-1等)并表达 基质金属蛋白酶,介导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 2、体液免疫效应机制:体液免疫在急性排斥反应中发挥一定作用 。急性排斥反应后期,机体产生抗同种异型组织抗原的抗体,其 通过不同机制损伤移植细胞:形成免疫复合物,通过激活补体而 损害移植物血管内皮细胞;通过ADCC、调理作用,介导或促进效 应细胞对移植物细胞的杀伤和吞噬。 3、移植排斥反应的固有免疫损伤机制:同种器官移植术中,诸多 因素可启动移植物非特异性损伤 (1)参与同种排斥反应的非特异性效应分子 (2)参与同种排斥反应的固有免疫效应细胞
第三节
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
(一)供者选择
1、检测预存抗体 2、HLA配型 3、移植物与受者预处理
(二)免疫抑制治疗
1、激素和抑制代谢药物 2、抑制T细胞活化的药物 3、抗体及其他生物制剂
(三)诱导移植耐受的策略及其原理
1 、诱导同种异基因嵌合体
(1)建立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嵌合体:通过大剂量全身 放射线照射以破坏宿主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然后进行同种 异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可建立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嵌合体 。
第二十三章移植免疫
第二十一章移植免疫一、单选题1. 引起移植排斥反应最重要的抗原是:A.Rh血型抗原B.mH抗原C.异嗜性抗原D.HLA抗原E.超抗原2.在宿主抗移植物反应中,下列哪种排斥最严重A.急性排斥B.超急排斥D.HLA-A、BE.HLA-B、C7.无血缘关系的同种器官移植,发生移植排斥反应,主要原因是:A.移植物供血不足B.移植物被细菌污染C.MHC的不相匹配D.受者免疫功能紊乱E.受者体内有自身反应性T细胞8. GVHR主要见于:A.肾脏移植B.心脏移植C.骨髓移植D.肺脏移植E.脾脏移植9.根据移植物来源,哪种肾移植存活率最高A.同卵双胞胎供体肾B.亲属供体肾C.异种供体肾D.父母亲的肾E.同种供体肾10.骨髓移植后,引起GVHR的主要效应细胞是骨髓中的:A.T淋巴细胞B.B淋巴细胞15.异种移植成功的最大障碍是A.超急性排斥反应B.感染动物类的微生物C.I型超敏反应D.急性排斥反应E.迟发性异种移植排斥反应16.排斥反应中受损伤的靶器官主要是A.移植物的实质细胞B.移植物的内皮细胞C.宿主的免疫系统D.移植物内微血管E.宿主的供血微血管17.关于移植物抗宿主要反应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宿主与移植物之间的组织相容性不合B.移植物中必需含有足够数量的免疫细胞C.宿主处于免疫无能或免疫功能严重缺陷状态D.主要见骨髓移植后E.易发生慢性排斥反应18.下列有关同种异体移植的描述错误的是A.本质是一种免疫应答B..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的器官移植C.具有免疫记忆D.由同种型抗原引发E.参与的免疫细胞主要是T细胞A. APC摄取、处理并提呈抗原B. Tc直接杀伤靶细胞C. NK细胞参与杀伤靶细胞D. Th1介导Ⅳ型超敏反应引起靶器官损伤E. Th辅助B及Tc细胞活化2..间接识别正确的是A.抗原提呈细胞是供者APCB.引起排斥反应慢而弱C.被激活细胞为CD4+T细胞D.对环孢菌素A不敏感E.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通过间接识别方式提呈给受者T细胞3.提高肾移植存活率的方法包括A.ABO血型鉴定B.HLA配型C.增强受体免疫应答能力D.使用免疫抑制剂E.去除移植物中的B细胞4.引起排斥反应的抗原有A.血型抗原B.MHC-I类抗原C.异嗜性抗原D.MHC-Ⅲ类抗原E.MHC-Ⅱ类抗原2.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本质是一种,它是由针对同种异型抗原的受者细胞介导的;3.移植物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MHC分子可以通过和途径提供给受者T细胞识别4.诱导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主要是;5.根据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快慢和病理特点,可分为:、和;6.能够引起快而强的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为,而引起慢而弱的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为; 7.参与直接识别的抗原提呈细胞是,参与间接识别的抗原提呈细胞是;8.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策略包括、和;9.在移植排斥中,不同亚群的T细胞识别不同类型的同种异型MHC分子, 细胞识别同种异型MHC-Ⅰ类分子, 细胞识别同种异型MHC-Ⅱ类分子;三、名词解释1.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ost versus graft reaction,HVGR2.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GVHR3.直接识别4.间接识别四、问答题1.同种异型的直接与间接识别的区别在哪里2.同种异型移植排斥的类型和其病理变化;3.简述超急性排斥反应的机制;4.同种异型移植排斥的防治原则;,11 8.寻求MHC相合的供者、抑制受者免疫反应、诱导移植耐受9.CD8+T、CD4+T三、名词解释1.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ost versus graft reaction,HVGR 正常个体接受同种异体移植物后,其免疫系统将会对移植物发动免疫攻击,即宿主抗移植物反应;2.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GVHR当受者免疫功能严重低下,接受同种异体移植物中含大量免疫细胞,移植物中免疫细胞可被受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激活,产生针对受者组织器官的免疫应答,导致受者组织损伤,即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可见于骨髓移植、胸腺、脾等免疫器官移植或大量输血后;3.直接识别是指受者T细胞识别移植物细胞表面上完整的同种异型MHC分子和肽复合物; 4.间接识别是指受者T细胞识别经过受者APC加工处理的、来源于供者MHC分子的肽分子和受者的MHC分子复合物;四、问答题1.直接识别中被识别的分子是完整的同种异型MHC分子,而间接识别则为经处理的同种异型MHC分子来源的肽;直接识别中抗原提呈细胞是供者APC,而间接识别则为受者APC;直接识别中被激活的T细胞以CD8+CTL为主,而间接识别则以CD4+Th为主;直接识别中同种异型反应性非常强烈,而间接识别则较弱或未知;直接识别主要引起急性排斥,而间接识别则与慢性排斥有关:直接识别对环孢菌素A敏感,而间接识别不敏感;2.同种异型移植排斥的类型有超急性排斥、急性排斥、慢性排斥;超急性排斥病理变化为血管内凝血,急性排斥病理变化为急性血管炎和间质炎,慢性排斥病理变化为间质纤维化,移植物内血管硬化;3.引起超急性排斥反应的物质主要是存在于受者体内的天然抗体,多为IgM类,在移植过程。
移植免疫的概述及其发展
移植免疫的概述及其发展2010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一班姓名:徐媛媛学号:2010092153摘要在组织或器官移植中,受者接受供者的移植物后,受者的免疫系统与供者的移植物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免疫应答,称为移植免疫。
研究移植免疫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移植排斥发生的机制,以预防和控制排斥反应的发生,使移植物能在受体内长期存活。
关键词移植免疫组织相容性抗原移植排斥反应骨髓移植一、移植的类型根据移植物的来源不同,将移植分为4中类型:(1)自体移植自体移植是将自体的组织移植到自体的另一部位,此种移植若无感染都能成功。
(2)同系(同种同基因)移植同系移植是遗传基因型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个体间的移植。
例如同卵双生间的移植,此种移植一般也都可成功。
(3)同种异基因移植此种移植是同种中具有不同遗传基因型的不同个体间的移植。
临床移植大多属于此种类型,常出现排斥反应。
(4)异种移植异种移植是不同种属间的移植,其基因型完全不同,例如把动物的脏器移植给人。
此移植目前多数不能成立。
二、组织相容性抗原与移植免疫移植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抗体与受体的组织相容性。
所谓组织相容性,就是指不同个体间进行组织或器官移植时,移植物与宿主是否能相互“容忍”。
如果能“容忍”移植物就能存活,否则移植物将被排斥或移植物使宿主受损。
供受两者的相容性如何,是由组织相容性抗原决定的。
组织相容性抗原分为:(1)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其免疫原抗性较强,所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快且强烈,在移植免疫中主要涉及的是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2)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其免疫原性较弱,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慢而弱,但其重要性也不可忽视,因为由于组织配型技术的进展,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而目前对组织相容性抗原了解甚少,尚无法控制。
(3)其他参与排斥反应发生的抗原如人类ABO血型抗原,组织特异性抗原等三、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1)宿主抗移植物反应在进行同种移植后,移植抗原可刺激受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作用使移植物受损,称为宿主抗移植物反应,其可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急性排斥反应这是同种植物中最常见的排斥反应类型。
器官移植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器官移植与免疫系统的关系器官移植是一项让许多人得以重获新生的医疗技术,但同时存在着移植物被免疫系统排斥的问题。
因此,理解器官移植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加强免疫抑制和移植适配性研究,对于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1. 器官移植原理器官移植技术的产生,最初可以追溯到 1954 年,第一例肾移植手术的成功实施。
器官移植的原理是将健康的组织器官从供体处取出,并进行适配性处理,然后将其移植到需要治疗的病人体内。
目前常见的器官移植包括肾脏、心脏、肺、肝、胰腺等,对于一些生命威胁较高的疾病,如硬化性肝炎、心衰、肺源性疾病、肾衰,器官移植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2. 免疫系统的特点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机体系统,由免疫细胞、淋巴器官和各种生理物质组成。
它可以对外来入侵的病原体和其它异质物进行识别和清除。
免疫系统可以在出现感染和癌症时发挥作用,同时也可以产生免疫记忆,维持长期免疫防御。
然而,免疫系统对于移植物并不友好,因为它无法识别体内移植物的来源,会将其视为外来入侵物体,通过排斥作用进行自我防御。
3.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针对免疫系统排斥移植物的问题,医生们使用了一种叫做免疫抑制剂的药物。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是抑制免疫细胞的反应,减轻器官移植过程中的排斥反应。
然而,使用免疫抑制剂,一方面可以减轻排斥反应,另一方面也会使免疫系统弱化,影响免疫防御的效果。
因此,医生必须在移植术后平衡移植物保留和免疫力之间的矛盾,做出适当的药物治疗选择。
4. 移植适配性的研究移植适配性研究是在进一步理解免疫系统和移植物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加强对适配性机制的研究,提高移植成功率的研究。
传统的移植适配性在破坏移植物的免疫原性上,走向柔性化和个体化,通过选择合适的供体和接受者,来降低排斥反应的发生。
目前我国正积极推进移植适配性研究,希望能够更好的解决器官移植排斥问题。
5. 其他相关问题除了免疫问题外,还有其他一些与器官移植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对移植的成败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如供体和接受者的匹配性、手术前后的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三章移植免疫一、单选题1. 引起移植排斥反应最重要的抗原是:A.Rh血型抗原B.mH抗原C.异嗜性抗原D.HLA抗原E.超抗原2.在宿主抗移植物反应中,下列哪种排斥最严重?A.急性排斥B.超急排斥C.亚急性排斥D.慢性排斥E.以上均不是3.一肾脏移植患者,术后一切正常,三个月后出现体温升高。
肾移植一侧胀痛,尿量减少,病人可能是:A.迟发排斥反应B.急性排斥反应C.慢性排斥反应D.移植物抗宿主反应E.严重感染4.用鼠源性抗CD3单克隆抗体防治移植排斥反应,最主要的并发症是:A.GVHRB.H VGRC.I型超敏反应D.自身免疫病E.肿瘤5.超急排斥主要由:A. ABO血型抗体或抗MHC-I类分子抗体引起B. T h细胞和Tc引起C. 移植物供血不足引起D. 中性粒细胞浸润引起E. 增强抗体引起6.肾移植时,HLA配型最为重要的是A.HLA-DP、HLA-CB.HLA-DR、HLA-A、BC.HLA-DQ、HLA-CD.HLA-A、BE.HLA-B、C7.无血缘关系的同种器官移植,发生移植排斥反应,主要原因是:A.移植物供血不足B.移植物被细菌污染C.MHC的不相匹配D.受者免疫功能紊乱E.受者体内有自身反应性T细胞8. GVHR主要见于:A.肾脏移植B.心脏移植C.骨髓移植D.肺脏移植E.脾脏移植9.根据移植物来源,哪种肾移植存活率最高?A.同卵双胞胎供体肾B.亲属供体肾C.异种供体肾D.父母亲的肾E.同种供体肾10.骨髓移植后,引起GVHR的主要效应细胞是骨髓中的:A.T淋巴细胞B.B淋巴细胞C.基质细胞D.造血干细胞E.巨核干细胞11 临床上最常见的移植类型A.自体移植B.同种同基因移植C..同种异基因移植D.异种移植E.以上均不是12.同种异体移植常发生下列哪种反应A.超急性排斥B.急性排斥C.慢性排斥D.GVHRE.迟发性排斥13.移植排斥主要有下列哪种细胞介导A.T淋巴细胞B.B淋巴细胞C.NK细胞D.巨噬细胞E.DC14.使用环孢菌素A最常见的副作用是A.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发病率增高B.自身免疫病发病率增高C.肾功能损伤D.过敏反应E.肝脏毒性15.异种移植成功的最大障碍是A.超急性排斥反应B.感染动物类的微生物C.I型超敏反应D.急性排斥反应E.迟发性异种移植排斥反应16.排斥反应中受损伤的靶器官主要是A.移植物的实质细胞B.移植物的内皮细胞C.宿主的免疫系统D.移植物内微血管E.宿主的供血微血管17.关于移植物抗宿主要反应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宿主与移植物之间的组织相容性不合B.移植物中必需含有足够数量的免疫细胞C.宿主处于免疫无能或免疫功能严重缺陷状态D.主要见骨髓移植后E.易发生慢性排斥反应18.下列有关同种异体移植的描述错误的是A.本质是一种免疫应答B..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的器官移植C.具有免疫记忆D.由同种型抗原引发E.参与的免疫细胞主要是T细胞19.下列哪种移植无需免疫抑制剂A.同种肾移植B.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C.异种心脏移植D.同卵双生肝移植E.以上均不是20.能避免移植排斥反应发生最理想方法是:A.清除供者提供的移植物内预存抗体B.清除供者提供的移植物内免疫细胞C.受者血液净化D.给与免疫抑制剂E.诱导受体对移植抗原的耐受21.环孢素A的作用机制是:A.抑制T细胞活化过程中IL-2基因转录B.干预细胞周期C.抑制T细胞应答D.阻断IL-2与其受体结合E.抑制同种异型反应的效应相22.直接识别的含义是:A.识别完整的同种异型MHC分子B.识别经处理同种异型MHC分子来源的多肽C.主要由抗体介导引起损伤的排斥反应D.病理表现为急性血管炎、急性间质炎E.于宿主免疫力缺陷或极度低下造成二、多选题1.免疫细胞如何在移植物排斥中发挥作用A. APC摄取、处理并提呈抗原B. Tc直接杀伤靶细胞C. NK细胞参与杀伤靶细胞D. Th1介导Ⅳ型超敏反应引起靶器官损伤E. Th辅助B及Tc细胞活化2..间接识别正确的是A.抗原提呈细胞是供者APCB.引起排斥反应慢而弱C.被激活细胞为CD4+T细胞D.对环孢菌素A不敏感E.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通过间接识别方式提呈给受者T细胞3.提高肾移植存活率的方法包括A.ABO血型鉴定B.HLA配型C.增强受体免疫应答能力D.使用免疫抑制剂E.去除移植物中的B细胞4.引起排斥反应的抗原有A.血型抗原B.MHC-I类抗原C.异嗜性抗原D.MHC-Ⅲ类抗原E.MHC-Ⅱ类抗原5.关于GVHR的描述正确的是A.以急性排斥为主B.病理特点为皮肤、肝、肠道上皮细胞坏死C.常见于骨髓移植D.受者体内预存抗体引起E.同种异型抗原参与移植排斥应答6.关于直接识别正确的是A.不同于经典抗原识别B.CD8+T细胞识别同基因型MHC-I类分子C.MLR试验证实受者体内有1%~10%T细胞那识别同种异型抗原,故反应强烈D.对环孢菌素A敏感E.主要引起急性排斥反应7.下列哪种免疫抑制剂具有肾毒性:A.环孢菌素AB.FK506C.雷帕霉素D.考的松E.CD25抗体8.参与移植排斥反应的细胞有:A.T淋巴细胞B.巨噬细胞C.过客白细胞D.NK细胞E.树突状细胞二、填空题1.根据受体和供体的组合,把移植分为四种类型:、、和。
2.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本质是一种,它是由针对同种异型抗原的受者细胞介导的。
3.移植物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MHC分子可以通过和途径提供给受者T细胞识别4.诱导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主要是。
5.根据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快慢和病理特点,可分为:、和。
6.能够引起快而强的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为,而引起慢而弱的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为。
7.参与直接识别的抗原提呈细胞是,参与间接识别的抗原提呈细胞是。
8.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策略包括、和。
9.在移植排斥中,不同亚群的T细胞识别不同类型的同种异型MHC分子,细胞识别同种异型MHC-Ⅰ类分子,细胞识别同种异型MHC-Ⅱ类分子。
三、名词解释1.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ost versus graft reaction,HVGR)2.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GVHR)3.直接识别4.间接识别四、问答题1.同种异型的直接与间接识别的区别在哪里?2.同种异型移植排斥的类型和其病理变化。
3.简述超急性排斥反应的机制。
4.同种异型移植排斥的防治原则。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D2.B3.B 5.C 6.A 7.B 9.C 10.C 13.A 14.A 15.C 16.B 17.A 18.C 20.A 21.D 22.E 25.D 26.D 27E 28.A 29.A注解:4 移植物抗宿主的机制是移植物中残留的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宿主抗原而发生的一种排斥反应。
这种反应主要发生在骨髓或胸腺等器官移植,在这种移植中很少发生宿主抗移植物,因患者本身就有严重的继发性免疫缺陷才进行移植手术。
因此,选择性地去除移植物中针对宿主抗原的T细胞可减少或防止宿主抗移植物反应的发生。
7.1991年已识别的HLA特异性明确了其DNA序列。
HLA-A、HLA-B、HLA-DR等位基因的数目最多,故认为是免疫排斥反应的最重要的基因。
11.人类及不同动物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名称不同。
H-2为小鼠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RLA为兔主要相溶性复合体,ChLA为猩猩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体,DLA为犬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体X型题2.ABCDE3.BCDE 5 ABD 7 ABE 8 BCE 9 ACDE 11 AB 12 ABCDE二、填空题1.自体移植、同种异基因移植、同种同基因移植、异种移植2.免疫应答、T淋巴3.直接识别、间接识别4.表达于移植物的MHC分子5.超急性排斥、急性排斥、慢性排斥6.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7.供者APC、受者APC8.寻求MHC相合的供者、抑制受者免疫反应、诱导移植耐受9.CD8+T、CD4+T三、名词解释1.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ost versus graft reaction,HVGR)正常个体接受同种异体移植物后,其免疫系统将会对移植物发动免疫攻击,即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2.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GVHR)当受者免疫功能严重低下,接受同种异体移植物中含大量免疫细胞,移植物中免疫细胞可被受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激活,产生针对受者组织器官的免疫应答,导致受者组织损伤,即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可见于骨髓移植、胸腺、脾等免疫器官移植或大量输血后。
3.直接识别是指受者T细胞识别移植物细胞表面上完整的同种异型MHC 分子和肽复合物。
4.间接识别是指受者T细胞识别经过受者APC加工处理的、来源于供者MHC分子的肽分子和受者的MHC分子复合物。
四、问答题1.直接识别中被识别的分子是完整的同种异型MHC分子,而间接识别则为经处理的同种异型MHC分子来源的肽;直接识别中抗原提呈细胞是供者APC,而间接识别则为受者APC;直接识别中被激活的T细胞以CD8+CTL 为主,而间接识别则以CD4+Th为主;直接识别中同种异型反应性非常强烈,而间接识别则较弱或未知;直接识别主要引起急性排斥,而间接识别则与慢性排斥有关:直接识别对环孢菌素A敏感,而间接识别不敏感。
2.同种异型移植排斥的类型有超急性排斥、急性排斥、慢性排斥。
超急性排斥病理变化为血管内凝血,急性排斥病理变化为急性血管炎和间质炎,慢性排斥病理变化为间质纤维化,移植物内血管硬化。
3.引起超急性排斥反应的物质主要是存在于受者体内的天然抗体,多为IgM 类,在移植过程中它们与血管内皮细胞相应抗原结合,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和凝血系统导致移植器官发生不可逆性缺血、变性和坏死。
4.(一)正确合理的组织配型,是移植成功的关键,包括有ABO血型、HLA 型别鉴定、预存抗体的鉴定、交叉配型和mH抗原分型。
(二)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三)做好移植物的免疫学监测(四)诱导免疫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