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制度走向的中日比较

中日制度走向的差异

相似的起点:

相似的经历:

1853年美国海军的马修·佩利司令率领4艘军舰入侵江户湾,日本被迫开放。此后,日本被迫陆续与欧美国家签定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关税税率被强行规定为5%(与中国一样);外国享有领事裁判权(外国人在日本犯法不受日本法律制裁)等治外法权。

•这些条约,使日本也像中国一样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

不同的制度走向:(明治时期的40年间,1868-1912年)

日本:从专制政治,走向民主政治;从等级社会,走向平等社会;从分裂,走向统一;从半殖

民地,走向主权独立 。

•明治维新的目标: 经济(殖产兴业);政治(制定宪法、设置议会);军事(对外扩张) •逐步摆脱了半殖民的地位,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中国:在政治、社会两方面基本没有变化,却逐步从统一,走向分裂;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 •“师夷长技以制夷”——技术;“洋务运动”——强兵富国;戊戌变法——政治改良

•康有为:“日本蕞尔三岛,土地人民不能当中国之十一。近者其皇睦仁与其相三条实美改纪其政,国日富强,乃能灭我流球,割我辽台。以土之大,不更化则削弱如此;以日之小,能更化则骤强如彼,岂非明效大验哉!”

•榜样竟然是日本!

•梁启超:“日本之步武泰西至速也,故自维新至今三十年,而治艺已成。大地之中,变法而骤强者,惟俄与日也。俄远而治效不著,文字不同也;吾今取之至近日本,察其变法之条理先后,则吾之治效,可三年而成,尤为捷疾也。且日本文字,犹吾文字也,但稍杂空海之伊吕波文,十之三耳。泰西诸学之书,其精者日人已略译之矣,吾因其成功而用之,是吾以泰西为牛,日本为农夫,而吾坐而食之,费不千万金,而要书毕集矣。”

•梁启超:“昔日本将构衅于中国,或有以日本之小,中国之大,疑势力之不敌者。日相伊藤博文曰:‘中国名为一国,实则十八国也。其为一国,则诚十余倍于日本。其为十八国,则无一能及日本之大者,吾何畏焉?’乃果也,战端既起,而始终以直隶一省敌日本全国,以取大败。非伊藤之侥幸而言中也。中国群力之薄弱,固早已暴著于天下矣。又岂惟分为十八国而已!”

5001000015000

中日の一人あたりG

D P の推移(1990年国際ドル)

•列强对待清朝的政策:既打击、又扶持利用。清朝对列强:既矛盾,又依赖。

不同的结局:

•20世纪初,日本一跃跻身于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中国定格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愈益内忧外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作为五大国之一被邀请出席重大国际会议(其他4国是美、英、法、意)。中国作为战胜国,山东青岛却被从德国转让给日本!

“世纪天问”:为什么原来起点差不多、也有不少相似之处的两个国家,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各自的命运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呢?

•根子在于各自的制度条件和制度选择

•大量吸收来源于外国的事物(全盘吸收),同时又极力把它变为本国制造(吸收再造),这是日本获得吸收外来文化成功的重要原因。

“全盘吸收”与“中体西用”

•日本“全盘吸收”:把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全盘吸收。

中国“中体西用”:在军事装备生产、民用品生产、政治制度改革、思想文化,科学、民主各个方面“师夷长技以制夷”。

•为什么一个全盘吸收,另一个挑挑捡捡呢?要从历史和文化传统上找原因。

•日本——文化吸收的边缘洼地;

①善于吸收学习外来的东西,是日本文化的一个本质特征。

②从历史上长期学习中国,到近代转变为学习欧美,日本人只不过是更换了文化的来源地而已,其他方面都没有什么不同。

•中国——文化扩散的中心高地;

①中国对于外来文化,虽然不能说没有包容的胸怀,但这种包容往往需要艰苦漫长的冲突磨合。佛教就是如此。

②在文化上、经济上,中国要么认为不需要向外学习,要么认为只需要单方面地向外传播。鉴真六次东渡即是。除了佛教,中国基本上是文化净出口国.

③对于满怀中华文明优越感、习惯于“好为人师”、喜欢居高临下谆谆教诲别人的中国人来说,要放下架子虚心向别人学习,还需要经过一定的痛苦的认识过程。而这个过程又往往伴随着从自大——自卑的否定之否定的转变。

“吸收再造”与“拿来就用”

•日本: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

中国:简单地拿来就用。

•事例之一:技术

•1866年,为建立外交和贸易关系而来到中国和日本的意大利使节阿尔米尼扬在其回忆录中说:“江户已能制造步枪。这种步枪在一切方面与欧洲最优良的步枪相比都不逊色。”但中国还不能自己制造洋枪洋炮。为什么呢?他说:“日本的匠人既聪明又勤勉,看到优良的物品,不亲手制造出同样的物品决不罢休。在这一点上,日本人显然大大地胜于中国人。中国人轻视欧洲人,所以也无法了解西方文明在物质上优越的原因。”

•梁启超:“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

枪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行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日本消化、再创造的事例:日本刀、瓷器、步枪(1543年传入日本,不久就在全国各地广泛生产)、轮船(1853年佩利入侵时,日本人第一次见到机器轮船。3年后的1856年,日本人就仿造出了轮船)、现代的产品(汽车、家电、数码制品、卡拉OK)

•事例之二:制度

•阿尔米尼扬比较中日海关制度:“日本政府和中国政府不一样,海关的管理人员不录用外国人。中国认为海关长及其属下的港湾长的职位由西方人充当更为有利。在中国,港湾长的工作和税务工作是完全结合在一起的,因而吨税和进口税的征收、以及有关船舶进出情报等业务能顺利开展。中国政府就是这样自己不太操劳而征得税收。不过,这种方法对于勤劳而且对自己的权益敏感的日本人不适用。横滨、长崎、函馆等港口的奉行,在领事等的协助下,建立了相当完备的方式。领事在船舶到达24小时以内提出载货清单。许多日本官员来到港口,确认没有进行走私贸易。他们进入船舱内,任何检查都仔细认真。”

•事例之三:教育

教育发达,是日本迅速走上现代化道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此乃全世界的共识。

•日本教育的普及,早在江户时代就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①幕府的学问所:主要教学内容:儒学、荷兰语、西洋技术(医学、航海、军事技术等)。当时,荷兰语和用荷兰语记载的科技等,被称为“兰学”。

②藩的学校:课程基本上与幕府学校相同,以儒学为主。许多藩学校在明治维新后被改造成新的教育机构。新旧对接。

③民间的学塾:是一些有学问的学者私人开设的学校。老师们根据自己的专长,教授儒学、国学(对日本古典文学的研究、之后成为国家主义的基础等)、外语(荷兰语、后来又增加了英语)、医学、自然科学、技术等。有教无类,培养大批杰出人物。

④寺子屋:面向儿童教授读、写、算的私塾。幕府末期,全国共有寺子屋1.5万余所。遍布城乡,大大提高了国民的识字率。

•江户时代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普及程度高,受教育的人数比例大;

②教育内容丰富,尤其是兰学,使许多日本人较早具备外语能力、科学技术知识;

③不是官方推动,而是放任自流政策下,民间热情之结果。

•在欧洲,教堂是社区活动的中心。在日本,从明治以来,各村最引人注目的建筑物是小学校。即使在东京,从战前一直到经济高速成长期,市区最引人注目的建筑物,相当大部分也是小学校。而且,致力于中小学校的校舍建设,博得热心教育的好评,至今仍是当选市、町、村长以及市、町、村议会和国会议员的重要条件。

为什么日本能够如此重视教育呢?(中日教育对比)

•日本:最重视本国学历。中国:最崇拜外国学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