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杂合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功能域转移或交换的方式
(1)活性部位转移到同系蛋白上
E.G. 糜蛋白酶的2个表面环与胰蛋白酶的类似的环交换, 胰蛋白酶变成糜蛋白酶。
在结合底物的临近部位进行有限的氨基酸取代,可以将底 物专一性转移到同系蛋白的另外一个成员上 。
E.g. 枯草杆菌蛋白酶 (地衣芽孢菌)
枯草杆菌蛋白酶 解淀粉芽孢杆菌)
第二节 杂合酶的构建策略
基础:
蛋白质的功能部位可以从一个蛋白质 转移到另外一个蛋白质上,同时保持结构 的完整性,并获得新功能。
不同蛋白质之间被交换的成分可以是 个别残基(点突变)、二级结构成分、整 个亚结构或整个蛋白质。
催化功能
酶
功能部位
底物结合功能
• 为保留相同的基本功能(如动力学参数、底 物专一性、热稳定性、最适pH等),又具 有修饰的性质,通常在同系功能单位间交换 较短的成分,另外,还可吸收两个或更多的 功能单位,以产生双功能蛋白质或多功能蛋 白质。
例:用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B1-8重链可变区的 CDR序列替换人骨髓瘤蛋白Ig分子中的相应的CDR序列, 则可使人的 Ig分子具有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抗原结 合特异性。
抗体分子中鼠源部分只占很小比例,可基本消除 免疫源性。
这种改型抗体也称CDR移植抗体 (CDR grafting antibody)
二、杂合酶的构建策略
结构域融合,构建新的特异性限制酶。 识别结构域
DAN限制内切酶 非特异性的DNA裂解结构域
两结构域成为构建杂合酶的工具
5.融合蛋白
• 转移整个蛋白质,得到融合蛋白,既可以是双 功能的,也可以是多功能的融合蛋白。
• 标签结构域:由核心蛋白独立折叠而成,人
们很容易操纵它。指定多肽分布的结构域,机 体广泛用它们来将蛋白质分配到特殊的部位。 • 蛋白质与特殊标签结构域的融合已经成为蛋白 质工程的标准工具。
另一个抗体,以便转移抗原 识别专一性,降低免疫应答 。 • 抗体的抗原化-提高免疫应答
将抗原序列插入到抗体 的CDR区中,作为限制其构 象,提高免疫应答的手段。
CDR----互补决定区
• 用lgG骨架呈现RGD以结合整合素,在CDR3环 中插入,得到的分子对血纤维蛋白原受体具有高度 的亲和力。
• X射线分析其中一个三维结构,RGD区被很好的 固定了。
结构同源性物质互换功能基团
• 血管生成素 13个残基组成表面环
牛胰核糖核酸酶A 15个残基组成表面环
代替
杂合体,血管生成素的能力降低, 核糖核酸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活力增大,反之亦然。
功能域转移或交换的方式 (2)功能肽序列转移到宿主蛋白骨架上
• 功能肽序列以插入序列的转移,可限制构象的柔 性。
• E.G. 将抗原表位插入到不同受体细菌蛋白中,作为
1.点突变及二级结构互换
例:蛋白酶有一个共同的靶点可用来互换底物的 专一性。
通过互换3个残基,使地衣芽胞杆菌蛋白酶具有 解淀粉芽胞杆菌蛋白酶的底物专一性。
在谷胱甘肽还原酶和硫辛酰胺脱氢酶的辅酶结合 结构域交换残基,成功地将其辅因子的优先性从NADP 转变到NAD和从NAD转变到NADP。
相关酶同源序列的互换,导致酶活力的降低,又 通过点突变技术保持酶的活力。
优化酶的结构,提高功能的手段。
• 杂合酶可用于改变酶学或非酶学性 质, 是了解酶的结构-功能关系、以及 相关酶的结构特征的有力工具,不仅 如此,它还可以扩大天然酶的潜在应 用,甚至可以产生催化自然界不存在 的反应的新酶分子。
• 杂合酶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已得 到了实验的证实。
二:杂合酶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杂合酶的制备方法
杂合酶的构建方法是DNA水平的基础操 作和酶学检测方法的结合,其实质是突变 (组装)和筛选。
在进化过程中,把来自不同酶分子的(亚) 结构域进行组装成为一个新的单一结构域, 或者把来自不同酶的本身没有活性的模块重 组起来,同时在一个进化体系中筛选,就可 能获得比亲本功能具有更高效率的、或者衍 生出新功能的子代重组体。
第 五 章 杂合酶
目录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杂合酶的构建策略 第三节:杂合酶的制备方法 第四节:杂合酶的应用 第五节:杂合酶的展望
第一章 概述
一、杂合酶的概念 把来自不同酶分子的结构单元(单个
功能域、二级结构、三级结构或功能域) 或酶分子进行组合或交换,可以产生具有 所需性质的优化酶杂合体。由两种以上酶 成分构成。
• 活性部位: 催化基团、-转角、 -发夹等均可以取代不
相关蛋白质的相关序列,实现转移。 • 主、客体之间没有结构同源性。
3.功能域交换
• 功能域为杂合酶的构成组件,可通过交换获得具
有催化特性的酶。分子内交换和分子外交换。 关键:如何做到“无缝连接”
• E.G. S1家族的丝氨酸蛋白酶是由两个同源-桶亚结 构域组成,其界面形成活性部位裂隙。
1. 现有酶在相应的工业条件下,稳定性差或催化水平 低。
2. 工程菌生产的酶变性后形成包涵体,复性效率不 高,且对蛋白水解酶敏感。
3. 底物专一性或催化功能需要改变。 4. 需要具有催化新反应的酶(自然界不存在的)。
杂合酶出现是酶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蛋白质工 程在杂合酶的构建中发挥关键作用。
其构建利用了自然界进化的各种各样的性质以 及自然界用于进化酶的各种策略。
融合多肽被认为是一种将蛋白质靶向动物的方 法。构建能进攻引起特殊疾病细胞的毒性融合 蛋白是人们的期盼。
E.G. 融合多肽
• 将信号肽序列和E.coli主要脂蛋白的部分氨基
酸融合到外膜蛋白的5个跨膜片段上,从而构建 了载体多肽,成功用于几种酶的显示。如-内酰 胺酶、细菌内切葡萄糖酶等 • 从头构建双功能酶,执行偶联反应。如-半乳糖 苷酶和半乳糖脱氢酶的杂合体、半乳糖脱氢酶和 细菌荧光素酶的杂合体、苹果酸脱氢酶和柠檬酸 合成酶杂合体。 • 对偶联反应测量偶联酶系统的稳态活力,与孤 立酶相比提高了2-3倍。
用于表征与底物结合部位有关的其他独特的结 构域。用于研究相关酶结构域顺序对比的相对价值。
第五节 杂合酶的展望
杂合酶技术是将DNA水平上突变筛选与蛋白质 水平上的酶学研究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技术。这一技 术的引入,使酶工程的研究摒弃了烦琐的蛋白质序 列研究和繁重的菌种选育这一传统做法,为加快构 建新酶和改进生物工艺过程开创了一条新路,它将 传统酶学活性筛选方法同简便的DNA重组技术有机 结合起来。
第三节 杂合酶的制备方法
– 同源扫描突变 – 反—内蛋白子的应用 – DNA增长截短法 – 同源基因的改组-----SCRATCHY库
第四节 杂合酶的应用
理论上:功能与空间折叠的关系、底物结合的 催化作用等 实践上:前药加工、代谢疾病治疗等
非催化特性的改变
创建新催化活性酶
产生双功能或多功能蛋白质
DNA与蛋白质研究技术的突破也必将推动杂合酶 技术的发展。它与合理设计互补,这将会是分子生 物学家更加得心应手地设计和剪裁酶(或蛋白质) 分子,也将会是蛋白质工程学更加显示出强大的威 力和诱人的前景。
噢噢!
确定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四:确定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杂合酶常常被用来确定相关酶之间的差异,表征 给予酶特殊性质的那些残基或结构,一种酶具有这种 特殊性质,而另一种同系酶则不具备。
E.G.乳酸球菌(Lactococcus lactis)的两个高度
同源的蛋白酶融合成的杂合酶,被用于测定哪个残基 决定其裂解特异性,哪个决定其对s1-酪蛋白和β酪蛋白的裂解速度。
3个氨基酸残基
3个氨基酸残基
转移
具有前者的专一性
E.Coli 异柠檬酸脱氢酶
(-螺旋13个残基)
取代
异丙基苹果酸脱氢酶 (-转角11个残基)
工程化后的异 丙基苹果酸脱氢 酶又原来对NAD 优先100倍,改 变为对NADP优 先1000倍。
根据酶分子的模型,为避免空间装配问题, 建议做四个氨基酸的取代。稳定结合口袋, 需另外作4个残基取代。
方法:
非合理性设计法:
主要通过构建各种库,再从库中筛选出 所需性质的杂合体,实际上就是进化酶。
理性设计法:
要求对操作对象的结构和功能详尽了解, 才能实现结构元件从一个蛋白质转移至另一 个蛋白质,从而产生性能新奇的杂合体。
一、杂合酶成功的例子
1.重新设计DNA结合专一性蛋白质
蛋白质工程的前景: 制造具有特定折叠、特定功能的新蛋白质。 已能用体外DNA合成和重组DNA合成技术设计和 产生任何类型的多肽,但仅限于非常短的片段。 转移大片段多肽引起的问题:可能会扰动 蛋白质的适当结构和功能所需的精细网络系统。 同系蛋白质间调换暴露于溶剂中的功能残 基,重新设计蛋白质的专一性。
2.功能域替换或转移
功能域部位转移到具有天然结构的骨架上,是产 生新结合活力和新催化活力的“合理方法”,功能 部位确实可以从一个蛋白质转移到另一个蛋白质上。
例:锌指蛋白作为DNA 的结合元件,通过锌指结 构的重新设计,使其识别任何三联密码子,进而通 过一系列锌指结构的连接,构建对任意DNA序列特 异性的限制酶。
诱导针对所选肽序列的抗体的手段,从而不必合 成肽序列。
得到的杂合体均一,易于亲和纯化。
• 抗原分子表面能够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数个氨基酸 残基组成的特殊序列及其空间结构,称之为表位 (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 在免疫应答(immunologic response)中,根据抗 原受体(antigen-receptor)所识别的抗原表位的 不同,可以分为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 另一种是按表位结构不同分为连续性抗原表位和 不连续性抗原表位。连续性抗原表位是由肽链上 顺序连续的氨基酸组成;不连续性抗原表位也称 构象型抗原表位(conformation epitope),是由 那些顺序上不连续但在空间上相互联系的氨基酸 组成。
• 抗体人源化-降低免疫应答 将CDR从一个抗体调换到
• 疏水结构和催化三联体(Ser,Asp,His)是保守的, 但围绕活性部位的表面环是可变的,它负责酶的各种 底物专一性和调节性质,因此, S1的丝氨酸蛋白水 解酶是通过亚结构域交换而产生新酶的很好的候选者 。
4.功能域与结构域的融合
• E.G.通过核酸结合功能域与一个辅助的水解酶的
结构域融合,构建杂合体酶。 • E.G. 限制酶的催化中心与一个特异性的DNA结合
锌指结构
在天然蛋白质骨架上引入活性部位,产生功 能蛋白质
• 优点:
1. 有助于理解底物-酶、辅酶-酶、DNA-蛋白质 、配体-受体、蛋白质-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专一 性的结构决定因素。 2. 可产生新的专一性,作为药物设计和发现的模 板。 3.有望用新的结构骨架,诱导特定序列的特定构 象或稳定预定活性部位的结构。 4.有可能构建特定的结构域,代表一套二级结构 模块,将活性序列转移到模块上,产生新功能酶 。 5.转移序列可在噬菌体表面稳定表达,可通过筛 选、分析而进行更换,以增加其生物活力,获得 具有特定功能的人工蛋白质。
E.G.
1985年,研究者将434阻抑蛋白DNA识别 的氨基酸(-螺旋外表面)用P22阻抑蛋白 识别的相应氨基酸去取代,结果杂合蛋白的 结合专一性都是P22阻抑蛋白的专一性。
专一性改变
2.抗体间CDR的交换转移抗原识别专一性
改型抗体(Reshaping antibody):Ig分子中参与构 成抗原结合部位的区域是H和L链V区中的互补性决定 区 (CDR区)。
• RGD:Arg-Gly-Asp 组成的三肽,为人纤维 连接蛋白与其受体的结合位点,存在于许多细胞的 粘附蛋白中,可被细胞表面的受体整合素所识别。
• 将三肽安装到已知结构的不同蛋白质上,用于固 定该蛋白质的构象,强化了与整合素受体的专一性 结合。
(3) 转移活性部位到一个新的结构上
• 将结构清楚地活性部位转移到结构不相关的蛋白 质上,仍保留转移部位的结构和功能。
锌指结构
锌指(zinc fingre): 一种常出现在DNA结合蛋白中的一种结构模块, 是由一个含有大约30个氨基酸的环和一个与环上的4 个Cys或2个Cys和2个His配位的Zn2+构成,形成的结 构像手指状。
锌指结构:
在很多蛋白中存在的一类具有指状结构的结构域, 这些具有锌指结构的蛋白大多都是与基因表达的调控 有关的功能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