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赞读书心得
孔子世家赞读书心得
![孔子世家赞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249140f7f705cc175527094d.png)
孔子世家赞读书心得原文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仡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后的一篇简短精辟的评价,表达了作者本人对孔子的高度赞扬和向往。
首先,在写作的技巧上,作者首先引用了一段《诗经》的话来总结,借用《诗经》中“兴”的写作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表面上描写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景观,实际上是对孔子学问的赞扬,接下来作者便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孔子的敬佩之情——“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定下了这段文字的基调。
在确定了基调以后,接下来就是开展论证了,这里作者主要是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进行的:通过对比“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和孔子的生前作为在“当代”的影响力,得出了“可谓至圣矣”的结论。
由此可见,这段文字虽短,却短小精干,有很强的文学性和逻辑性,一气呵成。
其次,在内容上,这篇短文主要是要表达作者对孔子治学成就的赞扬和向往。
作者通过“读孔氏书”,“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对比“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与孔子,一步一步递进,从而得出孔子“可谓至圣”的结论,内容简短,一气呵成。
最后,本文有很好的现代意义。
第一,它提醒当代的知识分子不仅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不做死学问。
作者大量阅读了孔子的著作,由此萌发了“想见其人”的想法,于是,他“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实地考察“诸生以时习礼其家”,通过如此一番,作者对孔子的只是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现代社会,知识分子所要承担的历史任务尤为重要,关乎社会主义建设能否实现,民族复兴大业成败。
正如毛主席所言: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广大学者应当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不做虚假学问和死学问。
2024年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2024年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c4c6d4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6f.png)
2024年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史记·孔子世家》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和思想主张。
这部史书以其深入细致的描述和独特的观点,成为了后世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读完《史记·孔子世家》,我深深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深远影响和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思想观点和教育理念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被孔子为人的情操所折服。
孔子不仅自身具备高尚的品德修养,而且对于他的弟子和学生也要求严格,要求他们做到“君子无众不过”,要求他们具备高尚的人格和品德。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品行和修养对于其所教育的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其次,我被孔子的思想理念所震撼。
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好自己,然后才能影响和治理好家庭,再进一步治理国家和平定天下。
这种思想观念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提醒着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做到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的一致,才能在和谐中发展。
另外,我被孔子的教育思想所深深触动。
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观念,主张以教育培养人才和提高人文素质。
他重视教育的实践性和启发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这些思想观点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提醒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孔子世家中还描述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师徒情深,他在思想、学术和品德方面对弟子们进行严格的教诲与启示,使他们在学术上不断进步,成为后来儒家学派不可替代的重要学术权威。
这使我深深感受到师德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读完《史记·孔子世家》,我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无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世家读后感
![孔子世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693ba1a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b7.png)
孔子世家读后感《孔子世家》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家族的历史传记。
这部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深深地吸引了我。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孔子及其家族的生活、思想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世家》通过对孔子家族的历史、家族成员的生活和思想的描述,展现了孔子家族的兴衰和孔子思想的传承。
在书中,我了解到孔子的家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孔子本人也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孔子家族的描述,我也了解到孔子思想的传承和影响,并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阅读《孔子世家》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家族的坎坷命运和孔子思想的伟大价值。
孔子家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历了数百年的兴衰,但他们一直保持着对仁义道德的追求,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之道,这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孔子家族的描述,我也了解到孔子思想的传承和影响,并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总的来说,《孔子世家》是一部富有思想性和历史性的作品,通过对孔子家族的描述,展现了孔子思想的伟大之处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家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部书不仅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希望通过阅读更多这样的作品,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也能够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
孔子世家读后感
![孔子世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badc192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7a.png)
孔子世家读后感说实话,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孔子的印象还停留在中学课本里的那些之乎者也上。
总觉得他是个高高在上、严肃刻板的老夫子形象。
但真正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孔子的形象在我心中彻底颠覆了。
孔子出生在鲁国的一个小贵族家庭,但他幼年丧父,家境逐渐没落。
不过,这并没有阻挡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他年少时就勤奋好学,对各种礼仪制度特别感兴趣,常常自己琢磨研究。
孔子年轻的时候,为了谋生,曾经做过不少工作。
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把仓库管理得井井有条;还当过管理畜牧的小官,牛羊都被他养得肥肥壮壮。
这些经历看似普通,但对孔子来说,却是他积累人生经验、了解社会百态的重要途径。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孔子的教学。
他打破了当时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的传统,广收门徒,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心向学,他都愿意教导。
他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有富家子弟,也有穷人家的孩子;有聪明伶俐的,也有资质平平的。
但孔子对他们一视同仁,用心教导。
孔子教学可不是照本宣科,他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
有一次,他给学生们讲“仁”的道理,没有直接给出定义,而是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去讨论。
一个学生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反问他:“你觉得呢?”学生想了想说:“我觉得对人友善就是仁。
”孔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不错,但还不够全面。
那你再想想,还有什么表现可以算是仁呢?”就这样,通过不断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们自己领悟到仁的真谛。
孔子不仅教学生知识,还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他常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意思是君子心胸开阔,光明磊落,小人则总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他还教导学生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些道理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但孔子的学生们都铭记在心,并努力践行。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希望能够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却四处碰壁。
他在卫国的时候,卫灵公表面上对他很尊重,给他优厚的待遇,可实际上却并不采纳他的建议。
史记之孔子世家读后感(大全五篇)
![史记之孔子世家读后感(大全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8051d012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70.png)
史记之孔子世家读后感(大全五篇)第一篇:史记之孔子世家读后感读《史记之孔子世家》有感——流水人生孔子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仁者何以乐山,智者何以乐水?山水是天地自然的象征,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和万物栖息之所;是仁者对生命的寄托,是智者对自然的依恋。
这是孔子对天人相结合境界的最高体验。
孔子的一生追求仁,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仁者,但是他更是智者。
因为他更钟情于水。
孔子观赏东流的水,子贡问道:“君子只要看见大水都要观赏,原因是什么?”孔子答道:“因为大水流动永不停息,而且滋润世间万物却不自认为有功,就像人的德行一样。
水有时在低处流动,有时在高处流动,这都有其遵循的规律,就像人的仁义一样。
大水浩浩荡荡,永不枯竭,这就像人的道德一样。
水流向百仞高的大山中而不惧怕,这就像人的勇敢一样。
装满了却用不着用盖子削平,这就像人的正直一样。
水的柔弱无所不至,就像人的明察一样。
水从源头必定流向东方,就像人的志向一样,所以君子看见了必定要观赏它。
”孔子用滔滔江水比做人的德行,勉励我们进德修业应像奔流不止的河水昼夜不舍,永不停息。
这不仅体现孔子的智慧,而且不也暗示了孔子的一生如流水一般吗?孔子一生仕途不顺畅,如流水般曲曲折折。
孔子35岁去齐国,见到齐景公。
由于受大臣晏婴的阻止,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37岁返鲁。
孔子从51岁起,先是做了鲁国得县官,后来官至鲁国的最高法官,并代理丞相。
可是只有三个月的功夫,由于鲁王不听他的意见,孔子只好辞职,离开鲁国。
在55岁到68岁这14年间,奔走列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厄困。
于是又返回鲁国。
社会现实却是让人痛心。
周王室统治微弱,“礼崩乐坏”,诸侯纷纷崛起,伦理秩序失控,社会纲常紊乱。
孔子想到自己的先祖弗父何禅让君位,正考父曾接连辅佐宋国三公,父亲叔梁纥勇猛震三鲁,母亲颜徵含辛茹苦地教育培养自己。
孔子叩心自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像传说中的盘古一斧劈开混沌的世界,令天地分开、泾渭分流?为什不能像文武周公那样文治武功,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太太平平?自己虽没有君王之位来施展政治抱负,也没有威武之师可以征伐世上邪恶,但是自己有知识、有智慧,可以用教育开启人的心智,用“六艺”来培养“上事君以忠,下使民以惠”的贤臣,改造这种“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太平盛世。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3c8e075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38.png)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作为一部叙述孔子及其家族的史书,《孔子世家》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
这部书将孔子的一生及其家族的历史、血脉和传承等内容详细叙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读者,我深受其启发,读后感如下。
《孔子世家》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语言悠远的特点,其语言风格与众不同,这种古旧的语言感觉简洁、干练、清新自然,让人感受到书中的文化魅力。
其次是内容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在史学、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独特的价值。
通过《孔子世家》的阅读,我深刻地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深邃而且动人心魄的。
它代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为人们提供了绝佳的参考和启示。
《孔子世家》作为一部经典史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记录了孔子的一生及其家族的历史,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历史图景。
不仅如此,它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闸门,开启了文化之门,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文化传承上,《孔子世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孔子世家》的阅读,我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内涵,懂得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同时,在我看来,文化的传承不仅是为了保守一种历史,更是要为维持社会和谐、发展核心竞争力、提高道德气质等方面做出贡献。
只有通过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掘,才能赋予文化更多的内涵和价值。
这也是《孔子世家》对我影响最深的地方之一。
总之,《孔子世家》作为一部传世之作,不仅是记录孔子历史的一本书,更是一部深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位置之作。
读过《孔子世家》以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璀璨与丰富性。
同时,也深深地理解到了文化传承的意义。
希望更多人能够关注和学习这样的经典之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孔子世家读后感800字
![孔子世家读后感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f7051709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93.png)
孔子世家读后感800字《孔子世家》是一部以孔子家族为主线,描写了孔子家族世世代代的风雨人生的历史小说。
小说以孔子家族为主线,以孔子的祖先孔皮为第一代,到孔子的孙子孔伋为最后一代,共经历了十七代,跨越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整部小说以孔子家族的兴衰为主线,以孔子家族与历史的交织为主题,展现了孔子家族的兴盛与衰落,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小说以其宏大的史诗气息,深刻的历史感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国古代家族史小说的杰作。
孔子世家读后感《孔子世家》是一部宏大的史诗小说,通过讲述孔子家族世世代代的风雨人生,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兴衰和变迁。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受感动,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孔子家族的坎坷命运有了更深的体会。
首先,小说通过对孔子家族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从孔子的祖先孔皮开始,小说就描写了孔子家族在周朝、春秋时期的兴盛和衰落。
孔子的曾祖父孔悝是鲁国的大夫,孔子的父亲孔鲤是鲁国的司空,孔子自己也曾在鲁国做过官。
但是,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孔子家族逐渐没落,最后连孔子的孙子孔伋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这种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社会的动荡和变革,也反映了孔子家族的命运坎坷。
其次,小说通过对孔子家族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家族伦理和文化传统。
在中国古代社会,家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单位,家族伦理和文化传统对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家族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家族,一直秉承着儒家的家族伦理和文化传统。
在小说中,孔子的祖先孔皮就是一个很有仁德的人,他在鲁国做官时,深得人民的爱戴。
孔子的父亲孔鲤也是一个很有节操的人,他宁可辞官不屈从于权贵,也不愿为非作歹。
孔子自己更是一位儒家圣人,他提倡仁政,主张仁义道德,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通过对孔子家族的描写,小说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家族伦理和文化传统,也展现了孔子家族在这方面的典范作用。
孔子世家读后感
![孔子世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cbd365c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40.png)
孔子世家读后感《孔子世家》是一部以孔子为主角的传记文学作品,通过对孔子一生的描写,展现了孔子的伟大思想和高尚品德,使读者对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读完《孔子世家》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的伟大和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巨大贡献。
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孔子一生的描写,我了解到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以及他对学生的关怀和教育的热爱。
在书中,孔子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读《孔子世家》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曾说,“教育是无形的,但它比任何有形的东西都重要。
”孔子的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孔子对待学生非常严格,但同时也非常关怀和爱护他们,他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教育着学生,让他们成为有德有才的人才。
这种教育理念和态度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除此之外,通过阅读《孔子世家》,我还了解到了孔子的思想和人生态度。
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等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孔子的人生态度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畏艰难和挫折,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人生态度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孔子世家》,我对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教育和人生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孔子的思想和人生态度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我受益匪浅。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让更多的人受益。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6ff0a26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15.png)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史记·孔子世家》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献著作,它所记载的不仅仅是孔子一族的兴衰,更传递了千古至今有关中国文化的重要信息。
在阅读完这部著作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它的历史价值以及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首先,这部著作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渊源。
通过精彩的叙述和传承的历史,我初步了解了其哲学、道德、政治和教育的基本原则。
《史记·孔子世家》向读者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例如诚信、孝顺、敬老、尊敬祖先等。
它也表达了中国经典的风骨:外表表面谦虚,内心自信。
它高度评价了孔子及其一族人的贡献,表达了对文化的认同和自豪。
其次,我在阅读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尽管已经过去了数百年,道德和人性问题仍然不断地被谈论,文化仍然存在深层次的固化。
《史记·孔子世家》中所描述的孔子及其一族人的一些传奇历史故事,能够给我带来感性的启示:以本性为本,对理想和承诺负责任的人,可以逆境而立,冲破阻挡,实现自我价值。
这对于我和其他读者来说,可以提供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力量和勇气。
此外,在阅读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其中有一些信息和思想,可以和我们今天的社会扯上关系。
我认为,读者可以通过该书反思人性,社会和道德问题。
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变革和挑战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发掘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找到心灵深处的支持和独特的文化自信。
此外,我们也应该学会欣赏文化和历史,了解每个历史时期的特色和取得的成就。
综上所述,《史记·孔子世家》是一部有益的著作,非常值得读者去阅读。
它让我们重新关注和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提供了帮助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并为今天所需要的性格,道德和政治建设开辟了新的思路和道路。
我相信,所有读者读过这本书会有同样的感受和启示:尊重传统,领略历史的瑰宝,同时也让我们有更优秀的思维和判断力,更好地面对和解决我们今天承担的责任和任务。
《孔子世家》读后感
![《孔子世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af177b9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13.png)
《孔子世家》读后感《孔子世家》读后感(通用1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孔子世家》读后感(通用1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孔子世家》读后感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的仁爱、礼仪和君子之道早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儒家文化已深深的溶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但这样一位“至圣先师”,也是由一个平凡的人逐步成长起来的。
孔子诞生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十七岁时,母亲也故去了。
后来,他到周去学礼,回来后门下的学生就多了起来。
这时的孔子,一心一意想要推行他的仁爱、礼仪,在他三十五岁时,终于升任了大司寇,主管礼仪。
齐鲁夹谷会盟时,孔子恰好监理典礼事务,临行前他建议鲁君带左右司马,以备不测。
会盟时,齐方表演刀剑乱舞,孔子唯恐其伤及鲁君,立刻挥袖制止。
齐方又叫小丑和美女上台表演,他们对鲁君做出了轻漫的举动。
孔子见状,怒斥伶人,司法官即将其腰斩。
由于孔子胆识过人,义正辞严,令齐景公十分不安。
为表歉意,齐国将之前占领鲁国的土地全部归还给鲁国。
然而,由于与当权者政见不合,又不满鲁定公沉溺酒色,孔子终于去职离乡,开始了漫长而坎坷的“周游列国”。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孔子深知自己“任重而道远”,他周游列国,是为了寻找与他政见相合的当权者,来传播仁爱和礼仪。
他不为独善其身,而是为了“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在卫国,他因卫灵公爱慕美色、不理政事而失望离去;在宋国,被想加害于他的司马桓魅赶了出去;甚至在郑国,孔子与其弟子失散。
有人对其弟子子贡说:“东门外有个人,额像尧,颈像皋陶,肩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三寸,没精打采,像只丧家狗似的。
”子贡听后非常生气,便将此事禀告孔子,没想到“至圣先师”孔子欣然笑道:“我的长相倒未必真像圣贤一样,但说我为推行仁爱、礼仪的大道,落得无处藏身,像丧家狗似的,这一点倒真的不错,真的不错!”只有伟大的人格才能拥有这样海纳百川的胸怀,才能具有这样荣辱不惊的境界。
精选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范文5篇
![精选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41bc084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5a.png)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孔子世家》云:“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的一生,就这样注定要以恢复周礼,以礼经济天下为己任了。
为了实现此道,孔子周游列国,花了十四年,正与后世玄奘取经所费时日相仿,真是“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然而孔子之道终不为天下容,最终只好回到鲁国,研《诗》,读《易》,著《春秋》。
我读《孔子世家》尤感佩于孔子在颠沛流离之中,受蒲人之阻、匡人之拘、陈蔡之厄,却能弦歌不断,安之若素。
非有对道之坚守,对命之不疑,焉能如此!姑举一例。
孔子遇陈蔡之厄,以同一问先后令子路、子贡、颜回作答:“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答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夫子盖少贬焉?”孔子严厉地批评了子贡:“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赐,而志不远矣!”子贡是说,老师的道太大了,所以不能被天下所容,为什么不把这道变小一点,而让天下能够接受呢?孔子说,一个好农夫能做到的只有好好耕种,却不能保证有个好收成,一个好工匠技艺高超,也不能保证做出来的东西都令人满意,君子该做的就是修道,而不是去在意这道能否被天下接纳,子贡你不修道,而是谋求道被接纳,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孔子的话中包含了一个令人为之肃然的道理:道不可弃,不可降;道能不能被容,不是我们该考虑的,因为那是天命。
而芸芸众生,乐道的却是另外一句话:改变不了环境,就要适应环境。
殊不知,有多少曾经壮志凌云之人,就是因为这句颇有苦口婆心意味而其实邪恶无比的句子,最后变得低头,弯腰,匍匐在地面上,最后,干脆萎缩到地面之下了!古往今来的圣贤,无一不是道的坚守者,甚至殉道者。
《史记》中《列传》的第一篇,就是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殉道者伯夷叔齐兄弟俩。
往汨罗江里纵身一跃的,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的三闾大夫。
濮水边上持竿不顾,拒绝楚王以国事相累的,是自由独立之道的坚守者庄周。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58ffa5a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42.png)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史记孔子世家》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一篇篇章,主要描述了孔子及其后裔世家的事迹和家族的兴衰。
阅读完《史记孔子世家》,我深深地被孔子及其家族的故事所打动和启发,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深邃和力量。
以下是我对这部作品的读后感。
首先,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从《史记孔子世家》中可以看出,孔子有着深厚的学问和博大精深的思想。
他不仅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社会改革家。
他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伦理,并将其应用于个人修养、家庭教育和国家治理中。
他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的学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制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孔子的生平和事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出生于贫寒的家庭,但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成为了一位卓越的学者和思想家。
他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也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倡导弟子们“君子之学,文以载道,礼以行之”,并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成为有道德、有能力、有担当的人。
他的忍耐和坚持也是令人敬佩的。
孔子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困难,但他从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和教育事业的执着,最终为后世留下了一部伟大的著作《论语》。
此外,《史记孔子世家》也展示了孔子家族的兴衰史。
从文中可以看出,虽然孔子一直致力于推广儒家思想和教育,但他的后裔却并没有延续他的事业。
孔子的儿子和孙子都没有继承他的学问和影响力,他们在政治和教育方面的成就也远远不及孔子。
这一点使我深思:思想的传承和家族的兴衰并非易事,它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奉献。
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领袖的光辉不能仅仅依靠血脉的延续,更需要后人的承继和传扬。
最后,我对孔子和他的思想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与敬仰。
他的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他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这对于当代社会中存在的道德危机和社会矛盾具有特殊的意义。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精选5篇)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8cab47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58.png)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精选5篇)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精选篇1《史记》是中国史学上第一本记传体通史,并且是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经受了各种打击,呕心沥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旷世巨作。
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时代中各领域英雄豪杰和记载国内外少数民族的“列传”,是它让我感受到了历代英雄人物的气概与豪迈。
比如说列传中的“刺客列传”里的聂政、荆轲等人。
以前,我认为刺客可是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明白搞偷袭的人,但史记上的叙述,让我明白,有些刺客是不仅仅仗义疏财、劫富济贫,并且对君子赤胆忠心,像有些为了自我的国家去行刺君王,是冒着生命危险的,随时都有可能被处死,真可谓是有去无归。
虽然如此,但他们依然一心为君,就像荆轲临走时在易水河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的悲壮,更有那之后身中八剑却仍一心想着太子丹,这就是他们的赤胆忠心的最好表现。
在《史记》里,我认识智勇双全的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陈轸,少年有为的孟尝君,错失良才的魏惠王,贪利失地的楚怀王……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不从浊流的屈原。
屈原是楚国著名的大诗人,他知识十分渊博,口才也很好,无论是对外交际,还是管理内政,他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楚怀王很赏识他。
可是,屈原的才华受到了上官大夫的嫉妒,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在楚怀王面前造谣生事,楚怀王听得多了,也就信以为真,渐渐地疏远了屈原。
德才兼备又清高孤傲的屈原,怀着悲愤的心境,写下了长诗《离骚》,多年来屈原报国的愿望未能实现,最终跳进汨罗江自尽了。
读了《史记》后我才明白,原先在古代所谓的“品行不正”也大多都仅仅是“行”不正而“品”正,他们一心只为王,他们如果没有那“品”不正的王,必须是英雄,这让我深刻的了解到了一个决策者的重要性。
包括屈原等人在内,都是因为社会腐败、堕落的现象,导致有些人只想着个人利益,才会让那些真正为国家着想的忠臣落到悲惨的下场,也许在古代,皇权才是最重要的吧……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精选篇2司马迁的《史记》,贯通祖国三千余年的辉煌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经典之作。
孔 子世家读后感
![孔 子世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25cbe69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be.png)
孔子世家读后感《孔子世家读后感》读了《孔子世家》,我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走进了孔子那波澜壮阔又充满智慧的一生。
孔子,这位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的伟人,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传播仁爱。
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神明,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真实人物。
在书中,我看到孔子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但他从小就对知识有着无比的渴望。
他勤奋好学,四处求教,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
这种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为了弄懂一道数学题,熬到深夜,抓耳挠腮的情景。
那时候,虽然辛苦,但解开难题后的喜悦却是无法言表的。
孔子也是如此吧,他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或许也经历过无数次的困惑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
孔子的教育理念更是让我深受触动。
他提倡“有教无类”,不管是贵族子弟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有心向学,他都愿意传授知识。
他的课堂没有固定的形式,可能在树荫下,可能在河边,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听他娓娓道来。
他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答案。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位老师,他也总是鼓励我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有一次,在课堂上讨论一个历史事件,大家各抒己见,争论得面红耳赤。
老师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让我们自己去探索真相。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思考的力量,也明白了教育的真谛。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虽然遭遇了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他带着弟子们风餐露宿,有时甚至食不果腹,但他依然乐观积极。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旅行。
那是一次徒步旅行,背着沉重的背包,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太阳火辣辣地烤着,汗水湿透了衣衫,脚底也磨出了水泡。
好几次,我都想放弃,但一想到目的地的美景,又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孔子的坚持,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他心中有着对仁政的向往,有着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所以再苦再难,他也不曾退缩。
孔子的思想,如同夜空中的繁星,璀璨而永恒。
他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的八个字,却包含着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孔子世家读后感800字
![孔子世家读后感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37b16b8f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af.png)
孔子世家读后感800字《孔子世家》是一部以孔子家族为主线,讲述孔子家族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书籍。
这部书以孔子家族为主线,讲述了孔子家族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发展的历史。
通过这部书的阅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家族的伟大与悲壮,也更加了解了孔子及其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孔子世家》中,作者以史料为基础,通过对孔子家族的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发展进行描述,展现了孔子家族的兴衰历程。
从孔子的祖先开始,一直到孔子的后代,作者将孔子家族的历史展现得淋漓尽致。
孔子家族的兴起与衰落,与社会、政治的变迁息息相关,这也使得《孔子世家》成为了一部不可多得的史料之作。
通过对孔子家族的历史描写,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孔子及其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在阅读《孔子世家》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家族的伟大与悲壮。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孔子家族作为孔子的后代,也承载着这份伟大的使命。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孔子家族也经历了兴盛与衰落,甚至有过断绝传承的危机。
尽管如此,孔子家族依然坚守着对孔子思想的传承,不断地为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作出贡献。
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令人敬佩,也使得孔子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通过阅读《孔子世家》,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孔子及其家族在中国历古代的重要地位。
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孔子家族作为孔子的后代,也承载着这份伟大的使命。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孔子家族一直坚守着对孔子思想的传承,为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坚守与奉献,使得孔子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总的来说,《孔子世家》是一部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书籍。
通过对孔子家族的历史描写,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孔子及其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同时,通过对孔子家族的兴衰历程的描述,读者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孔子家族的伟大与悲壮。
话题作文写作史记孔子世家阅读感想(5篇)
![话题作文写作史记孔子世家阅读感想(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67639596c85ec3a87c2c599.png)
话题作文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5篇)第一篇:《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这篇又拖了很久,老是看了一段又回过去看前面相关篇目的内容,比如说到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就回去看“宋微子世家”,后来又说到孔子在鲁国的经历,于是又回去把“鲁周公世家”浏览了一遍。
这一篇通篇看来,总体感觉是:孔子一生在仕途上可说是郁郁不得志,四处漂泊如丧家之犬;在学术上却是逐渐精深逐渐博大终于积累弟子三千,书成春秋经典。
孔子为人谦恭好礼,有些过分好礼了,所以齐国晏婴建议齐景公不用他,确实他不适合齐国的施政方针。
要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得脸厚、心狠、手辣,得见机行事善于权变,看样子孔子不具备这些特质,而且他提倡的那一整套关于礼的理论,并不适合那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不实用啊。
再说他脸皮也太薄了,与南子见了一面,回来被学生“不悦”,就急得发誓赌咒,“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不必这么紧张吧,反倒引人遐想。
在他后期是有所醒悟了,会权变了,但他的形象已定型,没人敢用他了。
孔子真正令人称道的,还是在思想上和教育上的成就,他整理编写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确是中国千年文化中经典中的经典,他教育学生的种种言论,让我在这里评价一句正确都觉得不够贴切不够资格,因为孔子的思想已经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每一个中国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孔子思想的滋养,我们其实更多要做的是用孔子的思想来衡量现实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以一已之私对孔子思想进行评论。
关于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太博大的话题,以我笨拙的笔墨无法写出其中万一,只是觉得很奇怪的是:一个说出那么多经典的对的话的人,为什么不能做对的事,让他能够在当世得偿所愿施展才华呢?看到他那句:“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让人不能不品出一些苦涩。
第二篇:孔子世家读后感太史公以诗赞孔子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太史公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13941b80722192e4536f6cb.png)
57品 评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王 言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不仅推动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更是新传统文化的开创者。
《论语》记载了孔子的生平言行,《春秋左氏传》详载了其有关政治活动的事迹,还有《孟子》《公羊传》《谷梁传》等先秦诸书都可见其他有关孔子言行和家世的记载。
到了西汉,司马迁以之前的记载为基础,编纂成《孔子世家》,它成为第一篇完整记载孔子生平的传记。
阅读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笔者深受教育、启迪和熏陶,感触颇多。
笔者认为,司马迁对孔子形象的独特解读,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部分。
其一,从孔子的一生发展轨迹上看,孔子一生筚路蓝缕,奔走列国。
其二,孔子好学不厌,敏而好古,不耻下问。
其三,从孔子对弟子的教育观上看,孔子对弟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其四,从孔子取得的成就上看,孔子虽出身布衣,却被誉为“至圣”。
一、一生筚路蓝缕,奔走列国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孔子满怀救世之志,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
一生可谓颠沛流离,随历经挫折却毫不退却。
周游列国期间,孔子最开始寻求在鲁国出仕,他不愿意同流合污,去鲁十四年而返。
尽管四处碰壁,但孔子始终不放弃,带着弟子们积极寻求有道明君,以施展其政治抱负,希望能够用“仁爱”来影响诸国历史进程。
对于这段周游史,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用了相当多的笔墨介绍,详细记载了孔子经历的挫折,塑造了孔子的伟大形象,并彰显其不朽的人格与精神。
二、好学不厌,敏而好古,不耻下问,学无常师34岁那年,孔子去周都洛邑学习周礼和古文献。
这是孔子很重要的一段学习经历。
当时,孔子家境贫穷,而从曲阜去洛邑,路途遥远。
他的弟子——贵族南宫敬叔请求鲁君支持,赐给孔子车马与随从,并亲自陪同孔子前往,孔子得以完成这一艰辛旅程,并且获益匪浅。
司马迁说的“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大概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事实。
孔子曾从山东跑到山西,向晋国著名音乐家师襄子学琴。
读孔子世家赞辞,感受先哲的伟大
![读孔子世家赞辞,感受先哲的伟大](https://img.taocdn.com/s3/m/b9ca1feb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11.png)
读孔子世家赞辞,感受先哲的伟大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①。
”虽不能至,然心乡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③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④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⑤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注释】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是要仰望的,大路是要行走的。
见《诗·小雅·车辖》。
止,语气词。
②乡:同“向”。
③低回:徘徊。
有的作“祗(zhī)回”。
④没:同“殁(mò)”。
⑤《六艺》:指《诗》、《书》、《易》、《礼》、《乐》、《春秋》。
【要义指导】太史公评论道:《诗经》上有过这样一句话:“高山是要仰望的,大路是要行走的。
”我虽然不能沿着大路攀上山顶,但内心深处对此是向往的。
我读了孔子的遗著,也就可以想见他的为人。
后来,我到了鲁国,拜访仲尼的庙堂,瞻仰了车子、衣服和礼器等遗物,又看到许多学官子弟按时到这里来学习礼仪,我就徘徊留恋,不愿离开。
天下的人,君王和历代贤人,也够多的了。
他们在世时很荣耀,死了以后就都完了。
而孔子只是一介平民,他的学识竟然传布了十几代,学者们都很敬仰他。
从天子王侯起,凡是研究《六艺》的人,都以孔子的思想学说为准则,孔子真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这是《孔子世家》中的赞颂词。
孔子是当时的圣人,对他做全面而令人满意的评价,很不容易。
司马迁采用从侧面烘托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孔子的景仰之情。
先引用《诗》总括全篇,接着写自己看孔子遗物,再用贤王、贤人来衬托孔子,突出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表达了他对孔子的尊崇。
孔子世家赞思想内涵和总结
![孔子世家赞思想内涵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6411a9e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62.png)
孔子世家赞思想内涵和总结孔子世家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史书,书中不仅记载了孔子家族的兴衰历史,更展现了孔子家族的儒家思想和家风家训。
这部著作以孔子为核心,通过对他及其后裔的言行举止的描写和评述,向我们展示了儒家思想的内涵和价值。
下面我将从思想内涵及总结这两个方面对孔子世家进行详细的论述。
首先,孔子世家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丰富多元。
其中,孔子对道德修养的强调是这部著作的核心。
孔子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他主张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提倡仁爱和宽容,主张为人以德,以德治国。
通过自身的修养,以身作则来启发他人,以达到社会安定和谐的目的。
其次,孔子世家强调家族的重要性,并正面展现了孔子家族的良好家风和显赫家世。
孔子世家通过对孔子及其后裔的言行描写,展示了孔子家族秉持的儒家崇德向善的家风。
他们敬爱祖先,重视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和家训。
他们立志为天下立德,以自己的言行为后世树立楷模。
孔子本人也是家族的杰出代表,他的学问和品德受到了家族的高度赞誉,并为后人所推崇。
此外,孔子世家还通过对孔子后裔的描述,展示了他们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扬。
虽然孔子本人并没有亲生儿子,但他的学说通过其弟子和后裔在传承和发展。
他的孙子曾子和曾参等孔子后裔,都继承了孔子的学问和家风,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就。
曾参尤其是孔子思想的忠实传承者和宣传者,他通过弘扬孔子的学说,为后世儒家学派的兴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结起来,孔子世家是一部展示孔子思想内涵和家族史的重要著作。
它通过描述孔子及其后裔的言行举止,向后人展示了儒家思想的内涵和儒家家风的优良传统。
孔子的道德修养、家族的重要性以及后裔的传承和发扬,都是这部书中的重要内容。
孔子世家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珍贵典籍。
它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和家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世家赞读书心得
原文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仡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后的一篇简短精辟的评价,表达了作者本人对孔子的高度赞扬和向往。
首先,在写作的技巧上,作者首先引用了一段《诗经》的话来总结,借用《诗经》中“兴”的写作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表面上描写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景观,实际上是对孔子学问的赞扬,接下来作者便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孔子的敬佩之情——“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定下了这段文字的基调。
在确定了基调以后,接下来就是开展论证了,这里作者主要是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进行的:通过对比“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和孔子的生前作为在“当代”的影响力,得出了“可谓至圣矣”的结论。
由此可见,这段文字虽短,却短小精干,有很强的文学性和逻辑性,一气呵成。
其次,在内容上,这篇短文主要是要表达作者对孔子治学成就的赞扬和向往。
作者通过“读孔氏书”,“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对比“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与孔子,一步一步递进,从而得出孔子“可谓至圣”的结论,内容简短,一气呵成。
最后,本文有很好的现代意义。
第一,它提醒当代的知识分子不仅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不做死学问。
作者大量阅读了孔子的著作,由此萌发了“想见其人”的想法,于是,他“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实地考察“诸生以时习礼其家”,通过如此一番,作者对孔子的只是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现代社会,知识分子所要承担的历史任务尤为重要,关乎社会主义建设能否实现,民族复兴大业成败。
正如毛主席所言: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广大学者应当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不做虚假学问和死学问。
第二,它表明了知识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当代学人应勉力而学,为文化事业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知识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从横向来看,知识文化影响着所处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方
方面面,诸如科技水平、观念意识、风俗习惯等等。
在孔子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知识体系为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贡献了力量,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思想中重要的一脉。
从纵向来看,儒家思想体系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并非停留在历史当中不前,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传承、保留下来,到了汉武帝时代更是上升到了“独尊儒术”的崇高地位,至今仍对中国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现代社会中,各种思想纷繁复杂,学术观点林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广大知识分子更应该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勉力而行,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做好科学文化工作,为人类知识文明的大厦添砖加瓦。
第三,它昭示了当代学者要把治学和做人相统一,不仅追求学术上的高成就,也要追求人格上的高成就。
历代中国知识分子都有一个优良的传统,那就是把做人和做学问结合起来,不仅要做学问上的大师,也要做道德上的楷模。
孔子被在此文中之所以被作者尊为“至圣”,不仅仅是因为他优异的学术成就,与他崇高的道德也不无关系。
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就曾指出: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
伦理道德在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学术上也是如此,很难想象一个在伦理道德上有重大缺陷的知识分子能在学术上被推崇。
而在这一点上,西方文化便不是如此,他们似乎并不将知识分子的伦理道德与学术成就做必然的联系,学术是学术,生活是生活。
所以,我们也就看到了诸如叔本华、尼采这样的哲学家至今仍然被学术界所推崇。
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我们始终是无法摆脱传统的,况且仅就这个传统而言本身并无坏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这样的情怀应当为当代知识分子所继承。
2012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