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的临床用药原则
SGLT2i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SGLT2i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仅通过口服降糖药(OAD)治疗难以长期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
随着病程进展,患者通常需要启用胰岛素治疗。
近年来,能发挥降糖作用和心肾保护作用的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使用广泛,如何将其与胰岛素安全、有效地联合应用呢?近日,《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发布,针对SGLT2i联合胰岛素的使用原则和优势、联合疗法的临床应用以及在特殊人群中应用的注意事项等提出13条推荐意见,帮助指导广大临床医师规范、合理用药,从而改善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联用的原则对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或存在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龄、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等)]、心衰、慢性肾脏病的T2DM患者,治疗方案应包括具有心肾保护证据的降糖药物,如SGLT2i、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等。
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评估和调整降糖药物治疗方案,从而避免临床惰性。
推荐意见:T2DM患者的降糖药物选择应以患者为中心。
有心肾疾病风险的患者,治疗方案应该包含具有心肾保护证据的降糖药物。
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治疗时也应遵循此原则。
各类口服降糖药的作用及其特性推荐意见: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的患者,启用胰岛素时应注意胰岛素治疗对患者体重和低血糖风险的影响,需合理维持或调整原口服降糖药方案。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是严重高血糖患者中血糖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疗程目前尚未完全统一。
对于不以T2DM缓解为目标的新诊断患者或病程较长的患者而言,一般1-2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即可起到减轻糖毒性的作用;若以诱导T2DM缓解为目的,则疗程在2周至3个月之间。
后续治疗方案应结合患者个体化情况进行选择,具体建议如下:(1)对于新诊断或病程较短、年轻、胰岛β细胞功能较好的患者,可根据并发症或合并症、治疗目标等因素考虑转换为口服降糖药方案;(2)对于无明显高血糖诱发因素、既往方案不能维持血糖控制的患者,应在原有方案基础上予以优化,需要继续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可考虑口服降糖药联合基础胰岛素或多次胰岛素注射方案。
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药物治疗
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物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导致人类血糖升高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
口服降糖药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可以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 (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 抑制剂) 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TZDs、α- 糖苷酶抑制剂)。
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DPP-4 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 GLP-l 的分解而增加 GLP-l 浓度,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双胍类的主要药理作用为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TZDs 的主要药理作用为改善胰岛素抵抗;α- 糖苷酶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
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 2 型糖尿病高血糖的基本措施。
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采用包括口服药治疗在内的药物治疗。
2 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
在 2 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胰岛β细胞功能随着病程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胰岛素抵抗的程度变化不大。
因此,随着 2 型糖尿病病程的进展,对外源性的血糖控制手段的依赖性逐渐增大。
在临床上常常需要口服药的联合治疗。
二甲双胍目前,临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
双胍类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二甲双胍作为 2 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联合用药中的基础用药。
临床试验显示,二甲双胍可使HbA1c 下降 1%~2% 并可使体重下降。
在 UKPDS 试验中,二甲双胍还被显示可减少肥胖 2 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
单独使用二甲双胍类药物不导致低血糖反应,但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反应发生的危险性。
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服药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是减少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
双胍类药物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是诱发乳酸性酸中毒。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糖尿病指南
国际糖尿病联盟2012年全球2型糖尿病指南解读莫一菲周健贾伟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2012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发表了该组织推荐的2012年全球2型糖尿病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作为全球糖尿病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术组织之一,IDF为在全球范围内推进糖尿病管理,加强糖尿病防治工作做出了大量努力。
此次指南是在2005年2型糖尿病指南的基础上修订而成,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医疗资源不均衡这一问题,将指南分为三种推荐级别:推荐级别:适合大部分的国家和地区,遵循当前循证医学的证据,鼓励在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中普及。
基本级别:适合医疗资源匮乏的国家和地区,满足最基本的诊治需要。
最优级别:在推荐级别的基础上增加了最新、最全面的诊疗手段,适合医疗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
分级推荐是本指南适合全球范围内推广的最大特点,共讨论了17部分的内容,以下就每个方面的要点进行解读。
1 2型糖尿病的筛查和诊断尽管目前缺乏直接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在普通人群中筛查糖尿病是否有利,但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在出现临床症状以前有较长的临床前期阶段,而一旦诊断为糖尿病时一部分患者已合并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1,2]。
因此,指南推荐,是否需要建立筛查项目要结合本地区的流行病学、医疗卫生资源、人口规模及经济学的角度综合考虑。
1.1 推荐级别:1)每个医疗机构应对是否建立糖尿病筛查项目作出决策。
此决策需综合考虑该地区糖尿病的患病率及筛查、诊治糖尿病患者的医疗资源。
2)筛查项目通常包括:用高危量表来筛查出高风险人群,如FINDRISK评分[3]和在高风险人群进行血糖监测。
3)糖尿病诊断标准与WHO推荐标准相同,推荐将HbA1c≥6.5作为诊断标准之一[4]。
4)当患者的随机血糖≥5.6mmol/L且< 11.1mmol/L时,需复查空腹血糖或行OGTT检查或监测HbA1c。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七大要点总结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七大要点总结二甲双胍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物之一,由于其安全、有效、价格低廉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
为了实现在临床应用中更好地发挥二甲双胍的药效,临床应用专家们制定了以下七大要点:一、适应证的选择:二甲双胍适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的初期以及有严重胰岛素抵抗的患者。
对于处于胰岛素受损期的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也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二、剂量的调整: 初期治疗推荐剂量为500mg,每日1-3次,依据个体耐受和血糖控制情况调整剂量。
剂量上限为每日2550mg。
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要适当调整剂量。
三、合理的联合治疗:二甲双胍可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应用,以期达到更好的降糖效果。
对于联合用药的选择,应遵循个体化、有序性原则,结合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进行判断。
四、长期的治疗目标:二甲双胍治疗的目标是控制血糖水平,降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
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预防低血糖和代谢性酸中毒等副作用。
五、控制营养与生活方式:二甲双胍治疗应与控制营养和改善生活方式相结合,包括饮食控制、合理膳食安排、适当运动和戒烟戒酒等。
这些措施能够协助药物治疗,改善患者的糖代谢情况。
六、监测与调整:在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肝肾功能、HbA1c水平等指标,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治疗调整,以实现较好的疗效。
七、预防与处理不良反应:二甲双胍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和乳酸性酸中毒。
为了预防和处理这些不良反应,需要在用药初期进行适应性调整,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并且患者应该定期复查肾功能和血乳酸。
总结起来,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七大要点包括:适应证的选择、剂量的调整、合理的联合治疗、长期的治疗目标、控制营养与生活方式、监测与调整、预防与处理不良反应。
这些要点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好的指导,能够更好地应用二甲双胍,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2020版】
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一、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ICD-10︰E11.900)进行高血糖控制及血管并发症筛查。
(二)诊断依据。
根据《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2007年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1.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者满足以下标准中一项即可诊断糖尿病: (1)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2)空腹(禁食时间大于8小时)血浆葡萄糖≥7.0mmol/L (126mg/dl);(3)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2.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满足以上三项标准中的两项。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2007年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等1.一般治疗:(1)糖尿病知识教育;(2)饮食治疗;(3)运动疗法。
2.药物治疗:(1)口服降糖药治疗;(2)胰岛素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2型糖尿病ICD-10︰E11.900疾病编码。
2.除外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血糖升高。
3.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并经临床医师判断需要住院治疗。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所必需进行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包括酮体)、大便常规;(2)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0点、3AM等),动态血糖监测(血糖未达标和/或血糖波动较大者);(3)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粘度、血凝、血VitB12;(4)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清蛋白(果糖胺);(5)口服糖耐量试验和同步胰岛素或C肽释放试验;(6)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
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
年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 病分会,2007年)
1.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
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者满足以下标准中一项 即可诊断糖尿病:
(1)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2)空腹(禁食时间大于8小时)血浆葡萄糖 ≥7.0mmol/L (126mg/dl);
3.完成相关并发症的检查并开始对症治疗。 4.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医学交流ppt
11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急性并发症(低血糖昏迷、高渗性昏迷、 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等),则按相应路径或 指南进行救治,退出本路径。
2.合并妊娠或伴有增加控制血糖难度的合并症, 延长住院时间,则按相应路径或指南进行治疗。
用药选择:根据2010年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 南
⑴:口服降糖药治疗(可选一种以上)
磺脲类
非磺脲类促泌剂
双胍类
医学交流ppt
15
噻唑烷二酮 a-糖苷酶抑制剂 DPP-4抑制剂 ⑵:胰岛素治疗(选择一种) 胰岛素补充疗法(中效或长效胰岛素) 胰岛素替代疗法(预混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强化治疗(胰岛素泵、三短一中、
2.针对伴发疾病治疗的药物:降压药、调脂 药、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药物等。
3.对症治疗药物:根据患者情况选择。
医学交流ppt
10
(八)出院标准。
1.患者得到基本技能培训(糖尿病教糖 趋于稳定,无低血糖事件发生。
医学交流ppt
5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2型糖尿病ICD-10︰ E11.2- E11.9疾病编码。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
➢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显示,二甲双胍可降低 肥胖T2DM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 ➢ 直接以原形经肾脏排泄,CKD患者易发生二甲双胍与 乳酸在体内蓄积,增加乳酸性酸中毒风险。
➢ 二 甲 双 胍 用 于 CKD 3a 期 患 者 时 减 量 , 当 GFR<45ml/(min·1.73m2)停用。
二甲双胍的作用特点 及其在T2DM合并CKD的使用推荐
3 T2DM合并CKD的口服降糖药选择
(二)磺脲类: ➢ 为胰岛素促泌剂,主要作用为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 素。
➢ 可降低HbA1c 1%~2%,是目前国内外指南中推荐的 控制T2DM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用药。 ➢ 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如氯磺丙脲、妥拉磺脲、甲苯磺丁 脲)主要依赖肾脏排泄,CKD患者低血糖风险增加,因此 禁用于该类患者,目前已基本被淘汰。
内容
1
T2DM合并CKD的流行病学
2 T2DM合并CKD的诊断与分期 3 T2DM合并CKD的口服降糖药选择 4 小结
1 T2DM合并CKD的流行病学
➢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升高,目前约9240万,其中T2DM 占90%以上。 ➢ 糖尿病与CKD关系密切。糖尿病患者CKD发生风险较非糖 尿病者增加2.6倍。 ➢ 近期全国CKD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中CKD患病 率为10.8%,据此估算18岁以上人群CKD患者人数约1.195亿。 ➢ 在发达国家,糖尿病已是导致CKD的主要病因,而且在 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正逐渐成为CKD的主要致病原因。
能否
用于
禁忌症
透析
否 过敏、1 型糖尿病、
二型糖尿病用药指导_2型糖尿病临床用药指导
《二型糖尿病用药指导_2型糖尿病临床用药指导》摘要:随着2型糖尿病的进展,胰岛β细胞数量的减少和功能的衰竭,必然需要适时调整和升级治疗方案,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联合用药中的基础用药,可降低血糖,减少体重,还被显示可减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1型糖尿病患者自发病后, 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较大剂量多种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后仍HbA1C >7%时,应起始胰岛素治疗随着2型糖尿病的进展,胰岛β细胞数量的减少和功能的衰竭,必然需要适时调整和升级治疗方案。
最新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讨论稿)推荐,糖尿病患者应采用阶梯性降糖方案,以使血糖控制达到治疗目标,初始阶段为口服药治疗,一线药物首选二甲双胍,当HbA1C>7%时,可加用二线药物如胰岛素促分泌剂或α-糖苷酶抑制剂,如果两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血糖控制仍不达标者,可加用胰岛素治疗或采用3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
口服降糖药治疗口服降糖药物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可以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DPP-Ⅳ抑制剂)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
磺脲类、格列奈类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DPP-Ⅳ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GLP-1的分解,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双胍类可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噻唑烷二酮类可改善胰岛素抵抗;α-糖苷酶抑制剂可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吸收。
各类口服降糖药降低HbA1C的能力见下表。
各种口服降糖药在有效降糖的同时,具有不同的降糖特点。
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联合用药中的基础用药,可降低血糖,减少体重,还被显示可减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
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特别是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还可导致体重增加。
噻唑烷二酮类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体重增加和水肿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中罗格列酮还与骨折和心衰风险增加相关。
格列奈类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低血糖和体重增加都比磺脲类少,肾功不全者可以使用。
2型糖尿病药物联合治疗PPT课件
HbA1c<8%的病人%
UKPDS: 单一药物长期疗效 (磺酰脲类、胰岛素、饮食控制)
60
50
40 格列本脲
30
氯磺丙脲
胰岛素
20
饮食
10
0
3年
6年
9年
Cull CA et al. Diabetologia 1997, suppl Abst 1366
UKPDS: 2型糖尿病单一药物疗效
单用格列苯脲、氯磺丙脲、胰岛素、二甲双胍(肥胖) HbA1c控制在8%以下病例
二甲双胍(n=251)
胰岛素或磺酰脲(n=695)
D.胰岛素
2
3
4
5
6年
weight (kg)
UKPDS:β细胞功能单药治疗6年随访
100
75
50
β
25
细
胞
0
功
0
1
2
3
4
5
6年
能
100
(%)
75
50
25
0
0
1
2
3
4
5
β细胞功能,HOMA评定为正常人的%
饮食疗法(n=376)
磺酰脲(n=510)
6年 ▲ 二甲双胍(n=154)
P=0.001 35
26
14
单用磺酰脲 (按总病人群比例算)
磺酰脲 +
二甲双胍 (亚组病人)
单用磺酰脲 (亚组病人)
2型糖尿病单用磺酰脲类与 磺酰脲类加二甲双胍治疗死亡率的比较
瑞典两个城市医院资料,回顾性分析 SU 872例,SU + MET 171例 1984-1994年开始治疗 随访至1996年底或至死亡 比值比(OR)按Cox回归分析,并经年龄、性别、病程、 进入治疗年份、当时空腹血糖等因素校正 结果按死亡例数及例/1000人年计算
2型糖尿病基层合理用药指南解读PPT课件
01
注意事项
02
03
04
中药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患者不可自行购药服用。
中药治疗期间,患者需定期监 测血糖、血脂等相关指标,以
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中药治疗期间,患者需注意饮 食控制、适当运动等生活方式 的调整,以协助控制病情。
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 势:中西医结合治疗 可以充分发挥中医药 和西医药各自的优势 ,提高治疗效果,减 少副作用,提高患者 生活质量。
诊断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 ≥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此外,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也可作 为诊断标准。
并发症及危害
急性并发症
包括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高血糖状态等,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慢性并发症
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如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塞等)、脑血管疾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等 )、肾脏疾病(如糖尿病肾病、肾衰竭等)、视网膜病变(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失明等)以及神经病变(如糖 尿病足、周围神经炎等)。这些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特点及使用建议
药物特点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小肠黏膜刷状缘的α-葡萄糖苷酶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高 血糖。
使用建议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可单独使用或与其 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使用该药物时应注意胃肠道反应,如腹胀、腹泻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具 体策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 :在西药治疗的基础 上,根据患者的具体 病情和体质等因素, 选用适当的中药方剂 进行辅助治疗。
中医辩证分型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分析
①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及肾脏疾患 t②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 ;
③H L P E L 综合征。
1 . 5治疗方法
1. . 1西医疗法 5
①镇静 :绝对 卧床休息 , 左侧 卧位 ;安定2 ,每 日 次 ;②解 .mg 5 3 痉 :首次 以2 %硫酸 镁2 mL 15 萄糖2mL 5 0  ̄2%葡 ; 1 0 ,缓慢静脉 注射 ( ≥ 1 n 0mi);继 以2%硫 酸镁6mLJ1%葡萄糖 10mL 脉滴注 ,每 5 0 J 0 I l 00 静 日1 ;用 药 期间检 查 电解 质及 镁 离子浓 度 ; ③降压 :甲巯 丙 脯酸 次 2 - 0 ,每 日3 ,④饮 食 :给 予高蛋 白、高维 生素 、高钙饮食 ; 5 5mg 次
16 例疗效分析【 . 8 J武汉大学学报( ] 医学版) 07 83: 740 , 0 , () 9 —0 . 2 2 3
[] 范 朝 华 . 灵 汤 对 改 善 2 糖 尿 病 胰 岛 素 抵 抗 的临 床 疗 效观 3 芪 型 察【] D . : 中医药大 学 , 0 . 上海 上海 2 7 0
1 资料 与方 法
1 . 1一般 资料 .
依据临床症状的不同结合舌脉象分成4 型。①肺热津亏型。症见烦渴
多饮 ,口干 舌燥 ,尿频量多 ,舌边 尖红 ,脉洪数 。治宜 清热润肺 ,生 津 止渴 。予 以消渴方 加减 。② 胃热津 亏型 。症 见 多食易 饥 ,大便 干 燥 ,形体 消瘦 ,口渴尿 多,苔 黄燥 ,舌干红脉细数 。治 宜清 胃泻火 , 养 阴增液。方用玉女煎 加减。③肾阴亏虚型 。症见 尿频 ,尿如脂膏 , I干多饮 ,善饥多食 ,腰酸腿软 ,五心烦热 ,舌 红少津 ,脉细小数 。 ; 3
二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胰岛素增敏剂
• 格列酮(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 作用机制是增强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 • 仅适用于2型糖尿病。 • 副反应最明显的是水肿,是口服降糖药中唯一会导致水
肿的药物。 • 常规检测肝功能,肝病、肝功能损害的患者不宜使用。 • 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严重血脂紊乱者谨慎使用。 • 孕妇、哺乳妇和儿童不建议使用。
二甲双胍禁忌
• 长期使用二甲双胍可能引起维生素B12缺乏,可 能与其干扰了维生素B12吸收所引起。因此,长 期使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伴有贫血 或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应定期监测维生素B12 。
• 禁用于肾功能不全:Cr>132.6(男),123.8 (女)umol/L;或肾小球滤过率< 45ml/min/1.73m2,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 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
• 与磺脲类联合使用可增强降糖作用。 • 二甲双胍是目前世界各国指南推荐的首选口服降
糖药。
二甲双胍
• 世界各国指南都推荐其为无禁忌证患者口服药物 治疗的首选,并建议贯穿治疗始终。
• 当HbAlc>6.5%时,建议启动二甲双胍治疗。 • 500mg/d起,逐渐加量,最大2000mg/d,分2~3次。 • 有胃肠道副作用的建议餐后服用。 • 轻、中度肾功能损害对用药无影响。
罗格列酮
• 本品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 γ) 的高选择性强效激动剂。
• 4mg/d,分1~2次,逐渐增加至8mg/d。 • 不良反应:轻度水肿、贫血、血脂增高。 • 禁忌证:过敏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妊娠等。
吡格列酮
• 胰岛素增敏剂,通常15~30mg ,1次/d,最大剂 量45mg,1次/d。
胰岛素促泌剂
• 作用机理: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作用于 β细胞膜上的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促进钙离 子内流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刺激含有胰岛 素的颗粒外移和胰岛素释放,血糖因而下降。
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二甲双胍(10)
– 酗酒者 – 接受血管内注射用碘造影剂者 – 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未纠正者
二甲双胍(11)
• 不良反应
– 腹泻、恶心、呕吐、胃胀、乏力、消化不良、 腹部不适及头痛
– 胃肠道反应发生率24%
磺脲类药物(1)
• 作用机制
– 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 部分胰岛素增敏作用
• 一线备选和二线降糖用药 • 可降低HbA1c1%~2%
指标
目标值
血糖(mmol/L)a 空腹 非空腹
糖化血红蛋白(%) 血压(mmHg) 总胆固醇(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mol/L)
男性 女性 甘油三酯(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mol/L) 未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体质指数(Kg/m2)
二甲双胍(1)
• 作用机制
– 抑制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 – 改善肌肉糖原合成,降低胰岛素抵抗,增加对
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 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
二甲双胍(2)
• 治疗T2DM的首选药物 • 单独使用可使HbA1c下降1.0%~2.0% • 在500~2000mg/d的剂量范围内,降糖效果
与剂量呈正相关 • 最大剂量2550mg/d • 最佳剂量2000mg/d
一、1型糖尿病 1.免疫介导性 2.特发性
二、2型糖尿病 三、特殊类型糖尿病
1. 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第12号染色体,肝细胞核因子1α(HNF-1α)基因突变(MODY3);第7 号染色体,葡萄糖激酶(GCK)基因突 变(MODY2);第20 号染色体,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基因突变 (MODY1);线粒体DNA突变;其他
4.4~7.0 <10.0 <7.0 <130/80 <4.5
最新:SGLT2i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用药建议
最新:SGL T2i联合二甲双抓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用药建议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 T2i)为新型口服降糖药,除降糖外,还具有确切的心血管和肾脏保护作用,并能改善最终临床结局。
二甲双狐是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的基础降糖药。
SGL T2i联合二甲双狐可针对2型糖尿病不同的病理生理缺陷,发挥机制互补、协同增效的降糖作用,更有助千维持血糖控制,同时还可以带来多重代谢获益,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糖尿病临床结局,为国内外指南推荐的“双一线'联合治疗方案。
SGL T2i联合二甲双抓治疗具有多重优势对T2DM基千循证医学证据的科学、合理的治疗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措施。
共识中阐明SGL T2i联合二甲双抓治疗满足这样的策略需求。
降糖获益SGL T2i联合二甲双抓治疗T2DM患者的降糖疗效确切总体安全性良好。
新诊断T2DM患者,起始SGL T2i和二甲双肌联合治疗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 bA1c) 1.77%~2.08%,较二甲双狐单药治疗额外降低0.55%。
心脏获益研究证实SGLT2i可以降低T2DM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忳MACE入全因死亡和心力衰竭(HF)住院风险。
长期使用二甲双狐被证明与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相关。
肾脏获益Mate分析表明使用SGLT2i可降低透析、肾移植或因肾病死亡风险,减少终末期肾病和急性肾损伤风险。
DAPA-CKD研究显示,达格列净显著降低肾脏硬终点风险39%,降低肾脏特异性复合终点风险44%,降低肾脏透析、肾脏移植和肾病死亡复合终点风险34%。
降低体重二甲双呱和SGLT2i均有一定的减重作用,二甲双抓为潜在轻度减重,SGLT2i为中度减重。
与单用SGLT2i或二甲双抓相比,SGLT2i与二甲双狐联合治疗,体重减轻幅度更大。
降低血压加用SGLT2i额外降低收缩压3~5mmHg。
二甲双抓单药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联合SGLT2i治疗可进—步改善血压控制。
2型糖尿病患者合理选药的四大原则
2型糖尿病患者合理选药的四大原则目前,糖尿病仍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该病患者必须在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病情进行合理的用药,才能使血糖保持在理想的水平上。
在临床上,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都在服用降糖药进行治疗。
由于口服降糖药的品种繁多、作用机理各不相同,所以糖尿病患者在选药时一定要慎重。
那么,2型糖尿病患者应怎样合理地选药呢?一、依据体重选药正常人理想体重的计算公式是:理想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
如果一个人的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10%,则属于偏胖体形。
该类糖尿病患者应首选双胍类降糖药或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进行治疗,因为服用这两类药物均可使患者出现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这对于体重超标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减轻体重非常有利。
如果体重低于理想体重的10%,则属于偏瘦体形。
该类患者应优先使用胰岛素促分泌剂(包括磺脲类和苯甲酸衍生物)进行治疗,因为服用这类药物有可能会使其体重增加,因而非常适合消瘦的糖尿病患者服用。
二、依据高血糖的类型选药如果患者仅仅是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和餐前血糖都不高,应首选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进行治疗。
如果患者仅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同时伴有餐前血糖轻度升高,应首先考虑用苯甲酸衍生物进行治疗。
如果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前2小时血糖均升高,不管其餐后血糖是否升高,都应考虑应用磺脲类、双胍类或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进行治疗。
三、依据有无其他疾病选药如果糖尿病患者同时患有高脂血症、冠心病和高血压等疾病,应首先考虑使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和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进行治疗。
如果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应慎用双胍类降糖药。
如果合并有肝病,应慎用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
如果合并有胃肠道疾病,则不要使用双胍类和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进行治疗。
四、依据年龄的大小选药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较差,所以不宜选用长效、强力的降糖药,而应选择诺合龙等服用方便、降糖效果温和的降糖药进行治疗。
患有2型糖尿病的儿童则只能选择盐酸二甲双胍进行治疗。
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指导建议(2020版)
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
临床应用指导建议(2020版)
T2DM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需要胰岛素治疗以达到有效的血糖控制。基础胰岛素是T2DM治疗的重要药物之一,当前我国存在基础胰岛素治疗起始治疗较晚,起始剂量偏低且剂量调整不足等情况。为规范基础胰岛素在临床中的合理使用,特制订了《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指导建议》,针对基础胰岛素应用的临床证据进行更新。
口服降糖药联合基础胰岛素方案
对于有能力进行血糖监测、感知低血糖、进行自我管理的患者,医生可指导其进行简便易行的自我胰岛素剂量调整,每3天调整2U直至FPG达标(表4)。对于甘精胰岛素,患者还可采用每天调整1U直至FPG达标的简单方法进行自我调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GLP-1RA联合基础胰岛素方案
(1)适用人群:推荐或最大耐受剂量的GLP-1受体激动剂(±口服降糖药)规范治疗3个月以上而HbA1c仍不达标,尤其是FPG控制不达标者,可加用基础胰岛素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2)临床应用建议:基础胰岛素的起始剂量和剂量调整原则与口服药联合方案的原则相同。
肠内/肠外营养患者
接受肠内/肠外营养的患者基础血糖>7.8mmol/L即可起始胰岛素治疗。已接受胰岛素治疗的大部分患者血糖控制目标推荐7.8~10.0mmol/L,需严格控制血糖的重症患者目标推荐6.1~7.8mmol/L。持续肠内营养采用基础联合餐时胰岛素方案(每日1~2次基础胰岛素联合每4~6h一次短效/速效胰岛素),基础胰岛素按0.15~0.25U/(kg·d)起始。接受肠外营养的糖尿病患者可根据7~10U/100g葡萄糖的比例酌情添加胰岛素,皮下胰岛素注射也可作为补充。接受持续肠内/肠外营养的患者,推荐每4~6h进行1次血糖监测。
基层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的情况及合理用药的方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第16卷第100期3370 引言2型糖尿病是常见的血糖缓慢升高的代谢性紊乱病症。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β细胞功能缺陷与胰岛素分泌异常等引起脂肪、糖、蛋白质代谢紊乱[1]。
这种疾病属于自身免疫功能病症的范围。
疾病的产生与患者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年纪增加、遗传等因素有一定联系。
临床表现多食、多饮、多尿以及体重减轻等情况。
有的患者还会伴随视力下降与乏力等临床表现。
治疗2型糖尿病,通常采用药物控制病情,同时辅以饮食控制与运动,抑制并发症的产生。
本文研究分析基层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情况与合理用药方法。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4例。
男34例,女30例,患者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为(50.9±5.8)岁。
病程2-10年,平均病程为(6.1±2.5)年。
1.2 方法回顾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治疗期间使用的药物,服用药物的方法,药物的市场价格等,了解患者用药情况。
2 结果基层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常用的口服药物包括格列美脲片、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盐酸吡格列酮片等,常用的注射药物为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
3 讨论事实上,2型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患者总数中占据绝大多数。
通过临床研究分析了解到,2型糖尿病患者自身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没有完全丧失,不少患者通过机体自身产生的胰岛素量存在过多的现象。
但是胰岛素发挥的作用非常小。
因而,总体上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发性和常见性的终身慢性病症,好发于中老年人。
治疗该种病症,并无特殊方法,多采用药物控制。
2型糖尿病患者个体性存在差异,选择的药物治疗措施也存在不同。
从患者自身情况来看,血脂水平、腓肝功能状态、饮食习惯、血糖水平、体质以及生活习惯各自不同,具体的治疗方案也就不同。
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要求患者长期联合用药。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原则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原则
一、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原则二、糖尿病患者饮食调养原则三、糖尿病食疗法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原则1、按糖尿病类型选择药物
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终生使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运动及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效果不好、出现急性合并视网膜病变、尿毒症等应激状态(严重感染、急性心梗、脑卒中等)、大中型手术围手术期及围孕产期也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除上述情况外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考虑使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
2、按高血糖类型选择药物
如果是单纯的餐后血糖高,而空腹和餐前血糖不高,则首选糖苷酶抑制剂;如果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伴有餐前血糖轻度升高,应首先考虑苯甲酸衍生物;如果空腹血糖、餐前2小时血糖高,不管是否有餐后血糖高,都应考虑用磺脲类、双胍类或噻唑烷二酮类。
3、不要盲目用药
如果能靠控制饮食和运动将血糖降至正常,就不要盲目用药。
临床上经常见到这样的患者:刚诊断为糖尿病,血糖并不很高,就打上了胰岛素,结果体重猛增。
事实上病人控制饮食、加强锻炼,不用药,血糖也能降下来。
靠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血糖是最好的。
4、越传统的药物越安全
如今控糖的药物五花八门,但是针对每一个患者,并非都适用。
任何药物、任何治疗都不是完美的,都各有利弊。
事实上,用的时间越长,越传统的药物越安全。
因为经过了多年的临床观察和大浪淘沙,药物的正副作用都已经被掌握,比如二甲双胍、磺脲类等。
而且,传统的药物还有一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的临床用药原则一、糖尿病的定义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后/或其生物效应降低(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病症。
慢性高血糖将导致人体多组织,尤其是眼、肾、神经及心血管的长期损害,功能不全和衰竭。
二、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提出修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如(现已编入教课书第五版)。
1、空腹血糖过高(IFG)空腹的定义是至少8小时没有热量摄入。
空腹血浆葡萄糖<6.0mmol/L正常≥6.0-7.0mmol/L 空腹血糖过高>7.0为糖尿病(需另一天证实)(查餐后2小时血糖或作葡萄糖而量试验)2、糖耐量减低(IGT)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7.8正常≥7.8-11.1mmol/L糖耐量减低>11.1mmol/L糖尿病(需另一天再次证实)3、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随机是指一天中的任意时间三、2型糖尿病的病因和机制2型糖尿病是一慢性进行性疾病,临床一旦发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措施阻止其进展。
2型糖尿病基本的主要病因包括两方面: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但不同的个体存在异质性,大多数患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少数患者胰岛B功能缺陷为主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起病后,胰岛素抵抗常进一步加重,胰岛B细胞功能多呈进行性降低。
四、胰岛素的使用原则(一)基本概念最理想的胰岛素应用是模拟生理内生胰岛素分泌模式。
1、基础分泌胰岛素:时间:空腹、夜间、三餐餐前2、餐时分泌胰岛素:(即追加分泌胰岛素),是基础分泌5—10倍是分泌高峰。
3、生理内生胰岛素基础分泌:每小时分泌1-2单位,每天24—48单位。
4、生理内生胰岛素餐时分泌:5-10分钟开始出现峰值,30-60分钟出现高峰,2小时恢复正常。
2型糖尿病的三大特点:1、第一时相分泌降低或消失(进餐后5-10分钟)。
2、第二时相分泌高峰延迟1-2小时(进餐后30-60分钟)。
3、峰值降低应用胰岛素基本原则:补充基础分泌胰岛素用中效、长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主要控制夜间、三餐餐前血糖。
补充餐时分泌胰岛素:用速效胰岛素,主要控制餐后血糖。
(二)根据血糖的指标决定降糖方法1、决定给胰岛素,主要根据空腹血糖情况,餐后血糖只作参考。
2、空腹血糖<9mmol/L,该患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胰岛B细胞缺乏次之,不用胰岛素,口服抗高血糖药,以增敏剂为主,如二甲双胍、文迪雅。
3、空腹血糖> 9mmol/L,<16mmol/L胰岛B细胞衰退大于胰岛素抵抗,治疗上除用增敏剂外应加用促分泌剂(如磺酰脲类)磺酰脲类降糖药有2种①长效磺酰脲类降糖药,虽然降糖明显,但加速胰岛B细胞衰竭(如优降糖)。
②最好用短效磺酰脲类降糖药如:格列美脲缓释片(迪北)4、空腹血糖>16mmol/L,胰岛停止分泌胰岛素可以用胰岛素替代治疗,用两周后可以撤掉,改用胰岛素增敏剂(休息疗法)。
(三)胰岛素分类1、作用时间分类(牢记)①速效(短效)特点:作用快,持续时间短。
皮下注射后30分钟起作用,高峰时间2-4小时,持续作用6-8小时。
②中效:皮下注射开始作用:2-3小时,高峰8-12小时,持续18-24小时。
③长效:皮下注射,开始作用5-7小时,高峰14-18小时,持续30-36小时。
2、来源分类动物:牛或猪胰腺中提取。
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它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利用酵母生产的。
(四)餐时生理内生胰岛素和外源注射胰岛素的不同点1、作用时间生理内生胰岛素:餐后5-10分钟出现峰值,30-60分即高峰,2小时正常。
外源注射胰岛素:注射30分钟起作用,2-4高峰,持续6-8小时,那么2-4小时容易造成低血糖。
2、生理内生胰岛素与外源胰岛素,作用部位,有效浓度不同。
内生胰岛素肝门静脉浓度最高100% 周围静脉血浓度20%外源胰岛素周围静脉血浓度100%肝门静脉血浓度20%3、体内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随体内血糖浓度的波动有较好的调节作用,注射外源性胰岛素,缺乏这种调节作用,血糖易于波动。
(五)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六)胰岛素的治疗方法胰岛素为多肽类,口服后易遭消化酶的破坏。
简便——皮下注射,较少肌肉注射。
紧急——快速胰岛素静脉输注。
正常人每日分泌胰岛素24—48单位,其中半数为维持基础水平。
注意问题1、2型糖尿病起病时,其胰岛B细胞功能平均仅为正常人的50%左右,以后每5年丧失50%的速度衰竭(或每年以2-4%的速度衰竭),一般10年后需用胰岛素。
2、2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的目的①休息疗法:解除胰岛素的抑制,保护胰岛B细胞。
②补充疗法:饮食、运动口服药降糖不理想,白天用口服药,睡前用胰岛素。
③替代疗法:2型糖尿病后期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只有用胰岛素替代。
3、1型糖尿病对胰岛素敏感,应从小剂量开始,很少用到50单位/日2型糖尿病存在胰岛素抵抗伴分泌不足,用量较大,比1型糖尿病大。
4、目前出现分子胰岛素,诺和悦,模拟餐时生理分泌状态,注射5-10分钟开始作用,1小时后达高峰。
鱼精胰岛素(长效):模拟生理基础分泌,24小时即可一次注射,平稳维持血糖。
5、具体方法 R(速效)N(中效)30R(速效30%,中效70%)50R(速效50%,中效50%)①一天四次疗法:早R 中R 晚R+睡前N(中效)②一天三次疗法:早R 中R 晚30R或50R早50R 中R晚30R③一天两次疗法:早50R 午口服药晚30R2/3量 1/3量④一天一次疗法:白天用口服降糖药睡前用N注意:一般早用50R,晚用30R,睡前用N,30R、50R一般不用于睡前早饭前用50R——控制上午血糖晚饭前用30R——控制夜间血糖6、初使剂量几种方法①开始剂量8-12单位②0.2单位/kg③按尿糖加号给药,每(+)4个单位(原始)④公式(测量血糖量(毫克-100)×0.6×10×公斤体重=体内高出于正常的血糖量(毫克折成克数)1)将现测的血糖数折合成毫克数(毫摩尔×18)2)100为正常血糖数值。
3) ×10是为换算成每一升体液内高出正常的数量。
4)×0.6是由于全身体液量约为体重的60%。
5)2-4克葡萄糖加入1个单位胰岛素例: ( 300毫克-100) ×0.6×10×60=72克每日需用胰岛素18-36单位。
以后根据血糖检测空腹血糖量调整胰岛素剂量,每次增减2-4单位。
7、每日胰岛素剂量根据次数配备①一日两次早2/3 晚1/3②一日三次早45% 午25% 晚35%③一日四次早35% 午20% 晚25% 睡前20%8、调整剂量早餐前、夜间空腹血糖高,调整中效胰岛素剂量。
餐后血糖高,调整速效胰岛素剂量。
使用中效胰岛素1型糖尿病每天必须2次, 2型糖尿病可以1-2次9、血糖的监测(常规)每天两次早空腹餐后2小时每天四次早、午、晚餐前+睡前每天七次早、午、晚、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患者例外,要根据血糖和病情随时监测。
必要时查凌晨1时血糖(七)胰岛素治疗的不良反应五、口服抗高血糖和降糖(一)磺酰脲类降糖药格列本脲(优降糖)第二代长效,磺酰脲类降糖药1、降糖比甲苯磺丁脲(D860)强470倍。
2、几乎完全肝脏代谢,50%尿排泄,50%粪便排出,肝肾不全慎用。
3、是非选择性磺酰脲类降糖药,即作用于胰岛B细胞磺酰脲类受体,也作用于心脑血管的磺酰脲类受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
4、是长效、强效胰岛B细胞促分泌剂,长期使用加速B细胞衰竭,易诱发心律不齐,心衰急性的脑血管病。
5、可发生严重的致死性低血糖。
格列齐特(达美康):是第二代口服磺酰脲降糖药1、除降糖外,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在其他磺酰脲类降糖药物中尚未发现有类似作用,这种抗氧化作用对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许多研究表明,本品伴有血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降低。
2、本品可通过增加TPA与减少纤溶酶源激活物因子的生成而降低血小板粘附和增加纤维血白溶解活性,从而显示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特殊治疗作用。
3、主要应用于肥胖型、老年性糖尿病及伴有的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
格列吡嗪(美吡达):第二代短效磺酰脲类B细胞促分泌剂在促分泌同时还可增加胰岛素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
主要从肝代谢,从尿中排出。
格列吡嗪拉释片(瑞怡宁)1、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并降低肝糖生物。
2、长期给药空腹胰岛素水平无显著增加,不易造成低血糖。
格列奎酮(糖适平)是一种新的B细胞促分泌剂,最大特点,几乎全部在肝脏代谢、由粪便排出,不从肾脏排出,适用于肾功能不全的老年糖尿病。
瑞格列奈片(诺和龙)新型的短效口服促胰岛素分泌降糖药,瑞格列奈刺激胰腺释放胰岛素,使血糖水平快速降低。
1、属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降糖药。
2、此作用依赖于胰岛素中有功能的B细胞。
B细胞衰竭不能用。
3、瑞格列奈片与二甲双胍,二者并用时对控制血糖比各自单独使用时更能达到协同作用。
4、本品不是餐前30分钟服,而是在主餐前服用(即餐前服用)。
5、尽管由胆汁排出,但肾功能不全慎用。
临床如何选择磺酰脲类药物:1、磺酰脲药物对1型糖尿病患者无效。
2、格列美脲(迪北)作用时间与格列本脲(优降糖)相当,但极少产生低血糖,还能提高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其他磺酰脲失效者,用此药可能有效。
3、第二代磺酰脲类药物虽然很多,降糖强度不同,但经调整各种药物的剂量后,每片药的降糖效果基本相当,降糖的净效相似。
4、由于作用时间的差异,长效制剂如格列本脲(优降糖)对降低空腹血糖效果较短效的好,而格列比嗪等短效药使餐后胰岛释放增加,餐后血糖下降较明显。
5、使用方法从小剂量开始,于餐前半小时服用。
6、超过最大推荐剂量也不会取得进一步的降糖效果,应该改用其他方法。
7、一般不应将两种磺酰脲类药物同时应用。
8、年令大,肝肾受损,易有低血糖倾向,避免选用长效磺酰脲类降糖药,美吡达,糖适平较合适,低血糖危险性小。
9、有轻、中度肾功能损害的用格列喹酮(糖适平)较安全,因其主要从肝胆排泄。
(二)双胍类降糖药目前临床应用该类药物主要是二甲双胍(MF)1、主要通过抑制的糖异生,降低肝糖输出,促进骨骼肌,脂肪等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促进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并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2、双胍类药物最主要的副作用是乳酸中毒和肾毒性,对于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
3、一般有恶心、食欲不振、腹胀、腹泄等胃肠道反应。
4、初用本药从小剂量开始,餐中或餐后服药,可减轻胃肠道反应。
(三)阿卡波糖(拜糖平)1、本品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抑制消化道中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
延缓碳水化合物日消化和吸收,因此能降低进食后血中葡萄糖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