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模式变迁的操作风险及其防范_肖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年2月5日
[作者简介]肖艺,女,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运行管理部,总经理;李海文,男,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运行管理部,副总经理;李彦,女,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运行管理部,博士(北京,100031),E-mail :liyan3773@ 。
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模式变迁的操作风险及其防范
肖艺
李海文李彦[摘要]随着商业银行会计业务由分散处理模式向集中处理模式的变迁,与集中处理模式共生的系统风险、规模化处理风险、前端风险控制弱化风险等操作风险类型渐露端倪。同时,渐进式改革必然面临的内控制度建设落后于业务发展等过程性风险,也不容忽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者应当针对操作风险的不同类型,采取合理配置风险控制资源、风险点分层级管理、创新风险控制手段、完善风险控制制度、操作风险标准化管理等风险控制措施,构建与会计业务处理模式演进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防范的效率和效果,保证银行各项业务安全高效运行。
[关键词]商业银行;制度变迁;会计业务处理;操作风险;集中处理模式
[文章编号]1009-9190(2009)06-0069-05[中图分类号]F830.42[文献标志码]A 随着商业银行竞争的不断升级,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经历着从传统的“以账户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在银监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中“流程银行”改革思路的指引下,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探索会计业务流程优化之路,大力推进以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模式为主导的业务流程再造。操作风险是业务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和监管当局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识别、测量、监测和控制操作风险。随着会计处理模式的变迁,新的操作风险形式随之出现,业务运行的操作风险点在时间、空间上发生迁徙,呈现出与传统运营模式不同的特征。这一系列的变化给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如何构建与会计业务处理模式及其演进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模式从分散到集中的演进
(一)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模式改革现状———以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为例
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是指商业银行在面向客户办理核算、结算、清算等业务过程中所进行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一系列活动。在商业银行产品不断创新、业务量迅猛增加的新形势下,传统“两高一低”(成本高、风险高、效率低)的会计业务分散处理模式成为限制银行提升业务处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瓶颈”。目前各商业银行正逐步打破原有风险分散、操作重复性较高的业务运行体系,努力建立前后台分离的会计业务处理体系。以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以下简称“北京分行”)为例,其变迁过程中的业务处理体系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业务处理集中化改革稳步推进,集中业务种类逐步增加。2006年初,北京分行启动资金汇划集中处理改革,以改变非即时完成业务在各网点分散、重复处理的局面,仅用不到1年的时间,即实现该分行跨行支付系统和实时清算系统的资金汇划来账集中处理,为全行节省近80个员工的人力资源配置,并实现了风险的集中控制。与此同时,北京分行启动现金中心区域化集中营运改革,积极推进区域现金中心的建设,将该分行现金中心从原有的31家合并至21家,减幅达3
2.3%;且区域现金中心从业人员总量由合并前的648人压缩至460人,节约人员近30%,实现了区域内统一调拨、统一核算、统一营运、统一考核的集约化经营。
2.业务处理中心、离柜业务处理渠道处理的业务量加速上升。从北京分行当前的运行模式看,对公客户的业务处理渠道主要包括网点柜面、分行业务处理中心、网上银行和系统批量处理4大部分(具体处理业务量占比见表1)。
金融论坛2009年第6期(总第162期)
金融论坛2009年第6期(总第162期)
表12005~2007年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对公业务处理渠道业务量
业务量占比(%)业务金额占比(%)平均每笔业务金额(万元)
200520062007200520062007200520062007网点柜面对公业务量79.5573.5150.9011.7213.5113.5050.568.88131.44分行业务处理中心0.09 4.4122.250.02 2.32 6.2466.67196.86139.1小计79.6477.9373.1511.7315.8319.7450.5276.13133.77网上银行 2.52 3.39 4.28 2.41 5.3512.17328.41591.81407.23系统批量处理17.8418.6822.5685.8578.8268.0916501581.281495.77小计20.3622.0726.8588.2784.1780.2614871429.431481.63合计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342.93374.82495.61
在对公业务总量不断增长的趋势下,网点柜面的对公业务处理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业务处理中心集中处理和离柜业务量正加速上升,优势逐步显现。自2006年北京分行实现票据交换提回、人民币资金汇划收报等业务集中处理后,网点的一些业务被逐步上收到分行业务处理中心进行处理,减轻了网点柜面的处理压力。同时,网上银行业务量增长迅速,交易金额增速迅猛,已经成为分行对公客户资金划转的核心渠道,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网上银行等离柜业务增长的空间仍然很大。在这一发展趋势下,随着后台业务的逐渐集中,高风险、规模化处理的业务环节不断向业务处理中心聚集,同时,大量具有较高时效性要求的资金通过网上银行系统交易,对网银系统的稳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中化进程,抓紧做好集中处理流程的后续优化工作,充分发挥集中的优势。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模式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集中的过程中,北京分行采取分层次逐步集中的方式,即在还不具备全分行集中条件时,先实现在支行或某一区域的集中处理,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向业务处理中心的转移。某项业务在形式上的集中只是开始,如何对已实现集中的业务进行改进,提高处理效率是进一步加强流程优化改革的重点。因此,北京分行也同步启动了业务集中处理流程的后续优化工作,较好地实现了项目的彻底集中化处理,初步发挥了业务集中处理的规模效应,对网点转型的促进作用也日益显现(李海文,2008)。
(二)新旧会计业务处理模式的比较
在传统的会计业务分散处理模式下,网点具有营销中心和账务中心的双重身份,既要向客户营销相关产品,又要对客户提交的业务申请进行账务处理。由于业务难易程度、流程、处理环节的不同导致营业网点的业务处理流程较为繁琐,业务凭证从前台到后台各个工作岗位的传递一般采用传统的纸质传递方式,营销和账务处理的双重压力使得柜员不堪重负,只能以牺牲服务质量来保证完成繁琐的核算任务。
在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模式下,分支机构业务处理向“小前台,大后台”的模式转变(胡卫峰,2007)。营业网点实现了由业务处理平台向客户营销阵地的转型,主要处理需要即时完成的业务,并将非即时处理的业务通过影像平台发送到作业中心进行集中处理。会计业务处理中心作为后台,专注于处理具有规模化、标准化、高风险特点的非即时处理业务。通过会计业务集中处理,前台柜员主要负责业务受理工作,操作过程的简约化、标准化、统一化能为其更好地发挥营销职能提供空间;后台通过电子方式的工业化银行操作,发挥会计业务处理的规模化效应,使得业务处理更加规范化、程式化,效率更高。
(三)会计业务处理模式集中化改革的意义
1.有效控制操作风险。在会计业务分散处理模式下,国内商业银行案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风险管理控制过于分散,从而导致分支行有章不循,各自为政,以信任取代制度和以道德软约束替代流程硬约束的混乱现象屡禁不止。在业务集中处理模式下,分支机构只是业务受理机构,业务实际处理统一由作业中心按照标准的统一业务流程进行集中处理,通过集中化管理和严格的流程控制,改变了以前分支行职能重合率高的“块块管理”的业务运行模式,集中了全行有限的专业力量,降低了会计操作风险的概率和成本支出,有效地控制了银行业务的操作风险(胡卫峰,2007)。
2.核算效率大幅提高。会计业务集中化处理在有效降低风险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会计操作和管理效率,为银行节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资源。流程变革后对业务处理采用前中后台流水处理的管理模式,这也是目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