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过度外出的利弊及对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工过度外出的利弊及对策分析
吴明智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新一轮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浪潮的吸引下,大批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增加了收入。但同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特别是有知识、有技能、有思想的青壮年农民过度外出,留下老弱病残妇,造成农村的“空心化”现象,并带来农业生产后劲不足、公益事业难开展、基层组织受影响、农村社会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成为摆在我们农村基层干部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破解之策。
农民工过度外出的原因分析
1.非农产业用工需求旺盛。一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新一轮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浪潮,各类市场主体大幅增加,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导致其对劳动力需求迅猛增加,价格低廉、数量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离开农村,进城务工。二是二三产业畸形发展。随着2003年以来房地产价格的大规模持续过快上涨和泡沫化,大量投资、投机资金涌入房地产业,带来房地产开发的热潮以及服务业的繁荣,使得对农民工需求剧增,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从事建筑、装潢和餐饮服务业。三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度膨胀。长期以来,我国靠发展纺织、服装、玩具、打火机等低成本优势的加工贸易来赚取出口,这种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度发展,吸附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2.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目前,用于农业灌溉的水利工程大多兴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因年久失修,塘堰淤积、水渠堵塞、泵站毁损严重,加上旱涝灾害频繁,导致农业抗灾能力弱,严重影响农业灌溉和粮食丰收。二是农资价格上涨。近几年,随着物价水平整体走高,种子、农药、化
肥、农膜等农资产品价格也大幅上涨,加上土壤结构恶化、肥力下降、农业病虫害频发,导致农业投入成本不断增加。三是粮食价格处于较低水平。我国粮食价格长期低迷,近些年粮食价格虽有所提高,且国家出台了许多农业补贴政策,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鉴于以上因素,从事农业生产不仅条件差、强度大,且收益低,一家人辛辛苦苦一年的农业收入抵不上一人半年的务工收入,遇到大灾之年甚至绝收,在这种比较中,农民选择放弃农业生产,外出务工经商。
3.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方面随着农业科技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一大批农业高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得到应用,粮食产量逐步提高,原来需要一家人劳动才能满足基本生活,现在只需要一个人劳动就可以,剩下的人可以从事其他劳动;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小型农业机械产品的不断推出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普遍实行,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热情,提高了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解放了生产力,从而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剩余劳动力,导致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务工经商。
4.农村生活单调乏味。由于一直以来国家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倾向,导致财政资金大量地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共事业,农村社保、医疗、教育、购物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环境卫生、安全饮水、生活用电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以至于有人调侃我国“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虽然近些年情况有所改善,但总体上城乡生活环境差距依然较大,农村生活设施还很不完善。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和进城读书学生,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便利和繁华,不适应农村单调乏味的生活,更不愿留在农村生活和发展,大多中学毕业后即进城打工。
吸引农民工投身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八年聚焦“三农”,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表明了党中央、
国务院对促进农业发展、保持农村稳定的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只有增强农村的吸引力,让亿万农民真正参与其中,群策群力、共建共享,才能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好愿景。
1.多措并举,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加大财政投入,除险加固病险水库,清淤、改扩建塘堰,更新改造灌溉排水泵站,疏通完善灌排渠系,加强高产标准农田建设。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二是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加强乡镇农技推广平台建设,配齐配强农技推广专业人员,完善农技推广绩效评价体系,大力推广高、精、特等农业新品种以及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新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三是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在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的同时,适当下放农业补贴管理权限,提高农业补贴使用效率。同时,继续实施并适当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坚持向农民敞开收购、敞开补贴,保障种粮农民利益和积极性。四是完善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搭建交易平台,引导农村土地依法、有序向大户流转;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之路;出台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的补贴制度,并在贷款、土地、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增强农户自主创业积极性。
2.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村镇建设。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科学编制城镇发展规划,通过村庄撤并、迁村腾地、城中村改造等方式,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规模较大、功能完善的小城镇,作为城市乡村过渡带,增强对农民的服务力和吸引力。二是完善镇村基础设施。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围绕“五改四建三通”(改水、改路、改厕、改圈、改厨,建沼气池、建垃圾池、建休闲小广场、建群众服务中心,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信网络),加大农村水、电、路、气、信、垃圾清收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
农村幼儿园、中小学校师资建设,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加大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县医院三级医疗机构建设力度,鼓励大医院医生巡诊、基层坐诊,帮助培养基层医疗队伍,完善新农合报销制度,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加快农家书屋、乡镇文化中心、远程电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民体育健身等文体工程建设和普及力度,丰富农村群众文娱生活;完善农村低保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扩大保障范围,深入推进新农合、新农保工作,织密农村社保网。
3.创新机制,进一步发展县乡经济。努力发展壮大县域、镇域经济,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就地就近转移,是破解农民工过度外出的一条有效途径。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顺应“南资北上、东资西进、外资内涌”和沿海产业转移的有利趋势,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山场土地和自然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来县乡发展,增强县、乡对农民工的吸附力。二是鼓励全民创业。努力优化发展环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实行税收、信贷、用工等优惠政策,着力营造“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浓厚氛围,吸引更多在外“四有人士”回乡投资办厂,鼓励本地有一定实力和头脑的农民通过土地入股、技术入股、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农业种养、休闲旅游、初级加工等各类实体经济。三是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城市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机构,淘汰初级加工、低端制造业,着力发展高端制造、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传统加工类、资源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县域、向农村转移,以此引导农民工适当回流。
(作者系湖北省孝昌县王店镇人民政府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