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详解
经络腧穴学最新课件
手太阴肺经腧穴
中府云门天府侠
尺泽孔最列缺加
经渠太渊鱼际少
肺手太阴十一穴
21
手太阴络脉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 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 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 小 便遗数。取之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也。
22
手太阴经别
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 入走肺,散之大肠,上出缺盆, 循喉咙,复合阳明
【类别】:络穴,八脉交会穴 通任脉
15
经渠 Jīng qú(LU8)
【定位】:在前臂掌面 桡侧,桡骨茎突与桡 动脉之间凹陷处,腕 横纹上1寸
【针刺方法】:避开桡 动脉,直刺0.3-0.5寸。 《甲乙经》:不可灸。
【主治】:①咳嗽,气 喘,胸痛,咽喉肿痛。 ②手腕痛。
【类别】:经穴
16
太渊
太渊 Tài yuān(LU9)
【主治】:①咳嗽,气喘, 咳血,潮热,胸部胀满。 ②咽喉肿痛。③急性腹 痛吐泻。④小儿惊风。 ⑤肘臂挛急。
【类别】:合穴
13
孔最 Kǒngzuì(LU6)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 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 上,腕横纹上7寸
【针刺方法】:直剌0.51寸。
【主治】:①急性咳血, 痔疮出血,鼻衄,咳嗽 气喘。②咽喉肿痛。③ 热病无汗④前臂疼痛。
凹陷处,约当第一掌
骨中点桡侧,赤白肉
鱼
际处
际
【针刺方法】:向掌心
方向刺0.5-0.8寸。
【主治】:①哮喘。② 咽喉肿痛,发热,失 音。③咳嗽,咳血。
【类别】:荥穴
18
少商 Shào shāng(LU11)
【定位】:在手拇指 桡侧,距指甲角0.1 寸(指寸)
【针刺方法】:向上 斜刺0.1寸,或点刺 出血。
《经络腧穴学》课件
推拿按摩疗法是一种利用手法按摩来刺激穴位的治疗方法,通过舒缓肌肉紧张和促进血液循环,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推拿按摩疗法是中医经络腧穴治疗的另一种重要手段,通过手法按摩来刺激穴位,可以舒缓肌肉紧张 、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推拿按摩疗法对于一些肌肉骨骼疾病和疼痛病症有很好 的疗效,如肩周炎、颈椎病、腰痛等。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 的别络,具有沟通表里、渗灌气 血的功能。
孙络、浮络
孙络、浮络是络脉的细分支,具 有渗灌气血、濡养肌肤的作用。
经筋系统
经筋是十二经脉的附 属部分,主要管理关 节运动和肌肉收缩。
经筋的分布和走向与 十二经脉相一致,但 其功能更侧重于运动 和调节。
经筋病变常表现为肌 肉、关节疼痛和运动 障碍。
自然标志定位法
利用五官、毛发、肌肉、 关节等自然标志来定位腧 穴。
常用腧穴定位与主治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
等。
合谷穴
在手背,第1、2掌骨间 ,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 处,主治头痛、齿痛等
。
足三里穴
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中指),主治胃痛、
腧穴分类与定位
03
腧穴分类
01
02
03
按部位分类
头面颈项、躯干、四肢等 不同部位的腧穴。
按作用分类
补虚泻实、清热温寒、安 神宁志等不同作用的腧穴 。
按特定穴分类
五输穴、原穴、络穴、背 俞穴、募穴等特定穴位。
腧穴定位方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
以骨骼作为标志,按照一 定的比例来定位腧穴。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来 测量腧穴的位置。
经络系统
02
经络腧穴学(含穴名释义)-特定穴
募穴
募穴之分布,有在本经者,有在他经者;有呈双穴
者,有为单穴者。分布于肺经的有本脏募中府;分布于
胆经的有本腑募日月,肾脏募京门;分布于肝经的有本
脏募期门,脾脏募章门;分布于胃经的有大肠募天枢。
以上均为双穴。其余都分布于任脉,有心包募膻中;心
募巨阙;胃募中脘;三焦募石门;小肠募关元;膀胱募
十二原穴歌
太冲原肝丘墟胆,心包大陵胃冲阳, 太渊肺而太溪肾,京骨之原本膀胱, 神门心兮太白脾,合谷腕骨大小肠, 三焦要从阳池取,十二原穴仔细详。
络穴
三、络穴
络穴位于十四经穴别出络脉的位置上,为络脉所属。
由于络脉联系表里经,所以络穴有约束、沟通表里经,
使二经气血互相调节的作用,从络脉的变化上可以看出
育网搜集整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个原穴,又称“十二原”。阴经之原穴 ,即是五输穴中的输穴,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输穴之后,即另置一原。 原穴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 )
十二经原穴表 原 穴
手三阴经 肺经 太渊 心经 神门 心包经 大陵 手三阳经 大肠经 合谷 小肠经 腕骨 三焦经 阳池 足三阴经 脾经 太白 肾经 太溪 肝经 太冲 足三阳经 胃经 冲阳 膀胱经 京骨 胆经 丘墟
解溪 阳辅 昆仑
足三里 阳陵泉
委中
五 腧 穴(井荥输原经合歌、66穴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背 俞 肺俞 肾俞 肝俞 心俞 脾俞 厥阴俞
经络腧穴学重点总结pdf
经络腧穴学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腧穴的位置、特性和治疗作用。
以下是经络腧穴学的重点总结:一、经络系统概述1.经络定义: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2.经络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3.经络作用:经络系统具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二、腧穴概述1.腧穴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2.腧穴分类:腧穴可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是位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奇穴是指未能归属于十四经脉的腧穴;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
3.腧穴作用:腧穴具有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对于十四经穴来说,尤其十二经络及所属腧穴均能治疗本经循行分布部位及其所属脏腑的远隔部位的病证;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三、经络腧穴的应用1.诊断:通过观察和检查经络腧穴的异常反应,可以推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脏腑经络的虚实状态。
2.治疗:通过刺激经络腧穴,可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刺激方法包括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等。
四、经络腧穴的注意事项1.安全性:在刺激经络腧穴时,应注意操作规范,避免损伤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
2.个体差异:不同人对经络腧穴的刺激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应根据个体差异调整刺激方法和强度。
3.禁忌证:对于有出血倾向、局部皮肤破损、感染等禁忌证的患者,应避免使用经络腧穴治疗。
经络腧穴学
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
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
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
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
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深层走向浅层),4、向上进入拇长伸肌腱和拇短
伸肌腱之间(阳溪),5、沿着前臂上缘(阳溪穴
与曲池穴连线上)
(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 6、进入
肘外侧缘(肘髎穴),7、向上沿着上臂前线(曲
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手五里、臂臑)。
8、从肱骨头前缘出来(肩髃、巨骨),9、(向
后上、向内)从脊柱大椎(诸阳之会)穴出来,
阳
胸
手三阴
手三阴交给手三阳
足三阴
足三阳交给足三阴
足
足三阴交给手三阴
三、
十
二
正
经
交
接
规
律
手三阴
手三阳
足三阳
足三阴
十二正经交接
手三阳:手
足三阳:头
足三阴:足
手三阴:胸
手太阴
手阳明:商阳
手少阴
手太阳:少泽
手厥阴
手少阳:关冲
手阳明
足阳明:迎香
手太阳
足太阳:晴明
手少阳
足少阳:丝竹空
足阳明
足太阴:隐白
足太阳
经络腧穴学
第
经
一
章
络 总 论
第一节
概
念
运行气血,联结脏腑肢节,沟通上下、表里、内外的通
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第一章经络概述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
有路径的含义。
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
”(一)说明病理变化(二)指导辩证归经(三)指导针灸治疗《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一、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十二经筋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皮部经络络脉十五络脉三百六十五络二、经络的形成(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
(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一)定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
由于他们属于十二脏腑。
经络腧穴学详解
十五络脉
十二经络脉均从本经肘膝以下的络穴 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任脉的络脉从鸠尾穴分出后散布于腹 部。
督脉的络脉从长强穴分出后散布于头, 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五)十二经筋
1.含义:是十二经脉之气渗灌、 濡养、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2.作用:联络筋骨,屈伸关节, 维持人体的正常运动。
• 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 下,沟通内外。
•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
络: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
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二、经络概念的形成:
气血→脉→经络 • 气血——化生于水谷精微,行于
脉道,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古人称之为生命的特征。 • 脉——指运行气血的通道。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奇经八脉
十二皮部
经络
十五络
络脉 孙络 浮络
(一) 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和表里关系 4.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1、十二经脉的命名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胸 足少阴肾经
小趾端 足太阳膀胱经
内 眦
中 手厥阴心包经 无名指端手少阳三焦经
目外眦
肺中 足厥阴肝经 大趾端 足少阳胆经
(二)奇经八脉
• 1.含义:“奇”有“奇特”“奇异”之意, “奇经”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经脉。 奇经八脉是不同于十二经脉的、“别
道而行”的八条经脉,为任脉、督脉、冲脉、 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 称。
经络腧穴学ppt课件
(四)背俞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俞” 即转输、输注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 穴,共十二个。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 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 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
31
32
(五)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 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 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十二个。募 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 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只需掌握7穴)
54
中府LU1(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
【定位】在胸部,横平第一肋间隙,锁骨下窝外 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1.咳嗽,气喘,胸痛,胸中烦满。
2.肩背痛。 【操作】向外侧斜刺或平刺0.5-0.8寸,针感酸麻 胀可向胸部或肩背部放射。不可向内侧深刺,以 免伤及胸膜和肺脏,引起气胸。可灸。络学和腧穴学的总称,经络学主要 研究经络理论及其应用,主要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 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对临床的指导;腧穴学是研究 腧穴理论和应用,主要阐述腧穴的名称,定位,分类和临 床应用。
2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
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 下的通路。
21
四、腧穴的命名
解剖部位: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
穴位作用:治母疾的睛明、光明、治面瘫的牵正 。
天体地貌:日月、太乙、大陵、丘墟、太溪、涌 泉。
动植物:伏兔、鱼际、犊鼻、鹤顶
建筑居处:天井、屋翳、膺窗、库房、梁门。
中医学理论: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气海。
22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和主治规律
一、腧穴的治疗作用
50
【语译】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 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 、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 行于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过肘 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 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行至大鱼际 部,沿其边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经络腧穴学
一)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二)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颙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隔,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遏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外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四)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
(五)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六)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拙,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七)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经络腧穴学》课件
美容养生
经络腧穴学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质量,达到美容和养生的效果。
经络腧穴学的研究成果和前景
针灸疗法
科学研究
针灸作为经络腧穴学的重要方法, 其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 的认可和应用。
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将目光投向 经络腧穴学,探索其疗效机制和 临床应用价值。
经络腧穴的作用和功能
1. 促进循环 2. 缓解疼痛 3. 调整内分泌 4. 改善免疫系统
经络腧穴的分类
1 主要经络
2 络脉
包括十二经络和八奇经, 负责传输气血和营养物质。
经络之外的细小支脉,分 布于全身组织,与经络相 辅相成。
3 皮部腧穴
分布在身体表面的穴位, 常用于诊断和治疗。
Hale Waihona Puke 经络腧穴的诊断与治疗《经络腧穴学》PPT课件
经络腧穴学是关于人体经络系统和穴位的研究领域。它探索了经络与腧穴的 关系,以及它们在人体中的作用和功能。
经络与腧穴的关系
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纵横网络,贯穿全身。它们传递 生命能量和信息,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腧穴
腧穴是经络上的特定点位,与脏腑器官和身体组织 相连。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节和治疗一系列疾病。
1
治疗
2
运用针灸、按摩、拔罐等手法刺激腧穴,
调理经络系统,促进疾病康复。
3
诊断
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观察症状 和体征来确定疾病的所在。
预防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和锻炼, 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经络腧穴学的应用领域
中医药
在中医药领域中,经络腧穴学被广泛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各种疾病。
《经络腧穴学》重点腧穴及特定穴定位及部分操作
《经络腧穴学》重点腧穴及特定穴定位及部分操作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腧穴及其特定的定位和操作方法。
经络腧穴学在中医临床医学中被广泛应用,尤其在针灸疗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重点的腧穴及其特定定位和部分操作。
1.风池穴(GB20):位于颈部的两侧,枕骨与斜方肌之间,是治疗头痛、眩晕、颈椎病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操作时,可以用手指或针刺浅插,适度用力按压,每次约5分钟。
2.四白穴(SI3):位于手背侧腕关节横纹的尺侧,是治疗头痛、颈肩痛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操作时,可以用手指或针刺浅插,适度用力按压,每次约5分钟。
3.内关穴(PC6):位于前臂掌侧,正中腕横纹的上1.5寸,是治疗心脏病、胃痛、呕吐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操作时,可以用手指或针刺浅插,适度用力按压,每次约5分钟。
4.合谷穴(LI4):位于手背第1、2掌骨之间,掌指关节褶处,是治疗头痛、感冒、高血压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操作时,可以用手指或针刺浅插,适度用力按压,每次约5分钟。
5.足三里穴(ST36):位于小腿前外侧髌骨下方,腓骨与胫骨之间,是治疗脾胃病、虚弱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操作时,可以用手指或针刺浅插,适度用力按压,每次约5分钟。
6.气海穴(CV6):位于腹中线下脐4寸,是治疗脘腹痛、腹泻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操作时,可以用手指或针刺浅插,适度用力按压,每次约5分钟。
以上只是经络腧穴学中的一些重要腧穴及其特定定位和部分操作方法的介绍,实际上还有很多腧穴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在临床应用中,根据具体病症选择合适的腧穴进行治疗,同时结合个人体质和具体疾病情况进行操作,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经络腧穴学
名词解释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五腧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
输穴:五腧穴中第三个穴,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
俞穴:(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
下合穴:即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八个腧穴。
八脉交会穴:指四肢部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经穴。
八穴均分布于肘膝以下,原属于五腧穴、络穴。
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郄与“隙”通,是空隙、间隙的意思。
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十二经脉,阴阳蹻(我没找到那个简体的字...||)脉和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
募穴: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
五脏六腑各有一募穴。
募穴部位都接近其脏腑所在,有在正中任脉(单穴),有在两旁各经(双穴)。
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合称“十二原”。
“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络穴:络脉由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称络穴。
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穴,躯干后的督脉络穴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
目系:指眼后与脑相连的组织。
心系:是指心与各脏相连的组织。
主要指与心连接的大血管及起功能性联系。
气街:腹股沟动脉部,穴名气冲。
肺系:指气管、喉咙。
系,系带、悬系的意思。
一源三歧: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称“一源三歧”。
一夫法:以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称“一夫法”。
六合:“合”指经别与经脉在头面部相合,阳经经别合入原经脉,阴经经别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相合。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医学理论中最为基础的部分之一。
经络是中医学中用来描述人体内部生物信息传递的通道,而腧穴则是这些经络通道与外界相连的特定点位。
经络腧穴学是指对于人体经络及其分布、经络的生理和病理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将围绕经络腧穴学的概念、起源、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经络腧穴学的概念与起源1.经络腧穴学的概念经络腧穴学中,“经”指经脉,即人体内独立血管通路,分布于全身,其中包括12经、15络和24节律;“络”指络脉,是经络的分支,起到联系内脏器官与肢体组织的作用;“腧”指腧穴,是经络的特定点位,是能够与外界相通的阳性点位。
因此,经络腧穴学的本质是探究人体内部经络的构成、组织和生理特性;经络通彻全身,贯穿人体的任督二脉,形成了一个广阔的网络。
通过经络,在人体内部产生了细微的生物信息传递。
而腧穴是经络通达体表的特定点位,有着较强的敏感性与反应性。
2.经络腧穴学的起源经络腧穴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中医学理论初步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中医学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其中就已经包括了关于经络腧穴的诸多内容,如脉、络、腧、灸、针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络腧穴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学问体系。
《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书更是对经络腧穴学做出了深入的系统阐述和总结。
二、经络腧穴学的基本理论1.经络机理经络机理是经络腧穴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学中最为基础的部分之一。
经络主要包括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和二十四节律,共通彻全身,形成一个广阔的网络,通过经络产生细微的生物信息传递。
经络主要有四个功能,即循环营养、防御抗病、调节平衡、感应反应等。
·循环营养:传送气血营养,供应全身各个部位。
·防御抗病: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调节平衡:调节人体的生物节律,促进身体的平衡和协调。
·感应反应: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体现出经络的敏感性。
针灸经络腧穴详解及病例 ppt课件
解剖标志 —锁骨及锁骨下窝、腋前皱襞、 第一肋间隙、肱二头肌, 肱二头肌肌腱,桡骨茎突 腕横纹,桡动脉,第一掌骨, 赤白肉际,指甲角。
骨度分寸—腋前皱襞至肘横纹为9寸 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 两乳之间为8寸
PPT课件
8
1.中府(肺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 一肋间隙处(云门下1寸)。
功能:清宣上焦、疏调肺气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处分出,沿着臂侧走向 食指的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体内:起于中焦,下 络大肠,返循胃口,上 膈属肺。
体表:从胸前壁外上 方,沿上肢内侧前缘下 行,止于拇指桡侧端。 支脉从腕后到食指桡侧 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 接。
PPT课件
5
2、循行分布特点
走 向:从胸走手
位 置:手内侧前缘 循 行: 体内联系:属肺,络大肠。
并与胃、气管、喉咙联系。 属 性:阴经 属络关系:属肺络大肠 起 止 穴:中府—少商 交接关系:上接足厥阴肝经,
下交手阳明大肠经。
(二)主治概要
肺系疾病: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咳血, 胸痛。
经脉病侯:肩背痛,肘臂挛痛,手腕痛。
PPT课件
7
(三)常用腧穴
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
取穴要点
和主治是针灸学的基本知识,点穴是针灸学 的基本技能,都很重要。随着所学的经脉和 腧穴逐步增加,很容易混淆,要及时复习、 比较,经常动手点穴,以加深印象。
PPT课件
2
手太阴肺经
The 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
(一)经脉循行
1、循行路线
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 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横行出来,向下 沿上臂内侧,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 进入寸口,经过手掌大鱼际边缘,出拇指桡侧端。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人体经络以及经络上的腧穴。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人体经脉分布的通路。
而腧穴则是经络表面的一些特定穴位。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联系内外、运行气血的重要通道。
经络系统保持着人体整体内外运行的协调平衡,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而腧穴则是经络上具有特殊功能的区域,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节经络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强身的目的。
经络腧穴学起源于古代中国,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朝时期。
当时的医学家通过长期观察,发现了人体经络系统和腧穴的存在,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经络腧穴学成为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经络腧穴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络理论和腧穴理论。
经络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可以起到调节内外、承接气血的作用。
腧穴理论则是指通过刺激腧穴来调节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腧穴的刺激可以采用推拿按摩、针灸、拔罐、艾灸等方法。
经络腧穴学的研究内容涉及经络的循行路径、腧穴的位置及特性、经络和腧穴的生理功能等方面。
经络的循行路径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其中经脉贯穿全身,与脏腑组织相互联系,而络脉分布在经脉之外,作为经络的辅助通道。
腧穴的位置是经络腧穴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准确地确定腧穴的位置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经络腧穴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临床治疗、保健养生、美容美体等方面。
在临床应用中,经络腧穴学常常与其他疗法结合起来,如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等,以加强治疗效果。
在保健养生方面,可以通过按摩腧穴来促进气血循环、调节脏腑功能,起到保健、强身健体的作用。
而在美容美体方面,经络腧穴学也常常被用于面部护理、减肥、瘦身等方面。
虽然经络腧穴学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并且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现代医学领域中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经络腧穴学的理论基础尚不够明确,缺乏充分的实证研究支持。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经络腧穴学,并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
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
经络腧穴学教学笔记上篇:经络腧穴概论第一章经络概述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
有路径的含义。
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
”(一)说明病理变化(二)指导辩证归经(三)指导针灸治疗《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一、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十二经筋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皮部经络络脉十五络脉三百六十五络二、经络的形成(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
(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一)定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名原则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组成。
手足:经脉四肢循行的部位 阴阳:经脉阴阳气血的多少 脏腑:经脉内在的属络关系
命名原则
❖1 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经, 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2 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后依次 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依 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c.异名的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和表里关系:
(1)分布规律 1a.四肢部的分布
▪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 :“外侧前中后,阳明少 阳太阳”。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 内侧面:
“内侧前中后,太阴 厥阴少阴”。但足三 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 以下的分布,前中后 部位依次是厥阴、太 阴、少阴。
腹面)、太阳经在后(背面)、 少阳经在体侧。
❖分布于胸腹面的经脉,从胸腹正中线(任 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 阴、足厥阴经。
胸
腹
第一侧线(足少 阴肾经)
第二侧线(足阳 明胃经)
第三侧线(足太 阴脾经)
中线旁 0.5 开2寸 寸
中线旁 2寸 开4寸
中线旁 4寸 开6寸
(2)表里关系
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 通,组成六对关系,即“表里相合”。
2、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1)走向交接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交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交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交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至胸,交手三阴经。
(2)交接部位:
a.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b.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 (“头为诸阳之会”)
经络腧穴学
[目的要求]
• 1. 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经 络系统的组成内容和分布概况。掌 握经络的基本作用。
• 2. 熟悉经络与阴阳、五行、脏腑 的关系。 熟悉经络学对临床的指导 意义。
• 3. 了解其由来、理论形成和发展概 况。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联系脏腑和体表 及全身各部(沟通表里)、 运行气血的通路。
• 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 下,沟通内外。
•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
络: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
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二、经络概念的形成:
气血→脉→经络 • 气血——化生于水谷精微,行于
脉道,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古人称之为生命的特征。 • 脉——指运行气血的通道。
•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 将“脉”按大小、深浅不同而区 分,是对“脉”的进一步分析。
源流:
• 最早论述针灸的医著:《黄帝内经》 《脉书》
• 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
经络学说
阐述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经络 与脏腑的关系、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三、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经脉
阴经(里) (属脏络腑)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阳经(表) (属腑络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4、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 食指端 手阳明大肠经 鼻旁
心 足太阴脾经 大趾端 足阳明胃经
中 手少阴心经 小指端 手太阳小肠经 目
外
四肢
内
(阳)
(阴)
阳明 前(拇指) 太阴
少阳 中(中指) 厥阴
太阳 后(小指) 少阴
具体名称:
内侧—— 手三阴经 上肢——手
外侧—— 手三阳经
内侧——足三阴经 下肢——足
外侧——足三阳经
前——手太阴肺经 中——手厥阴心包经 后——手少阴心经 前——手阳明大肠经 中——手少阳三焦经 后——手太阳小肠经 前——足太阴脾经 中——足厥阴肝经 后——足少阴肾经 前——足阳明胃经 中——足少阳胆经 后——足太阳膀胱经
(四)十五络脉
1. 含义:十五络是十二经脉 和任、督二脉各别出一络及 脾之大络的总称。分别以其 发出处的腧穴命名。
• 2.作用:对其它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 血盛衰的作用。
3.特点:
①有具体的循行路线:行于 十二经脉之间,与十二经脉 纵横交互。但无规律。
②不直属脏腑
③无表里关系
④无逐经相接的关系
⑤除任、督脉外无腧穴分布
(三)十二经别
1.含义:是十二经脉离、合、出、入 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分 支。
阴经经别合于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
②因阴阳表里的相“合”,形成了“六 合”:
• 足太阳、足少阴——一合
• 足少阳、足厥阴——二合
• 足阳明、足太阴——三合
• 手太阳、手少阴——四合 十二经别
• 手少阳、手厥阴——五合
特点
• 手阳明、手太阴——六合二经别特点③与脏腑有直接联系 ④无流注规律 ⑤无专穴,无病侯主治。
胸 足少阴肾经
小趾端 足太阳膀胱经
内 眦
中 手厥阴心包经 无名指端手少阳三焦经
目外眦
肺中 足厥阴肝经 大趾端 足少阳胆经
(二)奇经八脉
• 1.含义:“奇”有“奇特”“奇异”之意, “奇经”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经脉。 奇经八脉是不同于十二经脉的、“别
道而行”的八条经脉,为任脉、督脉、冲脉、 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 称。
b、十二经脉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 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 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 行于头顶、后头部。
❖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 在后。
c、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腋下; ❖手三阳经循经肩部和肩胛部; ❖足三阴经行于胸腹部(前);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前(胸
2.作用: ①加强表里经脉、经脉与脏腑的联系。 ②扩大了十二经脉的循行范围,沟通内 外。 ③扩大了阴经及其腧穴的主治范围。
3.特点:
十二经别
① 有具体的循行路线,循行分布具有:
“离、入、出、合”的特点:
从四肢部肘膝以上正经别出——离
入于胸腹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
浅出于体表上行出于头颈部——出
在头颈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合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奇经八脉
十二皮部
经络
十五络
络脉 孙络 浮络
(一) 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和表里关系 4.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1、十二经脉的命名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