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岐江公园 案例分析 俞孔间

合集下载

生态设计案例分析资料

生态设计案例分析资料

挑战2:怎样协调防洪堤的宽度与河岸边老榕树的保 护问题?
按照设计要求,岐江需要保持60-80米的宽度以满 足水利要求,这就意味着江边的一些老榕树可能就要 被砍掉。但是在此次设计中,为了将古老的榕树保留 下来,设计师采用绿岛的方式以河内有河的办法来满 足岐江过水断面的要求,既满足了水利要求,也使公 园增加了一景———古榕新岛。公园还较好地处理 了内湖与外河的关系,将岐江景色引入公园。
生态设计案例分析
广东中山岐江公园
本次设计中存在的三个挑战 :
挑战1:怎样应对水位变化明显的水体? 场地内存在的内湖通过岐江与大海相连,因此它
每天的水位变化可以高达1.1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俞孔坚将景观桥设计成网络状,并在桥与桥之间设 置阶梯状的种植床供耐盐碱本土植物在其中生长。 亲水是人的天性,这样的设计可以让人们尽情感受 自然的气息。
只在重要的节点周边铺设道路。
“杂草也一样美丽”
班级 景观5131 姓名 罗红 学号 201341187
第三,处理场地与城市的联系 公园通过多条线路与外 界联通成为开放式的主题公园,以便城市基础设施可以 为公园所利用;同时为了适应当地文化需求而将以前的 码头改建为茶馆(当地人有在茶馆喝茶的习惯),也是对 城市文化细微的发掘。
第四:对环境负责 整个项目秉着尽可能合理利用场地现状 的原则进行改造,原始植被、土壤和自然栖息地都被合理的 运用到设计中去,植物选择的也以本土植物为主。原有的设 备、码头等也被合理的赋以教育、审美等功能。它们的存在 旨在呼吁人们关注那些尚未被开发的文化和历史资源,正如 一句谚语所言“杂草也一样美丽”。
挑战3:如何应对场地内残存的码头和设备? 原有设备单纯的保留势必会影响场地的景观效果,
因此此次设计从三个渠道来解决这一矛盾:一是采 用原有船厂的特有元素如铁轨、铁舫、灯塔等进行 组织,反映了历史特色;二是利用旧设备创造新功 能;三是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构筑部分小 品及雕塑如孤囱长影、裸钢水塔和杆柱阵列等,形 成新与旧的对比、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俞孔坚谈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

【俞孔坚谈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

【俞孔坚谈工业遗产】工业遗产Q:能否从几个类别,比如研究、保护、实践与专业推动等方面,介绍一下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在中国工业遗产方面所作的具体工作?能否具体阐释一下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土人设计自中山岐江公园以来的有关工业遗产方面的案例?A: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从1998年就开始关注工业遗产,从岐江公园项目开始。

当时的岐江公园是一个造船厂,已经被卖掉,进入了拆迁阶段,他们准备推平场地建公园,这是通用做法。

后来我带两个研究生到现场看,发现它是带有中国特色的工业遗产,是社会主义工业运动时期的工业遗产。

所以当时到现场之后,我们对所有的机器、厂房进行了测量、评价、记录,贴上封条,这些是不能动的。

这个工厂已经在拆迁,拿烂铜烂铁来卖的时候,我们劝说当地政府,停止了拆迁,保留下一些东西。

1999年进入设计阶段以后,有机会系统考虑如何利用、再生这样的工业遗产。

在此之前,我也接触到国外的工业遗产,岐江公园这个项目不像国外如西雅图、鲁尔、杜伊斯堡等工业遗产项目那么巨大、那么宏伟,它的规模很小,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文物,它没有任何保存价值,但是它同样有意义,它同样也可以作为一个城市、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记忆保留下来。

在这个基础上,我提出了“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当时提出来的,第一个途径是保留。

就是通过系统评价之后确定哪些是应该保留的,保留了工厂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是代表性的东西。

大到整个11公顷的厂址,厂址基本上没动,水也保留了,植被尽量保留,选择性的保留一些厂房;小到机器,机器是五六十年代的机器,还有水塔,都进行了保留。

说穿了就是整个场地的保留,包括自然的水、植被、地等,同时也是人类活动和工业文明遗产的保留。

第二个是再利用,包括考虑场地的再利用。

具体的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再利用,包括水塔和其他构建筑物的再利用。

第三个是考虑再生,包括生态上与精神上的再生。

生态再生是指对原厂区生态环境的恢复,脏乱差水岸的生境恢复。

生态护岸设计——以中山岐江公园为例

生态护岸设计——以中山岐江公园为例

水位多变情况下的亲水生态护岸设计——以中山岐江公园为例俞孔坚胡海波李健宏摘要:以广东中山市岐江公园的湖岸设计为例.介绍7一种亲水生态护岸设计~栈轿式生态亲水湖岸建成的敢爰与设计设想相一致.实现了在水位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仍然具有亲近人、生态和美的效果美t词:水景设计;湖岸设计;生态设计;中山市文章编号:1000—66“(2001)06—0037—02中图分类号:FU986文献标识码:B水体景观设计中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如何在水位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设计一种亲水性的生态护岸。

这需要设计者综合运用植物生态知沮,水流动力学知汉以及工程技术,而更重要的是认识人性.特别是人与水、人与生物之I可的微妙关系.以实现一个生态化、人性化、既实用且美观的护岸:这里以广东中山市岐江公园为例.介绍一种栈桥式亲水生态湖岸的设计。

1背景岐江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总晰积103hm二,吲址原为粤中造船厂.i殳计强调足r的文化与野草之美111。

其中水面36hm!,水面与岐江河相联通,而岐江河叉受海潮影响.口水位变化可达I.Im。

公园设汁的主导思想是充分利片j造船厂原有植被,进行城市土地的再利用,建成一个开放的、能反映工业化时代文化特色的公共休闲场所围绕这一—£题.形成一系列公园的特色,其中生态性和亲水性是本公园主要特色之一。

我们将主要介绍湖岸的生态性及亲水性的设计,2问题、挑战与目标水位变化F的生态与亲水设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湖水水位随岐江水位变化而变化;二是湖底有很深的淤泥,湖岸很不稳定现状的情况是在高水位时.湖水近岸,岸上植被与水线相接,有良好的视觉效果.而这种高水位却只能维持很短时间,水位下降时,湖边淤泥露出.人也难以亲近。

因此,设计师面I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一个水位多变、地质结构很不稳定的情况下,设计一个植被葱郁的生态化的水陆边界.使人便于与水亲近.水一生物一人得以在一个边缘生态环境中相融共生。

I-J时.这个生态没计效果必须是美的.H有蓑的生态,才—五话日期.面五五丙磊丽瓦200】_Il0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皋金资助项目【39873835中国园林2002/1能唤起使用者的认同面对以上问题.除r解决工程上的同土护岸I、u|题外.我们还提出厂i个基本目标.即亲水、生态和优美。

中山岐江公园-北京土人

中山岐江公园-北京土人

产业用地的再利用与生态恢复-----中山歧江公园案例The Recycling and Ecological Recovering of Industrial landASLA Design Award Winner俞孔坚Yu Kongjian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The Graduate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eking University)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Turen Design InstituteThe Turen Concept: Nature, man and spirit as oneEarth (Tu), the perceived center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base of all living creatures, vertical Sacred Trees, the axis for the Sun to rise and fall and the ladders for the spirits to普遍的问题The Common Issues:生锈的弃儿The rusted and deserted• 1.什么是自然、生态和美What is nature and its beauty? Tigers? Giant panda? the flowering magnolia and roses are beautiful, so is native weeds. What is ecological?Ecological or natural does not the history of 30-40 years, and the socialist industrial culture of the 1950s and 1960s or 1970s by the common people, may be as precious as that of the thousands years’history an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rusted thus been abandoned, the common thus been ignored, are to be valued.preserving, modifying existing old forms, as well as creating new forms. The philosophy:Values and EthicsThe culture being neglected and the beauty of weeds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关于文化与自然的新伦理设计途径The Design Approaches •Preserve:•Reuse:to reuse existing structures, materials and forms for new •Recycle:to digest the existing forms, materials and genius loci to re-本案例:中山粤中造船厂The case of Zhongshan Shipyard11 hectares ,built in 1950s ,bankrupted in 1999,small but typical of socialist industry.公园区位图Location of the Park场地挑战与对策(1):变化的水位与栈桥式湖岸Site challenges andstrategies:fluctuating water level and terraced bridge lake shore低水位lower waterlevel 中水位middle water level 高水位an higher water level场地挑战及对策(2):古树保护、防洪与挖渠成岛Site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old tree preservation、flood control and the making of an island场地挑战及对策(3):保留、再利用和再生设计Site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preserve、reuse 、recycle and recreate保留设计:保留乡土群落发育良好湖岸Preserved lake shore with well established native community改造与再利用设计:船坞利用the reuse concepts of the docks改造和再利用:铁轨The reuse design for rails改造和再利用:龙门吊塔The concept for the reuse of existing cranes改造和再利用:机器与拆除的建材再利用方案The concept for the reuse of machinery and architectural materials from wreckages。

经典景观案例分析

经典景观案例分析

感谢观赏
奥运会期间:这里将成为北京市带给 各国代表团、运动员、奥委会官员的 一份礼物------一个充满中国情调的 山水休闲花园。
奥运会后:这片公园将向公众开放, 成为市民百姓的休闲乐土,为北京留 下一份真贵的奥运遗产-------公园对 改善北京生态环境、完善北部城市功 能、提升城市品质并加快北京向国际 化大都市迈进的步伐起到重要作用, 是现代意义上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和理念来形成一个自然的“野”的底,
然后在此基地上设计体现人文的“图”,
基地是大量的粗野的,他因为自然过程
而存在,并提供自然的服务,而“图”
是最少些战略
包括:保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停
止河道渠化工程,一个内河湿地,形成
自我感悟:这是一个关于河流生态与重 建的案例。把一个以防洪为单一目的的 硬化河道用最经济的途径,恢复重建为 一个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态与文化的游憩 地,将功能与观赏相结合发挥到淋漓尽
自我感悟:后滩公园以一种生命系统的姿态证明了生态基础设施可为社会和 自然提供一种新型的生态水治理和雨洪调控方式。这一独特的、生产性的、 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并展现未来生态文明的后工业景观设计是以低管理成本、 高收效景观为基础的新美学的一曲赞歌。
4.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设计作者:胡洁
设计背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北 京绿色奥运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面向全 球招标,Sasaki公司决定参加投 标,胡洁也成为主要设计师,并在 96个国际一流设计公司参与投标 的情况下,脱颖而出,荣获第一名。
设计理念:岐山公园强调两点,一是民主,二 是生态。
设计特点:岐山公园的主要矛盾是地内原有元 素如厂房,机械,树木等,和建设一个公民休 闲娱乐中心的城市公园的新要求的矛盾。俞孔 坚大师通过精心的设计将这些矛盾有机的结合 成了一个整体。在铺装上,采用自然石材和青 石铺地。铺砖风格形式干净利索,不做过多修 饰,这种风格也符合园区直线形的构图。如果 能够利用原厂房和宿舍的所有红砖、灰砖以作 为铺地,那么整个园区的文化意蕴则更加浓厚, 废弃的砖石也能很好的运用。岐江水位变化非 常之大。为了克服水位变化带来的景观影响, 建设者创造了一种栈桥式堤岸,并利用不同的 植物,根据其水生、沼生、湿生和中生的特性, 配置成一个能在不同水位下遮护湖岸的生态群 落。另外,歧江一侧凿穿江岸,一方面满足水 利要求,同时也保留了江堤上的古榕树,形成 江外有江的景观效果。

国内外著名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国内外著名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国内外著名景观设计案例分析华夏园林网2010-02-25 浏览量5588化腐朽为神奇: 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与材料再生于再用中山岐江公园在粤中造船厂旧址上建设,占地11公顷,从1953年到1999年,走过了由发展壮大到消亡的简短却可歌可泣的历程。

本案例以产业旧址历史地段的再利用为主旨,对产业旧址及构筑物和机器的采用了多种利用方式,在此基础上了新的设计形式,并由此引发对生态设计概念的理解(俞孔坚,2001; 俞孔坚庞伟,2002,2003; Pudua,2003)。

(1) 保留:尊重没有设计师的设计良好的景观不是职业设计师的凭空创造,它们经历时间而发展,创造良好而富有含意的环境的上策是保留过去的遗留。

作为一个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旧船厂遗址,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从自然元素上讲,场地上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以及与之互相适应的生境和土壤条件。

从人文元素上讲,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门吊、铁轨、变压器及各种机器,甚至水边的护岸,厂房墙壁上的“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

正是这些“东西”渲染了场所的氛围。

公园设计组对所有这些“东西”,以及整个场地,都逐一进行测量,编号和拍摄,研究其保留的可能性:包括自然系统和元素的保留,水体和部分驳岸都基本保留原来形式,全部古树都保留在场地中,为了保留江边十多株古榕,同时要满足水利防洪对过水断面的要求,而开设支渠,形成榕树岛;构筑物的保留和再利用:两个分别反映不同时代的钢结构和水泥框架船坞被原地保留,一个红砖烟囱和两个水塔,也就地保留,并结合中在场地设计之中。

机器的保留和再利用:大型的龙门吊和变压器,许多机器被结合在场地设计之中,成为丰富场所体验的重要景观元素。

(2) 改变:再利用原有场地的“设计”必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将,还需加以提炼,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有一定距离。

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

《岐江公园》

《岐江公园》

设计案例:中山岐江公园
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它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终于九十年代后期,几十年间,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

特定历史背景下,几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在这里沉淀为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但是,终归有一天造船厂已经不能再投入生产,它变得破败,陈旧,于是政府决定将其拆除掉。

请来景观设计师俞孔坚先生为其打造一个几十年不落后的设计。

以下是造船厂在改建之前的现场照片
接到这个项目的设计师俞孔坚先生认为这些70年代、80年代的厂房无论多么的破旧那都是中国的历史,拆掉它相当于拆掉我们的记忆。

习近平曾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里就是我们的乡愁,保留它就是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记得住乡愁。

俞孔坚先生经过对造船厂的保留再生再利用,把脏乱破败的旧厂房改造成了一个适合当代人使用的自然优美的生态公园。

一年里有5000对的情侣选择在这里拍婚纱照。

生锈的铁轨旁边种植野草,将
个人感想:
也许你和我一样有过这样的经历,曾经我们想要约上三五好友到曾经的校园走一走,看望我们的老师,坐一坐上过课的班级。

但可能回去过一次后就再也不会回去了,为什么?因为那里没有了我们的回忆,我们的教学楼被重建,我们的球场被重建,记忆中的校园也只能保存在记忆里。

我们在做设计师,除了要建设美丽的新颖的设计,同时也要为当地的居民保留住他们的回忆。

有情怀的设计才应该最好的设计。

案例来源:/ykj/design/show.php?id=71。

在怀旧与另类中畅想 俞孔坚

在怀旧与另类中畅想 俞孔坚

在怀旧与另类中畅想中山岐江公园景观赏析《新家居广告》2002/2说起公园,我们习惯于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习惯于亭台楼阁、古色古香;说起文化,我们习惯于唐诗宋词、秦风汉韵,习惯于温柔敦厚、渊源流长。

当然,在所谓时尚的潮流之中,我们也曾迷惑于城市广场、景观大道、欧陆建筑等各种各样的舶来风情。

然而,在广东省中山市,当人们走进刚刚建成的岐江公园,突然发现;有一种景观,隔离了传统,杜绝了崇洋,一切表现得那样自然、深刻和唯美;有一种文化,在我们刚刚逝去的岁月里沉默着,那是每个人都不该忘怀的。

在由无知而生愚昧的城市改造中,无数被视为丑陋的废弃的厂棚机器、生锈的铁轨吊车。

斑驳的烟囱水塔被无情地清理出追逐形式美的城市。

那毕竟是任谁都不能抹杀的一段丰富而写满沧桑的记忆。

这些锈迹斑驳的印痕会让你忆起曾经的一切,不用模仿、无须粉饰,对经历过的人们有着不容质疑的珍贵意义,同时又能给没有经历过的后来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遗憾的是长久以来,我们对这脚下的文化竟然如此麻木和蔑视。

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终于,岐江公园以它别样的美丽给我们以警示。

作为中国第一个工业主题公园,岐江公园让所有初见者震撼,无论你来自哪里,背景如何,不同的只可能是感悟的内容,相同的一定是惊喜和回味。

当我们重新学会珍惜的时候,我们才真正知道如何善待自己。

在对船厂旧址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之后。

他们发现;这个地方虽满目萧条,锈痕遍布,但是每一处旧厂房、每一部废机器都记录着无数奋斗的故事,这些东西消失,任何艺犬家都没有能力重塑和表达。

它们所象征的精神任何时代都不可能重现,它们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应该被现在和将来的人们揭示、保留和珍惜。

于是,一个全新大胆的方案在对自然、人性、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中诞生了。

对文化和历史的珍惜。

对原来的环境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再利用,并通过新设计来强化场地及景观作为特定文化载体的意义。

旧有的厂房经过重新修饰而变成了光彩独特的茶楼会馆,辅之以大面积的玻璃和钢架结构,通透清新的风格极富现代气息,城市功能因而被顺理成章地引进公园。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白话的景观与寻常城市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白话的景观与寻常城市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白话的景观与寻常城市——岐江公园案例发表: 作者:俞孔坚概要:中山岐江公园设计,进行了产业用地再生设计的探索。

鲜明地提出了设计的立场,那就白话的景观和寻常城市:尊重足下的文化——平常的和普通人的文化,歌唱野草之美——那些被践踏和被忽视的美。

同时强调,并不是所有普通和平常的文化都可以成为艺术的,也不是自然和野草就是美的,设计才使它们成为艺术,成为美。

本案例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设计者对文化的理解,对传统的理解,对自然的理解,对设计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和对公园的理解。

在倡导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同时,在设计途径上做了些探索,特别在三个方面会对同行有所启发:包括如何解决水位变化的滨水地段的生态性与亲水性,本案例尝试了栈桥式的水际设计方式,事实证明是成功的;如何解决江河防洪过水断面拓宽和保护沿岸绿带的问题,本案例尝试了挖侧渠而留岛的方式,事实证明也是可行的;和如何对待产业用地极其构筑物等,案例尝试了三中设计途径,即:保留、改造再利用、和再生。

岐江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地处南亚热带。

园址东临石岐河(歧江),南依人民桥,北距富华酒店近百米。

总面积11公顷,其中水面3.6公顷。

场地原为粤中造船厂旧址。

沿江有许多大叶榕,场地基本为平地。

1.理解场地:机遇与挑战场地的以下几个方面给设计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是挑战:1.1水体与变动的水位(1)挑战占场地35%的水面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场地自然特质。

但是,水面与石岐河相联通,因受海潮影响,水位日变化达1.1米,低水位时,湖岸裸露,水际可达性差。

这是场地对设计提出的第一大挑战:如何利用原有水面,设计一个生态、美观而亲人的湖岸。

水位变化下的生态与亲水设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湖水水位随岐江水位变化而变化;二是湖底有很深的淤泥,湖岸很不稳定。

现状的情况是在高水位时,湖水近岸,岸上植被与水线相接,有良好的视觉效果,而这种高水位却只能维持很短时间,水位下降时,湖边淤泥出露,人也难以亲近。

景观生态规划案例分析

景观生态规划案例分析

二、公园设计定位

用地环境
岐江公园总体规划面 积11公顷,其中水面3.6 公顷,建筑3000平方米 岐江公园位于中山市区 中心地带,东临石岐河 (岐江),西与中山路 毗邻,南依中山大桥, 北邻富华酒店,东北方 向不远处是孙文西路文 化旅游步行街和中山公 园,再往北一点就是逸 仙湖公园。
设计定位

景观设计的核心基础



对于环境的认知和“视觉分析”,人的视觉范围,空间感受。 人类的感受与情感通过五大器官激发而产生。因此,以三维 空间为主的景观视觉是设计的核心基础。 视觉要素主要指形态,大小,色彩,质感,这些和具体的视 觉特征有关系的要素。

以“生态”为理念的现代景观设计的出现,它 围绕“人· 自然· 技术”三要素为核心,力求平 衡人、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达到生态上的 “平衡”。
场地特征
原场地有以下几大特征,为设计提出了挑战,同时提供了机会: (1)良好的自然禀赋:地段内植被茂密,水生和湿生植物丰富, 为多种鱼类和鸟类生物的栖息地。 (2)“脏乱差”的人为环境和残破的设施:场地具有城郊结合 部的典型特征,多处地段已成为垃圾场,有残破的建筑和构筑物, 包括一些堆料场地和厂房、水塔、提灌泵房、防洪丁坝、提灌渠 等; (3)安全隐患和可达性差:场地可达性差,空间无序,存在安全隐 患,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4)使用需求压力:目前这一地带由于位于城乡结合部的特点 和缺乏管理;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把它当作游憩地,包括 游泳、垂钓、体育锻炼等。 (5)开发压力:城市扩张正在胁迫汤河,渠化和硬化危险迫近。 就在场地的下游河段,两岸已经建成住宅,随之,河道被花岗岩 和水泥硬化,自然植被完全被“园林观赏植物”替代,大量的广 场和硬地铺装、人工的雕塑和喷泉等彻底改变了汤河生态绿廊。

中山岐江公园案例

中山岐江公园案例

铁轨与构架
与环境的完美结合,使整幅画面体现的十分完整
交错的一门
独特的设计,吸引了 人们的眼球。这也是 岐山公园的一大特点。 Βιβλιοθήκη 分地将水流的柔缓 和建筑的刚劲相对比。
变废为宝
重中之重
三大景观特点将岐山公园的位置很容易就 锁定了,这也突出了其公园的重要性。
原有的船厂吊机,原有的红色已经褪色,不过丝毫没有违 和感,反而显得更加恬静淡雅。
中山岐江公园案例分析
讲说者;申国红
主要设计者
俞孔坚,教授,获哈佛大学设
计学博士并主持创办了北京大 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北京大 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是北 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 究院的首席设计师,是中国最 大、最早创立的设计公司之一, 他的设计实践遍布世界多个主 要城市。
庞伟,中国著名景观设计师,
这里是孩子们嬉戏的地方, 这里是大人们放松的地方, 这里是新旧的结合, 这里就是岐山公园, 这里是景观建筑的成功案例, 这里是艺术的体现, 这里是我们该知道的一处艺术的 设计。
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 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景观 设计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公园主要概况




1. 岐江公园是在广东中山市粤中造船厂旧址上改建而成 的主题公园。 2. 聘请清华大学著名学者设计,获得建筑大奖。 3. 建筑特色颇具后现代主义味道,将工业文明作为文物 点缀公园,花草树木全部来自本地荒野,体现人与自然和 谐。 4. 规模:11公顷 5. 特色:追求时间的美、工业的美、野草的美、落差错 愕的美。 6. 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曾经被忽视而将逝去 的文化。
柱列阵
水上水的空间
其一在于基地现场要素的提取及因此产生的空间、 时间度。其二在于鲜明的现代景观意识及其构造手法。 公园里的龙门吊架、变压器、修船车间、废弃钢板甚至 一条小船都得到了保留、整修和利用。不同介质的交接 ,对景处理。想象一下置身于摇曳的芦苇之中,水拍木 台,听风声蛙鸣,看满目繁华,即使不是文人,也有一 种做文章的欲望吧。

中山岐江公园案例分析

中山岐江公园案例分析
在岐江公园的改建过程中,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与 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设计师俞孔坚教授带领设计团队打破传统的规划模式,对原来 的环境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再利用,并通过新设计来强化场地及景观作为特定文化载体的 意义。岐江公园里遗留下了粤中船厂的厂房及机器设备,包括龙门吊、变压器等,这些 废旧机器被重新处理成颜色鲜明而造型稳健的工业化雕塑。
.
设计分析
1.保留:尊重没有设计师的设 计
作为一个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旧船厂遗 址,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从自然元素上讲 ,场地上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 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以及与之互相适应的生 境和土壤条件。从人文元素上讲,场地上有 多个不同时代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 门吊、铁轨、变压器及各种机器,甚至水边 的护岸,厂房墙壁上的“抓革命,促生产” 的语录。正是这些“东西”渲染了场所的氛 围。
2
2.野草之美:野草不自美,因人、因设计而美。在 不同的生境条件下,用水生、湿生、旱生乡土植物
----那些被农人们践踏、鄙视的野草,来传达新时
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以此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尊
重,培育环境伦理。
3
3.人性之真:小时穿越铁轨时的快感,在这里变为一种没有 危险的游戏,使冒险、挑战和寻求平衡感的天性得以袒露;
4
过去与现在的比较
与岭南园林相比,岐江 公园抛弃了园无直路、 小桥流水和注重园艺及 传统的亭台楼阁传统手 法,代之以直线型的便 捷步道,遵从两点最近 距离,充分提炼和应用 工业化的线条和肌理。
.
过去与现在的比较
与西方古典园林相比, 岐江公园不追求形式的 图案之美,而是体现了 一种经济与高效原则下 形成“乱”,包括直线 步道的蜘蛛网状结构, “乱”的铺装以及空间 路网、绿化之间的自由 、却基于经济规则的穿 插。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中山岐江公园设计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中山岐江公园设计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中山岐江公园设计∙作者:俞孔坚来源:《新建筑》2001(5):17-20 浏览: 16520∙文化,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当建筑师或景观设计师将其具体化的时候,习惯于把眼光投向城市与场地的久远历史——百年、千年、甚至万年。

那历史的文化当然是值得珍惜、留恋和尊重的。

所以需要挖地三尺,需要翻阅那积着尘土的线装本,需要从博物馆中寻求灵感与参照,找到延续文脉的逻辑。

因此,有了中国众多古老城市中的仿古建筑和景观。

或曰,这是个新的城市,没有文化,于是,我们把眼光投向异域,投向古希腊、古罗马,投向欧洲的巴洛克、美国的新古典主义。

因此,才有了习见于大江南北城市中的欧陆之风。

美,一个同样抽象的概念,当景观设计师、园艺师将其具体化的时候,习惯于追求园艺之美、几何之美,亦或古典式的小桥流水之诗情画,因此有了牡丹花的争奇斗艳、月季花的五彩斑斓;因此,也有了源之于凡尔赛的七彩花坛和源之于江南文人山水园林的曲径通幽。

这些文化与美,作为设计师的追求都无可厚非。

而本设计所要体现的是脚下的文化——日常的文化,作为生活和作为城市记忆,哪怕是昨天的记忆的历史文化;本设计所要表现的美是野草之美,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美。

这不是一种背叛,而是设计师的一种理解,一种对人自我的理解,对人生价值和人性的认识;一种对文化的理解,对这一人类社会群体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世界的认识;一种对自然的理解,对作为人及其整体的存在基础和背景的认识。

作为这种理解的表达,中山岐江公园是一个现代景观设计的实验,既然是实验,必然不是完美的,当然,也许会有可参考之处。

一、设计特点1、场地特点岐江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园址原为粤中造船厂旧址,总面积11公顷,其中水面3.6公顷,水面与岐江河相联通。

场内遗留了不少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包括龙门吊、铁轨、变压器等等(图2)。

始于上世纪50年代直至改革开放的90年代后期。

作为工厂,它不足称道。

现代景观评价—中山岐江公园

现代景观评价—中山岐江公园

现代景观评价—中⼭岐江公园⼀、引⾔中⼭岐江公园案例评价——⾜下的⽂化与野草之美当我们挖空⼼思寻找千年古迹和传统形式,以求地⽅⽂脉和精神的时候,突然发现,其实这种精神就在⾜下、就在眼前。

由于中国改⾰开放的发展,我国城市产业格局和结构发⽣了巨⼤的变化,钢铁、煤炭、机械等重⼯业和采掘⼯业让步于服务业,产⽣了⼤量的⼯业废弃地。

在"退⼆进三"的城市改造中,那些被视为丑陋的钢铁⼚棚,⽣锈的铁轨和吊车,斑驳的烟囱和⽔塔,能给每个经历过那个⽕红时代的⼈们多少记忆,⼜能给没有经历过的⼈们多少想象的空间呢?中⼭岐江公园——追求时间的美、⼯业的美、野草的美、落差错愕的美;珍惜⾜下的⽂化、平常的⽂化、曾经被忽视⽽将逝去的⽂化!⼆、设计师简介俞孔坚男,1963年出⽣于浙江⾦华北京⼤学城市与区域规划教授,博⼠⽣导师美国哈佛⼤学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兼职教授北京⼤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北京⼟⼈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席设计师1987年获北京林业⼤学园林系硕⼠学位,并留校任教5年1995年获美国哈佛⼤学设计学博⼠学位,主攻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1995-1997年任职于美国SWA集团1998—北京⼤学城市与区域规划教授,博⼠⽣导师2003—⾄今北京⼤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师俞孔坚1995年获哈佛⼤学设计学博⼠,1997年回国创办北京⼤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1998年创办国家甲级规划设计单位——北京⼟⼈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前已达350多⼈的国际知名设计院。

出版著作15部,并完成⼤量城市与景观的设计项⽬;促成了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并推动了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确⽴。

俞孔坚的城市和景观设计作品遍布全国和海外,曾⼋度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荣誉设计和规划奖,五次获得中国⼈居环境范例奖,两次获得全球最佳景观奖,两次获得国际青年建筑师优秀奖,三次获世界滨⽔设计杰出奖,并获2008年世界建筑奖,2009年ULI 全球杰出奖,中国第⼗届美展⾦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

中山岐江公园-俞孔坚

中山岐江公园-俞孔坚

中山岐江公园
设计者:俞孔坚富华ຫໍສະໝຸດ 店北入口周边环境:
岐江公园位于中山市区中心地 带,东临石岐河,西与中山路毗 邻,南依中山大桥,北临富华酒 店。 岐江公园总体规划面积11公顷, 其中水面3.6公顷,建筑3000平方 米。
西入口
中 山 路 石岐河
南入口
中山大桥
场地特点:
歧江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园址原为粤中造船厂旧址。场内遗留了不少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包 括龙门吊、铁轨、变压器等。它反映了社会主义中国非凡的50年历史,涵盖了1960年代到70年代的文化 大革命时期,可以说它具有浓厚的历史背景和传承意义。
整体设计:
岐江公园园林景观设计上遵循场地性原则、生态型原则、经济型原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手法将机器、龙门吊等原场地上的标志性物体串联起来记录了船厂曾经的辉煌和火红的记忆,形成一个完整 的故事。
设计方法:
• 与地方古典园林相比,歧江公园彻底抛弃了园无直路、小桥流水和注重园艺及传统的亭台楼阁 的传统手法,代之以直线形的便捷步道,遵从两点最近距离,充分提炼和应用工业化的线条和肌理。 • 与西方古典几何式园林相比,歧江公园不追求形式的图案之美,而是体现了一种经济与高效原 则下形成的“乱”。蜘蛛网状结构的直线步道,“乱” 的铺装, 以及空间、 路网、 绿化之间的自 由均为基于经济规则的穿插。 • 与环境主义及生态恢复相比,歧江公园借鉴了其对工业设施及自然的态度: 保留、 更新和再利 用。与之不同的是, 歧江公园的设计强调了新的设计,并通过新设计来强化场地及景观作为特定文 化载体的意义。
后勤服务区
自然生态区
流线:
公园的主要流线沿公园一周, 便于观景。在场地内部,通过直 线形道路进行穿插连接。

景观设计优秀案例整理

景观设计优秀案例整理

•俞孔坚教授作为土人景观的创始人,是世界顶尖的优秀设计师。

他的“功能性景观”的概念与当代瑞士对农业的定义惊人地一致,在瑞士很久以前农业就不仅仅是为了提供农产品而存在。

我们的文化景观,也就是我们所认为的自然,其生态和保护正在变得前所未有的更加重要。

“最小的投入最大的回报”——这是对如诗般的“红飘带公园”最为贴切的描述。

俞孔坚教授从回顾个人经历开始,展开了他在苏黎世市政厅的演讲。

俞教授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来自农村。

这样的背景影响了他对自然和景观的培育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他相信,景观的培育只有适应自然条件才会有好的收益,这种生态经济的方法,成为了他规划设计中最明显的特色。

俞孔坚曾经是全中国几百候选人当中60个得到学习园林设计机会的学生之一,讽刺的是,他之前那些在植物方面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与其说是为了志趣更不如说是为了谋生。

直到后来在完成学业后的一次旅行当中,他忽然意识到环境状况的重要性,并从此投身其中力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后来他得以带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后,这个谦逊有礼的中国人怀揣着不亚于发起一场“大脚革命”的决心,踌躇满志地回到了祖国。

红飘带不仅仅是装饰性的设施,其目的不是去征服和禁锢自然,而是更醒目地呈现自然之美。

镶嵌在长椅内的灯具在晚上不仅可以渲染出浪漫的氛围,同时也保证了步道的安全。

“大脚革命”是一种借喻,取自中国妇女解放以后破除缠足陋习这一史实。

它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压制自然的文明发展意味着对资源的浪费和挥霍。

相比之下,融合了生态学原则,并顺应自然法则的文明发展则会更加繁荣、多产。

俞孔坚教授开创了一条简单但是革命性的解决之道:运用生长于当地“繁殖力旺盛的植物”进行大面积的造景。

这些俞孔坚教授以“杂乱无序”形容的植物无需修剪和灌溉,它们却有着天然的美。

向日葵和稻谷则有着象征性的特质,它们的果实可以被收获。

红飘带公园:上千米长的长椅甚至可以从空中看到。

堤岸和河道被修建成公园,并为水体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园林 案例分析

园林 案例分析

• 如何保护集中分布在河岸上的古榕树,由于岐江水位变化 大,湖水水位随岐江水位变化而变化。特别是雨季来临的 夏天,洪水袭来水位不断上涨,甚至会威胁到整个中山市。 按照中山市水利局的意见,首先应满足防洪要求,需要将 湖岸拓宽20m,而达到80m,这就意味着所有古榕树将被 砍掉,这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为了保留 这批原在岸上生长了几百年的古树,设计师们克服了种种 阻力。根据河流动力学原理,提出开挖内河,在防洪渠的 基础上,使湖岸上的古榕树与水塔形成岛屿。
国近代史的生动记忆,也是中山市市民往
常生活的工业时代再现。
• 关键词1:保留
• 一进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广场式的入口, 高大的钢铁构架是厂房建筑的承重结构部分,经 过精心修理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矗立于水湾之 上.唤起了中国人对过去火红年代的回忆。
从公园入口到湖边的活动区,一条宽3m、长约250m的铁 轨着实吸引眼球。铁轨中间铺满了白色的卵石,茂盛的野 草 (白茅)挺立在铁轨两旁。这些都是中山本地野生的茅草, 曾一度被城市人所鄙弃和忽略,但是经过设计以后,它们 变得美不胜收。这段被再利用的铁轨,也是造船厂最具标 志性的景观元素之一。
还满足了千百年来传承在人性中的对水的渴望.
• 关键词2:生态
• 为了克服因水位变化而带来的景观影响,设计师们创造了 一种栈桥式堤岸,临水修建一系列方格网状步行栈桥,并 选择本地高挺的水生植物,遮挡栈桥的架空部分,根据水 位的变化及水深情况,利用不同水际植物的生长特性,配 置成一个能在不同水位下遮护堤岸的生态群落。这种生态 栈桥跟人非常亲近,人可以自由行走在上面,远远望去, 恰如漂游在水面上和高低错落的植物丛林中。
设计面临三个设计思路上的诱惑:
• 第一诱惑:借用地方古典园林风格,即岭南园林的设计方法,这是方案之初 许多专家推介和祟尚的,优越的临江及含湖环境、丰富的岭南植物及中山市 已有的园艺和工艺技术,加上资金上的保证,为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典园 林创造了条件。

景观大师俞孔坚-岐江公园景观分析

景观大师俞孔坚-岐江公园景观分析
岐江公园位于 中山市区中心 地带, 地带,东临石 岐河, 岐河,西与中 山路毗邻, 山路毗邻,南 依中山大桥, 依中山大桥, 北邻富华酒店, 北邻富华酒店, 东北方向不远 处是孙文西路 文化旅游步行 街和中山公园。 街和中山公园。 岐江公园总体 规划面积11 11公 规划面积11公 顷,其中水面 3.6公顷 公顷, 3.6公顷,建筑 3000平方米。 3000平方米。 平方米
南部自然区 中部服务区 北部公共活动 区
流线
◎该庭院广场的人 流,一部分来自南 侧的入口, 侧的入口,一部分 来自西侧入口, 来自西侧入口,还 有南侧入口。 有南侧入口。以步 行为主, 行为主,公园与城 市没有明显界限。 市没有明显界限。
主要人流线 出入口 次要人流线
分区与轴线 轴线:场地以环绕公园的园
地形设计上: 地形设计上 : 俞孔坚一向主张设计应该
回到。 回到土地, 必须回到土地的全部, 回到 。 回到土地 , 必须回到土地的全部 , 必 须认识到土地是美, 土地是栖居地, 须认识到土地是美 , 土地是栖居地 , 土地是 生命的系统, 生命的系统 , 土地是故事和历史的符号土地 是值得敬畏的神。 是值得敬畏的神 。 所以在他的设计中很少去 大面积改造地形, 大面积改造地形 , 而是顺应地形而设计尽可 能的尊重自然。 能的尊重自然。
公园实景照片
鸟瞰图
构图的原则
1
每一个基质必有一核心板块和外向的 廊道;
2
核心原则:占据所属基质20%时空体系 的板块具有很大的发展势和一定的稳定 势,是核心板块; 聚散原则:对基质进行时空体系划分时, 聚散原则:对基质进行时空体系划分时, %:40% 按60%: %的原则因具有很大的稳定 %: 势和一定的发展势。 势和一定的发展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