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对微生物作用的研究_孙延忠

合集下载

真菌抗生素对病原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真菌抗生素对病原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真菌抗生素对病原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研究病原微生物是引发多种传染病的主要原因,由于它们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变异性,传染病的治疗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抵抗力越来越强,抗生素耐药性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医学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真菌抗生素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真菌抗生素对病原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1. 真菌抗生素的分类真菌抗生素由多种真菌生产,经过分离、提纯、结构研究等多个阶段后得到。

真菌抗生素根据其化学结构、药理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许多类别。

目前最为常见的真菌抗生素有多肽类、酮唑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黄酮类等。

2. 真菌抗生素的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真菌抗生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许多研究者关注真菌抗生素的抑菌作用及其生物合成途径。

学者们已经找到了许多真菌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并已成功实现了部分真菌抗生素的合成。

通过这些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真菌抗生素在多种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3. 真菌抗生素抗菌活性研究真菌抗生素在多种病原微生物中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

随着真菌抗生素的发展,人们也对真菌抗生素的抗菌谱和抗菌机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例如,多肽类抗生素具有较窄的抗菌谱,主要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酮唑类抗生素则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具有较广的抗菌谱。

此外,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真菌抗生素在治疗多种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链霉素可以治疗多种感染病;土霉素可以治疗恶性肿瘤,链霉素也能改善肺栓塞等。

随着真菌抗生素的研究不断深入,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真菌抗生素问世,为临床的疾病治疗带来更多希望。

4. 真菌抗生素的应用前景真菌抗生素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随着人类社会多种疾病的增多,真菌抗生素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

相信在未来,人们能够通过真菌抗生素的不断研发,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真菌抗生素在病原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真菌抗生素的研究尚需不断深入,学者们需要探索更为精确、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并注重消除抗菌素使用不当所带来的新的问题,从而确保真菌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安全性、有效性、可持续性。

抗生素作用机理的研究与应用

抗生素作用机理的研究与应用

抗生素作用机理的研究与应用人类在不断地与细菌进行斗争,从抗生素的出现到抗微生物药品的应用,一切都是为了让生活更加舒适。

然而,很多人都很少了解到抗生素的作用机理,其实它的研究与应用一直都是一个实验室的热点话题。

接下来,本文将针对抗生素作用机理的研究与应用做一些简要的探讨。

什么是抗生素?抗生素是指具有抗菌能力的化学物质。

它源自于自然界中某些类型的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自上世纪40年代抗生素问世以来,它已成为治疗细菌性感染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医疗、养殖等领域。

抗生素如何杀死细菌?抗生素主要杀死细菌有以下3种途径:1.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细菌和真菌都有细胞壁,细菌的细胞壁更厚,更坚硬,也更容易受到攻击。

靠损害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或稳定性,抗生素可以杀死细菌。

例如,青霉素可以与细菌细胞壁合成的肽链交叉,使细胞壁的合成停止。

这些细胞壁缺陷的细菌会迅速破灭。

2. 干扰细菌细胞膜的结构细菌的细胞膜是一层蛋白质和脂质的双层膜,它负责维持细胞的完整性,发挥细胞在环境中的调节功能。

一些抗生素可以在细菌的细胞膜上形成孔隙,使某些物质进入细胞,并破坏细胞膜的健康状态,从而干扰细菌的各种代谢和功能。

这类抗生素还可以通过相互作用,引起细菌膜的液晶相变,导致细菌死亡。

其中,青蒿素等抗疟疾药物就是通过干扰寄生菌细胞膜的结构而控制疟原虫的繁殖,迅速清除寄生虫而引起临床治愈的。

3. 干扰细菌的核酸合成和功能细菌和人类一样,都是有DNA和RNA控制基因表达的。

抗生素可以作用于DNA和RNA的合成或功能,使细菌不能正常地进行代谢生长,从而死亡。

例如,利福平、四环素等抗生素可与启动因子和核糖体等抗菌蛋白结合,干扰细菌的蛋白质合成。

磺胺链药物则可以亲和主动合成的二氢叶酸,从而干扰细菌的嘌呤和嘧啶的生物合成。

抗生素的作用机理是影响微生物的生物学过程,从而控制其生长发展,最终实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抗生素的研究中,一直都是基于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抗生素的作用机理,通过发掘、筛选、改进抗菌物质来开发新型的抗生素。

抗生素耐药性的微生物机制研究

抗生素耐药性的微生物机制研究

抗生素耐药性的微生物机制研究近年来,抗生素耐药性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严重问题。

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的出现,给人类的健康和医疗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对于抗生素耐药性的微生物机制的研究迫在眉睫。

一、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在深入研究抗生素耐药性的微生物机制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抗生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蛋白质合成抑制剂:这类抗生素可抑制微生物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从而阻碍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2. 细胞壁合成抑制剂:这类抗生素能干扰微生物细胞壁的合成与稳定状态,导致微生物失去细胞壁的保护作用,引起其死亡。

3. 核酸酶、转录酶抑制剂:这类抗生素可以阻碍微生物细胞内DNA或RNA的合成与复制,因此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二、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1. 靶标位点的突变:微生物通过突变或改变靶标位点的结构,使得抗生素无法结合到靶标位点上,从而失去抗生素的作用。

2. 抗药基因的存在:微生物往往会携带一些抗药基因,这些基因能够产生特定的酶,使得抗生素失去活性。

3. 细胞外排放机制:某些微生物通过细胞外排放抗生素,降低抗生素在细胞内的浓度,从而避免了抗生素的杀菌作用。

4. 修饰酶的存在:微生物可能会产生修饰酶,这些酶能够改变抗生素的结构,使其失去杀菌的功能。

5. 多药耐药泵的存在:一些微生物会表达多药耐药泵,这种泵可以将抗生素从细胞内快速地泵出,从而降低抗生素对细胞的杀伤效果。

三、抗生素耐药性的克服策略面对严峻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寻找克服耐药性的策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克服策略:1. 开发新的抗生素:通过针对新的靶标位点或者设计新的抗生素药物,可以有效应对目前耐药性问题。

2. 抑制耐药基因的表达:研究人员还可以通过转录因子、抗药基因的沉默等方法,抑制耐药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抗生素的疗效。

3. 组合治疗:合理选用多个抗生素进行组合治疗,可以提高抗生素的杀菌效果,减缓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产生。

2010抗真菌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2010抗真菌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何鑫1,杜洁1,齐璐2,梁磊1,殷博3*(1.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2.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066004;3.黑龙江省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10)摘要 综述了抗真菌类抗生素的种类、作用机制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 抗生素;作用机制;抗真菌中图分类号 S482.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0)30-16720-04Research Progress in Antifungal An ti biotics HE Xin et al (Ch i na Environ menta lM anage ment Co llege ,Q i nhuangdao ,H ebe i 066004)Abstract The spec i es ,action m echanis m ,devel op ment pros pect o f antif ungal anti b i oti cs were su mmarized .K ey words A nti b i oti cs ;A ction m echan i s m ;Anti f ungus作者简介 何鑫(1980-),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助教,从事环境微生物研究。

*通讯作者,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环境生物学研究,E m ai:l yi nbo_12450671@qq .co m 。

收稿日期 2010 06 08抗生素(anti b i otics)是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或由其他方法获得的)有机代谢产物,它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他种生物功能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1]。

专门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一类抗生素称为农用抗生素。

由于在防治植物真菌病害工作中长期依靠化学农药,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病原菌对化学药剂的抗药性直线上升[2],迫使农药的施用量和频度增加,造成了化学农药应用的恶性循环。

微生物学中的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微生物学中的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微生物学中的抗生素耐药性研究抗生素是一类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它们对人类健康和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细菌逐渐产生了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给治疗感染性疾病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学中的抗生素耐药性研究,以及对抗生素耐药性的防治措施。

一、抗生素耐药性的原因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细菌的遗传变异是导致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细菌的遗传材料能够发生突变或转移,使其能够抵抗抗生素的作用。

此外,细菌还能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将耐药基因传递给其他细菌,从而迅速传播抗生素耐药性。

另一方面,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也是导致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为了治疗患者往往会大量使用抗生素,而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会导致细菌对抗生素产生适应性,进而形成耐药性。

二、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抗生素耐药性,微生物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抗生素耐药性研究方法。

1.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这是一种常见的方法,用于评估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通过在培养基上培养细菌,并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可以确定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程度。

2. 基因测序技术: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深入研究抗生素耐药性的基因机制。

通过对细菌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可以揭示细菌获得抗生素耐药性的遗传基础。

3. 耐药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将可能与抗生素耐药性有关的基因从细菌中克隆出来,并在其他细菌中表达,从而验证这些基因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

三、抗生素耐药性的防治措施为了解决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 合理使用抗生素:医生在处方抗生素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用药,并遵循抗生素的使用指南。

同时,患者也要按照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不可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2. 加强监管和管理:政府和卫生部门应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监管和管理,严禁非法销售、买卖和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抗生素是一类能够对抗细菌感染的药物,它们通过作用于微生物的细胞结构或功能,从而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对微生物有着明显的影响。

本文将从抗生素的历史、分类及作用机制等方面来探讨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一、抗生素的历史与分类抗生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亚历山大·弗莱明偶然间发现了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揭开了抗生素的先河。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从自然界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抗生素,如链霉菌素、四环素等。

根据抗生素的来源及化学结构,抗生素可以被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如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等。

二、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与它们的作用机制密切相关。

不同类别的抗生素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作用。

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例,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这类抗生素能够与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酶结合,阻断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进而导致细菌细胞壁的破裂和死亡。

三、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1. 杀菌作用抗生素的主要作用就是杀菌,通过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或导致微生物死亡,达到治疗感染的目的。

一些广谱抗生素如头孢菌素,可以杀死多种细菌,对于临床上各种感染起到重要的治疗作用。

2. 抗生素抵抗抗生素的滥用和不恰当使用导致微生物逐渐产生抗药性。

这是由于抗生素作用于细菌生长的关键环节,在一段时间内细菌经过基因突变或者水平基因转移获得了耐药基因,降低了抗生素对其的敏感性。

3. 选择副作用抗生素对人体的选择性也对微生物产生了影响。

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抗生素往往不仅杀死致病菌,也会杀死一些有益菌。

例如,广谱抗生素会导致人体肠道菌群失衡,降低免疫力,容易引起其他感染。

4. 研究进展与创新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微生物的抗药性问题,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新的抗生素或抗菌药物。

研究者们通过改变抗生素的结构,合成新的化合物,或者深入理解微生物的抗药机制,以开发新的药物来对抗微生物感染。

微生物的抗药性与抗生素

微生物的抗药性与抗生素

微生物的抗药性与抗生素
单击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摘要 微生物抗药性是目前所面对的最大的公共健康威胁之一,造成细菌抗药性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对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微生物的抗药性与抗生素的研究与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01
关键词 微生物 抗药性 抗生素
02
在最近几年全世界范围内,由于抗药型微生物的增加,已经使某些人和动物传染病的治疗变得越来越困难,对人类的健康已经造成威胁,导致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就是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为此,9月16日已被美国微生物协会定为“全球抗生素抗药性日”。
2
另外,抗菌药物滥用也是医药费用高的原因之一。
3
三、微生物抗药性的现状
三、微生物抗药性的现状
2、我国抗茵药物应用现状 我国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现象较为普遍,主要表现为过度使用。我国门诊处方含抗菌药物比率高达30 以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70 ,其中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和联合使用2种以上抗菌药物者占50 以上,远远高于国际上平均30 的水平.夕 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高、时间长。
一、抗生素及其作用机制
面对能够杀死微生物的抗生素,微生物当然不能够坐以待毙,而是对它们产生了抗性。
微生物耐药的机制比较复杂,主要有:
02
产生药物失活酶,如b内酰胺酶可使b内酰胺类抗生素失效; 如氨基糖苷修饰酶可使氨基糖苷类失效;
靶部位发生改变,如细菌PBPs改变使β-内酰胺类耐药;S12蛋白改变使链霉素耐药;
加强监控,掌握致病菌变化以及耐药情况, 及时反馈临床;
实施以教育为基础的抗微物药物管理计划,包括及时提供信息与建议;
坚决制止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滥用,应做到及时、准确诊断,正确选用抗菌药,选择最佳给药途径,使用适当剂量,决定最佳间隔时间,确定适宜疗程。

抗生素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抗生素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抗生素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抗生素是20世纪最重要的药物之一,它的问世推动了人类医疗卫生的飞跃。

但同时,抗生素的普及也加速了微生物的演化进程,形成了众所周知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

抗生素与微生物之间形成了一种十分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为了更好地应对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加强对抗生素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简单地说,抗生素通过干扰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来发挥抗菌作用。

而微生物则通过多种途径来抵抗抗生素的侵害。

这些途径包括改变细胞膜结构、降低药物渗透率、改变药物的靶点、产生降解酶等等。

微生物的这些抵抗机制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形成一种“抗性基因”网,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往往受到微生物的敏感性和抗性状态的影响。

传统的抗生素敏感性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微生物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来评估微生物的敏感性和抵抗情况。

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但是受到微生物多样性、环境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干扰。

同时,这种方法也无法准确反映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和稳定性。

近年来,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抗生素敏感性检测方法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些方法包括PCR、DNA芯片、基因测序等,可以直接检测与微生物抵抗有关的基因和表达情况。

相对于传统的培养法,这些方法具有可靠性高、敏感性好、速度快等优势,可以有效地评估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和抗性状态。

除了对抗生素抵抗机制和敏感性的研究外,近年来还有很多科学家致力于探究微生物内部的相互作用关系和群体行为。

微生物之间不仅可以相互竞争、合作,而且还可以进行基因水平上的水平转移和重组。

这种群体性基因转移的现象被称为“水平基因转移”,是微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机制之一。

水平基因转移可以使得微生物更快速和适应性地改变自己的生理活动,同时也可以向其他微生物传递有益的适应性信息。

这些活动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探索新型抗生素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抗生素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抗菌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生物学意义

抗菌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生物学意义

抗菌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生物学意义自从抗生素被发现以来,它们已成为医学领域里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抗生素有效地控制着人类和动物的疾病,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对环境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抗菌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生物学意义。

1. 抗菌素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物学中最多样化和最重要的生物,能够影响有机物质的降解、循环和生物转化。

抗菌素的大规模使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直接影响:抗生素会残留在土壤中,对土壤微生物生长和群落的构成产生直接影响。

不同的抗生素有不同的残留期,例如卡那霉素可在土壤中残留数周至数月。

这种直接影响可能会导致某些微生物消失或死亡,从而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间接影响: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也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共生关系。

例如,对某些细菌种类进行种植时,需要使用化肥,而抗生素的使用将可能破坏土壤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这种间接影响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2. 抗菌素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生物学意义抗菌素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可能对生物多样性、土壤质量、农业和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生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是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

抗菌素的不当使用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物种丧失和生态不平衡。

因为不同类型的土壤微生物在生物转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所以物种丧失可能导致多种生态问题。

土壤质量:土壤微生物对土壤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抗生素的残留可能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从而对土壤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当土壤质量下降时,种植农作物和其他生物的条件也会受到限制。

农业: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而土壤微生物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极为重要。

抗生素可能影响褐色土和黑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

这可能导致植物的生长受到限制,并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

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是土壤和生态系统的基础。

微生物抗生素抗性的研究与防控

微生物抗生素抗性的研究与防控

微生物抗生素抗性的研究与防控抗生素在医学和兽医领域的使用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抵抗性也在不断增强。

这种抗生素抗性的问题对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对微生物抗生素抗性的研究和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抗生素抗性的研究进展以及如何有效防控该问题。

第一部分:微生物抗生素抗性的背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抗生素在医疗和兽医领域的广泛使用使得许多细菌逐渐产生了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形成了抗生素抗性。

抗生素抗性的发展源自于细菌的自然进化和基因变异。

这些变异可能是细菌自身产生的,也可能是细菌之间的基因交换导致的。

此外,滥用和不正确使用抗生素也是导致微生物抗生素抗性加剧的重要原因。

第二部分:微生物抗生素抗性的研究进展为了更好地理解微生物抗生素抗性的机制,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他们发现,抗生素抗性主要是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传递来实现的。

基因突变是指细菌的基因发生突变,使其获得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

而基因传递则是指细菌之间通过水平基因转移,传递抗生素抵抗基因的能力。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微生物抗生素抗性机制和制定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微生物抗生素抗性的防控策略为了有效防控微生物抗生素抗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是预防抗生素抗性的关键。

医生和兽医应该在必要的情况下合理开具抗生素处方,避免滥用或过度使用抗生素。

2. 促进公众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于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和风险的认知,引导大众形成正确的用药观念。

3. 发展新型抗菌药物:随着抗生素抗性问题的日益严重,我们需要不断开发新的抗菌药物来应对多重耐药细菌的威胁。

4. 加强监测和报告机制:建立全面有效的监测和报告系统,迅速发现和应对抗生素抗性的突发事件,避免其扩散和传播。

第四部分:未来的挑战与展望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微生物抗生素抗性问题仍然是一个持续存在的挑战。

微生物与抗生素耐药性的关联研究

微生物与抗生素耐药性的关联研究

微生物与抗生素耐药性的关联研究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微生物与抗生素耐药性的关联备受关注。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微生物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这给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带来了巨大挑战。

深入研究微生物与抗生素耐药性之间的关系对于制定合适的抗菌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与抗生素耐药性之间的关联以及相关研究进展。

1. 微生物的耐药性发展趋势微生物的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

这种耐药性的发展趋势是通过多种机制实现的,包括基因突变和水平基因传递等。

微生物具备适应环境压力的能力,可以通过适应性进化来逃避抗生素的杀伤作用。

这就导致在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微生物会逐渐产生耐药性,从而削弱了抗生素的治疗效果。

2. 微生物与抗生素耐药性的关联机制微生物与抗生素耐药性之间的关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

其中,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和微生物的生理特点是两个主要方面。

抗生素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DNA和RNA的合成以及蛋白质合成等方式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然而,微生物可以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改变细胞壁结构以及产生特定的酶等方式来绕过抗生素的作用,从而产生耐药性。

3. 微生物与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进展为了更好地理解微生物与抗生素耐药性之间的关联,许多研究团队进行了相关研究。

他们通过分析微生物的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等信息,寻找与抗生素耐药性相关的基因和调控网络。

此外,一些研究还利用启动子工程、筛选活性分子和靶向特定基因等方法,尝试开发新的抗菌治疗策略。

这些研究的成果为抗生素耐药性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4. 应对微生物与抗生素耐药性的挑战面对微生物与抗生素耐药性的挑战,制定合适的应对策略至关重要。

首先,正确使用抗生素,避免过度或滥用抗生素,减少微生物产生耐药性的机会。

其次,加强监测和研究,及时发现和评估耐药性的发展趋势,为制定更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此外,积极推动新的抗菌治疗策略的研发和应用,包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开发新型抗生素和探索替代疗法等。

新研究发现有些抗生素可“暴力”杀死耐药菌等2则

新研究发现有些抗生素可“暴力”杀死耐药菌等2则
行动亚洲邀请国际专家推动中国动物福利型 全科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培养
近日,行动亚洲与兽医关怀无国界联合邀请国际兽 医专家和动物护理专家在 2 月 23 日至 25 日中国杭州举 办“与世界同步”兽医伴侣动物福利与技术交流研习会。 大会特邀国际兽医眼科协会会长大卫·马格斯先生 (Dr. David Maggs)、墨尔本大学兽医教授王友爱医生 (Dr. Elaine Ong)、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兽医教授丽奈 尔·江森女士 (Dr. Lynelle Johnson),一同为推动中国 动物福利型全科医生培养而努力。
科研
新研究发现有些抗生素可“暴力”杀死耐药菌
新华社 2 月 12 日讯,全球正面临日益严重的细菌 耐药性问题。一项发表在英国《科学报告》上的新研究 显示,抗生素如果有足够的作用力穿透细菌细胞,就仍 可杀死耐药性细菌,这一发现有助未来开发出更有效的 抗生素。
抗生素一般指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抗 生素耐药性主要指细菌对治疗它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并演化为耐药菌。这些耐药菌可能感染人类和动物,从 而变得更难治疗。

等 20 种抗生素类兽药的许可。新规定自 2017 年 2 月 24 号实施。
本次撤销的许可为 18 种新兽药申请许可(NADAs), 以及 2 种简式新兽药申请许可(ANADAs)。20 种兽药 均为人畜共用抗生素。
新条例的发布与 FDA 兽药中心一直倡导的合理使 用抗生素的原则一脉相承。
由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研究人员领衔的研究团队利用 高灵敏度仪器深入分析了不同抗生素与耐药和非耐药性 细菌“对垒”的状况。发现抗生素就像“钥匙”,能打开 细菌细胞表面的“锁”并施加作用力,然而细菌一旦产 生耐药性,就等于换了一把“锁”,原本有效的抗生素就 不好用了。但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仍有部分抗生素拥

研究报告研究新型抗生素对耐药菌的抑制效果

研究报告研究新型抗生素对耐药菌的抑制效果

研究报告研究新型抗生素对耐药菌的抑制效果研究报告:新型抗生素对耐药菌的抑制效果简介:耐药菌的出现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全球性的问题,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尝试开发新型抗生素来对抗耐药菌。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新型抗生素对耐药菌的抑制效果,并提供有关抗生素在抵抗耐药菌中的潜在应用前景。

新型抗生素的研发与应用:过去几十年,大量的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然而,由于滥用和错误使用,耐药菌的出现越来越严重。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开始研发新型抗生素,以期能够有效抑制耐药菌的增长。

新型抗生素相较于传统抗生素,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更强的活性,能够针对耐药菌表现出卓越的抗菌能力。

此外,新型抗生素可能有助于拓宽现有抗生素的作用领域,为预防和治疗耐药菌感染提供更多选择。

对耐药菌的抑制效果:新型抗生素在对耐药菌的抑制效果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通过对多种耐药菌进行体外和体内试验,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抗生素能够有效地阻断耐药菌的生长和繁殖。

与传统抗生素相比,新型抗生素在耐药菌中显示出更低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这意味着更低的抗生素用量即可达到相同的抑菌效果。

此外,新型抗生素对多重耐药菌也表现出潜力。

机理解析:新型抗生素的抗菌机制与传统抗生素有所不同。

传统抗生素通过干扰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关键生物过程,如细胞壁合成和蛋白质合成等,来杀灭或抑制菌群。

而新型抗生素则通过与耐药菌特定的分子靶点相互作用,干扰其代谢和生存等关键过程。

此外,新型抗生素还可以通过增强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来对抗耐药菌。

抗生素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提高抗菌效果,并减少治疗过程中对抗生素的依赖。

应用前景:新型抗生素的研发为应对耐药菌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些抗生素有望成为未来耐药菌感染治疗的重要工具。

在临床实践中,新型抗生素可能用于治疗各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并为感染控制提供有效保障。

此外,新型抗生素的发现也为抗生素联合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抗病原菌药物死致病菌治疗感染病

抗病原菌药物死致病菌治疗感染病

抗病原菌药物死致病菌治疗感染病抗病原菌药物:歼灭致病菌,治愈感染病感染病是人类面临的一种重要健康问题。

致病菌通过侵入人体并繁殖,引发各类传染病。

为了治疗感染病,科学家们研发了众多抗病原菌药物,以歼灭致病菌,恢复人体健康。

一、抗生素的发现与应用自从上世纪20年代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抗生素成为治疗感染病的重要工具。

抗生素通过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达到治疗感染病的效果。

青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的应用,使得严重感染病的死亡率大幅下降,拯救了无数生命。

二、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抗生素有许多不同的作用机制,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通过对细菌细胞壁的破坏和蛋白质合成的抑制来抑制致病菌的生长。

通过针对特定靶点的作用,抗生素能够选择性地杀死致病菌,而对人体自身细胞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三、抗病原菌药物的分类除了传统的抗生素,近年来科学家们还开发了一系列新型抗病原菌药物。

根据其作用机制和结构特点,抗病原菌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化学合成类药物:如硫胺素、磺胺类药物等,通过影响致病菌的代谢途径,达到抑制其生长的效果。

2.抗菌肽类药物:如人体天然产生的抗菌肽,具有广谱抗菌活性,能杀死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在内的各类病原体。

3.抗生素类药物:包括青霉素、链霉素等广泛应用的抗生素,以及针对特定细菌的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

4.免疫类药物:如抗体药物,在人体免疫系统对抗致病菌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增强机体抵抗力。

五、合理使用抗病原菌药物的重要性尽管抗病原菌药物在治疗感染病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过度和不合理的使用会导致多种问题。

抗生素滥用和滥用致使一些致病菌产生耐药性,使传统抗生素对感染病的治疗效果减弱甚至完全无效。

为了保护抗生素的有效性,合理使用药物是非常关键的。

六、抗病原菌药物的未来发展趋势为了克服抗生素滥用带来的抗药性问题,科学家们正致力于研发新型的抗病原菌药物。

其中包括探索天然产物、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开发免疫疗法等。

抗生素开发和病原微生物的药物耐受性研究

抗生素开发和病原微生物的药物耐受性研究

抗生素开发和病原微生物的药物耐受性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各种传染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也随之增加。

而抗生素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发明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抗生素的发现与开发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有效地解决了许多疾病的治疗问题。

但是,随着抗生素使用的普及和滥用,人们逐渐发现病原微生物会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这对人类健康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威胁。

一、抗生素开发的历史抗生素的发现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当时荚膜菌素被发现可以杀灭病原菌,自此之后,不同种类、用途不同的抗生素陆续问世,并被广泛应用。

其间最为著名的包括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大环内酯等。

抗生素在医学上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这一类药物不仅可以治疗感染病,还可以预防感染病的发生。

抗生素的应用大大降低了世界各地的感染病发生率和死亡率。

二、药物耐受性的产生与影响然而,随着抗生素使用的广泛,人们不断发现病原菌会逐渐形成对抗生素的抵抗力,这就是所谓的药物耐受性。

药物耐受性的产生与传统的遗传突变、基因转移等因素相关,这使得病原菌可以在特定环境下生存并繁殖,从而形成逐或多药物耐受性,不断演化和进化,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可估量的危害。

这种情况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严峻。

药物耐药性的加剧对于公众健康和医学界都是极大的挑战。

耐受性使得治疗变得更加困难,特别是在病人身体较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医生不得不采用高剂量或联合用药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往往涉及到更多的副作用和风险。

此外,药物耐受性也将危及公共卫生。

随着多种单药耐药性迅速扩散,医生面临的局面将日益严峻,这也暴露了人类目前缺乏对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的了解。

三、抗生素开发的现状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全球医学界纷纷投入了大量的研究资金和人力物力,积极进行抗生素的开发和改进。

目前,抗生素的开发工作已经成为每个国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并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尽管抗生素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抗生素的开发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抗生素使用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

抗生素使用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

抗生素使用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在现代医学中,抗生素无疑是对抗细菌感染的有力武器。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其对微生物群落产生的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

微生物群落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生态系统,其中包含了无数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生态平衡。

而抗生素的介入,就像是在这个平衡的生态系统中投入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或杀灭细菌的生长来治疗感染。

然而,这种针对性的攻击并非完全精准,它在消灭致病菌的同时,也可能会对体内的有益菌产生影响。

就好比在一场战争中,虽然主要目标是敌军,但难免会有误伤友军的情况发生。

首先,抗生素的使用可能导致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下降。

微生物群落就像一个丰富多样的热带雨林,每种微生物都有其独特的角色和功能。

当抗生素大量使用时,那些对其敏感的微生物种类会受到抑制或消灭,从而使整个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这就好比森林中的某些树种大量减少,会影响整个森林的生态稳定性。

其次,抗生素可能会改变微生物群落的结构。

原本在群落中处于平衡状态的各种微生物,由于抗生素的作用,其比例会发生变化。

例如,某些原本数量较少的耐药菌可能会趁机大量繁殖,占据优势地位。

这就像是草原上的食草动物数量减少,导致食肉动物的食物来源减少,从而影响整个食物链的结构。

再者,抗生素还可能影响微生物群落的功能。

微生物群落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如营养物质的代谢、免疫系统的调节等。

当群落受到抗生素的干扰时,这些功能可能会受到损害。

比如,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对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维生素的合成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其功能受到影响,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等问题。

抗生素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个体内部,还可能在群体层面产生传播效应。

在医疗环境中,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可能会促进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当一个人使用抗生素后,体内的耐药菌可能会通过接触传播给其他人,从而在人群中扩散。

这种耐药菌的传播增加了治疗感染的难度,也对公共卫生构成了威胁。

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机制的研究及应用

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机制的研究及应用

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机制的研究及应用近年来,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对于抗生素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而抗生素的抑制细菌生长机制则是研究的核心之一。

抗生素的抑制细菌生长机制细菌的生长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DNA合成、酶的合成、蛋白质的合成、细胞壁合成等。

而抗生素的抑制细菌生长机制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1. 干扰细胞壁的合成细菌的细胞壁是由多糖(Beta-1,4-N-acetylmuramic acid)和聚肽(Beta-1,4-N-acetylglucosamine)组成的。

而某些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则会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长。

它们可以结合细菌的Peptidoglycans,并抑制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s (PBPs)的活性,从而破环或干扰了细菌细胞壁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细菌抗性下降,细菌溶解。

2.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是细菌必不可少的部分,许多抗生素都可以通过与细菌翻译发生的过程相互作用,抑制其正常合成。

例如,肽链接酶作为接受器,抑制细胞核糖体80S与膜上的核蛋白合成;氯霉素和枣仁灵可以干扰细菌核糖体的功能,从而抑制细菌或甚至胞质内的蛋白质合成。

3. 干扰核酸的合成利福平、甲氧西林、头孢菌素等一些抗生素则可以抑制细菌对核苷酸的生长和合成,通过干扰其DNA/RNA摄取和制造以及酶的活性而实现对于细菌的抑制。

4. 干扰能量的合成抗生素可以通过干扰细胞膜上的呼吸链而抑制菌细菌细胞中ATP的生成。

如青霉素类和四环素类等抑制膜嵴的合成、引起离子流失。

其他如磺胺和卡马西平等抑制DNA合成、干扰核糖体等则影响ATP的生成和氧化磷酸化等能量代谢过程。

应用抗生素已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医学发现之一,它们对人类的药物治疗和医学卫生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为它们的特点是可以杀死局部区域内所有的病原微生物或抑制其繁殖。

由于抗生素的物理化学特性等因素各不相同,根据细菌的感受本身形态和药物的特征等,抗生素主要分为吸收杀菌素和来丙奴激素。

抗生素在微生物群落中的作用和效果

抗生素在微生物群落中的作用和效果

抗生素在微生物群落中的作用和效果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而在医疗卫生领域中,抗生素作为一种常见的药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常见的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胃肠道问题等,许多时候都是因为身体内部的微生物群落失衡而引起的。

而抗生素的作用就是能够去除身体内的细菌,让身体内微生物的平衡得到恢复。

正如抗生素治疗常见病的有效性受到广泛认可,它在微生物群落中的作用和效果也受到了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

抗生素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可以用来治疗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菌感染,例如呼吸道、泌尿道和肠胃等部位发生的感染。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微生物群落中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也正逐渐被揭示。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身体内的微生物群落是一个生态系统,由许多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组成。

这些微生物之间往往是相互协调共生的,并且在正常情况下存在一定的平衡状态。

在这个平衡状态中,许多有益微生物可以帮助我们消化食物、保持身体免疫等等。

而当微生物群落失衡时,很容易出现感染等问题。

因此,抗生素是对几乎所有类型细菌感染都有效的一种药物,所以我们也很容易喜欢依赖于它。

但是,抗生素在杀死细菌的同时也往往破坏了我们身体内的有益微生物。

这种现象称之为抗生素干扰。

抗生素可以杀死不但是细菌,还会杀死很多我们身体正常的细菌,如膳食菌群,会影响我们身体营养的吸收以及身体的免疫力等等。

一些最近的研究表明,抗生素的干扰可能导致各种长期的生物学效应。

这些效应包括:增加某些疾病的发病风险,如慢性肠炎、肠道肿瘤等;影响原始人类生态系统健康;影响种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导致对抗生素产生耐受性的细菌出现。

正是有这些负面影响,让科学家们开始积极研究抗生素在微生物群落中的作用,以期在保证有效性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抗生素对人体微生物的干扰。

其中,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向是寻找一种新的、更加有针对性的抗生素。

有针对性的抗生素是指只能杀死感染细菌的那些药物,而不会杀死身体内有益的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耐药性与抗生素研究

病原微生物耐药性与抗生素研究

病原微生物耐药性与抗生素研究近年来,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世界范围内关注的焦点。

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医疗、畜牧业和农业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类的健康状况。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滥用,病原微生物逐渐产生耐药性,使得抗生素疗效降低,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一、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原因1.1 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不当是导致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出现和扩散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临床医疗中,一些医生会过度开具抗生素处方,患者们也常常自行购买抗生素进行治疗,甚至用于预防。

此外,在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中,为了促进动物生长和控制疾病,抗生素被大量使用,导致病原微生物长期接触到抗生素,进而产生耐药性。

1.2 抗生素质量和剂量不合标准有些地区存在抗生素市场监管不力的问题,导致市场上出售的抗生素存在质量问题,如药物浓度低、成分不纯等。

而一些患者也存在用量不合理的问题,使用剂量过小或过大,未能达到有效治疗水平,反而刺激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发展。

1.3 抗生素开发滞后与病原微生物相比,新型抗生素的研发速度相对较慢。

在目前的抗生素体系中,有一部分抗生素已经存在多年,病原微生物逐渐产生耐药性,对这些抗生素的疗效降低。

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及其市场推广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这也使得抗生素开发滞后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二、抗生素研究现状2.1 抗生素发现与开发为了解决病原微生物耐药性问题,科学家们正在开展抗生素的发现与开发研究。

他们通过对天然抗生素的筛查、化学合成和修饰,试图获得新型抗生素或对已有抗生素进行改进,提高药物疗效和抗菌活性。

同时,也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工程和改造等,开发出抗生素生产菌株和生产工艺,有效提高抗生素的生产效率。

2.2 检测耐药性和抗生素敏感性耐药性检测是抗生素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家们通过开展细菌分离和鉴定,利用药敏试验方法,测定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水平,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和支持。

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陈燕飞
【期刊名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5)001
【摘要】不同抗生素对不同病原菌的作用不同,了解某一抗生素范围的试验,叫抗菌谱试验.实验利用滤纸条法测定青霉素的抗菌谱,即可判断青霉素对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影响,初步判断其抗菌谱.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是不同的,如青霉素只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抗菌作用,故青霉素属窄谱抗生素.
【总页数】3页(P122-124)
【作者】陈燕飞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生物系,山西,太原,0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3
【相关文献】
1.酿酒酵母培养物替代抗生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及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J], 杨东吉; 张静静; 朱随亮; 杜晨红; 刘倩; 梁振贤; 王逢久; 谭静; 王志祥
2.光照对畜禽粪便中抗生素降解和微生物的影响 [J], 林辉;马军伟;孙万春;俞巧钢;叶静;虞轶俊
3.病原微生物检测联合药敏试验结果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影响[J], 苏真娟
4.病原微生物检测联合药敏试验结果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影响
[J], 苏真娟
5.美国:研究抗生素对苹果叶片微生物的影响 [J], 童彤(摘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 述·抗生素对微生物作用的研究*孙延忠1,2,曾洪梅1**,李国庆2(1.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094;2.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湖北武汉 430070)摘 要 抗生素能干扰微生物细胞新陈代谢的某个或几个环节(包括代谢物或酶系统),使它不能以正常的代谢途径维持和延续生命活动。

分别从抗生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影响细胞膜功能、抑制蛋白质合成、影响能量代谢、干扰核酸合成5方面综述了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

关键词 抗生素;微生物中图分类号 Q93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7021(2003)03-0044-04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内,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或由其它方法获得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1]。

自从青霉素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人们就开始探索抗生素是怎样作用于微生物的。

研究表明,有的抗生素能阻断能量供应系统;有的能干扰微生物代谢中间物的合成或聚合过程,引起微生物形态结构的变化,改变遗传信息,从而产生抑制作用。

根据抗生素干扰代谢过程的不同,可将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分为5大类型[1,2]:①抑制细胞壁合成;②影响细胞膜功能;③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④作用于能量代谢系统;⑤干扰核酸合成。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综述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

1 干扰细胞壁的合成 细胞壁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微生物免受周围环境的机械损伤和渗透压改变的影响。

抗生素能抑制微生物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胞壁变薄或失去完整性,造成细胞膜暴露,最后由于渗透压差导致原生质渗漏[1]。

这类抗生素主要引起细菌溶菌及真菌菌丝芽管和菌丝尖端出现膨大。

青霉素(Peni-cillin)、多氧霉素(Polyo xin)和尼可霉素(Nikkomycin)等是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它们都能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对细胞壁的抑制作用是发生在细胞壁合成后期的转肽过程,主要是抑制肽聚糖复合物的交叉连接,使坚韧的细胞壁无法合成[3](图1)。

Park观察到被青霉素抑制的葡萄球菌累积了尿核苷,并能引起细菌形态结构的变化,提出青霉素是细菌细胞壁合成的特异抑制剂的观点[3]。

细菌细胞膜上存在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PBP),该蛋白具有转肽酶和羧肽酶活性,能与青霉素特异性结合而使酶失活,使转肽酶不能催化肽聚糖链间的交联,从而抑制细胞壁的合成[4],结果无壁的细胞在膨压作用下破裂死亡,即出现溶菌现象。

青霉素的作用并不限于转肽酶,它对某些细菌的D-丙氨酸羧肽酶以及其它酶也有抑制作用[5]。

与青霉素作用类似的还有头孢菌素C类[4](Cephalosporin C),万古霉素(Van-comycin)[6]等。

图1 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多氧霉素D(Poly oxin D)是作用于真菌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图2)。

多氧霉素是由可可链霉菌(Streptomyces cacaoi)产生的一组嘧啶核苷类抗生素,对病原真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高浓度的多氧霉素D能抑制敏感真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低浓度的多氧霉素D虽不能抑制分生孢子萌发,但能引起分生孢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出现膨大,从而抑制菌丝的进一步生长。

实验结果表明,多氧霉素D抑制14C-葡萄糖胺掺入粗糙脉孢菌的几收稿日期:2002-07-18作者简介:孙延忠 男,硕士研究生。

现从事农用抗生素作用机制的研究。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96-C01-02-02);北京市科技合同项目(H0120100010119)资助 **通讯作者44微生物学杂志2003年5月第23卷第3期 J O URNAL OF M IC R OBIOLOGY M ay2003Vol.23No.3丁质从而抑制细胞壁的合成[7]。

Hori 报道多氧霉素D 与几丁质合成酶的底物UDP -N -乙酰葡萄糖胺的分子结构相似,是几丁质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能竞争性地和几丁质合成酶结合,抑制该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真菌细胞壁的合成,造成菌丝顶端膨大,不能生长而死亡[7,8]。

图2 多氧霉素D 和尼可霉素抑制几丁质的合成2 干扰细胞膜功能 微生物细胞膜是一种半透性膜,是细胞的选择性屏障,主要生理功能是控制细胞内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物质的交换;此外,有些酶和酶系统及核糖体也都定位在细胞膜上。

细胞膜受某些抗生素的影响而遭到破坏时,就会丧失半透性的作用,从而使细胞内的重要代谢物质外渗。

作用于细胞膜的抗生素主要有2种[2]:①破坏细胞膜超微结构,造成细胞内成分流失;②作为特异离子运载体(离子通道)。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类和蛋白质;同时,丝状真菌的细胞膜中还含有麦角甾醇。

多粘菌素B (Polymy xin B )、粘杆菌素(Colistin )等多肽类抗生素分子中的氨基能与细菌细胞膜中脂蛋白的磷酸基相结合,导致细胞膜的脂蛋白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细胞内成分外渗[1]。

多烯类抗生素的结构中有许多共轭双键,如匹马霉素(Pimaricin )、制霉菌素(Nystatin )、两性霉素B (Am photericin B )等,它们能选择性地和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甾醇结合,导致细胞膜渗透性的改变,造成细胞内物质的渗漏,从而起到杀菌作用[9]。

缬安霉素(Valinomycin )、短杆菌肽A (Gramicidin A )等能结合并运载特定的阳离子通过双脂膜,充当膜上的离子载体,影响细胞内外离子的正常交换,导致细胞调节渗透能力的丧失,最终引起细胞死亡。

3 抑制蛋白质合成 蛋白质的合成是细胞生长最基本的活动,它的合成受到抑制,势必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蛋白质的合成分为2个过程:氨基酸结合在tRNA 上;核糖体上的氨基酸聚合反应。

链霉素(Strepto -my cin )、春日霉素(Kasugamy cin )、杀稻瘟菌素S (Blasticidin S )、嘌呤霉素(Puromycin )等都能抑制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但它们的作用点和作用阶段各不相同。

链霉素能不可逆地与细菌核糖体30S 亚基上的一个位点结合,导致A 位点的破坏,抑制氨酰-tRNA 正确定位,尤其是抑制甲硫氨酰-tRNA 结合到A 位点,从而抑制了翻译的起始[10];链霉素也能抑制70S 起始复合体的形成和使甲硫氨酰-tRNA 从70S 起始复合体上脱离[2];链霉素还可以作用于蛋白质合成的终止阶段,抑制已合成蛋白质的释放。

因此,链霉素的作用贯穿于蛋白质合成的整个过程。

过去认为链霉素的活性与它和细菌核糖体30S 亚基上的S12蛋白形成复合物有关,但已经证实链霉素是直接结合在16S rRNA 上的特异碱基上,而S12蛋白只是增加链霉素和16S rRNA 碱基间的亲和力[1]。

春日霉素与链霉素不同,它阻碍30S 起始复合物的合成;而杀稻瘟菌素S 作用于蛋白质合成的最后阶段。

嘌呤霉素是由白黑链霉菌(Streptomyces al -boniger )产生的3′-脱氧嘌呤核苷抗生素,在结构上与氨酰-tRNA 末端氨酰-腺苷酸结构相似(图3)。

嘌呤霉素是革兰氏阳性细菌的强抑制剂,它通过与细菌核糖体A 位点结合,特异性抑制氨酰-tRNA 进入,在肽酰转移酶的作用下,嘌呤霉素的氨基与延伸肽链的末端羧基形成肽键,然后从核糖体上脱落,终止蛋白质的合成[11,12]。

杀稻瘟菌素S 抑制稻瘟病菌(Piricularia oryzae )的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及孢子形成。

Huang 等以稻瘟病菌对数生长中期的无细胞提取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杀稻瘟菌素S 显著抑制14C -氨基酸混合液掺入蛋白质,但不影响氨基酸的活化或氨酰-tRNA 的形成过程,杀稻瘟菌素S 以2个氢键与50S 核糖体亚基以1∶1的分子结合。

Tanaka 后来证明了杀稻瘟菌素S 主要抑制肽基453期 孙延忠等:抗生素对微生物作用的研究 转移酶,从而抑制菌体蛋白质的合成[13](图4)。

图3 嘌呤霉素与氨酰-tRNA3′末端结构图4 杀稻瘟菌素S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4 作用能量代谢系统图5 抗霉素A 抑制呼吸链的电子传递 作用于能量代谢系统的抗生素有抗霉素A (Antimycin A )、寡霉素(Oligomycin )、有效霉素(Validamycin )等。

抗霉素A 是呼吸链电子传递系统的抑制剂,抑制细胞色素b 与细胞色素c 1之间的电子传递(图5)。

同时,抗霉素A 也能抑制电子传递体系放出的自由能形成的高能中间体向ATP 生成过程[13]。

有效霉素对纹枯菌的主要储存糖—海藻糖的酶活性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海藻糖酶能分解海藻糖为葡萄糖,使其能在菌丝体内运输),从而阻止纹枯菌从菌丝基部向顶端输送养分(葡萄糖),从而抑制菌丝体的生长和发育[14]。

5 作用于核酸合成 灰黄霉素(Griseofulvin )能够抑制表皮癣菌等真菌,在低浓度下能引起菌丝螺旋生长。

灰黄霉素能抑制14C -尿嘧啶和胸腺嘧啶掺入核酸,但不影响14C -氨基酸掺入蛋白质,最后证明灰黄霉素干扰真菌细胞DNA 合成,从而抑制真菌生长[15]。

博莱霉素(Bleomycin )能引起肿瘤细胞和细菌DNA 的断裂,选择性地抑制DNA 的合成[16]。

6 结 语 抗生素除了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外,还可以作用于杂草的光合系统和提高植物的抗病性,例如,双丙氨磷(Bialaphos )与谷氨酰氨合成酶结合,干扰氮的代谢,从而抑制叶绿素的光合作用[17];井冈霉素A (Validamycin A )能诱导水稻体内过氧化物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提高水稻的抗病性[18]。

抗生素对微生物作用的研究,在离体条件下,过去往往以传统的生化、生理学及形态学方法为基础,选取合适的生物体系,并注意有机体的敏感性、培养的难易性和分子遗传学的适用性等。

随着技术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也逐渐应用到这一领域,结合抗生素引起微生物形态及超微结构变化的分析,有利于更准确详尽地描述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同时也可能发现新的作用靶点。

不同种类的抗生素,作用于不同的靶点,以不同方式抑制或杀灭真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

研究抗生素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有助于搞清抗生素的生化本质及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或其它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果。

参 考 文 献[1] 顾觉奋.抗生素[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Pt2):13~20.[2] Tanaka N .S tudies on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antibiotics [J ].Nippon Saiki -ngaku Zass hi ,1987,42(5):707~716.[3] Frere J .T he mechanis m of action of penicillin and other beta lactam antibiotics [J ].J Pharm Belg ,1988,43(2):107~115.[4] 张风凯,金少鸿,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位—青霉素结合蛋白[J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0,21(3):107~110.[5] Yocum R ,Rasmuss en J ,trominger J .The mechanism of ac -tion of penicil lin :Pe -nicillin acyl ates the active site of Bacillusstearothermophilus D -alanine carbox -ypeptidase [J ].J Biol Chem ,1980,255(9):3977~3986.[6] 张欣.万古霉素与替考拉宁[J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9,20(2):67~68.[7] Hori M ,Equchi J ,Kakik K .Studies on the mode of action ofpolyoxins VI .Eff -ect of pol yoxin on chitin s ynthesis in polyox -in -sensitive and resistant strains of A lter nria kikuchiana [J ].JAntibiot ,1974,27(4):260~266.[8] Cabib E .Differential inhibition of chitin synthetases 1and 2from Saccharomy -ces c erevisiae by polyoxin D and nikkomycins [J ].An timicrob Agents Chemot -her ,1991,35(1):170~173.[9] 徐铮,曹永兵,姜远英,等.麦角甾醇生物合成途径中的抗真菌药物作用靶酶[J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1,2246 微 生 物 学 杂 志 23卷(5):193~197.[10]Sugiyama M ,M ochizuki H ,Nimi O .M echanism of p rotection of protein synthes is against streptomycin inhibition in a produc -ing strain [J ].J Antibiot ,1981,34(9):1183~1188.[11]Sugiyama M ,Paik S ,Nomi R .M echanism of self -protection in a puromycin -producing micro -organis m [J ].J Gen M icrobiol ,1985,131(Pt8):1999~2005.[12]陈代杰.微生物药物学[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1(Pt10):377~433.[13]Bow yer J ,T rumpower B .Rapid reduction of cytochrome c1inthe presence of antimycin and its impl ication for the mechanismof electron transfer in the cy -toch rome b1segment of the mito -chondrial respiratory chain [J ].J Biol Chem ,1981,256(5):2245~2251.[14]Yamaguchi H .微生物来源农药的最新进展[J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0,11(2):137~141.[15]Banic S ,Lunder M .Additive effe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grise -ofulvin and ket -oconazole against Microspor um canis in vitro [J ].M ycoses ,1989,32(9):47~489.[16]张宏印,李电东,等.博莱霉素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9,20(6):266~269.[17]Nakashita H ,Watanabe K ,Hara O .Studies on the biosynthesis of Bialaphos :biochemical mechanism of C -P bond formation :discovery of phosphonopyr -uvate decarboxylase w hich catal yzesthe formation of phosphonoacetaldehyde from phospho -nopyruvate [J ].J An tibiot ,1997,50(3):212~219.[18]张穗.井冈霉素A 诱导水稻防御纹枯病反应机理研究[C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Effects of Antibiotics on Pathogenic MicrobesSUN Yanzhong 1,2,ZENG Hongmei 1,LI Guoqing 2(1.Inst .of Plant Protection ,Chin .Acad .Ag ric .Sci .,Beijing ,100094;2.Dep .of Plan t Protection ,Huazhong Agric .Univ .,Hubei ,W uhan ,430070)A bstract A ntibiotics disturb one or more key points of the metabo lism of pa thogenic microbes ,including their metaboliteso r enzy mes .The actions of antibiotics to pathog enic microbes ,including chitin sy nthesis ,cell membr ane ,protein sy nthesis ,nu -cleic acid synthesis ,energy me tabolism ,w 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Antibio tics ,M icrobes . (上接43页)[26]Verma V .,Qazi ,P .and Cullum ,J .Genetic heterogeneity a -mong ketoacid producing strains of Gluconobacter oxydans .[J ].J .M icrobio .Biotech .,1997,13:289~294.[27]Fukaya M .,T rutomu L .and Etruzo E .et al .Distribu 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lasmids in Acetic acid bacteria .[J ].AgricBiol .Chem .,1985a ,49:2407~11.[28]Verma V .,Felder M .and Cullum ,J .Characterization of plas -mids from diketogluconic acid producing strains of Gluconobac -ter o xydans .[J ].J .Biotech .,1994,36:85~88.[29]林文楚,尹光琳.氧化葡萄糖酸杆菌S CB329基因组的大小与结构的研究[J ].微生物学报,2001,41(5):530~535.[30]Gupta A .,Felder M .and Qazi ,G .N .et al .A mu tant of Glu -conobacter oxydans deficient in gluconic acid dehydrogenase .[J ].FEM S M icrobiol .Lett .,1999,179(2):501~506.[31]赵巍.Vc2980基因操作系统及筛选模型的建立和kgr 基因克隆[D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博士论文,1997.[32]Gupta A .,Verma ,V .And Qazi ,G .N .et al .Transpon induced mutation in Gluc onobacter oxydan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ts direct glucose oxidation metabol is m .[J ].FEM S M icrobio .Lett .,1997,149:181~188.[33]Gopal C .Tim D .and Amy H .et al .T he commercial produc -tion of chemicals using pathw ay engineering .[J ].Biochimica etBiophysica Acta ,2000,1543:434~455.Enzyme and Molecular Bi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Gluconobacter oxydansLIU Yaoping ,XU Mingkai ,JIN Yulan ,ZHANG Chenggang(Institute of Appl ied Ecology ,Academia ,Sinica ,Shenyang ,110016)A bstract T he newest study on key enzymes and mo lecular bi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Gluconobacter oxydans are introducedin this paper .T he reconstruction of this strain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metabolic pathw ay of 2-KG A by mo lecular technology are also prospected .Keywords Glucono bacter oxydans ,2-K GA .473期 孙延忠等:抗生素对微生物作用的研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