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课程学习指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救助》课程学习指南

一、适应对象:社会救助、民政管理、社会保障专业学生

二、总学时:54学时(理论与实训2:1)

三、教材与参考资料

《社会救助概论》廖益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2)

《社会救助》米勇生、李学举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12出版)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赵映诚、王春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06出版)

《社会救助法研究》林莉红、孔繁华法律出版社 (2008-09出版)

《社会救助学》王卫平、郭强群言出版社 (2007-01出版)

《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完善与创新》林闽钢、刘喜堂人民出版社(2012-05出版)

四、教学条件

具备课堂教学资源、课外学习资源和实训实习资源。

五、教学要求

1、课程的基本理念

关心广大的社会困难群体和社会弱势群体,包括老、弱、病、残,鳏、寡、孤、独,以及因遭受自然灾害或下岗失业等原因生活陷入困境的人等社会成员,应基层社会对民政与社会管理人才的需求,应“重专业价值,强实务能力”,努力培养适应基层社会管理需要的、既具有“爱心助人”精神,又具备社会救助实务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2、课程总目标

(1)树立“以人为本”、“爱心助人”的基本思想,具备关心、尊重社会困难、弱势群体,一心一意为社会困难、弱势群体服务的良好的职业道德。

(2)具备职业岗位、基层社会管理所必需的社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具备社会救助各项实务的操作能力。

3、课程分类目标

第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社会救助概念特点、对象、内容、原则、方法、地位和作用。

(2)了解中国社会救助工作的产生发展过程、思想、理论和实践以及发展和变化。

(3)了解传统社会救济存在的缺陷。理解社会救助体系的内涵和体系建设包括的内容;

(4)掌握城市低保对象的确定、标准的测算和低保实施操作程序;

(5)掌握救助的主要内容与范围、资金的筹集与管理方法及救助的操作程序;

(6)掌握基本概念、管理的工作体制。管理的原则和内容以及救助程序;

(7)掌握城市医疗救助的对象内容范围,资金的筹集、管理和救助的实施方法;

(8)掌握城市“三无”人员、“特殊”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的救助内容和方法;

(9)掌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范围和标准。申请与审批程序以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0)掌握五保内容、对象、条件、供养形式、资金渠道及供养服务机构的管理与建设;

(11)掌握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申报程序;

(12)掌握农村特困户、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进城困难农民工的救助方式、内容和方法;

(13)了解我国灾害救助的管理体制。掌握救灾款的使用范围以及计灾、查灾、报灾的基本要求、方式方法和技巧;

(14)了解中国农村贫困的成因,贫困的标准及测定,扶贫开发的经验、措施与途径;

(15)了解慈善救助事业的组织类型和机构,掌握慈善救助的原则和运作;

(16)掌握我国法律援助的对象、范围、申请程序以及援助的基本方式。

第二,过程与方法

课堂教学以知识够用为原则,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鼓励和支

持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

(1)案例式教学。对国家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即相关政策规定、已经推行多年并已具备成功经验的项目,采用成功的案例,分析研究,让学生掌握政策法规和操作过程;

(2)讨论式教学。对一些内容还在研究和探讨中的新项目,国家和政府还没有统一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应由教师向学生展示社会现象或提出问题,学生自行搜集资料,进行课堂讨论,进行研究性、探讨性教学,鼓励创新;

(3)体验式教学:在教学中适当安排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增加学生对社会困难群体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对社会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培养同情心和责任感,提高学生刻苦学习并致力于奉献社会的内在动力。

六、教学内容要求

社会救助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设计,根据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原则,集教学、实训、实习于一体。

(一)教学内容与学习任务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

(三)课程学时建议

《社会救助》课程为4学分,总学时54课时。(其中理论课时36课时,实训课时18课时)

七、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注重综合性实训:在掌握社会救助项目内容,了解政策,法律法规和基本理论和具操作程序以及掌握技术要求规范的基础上。注重项目相关的综合性实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

2、实现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淡化理论课与实训课之间的界限,实现理论与实训的融合。

(二)教学资源

1、教材

本课程使用廖益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会救助概论》(2009年2月第1版)

基本要求:

(1)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

(2)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

(3)突出实用性、加强知识性、注重创新性、强调操作性;

(4)根据课程特点,考虑职业教育性质,适应学生认知水平;

(5)案例选择应紧贴社会实际,与工作实践;

2、教学资源

建立适应本课程需要的电子教案、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内容与方法。

(1)编写电子教案;

(3)建立案例库,并且根据社会救助实际工作的发展变化进行不定期的案例更新;

(4)编写教学大纲、实训实习指导书,制定学习指南和试题库;

(5)努力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乡镇、街道、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实践环境;

(三)教学评价建议

1、突出专业价值:

社会救助的对象是社会困难群体和社会弱势群体,应结合社会救助的专业特点,工作对象的需求,在强调技能训练的同时,突出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培养。将“爱众亲仁”的品德与素质融入到对社会弱势群体、困难群体的关爱中,使学生懂得关爱和尊重每一个人,体现以人为本的专业价值理念。通过实地调查、访贫问苦、设立情景、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充分了解和理解社会困难群体,懂得关爱和尊重社会困难群体,了解作为社会救助人员的责任、义务和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