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合集下载

苏联三次改革时间内容

苏联三次改革时间内容

苏联的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政治方面——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农业方面——体制改革,赫鲁晓夫在执政期间,对苏联经济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和调整,种植玉米运动。

工业方面——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20多万个企业都集中管理好,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

他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

勃列日涅夫改革: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式的经济管理体制没有根本的触动,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到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苏联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弊端暴露得日益充分。

究其原因:其一,理论上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缺乏认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还组织了对东欧国家“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批判,从而阻遏了对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探索。

其二,实践上由于“新经济体制”的实行,面对所出现的片面追求利润、忽视产品质量、盲目滥发奖金,不顾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等等问题,没能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害怕改革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动摇其权力基础,因而改革逐步收缩,出台的改革措施被取消,致使经济体制改革半途而废。

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从根本上放弃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该改革以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名义,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苏联共产党的法定执政党地位和公有制经济对国家经济的有效控制。

造成苏联党和国家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和国家经济的继续恶化,为西方国家宣传资本主义、攻击共产主义,从而解体苏联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这种背景下,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政治势力,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下,利用改革后形成的混乱局面将苏联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大致有两种一个是不断集权加大经济干预力度,另一种是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进行适度调控。

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

材料3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人员的占85%
政治: 体制僵化、官僚主义、民族矛盾尖锐
材料4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 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 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5位下降至居世界第 18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 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 生产长期落后。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工业(侧重点):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 业自主权) 农业:①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②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 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③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2.评价
材料一: 1975年社会总产值比1960年增长2.8倍。 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和石油产量翻一番, 钢产量增长1.5倍,汽车的年产量增长三倍多。九 五期间,谷物产量从1.3亿吨增长到1.8亿吨,肉 类从930万吨为1400万吨。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社会主义经
济改革阶段
1.(09广东文基,34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 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 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 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 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 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1.在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 部的调整,以促进社会主义制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 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苏联经济知识点总结大全

苏联经济知识点总结大全

苏联经济知识点总结大全苏联经济知识点总结可以从苏联经济体制、苏联经济改革、苏联计划经济、苏联农业集体化、苏联工业化等方面展开。

以下是我整理的苏联经济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苏联经济体制苏联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是指政府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国家对生产和分配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通过五年计划或者其他方式来组织经济运作。

在苏联,国家控制着所有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等,通过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计划来调配资源和指导生产,以实现国家的经济目标。

苏联的经济体制以国有制为主,私有制为辅,国家在经济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

二、苏联经济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

其中最有名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要包括“帕拉斯特罗伊卡”(古巴词语,意为“重新组织”)和“加拉斯诺斯特”(俄语,意为“重组”)。

这些改革试图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鼓励私有制来解决苏联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生产力和效率。

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反而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和灭亡。

三、苏联计划经济苏联计划经济是苏联经济的核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政府通过五年计划来统一规划和调控国民经济发展。

这些计划包括对生产、贸易、投资、就业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企业和农场必须按照计划进行生产和经营。

在苏联计划经济中,产品的价格、供应量等都是由政府决定的,企业和个人无法自由地进行生产和交易。

四、苏联农业集体化苏联农业集体化是指在苏联推行的一项农业改革,旨在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工农联盟。

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政府开始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鼓励农民组建集体农庄,进行集体经营。

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体农庄逐渐成为苏联农业的主体形态,成为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桥梁,承担了国家对农业的规划和管理。

五、苏联工业化苏联工业化是苏联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苏联掀起了一系列的工业化运动,包括一、二、三个五年计划等,旨在快速发展国民经济以支持国家的工业化。

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苏联的改革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1.需要适应时代变迁:苏联的改革表明,一个政治体系或经济模式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面临着经济衰退、政治僵化和社会不满等问题,最终选择进行全面的改革。

这提醒我们需要及时调整和改革现有的制度和政策,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变化。

2.重视民主和法治:苏联改革的过程中,民主和法治的重要性被强调。

从公民社会的崛起到政治制度的改革,都需要坚持民主原则和法治的基本规范。

这提示我们建设一个公正、透明和有参与性的政治体系的重要性。

3.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苏联的改革突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苏联在改革过程中试图引入市场机制和私有财产权,以激励经济发展和提高效率。

这提醒我们经济体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对于推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4.承认文化多样性和自由:苏联的改革将焦点放在对文化多样性和个体自由的尊重上。

这表明在社会发展和改革中,需要重视文化的差异和个体的自由权利,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5.社会权益和福利改革:苏联的改革还呼唤对社会权益和福利改革的重视。

在改革过程中,苏联试图改善社会福利、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增强社会的公正与包容性。

这提示我们在改革中要关注社会的公平与福祉问题,确保改革的红利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综上所述,苏联的改革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包括适应时代变迁、重视民主和法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承认文化多样性和自由,以及社会权益和福利改革的重要性。

这些启示对于我们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秉持灵活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失败原因探析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失败原因探析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失败原因探析苏联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其经济体制突然崩溃,引起了全球的震动。

苏联的经济失败不仅对本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全球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启示。

本文将介绍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的内容以及其失败原因。

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苏联的经济改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当时苏联经济遇到了严重的困难。

生产力水平低下,产品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频频出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76年,苏联政府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称之为“科西金改革”。

科西金改革提出了消费品生产、劳动生产率和质量、科学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根本性地改变苏联的经济体制,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

而且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全球经济竞争的加剧,苏联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1985年3月,苏联共产党领袖戈尔巴乔夫上台。

他提出了一项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珂里申诺夫改革”。

该改革的目标是通过逐步深化市场化和民主化,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生产效率,使苏联能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更好的竞争优势。

二、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珂里申诺夫改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私人经济和市场化改革目的是增加社会产品的供应量、改善和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数量、吸引合法和合理的“非社会主义”资金投入、使农业和轻工业逐渐实现商品经济,开展农村、城市小商业和个体劳动自谋生计的活动。

2. 宏观调控改革旨在根据市场化的要求形成新的计划机制,并以市场为基础加强中央计划和地方计划的协调性、强化宏观调控,实行价格改革,消除跨地域和不同产品之间的财政条款不同之弊,权力下放,改革金融等措施,以加强对市场的控制,加强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调控。

3. 社会保障改革目的是重新提高平民人群的收入水平、保障生活、保护劳动者权益和社会福利,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提高福利待遇以及加强社会救济体制,为个体和小生产者提供社会支持和保障。

苏联兴亡史纲

苏联兴亡史纲

苏联兴亡史纲
要:
1、1985年苏共第三届上党夏令会:在改革政策的推进下,确定将改革的重点放在改善经济管理和实行改革的立法体制上。

2、1991年苏联解体:在Gorbachev的改革政策推动下,12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以“联盟共和国”形式被建立,最后以乌克兰脱离联盟而正式分裂苏联。

3、1992年苏联经济体制的改革:民主与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所有企业被改组,货币改革完成,货币改革创造了新的货币单位—卢布,以及经济改革完成。

4、1993年俄罗斯联邦宪法:1993年,俄罗斯联邦成为继苏联解体后新的法律根基,由俄罗斯总统签署的宪法确立了俄罗斯联邦的政治体制。

5、1996年俄罗斯经济转型:俄罗斯经济体制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俄罗斯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和政治时期。

6、2001年俄罗斯新政府成立:新政府成立后,俄罗斯经济发展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加强了对内改革,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获得了一定的成就。

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和局限

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和局限

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和局限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和局限苏联在经济建设中采用了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就是国有化和集体化。

这种模式带来了苏联工业化的急速发展,使苏联成为世界强国之一。

但是,斯大林模式也带来了许多不可避免的局限,这些局限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长期发展。

首先,斯大林模式打破了私有制,将所有资源都收归国家所有。

这一措施解决了扶植本国经济的问题,但国有化带来的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是缺少竞争。

在一个全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市场中,没有市场竞争来管制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卖家没有动机来提供消费者想要的服务或产品。

因此,在苏联,市场缺乏多样性和选择,人们只能买到有国家为他们安排的产品。

这种市场限制助长了制造劣质产品、懒惰和浪费。

其次,斯大林模式推行的是集体化农业。

这一政策的成效好在于农业规模化、设备化,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批量和质量,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但在实践中,集体化的政策常常在对农民的生产和消费权利上加以限制。

无论是在分配上还是掌握农业生产决策的权利上,集体化的农业一直存在种种问题。

由于集体化农业的生产与管理机制上没有好的设计,落实集体化制度引发了大量的社会与经济问题,其中可能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缺少粮食。

除了集体化的问题,斯大林模式的第三个重要局限在于中央集权。

斯大林执政时期,中央政府充分控制了苏联经济中的所有要素。

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所有生产规划和决策都由中央政府集中确定,这样的管理方式一方面确保了生产效率,而另一方面妨碍了现代企业管理和创新。

中央集权取消了市场自由的管理机制,使经济发展没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总的来说,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为苏联当时的工业化和快速生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斯大林模式的实实在在的局限也极为明显,导致了许多生产和供应的问题,严重妨碍了苏联经济的长期发展。

最终,这一体制的局限性导致了苏联的经济衰败,成为了苏联和同盟国的乌托邦。

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变革与后果

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变革与后果

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变革与后果198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大量的政治经济体制变革,并对其未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一、起因苏联在20世纪初就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企业、农村、市场等方面都实行国家计划,由政府统一管理。

但是,到了1970年代末,苏联的经济成长逐渐下滑。

这是因为苏联的计划经济缺乏竞争、效率低下,加之官僚主义和腐败,导致苏联生产效率急剧下降。

此外,苏联在经济和社会方面也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如调控和监督机制的失败、市场和价格的扭曲、贫穷现象加剧等。

于是,苏联开始重新考虑其政治经济体制,并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

二、线索1. 改革开始在1985年初,苏联前领导人科尼连科去世后,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领导人。

他的宣言是让“珍贵的自由”回归苏联。

这个主意引发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2. 经济改革作为这个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经济改革以计划经济为基础,试图向市场经济转型。

根据此项目标,政府放弃了中央政府计划经济的调整机制,允许地方经济决策自己做出经济调整和投资决策。

企业也能够独立自主经营,并从国家寻求信贷和补贴等经济援助。

此外,苏联还开放特许制,允许企业或个人在封闭的市场中发挥更大的领导地位。

其目的是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激励企业和个人进行更高效的生产和创新。

不过,这项改革被批评为令国家经济运营能力减弱,导致了石油价格暴跌和品质不稳定的问题。

3. 政治改革苏联的政治改革是在经济改革之后实现的,其目的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

改革涉及宪法、劳工法、个体所有权、选举法等法律和制度。

在这种新的制度中,多个党派和独立社会组织得以合法存在,公民的权利得到相对扩大。

三、后果1. 改革失败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变革没有能够成功如愿,其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当地政治决策者过于急功近利,不能察觉到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复杂和可能造成的影响;第二,不同利益组织之间的对立,源于利益的分配和资源掌控。

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汇报人:日期:•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和特点•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和目标•苏联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成效•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目•结论:总结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以及苏联的经济改革录01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处于恢复阶段,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国家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背景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资源分配、价格制定等都由国家统一决策。

特点计划经济体制在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长期来看,存在一些弊端,如缺乏激励机制、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影响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后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背景特点影响以市场为导向,企业自主经营,价格机制发挥作用,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但也可能存在市场失灵、经济波动等问题。

03西方市场经济体制0201特点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企业没有自主权,资源分配和价格制定都由国家统一决策。

背景苏联在建国初期也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目的是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

影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短期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长期来看,存在着一些弊端,如缺乏激励机制、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匈牙利的经济体制改革背景01匈牙利在改革开放后逐步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特点02引入市场机制,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影响03匈牙利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提高了经济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市场不成熟、政府干预过多等。

02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和特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影响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国内战争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于国家手中指令性计划经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排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少量集体所有制企业和个体经济存在中央政府对各级企业进行直接管理国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限制地方和企业自主权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发展1917年十月革命后初期,苏联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36年颁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宪法》,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但进展缓慢03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带来的经济破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影响二战后苏联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效率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科技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调节农业和工业的恢复和发展第一阶段:1921-1928年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工业化和集体化的推进第二阶段:1928-1941年第三阶段:1941-1991年02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03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04苏联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成效重新审视和调整对外经济关系苏联在改革初期,重新审视了其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战时体制,是在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下建立起来的集权体制。

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其弊端日益暴露。

在斯大林去世后不久,苏联就进入了改革时期。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1、背景:(1)体制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农业生产严重下降,出现了粮食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后,成为世界粮食最大出口国。

此时粮食严重短缺,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出现“三农问题”。

(2)斯大林去世(1953年),赫鲁晓夫统治地位逐渐巩固(3)苏共二十大召开(1956年)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会上主要批判了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会后苏联进入了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类似中国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转折点。

1976年毛泽东去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改革。

1953年斯大林去世,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开始改革。

2、内容:农业上,(1)取消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和农民收入;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具有强制性,且价格低于成本,损害了农庄和农民个人利益,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收购制以市场为主渠道,属于自由贸易,一般采购价高于成本,为农民增收。

(2)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集体农庄:农民集体公有制的一种形式,农业集体化的一个成果。

国营农场:国家投资建立的农业经济组织,为全民所有制的农业企业。

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全社会所有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集体经济——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混合所有制经济等。

以往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280项,现改为农产品收购指标一项,可自行安排生产。

(3)大规模开垦荒地,大种玉米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目睹了美国辽阔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回国后大规模种植,面积几乎超过美国,但因气候不适,生长期短,积温不足,80%的玉米不能成熟。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答案] ⑵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失败原因: 都没有彻底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影响: 改革未彻底改变体制,制约了苏联政治经济的 发展,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造成了苏联解体。 ⑶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 要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要搞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
运用辩证唯物 主义的观点评 价赫鲁晓夫的 改革;评价斯 大林 比较勃列日涅 夫改革与中国 的经济改革, 总结中国经济 改革成功的经 验
戈尔巴乔夫改 革与苏联解体 的关系 戈尔巴乔夫改 革与中国改革 的异同
勃列 日涅 夫的 改革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 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 ‚发达社会主义‛社会 1975年后,苏联进入经济停滞时期
3、苏共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在 A.赫鲁晓夫时期 B.斯大林时期 C.勃列日涅夫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
4、赫鲁晓夫改革的最大功绩在于 A、农民得到了一定的自留地,生活水平有所 改善 B、通过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工人的收入 有所提高 C、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 增长达10%以上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
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 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 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 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 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材料: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 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 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 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 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 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 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 食的进口。 请思考: 根据材料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②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③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体制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体制

第17课苏联的经济体制一、赫鲁晓夫改革(造成混乱)背景:1、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3、斯大林逝世为赫鲁晓夫改革提供了契机措施:农业: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保留自留地;开荒;种玉米;卖拖拉机。

工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利;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内容及评价: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工业)。

但是,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严重脱离了实际。

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背景: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内容及评价:内容: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

农业:扩大农场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

评价: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

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苏联陷入危机边缘,人民迫切要求改革内容及评价:时间:1985年指导思想:加速发展战略(重工业)内容: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结果:失败影响: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①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②要求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③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评价(失败原因)1)“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2)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效果不佳。

3)国家名义上取消了指令性指标,代之以严格的间接控制,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4)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政局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 斯大林逝世后的1956年, 苏联共产党召开第二十次 代表大会。大会结束时, 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 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 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 拜,揭露由此造成的对民 主与法制的破坏。苏公 “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 林的个人迷信,有助于摆 脱教条僵化思想的束缚和 健全民主。但秘密报告把 个人崇拜归咎于斯大林个 人的原因,缺乏历史唯物 主义的科学分析,引起了 思想的混乱。
材料二
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 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 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 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 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百 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 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任期:1953—1964) (任期:1964—1982)(任期:1985—1991)
课程标准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 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 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赫鲁晓夫
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 10月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 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 年--1964年)。1964年10月11 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召开了讨 论撤换赫鲁晓夫的会议。国家 安全委员会对赫采取了特殊的 保安措施,从最初的预备会议 开始起,到14日最後决议通过 为止,对赫鲁晓夫进行了隔离。 当时,赫鲁晓夫正在南方黑海 边皮聪大的中央别墅中度假, 这也是他度过自己政治生涯的 最后几天。
5、赫鲁晓夫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结果 怎样?
克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以失败告终
6、结合材料及p99大字第二段,总结 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作用。

苏联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改革

苏联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改革

苏联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改革苏联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计划经济的体制下。

从1928年的五年计划开始,到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都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济的调控程度非常高,所有生产活动都由国家来统一规划和管理。

这种经济体制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苏联经济的增长,但也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苏联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

一、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指,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规划和指导。

苏联政府设立了中央计划委员会和地方计划委员会,负责制定国民经济的总体规划和具体计划。

而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各个方面的经济指标都纳入国家计划中。

在这种体制下,企业只负责执行国家计划,完成任务,而不进行市场竞争。

所有的生产资料和资源都由国家进行“调配”。

这种经济体制保障了苏联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中央计划委员会通过制定计划来调控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苏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例如,钢铁和化肥在苏联的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计划经济可以按需求合理配置资源和人力,保证这些重要产品的供应。

但是,这种经济体制也让苏联经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由于计划经济的不灵活性,企业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出现了生产过剩和短缺的问题。

同时,企业也没有动力来提高生产效率,导致了浪费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的出现。

这些问题也成为苏联改革的导火索。

二、苏联经济改革的尝试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尝试对经济进行改革。

这一轮改革被称为“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在保持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加强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其具体方案包括:1、加强企业的自治权在早期的计划经济中,所有企业的行为都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决定。

而这种体制让企业没有动力提高效率,也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因此,勃列日涅夫改革让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自治权。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生产和销售计划,同时也可以进行内部竞争,提高效率和质量。

第三单元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三单元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措施(1)农业改革: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自留地和饲养牲畜。

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④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改革: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

(2)局限:①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②“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1)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

(2)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2.结果(1)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2)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背景:1985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的苏共中央总书记。

2.过程(1)改革经济体制,用经济方法代替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改革效果不佳。

3.结果: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于是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轻巧识记]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易错提醒]1.新经济体制不同于新经济政策。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时间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时间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时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是指苏联在20世纪实行的一种经济管理体制,它的实施时间跨越了苏联的整个存在历史。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时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17年至1928年。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可以追溯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

在这一时期,苏联政府开始进行国有化和土地改革,大力推行社会主义改革。

1921年至1928年间,苏联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包括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战时共产主义的推行。

这一时期,苏联政府试图通过国家的干预和计划来调节经济,但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

第二阶段,1928年至1953年。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完整建立可以追溯到1928年斯大林发动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这一时期,苏联政府开始通过五年计划来组织和管理国民经济,实行国家对生产资料的垄断和计划调拨,推行集体化和工业化。

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资源配置不合理、浪费严重等。

第三阶段,1953年至1991年。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衰落可以追溯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

在这一时期,苏联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变革,包括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以及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

在这一时期,苏联政府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来解决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但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

最终,苏联在1991年解体,计划经济体制正式结束。

总结来看,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时间跨越了整个苏联的存在历史,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和衰落。

虽然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这一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苏联的经济与社会变革

苏联的经济与社会变革

苏联的经济与社会变革苏联作为历史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这些变革对苏联以及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联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变革,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苏联在20世纪初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这对其后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计划经济体制以中央计划为核心,由国家统一规划国民经济,并通过国家计划分配资源和指导生产。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是能够高效地调配资源,推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但是,这种体制也存在着缺乏灵活性和缺乏市场机制的问题。

二、战争对经济的影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战争也给苏联的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变革。

为了战胜纳粹德国,苏联实行了计划经济的战时动员,迅速调整资源和产业结构,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战争还促使苏联在科技和军事工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了苏联的经济现代化。

三、后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改革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开始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旨在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这些改革包括推行部分市场化措施、加强企业的自主权和财务独立性以及引入新技术。

这些改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面临着经济和社会的严重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戈尔巴乔夫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即“戈尔巴乔夫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推行市场化改革、民主化进程以及加强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合作。

然而,这些改革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境和社会矛盾。

五、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1991年,苏联解体,给世界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国家经历了深刻的政治和经济转型。

其中一些国家成功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

然而,也有一些国家陷入了深度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苏联解体后,全球社会主义运动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国际社会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综上所述,苏联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对其自身以及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经济政策列表

苏联经济政策列表

苏联经济政策列表苏联经济政策是指苏联政府在其统治期间所实施的各项经济政策,旨在推动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本文将整理苏联历代领导人实施的几项重要经济政策,探讨其对苏联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五年计划列宁时期的苏联经济政策以五年计划为核心。

1928年至1932年,列宁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旨在迅速实现苏联的工业化。

计划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如钢铁、煤炭、机械制造等。

通过国家集中力量投资建设大型工厂和设备,苏联得以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扩大生产能力。

五年计划推动了苏联工业化的进程,但也引发了农村经济的紧张局势。

二、集体农庄化运动斯大林时期,苏联政府实施了集体农庄化运动,也被称为“农业集体化”。

这项政策旨在将农民组织起来,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国家收入。

政府通过废除富农私有土地、强制征收农产品等手段,将农民组织成农业集体合作社。

然而,这一政策遭遇了农民的强烈抵制,导致了严重的农业危机和饥荒,给苏联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三、战时经济调整苏联在二战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战时经济调整政策,以应对国家面临的巨大战争压力。

政府通过动员人力资源、调整工业结构、实行物资配给等措施,确保了苏联在战争期间的物质供应和军事装备生产。

战争结束后,苏联经济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

四、改革开放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以推动经济的现代化和科技创新。

这些政策包括发展电子工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村工业化等。

改革政策对促进苏联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五、计划经济体制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是苏联经济政策的核心,也是苏联经济制度的基石。

计划经济体制以政府为中心,通过国家计划来指导和调控经济活动。

政府对生产、分配、消费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干预和管理。

尽管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存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在谈判桌上
从战略核导弹的数量对比看, 1962年美国占有多一倍的优势, 1969年双方已成平手, 1978年,苏联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 和潜射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 常规武器方面苏联原本就拥有数量优势, 美苏军事实力对比的天平已向苏联一端倾斜。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他无视70年代末,世界兴起的 新技术革命,坚持计划经济理 论与实践.他被暂时的繁华表 象所迷惑,改革半途而废了。 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 “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 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 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 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 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家用 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 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 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 送给敌人……”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任期:1953—1964) (任期:1964—1982)(任期:1985—1991)
中国改革的成就
镜 头 下 的 青 岛
中国改革的成就
新 时 代 、 新 生 活
斯大林工业发展很快, 1913年~1950年增加 12倍。农业却徘徊不 前,只提高了40%, 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 食低于1913年,而苏 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 了20%。
问题探究:
如何认识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新经济体制?
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过一段老人政治 之后)这时,一个年 轻的面孔浮出水面。 莫斯科新老板戈尔巴 乔夫——年轻、温和 且令人敬畏。
“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加速战略”是戈尔巴乔夫于 1985年提出的改革方针。 其基本目标是:到2000年,国民 收入和工业总产值要增长 1倍, 国民收入年增长速度提高到5%, 人均实际收入增加60%—80%。 其基本思路是:对经济体制 进行根本性改革,给企业放权让 利,国家对经济管理逐步从以行政 管理为主向以经济管理为主的方法过渡。
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 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 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 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了自己。所有的人 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 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 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 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 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 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俄罗斯,从新西 兰搞肉!一无所有……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 了。——《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背景: 2.方针: 3.内容: 4.结果: 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 加速战略方针 经济体制改革 1991年,苏联解体
5. 失败原因: “加速发展”,重点重工业 缺乏具体宏观调控配套措施,阻力重重 改革已பைடு நூலகம்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总结:苏联三次改革失败的原因:
赫鲁晓夫 改革 勃列日涅夫 改革 戈尔巴乔夫 改革
无法从根本 没有突破原来的 改革已经背 上破除斯大 计划经济体制, 离了社会主 无法从根本上破 林模式 义道路
除斯大林模式
问题探究:
从中国与苏联改革的不同结果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对我 们有何启示?
苏联的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1. 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也 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应该对不适合生产力发 展的经济体制进行调整和创新。
改革势在必行!!
为斯大林送葬
斯大林时期的集体农庄
赫鲁晓夫
苏 共 “ 二 十 大 ” 现 场 开 展 种 植 玉 米 运 动
玉米运动
玉米是一种最好的青贮饲料,它是 自然界用来喂牛的第一等饲料。
在联合国大会用皮鞋敲桌子,有辱斯 文,丑态百出.
赫 鲁 晓 夫 的 墓 碑
苏 联 宇 航 员 加 加 林
归纳整理: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原因): 1)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2)农业问题突出: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内容(措施): 1)农业改革: 收购制,养牲畜,自留地;种谷物,开荒地;种玉米,卖农机。 2)工业改革: “下放两个权力”——企业管理权,调整工资权; “遵循一个原则”——“物质利益原则”。 3.评价: 1)作用: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 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2)局限(失败原因): ①在维持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②缺乏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③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脱离实际。
1957年11月 7日,前苏联“斯普特 尼克2号”卫星将第一 个试验动物——小狗 “莱伊卡”送上了轨道。
日 常 生 活
不切实际的目标与真实的现实

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 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 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 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 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 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 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进口。
2. 但社会主义改革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 持社会主义方向,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以 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保持政策的连贯性。
根据这些资料了解: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状况。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弊端
存在严重弊端,最终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
超越了苏联生产力水平,存在四大问题: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长期落后; 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提高缓慢; ③伤农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⑤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遭受不同程度的 损失,成为东欧剧变的历史原因。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原因: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2.内容 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 农业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提高农产品价格; 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框架
3.评价:
4.结果
20世纪70年代,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大量人力 物力、财力。 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在一再经济改革 失效的背景下,他主 张立即放弃国家经 济干预,迅速向市 场经济过渡;靠西 方援助解救当前的 经济危机;该计划 还把政治民主改革 放在了迅猛的中心 位置,促使苏联变 成西方民主制的资 本主义国家。
改革的失控
由于经济改革缺乏 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改革中阻力重重,经济 继续滑坡。 戈尔巴乔夫将改革 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 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 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 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