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范式及其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范式及其发展趋势

文军

• 2013-01-07 15:00:41 来源:《江海学刊》(南京)2012年4期

【内容提要】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范式可以看做是社会工作研究者对他们的研究主题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意向和潜在的知识假设。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至少存在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三种不同的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范式。但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社会工作理论发展趋势的多样化和社会工作实务的趋同性加强,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范式的多元整合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并由此引发了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范式的整体性变迁与整合式发展。

【关键词】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范式/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批判主义

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及其基本范式的形成

自1962年科学社会学家库恩(T.S.Kuhn)提出“范式”(paradigm)的概念并加以详细界定以来,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研究范式的讨论就成了一个热门的议题。按照库恩的论述,“范式”是从事某种特定学科的科学家们在这一学科领域内所达到的共识及其基本观点,是一个学科共同体在研究准则、理论架构、概念体系、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某些共同约定,尤其是通过研究实践中的范例(examples)即“一组标准事例”来理解的共同约定和研究规则。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范式是一种世界观,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二是共有的信念和价值取向;三是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式不尽相同,相同的学科也会存在不同的研究范式。

但无论是哪门社会科学或者哪种科学研究,都是在一定的研究范式指导下观察对象、收集并分析资料、检验假设、发展知识的过程。不论在实际生活里,还是在认知逻辑上,“范式”都意味着共同体成员围绕着特定学科或专业领域建立起来的共同信念、共同取向和共同的研究范围。没有范式,科学研究的语言游戏也就无从进行。①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业性的助人工作是现代性的产物,既有其思想基础,也有其现实需要。在文艺复兴时期,那些主张恢复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工作的产生提供了精神上的准备。从现实需要来看,社会工作是对基督教会在西方社会中福利角色的一种世俗替换。在18世纪中后期以后,西方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经济上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社会问题,而社会工作的出现就是缓和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尝试之一,是回应现代性问题的一种社会实践方式。因此,社会工作在本质上既是一种助人自助的专业化思维理念和工作方式,也是一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发展的现代精神与人生信念。在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其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作理念和实务方法,而且也逐步发展了自己的理论范式和服务体系。因此,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范式可以看做是社会工作研究者对他们的研究主题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意向和潜在的知识假设,其中包括社会工作研究者的基本价值前提、所研究主题的意向、用以描述和分析这一主题的概念选择、为观察和调查而对具体现象和问题的挑选以及在分析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等内容。

但严格地说,社会工作自诞生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及研究范式,大多是借用社会学、心理学、公共管理学、生物学、人类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相关基本理论拼凑而成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社会工作者及社会工作的研究者认为社会工作主要是一种道德实践活动,属于一种“助人的艺术”

(art of helping)②,而不是一门理性的技艺。或者说,社会工作主要是一个实务层面的操作问题,而不是一个理论研究问题,凭借社会工作者长期的经验累积和个人反思就可以摸索出一些可用的操作模式,而没有必要以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学习的前提。“社会工作理论”一词本身也表明了一种对智力过度追求的倾向,而忽视了创立社会工作之初对“人”的尊重。③因此,长期以来,社会工作一直被看做社会科学的“工程师”,认为只要掌握了具体的、操作性的技术就可以了,不必了解其具体的操作原理和科学基础。由此,导致社会工作的发展往往只追求操作层面上的实务能力的提高,而对社会工作理论的研究漠然视之。这种非学术的、反理论的立场和做法不仅会极大地影响社会工作的实务活动,而且还暗含了社会工作者可以不采用任何形式的理论就开展工作,这一立场会对今后的社会工作发展起到严重的误导作用。④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社会工作学院的德雷(Jame G.Deley)等人曾经对2002年在国际30种主要社会工作类期刊上发表的885篇学术论文进行了统计和评估,结果发现71.7%的论文没有涉及任何理论讨论,剩下的即使提到了相关理论也只是停留在非常肤浅的层面上。只有不到9.5%的社会工作学术论文具有理论上的贡献。⑤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社会工作学院的豪基(David R.Hodge)等人研究了2000~2009年间出版的社会工作类期刊(共79种),列出了100篇引用率最高的社会工作学术论文,结果发现这100篇最具影响力的论文中,虽然相当一部分论文已经有了明确的概念化或理论化取向,但专门针对社会工作理论问题进行讨论的论文不足10%。⑥

就规范意义而言,理论建设是一个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决定其专业合法性存在的主要依据。一门学科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即使建立起专业化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其在学科体系中存在和发展的理由也是不充分的。当1915年医学教育专家弗莱克斯那(A.Flexner)提出“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吗”的问题后,就开始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工作学科地位的极大反思。社会工作者逐渐对“社

会工作要成为一门科学是需要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与实务方法”的观点达成了共识。于是,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临床医学等学科中寻找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便成了许多社会工作研究者一个努力的方向。正如台湾学者林万亿所归纳的:理论帮助社会工作者将复杂、多变、混乱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系统化、模式化和秩序化;引导社会工作尽可能精确而完整地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指引社会工作者选择适当的介入模式;将社会工作经验整理回馈到理论中,有助于修正、精确化理论,更好地提升实务水平。⑦大卫•豪(D.Howe)曾指出,任何专业没有理论都必然停留在低窄的层次上,所有实务行动将不可能达致其目的。⑧沃尔什(J.Walsh)也表明:“如果没有理论作为依盾,社会工作者能看到的往往只是自己接触过的案例,甚至这些案例也会使社会工作者迷糊,社会工作理论的意义就在于预测和解释案主的行为,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关于案主和问题领域的一般化判断,为干预活动提供结构和秩序,辨识实践情景中的知识缝隙。”⑨德国社会工作学者甚至直接提出要立足于理论建构去发展“一门社会工作科学”,并认为“理论乃社会工作的基础”的观点是毋庸置疑的。⑩对此,特纳(F.J.Turner)也明确指出,社会工作理论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社会工作者了解“人在情境中”这一复杂性事实,因此社会工作理论不仅是发展对现实经验的阐释,更在于从其他学科中吸收知识,进而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11)

随着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社会工作者对理论本身的重要性的认识虽然有所提高,但社会工作理论并不能等同于社会工作范式本身(尽管很多情况下人们在交替使用着“理论”和“范式”两个概念)。正如美国著名的方法学教授艾尔•巴比(E.Babbie)所指出的那样,“范式”指的是一般框架或视角,字面含义就是“看事情的出发点”,它提供了观察生活方式和关于真实实体特性的一些假设。相比之下,理论指用来解释社会生活特定方面的系统化的关联性陈述。因此,理论赋予范式真实感和明确的意义。“范式”提供视角,理论则在于解释所看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