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经典例题、错题详解演示教学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例题课后习题详解-必修二8-1 基本立体图形

高中数学-例题课后习题详解-必修二8-1  基本立体图形
综合运用
6.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写正确,错误的写错误.
6.一个棱柱至少有5个面.()
【答案】正确
【解析】
【分析】根据棱柱的结构特征判断.
【详解】棱柱的结构特征:①、两底面互相平行;②、侧面是平行四边形;③、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
而底面多边形的边数最少为3,此时棱柱为三棱柱,所以棱柱至少有5个面.故说法正确.
11.如图,长方体 被一个平面截成两个几何体,其中 .请说出这两个几何体的名称.
【答案】一个几何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五棱柱 ,另一个几何体为三棱柱 .
【解析】
【分析】
根据棱柱的定义可以判断两部分均为棱柱.
【详解】几何体 ,根据原几何体为长方体有:面 面 ,其余各面(侧面)均为平行四边形且相邻平行四边形的公共边平行,所以为三棱柱.
几何体 ,根据原几何体为长方体有:面 面 ,其余各面(侧面)均为平行四边形且相邻平行四边形的公共边平行,所以为五棱柱.
【点睛】本题考查棱柱的概念,判断几何体是棱柱,属于基础题.
12.如图,以 的一边AB所在直线为轴,其他三边旋转一周形成的面围成一个几何体,画出这个几何体的图形,并说出其中的简单几何体及有关的结构特征.
【解析】
【分析】
根据棱柱的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多面体叫做棱柱.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观察图形得:“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的几何体有:
①③⑤,只有它们是棱柱,
故答案为:①③⑤
所以正棱锥的侧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
故答案为:正确
10.如图,下边长方体中由上边的平面图形围成的是

高中练习题及讲解五三数学

高中练习题及讲解五三数学

高中练习题及讲解五三数学### 练习题题目一:函数与导数已知函数 \( f(x) = x^3 - 6x^2 + 9x \) ,求导数 \( f'(x) \) 并找出导数的零点。

题目二:三角函数如果 \( \sin(\alpha) = \frac{3}{5} \) 且 \( \alpha \) 在第一象限,求 \( \cos(\alpha) \) 的值。

题目三:立体几何一个正方体的体积为 8 立方米,求它的边长。

题目四:解析几何已知点 \( A(1,2) \) 和点 \( B(4,6) \),求直线 \( AB \) 的方程。

题目五:概率与统计一个袋子里有 5 个红球和 3 个蓝球,随机取出一个球,求取出红球的概率。

### 解析与讲解题目一:函数与导数首先,我们需要对函数 \( f(x) = x^3 - 6x^2 + 9x \) 求导数。

根据导数的基本公式,我们有:\[ f'(x) = \frac{d}{dx}(x^3) - \frac{d}{dx}(6x^2) +\frac{d}{dx}(9x) \]\[ f'(x) = 3x^2 - 12x + 9 \]接下来,我们找到导数的零点,即解方程 \( 3x^2 - 12x + 9 = 0 \)。

这是一个二次方程,我们可以使用求根公式来解它:\[ x = \frac{-b \pm \sqrt{b^2 - 4ac}}{2a} \]\[ x = \frac{12 \pm \sqrt{(-12)^2 - 4 \cdot 3 \cdot 9}}{2\cdot 3} \]\[ x = \frac{12 \pm \sqrt{144 - 108}}{6} \]\[ x = \frac{12 \pm \sqrt{36}}{6} \]\[ x = \frac{12 \pm 6}{6} \]\[ x = 3 \text{ 或 } x = 1 \]题目二:三角函数已知 \( \sin(\alpha) = \frac{3}{5} \),我们可以使用勾股定理来找到 \( \cos(\alpha) \) 的值:\[ \cos^2(\alpha) = 1 - \sin^2(\alpha) \]\[ \cos^2(\alpha) = 1 - \left(\frac{3}{5}\right)^2 \]\[ \cos^2(\alpha) = 1 - \frac{9}{25} \]\[ \cos^2(\alpha) = \frac{16}{25} \]由于 \( \alpha \) 在第一象限,\( \cos(\alpha) \) 应该是正值,因此:\[ \cos(\alpha) = \sqrt{\frac{16}{25}} \]\[ \cos(\alpha) = \frac{4}{5} \]题目三:立体几何正方体的体积 \( V \) 与边长 \( a \) 的关系是 \( V = a^3 \)。

二项式定理、复数(5大易错点分析+解题模板+举一反三+易错题通关)24年高考数学考试易错题(原卷版)

二项式定理、复数(5大易错点分析+解题模板+举一反三+易错题通关)24年高考数学考试易错题(原卷版)

专题14二项式定理、复数易错点一:忽略了二项式中的负号而致错((a-b )n 化解问题)Ⅰ:二项式定理一般地,对于任意正整数n ,都有:011()()n n n r n r r n nnn n n a b C a C a b C a b C b n N --*+=+++++∈ ,这个公式所表示的定理叫做二项式定理,等号右边的多项式叫做n b a )(+的二项展开式.式中的r n r r nC a b -做二项展开式的通项,用1r T +表示,即通项为展开式的第1r +项:1r n r rr n T C a b -+=,其中的系数rn C (r =0,1,2,…,n )叫做二项式系数,Ⅱ:二项式()n a b +的展开式的特点:①项数:共有1n +项,比二项式的次数大1;②二项式系数:第1r +项的二项式系数为r n C ,最大二项式系数项居中;③次数:各项的次数都等于二项式的幂指数n .字母a 降幂排列,次数由n 到0;字母b 升幂排列,次数从0到n ,每一项中,a ,b 次数和均为n ;④项的系数:二项式系数依次是012r nn n n n n C C C C C ⋅⋅⋅⋅⋅⋅,,,,,,,项的系数是a 与b 的系数(包括二项式系数).Ⅲ:两个常用的二项展开式:①011()(1)(1)n n n r r n r r n n nn n n n a b C a C a b C a b C b ---=-++-⋅++-⋅ (*N n ∈)②122(1)1n r r nn n n x C x C x C x x+=++++++Ⅳ: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二项展开式的通项:1r n r rr nT C a b -+=()0,1,2,3,,r n =⋯公式特点:①它表示二项展开式的第1r +项,该项的二项式系数是rn C ;②字母b 的次数和组合数的上标相同;③a 与b 的次数之和为n .注意:①二项式()n a b +的二项展开式的第r +1项rn rr n C ab -和()n b a +的二项展开式的第r +1项r n r r n C b a -是有区别的,应用二项式定理时,其中的a 和b 是不能随便交换位置的.②通项是针对在()n a b +这个标准形式下而言的,如()n a b -的二项展开式的通项是1(1)r r n r rr n T C a b -+=-(只需把b -看成b 代入二项式定理).易错提醒:在二项式定理()n a b -的问题要注意b 的系数为1-,在展开求解时不要忽略.例、已知5的展开式中含32x 的项的系数为30,则=a ()AB .C .6D .6-变式1:在5223x x ⎛⎫- ⎪⎝⎭的展开式中,x 的系数是.变式2:621x x ⎛⎫- ⎪⎝⎭展开式的常数项为.变式3:612x x ⎛⎫- ⎪⎝⎭的展开式中4x 的系数为.1.712x x ⎛⎫- ⎪⎝⎭的二项式展开式中x 的系数为()易错点二:三项式转化不合理导致计算麻烦失误(三项展开式的问题)求三项展开式式中某些特定项的系数的方法第一步:通过变形先把三项式转化为二项式,再用二项式定理求解第二步:两次利用二项式定理的通项公式求解第三步:由二项式定理的推证方法知,可用排列、组合的基本原理去求,即把三项式看作几个因式之积,要得到特定项看有多少种方法从这几个因式中取因式中的量易错提醒:对于三项式的展开问题,一般采取转化为二项式再展开的办法进行求解,但在转化为二项式的时候,又有不同的处理策略:一是如果三项式能够化为完全平方的形式,或者能够进行因式分解,则可通过对分解出来的两个二项展开式分别进行分析,进而解决问题(如本例中的解法二);二是不能化为完全平方的形式,也不能进行因式分解时,可直接将三项式加括号变为二项式,套用通项公式展开后对其中的二项式再利用通项展开并进行分析求解,但要结合要求解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变形,以利于求解.例、()5232x x ++的展开式中,x 的一次项的系数为()A .120B .240C .320D .480变式1:在()523a b c ++的展开式中,含22a b c 的系数为.变式2:()521x y --展开式中24x y 的系数为(用数字作答).变式3:在5(2)x y z ++的展开式中,形如3(,)m n x y z m n ∈N 的所有项系数之和是.1.811x ⎫+⎪⎭的展开式中的常数项为()易错点三:混淆项的系数与二项式系数致误(系数与二项式系数问题)Ⅰ:二项式展开式中的最值问题1.二项式系数的性质①每一行两端都是1,即0n n n C C =;其余每个数都等于它“肩上”两个数的和,即11m m m n n n C C C -+=+.②对称性每一行中,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两个二项式系数相等,即m n mn n C C -=.③二项式系数和令1a b ==,则二项式系数的和为0122r nn n n n n n C C C C C ++++++= ,变形式1221r nn n n n n C C C C +++++=- .④奇数项的二项式系数和等于偶数项的二项式系数和在二项式定理中,令11a b ==-,,则0123(1)(11)0n nn nn n n n C C C C C -+-++-=-= ,从而得到:0242132111222r r nn n n n n n n n C C C C C C C +-++⋅⋅⋅++⋅⋅⋅=++++⋅⋅⋅=⋅= .⑤最大值:如果二项式的幂指数n 是偶数,则中间一项12nT 的二项式系数2nnC 最大;如果二项式的幂指数n 是奇数,则中间两项12n T +,112n T+的二项式系数12n nC-,12n nC+相等且最大.2.系数的最大项求()n a bx +展开式中最大的项,一般采用待定系数法.设展开式中各项系数分别为121n A A A +⋅⋅⋅,,,,设第1r +项系数最大,应有112r rr r A A A A +++≥⎧⎨≥⎩,从而解出r 来.Ⅱ:二项式展开式中系数和有关问题常用赋值举例:(1)设()011222nn n n r n r r n n n nn n n a b C a C a b C a b C a b C b ---+=++++++ ,二项式定理是一个恒等式,即对a ,b 的一切值都成立,我们可以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灵活选取a ,b 的值.①令1a b ==,可得:012n nn n nC C C =+++ ②令11a b ==,,可得:()012301nn n n n n n C C C C C =-+-+- ,即:02131n n n n n n n n C C C C C C -+++=+++ (假设n 为偶数),再结合①可得:0213112n n n n n n n n n C C C C C C --+++=+++= .(2)若121210()n n n n n n f x a x a x a x a x a ----=+++++ ,则①常数项:令0x =,得0(0)a f =.②各项系数和:令1x =,得0121(1)n n f a a a a a -=+++++ .注意:常见的赋值为令0x =,1x =或1x =-,然后通过加减运算即可得到相应的结果.易错提醒:二项式定理()n a b +的问题要注意:项的系数与二项式系数的区别与联系(求所有项的系数只要令字母值为1).例、设(n x 的展开式中,第三项的系数为36,试求含2x 的项.变式1:求5的展开式中第3项的系数和二项式系数.变式2:计算()92x y +的展开式中第5项的系数和二项式系数.变式3:求6⎛⎝的展开式中常数项的值和对应的二项式系数.1.在二项式612x ⎫⎪⎭的展开式中,二项式系数最大的是()Ⅰ:复数的概念①复数的概念:形如a +b i(a ,b ∈R )的数叫做复数,a ,b 分别是它的实部和虚部,i 叫虚数单位,满足21i =-(1)当且仅当b =0时,a +b i为实数;(2)当b ≠0时,a +b i 为虚数;(3)当a =0且b ≠0时,a +b i 为纯虚数.其中,两个实部相等,虚部互为相反数的复数互为共轭复数.②两个复数,(,,,)a bi c di a b c d R ++∈相等a c b d=⎧⇔⎨=⎩(两复数对应同一点)③复数的模:复数(,)a bi a b R +∈的模,其计算公式||||z a bi =+=Ⅱ:复数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1、复数运算(1)()()()()i a bi c di a c b d +±+=±+±(2)()()()()a bi c di ac bd ad bc i +⋅+=-++22222()()z z ||||)2a bi a bi a b z z z z z a⎧+⋅-=⋅=+=⎪⎪=⎨⎪+=⎪⎩(注意其中||z =z 的模;z a bi =-是z a bi =+的共轭复数(,)a b R ∈.(3)2222()()()()(0)()()a bi a bi c di ac bd bc ad i c d c di c di c di c d++⋅-++-==+≠++⋅-+.实数的全部运算律(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及整数指数幂运算法则)都适用于复数.2、复数的几何意义(1)复数(,)z a bi a b R =+∈对应平面内的点(,)z a b ;(2)复数(,)z a bi a b R =+∈对应平面向量OZ;(3)复平面内实轴上的点表示实数,除原点外虚轴上的点表示虚数,各象限内的点都表示复数.(4)复数(,)z a bi a b R =+∈的模||z 表示复平面内的点(,)z a b 到原点的距离.易错提醒:1、求一个复数的实部与虚部,只需将已知的复数化为代数形式z =a +b i(a ,b ∈R ),则该复数的实部为a ,虚部为b .2、复数是实数的条件:①z =a +b i ∈R ⇔b =0(a ,b ∈R );②z例、复数113i-的虚部是()A.110i -B.110-C.310D.310i 变式1:已知复数1i2i z -=+(i 为虚数单位),则z 的虚部为()A .35-B .3i5-C .35D .35i变式2:已知i 是虚数单位,则复数12i1i--的虚部是()A .12-B .12C .32-D .32变式3:已知复数()()2i 1i z =-+,则复数z 的虚部为,z =.1.5(2i)(12i)i-++的虚部为()易错点五:复数的几何意义应用错误(复数有关模长的求算)复数的模:复数(,)a bi a b R +∈的模,其计算公式||||z a bi =+=易错提醒:复数与复平面内的点、平面向量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两个复数差的模可以理解为两点之间的距离.例、若z C ∈,且22i 1z +-=,则22i z --的最小值为()A .2B .3C .4D .5变式1:已知复数z 满足1i z -+=,z 为z 的共轭复数,则z z ⋅的最大值为.变式2:已知i 为虚数单位,且2i 1z -=,则z 的最大值是.变式3:已知复数z 满足|2|2|2i |z z -=-,则||z 的最大值为.1.设复数z 满足|2i |z -=z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为(,)x y ,则()。

高中数学典型例题解析

高中数学典型例题解析

任意角三角函数三、经典例题导讲[例1] 若A 、B 、C 是ABC ∆的三个内角,且)2(π≠<<C C B A ,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个数是( )①.C A sin sin < ②.C A cot cot < ③.C A tan tan < ④.C A cos cos < A .1 B.2 C.3 D.4错解:C A < ∴ C A sin sin <,C A tan tan <故选B错因: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定理不熟悉,对函数单调性理解不到位导致应用错误 正解:法1C A < 在ABC ∆中,在大角对大边,A C a c sin sin ,>∴>法2 考虑特殊情形,A 为锐角,C 为钝角,故排除B 、C 、D ,所以选A . [例2]已知βα,角的终边关于y 轴对称,则α与β的关系为 . 错解:∵βα,角的终边关于y 轴对称,∴22πβα=++πk 2,()z k ∈错因:把关于y 轴对称片认为关于y 轴的正半轴对称. 正解:∵βα,角的终边关于y 轴对称 ∴)(,22Z k k ∈+=+ππβα即)(,2z k k ∈+=+ππβα说明:(1)若βα,角的终边关于x 轴对称,则α与β的关系为)(,2Z k k ∈=+πβα(2)若βα,角的终边关于原点轴对称,则α与β的关系为)(,)12(Z k k ∈++=πβα (3)若βα,角的终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则α与β的关系为)(,Z k k ∈+=παβ[例3] 已知542cos ,532sin-==θθ,试确定θ的象限. 错解:∵0542cos ,0532sin <-=>=θθ,∴2θ是第二象限角,即.,222z k k k ∈+<<ππθπ从而.,244z k k k ∈+<<ππθπ故θ是第三象限角或第四象限角或是终边在y 轴负半轴上的角.错因:导出2θ是第二象限角是正确的,由0542cos ,0532sin <-=>=θθ即可确定, 而题中542cos ,532sin -==θθ不仅给出了符号,而且给出了具体的函数值,通过其值可进一步确定2θ的大小,即可进一步缩小2θ所在区间.正解:∵0542cos ,0532sin<-=>=θθ,∴2θ是第二象限角, 又由43sin 22532sinπθ=<=知z k k k ∈+<<+,22432ππθππ z k k k ∈+<<+,24234ππθππ,故θ是第四象限角. [例4]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0)(3,4(≠-a a a P ,求ααααcot ,tan ,cos ,sin 的值. 错解:a y x r a y a x 5,3,422=+=∴=-=3434cot ,4343tan ,5454cos ,5353sin -=-=-=-=-=-===∴a a a a a a a a αααα错因:在求得r 的过程中误认为a >0正解:若0>a ,则a r 5=,且角α在第二象限3434cot ,4343tan ,5454cos ,5353sin -=-=-=-=-=-===∴a a a a a a a a αααα 若0<a ,则a r 5-=,且角α在第四象限3434cot ,4343tan ,5454cos ,5353sin -=-=-=-==--=-=-=∴a a a a a a a a αααα说明:(1)给出角的终边上一点的坐标,求角的某个三解函数值常用定义求解; (2)本题由于所给字母a 的符号不确定,故要对a 的正负进行讨论. [例5] (1)已知α为第三象限角,则2α是第 象限角,α2是第 象限角; (2)若4-=α,则α是第 象限角. 解:(1)α 是第三象限角,即Z k k k ∈+<<+,2322ππαππ Z k k k ∈+<<+∴,4322ππαππ,Z k k k ∈+<<+,34224ππαππ当k 为偶数时,2α为第二象限角当k 为奇数时,2α为第四象限角而α2的终边落在第一、二象限或y 轴的非负半轴上.(2)因为ππ-<-<-423,所以α为第二象限角. 点评:α为第一、二象限角时,2α为第一、三象限角,α为第三、四象限角时,2α为第二、四象限角,但是它们在以象限角平分线为界的不同区域.[例6]一扇形的周长为20cm ,当扇形的圆心角α等于多少时,这个扇形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解:设扇形的半径为rcm ,则扇形的弧长cm r l )220(-=扇形的面积25)5()220(212+--=⋅-=r r r S 所以当cm r 5=时,即2,10===rl cm l α时2max 25cm S =.点评:涉及到最大(小)值问题时,通常先建立函数关系,再应用函数求最值的方法确定最值的条件及相应的最值.[例7]已知α是第三象限角,化简ααααsin 1sin 1sin 1sin 1+---+。

错排问题类(高中数学精讲)

错排问题类(高中数学精讲)

错排问题元旦来临之际,某寝室四位同学各有一张贺年卡,并且要送给该寝室的其中一位同学,但每人都必须得到一张,则不同的送法有________种.解析:将4张贺卡分别记为A ,B ,C ,D ,且按题意进行排列,用树形图表示为:由此可知共有9种送法.答案:9另解:将4张贺卡分别记为A ,B ,C ,D ,A 有三种选择,不妨记A 给B ,B 此时有三种可能,B 给A ,则CD 只能互换B 给C ,则C 只能给D (若C 给A ,则D 给D ,不符合题意),D 给A ; B 给D ,则D 只能给C ,C 给A 。

答案:3*(1+1+1)=9此问题的实质是错排问题:n 个有序的元素应有n!个不同的排列,如若一个排列使得所有的元素不在原来的位置上,则称这个排列为错排;有的叫重排。

如,12的错排是唯一的,即21; 123的错排有312,231。

错排公式 错排递推关系:记n 个有序的元素错排种数为n D 种 为求其递推关系,分两步走:第一步,考虑第n 个元素,把它放在某一个位置,比如位置k ,一共有n -1种放法; 第二步,考虑第k 个元素,这时有两种情况:(1)把它放到位置n ,那么对于除n 以外的n -1个元素,由于第k 个元素放到了位置n ,所以剩下n -2个元素的错排即可,有2-n D 种放法; (2)第k 个元素不放到位置n ,这时对于这n -1个元素的错排,有1-n D 种放法。

根据乘法和加法法则,综上得到))(1(21--+-=n n n D D n D ,特殊地,1,021==D D进一步推导可得)!n 1!21!111(!±⋯-+-=n D n . 应用举例数字1,2,3,4,5任意排成一列,如果数字k 恰好在第k 个位置上,则称有一个巧合.(1)求巧合数ξ的分布列.(2)求巧合数ξ的期望与方差.解:(1)ξ可能取值为0,1,2,3,5,P(ξ=0)=44A55=44120,P(ξ=1)=C15×9A55=45120,P(ξ=2)=C25×2A55=20120,P(ξ=3)=C35A55=10120,P(ξ=5)=1120,ξ的分布列为:(2)E(ξ)=0×44120+1×45120+2×20120+3×10120+5×1120=1,D(ξ)=1×44120+0+1×20120+4×10120+16×1120=1.。

部编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经典大题例题

部编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经典大题例题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经典大题例题单选题1、若关于x的不等式|x−1|<a成立的充分条件是0<x<4,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1]B.(-∞,1)C.(3,+∞)D.[3,+∞)答案:D分析:根据充分条件列不等式,由此求得a的取值范围.|x−1|<a成立的充分条件是0<x<4,则a>0,|x−1|<a⇒1−a<x<1+a,所以{1−a≤0⇒a≥3.1+a≥4故选:D2、不等式−x2+3x+18<0的解集为()A.{x|x>6或x<−3}B.{x|−3<x<6}C.{x|x>3或x<−6}D.{x|−6<x<3}答案:A分析:根据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求解即可.−x2+3x+18<0可化为x2−3x−18>0,即(x−6)(x+3)>0,即x>6或x<−3.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x>6或x<−3}.故选:A3、已知0<x<2,则y=x√4−x2的最大值为()A.2B.4C.5D.6答案:A分析:由基本不等式求解即可因为0<x<2,所以可得4−x 2>0,则y =x√4−x 2=√x 2⋅(4−x 2)≤x 2+(4−x 2)2=2,当且仅当x 2=4−x 2,即x =√2时,上式取得等号,y =x√4−x 2的最大值为2.故选:A .4、a,b,c 是不同时为0的实数,则ab+bca 2+2b 2+c 2的最大值为( )A .12B .14C .√22D .√32 答案:A分析:对原式变形,两次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即可.若要使ab+bc a 2+2b 2+c 2最大,则ab,bc 均为正数,即a,b,c 符号相同,不妨设a,b,c 均为正实数,则ab+bca 2+2b 2+c 2=a+c a 2+c 2b +2b ≤2√22b ×2b =22=12√a 2+2ac+c 22(a 2+c 2)=12√12+ac a 2+c 2≤12√12+2√a 2×c 2=12, 当且仅当a 2+c 2b =2b ,且a =c 取等,即a =b =c 取等号,即则ab+bca 2+2b 2+c 2的最大值为12,故选:A .小提示:易错点睛: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要注意其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1)“一正二定三相等”“一正”就是各项必须为正数;(2)“二定”就是要求和的最小值,必须把构成和的二项之积转化成定值;要求积的最大值,则必须把构成积的因式的和转化成定值;(3)“三相等”是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必须验证等号成立的条件,若不能取等号则这个定值就不是所求的最值,这也是最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注意多次运用不等式,等号成立条件是否一致.5、已知x >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 +1x −2有最大值0B .x +1x −2有最小值为0C .x +1x −2有最大值为-4D .x +1x −2有最小值为-4答案:B分析:由均值不等式可得x +1x ≥2√x ×1x =2,分析即得解 由题意,x >0,由均值不等式x +1x ≥2√x ×1x =2,当且仅当x =1x ,即x =1时等号成立 故x +1x −2≥0,有最小值0 故选:B6、已知a,b 为正实数,且a +b =6+1a +9b ,则a +b 的最小值为( ) A .6B .8C .9D .12答案:B分析:根据题意,化简得到(a +b )2=(6+1a +9b )(a +b )=6(a +b )+10+b a +9a b ,结合基本不等式,即可求解.由题意,可得(a +b )2=(6+1a +9b )(a +b )=6(a +b )+10+b a +9a b ≥6(a +b )+16, 则有(a +b )2−6(a +b )−16≥0,解得a +b ≥8,当且仅当a =2,b =6取到最小值8.故选:B.7、已知正数x ,y 满足2x+3y +13x+y =1,则x +y 的最小值( ) A .3+2√24B .3+√24C .3+2√28D .3+√28答案:A分析:利用换元法和基本不等式即可求解.令x +3y =m ,3x +y =n ,则2m +1n =1, 即m +n =(x +3y )+(3x +y )=4(x +y ),∴x+y=m+n4=(m4+n4)(2m+1n)=12+m4n+2n4m+14≥2√m4n⋅2n4m+34=2×2√2+34=2√2+34,当且仅当m4n =2n4m,即m=2+√2,n=√2+1时,等号成立,故选:A.8、设a>b>c>0,则2a2+1ab +1a(a−b)−10ac+25c2取得最小值时,a的值为()A.√2B.2C.4D.2√5答案:A解析:转化条件为原式=1ab +ab+1a(a−b)+a(a−b)+(a−5c)2,结合基本不等式即可得解.2a2+1ab+1a(a−b)−10ac+25c2=1ab+ab+1a(a−b)+a(a−b)−ab−a(a−b)+2a2−10ac+25c2 =1ab+ab+1a(a−b)+a(a−b)+a2−10ac+25c2=1ab+ab+1a(a−b)+a(a−b)+(a−5c)2≥2√1ab ⋅ab+2√1a(a−b)⋅a(a−b)+0=4,当且仅当{ab=1a(a−b)=1a=5c,即a=√2,b=√22,c=√25时,等号成立.故选:A.小提示:易错点睛: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要注意其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1)“一正”就是各项必须为正数;(2)“二定”就是要求和的最小值,必须把构成和的二项之积转化成定值;要求积的最大值,则必须把构成积的因式的和转化成定值;(3)“三相等”是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必须验证等号成立的条件,若不能取等号则这个定值就不是所求的最值,这也是最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多选题9、已知方程x 2+mx +n =0及x 2+nx +m =0分别各有两个整数根x 1,x 2及x 3,x 4,且x 1x 2>0,x 3x 4>0.则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A .x 1<0,x 2<0,x 3<0,x 4<0B .x 1+x 2+x 3+x 4≥−8C .n ≤m +1D .n +m ≥8答案:ACD分析:只需分别利用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判别式判断出正确的结论.解:对于A :由x 1x 2>0知,x 1与x 2同号.若x 1>0,则x 2>0,这时−m =x 1+x 2>0,所以m <0,此时与m =x 3x 4>0矛盾,所以x 1<0,x 2<0.同理可证x 3<0,x 4<0.故A 正确;对于B :根据题意可知,{m 2−4n ≥0n 2−4m ≥0 , ∴{n ≤m 24m ≤n 24 ∵m >0,n >0,∴n ≤n 464,解得n ≥4.同理m ≥4,∴m +n ≥8,即x 1+x 2+x 3+x 4=−(m +n )≤−8,故B 不正确,D 正确;对于C :由A 知,x 3<0,x 4<0,x 3,x 4是整数,所以x 3≤−1,x 4≤−1.由韦达定理有m −n +1=x 3x 4+x 3+x 4+1=(x 3+1)(x 4+1)≥0,所以n ≤m +1,故C 正确;故选:ACD .10、已知a∈Z,关于x的一元二次不等式x2﹣4x+a≤0的解集中有且仅有3个整数,则a的值可以是()A.0B.1C.2D.3答案:BCD分析:把每个选项中的数代入关于x的一元二次不等式x2﹣4x+a≤0验证即可.解:当a=0时,一元二次不等式x2﹣4x+a≤0即为x2﹣4x≤0,解得0≤x≤4,有5个整数解,∴A错;当a=1时,一元二次不等式x2﹣4x+a≤0即为x2﹣4x+1≤0解得2−√3≤x≤2+√3,有3个整数解“1,2,3”,∴B对;当a=2时,一元二次不等式x2﹣4x+a≤0即为x2﹣4x+2≤0,解得2−√2≤x≤2+√2,有3个整数解“1,2,3”,∴C对;当a=3时,一元二次不等式x2﹣4x+a≤0即为x2﹣4x+3≤0,解得1≤x≤3,有3个整数解“1,2,3”,∴D对;故选:BCD.1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若a>b,则ac2>bc2B.若a>b,则a3>b3C.若a>b>0,m>0,则b+ma+m >baD.若−1<a<5,2<b<3,则−4<a−b<3答案:BCD解析: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对ABCD一一验证.取c=0,代入验证A,有0>0,错误,故A不正确;对于B:记f(x)=x3,则f(x)为增函数,所以a>b时有f(a)>f(b),故B正确;对于C:记f(x)=b+xa+x (a>b>0,x≥0),易证f(x)为增函数,所以m>0时有f(m)>f(0),即b+ma+m>ba成立,故C正确;对于D:∵2<b<3,∴−3<−b<−2,又有−1<a<5,利用同向不等式相加,有:−4<a−b<3,故D 正确.故选:BCD小提示: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判断不等式是否成立的问题:对于不成立的情况,只用举一个反例就可以;对于成立的情况,需要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证明.填空题12、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ax2+bx+c>0(a,b,c∈R)的解集为{x|3<x<4},则c2+5a+b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答案:[4√5,+∞)分析:由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关系,应用韦达定理把b,c用a表示,化待求式为一元函数,再利用基本不等式得结论.由不等式解集知a<0,由根与系数的关系知{−ba=3+4=7, ca=3×4=12,∴b=−7a,c=12a,则c2+5a+b =144a2+5−6a=−24a+5−6a≥2√(−24a)×5−6a=4√5,当且仅当−24a=5−6a ,即a=−√512时取等号.所以答案是:[4√5,+∞).小提示:易错点睛: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要注意其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1)“一正二定三相等”“一正”就是各项必须为正数;(2)“二定”就是要求和的最小值,必须把构成和的二项之积转化成定值;要求积的最大值,则必须把构成积的因式的和转化成定值;(3)“三相等”是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必须验证等号成立的条件,若不能取等号则这个定值就不是所求的最值,这也是最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

高中数学双曲线经典考点及例题讲解

高中数学双曲线经典考点及例题讲解

双曲线考纲解读 1.根据双曲线的定义和性质求标准方程;2.根据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求双曲线的性质:离心率、渐近线等;3.利用双曲线定义及性质解决简单的直线与双曲线的关系问题.[基础梳理]1.双曲线的定义(1)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F1F2|=2c>0)为非零常数2a(2a<2c)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这两个定点叫作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作焦距.(2)集合P={M|||MF1|-|MF2||=2a},|F1F2|=2c,其中a,c为常数且a>0,c>0.①当2a<|F1F2|时,M点的轨迹是双曲线;②当2a=|F1F2|时,M点的轨迹是两条射线;③当2a>|F1F2|时,M点不存在.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x2y2y2x2[三基自测]1.双曲线x 23-y 22=1的焦距为( )A .32 B.5 C .2 5 D .45答案:C2.若双曲线E :x 29-y 216=1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 1,F 2,点P 在双曲线E 上,且|PF 1|=3,则|PF 2|等于( )A .11B .9C .5D .3 答案:B3.x 22+m -y 2m +1=-1表示双曲线,则m 的范围为________. 答案:(-∞,-2)∪(-1,+∞) 4.(2017·高考全国卷Ⅰ改编)双曲线x 2-y 23=1的渐近线方程为________. 答案:y =±3x考点一 双曲线定义及应用|易错突破[例1] (1)已知两圆C 1:(x +4)2+y 2=2,C 2:(x -4)2+y 2=2,动圆M 与两圆C 1,C 2都相切,则动圆圆心M 的轨迹方程是( )A .x =0 B.x 22-y 214=1(x ≥2) C.x 22-y 214=1 D.x 22-y 214=1或x =0 (2)已知双曲线x 2-y 224=1的两个焦点为F 1,F 2,P 为双曲线右支上一点.若|PF 1|=43|PF 2|,求△F 1PF 2的面积.[解析] (1)动圆M 与两圆C 1,C 2都相切,有四种情况:①动圆M 与两圆都外切;②动圆M 与两圆都内切;③动圆M 与圆C 1外切、与圆C 2内切;④动圆M 与圆C 1内切、与圆C 2外切.在①②情况下,显然,动圆圆心M 的轨迹方程为x =0;在③的情况下,设动圆M 的半径为r ,则|MC 1|=r +2,|MC 2|=r - 2.故得|MC 1|-|MC 2|=22;在④的情况下,同理得|MC 2|-|MC 1|=2 2. 由③④得|MC 1|-|MC 2|=±2 2.已知|C 1C 2|=8,根据双曲线定义,可知点M 的轨迹是以C 1(-4,0),C 2(4,0)为焦点的双曲线,且a =2,c =4,b 2=c 2-a 2=14,其方程为x 22-y 214=1.(2)由双曲线的定义可得|PF 1|-|PF 2|=13|PF 2|=2a =2,解得|PF 2|=6,故|PF 1|=8,又|F 1F 2|=10,故三角形PF 1F 2为直角三角形,因此S △PF 1F 2=12|PF 1|×|PF 2|=24.[答案] (1)D[易错提醒][纠错训练]1.(2018·陕西师大附中模拟)设过双曲线x 2-y 2=9右焦点F 2的直线交双曲线的左支于点P ,Q ,F 2为双曲线的右焦点.若|PQ |=7,则△F 2PQ 的周长为( )A .19B .26C .43D .50解析:如图,由双曲线的定义可得⎩⎪⎨⎪⎧|PF 2|-|PF 1|=2a , ①|QF 2|-|QF 1|=2a , ②①+②得|PF 2|+|QF 2|-|PQ |=4a , ∴△F 2PQ 的周长为|PF 2|+|QF 2|+|PQ | =4a +|PQ |+|PQ |=4×3+2×7=26.答案:B2.已知F 1,F 2为双曲线x 25-y 24=1的左,右焦点,P (3,1)为双曲线内一点,点A 在双曲线上,求|AP |+|AF 2|的最小值.解析:由题意知,|AP |+|AF 2|=|AP |+|AF 1|-2a ,要求|AP |+|AF 2|的最小值,只需求|AP |+|AF 1|的最小值,当A ,P ,F 1三点共线时,取得最小值,则|AP |+|AF 1|=|PF 1|=37,∴|AP |+|AF 2|=|AP |+|AF 1|-2a =37-2 5.考点二 双曲线的方程及性质|方法突破命题点1 求双曲线的方程[例2] (1)已知焦点在y 轴上的双曲线C 的一条渐近线与直线l :x +3y =0垂直,且C 的一个焦点到l 的距离为3,则双曲线C 的标准方程为( )A.y 29-x 23=1 B.x 29-y 23=1 C.y 24-x 26=1 D.x 24-y 26=1 (2)若双曲线经过点(3,2),且渐近线方程是y =±13x ,则双曲线的方程是________。

高中数学典型例题解析(第五章不等式1)

高中数学典型例题解析(第五章不等式1)

第五章 不等式§5.1不等式的解法一、知识导学1. 一元一次不等式ax>b(1)当a>0时,解为a b x >;(2)当a <0时,解为abx <;(3)当a =0,b ≥0时无解;当a =0,b <0时,解为R .2. 一元二次不等式:(如下表)其中a >0,x 1,x 2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的两实根,且x 1<x 23.简单的一元高次不等式:可用区间法(或称根轴法)求解,其步骤是: ①将f(x)的最高次项的系数化为正数; ②将f(x)分解为若干个一次因式的积;③将每一个一次因式的根标在数轴上,从右上方依次通过每一点画曲线; ④根据曲线显示出的f(x)值的符号变化规律,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4.分式不等式:先整理成)()(x g x f >0或)()(x g x f ≥0的形式,转化为整式不等式求解,即:)()(x g x f >0⇔f(x)·g (x)>0 )()(x g x f ≥0⇔0)x (g )x (f 0)x (g 0)x (f >或⋅⎩⎨⎧≠=然后用“根轴法”或化为不等式组求解.二、疑难知识导析1.不等式解法的基本思路解不等式的过程,实质上是同解不等式逐步代换化简原不等式的过程,因而保持同解变形就成为解不等式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实际上高中阶段所解的不等式最后都要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一元二次不等式,所以等价转化是解不等式的主要思路.代数化、有理化、整式化、低次化是解初等不等式的基本思路.为此,一要能熟练准确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二要保证每步转化都要是等价变形.2.不等式组的解集是本组各不等式解集的交集,所以在解不等式组时,先要解出本组内各不等式的解集,然后取其交集,在取交集时,一定要利用数轴,将本组内各不等式的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注意同一不等式解的示意线要一样高,不要将一个不等式解集的两个或几个区间误看成是两个或几个不等式的解集.3.集合的思想和方法在解不等式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其难点是区分何时取交集,何时取并集.解不等式的另一个难点是含字母系数的不等式求解—注意分类. 三、经典例题导讲[例1] 如果kx 2+2kx -(k+2)<0恒成立,则实数k 的取值范围是___. A. -1≤k ≤0 B. -1≤k<0 C. -1<k ≤0 D. -1<k<0 错解:由题意:⎩⎨⎧<+-⋅-<0)]2([4)2(02k k k k解得:-1<k<0错因:将kx 2+2kx -(k+2)<0看成了一定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忽略了k =0的情况. 正解:当k =0时,原不等式等价于-2<0,显然恒成立,∴ k =0符合题意.当k ≠0时,由题意:⎩⎨⎧<+-⋅-<0)]2([4)2(02k k k k 解得:-1<k<0∴ 01≤<-k ,故选C.[例2] 命题:1A x -<3,命题:(2)()B x x a ++<0,若A 是B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A.(4,)+∞B.[)4,+∞C.(,4)-∞-D.(],4-∞- 错解:由|x -1|<3得:-2<x <4, 又由(x +2)(x +a)=0得x=-2或x =-a,A 是B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x|-2<x <4}⊂{x|-2<x <-a } ∴-a>4故选D.错因:忽略了a =-4时,{x|-2<x <4}={x|-2<x <-a },此时A 是B 的充要条件,不是充分不必要条件.正解:由|x -1|<3得:-2<x <4, 又由(x +2)(x +a)=0得x=-2或x =-a,A 是B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x|-2<x <4}⊂{x|-2<x <-a } ∴-a>4故选C.[例3]已知f(x) = a x + x b,若,6)2(3,0)1(3≤≤≤≤-f f 求)3(f 的范围.错解: 由条件得⎪⎩⎪⎨⎧≤+≤≤+≤-622303ba b a ②① ②×2-① 156≤≤a ③ ①×2-②得 32338-≤≤-b ④ ③+④得 .343)3(310,34333310≤≤≤+≤f b a 即 错因:采用这种解法,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作为满足条件的函数bxax x f +=)(,其值是同时受b a 和制约的.当a 取最大(小)值时,b 不一定取最大(小)值,因而整个解题思路是错误的.正解: 由题意有⎪⎩⎪⎨⎧+=+=22)2()1(b a f b a f ,解得:)],2()1(2[32)],1()2(2[31f f b f f a -=-=).1(95)2(91633)3(f f b a f -=+=∴ 把)1(f 和)2(f 的范围代入得 .337)3(316≤≤f[例4] 解不等式(x+2)2(x+3)(x -2)0≥ 错解: (x+2)20≥∴原不等式可化为:(x+3)(x -2)0≥∴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 x ≤ -3或x 2≥}错因:忽视了“≥”的含义,机械的将等式的运算性质套用到不等式运算中.正解:原不等式可化为:(x+2)2(x+3)(x -2)0= ①或(x+2)2(x+3)(x -2)0>②,解①得:x=-3或x =-2或x =2 解②得:x < -3或x >2∴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 x ≤ -3或x 2≥或x 2-=}[例5] 解关于x 的不等式)()(ab x b ab x a +>- 解:将原不等式展开,整理得:)()(b a ab x b a +>-讨论:当b a >时,ba b a ab x -+>)(当b a =时,若b a =≥0时φ∈x ;若b a =<0时R x ∈ 当b a <时,ba b a ab x -+<)(点评:在解一次不等式时,要讨论一次项系数的符号.[例6]关于x 的不等式02<++c bx ax 的解集为}212|{->-<x x x 或 求关于x 的不等式02>+-c bx ax 的解集. 解:由题设知 0<a ,且21,2=-=x x 是方程02=++c bx ax 的两根 ∴25-=-a b , 1=ac从而 02>+-c bx ax 可以变形为02<+-acx a b x 即:01252<+-x x ∴221<<x 点评: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与二次方程的根之间的联系是解本题的关健,这也体现了方程思想在解题中的简单应用. [例7]不等式3)61(log 2≤++xx 的解集为 解:∵3)61(log 2≤++x x ,∴0<168x x ++≤,∴ 12160x x x x ⎧+≤⎪⎪⎨⎪++>⎪⎩∴⎪⎩⎪⎨⎧>+-<<--=<0x 2232231,0或或x x x解得{}(331x ∈---+⋃反思:在数的比较大小过程中,要遵循这样的规律,异中求同即先将这些数的部分因式化成相同的部分,再去比较它们剩余部分,就会很轻易啦.一般在数的比较大小中有如下几种方法:(1)作差比较法和作商比较法,前者和零比较,后者和1比较大小;(2)找中间量,往往是1,在这些数中,有的比1大,有的比1小;,(3)计算所有数的值;(4)选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出相应的图形;(5)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等等. 四、典型习题导练1.解不等式0322322<--+-x x x x 2. 解不等式 62323+>+x x x3.解不等式 0)2)(54(22<++--x x x x 4. 解不等式 0)2)(1()1()2(32<-+-+x x x x5.解不等式1116-<-x x 6.k 为何值时,下式恒成立:13642222<++++x x kkx x 7. 解不等式0343>---x x8. 解不等式24622+<+-x x x§5.2简单的线性规划一、知识导学1. 目标函数: P =2x+y是一个含有两个变 量 x 和y 的 函数,称为目标函数.2.可行域:约束条件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称为可行域.3. 整点:坐标为整数的点叫做整点.4.线性规划问题: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通常称为线性规划问题.只含有两个变量的简单线性规划问题可用图解法来解决.5. 整数线性规划:要求量取整数的线性规划称为整数线性规划. 二、疑难知识导析线性规划是一门研究如何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最优地完成科学研究、工业设计、经济管理中实际问题的专门学科.主要在以下两类问题中得到应用:一是在人力、物力、财务等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如何使用它们来完成最多的任务;二是给一项任务,如何合理安排和规划,能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来完成该项任务.1.对于不含边界的区域,要将边界画成虚线.2.确定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有多种方法,常用的一种方法是“选点法”:任选一个不在直线上的点,检验它的坐标是否满足所给的不等式,若适合,则该点所在的一侧即为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否则,直线的另一侧为所求的平面区域.若 直 线 不 过 原点,通 常 选 择 原 点 代入检验.3. 平 移 直 线 y=-k x +P时,直线必须经过可行域.4.对于有实际背景的线性规划问题,可行域通常是位于第一象限内的一个凸多边形区域,此时变动直线的最佳位置一般通过这个凸多边形的顶点.5.简单线性规划问题就是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无论此类题目是以什么实际问题提出,其求解的格式与步骤是不变的:(1)寻找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2)由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做出可行域;(3)在可行域内求目标函数的最优解.三、经典例题导讲[例1] .画出不等式组10236010220x y x y x y x y +->⎧⎪+-≤⎪⎨--≤⎪⎪-+>⎩表示的平面区域.错解:如图(1)所示阴影部分即为不等式组10236010220x y x y x y x y +->⎧⎪+-≤⎪⎨--≤⎪⎪-+>⎩表示的平面区域.错因一是实虚线不清,二是部分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弄错了.正解:如图(2)所示阴影部分即为不等式组10236010220x y x y x y x y +->⎧⎪+-≤⎪⎨--≤⎪⎪-+>⎩表示的平面区域.[例2] 已知1≤x -y ≤2,且2≤x+y ≤4,求4x -2y 的范围. 错解:由于 1≤x -y ≤2 ①,2≤x+y ≤4 ②,①+② 得3≤2x ≤6 ③①×(-1)+② 得:0≤2y ≤3 ④. ③×2+④×(-1)得. 3≤4x -2y ≤12错因:可行域范围扩大了. 正解:线性约束条件是:⎩⎨⎧≤+≤≤≤4y x 22y -x 1令z =4x -2y ,画出可行域如右图所示, 由⎩⎨⎧=+=2y x 1y -x 得A 点坐标(1.5,0.5)此时z =4×1.5-2×0.5=5.由⎩⎨⎧=+=4y x 2y -x 得B 点坐标(3,1)此时z =4×3-2×1=10.∴5≤4x -2y ≤10[例3] 已知⎪⎩⎪⎨⎧≥++≤-+≤--0104011702357y x y x y x ,求x 2+y 2的最值.错解:不等式组⎪⎩⎪⎨⎧≥++≤-+≤--0104011702357y x y x y x 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右图所示∆ABC 的内部(包括边界),令z= x 2+y 2 由⎩⎨⎧≥++≤--010402357y x y x 得A 点坐标(4,1),此时z =x 2+y 2=42+12=17, 由⎩⎨⎧≥++≤--010402357y x y x 得B 点坐标(-1,-6),此时z =x 2+y 2=(-1)2+(-6)2=37,由⎩⎨⎧≥++≤-+01040117y x y x 得C 点坐标(-3,2),此时z =x 2+y 2=(-3)2+22=13,∴ 当⎩⎨⎧-=-=61y x 时x 2+y 2取得最大值37,当⎩⎨⎧=-=23y x 时x 2+y 2取得最小值13. 错因:误将求可行域内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的平方的最值误认为是求三点A 、B 、C 到原点的距离的平方的最值.正解:不等式组⎪⎩⎪⎨⎧≥++≤-+≤--0104011702357y x y x y x 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所示∆ABC 的内部(包括边界),令z= x 2+y 2,则z 即为点(x ,y )到原点的距离的平方. 由⎩⎨⎧≥++≤--010402357y x y x 得A 点坐标(4,1),此时z =x 2+y 2=42+12=17, 由⎩⎨⎧≥++≤--010402357y x y x 得B 点坐标(-1,-6),此时z =x 2+y 2=(-1)2+(-6)2=37,由⎩⎨⎧≥++≤-+01040117y x y x 得C 点坐标(-3,2),此时z =x 2+y 2=(-3)2+22=13, 而在原点处,⎩⎨⎧==0y x ,此时z =x 2+y 2=02+02=0, ∴ 当⎩⎨⎧-=-=61y x 时x 2+y 2取得最大值37,当⎩⎨⎧==00y x 时x 2+y 2取得最小值0.[例4]某家具厂有方木料90m 3,五合板600m 2,准备加工成书桌和书橱出售.已知生产每张书桌需要方木料0.1m 3,五合板2m 2,生产每个书橱需要方木料0.2m 3,五合板1m 2,出售一张书桌可获利润80元,出售一个书橱可获利润120元.如果只安排生产书桌,可获利润多少?如果只安排生产书橱,可获利润多少?怎样安排生产可使得利润最大? 分析:设生产书桌x 张,书橱y 张,利润z 元,则约束条件为⎪⎪⎩⎪⎪⎨⎧∈∈≤+≤+N y N x 600y 2x 902.01.0y x目标函数z=80x+120y作出上可行域:作出一组平行直线2x+3y=t, 此直线经过点A (100,400)时,即合理安排生产,生产书桌100张,书橱400张,有最大利润为z max =80×100+400×120=56000(元)若只生产书桌,得0<x ≤300,即最多生产300张书桌,利润为z=80×300=24000(元)若只生产书橱,得0<y ≤450,即最多生产450张书橱,利润为z=120×450=54000(元) 答:略[例5]某钢材厂要将两种大小不同的钢板截成A 、B 、C 三种规格,每张钢板可同时截得三种规格小钢板的块数如下表:每张钢板的面积,第一种为1m 2,第二种为2 m 2,今需要A 、B 、C 三种规格的成品各12、15、27块,请你们为该厂计划一下,应该分别截这两种钢板多少张,可以得到所需的三种规格成品,而且使所用钢板的面积最小?只用第一种钢板行吗?解:设需要截第一种钢板x 张,第二种钢板y 张,所用钢板面积为z m 2,则⎪⎪⎩⎪⎪⎨⎧∈≥+≥+≥+Ny x y x y x y x ,27315212目标函数z=x+2y作出可行域如图作一组平行直线x+2y=t ,由⎩⎨⎧=+=+27312y x y x可得交点⎪⎭⎫⎝⎛215,29,但点⎪⎭⎫⎝⎛215,29不是可行域内的整点,其附近的整点(4,8)或(6,7)可都使z 有最小值,且z min =4+2×8=20 或z min =6+2×7=20若只截第一种钢板,由上可知x ≥27,所用钢板面积最少为z=27(m 2);若只截第二种钢板,则y ≥15,最少需要钢板面积z=2×15=30(m 2).它们都比z min 大,因此都不行. 答:略[例6]设610z x y =+,式中,x y 满足条件4335251x y x y x -≤-⎧⎪+≤⎨⎪≥⎩,求z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解:由引例可知:直线0l 与AC 所在直线平行,则由引例的解题过程知,当l 与AC 所在直线35250x y +-=重合时z 最大,此时满足条件的最优解有无数多个,当l 经过点(1,1)B 时,对应z 最小,∴max 61050z x y =+=,min 6110116z =⨯+⨯=.说明:1.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一般在可行域的顶点处取得;2.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也可在可行域的边界上取得,即满足条件的最优解有无数多个.四、典型习题导练1.画出不等式-x +2y -4<0表示的平面区域.2.画出不等式组⎪⎪⎩⎪⎪⎨⎧<≤≥-≥-+53006x y y x y x 表示的平面区域3.求z =3x +5y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使式中的x 、y 满足约束条件⎪⎩⎪⎨⎧≥-+≤≤+.35,1,1535y x x y y xx+2y=04.某工厂用两种不同原料均可生产同一产品,若采用甲种原料,每吨成本1000元,运费500元,可得产品90千克;若采用乙种原料,每吨成本为1500元,运费400元,可得产品100千克,如果每月原料的总成本不超过6000元,运费不超过2000元,那么此工厂每月最多可生产多少千克产品?5.某工厂家具车间造A、B型两类桌子,每张桌子需木工和漆工两道工序完成.已知木工做一张A、B型桌子分别需要1小时和2小时,漆工油漆一张A、B型桌子分别需要3小时和1小时;又知木工、漆工每天工作分别不得超过8小时和9小时,而工厂造一张A、B型桌子分别获利润2千元和3千元,试问工厂每天应生产A、B型桌子各多少张,才能获得利润最大?6.在约束条件0,0,,2 4.xyy x sy x≥⎧⎪≥⎪⎨+≤⎪⎪+≤⎩下,当35s≤≤时,目标函数32z x y=+的最大值的变化范围是A.[6,15]B.[7,15]C.[6,8]D.[7,8]§5.3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一、知识导学1.比较法: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它是两个实数大小顺序和运算性质的直接应用,比较法可分为差值比较法(简称为求差法)和商值比较法(简称为求商法).(1)差值比较法的理论依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a-b≥0⇔a≥b;a-b≤0⇔a≤b”.其一般步骤为:①作差:考察不等式左右两边构成的差式,将其看作一个整体;②变形:把不等式两边的差进行变形,或变形为一个常数,或变形为若干个因式的积,或变形为一个或几个平方的和等等,其中变形是求差法的关键,配方和因式分解是经常使用的变形手段;③判断:根据已知条件与上述变形结果,判断不等式两边差的正负号,最后肯定所求证不等式成立的结论.应用范围:当被证的不等式两端是多项式、分式或对数式时一般使用差值比较法.(2)商值比较法的理论依据是:“若a,b∈R+,a/b≥1⇔a≥b;a/b≤1⇔a≤b”.其一般步骤为:①作商:将左右两端作商;②变形:化简商式到最简形式;③判断商与1的大小关系,就是判定商大于1或小于1.应用范围:当被证的不等式两端含有幂、指数式时,一般使用商值比较法.2.综合法:利用已知事实(已知条件、重要不等式或已证明的不等式)作为基础,借助不等式的性质和有关定理,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推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其特点和思路是“由因导果”,从“已知”看“需知”,逐步推出“结论”.即从已知A逐步推演不等式成立的必要条件从而得出结论B.3.分析法:是指从需证的不等式出发,分析这个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进而转化为判定那个条件是否具备,其特点和思路是“执果索因”,即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用分析法证明书写的模式是:为了证明命题B成立,只需证明命题B1为真,从而有…,这只需证明B2为真,从而又有…,……这只需证明A为真,而已知A为真,故B必为真.这种证题模式告诉我们,分析法证题是步步寻求上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4.反证法:有些不等式的证明,从正面证不好说清楚,可以从正难则反的角度考虑,即要证明不等式A>B,先假设A≤B,由题设及其它性质,推出矛盾,从而肯定A>B.凡涉及到的证明不等式为否定命题、惟一性命题或含有“至多”、“至少”、“不存在”、“不可能”等词语时,可以考虑用反证法.5.换元法:换元法是对一些结构比较复杂,变量较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不甚明了的不等式可引入一个或多个变量进行代换,以便简化原有的结构或实现某种转化与变通,给证明带来新的启迪和方法.主要有两种换元形式.(1)三角代换法:多用于条件不等式的证明,当所给条件较复杂,一个变量不易用另一个变量表示,这时可考虑三角代换,将两个变量都有同一个参数表示.此法如果运用恰当,可沟通三角与代数的联系,将复杂的代数问题转化为三角问题; (2)增量换元法:在对称式(任意交换两个字母,代数式不变)和给定字母顺序(如a>b>c等)的不等式,考虑用增量法进行换元,其目的是通过换元达到减元,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如a+b=1,可以用a=1-t,b=t或a=1/2+t,b=1/2-t进行换元.二、疑难知识导析1.在用商值比较法证明不等式时,要注意分母的正、负号,以确定不等号的方向.2.分析法与综合法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前者执果索因,利于思考,因为它方向明确,思路自然,易于掌握;后者是由因导果,宜于表述,因为它条理清晰,形式简洁,适合人们的思维习惯.但是,用分析法探求证明不等式,只是一种重要的探求方式,而不是一种好的书写形式,因为它叙述较繁,如果把“只需证明”等字眼不写,就成了错误.而用综合法书写的形式,它掩盖了分析、探索的过程.因而证明不等式时,分析法、综合法常常是不能分离的.如果使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难以入手时常用分析法探索证题的途径,之后用综合法形式写出它的证明过程,以适应人们习惯的思维规律.还有的不等式证明难度较大,需一边分析,一边综合,实现两头往中间靠以达到证题的目的.这充分表明分析与综合之间互为前提、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的终点是综合的起点,综合的终点又成为进一步分析的起点.3.分析法证明过程中的每一步不一定“步步可逆”,也没有必要要求“步步可逆”,因为这时仅需寻找充分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如果非要“步步可逆”,则限制了分析法解决问题的范围,使得分析法只能使用于证明等价命题了.用分析法证明问题时,一定要恰当地用好“要证”、“只需证”、“即证”、“也即证”等词语.4.反证法证明不等式时,必须要将命题结论的反面的各种情形一一加以导出矛盾.5.在三角换元中,由于已知条件的限制作用,可能对引入的角有一定的限制,应引起高度重视,否则可能会出现错误的结果.这是换元法的重点,也是难点,且要注意整体思想的应用.。

(完整版)高中数学易错题(含答案)

(完整版)高中数学易错题(含答案)

高中数学易错题一.选择题(共6小题)1.已知在△ABC中,∠ACB=90°,BC=4,AC=3,P是AB上一点,则点P到AC,BC的距离乘积的最大值是()A.2B.3C.4D.52.在△ABC中,边AB=,它所对的角为15°,则此三角形的外接圆直径为()A.缺条件,不能求出B.C.D.3.在△ABC中,边a,b,c分别为3、4、5,P为△ABC内任一点,点P到三边距离之和为d,则d的取值范围是()A.3<d<4 B.C.D.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ABC的顶点A(﹣6,0)和C(6,0),顶点B在双曲线的左支上,则等于()A.B.C.D.5.(2009•闸北区二模)过点A(1,﹣2),且与向量平行的直线的方程是()A.4x﹣3y﹣10=0 B.4x+3y+10=0 C.3x+4y+5=0 D.3x﹣4y+5=06.(2011•江西模拟)下面命题:①当x>0时,的最小值为2;②过定点P(2,3)的直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面积为13,这样的直线有四条;③将函数y=cos2x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可以得到函数y=sin(2x﹣)的图象;④已知△ABC,∠A=60°,a=4,则此三角形周长可以为12.其中正确的命题是()A.①②④B.②④C.②③D.③④二.填空题(共10小题)7.Rt△ABC中,AB为斜边,•=9,S△ABC=6,设P是△ABC(含边界)内一点,P到三边AB,BC,AC的距离分别为x,y,z,则x+y+z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8.(2011•武进区模拟)在△ABC中,,且△ABC的面积S=asinC,则a+c的值=_________.9.锐角三角形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边长a,b是方程的两个根,且,则c边的长是_________.10.已知在△ABC中,,M为BC边的中点,则|A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11.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在正三棱柱的三条侧棱上,已知正三棱柱的底面边长为2,则该三角形的斜边长为_________.12.三角形ABC中,若2,且b=2,一个内角为300,则△ABC的面积为_________.13.△ABC中,AB=AC,,则cosA的值是_________.14.(2010•湖南模拟)已知点P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内一点,它到三边的距离分别为x、y、z,则x、y、z 所满足的关系式为_________.15.(2013•东莞二模)如图,已知△ABC内接于⊙O,点D在OC的延长线上,AD切⊙O于A,若∠ABC=30°,AC=2,则AD的长为_________.16.三角形ABC中,三个内角B,A,C成等差数列,∠B=30°,三角形面积为,则b=_________.三.解答题(共12小题)17.在△ABC中,AC=b,BC=a,a<b,D是△ABC内一点,且AD=a,∠ADB+∠C=π,问∠C为何值时,四边形ABCD的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值.18.(2010•福建模拟)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1)求sinC;(2)若c=2,sinB=2sinA,求△ABC的面积.19.已知外接圆半径为6的△ABC的边长为a、b、c,角B、C和面积S满足条件:S=a2﹣(b﹣c)2和sinB+sinC=(a,b,c为角A,B,C所对的边)(1)求sinA;(2)求△ABC面积的最大值.20.(2010•东城区模拟)在△ABC中,A,B,C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a,b,c是三个内角对应的三边,已知b2+c2﹣a2=bc.(1)求角A的大小;(2)若sin2B+sin2C=2sin2A,且a=1,求△ABC的面积.21.小迪身高1.6m,一天晚上回家走到两路灯之间,如图所示,他发现自己的身影的顶部正好在A路灯的底部,他又向前走了5m,又发现身影的顶部正好在B路灯的底部,已知两路灯之间的距离为10m,(两路灯的高度是一样的)求:(1)路灯的高度.(2)当小迪走到B路灯下,他在A路灯下的身影有多长?22.(2008•徐汇区二模)在△ABC中,已知.(1)求AB;(2)求△ABC的面积.23.在△ABC中,已知.(1)求出角C和A;(2)求△ABC的面积S;(3)将以上结果填入下表.C A S情况①情况②24.(2007•上海)通常用a、b、c表示△ABC的三个内角∠A、∠B、∠C所对边的边长,R表示△ABC外接圆半径.(1)如图所示,在以O为圆心,半径为2的⊙O中,BC和BA是⊙O的弦,其中BC=2,∠ABC=45°,求弦AB 的长;(2)在△ABC中,若∠C是钝角,求证:a2+b2<4R2;(3)给定三个正实数a、b、R,其中b≤a,问:a、b、R满足怎样的关系时,以a、b为边长,R为外接圆半径的△ABC 不存在,存在一个或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算作同一个)?在△ABC存在的情况下,用a、b、R表示c.25.(2010•郑州二模)在△ABC中,a、b、c分别是角A、B、C的对边,=(2b﹣c,cosC),=(a,cosA),且∥.(Ⅰ)求角A的大小;(Ⅱ)求2cos2B+sin(A﹣2B)的最小值.26.在△ABC中,A、B、C是三角形的内角,a、b、c是三内角对应的三边,已知,.(1)求∠A;(2)求△ABC的面积S.27.在△ABC中,a、b、c分别是角A、B、C的对边,且(2a+c)cosB+bcosC=0.(Ⅰ)求角B的值;(Ⅱ)若a+c=4,求△ABC面积S的最大值.28.已知△ABC的外接圆半径,a、b、C分别为∠A、∠B、∠C的对边,向量,,且.(1)求∠C的大小;(2)求△ABC面积的最大值.高中数学易错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6小题)1.已知在△ABC中,∠ACB=90°,BC=4,AC=3,P是AB上一点,则点P到AC,BC的距离乘积的最大值是()A.2B.3C.4D.5考点: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专题:计算题.分析:设点P到AC,BC的距离分别是x和y,最上方小三角形和最大的那个三角形相似,它们对应的边有此比例关系,进而求得x和y的关系式,进而表示出xy的表达式,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得xy的最大值.解答:解:如图,设点P到AC,BC的距离分别是x和y,最上方小三角形和最大的那个三角形相似,它们对应的边有此比例关系,即=4,所以4x=12﹣3y,y=,求xy最大,也就是那个矩形面积最大.xy=x•=﹣•(x2﹣3x),∴当x=时,xy有最大值3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函数的几何计算.解题的关键是通过题意建立数学模型,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得问题的答案.2.在△ABC中,边AB=,它所对的角为15°,则此三角形的外接圆直径为()A.缺条件,不能求出B.C.D.考点: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专题:计算题.分析:直接利用正弦定理,两角差的正弦函数,即可求出三角形的外接圆的直径即可.解答:解:由正弦定理可知:====.故选D.点评:本题是基础题,考查三角形的外接圆的直径的求法,正弦定理与两角差的正弦函数的应用,考查计算能力.3.在△ABC中,边a,b,c分别为3、4、5,P为△ABC内任一点,点P到三边距离之和为d,则d的取值范围是()A.3<d<4 B.C.D.考点: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专题:数形结合;转化思想.分析:画出图形,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之间的转化,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求出最小值与最大值.解答:解:由题意△ABC中,边a,b,c分别为3、4、5,P为△ABC内任一点,点P到三边距离之和为d,在图(1)中,d=CE+PE+PF>CD==,在图(2)中,d=CE+EP+FP<CE+EG<AC=4;∴d的取值范围是;故选D.点评:本题是中档题,考查不等式的应用,转化思想,数形结合,逻辑推理能力,注意,P为△ABC内任一点,不包含边界.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ABC的顶点A(﹣6,0)和C(6,0),顶点B在双曲线的左支上,则等于()A.B.C.D.考点: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专题:计算题.分析:由题意可知双曲线的焦点坐标就是A,B,利用正弦定理以及双曲线的定义化简即可得到答案.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双曲线的焦点坐标就是A,B,由双曲线的定义可知BC﹣AB=2a=10,c=6,===;故选D.点评:本题是基础题,考查双曲线的定义,正弦定理的应用,考查计算能力,常考题型.5.(2009•闸北区二模)过点A(1,﹣2),且与向量平行的直线的方程是()A.4x﹣3y﹣10=0 B.4x+3y+10=0 C.3x+4y+5=0 D.3x﹣4y+5=0考点: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专题:计算题.分析:通过向量求出直线的斜率,利用点斜式方程求出最新的方程即可.解答:解:过点A(1,﹣2),且与向量平行的直线的斜率为﹣,所以所求直线的方程为:y+2=﹣(x﹣1),即:3x+4y+5=0.故选C.点评:本题是基础题,考查直线方程的求法,注意直线的方向向量与直线的斜率的关系,考查计算能力.6.(2011•江西模拟)下面命题:①当x>0时,的最小值为2;②过定点P(2,3)的直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面积为13,这样的直线有四条;③将函数y=cos2x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可以得到函数y=sin(2x﹣)的图象;④已知△ABC,∠A=60°,a=4,则此三角形周长可以为12.其中正确的命题是()A.①②④B.②④C.②③D.③④考点: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恒过定点的直线.专题:应用题.分析:①由于基本不等式等号成立的条件不具备,故的最小值大于2,故①不正确.②设过定点P(2,3)的直线的方程,求出它与两坐标轴的交点,根据条件可得4k2+14k+9=0,或4k2﹣38k+9=0.而这两个方程的判别式都大于0,故每个方程都有两个解,故满足条件的直线有四条.③将函数y=cos2x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可以得到函数y﹣sin(2x﹣)的图象,故③不正确.④若△ABC中,∠A=60°,a=4,则此三角形周长可以为12,此时,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解答:解:①∵≥2=2,(当且仅当x=0时,等号成立),故当x>0时,的最小值大于2,故①不正确.②设过定点P(2,3)的直线的方程为y﹣3=k(x﹣2),它与两坐标轴的交点分别为(2﹣,0),(0,3﹣2k),根据直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面积为13=,化简可得4k2+14k+9=0,或4k2﹣38k+9=0.而这两个方程的判别式都大于0,故每个方程都有两个解,故满足条件的直线有四条,故②正确.③将函数y=cos2x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可以得到函数y=cos2(x﹣)=sin[﹣(2x﹣)]=sin()=﹣sin(2x﹣)的图象,故③不正确.④已知△ABC,∠A=60°,a=4,则此三角形周长可以为12,此时,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故④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基本不等式取等号的条件,过定点的直线,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诱导公式的应用,检验基本不等式等号成立的条件,是解题的易错点.二.填空题(共10小题)7.Rt△ABC中,AB为斜边,•=9,S△ABC=6,设P是△ABC(含边界)内一点,P到三边AB,BC,AC的距离分别为x,y,z,则x+y+z的取值范围是[,4].考点: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专题:综合题.分析:设三边分别为a,b,c,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结合向量条件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求出三边长.欲求x+y+z的取值范围,利用坐标法,将三角形ABC放置在直角坐标系中,通过点到直线的距离将求x+y+z的范围转化为,然后结合线性规划的思想方法求出范围即可.解答:解:△ABC为Rt△ABC,且∠C=90°,设三角形三内角A、B、C对应的三边分别为a,b,c,∵(1)÷(2),得,令a=4k,b=3k(k>0)则∴三边长分别为3,4,5.以C为坐标原点,射线CA为x轴正半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A、B坐标为(3,0),(0,4),直线AB方程为4x+3y﹣12=0.设P点坐标为(m,n),则由P到三边AB、BC、AB的距离为x,y,z.可知,且,故,令d=m+2n,由线性规划知识可知,如图:当直线分别经过点A、O时,x+y+z取得最大、最小值.故0≤d≤8,故x+y+z的取值范围是.故答案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解三角形中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简单线性规划思想方法的应用,综合性强,难度大,易出错.8.(2011•武进区模拟)在△ABC中,,且△ABC的面积S=asinC,则a+c的值=4.考点:二倍角的余弦;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专题:计算题.分析:首先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b的值,然后将所给的式子写成+=3进而得到acosC+ccosA+a+c=6,再根据在三角形中acosC+ccosA=b=2,即可求出答案.解答:解:∵S=absinC=asinC∴b=2∴acos2+ccos2=3∴+=3即a(cosC+1)+c(cosA+1)=6∴acosC+ccosA+a+c=6∵acosC+ccosA=b=2∴2+a+c=6∴a+c=4故答案为:4.点评:本题考查了二倍角的余弦以及三角形中的几何运算,解题的关键是巧妙的将所给的式子写成+=3的形式,属于中档题.9.锐角三角形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边长a,b是方程的两个根,且,则c边的长是.考点: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专题:计算题.分析:先根据求得sin(A+B)的值,进而求得sinC的值,根据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求得cosC,根据韦达定理求得a+b和ab的值,进而求得a2+b2,最后利用余弦定理求得c的值.解答:解:∵,∴sin(A+B)=∴sinC=sin(π﹣A﹣B)=sin(A+B)=∴cosC==∵a,b是方程的两根∴a+b=2,ab=2,∴a2+b2=(a+b)2﹣2ab=8∴c===故答案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余弦定理的应用,韦达定理的应用.考查了考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10.已知在△ABC中,,M为BC边的中点,则|AM|的取值范围是.考点: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正弦定理.专题:计算题;解三角形.分析:构造以BC为正三角形的外接圆,如图满足,即可观察推出|AM|的取值范围.解答:解:构造以BC为正三角形的外接圆,如图,显然满足题意,由图可知红A处,|AM|值最大为,A与B(C)接近时|AM|最小,所以|AM|∈.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构造法的应用,也可以利用A的轨迹方程,两点减距离公式求解.11.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在正三棱柱的三条侧棱上,已知正三棱柱的底面边长为2,则该三角形的斜边长为2.考点:棱柱的结构特征;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专题:计算题.分析:由于正三棱柱的底面ABC为等边三角形,我们把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DEF的三个顶点分别在正三棱柱的三条侧棱上,结合图形的对称性可得,该三角形的斜边EF上的中线DG的长等于底面三角形的高,从而得出等腰直角三角形DEF的中线长,最后得到该三角形的斜边长即可.解答:解: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DEF的三个顶点分别在正三棱柱的三条侧棱上,∠EDF=90°,已知正三棱柱的底面边长为AB=2,则该三角形的斜边EF上的中线DG=,∴斜边EF的长为2.故答案为:2.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棱柱的结构特征、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等基础知识,考查空间想象力.属于基础题.12.三角形ABC中,若2,且b=2,一个内角为300,则△ABC的面积为1或.考点: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专题:计算题.分析:先利用2,转化得到2acosB=c;再借助于余弦定理得a=b=2;再分∠A=30°以及∠C=30°两种情况分别求出对应的面积.解答:解:因为2,转化为边长和角所以有2acosB=c可得:cosB==⇒a2=b2⇒a=b=2.当∠A=30°=∠B时,∠C=120°,此时S△ABC=×2×2×sinC=;当∠C=30°时,∠A=∠B=75°,此时S△ABC=×2×2×sinC=1.故答案为:或1.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余弦定理的应用以及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利用2,转化得到2acosB=c;再借助于余弦定理得a=b=2.13.△ABC中,AB=AC,,则cosA的值是.考点: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专题:计算题.分析:根据AB=AC可推断出B=C,进而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可知cosA=cos(π﹣2B)利用诱导公式和二倍角公式化简整理,把cosB的值代入即可.解答:解:∵AB=AC,∴B=C∴cosA=cos(π﹣2B)=cos2B=2cos2B﹣1=﹣1=﹣故答案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二倍角公式的应用.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三角函数基础知识的能力.14.(2010•湖南模拟)已知点P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内一点,它到三边的距离分别为x、y、z,则x、y、z 所满足的关系式为x+y+z=3.考点: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专题:计算题.分析:设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a,高为h将P与三角形的各顶点连接,进而分别表示出三角形三部分的面积,相加应等于总的面积建立等式求得x+y+z的值.解答:解:设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a,高为h将P与三角形的各顶点连接根据面积那么:ax+ay+az=ah所以x+y+z=h因为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所以高为h=3所以x.y.z所满足的关系是为:x+y+z=3故答案为:3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考查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转化和化归的思想.15.(2013•东莞二模)如图,已知△ABC内接于⊙O,点D在OC的延长线上,AD切⊙O于A,若∠ABC=30°,AC=2,则AD的长为.考点: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专题:计算题.分析:根据已知可得△AOC是等边三角形,从而得到OA=AC=2,则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求得AD的长.解答:解:(2)∵OA=OC,∠AOC=60°,∴△AOC是等边三角形,∴OA=AC=2,∵∠OAD=90°,∠D=30°,∴AD=•AO=.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和圆有关的比例线段,考查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弦切角,本题在数据运算中主要应用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本题是一个基础题.16.三角形ABC中,三个内角B,A,C成等差数列,∠B=30°,三角形面积为,则b=.考点: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专题:计算题.分析:先利用三个内角成等差数列求得A,根据,∠B=30°求得C,然后利用tan30°=表示出a,代入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得b.解答:解:三角形ABC中,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A+B+C=3A=180°∴∠A=60°∵∠A=30°,∴C=90S=ab=∵tan30°=∴a=∴b=故答案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几何计算.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三.解答题(共12小题)17.在△ABC中,AC=b,BC=a,a<b,D是△ABC内一点,且AD=a,∠ADB+∠C=π,问∠C为何值时,四边形ABCD的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值.考点: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专题:计算题.分析:设出BD,利用余弦定理分别在△ABC,△ABD中表示出AB,进而建立等式求得b﹣x=2acosC代入四边形ABCD的面积表达式中,利用正弦函数的性质求得问题的答案.解答:解:设BD=x,则由余弦定理可知b2+a2﹣2abcosC=AB2=a2+x2+2axcosC∴b﹣x=2acosC.∵S=(absinC)﹣(axsinC)=a(b﹣x)sinC=a2•sin2C,∴当C=时,S有最大值.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几何计算.注意灵活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以及其变形公式.18.(2010•福建模拟)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1)求sinC;(2)若c=2,sinB=2sinA,求△ABC的面积.考点: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二倍角的正弦.专题:计算题.分析:(1)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及三角形内角的范围可求;(2)利用正弦定理可知b=2a,再利用余弦定理,从而求出a、b的值,进而可求面积.解答:解:(1)由题意,,∴(2)由sinB=2sinA可知b=2a,又22=a2+b2﹣2abcosC,∴a=1,b=2,∴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灵活运用正弦、余弦定理求值,是一道基础题题.19.已知外接圆半径为6的△ABC的边长为a、b、c,角B、C和面积S满足条件:S=a2﹣(b﹣c)2和sinB+sinC=(a,b,c为角A,B,C所对的边)(1)求sinA;(2)求△ABC面积的最大值.考点: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正弦定理的应用;余弦定理的应用.专题:计算题;综合题.分析:(1)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结合余弦定理求出的值,进而有sinA=.(2)利用,结合正弦定理,求出b+c的值,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基本不等式求出面积的最大值.解答:解:(1)得进而有(2)∵,∴即所以故当b=c=8时,S最大=.点评:本题是中档题,考查三角函数的化简,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基本不等式的应用,考查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20.(2010•东城区模拟)在△ABC中,A,B,C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a,b,c是三个内角对应的三边,已知b2+c2﹣a2=bc.(1)求角A的大小;(2)若sin2B+sin2C=2sin2A,且a=1,求△ABC的面积.考点: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正弦定理.专题:计算题.分析:(1)利用余弦定理和题设等式求得cosA的值,进而求得A.(2)利用正弦定理把题设中的正弦转化成边的关系,进而求得bc的值,最后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得答案.解答:解:(1)因为b2+c2﹣a2=2bccosA=bc所以所以(2)因为sin2B+sin2C=2sin2A所以b2+c2=2a2=2因为b2+c2﹣a2=bc所以bc=1所以=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注意挖掘题设中关于边,角问题的联系.21.小迪身高1.6m,一天晚上回家走到两路灯之间,如图所示,他发现自己的身影的顶部正好在A路灯的底部,他又向前走了5m,又发现身影的顶部正好在B路灯的底部,已知两路灯之间的距离为10m,(两路灯的高度是一样的)求:(1)路灯的高度.(2)当小迪走到B路灯下,他在A路灯下的身影有多长?考点: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专题:综合题.分析:(1)由题意画出简图,设CN=x,则QD=5﹣x,路灯高BD为h,利用三角形相似建立方程解德;(2)由题意当小迪移到BD所在线上(设为DH),连接AH交地面于E,则DE长即为所求的影长,利用三角形相似建立方程求解即可.解答:解:如图所示,设A、B为两路灯,小迪从MN移到PQ,并设C、D分别为A、B灯的底部.由题中已知得MN=PQ=1.6m,NQ=5m,CD=10m(1)设CN=x,则QD=5﹣x,路灯高BD为h∵△CMN∽△CBD,即⇒又△PQD∽△ACD即⇒由①②式得x=2.5m,h=6.4m,即路灯高为6.4m.(2)当小迪移到BD所在线上(设为DH),连接AH交地面于E.则DE长即为所求的影长.∵△DEH∽△CEA⇒⇒解得DE=m,即他在A路灯下的身影长为m.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还考查了利用三角形相似及方程思想求解变量及学生的计算能力.22.(2008•徐汇区二模)在△ABC中,已知.(1)求AB;(2)求△ABC的面积.考点: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专题:计算题.分析:(1)求AB长,关键是求sinB,sinC,利用已知条件可求;(2)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故关键是求sinA的值,利用sinA=sin(B+C)=sinBcosC+cosBsinC可求解答:解:(1)设AB、BC、CA的长分别为c、a、b,,∴,∴.﹣﹣﹣﹣﹣﹣﹣﹣﹣﹣﹣﹣﹣﹣﹣﹣﹣﹣﹣(6分)(2)因为.∴sinA=sin(B+C)=sinBcosC+cosBsinC=﹣﹣﹣﹣﹣﹣﹣(12分)故所求面积﹣﹣﹣﹣﹣﹣﹣﹣﹣﹣﹣﹣﹣﹣﹣﹣﹣﹣﹣﹣﹣(14分)点评:本题的考点是三角形的几何计算,主要考查正弦定理得应用,考查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关键是正确记忆公式,合理化简.23.在△ABC中,已知.(1)求出角C和A;(2)求△ABC的面积S;(3)将以上结果填入下表.C A S情况①情况②考点: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专题:计算题;分类讨论.分析:(1)先根据正弦定理以及大角对大边求出角C,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即可求出角A.(2)分情况分别代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即可得到答案;(3)直接根据前两问的结论填写即可.解答:解:(1)∵,…(2分)∵c>b,C>B,∴C=60°,此时A=90°,或者C=120°,此时A=30°…(2分)(2)∵S=bcsinA∴A=90°,S=bcsinA=;A=30°,S=bcsinA=.…(2分)(3)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根据正弦定理以及大角对大边求出角C.24.(2007•上海)通常用a、b、c表示△ABC的三个内角∠A、∠B、∠C所对边的边长,R表示△ABC外接圆半径.(1)如图所示,在以O为圆心,半径为2的⊙O中,BC和BA是⊙O的弦,其中BC=2,∠ABC=45°,求弦AB 的长;(2)在△ABC中,若∠C是钝角,求证:a2+b2<4R2;(3)给定三个正实数a、b、R,其中b≤a,问:a、b、R满足怎样的关系时,以a、b为边长,R为外接圆半径的△ABC 不存在,存在一个或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算作同一个)?在△ABC存在的情况下,用a、b、R表示c.考点: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解三角形.专题:计算题;数形结合.分析:(1)由正弦定理知===2R,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不难得出弦AB的长;(2)若∠C是钝角,故其余弦值小于0,由余弦定理得到a2+b2<c2<(2R)2,即可证得结果;(3)根据图形进行分类讨论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与两边a,b的关系,以及与直径的大小的比较,分成三类讨论即可.解答:解:(1)在△ABC中,BC=2,∠ABC=45°===2R⇒b=2sinA=∵A为锐角∴A=30°,B=45°∴C=75°∴AB=2Rsin75°=4sin75°=;(2)∠C为钝角,∴cosC<0,且cosC≠1cosC=<0∴a2+b2<c2<(2R)2即a2+b2<4R2(8分)(3)a>2R或a=b=2R时,△ABC不存在当时,A=90,△ABC存在且只有一个∴c=当时,∠A=∠B且都是锐角sinA=sinB=时,△ABC存在且只有一个∴c=2RsinC=2Rsin2AC=当时,∠B总是锐角,∠A可以是钝角,可是锐角∴△ABC存在两个∠A<90°时,c=∠A>90°时,c=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综合考查了三角形形状的判断,解三角形,三角形的外接圆等知识,综合性很强,尤其是第三问需要根据a,b两边以及直径的大小比较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再在这种情况下求第三边的表达式,本解法主观性较强.难度较大.25.(2010•郑州二模)在△ABC中,a、b、c分别是角A、B、C的对边,=(2b﹣c,cosC),=(a,cosA),且∥.(Ⅰ)求角A的大小;(Ⅱ)求2cos2B+sin(A﹣2B)的最小值.考点: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专题:计算题.分析:(Ⅰ)根据∥和两向量的坐标可求得,利用正弦定理把边转化成角的正弦,然后利用两角和公式化简整理求得cosA的值,进而求得A(Ⅱ)把A的值代入,利用两角和公式整理后,利用正弦函数的性质求得2cos2B+sin(A﹣2B)的最小值.解答:解:(Ⅰ)由得.由正弦定理得,.∴.∵A,B∈(0,π),∴sinB≠0,,∴.(Ⅱ)解:∵∴2cos2B+sin(A﹣2B)==,.2cos2B+sin(A﹣2B)的最小值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正弦定理的应用和两角和公式的化简求值.注意综合运用三角函数的基础公式,灵活解决三角形的计算问题.26.在△ABC中,A、B、C是三角形的内角,a、b、c是三内角对应的三边,已知,.(1)求∠A;(2)求△ABC的面积S.考点:正弦定理的应用;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专题:计算题.分析:(1)由已知结合正弦与余弦定理=化简可求b,由余弦定理可得,cosA=代入可求cosA,及A(2)代入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求解答:解:(1)∵∵∴=化简可得,b2﹣2b﹣8=0∴b=4由余弦定理可得,cosA==∴;(2)==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解三角形的基本工具: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具备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7.在△ABC中,a、b、c分别是角A、B、C的对边,且(2a+c)cosB+bcosC=0.(Ⅰ)求角B的值;(Ⅱ)若a+c=4,求△ABC面积S的最大值.考点:三角函数中的恒等变换应用;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专题:计算题.分析:(Ⅰ)利用正弦定理化简(2a+c)cosB+bcosC=0,得到三角形的角的关系,通过两角和与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出B的值;(Ⅱ)通过S=,利用B=以及a+c=4,推出△ABC面积S的表达式,通过平方法结合a的范围求出面积的最大值.解答:解(Ⅰ)由正弦定理得(2sinA+sinC)cosB+sinBcosC=0,即2sinAcosB+sinCcosB+cosCsinB=0得2sinACcosB+sin(C+B)=0,因为A+B+C=π,所以sin(B+C)=sinA,得2sinAcosB+sinA=0,因为sinA≠0,所以cosB=﹣,又B为三角形的内角,所以B=.(Ⅱ)因为S=,由B=及a+c=4得S===,又0<a<4,所以当a=2时,S取最大值…(3分)点评:本题是中档题,考查三角形面积的最值,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三角函数的公式的灵活应用,考查计算能力.28.已知△ABC的外接圆半径,a、b、C分别为∠A、∠B、∠C的对边,向量,,且.(1)求∠C的大小;(2)求△ABC面积的最大值.考点:三角函数的恒等变换及化简求值;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专题:综合题.分析:(1)由,推出,利用坐标表示化简表达式,结合余弦定理求角C;(2)利用(1)中c2=a2+b2﹣ab,应用正弦定理和基本不等式,求三角形ABC的面积S的最大值.解答:解答:解:(1)∵∴且,由正弦定理得:化简得:c2=a2+b2﹣ab由余弦定理:c2=a2+b2﹣2abcosC∴,∵0<C<π,∴(2)∵a2+b2﹣ab=c2=(2RsinC)2=6,∴6=a2+b2﹣ab≥2ab﹣ab=ab(当且仅当a=b时取“=”),所以,.点评:本题考查数量积判断两个平面向量的垂直关系,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档题.。

圆锥曲线(4大易错点分析+解题模板+举一反三+易错题通关)-备战2024年高考数学考试易错(原卷版)

圆锥曲线(4大易错点分析+解题模板+举一反三+易错题通关)-备战2024年高考数学考试易错(原卷版)

D.3
变式
3.过双曲线
C

x a
2 2
y2 b2
1(a
0,b
0)
的右焦点 F2 作双曲线一条渐近线的垂线,垂
足为
A
,且与另一条渐近线交于点
B
,若
|
AF2
|
1 3
|
F2 B
|
,则双曲线
C
的离心率是(

A. 6 2
B. 3 或 6 2
C. 3 6 2
D. 3 3
1.已知圆 C1 : x2
y2
b2 b

A. 1+ 5 2
B. 3 1 2
C. 3
D.2
变式
2.已知双曲线 E :
y2 a2
x2 8
1(a
0) 的上焦点为 F1 ,点
P
在双曲线的下支上,若
A(4, 0) ,且 PF1 | PA | 的最小值为 7,则双曲线 E 的离心率为( )
A.2 或 697 25
B.3 或 697 25
C.2
A. 3
B.2
C. 2 3
D. 13
8.已知双曲线
x2 a2
y2 b2
1(a
0,b
0)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F1, F2 ,以 F1F2 为直径的圆与双
曲线在第二象限的部分交于点
P
,若双曲线上的点
Q
满足
F1P
2 3
F2Q
,则双曲线的离
心率为( )
A. 37 5
B. 35 5
C. 37
4
D. 15 3
专题 11 圆锥曲线
易错点一:求轨迹方程时忽略变量的取值范围(求动点轨迹 方程)

不等式(3大易错点分析+解题模板+举一反三+易错题通关)-备战2024年高考数学考试易错题(解析版)

不等式(3大易错点分析+解题模板+举一反三+易错题通关)-备战2024年高考数学考试易错题(解析版)

专题03不等式易错点一:忽略不等式变号的前提条件(等式与不等式性质的应用)1.比较大小基本方法关系方法做差法与0比较做商法与1比较b a >0>-b a )0(1>>b a b a ,或)0(1<<b a b a ,b a =0=-b a )0(1≠=b baba <0=-b a )0(1><b a b a ,或)0(1<>b a ba ,2..等式的性质(1)基本性质性质性质内容对称性ab b a a b b a >⇔<<⇔>;传递性c a c b b a c a c b b a <⇒<<>⇒>>,;,可加性cb c a b a >>+⇔>可乘性b ac c b a bc ac c b a <⇒<>>⇒>>00,;,同向可加性db c a d c c a +>+⇒>>,同向同正可乘性bdac d c b a >⇒>>>>00,可乘方性nn b a N n b a >⇒∈>>*0,类型1.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能忽视其性质成立的条件,解题时要做到言必有据,特别提醒的是在解决有关不等式的判断题时,有时可用特殊值验证法,以提高解题的效率.类型2.比较数(式)的大小常用的方法有比较法、直接应用不等式的性质、基本不等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比较法又分为作差比较法和作商比较法.作差法比较大小的步骤是:(1)作差;(2)变形;(3)判断差式与0的大小;(4)下结论.作商比较大小(一般用来比较两个正数的大小)的步骤是:(1)作商;(2)变形;(3)判断商式与1的大小;(4)下结论.其中变形是关键,变形的方法主要有通分、因式分解和配方等,变形要彻底,要有利于0或1比较大小.作差法是比较两数(式)大小最为常用的方法,如果要比较的两数(式)均为正数,且是幂或者因式乘积的形式,也可考虑使用作商法.易错提醒:(1)一般数学结论都有前提,不等式性质也是如此.在运用不等式性质之前,一定要准确把握前提条件,一定要注意不可随意放宽其成立的前提条件.(2)不等式性质包括“充分条件(或者是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两种,前者一般是证明不等式的理论基础,后者一般是解不等式的理论基础.,b,,若a b>,则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易错点二:遗漏一元二次方法求解的约束条件(有关一元二次不等式求解集问题)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第一步:将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第二步:解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第三步: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结合不等号的方向画图;第四步:写出不等式的解集.容易出现的错误有:①未将二次项系数化正,对应错标准形式;②解方程出错;③结果未按要求写成集合.对含参的不等式,应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具体模型解题方案:1、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02>++c bx ax 的解集为)(n m ,(其中0>mn ),解关于x 的不等式02>++a bx cx .由02>++c bx ax 的解集为)(n m ,,得:01)1(2>++c x b x a 的解集为)11(m n ,,即关于x 的不等式02>++a bx cx 的解集为11(mn ,.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02>++c bx ax 的解集为)(n m ,,解关于x 的不等式02≤++a bx cx .由02>++c bx ax 的解集为)(n m ,,得:011(2≤++c x b x a 的解集为)1[]1(∞+-∞,,m n 即关于x 的不等式02≤++a bx cx 的解集为)1[]1(∞+-∞,,mn .2、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02>++c bx ax 的解集为)(n m ,(其中0>>m n ),解关于x 的不等式02>+-a bx cx .由02>++c bx ax 的解集为)(n m ,,得:01)1(2>+-c x b x a 的解集为11(n m --,即关于x 的不等式02>+-a bx cx 的解集为)11(nm --,.3.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02>++c bx ax 的解集为)(n m ,,解关于x 的不等式02≤+-a bx cx .由02>++c bx ax 的解集为)(n m ,,得:01)1(2≤+-c x b x a 的解集为)1[1(∞+---∞,,nm 即关于x 的不等式02≤+-a bx cx 的解集为)1[]1(∞+---∞,,nm ,以此类推.4、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02>++c bx ax 的解集为R ,则一定满足⎩⎨⎧<∆>00a ;5、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02>++c bx ax 的解集为φ,则一定满足⎩⎨⎧≤∆<00a ;6、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02<++c bx ax 的解集为R ,则一定满足⎩⎨⎧<∆<00a ;7、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02<++c bx ax 的解集为φ,则一定满足⎩⎨⎧≤∆>00a .易错提醒: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20(0)ax bx c a ++>≠,其中24b ac ∆=-,12,x x 是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个根,且12x x <(1)当0a >时,二次函数图象开口向上.(2)①若0∆>,解集为{}21|x x x x x ><或.(2)当0a <时,二次函数图象开口向下.①若0∆>,解集为{}12|x x x x <<②若0∆≤,解集为∅。

高一数学错题集锦与讲解

高一数学错题集锦与讲解

高一数学错题集锦与讲解1. 周长与面积题目:一个正方形的周长为16cm,求它的面积。

解析: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周长可以表示为4a,根据题目可得4a=16cm,解方程得到a=4cm。

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a²,代入已知的边长得到面积为4²=16cm²。

所以,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为16平方厘米。

2. 相似三角形题目:两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45°和90°,它们的两边分别成比例,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解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知,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已知其中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45°和90°,则第三个内角为180°-45°-90°=45°。

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45°和90°,则第三个内角也为45°。

因此,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完全相同,所以它们是相似三角形。

3. 平行线与相交线题目:如图,AB//CD,AD是两平行线AB和CD的相交线段。

已知∠ABC=80°,求∠CDA的度数。

解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AB和CD之间的对应角是相等的。

所以∠ABC=∠CDA。

已知∠ABC=80°,代入已知条件可得∠CDA=80°。

4. 三角函数的计算题目:已知cosθ=1/2,求sinθ的值。

解析: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可知,sinθ=√(1-cos²θ)。

已知cosθ=1/2,代入公式可得sinθ=√(1-(1/2)²)=√(1-1/4)=√(3/4)=√3/2。

所以,sinθ的值为√3/2。

5. 数列的求和题目:求等差数列1, 4, 7, 10, …, 100的前n项和Sn。

解析:已知第一项a₁=1,公差d=3(等差数列的公差是指相邻两项之间的差值)。

根据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Sn=n(a₁+an)/2。

高中数学椭圆经典例题(学生+老师)

高中数学椭圆经典例题(学生+老师)

. 专业.专注 .(教师版)椭圆标准方程典型例题例 1 已知椭圆 mx2 3y2 6m 0 的一个焦点为( 0, 2)求m的值.剖析:把椭圆的方程化为标准方程,由 c 2 ,依据关系 a2 b2 c2可求出 m 的值.解:方程变形为x2y2 1 .由于焦点在y轴上,所以2m 6 ,解得 m 3 .6 2m又 c 2 ,所以2m 6 22,m 5合适.故m 5.例 2 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且经过点P 3,0,a3b ,求椭圆的标准方程.剖析:因椭圆的中心在原点,故其标准方程有两种状况.依据题设条件,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参数 a 和b(或 a2 和 b2 )的值,即可求得椭圆的标准方程.解:当焦点在 x 轴上时,设其方程为x2 y2 1 a b 0 .a 2 b2由椭圆过点 P 3,0 ,知90 1.又a 3b ,代入得 b2 1 , a 2 9 ,故椭圆的方程为x2 y2 1 .a2 b2 9当焦点在 y 轴上时,设其方程为y2 x2 1 a b 0 .a2 b2由椭圆过点P3,0 ,知90 1 .又a3b ,联立解得a2 81 , b2 9,故椭圆的方程为a2 b2y2 x2 81 1.9例 3ABC 的底边 BC 16 , AC 和 AB 两边上中线长之和为30 ,求此三角形重心G 的轨迹和极点 A 的轨迹.剖析:( 1 )由已知可得GC GB 20 ,再利用椭圆定义求解.( 2 )由G的轨迹方程G 、 A 坐标的关系,利用代入法求 A 的轨迹方程.解:(1)以BC所在的直线为x轴,BC中点为原点成立直角坐标系.设G点坐标为x,y ,由.word 完满格式.. 专业.专注 .GC GB 20 ,知 G 点的轨迹是以 B 、 C 为焦点的椭圆 ,且除掉轴上两点 .因 a10 , c 8 ,有 b 6 ,故其方程为x 2y20 .1001 y36( 2 )设 A x , y , G x ,y x 2y 2①,则1 y 0 .10036xx,的轨迹方程为x 2y 2(除掉 x 轴上两由题意有3代入①,得A900 1 y 0 ,其轨迹是椭圆y y3243点).例 4 已知 P 点在以坐标轴为对称轴的椭圆上 ,点 P 到两焦点的距离分别为4 5和2 5,过 P 点作焦点所在轴33的垂线 ,它恰巧过椭圆的一个焦点 ,求椭圆方程 .4 52 5. 从 椭 圆 定 义 知 2a PF 1PF 2 2 5.即解:设两焦点为 F 1、F 2,且 PF 1, PF 233a5 .从 PF 1PF 2 知 PF 2 垂直焦点所在的对称轴 ,所以在 Rt PF 2F 1 中, sin PF 1F 2PF 2 1 ,PF 1 2可求出PF 1 F 26 , 2cPF 1 cos2 5 ,进而 b 2a 2 c 210 .6 33∴所求椭圆方程为 x23y 21或 3x 2y 2 1.51010 5例 5 已知椭圆方程x 2 y 2 1 a b0 ,长轴端点为 A 1, A 2 ,焦点为 F 1 , F 2 , P 是a2b2椭圆上一点 , A 1PA 2 , F 1PF 2 . 求: F 1 PF 2 的面积 (用 a 、 b 、 表示 ).剖析 :求面积要联合余弦定理及定义求角的两邻边 ,进而利用 S1ab sin C 求面积 .2解:如图 ,设 P x , y ,由椭圆的对称性 ,不如设 P 在第一象限 ..word 完满格式.. 专业.专注 .2 2 22 PF1 ·PF2 cos 4c2.①由余弦定理知: F1F2 PF1 PF2由椭圆定义知: PF PF 2a ②,则②2-①得PF1 PF2 2b2 .1 2 1 cos故S FPF 1 PF1 PF2 sin 1 2b2 sin b2 tan .1 2 2 2 1 cos 2例 6 已知动圆P过定点A3,0 ,且在定圆 B:x 3 2y264 的内部与其相内切,求动圆圆心P 的轨迹方程.剖析:要点是依据题意,列出点P知足的关系式.解:以下图,设动圆 P 和定圆 B 内切于点 M .动点 P 到两定点,即定点 A 3,和定圆圆心 B 3,0 距离之和恰巧等于定圆半径,即 PA PB PM PB BM 8 .∴点 P 的轨迹是以 A , B 为两焦点,半长轴为 4 ,半短轴长为b 42 32 7 的椭圆的方程:x2 y2 1 .16 7说明:本题是先依据椭圆的定义,判断轨迹是椭圆,而后依据椭圆的标准方程,求轨迹的方程.这是求轨迹方程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例 7 已知椭圆x2y2 1,2(1)求过点P 1 1且被 P 均分的弦所在直线的方程;2,2(2)求斜率为 2 的平行弦的中点轨迹方程;(3)过A 2,1 引椭圆的割线,求截得的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4 )椭圆上有两点P 、Q, O 为原点,且有直线 OP 、OQ斜率知足k OP k OQ 1 ,2求线段 PQ 中点M的轨迹方程..word 完满格式.. 专业.专注.剖析:本题中四问都跟弦中点有关,所以可考虑设弦端坐标的方法.解:设弦两头点分别为M x1, y1 , N x2, y2 ,线段 MN 的中点R x,y,则2 2 ,①x1 2y1 2 ①-②得 x1 x2 x1 x2 2 y1 y2 y1 y2 0 .2 2 ,②x2 2y2 2x1 x2,③由题意知x1 x2 ,则上式两端同除以 x1x2,有2xy1 y2,④2y y1 y2x1x22 y1y2x1 x2 0 ,将③④代入得 x2 yy1 y2 0 .⑤x1 x2( 1 )将x 1 ,y 1 代入⑤,得y1y21,故所求直线方程为: 2 x 4 y 3 0 .⑥2 2 x1 x2 2将⑥ 代入椭圆方程x2 2 y2 2 得 6 y 2 6 y 1 0 ,36 4 6 1 0 切合题意, 2x 4 y 3 0 为所4 4 求.( 2 )将y1 y2 2 代入⑤得所求轨迹方程为:x 4 y 0 .(椭圆内部分)x1 x2( 3 )将y1 y2 y1代入⑤得所求轨迹方程为:x2 2y 2 2x 2 y 0 .(椭圆内部分)x1 x2 x 2(4)由①+② 得:x12 x22 y12 y22 2 ,⑦,将③④ 平方并整理得2x12 x22 4x2 2x1 x2,⑧,y12 y22 4 y2 2 y1 y2,⑨将⑧⑨ 代入⑦得:4x2 2x1 x2 4 y 2 2 y1 y2 2 ,⑩4再将 y1 y2 1x1x2 代入⑩式得:2x2 x1 x2 4 y2 21x1 x2 2 ,即x 2y21.2 2 12此即为所求轨迹方程.自然,本题除了设弦端坐标的方法,还可用其余方法解决..word 完满格式.. 专业.专注 .例 8 已知椭圆 4x 2y 21及直线 y x m .( 1 )当 m 为什么值时 ,直线与椭圆有公共点?( 2 )若直线被椭圆截得的弦长为2 10,求直线的方程.5解:( 1)把直线方程 y x m 代入椭圆方程 4x 2y 2 1得 4x 2 x m 21 ,即 5x 22mx m 21 0 .2m 2 4 5 m 2116m 2 20 0 ,解得5 m5 .22( 2 )设直线与椭圆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为x 1 , x 2 ,由(1)得 x 1x 2 2mm 2 1, x 1 x 25 .5221依据弦长公式得: 1 122m4m2 10 . 解得 m 0 . 方程为 y x .555说明 :办理有关直线与椭圆的地点关系问题及有关弦长问题,采纳的方法与办理直线和圆的有所差别 .这里解决直线与椭圆的交点问题,一般考虑鉴别式;解决弦长问题 ,一般应用弦长公式 .用弦长公式 ,若能合理运用韦达定理 (即根与系数的关系 ), 可大大简化运算过程 .例 9以椭圆 x2y 2 1 的焦点为焦点 ,过直线 l : x y 90上一点 M 作椭圆,要使12 3所作椭圆的长轴最短 ,点 M 应在哪处 ?并求出此时的椭圆方程.剖析 : 椭圆的焦点简单求出,依照椭圆的定义 ,本题实质上就是要在已知直线上找一点,使该点到直线同侧的两已知点(即两焦点 )的距离之和最小 ,只须利用对称便可解决 .解:以下图 ,椭圆x 2y 2 1 的焦点为 F 1 3,0 , F 2 3,0 .12 3点F 1 对于直线 l : x y 90 的对称点 F 的坐标为 (- 9, 6), 直线 FF 2 的方程为 x 2 y 3 0 .x 2y 3 0解方程组得交点 M 的坐标为 (- 5 , 4). 此时 MF MF2 最小.x y 9 01. word 完满格式 .. 专业.专注 .所求椭圆的长轴 :2MF 1MF 2 FF 2 6 5 ,∴a 3 5 ,又 c 3 ,a∴ 2a 2c 23 52236 .所以 ,所求椭圆的方程为 x2y 21. b34536例 10已知方程x 2y 2k 5 31表示椭圆 ,求 k 的取值范围 .kk 50,解:由 3 k0,得 3k 5,且 k 4.k 5 3 k,∴知足条件的 k 的取值范围是 3k 5 ,且 k 4 . 说明 :本题易出现以下错解 k 5 0, 5 ,故 k 的取值范围是 3 k 5 .:由k得 3 k3 0,犯错的原由是没有注意椭圆的标准方程中a b 0 这个条件 ,当 a b 时,其实不表示椭圆 .例 11已知 x 2siny 2 cos1 (0) 表示焦点在 y 轴上的椭圆 ,求 的取值范围 .剖析 :依照已知条件确立 的三角函数的大小关系 .再依据三角函数的单一性,求出的取值范围 .解:方程可化为x 2 y 21 1 0 . 1 1. 由于焦点在 y 轴上 ,所以sin1 cossincos所以 sin0且 tan1进而(,3) .2 4说明 : (1)由椭圆的标准方程知1 0 10 ,这是简单忽略的地方 .sin,cos(2) 由 焦 点 在 y 轴 上 , 知a 21, b 21 . (3)求的取值范围时,应注意题目中的条件cossin..word 完满格式.. 专业.专注 .例 12求中心在原点 ,对称轴为坐标轴 ,且经过 A( 3 , 2) 和 B( 2 3 ,1) 两点的椭圆方程 .剖析 :由题设条件焦点在哪个轴上不明确,椭圆标准方程有两种情况,为了计算简易起见 ,可设其方程为 mx 2 ny 21( m 0 , n 0),且不用去考虑焦点在哪个坐标轴上,直接可求出方程 .解:设所求椭圆方程为 mx 2ny 2 1( m 0 , n 0).由 A( 3 ,2)和B( 2 3 , 1) 两点在椭圆上可得m ( 3) 2 n ( 2) 21,3m 4n 1,1, n1.故所求的椭圆方程为x 2y 21.3) 2 n 12即12m n所以 mm ( 21,1,15 515 5例 13知圆 x 2 y 2 1,从这个圆上随意一点 P 向 y轴作垂线段 ,求线段中点 M 的轨迹 .剖析 :本题是已知一些轨迹 ,求动点轨迹问题 . 这类题目一般利用中间变量 (有关点 )求轨迹方程或轨迹 . 解:设点 M 的坐标为 ( x , y) ,点 P 的坐标为 ( x 0 ,y 0 ) ,则 xx 0 , y y 0.2由于P( x 0 , y 0 )在圆x2y 21 上,所以 x 02y 0 2 1.将x 0 2x ,y 0221 得 4x2y 21.所以点M 的轨迹是一个椭圆y代 入 方 程x 0y 04x 2y 21.说明 :本题是利用有关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这类方法详细做法以下 :第一设动点的坐标为 ( x , y),设已知轨迹上的点的坐标为( x 0 , y 0 ),而后依据题目要求 ,使x ,y 与x 0 ,y 0 成立等式关系 ,进而由这些等式关系求出x 0 和 y 0 代入已知的轨迹方程 ,就能够求出对于 x , y 的方程 ,化简后即我们所求的方程 .这类方法是求轨迹方程的最基本的方法,一定掌握 .例 14 已知长轴为 12 ,短轴长为6,焦点在 x 轴上的椭圆 ,过它对的左焦点 F 1 作倾斜解为的直线交椭圆于3A ,B 两点,求弦 AB 的长.剖析:能够利用弦长公式 AB 1 k 2 x1 x2(1 k 2 )[( x1 x2 )2 4x1x2 ] 求得,.word 完满格式.. 专业.专注 .也能够利用椭圆定义及余弦定理,还能够利用焦点半径来求.解: ( 法 1) 利用直线与椭圆订交的弦长公式求解.AB1 k2 x 1 x 2(1 k 2 )[( x 1 x 2 )24x 1 x 2 ] . 由于 a6 , b 3 ,所以 c 3 3.由于焦点在 x 轴上,x 2 y 2 3 , 0) ,进而直线方程为 y3x9.所以椭圆方程为1,左焦点 F ( 3369由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得: 13x 272 3x36 8 0 . 设 x 1 , x 2 为方程两根 ,所以 x 1 x 272 3 ,13x 1x 236 8 , k 3 ,进而 AB1 k2 x 1 x 2(1 k 2 )[( x 1 x 2 )24x 1 x 2 ] 48 .1313( 法 2) 利用椭圆的定义及余弦定理求解.由题意可知椭圆方程为x 2y 2 1,设 AF m , BFn ,则 AF 12m , BF12 n .2369 112222F 1F 2 cos ,即 (12 m)2 m 236 3 2 m 6 3 1在AF 1F 2 中, AF 2AF 1F 1 F 22 AF 1 ;3 2所以 m6 BF 1F 2 中,用余弦定理得 n 6 m 48.同理在,所以 ABn . 434 313( 法 3) 利用焦半径求解 .先依据直线与椭圆联立的方程13x 2 72 3x 36 80 求出方程的两根 x 1 , x 2 , 它们分别是 A ,B 的横坐标.再依据焦半径 AF 1 a ex 1, BF 1 a ex 2 ,进而求出 AB AF 1 BF 1 .例 15 椭圆x 2y 2 1 上的点 M 到焦点 F 1 的距离为 2, N 为 MF 1 的中点,则 ON ( O 为坐标原点 )的值为 25 9A . 4B . 2C . 8D .32. word 完满格式 .. 专业.专注 .解:以下图,设椭圆的另一个焦点为 F 2,由椭圆第必定义得MF 1 MF 2 2a 10 ,所以 MF 2 10MF 1 10 2 8 ,又由于 ON 为 MF 1F 2 的中位线 ,所以 ON1MF 24 ,故答案为 A .2说明 : (1)椭圆定义 :平面内与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 (大于 F 1F 2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2) 椭圆上的点必然合适椭圆的这必定义,即 MF 1 MF 2 2a ,利用这个等式能够解决椭圆上的点与焦点的有关距离 .例 16x 2y 24x m ,椭圆 C 上有不一样的两点已知椭圆 C :1 ,试确立 m 的取值范围 ,使得对于直线 l : y4 3对于该直线对称 .剖析 :若设椭圆上A ,B 两点对于直线 l 对称 ,则已知条件等价于 : (1)直线 AB l ; (2) 弦 AB 的中点 M 在 l上.利用上述条件成立 m 的不等式即可求得 m 的取值范围 .解: ( 法 1) 设椭圆上 A( x 1 , y 1 ) , B( x 2 , y 2 ) 两点对于直线 l 对称 ,直线 AB 与 l 交于 M( x 0, y 0 ) 点 .4 ,∴设直线 AB 1y 1x n ,消去 y 得∵ 的斜率 k l的方程为 yxn .由方程组 4l4x 2 y 2 1,4313 x 2 8nx 16n 248 0①。

高中数学函数典型题目解法ppt课件

高中数学函数典型题目解法ppt课件

x1恒成立。
ppt课件
15
点评:本题的思想常作为数学压轴题所包含的内容之一,而其中也常常会
穿插构造法,韦达定理等,是综合性较强的题型,需要学生在平时
的学习中将各种解题方法牢记在心。另外,对于此类型的题要敢于
动笔,实在想不出什么头绪就将题目已给出的条件具体化,如本题
中给出f
'(x0 )
f
(
x2 ) x2
解:
由导数公式得g '(x) 3ax2 2bx c
f (x) 3ax2 2bx c
得f (0)=c,f (1) 3a 2b c
Q a 2b 3c 0 c 1 (a 2b) 3
f (0) f (1) 1 (a 2b)(8 a 4 b) 0
3
33
ppt课件
8
ppt课件
9
又Q 2 b 1 a2
得 2 (2 1)2 = 2
3
3
2 ( 1 1)2 = 1
32
3
1 2 (b 1)2 2
33 a
3
综上所述,x1
x2
的取值范围为(1 3
,
2) 3
点评:有关两个零点的问题通常会出现韦达定理的使用。解答本题(或类似题)时可
先在草稿纸上写出两根之积与两根之和等于多少,再在题中寻找等于的结
x2
x1
0
(不等号左边为一个二元变量式子,而通常对此类式子
则将二元变量变为一元变量,如遇对数则向对数看齐。
对数的真数部分为
x2 x1
,那么观察式子同时在两边除以x2
)
ln x2 1 x1 0
x1
x2
ln x2 x1
1
1 x2

高中数学经典错题深度剖析及针对训练 独立事件、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和条件概率

高中数学经典错题深度剖析及针对训练 独立事件、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和条件概率

高中数学经典错题深度剖析及针对训练 独立事件、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和条件概率【标题01】把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定性为古典概型了【习题01】某食品厂为了检查一条自动包装流水线的生产情况,从该流水线上随机抽取40件产品作为样本,测得它们的重量(单位:克),将重量按如下区间分组:(490,495],(495,500],(500,505],(505,510],(510,515],得到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若规定重量超过495克但不超过510克的产品为合格产品,且视频率为概率,回答下列问题:(1)在上述抽取的40件产品中任取2件,设X 为合格产品的数量,求X 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EX ; (2)若从流水线上任取3件产品,求恰有2件合格产品的概率.【经典错解】(1)由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得,合格产品的频率为0.0450.0750.0550.8⨯+⨯+⨯=.所以抽取的40件产品中,合格产品的数量为400.832⨯=. 则X 可能的取值为0,1,2,所以()2824070195C P X C ===,()11832240641195C C P X C ===,()2322401242195C P X C ===, 因此X 的分布列为故X 数学期望76412431280121951951951955EX =⨯+⨯+⨯==. (2)由题得从流水线上任取3件产品,求恰有2件合格产品的概率213283404961235C C P C == 【详细正解】(1)同上;(2)因为从流水线上任取1件产品合格的概率为40.85=, 所以从流水线上任取3件产品,恰有2件合格产品的概率为223144855125P C ⎛⎫⎛⎫== ⎪⎪⎝⎭⎝⎭.【习题01针对训练】某工厂在试验阶段大量生产一种零件,这种零件有A 、B 两项技术指标需要检测,设各项技术指标达标与否互不影响.若仅有A ,A 、B 两项技术指标都不达标的(1)求一个零件经过检测为合格品的概率;(2)若任意抽取该种零件4个,设ξ表示其中合格品的个数,求ξ的分布列及数学期望E ξ.【标题02】把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定性为独立事件的概率了【习题02】某次数学考试中有三道选做题,分别为选做题1,2,3.规定每位考生必须且只须在其中选做一 题.甲、乙、丙三名考生选做这一题中任意一题的可能性均为13,每位学生对每题的选择是相互独立的,各 学生的选择相互之间没有影响.求这三个人选做的是同一道题的概率.【经典错解】由题得设这三个人选做的是同一道题为事件A ,则1111()33327P A =鬃=【详细正解】由题得设这三个人选做的是同一道题为事件A ,则131111()3339P A C =鬃?.【深度剖析】(1)经典错解错在把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定性为独立事件的概率了.(2)这三个人选做的是同一道题为事件A ,则A 实际上是三个互斥事件和和事件,因为甲乙丙可能同时选做第一题或第二题或第三题,而每一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又是三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错解把事件A 直接定性为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了,是错的.(3)解答概率题时,要先定性(六大概型:古典概型、几何概型、互斥事件的概率、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和条件概率),后定量.在定性时,要仔细分析,不要把事件定性错了.【习题02针对训练】某市公租房的房源位于A 、B 、C 三个片区,设每位申请人只申请其中一个片区的房源,且申请其中任一个片区的房源是等可能的,求该市的任4位申请人中: (1)恰有2人申请A 片区房源的概率;(2)申请的房源所在片区的个数的ξ分布列与期望.【标题03】对事件)4,3,2,1(0=≥i S i 且28=S 理解错误【习题03】某人抛掷一枚均匀骰子,构造数列}{n a ,使⎩⎨⎧-=)(,1)(,1次掷出奇数当第次掷出偶数当第n n a n ,记n n a a a S +++= 21 求)4,3,2,1(0=≥i S i 且28=S 的概率.【经典错解】记事件A :28=S ,即前8项中,5项取值1,另3项取值-1,∴28=S 的概率858)21()(⋅=C A P记事件B :)4,3,2,1(0=≥i S i ,将)4,3,2,1(0=≥i S i 分为两种情形: (1)若第1、2项取值为1,则3,4项的取值在1和-1中任意取值;(2)若第1项为1,第2项为-1,则第3项必为1,第四项在1和-1中任意取值. ∴()P B =83)21()21(32=+ ∴所求事件的概率为()()P P A P B =⋅ =858)21(83⋅⋅C 【详细正解】∵)4,3,2,1(0=≥i S i ∴前4项的取值分为两种情形①若1、3项为1;则余下6项中3项为1,另3项为-1即可.即8361)21(⋅=C P ;②若1、2项为正,为避免与第①类重复,则第3项必为-1,则后5项中只须3项为1,余下2项为-1,即8352)21(⋅=C P ,∴所求事件的概率为783536215)21()(=⋅+=C C P【习题03针对训练】一种电脑屏幕保护画面,只有符号""""X O 和随机地反复出现,每秒钟变化一次,每次变化只出现""""X O 和之一,其中出现""O 的概率为p ,出现""X 的概率为q ,若第k 次出现""O ,则记1=k a ;出现""X ,则记1-=k a ,令n n a a a S +⋅⋅⋅++=21. (1)时,求3S 的分布列及数学期望. (2)时,求),,,且4321(028=≥=i S S i 的概率.【标题04】对事件“A B 、两组中有一组恰有两支弱队”没有理解清楚【习题04】已知8支球队中有3支弱队,以抽签方式将这8支球队分为A B 、两组,每组4支,求A B 、两组中有一组恰有两支弱队的概率.【经典错解】将8支球队均分为A B 、两组,共有4448C C 种方法:A B 、两组中有一组恰有两支弱队的分法为:先从3支弱队取2支弱队,又从5支强队取2支强队,组成这一组共有2325C C 种方法,其它球队分在另一组,只有一种分法.∴所求事件的概率为:7344482225=C C C C . 【详细正解】将8支球队均分为A B 、两组,共有4448C C 种方法:A B 、两组中有一组恰有两支弱队的分法为:先从3支弱队取2支弱队,又从5支强队取2支强队,组成这一组共有2325C C 种方法.再把这这组队伍分给A 组或B 组,有12C种方法,所以所求事件的概率P=76244482225=C C C C .【习题04针对训练】某中学在高一开设了数学史等4门不同的选修课,每个学生必须选修,且只能从中选一门.该校高一的3名学生甲、乙、丙对这4门不同的选修课的兴趣相同. (1)求恰有2门选修课这3个学生都没有选择的概率;(2)设随机变量ξ为甲、乙、丙这三个学生选修数学史这门课的人数,求ξ的分布列及期望、方差.【标题05】概型判断错误【习题05】某人有5把不同的钥匙,逐把地试开某房门锁,试问他恰在第3次打开房门的概率.【经典错解】由于此人第一次不能开房门的概率为45,若第一次未开,第2次不能打开房门的概率应为34;所以此人第3次打开房门的概率为31. 【详细正解】第1次未打开房门的概率为54;第2次未开房门的概率为43;第3次打开房门的概率为31,所求概率为:51314354=⨯⨯=P .【习题05针对训练】某种项目的射击比赛,开始时在距目标100米处射击,如果命中记3分,且停止射击,若第一次射击未命中,可以进行第二次射击,但目标已经在150米处,这时命中记2分,且停止射击;若第二次仍未命中,还可以进行第三次射击,此时目标已在200米处,若第三次命中则记1分,并停止射击;若三次都未命中,则记0分,已知射手甲在100m 处击中目标的概率为,他的命中率与目标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且各次射击都是独立的.(1)求这名射手在三次射击中命中目标的概率;(2)求这名射手比赛中得分的均值.【标题06】没有注意事件的先后顺序导致遗漏了一些情况 【习题06】某运动员射击一次所得环数x 的分布列如下:现进行两次射击,以该运动员两次射击中最高的环数作为他的成绩记为ξ,求ξ的分布列.【经典错解】ξ的取值为8,9,10.ξ=7,两次环数为7,7;ξ=8,两次成绩为7,8或8,8;ξ=9,两次成绩7,9或8,9或9,9;ξ=10,两次队数为7,10或8,10或9,10或10,10. ∴04.02.02.0)7(=⨯==ξP 15.03.03.02.0)8(2=+⨯==ξP23.03.03.03.03.02.0)9(2=+⨯+⨯==ξP 2.02.03.03.02.03.02.0)10(2=+⋅+⋅⨯==ξP (分布列略)【详细正解】8=ξ,即两次成绩应为7,8或8,7或8,8实际为三种情形,21.03.03.02.02)8(2=+⨯⨯==ξP 9=ξ两次环数分别为7,9(或9,7);8,9(或9,8),9.9∴39.03.03.03.023.02.02)9(2=+⨯⨯+⨯⨯==ξP ,同理36.02.042.03.0212.0)10(22=+⨯⨯+⨯==ξP 【深度剖析】(1)经典错解错在没有注意事件的先后顺序导致遗漏了一些情况.(2)8=ξ,即两次成绩应为7,8或8,7或8,8实际为三种情形,21.03.03.02.02)8(2=+⨯⨯==ξP9=ξ两次环数分别为7,9(或9,7);8,9(或9,8),9.9 ∴39.03.03.03.023.02.02)9(2=+⨯⨯+⨯⨯==ξP ,同理36.02.042.03.0212.0)10(22=+⨯⨯+⨯==ξP .【习题06针对训练】学校要用三辆校车从南校区把教职工接到校本部,已知从南校区到校本部有两条公路,校车走公路①堵车的概率为14,不堵车的概率为34;校车走公路②堵车的概率为p ,不堵车的概率为1p -.若甲、乙两辆校车走公路①,丙校车由于其他原因走公路②,且三辆车是否堵车相互之间没有影响.(Ⅰ)若三辆校车中恰有一辆校车被堵的概率为716,求走公路②堵车的概率;(Ⅱ)在(1)的条件下,求三辆校车中被堵车辆的辆数ξ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标题07】把独立事件的概率定性为互斥事件的概率了【习题07】甲投篮命中概率为0.8,乙投篮命中概率为0.7,每人投3次,两人恰好都命中2次的概率是多少?【经典错解】设“甲恰好投中2次”为事件A ,“乙恰好投中2次”为事件B ,则两人恰好投中2次为A B +.所以()()()P A B P A P B +=+ =825.03.07.02.08.0223223=⨯+⨯C C .【详细正解】设“甲恰好投中2次”为事件A ,“乙恰好投中2次”为事件B ,则两人恰好都投中2次为AB .所以()()()P AB P A P B =⋅ =2222330.80.20.70.3C C ⨯⨯⨯0.169=【习题07针对训练】地为绿化环境,移栽了银杏树2棵,梧桐树3棵.它们移栽后的成活率分别为23、12,每棵树是否存活互不影响,在移栽的5棵树中:(1)求银杏树都成活且梧桐树成活2棵的概率;(2)求成活的棵树ξ的分布列与期望.【标题08】把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定性为独立重复试验了【习题08】某射手射击一次,击中目标的概率是0.5,现该射手连射4次,(1)求恰好前3次击中的概率;(2)恰好第3次击中的概率.【经典错解】(1)由题得334111()()224P C ==;(2P =(10.5)(10.5)0.5(10.5)-⨯-⨯⨯-0.0625= 【详细正解】(1)由题得3111()2216P ==;(2)P =(10.5)(10.5)0.5(10.5)-⨯-⨯⨯-0.0625=【习题08针对训练】甲、乙两人进行乒乓球比赛,采用“五局三胜制”,即五局中先胜三局为赢,若每场比赛甲获胜的概率是23,乙获胜的概率是13,则比赛以甲三胜一负而结束的概率为________.【标题09】把古典概型定性为独立重复试验了【习题09】某产品100件,其中恰有5件次品,现从中任意抽取5件,求恰有一件次品的概率. 【经典错解】由题得145595(A)()()100100P C = 【详细正解】由题得145955100()0.2144C C P A C == 【深度剖析】(1)经典错解错在把古典概型定性为独立重复试验了.(2)所求事件的概型应该是一个古典概型,而错解把它当作是独立重复试验了.因为已知中的抽取,是一次性地从100件产品中抽取5件,所以没有抽多次,所以根本上不是独立重复试验.如果有的同学分5次来抽,每次抽取一件,也不是独立重复.因为第一次抽取时,抽到次品的概率是5100,第二次抽取时,只有99件产品,此时抽到次品的概率肯定不是5100,由于概率不同,所以也不是独立重复试验.【习题09针对训练】现有一批产品共有10件,其中8件为正品,2件为次品. (1)如果从中取出一件,然后放回,再取一件,求连续3次取出的都是正品的概率; (2)如果从中一次取3件,求3件都是正品的概率. 【标题10】把条件概率定性为古典概型了【习题10】一盒中放有大小相同的10个小球,其中8个黑球、2个红球,现甲、乙二人先后各自从盒子中无放回地任意抽取2个小球,已知甲取到了2个黑球,则乙也取到2个黑球的概率是________.【经典错解】由题得228622108151()453C C P A C C ===【详细正解】记事件“甲取到2个黑球”为A ,“乙取到2个黑球”为B ,则有(|)P B A =()()P AB P A =22862288C C C C ⋅⋅=1528,即事件“甲取到2个黑球,乙也取到2个黑球”的概率是1528.【习题10针对训练】某险种的基本保费为a (单位:元),继续购买该险种的投保人称为续保人,续保人的本年度的保费与其上年度的出险次数的关联如下:设该险种一续保人一年内出险次数与相应概率如下:(1)求一续保人本年度的保费高于基本保费的概率;(2)若一续保人本年度的保费高于基本保费,求其保费比基本保费高出60%的概率; (3)求续保人本年度的平均保费与基本保费的比值.【标题11】审题不清忽略了“有放回地取”这个关键词【习题11】一个袋中有4个大小相同的小球,其中红球1个,白球2个,黑球1个,现从袋中有放回地取球,每次随机取1个.求连续取两次都是白球的概率;【经典错解】由题得22241()6A P A A ==.【详细正解】记事件A 为“连续取两次都是白球”,所以()P A 14.【深度剖析】(1)经典错解错在审题不清,忽略了“有放回地取”这个关键词.(2)抽样常用的有“有放回抽样”和“不放回抽样”两种,所以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抽样的方法.【习题11针对训练】一个袋中装有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球9个,其中红球3个,白球6个,每次随机取1个,直到取出....3.次红球即停止........(1)从袋中不放回地取球,求恰好取4次停止的概率1P ; (2)从袋中有放回地取球;①求恰好取5次停止的概率2P ;②记5次之内(含5次)取到红球的个数为ξ,求随机变量ξ的分布列及数学期望.【标题12】对事件“某位顾客返券的金额为30元”没有理解透彻【习题12】某商场为吸引顾客消费推出一项优惠活动.活动规则如下:消费额每满100元可转动如图所示的转盘一次,并获得相应金额的返券,假定指针等可能地停在任一位置.若指针停在A 区域返券60元;停在B 区域返券30元;停在C 区域不返券.例如:消费218元,可转动转盘2次,所获得的返券金额是两次金额之和.求某位顾客返券的金额为30元的概率.【经典错解】设A =某位顾客返券的金额为30元,则111()236P A ==.【详细正解】设A =某位顾客返券的金额为30元,则11111()23323P A =+= .【习题12针对训练】某运动员射击一次所得环数x 的分布列如下:现进行两次射击,以该运动员两次射击中最高的环数作为他的成绩记为ξ,求(8)P x =.【标题13】把此种条件概率和“丢开法”条件概率混淆了【习题13】10名同学中,有7个人获得了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3人没有获得.现在从中任选2名同学,已知其中1名同学获得全国一等奖,求另外一名同学也获得全国一等奖的概率. 【经典错解】由题得6293P ==. 【详细正解】设A =2名同学中有1人获得全国一等奖,B =2名同学中另外一个同学也获得全国一等奖,由题得27112737()211(|)(A)422C n AB P B A n C C C ====+,所以另外一名同学也获得全国一等奖的概率为12.【习题13针对训练】抛掷红、蓝两颗骰子,设事件A 为“蓝色骰子的点数为3或6”,事件B 为“两颗骰子的点数之和大于8”.当已知蓝色骰子的点数为3或6时,则两颗骰子的点数之和大于8的概率为________.【标题14】把古典概型定性为独立重复试验概率了【习题14】某产品100件,其中恰有5件次品,现从中任意抽取5件,求恰有一件次品的概率. 【经典错解】由题得145595(A)()()100100P C = 【详细正解】由题得145955100()0.2144C C P A C == 【深度剖析】(1)经典错解错在把古典概型定性为独立重复试验概率了.(2)所求事件的概型应该是一个古典概型,而错解把它当作是独立重复试验了.因为已知中的抽取,是一次性地从100件产品中抽取5件,所以没有抽多次,所以根本上不是独立重复试验.如果有的同学分5次来抽,每次抽取一件,也不是独立重复.因为第一次抽取时,抽到次品的概率是5100,第二次抽取时,只有99件产品,此时抽到次品的概率肯定不是5100,由于概率不同,所以也不是独立重复试验. 【习题14针对训练】现有一批产品共有10件,其中8件为正品,2件为次品. (1)如果从中取出一件,然后放回,再取一件,求连续3次取出的都是正品的概率. (2)如果从中一次取3件,求3件都是正品的概率.【标题15】概率定性定错了【习题15】某射手射击一次,击中目标的概率是0.5,现该射手连射4次,(1)求恰好前3次击中的概率;(2)恰好第3次击中的概率.【经典错解】(1)由题得334111()()224P C ==;(2)P= (10.5)(10.5)0.5(10.5)-⨯-⨯⨯-0.0625=【详细正解】(1)由题得3111()2216P ==;(2)P=(10.5)(10.5)0.5(10.5)-⨯-⨯⨯-0.0625=【习题15针对训练】甲、乙两人进行乒乓球比赛,采用“五局三胜制”,即五局中先胜三局为赢,若每场比赛甲获胜的概率是23,乙获胜的概率是13,则比赛以甲三胜一负而结束的概率为________.高中数学经典错解深度剖析及针对训练第29讲: 独立事件的概率、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和条件概率参考答案【习题01针对训练答案】(1(2满足条件的事件是恰有2人申请A 片区房源,共有2242C C ∴根据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得到224248327C C P == (2)由题意知ξ的可能取值是1,2,3.431(1)327P ξ=== 231222341423414(2)327A C C C C C P ξ+=== 234344(3)39C A P ξ=== ∴ξ的分布列是:∴1144651232727927E ξ=⨯+⨯+⨯= 【习题03针对训练答案】(1)详见解析;(2)218780. 【习题03针对训练解析】(1)3,1,1,33--=S()()0318183=⨯+⨯+⨯-+⨯-=EX(2)前4次有2次出现""O 的概率是前4次有3次出现""O 的概率是前4次有4次出现""O 的概率是P (ξ= 0 ) =P (ξ= 1) =P (ξ= 2 ) =P (ξ= 3 ) =∴ξ的分布列为:E np ξ=34416D npq ξ==⨯⨯=【习题05针对训练答案】(1)95144;(2)8548.【习题05针对训练解析】记第一、二、三次射击命中目标分别为事件,,A B C三次均未命中目标的事件为D.依题意1 ()2P A=.(Ⅱ)依题意,设射手甲得分为ξ,则1121(3)(2)2299P Pξξ====⨯=171749(1)(0)298144144P Pξξ==⨯⨯===∴ξ的分布列为∴32102914414448Eξ=⨯+⨯+⨯+⨯=.【习题06针对训练答案】(Ⅰ; (Ⅱ【习题06针对训练解析】(1)由已知条件得即31p=,则所以p的值为(2)解:ξ可能的取值为0,1,2,3所以ξ的分布列为:,【习题7针对训练答案】(1)6;(2)详见解析.ξ∴的分布列为6E ξ∴=. 【习题08针对训练答案】827【习题08针对训练解析】甲三胜一负即前3次中有2次胜1次负,而第4次胜,∴P=C3223⎛⎫⎪⎝⎭2·13⎛⎫⎪⎝⎭·23=827,∴甲三胜一负而结束的概率为827.【习题09针对训练答案】(1)0.512;(2)7 15.【习题10针对训练答案】(1)0.55 ; (2)311;(3)1.23.【习题10针对训练解析】(1)记A为事件:“一续保人本年度的保费不高于基本保费”.则()0.200.200.100.050.55P A=+++=(2)记B为事件:“一续保人本年度的保费比基本保费60%”.()0.100.050.15P B=+=所以()()0.153 (|A)()()0.5511P AB P BP BP A P A====,所以一续保人本年度的保费高于基本保费,求其保费比基本保费高出60%的概率为3 11.(3)续保人本年度的平均保费估计值为0.850.300.15 1.250.20 1.50.20 1.750.1020.05 1.23 EX a a a a a a a =⨯+⨯+⨯+⨯+⨯+⨯=所以续保人本年度的平均保费与基本保费的比值为1.23.【习题11针对训练答案】(1)128;(2) ①881②13181.【习题11针对训练解析】(1)113363149128C C APA==(2)①22224121833381 P C⎛⎫⎛⎫=⨯⨯⨯=⎪ ⎪⎝⎭⎝⎭②随机变量ξ的取值为0,1,2,3; 由n 次独立重复试验概率公式()()1n kk kn n P k C p p -=-,得()505132013243P C ξ⎛⎫==⨯-= ⎪⎝⎭ ()41511801133243P C ξ⎛⎫==⨯⨯-=⎪⎝⎭ ()231511802133243P C ξ⎛⎫⎛⎫==⨯⨯-= ⎪ ⎪⎝⎭⎝⎭()328080173124381P ξ++==-=随机变量ξ的分布列是ξ的数学期望是 3280801713101232432432438181E ξ=⨯+⨯+⨯+⨯=∴()P B =1036=518. 当蓝色骰子的点数为3或6时,两颗骰子的点数之和大于8的结果有5个,故()P AB =536.∴(|)P B A =()()P AB P A =53613=512.【习题14针对训练答案】(1)0.512;(2)715. 【习题14针对训练解析】(1)有放回地抽取3次,按抽取顺序(,,)x y z 记录结果,则,,x y z 都有10种可能,所以基本事件总数为10×10×10=103(种);设事件A 为“连续3次都取正品”,则包含的基本事件共有8×8×8=83种,因此338()0.51210P A ==.(2)可以看作不放回抽样3次,顺序不同,基本事件不同,按抽取顺序记录(,,)x y z ,。

高中数学排列组合中的典型例题与分析(一)

高中数学排列组合中的典型例题与分析(一)

97 件正品中抽取 5
件的抽法,共有
C
5 97
64446024 种
(2)恰有 2 件是次品的抽法就是从 97 件正品中抽取 3 件,并从 3 件次品中抽 2 件的抽
法,共有
C937
C
2 3
442320 种
(3)至少有 2 件次品的抽法,按次品件数来分有二类:
第一类,从 97 件正品中抽取 3 件,并从 3 件次品中抽取 2 件,有 C937C32 种
(1)设一个顶点为 A,从其他 9 点中取 3 个点,使它们和点 A 在同一平面上,不同的 取法有多少种?
(2)在这 10 点中取 4 个不共面的点,不同的取法有多少种? 解:(1)如图,含顶点 A 的四面体的三个面上,除点 A 外都有 5 个点,从中取出 3
点必与点
A
共面,共有
3C
3 5
种取法
A
含顶点 A 的棱有三条,每条棱上有 3 个点,它们与所对棱的中点共面,共有 3 种取法
a1,a2 ,a3,a4 ,a5 ,a6 ,a7 有两项为 0,5 项是 1,不同的数列个数有多少个?
解:1)两个
0
不相邻的情况有C
2 6
种,2)两个
0
相邻的情况有C
1 6
种,所以击中和末
击中的不同顺序情况有C
2 6
+C
1 6
=21
种。
2)不同的数学概念之间的转化 例.连结正方体 8 个顶点的直线中,为异面直线有多少对?
第二类从 97 件正品中抽取 2 件,并将 3 件次品全部抽取,有 C927C33 种
按分类计数原理有 C937C32
C
2 97
C33

高中数学例题错题详解

高中数学例题错题详解

高中数学经典例题、错题详解【例1】设M={1、2、3},N={e、g、h},从M至N的四种对应方式,其中是从M到N的映射是M NA M NBM NCM ND映射的概念:设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一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是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一个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函数的概念:一般的设A、B是两个非空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y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叫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函数的本质是建立在两个非空数集上的特殊对应映射与函数的区别与联系:函数是建立在两个非空数集上的特殊对应;而映射是建立在两个任意集合上的特殊对应;函数是特殊的映射,是数集到数集的映射,映射是函数概念的扩展,映射不一定是函数,映射与函数都是特殊的对应;映射与函数特殊对应的共同特点:错误!可以是“一对一”;错误!可以是“多对一”;错误!不能“一对多”;错误!A中不能有剩余元素;错误!B中可以有剩余元素;映射的特点:1多元性:映射中的两个非空集合A、B,可以是点集、数集或由图形组成的集合等;2方向性:映射是有方向的,A到B的映射与B到A的映射往往不是同一个映射;3映射中集合A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它的象,不要求B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原象;4唯一性:映射中集合A中的任一元素在集合B中的象都是唯一的;5一一映射是一种特殊的映射方向性上题答案应选C分析根据映射的特点错误!不能“一对多”,所以A、B、D都错误;只有C完全满足映射与函数特殊对应的全部5个特点;本题是考查映射的概念和特点,应在完全掌握概念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变型题;【例2】已知集合A=R,B={x、y︱x、y∈R},f是从A到B的映射fx:→x+1、x2,1求2在B中的对应元素;22、1在A中的对应元素分析1将x=2代入对应关系,可得其在B中的对应元素为2+1、1;2由题意得:x+1=2,x2=1 得出x=1, 即2、1在A中的对应元素为1【例3】设集合A={a、b},B={c、d、e},求:1可建立从A到B的映射个数;2可建立从B到A的映射个数分析如果集合A中有m个元素,集合B中有n个元素,则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共有n m 个;集合B到集合A的映射共有m n个,所以答案为23=9;32=8例4 若函数fx为奇函数,且当x﹥0时,fx=x-1,则当x﹤0时,有A、fx ﹥0B、fx ﹤0C、fx·f-x≤0D、fx-f-x ﹥0奇函数性质:1、图象关于原点对称;2、满足f-x = - fx;3、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单调性一致;4、如果奇函数在x=0上有定义,那么有f0=0;5、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奇偶函数共有的偶函数性质:1、 图象关于y 轴对称;2、满足f-x = fx ;3、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单调性相反;4、如果一个函数既是奇函数有是偶函数,那么有fx=0;5、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奇偶函数共有的 基本性质:唯一一个同时为奇函数及偶函数的函数为其值为0的常数函数即对所有x,fx=0; 通常,一个偶函数和一个奇函数的相加不会是奇函数也不会是偶函数;如x + x 2; 两个偶函数的相加为偶函数,且一个偶函数的任意常数倍亦为偶函数; 两个奇函数的相加为奇函数,且一个奇函数的任意常数倍亦为奇函数; 两个偶函数的乘积为一个偶函数; 两个奇函数的乘积为一个偶函数;一个偶函数和一个奇函数的乘积为一个奇函数; 两个偶函数的商为一个偶函数; 两个奇函数的商为一个偶函数;一个偶函数和一个奇函数的商为一个奇函数; 一个偶函数的导数为一个奇函数; 一个奇函数的导数为一个偶函数;两个奇函数的复合为一个奇函数,而两个偶函数的复合为一个偶函数; 一个偶函数和一个奇函数的复合为一个偶函数分析 fx 为奇函数,则f-x = -fx,当X ﹤0时,fx = -f-x = ---x – 1 = -x+1>0,所以A 正确,B 错误; fx·f-x=x-1-x+1﹤0,故C 错误; fx-f-x= x-1--x+1﹤0,故D 错误例5 已知函数fx 是偶函数,且x ≤0时,fx=xx-+11,求:1f5的值; 2fx=0时x 的值;3当x >0时,fx 的解析式考点 函数奇偶性的性质 专题计算题,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分析及解答1根据题意,由偶函数的性质fx= f-x,可得f5= f-5=)()(5--15-1+=—322当x ≤0时,fx=0 可求x,然后结合fx= f-x,即可求解满足条件的x, 即当x ≤0时,xx-+11=0 可得x=—1;又f1= f-1,所以当fx=0时,x=±1 3当x >0时,根据偶函数性质fx= f-x=)(1)(1x x ---+=xx+-11例6 若fx=e x +ae -x 为偶函数,则fx-1<ee 12+的解集为A.2,+∞B.0,2C.-∞,2D.-∞,0∪2,+∞考点 函数奇偶性的性质 专题转化思想;综合法;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分析及解答根据函数奇偶性的性质先求出a 值,结合函数单调性的性质求解即可∵fx=e x +ae -x 为偶函数,∴f-x=e -x +ae x = fx= e x +ae -x ,∴a=1, ∴fx=e x +e -x 在0,+∞上单调递增,在-∞,0上单调递减,则由fx-1<ee 12+=e+e 1, ∴ -1 <x-1<1, 求得 0 <x <2 故B 正确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不等式的求解,根据函数奇偶性的性质先求出a 值是解题关键 例7 函数fx=21xb ax ++是定义在-1,1上的奇函数,且f 21=52,1确定函数fx 的解析式;2证明fx 在-1,1上为增函数;3解不等式f2x-1+ fx <0考点 函数奇偶性与单调性的综合 专题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分析及解答(1) 因为fx 为-1,1上的奇函数,所以f0=0,可得b=0,由f 21=52,所以2)21(121+a=52,得出a=1,所以fx= 21x x + (2) 根据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即可证明任取-1 <x 1<x 2<1,fx 1—fx 2=2111x x +—2221x x +=)1)(1()1)((22212121x x x x x x ++--因为-1 <x 1<x 2<1,所以x 1-x 2<0,1—x 1x 2>0,所以fx 1—fx 2 <0, 得出fx 1 <fx 2,即fx 在-1,1上为增函数(3) 根据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可去掉不等式中的符号“f ”,再考虑到定义域可得一不等式组,解出即可:f2x-1+ fx= <0,f2x-1 <—fx,由于fx 为奇函数,所以f2x-1 <f —x,因为fx 在-1,1上为增函数,所以2x-1<—x 错误!, 因为-1 <2x-1<1错误!,-1 <x <1错误!,联立错误!错误!错误!得0 < x <31,所以解不等式f2x-1+ fx <0的解集为0,31 点评 本题考查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及抽象不等式的求解,定义是解决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常用方法,而抽象不等式常利用性质转化为具体不等式处理;例8 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fx 在0,+∞上是增函数, 又f-3=0,则不等式x fx <0的解集为 考点 函数单调性的性质 专题综合题;函数的性质及应用分析及解答 易判断fx 在-∞,0上的单调性及fx 图像所过特殊点,作出fx 草图,根据图像可解不等式; 解:∵ fx 在R 上是奇函数,且fx 在0,+∞上是增函数,∴ fx 在-∞,0上也是增函数,由f-3=0,可得- f3=0,即f3=0,由f-0=-f0,得f0=0 作出fx 的草图,如图所示:由图像得:x fx <0⇔⎩⎨⎧〈〉0)(0x f x 或⎩⎨⎧〉〈0)(0x f x ⇔0﹤x ﹤3或-3﹤x ﹤0,∴ x fx <0的解集为:-3,0∪0,3,故答案为:-3,0∪0,3点评 本题考查函数奇偶性、单调性的综合应用,考查数形结合思想,灵活作出函数的草图是解题关键; 例9 已知fx+1的定义域为-2,3,则f2x+1的定义域为抽象函数定义域求法总结:1函数y=fgx 的定义域是a,b,求fx 的定义域:利用a <x <b,求得gx 的范围就是fx 的定义域;2函数y=fx 的定义域是a,b,求y=fgx 的定义域:利用a <gx <b,求得x 的范围就是y=fgx 的定义域;考点 函数定义域极其求法分析及解答 由fx+1的定义域为-2,3,求出 fx 的定义域,再由2x+1在函数fx 的定义域内求解x 的取值集合,得到函数f2x+1的定义域;解:由fx+1的定义域是-2,3,得-1≤x+1≤4 ;再由-1≤2x+1≤4 0≤x ≤25 ∴ f2x+1的定义域是0,25,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复合函数定义域的求法,给出函数fgx 的定义域是a,b,求函数fx 的定义域,就是求x ∈a,b 内的gx 的值域;给出函数fx 的定义域是a,b,只需由a <gx <b,求解x 的取值集合即可; 例10 已知函数fx=x 7+ax 5+bx-5,且f-3= 5,则f3=A. -15B. 15 考点 函数的值;奇函数分析及解答 令gx= x 75当时,函数图像如图,由图知:只有当时,函数的图像在x 轴上方,即时,因为函数收偶函数,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 轴对称,所以时,函数的图像在x 轴上方时,只有则不等式的解集为故选D 18、如果函数fx=x2+2a-1x+2在区间-∞,4行单调递减,那么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3 ≧-3 ≦5 ≧519、定义在R 上的函数)(x f 对任意两个不相等实数a,b,总有ba b f a f --)()(>0成立,则必有_______ A. )(x f 在R 上是增函数 B. )(x f 在R 上是减函数 C.函数)(x f 是先增加,后减少 D.函数)(x f 是先减少,后增加解:利用函数单调性定义,在定义域上任取x 1,x 2∈R,且x 1<x 2,因为ba b f a f --)()(>0 所以fa-fb<0,所以)(x f 在R 上是增函数;20、对于定义域R 上的函数fx,有下列命题:1若fx 满足f2>f1,则fx 在R 上时减函数;2若fx 满足f-2=f2,则函数fx 不是奇函数;3若函数fx 在区间-∞,0上是减函数,在区间0,+∞也是减函数,则fx在R 上也是减函数;4若fx 满足f-2=f2,则函数fx 不是偶函数;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1、函数fx=x ∣x-2∣,1求作函数Y=fx 的图象;2写出函数fx 的单调区间并指出在各区间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不必证明3已知fx=1,求x 的值22、函数Fx 是定义域为R 的偶函数,当x ≧0 时,fx=x2-x,1画出函数fx 的图象不列表;2求函数fx的解析式;3讨论方程fx-k=0的根的情况23、已知fx 的定义域为-2,3,则f2x-1的定义域为A.0,5/2B.-4,4C.-5,5D.-3,724、已知函数⎪⎩⎪⎨⎧〉-≤++=)0(10)0(63)(2x x x x a x f 且fa=10,则a= 或125、已知函数fx=x7+ax 5+bx-5,则f3=26、若函数fx=4x 2-kx-8在区间5,8上是单调函数,则k 的取值范围是A.-∞,0B.40,64C.- ∞,40∪64,+∞D.64,+ ∞27、已知二次函数fx=x 2+x+aa>0,若fm<0,则fm+1的值为A.正数B.负数C.零D.符号与a 有关 28、函数fx=∣x 2-2x ∣-m 有两个零点,m 的取值范围__________29、已知函数fx 和gx 均为奇函数,hx=afx+bgx+2,在区间0,+∞有最大值5,那么hx 在区间0,+∞的最小值为________30、对于每个实数x,设fx 取y=x+1,y=2x+1,y=-2x 三个函数中的最大值,用分段函数的形式写出fx 的解析式,求出fx 的最小值由方程组y=x+1,y=2x+1,解得x=0,y=1,得到交点A0,1;由方程组y=x+1,y=-2x,解得x=-1/3,y=2/3,得到交点B-1/3,2/3;由方程组y=2x+1,y=-2x,解得x=-1/4,y=1/2,得到交点C-1/4,1/2.由图像容易看出:1x <-1/3时,三直线的最大值是y=-2x,所以在此时fx=-2x;2-1/3≤x ≤0时,三直线的最大值是y=x+1,所以此时的fx=x+1;3x >0时,三直线中最大值是y=2x+1,所以此时的fx=2x+1.所以fx=-2x ;x <-1/3,x+1;-1/3≤x ≤0,2x+1.x >01考察函数的图像由射线—线段—射线组成的折线可以看出函数的最小值是x=1/3时的y=2/3.31、已知函数fx=x 2+ax+3,1当X ∈R 时,fx ≧a 恒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2当X ∈-2,2时,fx ≧a 恒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3若对一切a ∈-3,3,不等式fx ≥a 恒成立,那么实数x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1fx ≥a 即x 2+ax+3-a ≥0,要使x ∈R 时,x 2+ax+3-a ≥0恒成立,应有△=a 2-43-a ≤0,即a 2+4a-12≤0,解得-6≤a ≤2;2当x ∈-2,2时,令gx=x 2+ax+3-a,当x ∈-2,2时,fx ≥a 恒成立,转化为gx min ≥a,分以下三种情况讨论:①当-a/2≤-2,即a ≥4时,gx 在-2,2上是增函数,∴gx 在-2,2上的最小值为g-2=7-3a,∴a ≤4 7-3a ≥0,解得a 无解②当-a/2≥-2,即a ≤4时,gx 在-2,2上是递减函数,∴gx 在-2,2上的最小值为g2=7+a,∴a ≤-4 7+a ≥0 解得-7≤a ≤-4③当-2<a/2<2时,即-4<a <4时,gx 在-2,2上的最小值为34)2(22+--=a a a g ⇒ ⇒⎪⎩⎪⎨⎧〈〈-+-4434a -2a a -4<a ≤2,解得-4<a ≤2,综上所述,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7≤a ≤2;3不等式fx ≥a 即x 2+ax+3-a ≥0.令ha=x-1a+x 2+3,要使ha ≥0在-3,3上恒成立,只需⎩⎨⎧≥≥-0)3(0)3(h h 即⎩⎨⎧≥+≥+-030632x x x x 解得:x ≥0或x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经典例题、错题详解【例1】设M={1、2、3},N={e、g、h},从M至N的四种对应方式,其中是从M 到N的映射是()M NA M NBM NCM ND1 2 3egh123egh123egh123egh 映射的概念:设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一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是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一个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 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

函数的概念:一般的设A、B是两个非空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y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叫集合A 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

(函数的本质是建立在两个非空数集上的特殊对应)映射与函数的区别与联系:函数是建立在两个非空数集上的特殊对应;而映射是建立在两个任意集合上的特殊对应;函数是特殊的映射,是数集到数集的映射,映射是函数概念的扩展,映射不一定是函数,映射与函数都是特殊的对应。

映射与函数(特殊对应)的共同特点:○1可以是“一对一”;○2可以是“多对一”;○3不能“一对多”;○4A中不能有剩余元素;○5B中可以有剩余元素。

映射的特点:(1)多元性:映射中的两个非空集合A、B,可以是点集、数集或由图形组成的集合等;(2)方向性:映射是有方向的,A到B的映射与B到A的映射往往不是同一个映射;(3)映射中集合A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它的象,不要求B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原象;(4)唯一性:映射中集合A中的任一元素在集合B中的象都是唯一的;(5)一一映射是一种特殊的映射方向性上题答案应选C【分析】根据映射的特点○3不能“一对多”,所以A、B、D都错误;只有C完全满足映射与函数(特殊对应)的全部5个特点。

本题是考查映射的概念和特点,应在完全掌握概念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变型题。

【例2】已知集合A=R,B={(x、y)︱x、y∈R},f是从A到B的映射fx:→(x+1、x2),(1)求2在B中的对应元素;(2)(2、1)在A中的对应元素【分析】(1)将x=2代入对应关系,可得其在B中的对应元素为(2+1、1);(2)由题意得:x+1=2,x2=1 得出x=1,即(2、1)在A中的对应元素为1【例3】设集合A={a、b},B={c、d、e},求:(1)可建立从A到B的映射个数();(2)可建立从B到A的映射个数()【分析】如果集合A中有m个元素,集合B中有n个元素,则集合A到集合B 的映射共有n m 个;集合B到集合A的映射共有m n个,所以答案为23=9;32=8【例4】 若函数f(x)为奇函数,且当x ﹥0时,f(x)=x-1,则当x ﹤0时,有( ) A 、f(x) ﹥0 B 、f(x) ﹤0 C 、f(x)·f(-x)≤0 D 、f(x)-f(-x) ﹥0 奇函数性质: 1、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2、满足f(-x) = - f(x) ;3、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单调性一致; 4、如果奇函数在x=0上有定义,那么有f(0)=0; 5、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奇偶函数共有的) 偶函数性质:1、 图象关于y 轴对称;2、满足f(-x) = f(x) ;3、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单调性相反;4、如果一个函数既是奇函数有是偶函数,那么有f(x)=0;5、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奇偶函数共有的) 基本性质:唯一一个同时为奇函数及偶函数的函数为其值为0的常数函数(即对所有x ,f(x)=0)。

通常,一个偶函数和一个奇函数的相加不会是奇函数也不会是偶函数;如x + x 2。

两个偶函数的相加为偶函数,且一个偶函数的任意常数倍亦为偶函数。

两个奇函数的相加为奇函数,且一个奇函数的任意常数倍亦为奇函数。

两个偶函数的乘积为一个偶函数。

两个奇函数的乘积为一个偶函数。

一个偶函数和一个奇函数的乘积为一个奇函数。

两个偶函数的商为一个偶函数。

两个奇函数的商为一个偶函数。

一个偶函数和一个奇函数的商为一个奇函数。

一个偶函数的导数为一个奇函数。

一个奇函数的导数为一个偶函数。

两个奇函数的复合为一个奇函数,而两个偶函数的复合为一个偶函数。

一个偶函数和一个奇函数的复合为一个偶函数【分析】 f(x)为奇函数,则f(-x) = -f(x),当X ﹤0时,f(x) = -f(-x) = -[-(-x) – 1] = -x+1>0,所以A 正确,B 错误; f(x)·f(-x)=(x-1)(-x+1)﹤0,故C 错误; f(x)-f(-x)= (x-1)-(-x+1)﹤0,故D 错误【例5】 已知函数f(x)是偶函数,且x ≤0时,f(x)=xx-+11,求:(1)f(5)的值; (2)f(x)=0时x 的值;(3)当x >0时,f(x)的解析式【考点】 函数奇偶性的性质 【专题】计算题,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分析及解答】(1)根据题意,由偶函数的性质f(x)= f(-x),可得f(5)= f(-5)=)()(5--15-1+=—32(2)当x ≤0时,f(x)=0 可求x ,然后结合f(x)= f(-x),即可求解满足条件的x , 即当x ≤0时,xx-+11=0 可得x=—1;又f(1)= f(-1),所以当f(x)=0时,x=±1 (3)当x >0时,根据偶函数性质f(x)= f(-x)=)(1)(1x x ---+=xx+-11【例6】 若f(x)=e x+ae -x为偶函数,则f(x-1)<ee 12+的解集为( )A.(2,+∞)B.(0,2)C.(-∞,2)D.(-∞,0)∪(2,+∞) 【考点】 函数奇偶性的性质 【专题】转化思想;综合法;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分析及解答】根据函数奇偶性的性质先求出a 值,结合函数单调性的性质求解即可 ∵f(x)=e x +ae -x 为偶函数,∴f(-x)=e -x +ae x = f(x)= e x +ae -x ,∴a=1, ∴f(x)=e x +e -x 在(0,+∞)上单调递增,在(-∞,0)上单调递减,则由f(x-1)<ee 12+=e+e 1, ∴ -1 <x-1<1, 求得 0 <x <2 故B 正确【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不等式的求解,根据函数奇偶性的性质先求出a 值是解题关键【例7】 函数f(x)=21x b ax ++是定义在(-1,1)上的奇函数,且f(21)=52,(1)确定函数f(x)的解析式;(2)证明f(x)在(-1,1)上为增函数;(3)解不等式f(2x-1)+ f(x) <0【考点】 函数奇偶性与单调性的综合 【专题】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分析及解答】(1) 因为f(x)为(-1,1)上的奇函数,所以f(0)=0,可得b=0,由f(21)=52,所以2)21(121+a=52,得出a=1,所以f(x)= 21x x + (2) 根据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即可证明任取-1 <x 1<x 2<1,f(x 1)—f(x 2)=2111x x +—2221x x +=)1)(1()1)((22212121x x x x x x ++--因为-1 <x 1<x 2<1,所以x 1-x 2<0,1—x 1x 2>0,所以f(x 1)—f(x 2) <0, 得出f(x 1) <f(x 2),即f(x)在(-1,1)上为增函数(3) 根据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可去掉不等式中的符号“f ”,再考虑到定义域可得一不等式组,解出即可:f(2x-1)+ f(x)= <0,f(2x-1) <—f(x),由于f(x)为奇函数,所以f(2x-1) <f(—x),因为f(x)在(-1,1)上为增函数,所以2x-1<—x ○1, 因为-1 <2x-1<1○2,-1 <x <1○3,联立○1○2○3得 0 < x <31,所以解不等式f(2x-1)+ f(x) <0的解集为(0,31) 【点评】 本题考查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及抽象不等式的求解,定义是解决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常用方法,而抽象不等式常利用性质转化为具体不等式处理。

【例8】 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f(x)在(0,+∞)上是增函数, 又f(-3)=0,则不等式x f(x) <0的解集为( )【考点】 函数单调性的性质 【专题】综合题;函数的性质及应用【分析及解答】 易判断f(x)在(-∞,0)上的单调性及f(x)图像所过特殊点,作出f(x)草图,根据图像可解不等式。

解:∵ f(x)在R 上是奇函数,且f(x)在(0,+∞)上是增函数,∴ f(x)在(-∞,0)上也是增函数,由f(-3)=0,可得- f(3)=0,即f(3)=0,由f(-0)=-f(0),得f(0)=0 作出f(x)的草图,如图所示:xy30-3由图像得:x f(x) <0⇔⎩⎨⎧〈〉0)(0x f x 或⎩⎨⎧〉〈0)(0x f x ⇔0﹤x ﹤3或-3﹤x ﹤0,∴ x f(x) <0的解集为:(-3,0)∪(0,3),故答案为:(-3,0)∪(0,3)【点评】 本题考查函数奇偶性、单调性的综合应用,考查数形结合思想,灵活作出函数的草图是解题关键。

【例9】 已知f (x+1)的定义域为[-2,3],则f (2x+1)的定义域为( ) 抽象函数定义域求法总结:(1)函数y=f[g(x)]的定义域是(a ,b ),求f (x )的定义域:利用a <x <b ,求得g (x )的范围就是f (x )的定义域;(2)函数y=f (x )的定义域是(a ,b ),求y=f[g(x)]的定义域:利用a <g(x)<b ,求得x 的范围就是y=f[g(x)]的定义域。

【考点】 函数定义域极其求法【分析及解答】 由f (x+1)的定义域为[-2,3],求出 f (x )的定义域,再由2x+1在函数f (x )的定义域内求解x 的取值集合,得到函数f (2x+1)的定义域。

解:由f (x+1)的定义域是[-2,3],得-1≤x+1≤4 ;再由-1≤2x+1≤4 ⇒0≤x ≤25 ∴ f (2x+1)的定义域是[0,25],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复合函数定义域的求法,给出函数f[g(x)]的定义域是(a ,b ),求函数f (x )的定义域,就是求x ∈(a ,b )内的g(x)的值域;给出函数f (x )的定义域是(a ,b ),只需由a <g(x) <b ,求解x 的取值集合即可。

【例10】 已知函数f(x)=x 7+ax 5+bx-5,且f(-3)= 5,则f(3)= ( )A. -15B. 15C.10D.-10 【考点】 函数的值;奇函数【分析及解答】 令g(x)= x 7+ax 5+bx ,则g(-3)=解法1:f(-3)= (-3)7+ a(-3)5+b(-3)-5=-(37+a35+3b-5)-10=- f(3)-10=5,∴f(3)=-15 解法2:设g(x)= x7+ax5+bx ,则g(x)为奇函数,f(-3)= g(-3)-5=- g(3)-5 ∴g(3)=-10, ∴f(3)= g(3)-5=-15【例11】 已知二次函数f (x )=x 2+x+a (a ﹥0),若f (m )﹤0,则f (m+1)的值为( )A.正数B.负数C.零D.符号与a 有关 解法1:因为f(m)<0 所以m2+m+a<0,因为a>0.所以m2+m<0,所以-1<m<0f(m+1)=m2+3m+2+a=(m+23)2-41+a. 因为-1<m<0所以(m+23)2>41, 所以f(m+1)>0 答案为A解法2: f(x)=x²+x+a=x(x+1)+a∵ f(m)=m(m+1)+a <0 ∴m(m+1) <-a , ∵ a >0,且m <m+1 ∴m <0,m+1>0 ∵(m+1)² ≥0 即:f(m+1)=(m+1)²+(m+1)+a >0 ∴ f(m+1)>0 选A【例12】 函数f(x)= ︱x 2-2x ︱—m 有两个零点,m 的取值范围( ) 解:令f(x)= ︱x 2-2x ︱—m=0,则︱x 2-2x ︱=m ,作y=︱x 2-2x ︱和y= m 的图像 要使f(x)= ︱x 2-2x ︱—m 有两个零点,则图像y=︱x 2-2x ︱和y= m 有两个交点【例13】已知函数f(x)和g(x)均为奇函数,F(x)=a f(x)+b g(x)+2在区间(0,+∞)上有最大值5,那么F(x)在区间(-∞,0)上的最小值为( )解法1:根据题意,得 a ·f(x)+b ·g(x)在(0,+∞)上有最大值3, 所以,a ·f(x)+b ·g(x)在(-∞,0)上有最小值-3,故F(x)=a ·f(x)+b ·g(x)+2在(-∞,0)上有最小值-1. 解法2:F(x)=a f(x)+b g(x)+2是由G(x)=a f(x)+b g(x)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由题意G(x)=a f(x)+b g(x)在(-∞,0),(0,+∞)上是奇函数,在(0,+∞)上有最大值3,那么在(-∞,0)上有最小值-3,那么F(x)=a ·f(x)+b ·g(x)+2在(-∞,0)上有最小值-1. 【例14】对于每个实数x ,设f(x)取y=x+1,y=2x+1,y=-21x 三个函数中的最大值,用分段函数的形式写出f(x)的解析式,求出f(x)的最小值为( )【例15】已知函数f(x)=x 2+ax+3,(1)当x ∈R 时,f(x)≥a 恒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2)当x ∈[-2,2]时,f(x)≥a 恒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解(2)函数f(x)=x^2+ax+3对称轴x=-a /2,依题意得①当-a /2≤-2时,当x ∈[-2,2]时,f(x)最小值≥a 即:f(-2)=4-2a+3≥a ,无解 ②当-2<-a /2<2,当x ∈[-2,2]时,f(x)最小值≥a 即:f(-a /2)≥a ,得-4<a ≤2③当-a /2≥2时,当x ∈[-2,2]时,f(x)最小值≥a 即:f(2)=4+2a+3≥a ,得-7≤a ≤-4 综上所述得:-7≤a ≤2 解法2:【例16】下列各组函数表示相等函数的是( )A. y=39x 2--x 与y=x+3 B. y=12-x 与y=x-1C. y=x 0(x ≠0)与y=1(x ≠0)D. y=2x+1(x ∈Z )与y=2x-1(x ∈Z )解:A. y=392--x x =x+3(x ≠3)与y=x+3定义域不同,不是相等的函数;B. y=2x -1=|x|-1与 y=x-1对应关系不同,不是相等的函数;C. y=x 0=1(x ≠0)与y=1(x ≠0)是相等函数;正确D. y=2x+1,x ∈Z 与y=2x-1,x ∈Z 对应关系不同,不是相等函数.【例17】函数y=4x 2-mx+5在区间[-2,+∞)上时增函数,在区间(-∞,2]上是减函数,则f(1)=( ) A.-7 B.1 C.17 D.25解:由已知中函数的单调区间,可得函数y=4x 2-mx+5的图像关于直线x=-2对称,因为函数y=4x 2-mx+5在区间[-2,+∞)上时增函数,在区间(-∞,2]上是减函数,故函数y=4x 2-mx+5的图像关于直线x=-2对称,故28-=m,m=-16,y=4x 2+16x+5,f(1)=25 【例18】判断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函数是同一函数的为:_________ (1)、3)5)(3()(+-+=x x x x f ,5)(-=x x g (2)、11)(-+=x x x f(3)、x x f =)(,2)(x x g =(4)、334)(x x x f -=,31)(-=x x x g (5)、2)52()(-=x x f ,52)(-=x x g【例19】函数3)1(4)(2-++=x a ax x f 在区间[-2,+∞)上递增,则a 的取值范围______ 【例20】函数2)1(2)(2+-+=x a x x f 在区间(-∞,4]上是减函数,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a ≤3 B.a ≥3 C. a ≥-3 D. a ≤5 E. a ≤-3【例21】已知)(x f 是定义在(-2,2)上的减函数,并且)21()1(m f m f --->0,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例22】若集合}{Rx x x A ∈≤=,12,}{R x x y yB ∈≤=,22,则A ∩B=( ) A.{x ∣-1≤x ≤1} B. {x ∣0≤x ≤1} C. {x ∣x ≥0} D.Φ设)(x f 是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当x ≤0时,)(x f =2x 2-x,则)1(f =( )A.-3B. -1C. 1D.3函数)(x f =⎩⎨⎧〉--≤-1,31,122x x x x x 则⎪⎪⎭⎫ ⎝⎛)3(1f f 的值为( )【例23】已知)0(1)12(22≠-=-x xx x f ,那么)0(f 等于( ) 【例24】已知集合}{0322=--=x x x A ,φ=B ,若B ∩A=B ,实数a 的值为( )A.3B. 6C. 8D.10(3,0)(-1,0)0yx【例25】函数x x x y +-=)1(的定义域为( )A.{x ∣x ≥0}B. {x ∣x ≥1}C. {x ∣x ≥1}∪{0}D. {x ∣0≤x ≤1}【例26】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函数22)(2--=x xx x f 是奇函数 B.函数1)(2-+=x x x f 是非奇函数C.函数xxx x f -+-=11)1()(是偶函数 D.函数)(x f =1即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例27】432+--=x x y 的单调区间是( )A.(-∞,-32] B.[-32,+∞) C.[-4, -32] D. [ -32,1] 【例28】设)(x f 是奇函数,且在区间(0,+∞)内是增函数,又)3(-f =0, 则 )(x f ﹤0的解集是( )A.{x ∣-3﹤x ﹤0或x>3} B.{x ∣0﹤x ﹤3或x ﹤-3}C. {x ∣x ﹤-3或x>3}D. {x ∣-3﹤x ﹤0或0﹤x ﹤}【例29】函数3)(35-+-=cx bx ax x f ,)3(-f =7,则)3(f =_________ 【思考】1、已知二次函数y=x 2-2x-3,试问x 取哪些值时y=0? 代数法:求方程x 2-2x-3=0的根,x 1=-1 x 2=3几何法:求函数函数y=x 2-2x-3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的横坐标(-1,3),此时,-1与3也称为函数y=x 2-2x-3的零点 [零点的定义:对于函数)(x f y =,我们把使)(x f =0的实数x 叫做函数)(x f y =的零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