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务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分析了中国水务市场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管理体制、市场容量与市场格局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水务市场未来10年的发展趋势。指出规模经营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水务经营模式将成为发展方向,并预测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等地区将率先出现大型区域性水务集团。

1产生背景

我国供水行业传统上一直由政府垄断经营,几乎无市场可言。它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政企不分,城市供水的生产、经营、投资基本由政府包办;二是水价由政府制定,价格不能反映价值规律。这种经营体制目前已逐渐陷入了举步维艰的泥沼。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城市供水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平均递增18.2%,预计“十五”期间,我国还有超过300亿元的陈旧供水设施面临着更新改造,如果再加上采用深度处理对工艺升级换代的压力,供水投资缺口将更大。

据S.M.国际技术顾问公司统计,1996年中国整个供水行业只微赢利0.44亿元,净资产利润率仅为0.1%.33%的供水公司亏损,平均每个供水公司亏损470万元。另一方面,供水企业却拥有巨额存量资产(2000年底,累计用于城市供水设施的固定资产投资已达1217.1亿元),颇有“坐拥金山,行将饿毙”之态。

政府对供水专营权的逐步放开和水价的逐渐上涨成为形成水务市场的两大要素。根据对115个城市的调查,1998年-2000年共有62个城市对水价进行了调整,平均上调幅度为20%~30%.1998年6月,国家出台了《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使我国水务市场的巨大潜力凸现于投资者面前。

2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水务市场非常活跃,形成四大参与主体--外资、国有供水企业、民营资本及政府。

2.1外资迅速抢滩

水务市场具有风险低、回报稳定的特点,因此优先占有市场非常重要。随着国内水务市场的放开,苏伊士里昂水务、威望迪集团、泰晤士水务、安格利水务、汇津公司等越来越多的国际水务集团正迅速抢滩并扩大市场,成为水务市场上最活跃的主体。迄今为止,由外资参与直接经营的国内自来水厂已逾50家,仅里昂水务一家已在中国参与了100多个水厂(包括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或经营,在华项目的投资总额超过30亿美元。外资在国内水务市场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自来水厂的建设与经营、原水设施与污(废)水厂的建设等领域。

2.2企业深化改革

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中心对企业进行改造,一个显着标志是企业名称由“自来水公司”更改为“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据不完全统计,约有90%以上省会城市和60%以上大中城市的供水企业已经进行了这种改革。其典型模式为:

深圳模式--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施集约化管理和规模化经营,步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上海模式--将水司一分为四,以促进竞争和提高效率;

南海模式--供水企业将水厂借壳上市,然后把所募资金用于发展供水项目;

武汉模式--政府将水厂包装上市,然后把所募资金用于其他基建项目;

沈阳模式--厂网分离,产销分开。水厂包装后在香港上市,所募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个阶段从90年代末开始,少数体制较顺或者基础较好的供水企业展开了以提升企业规模和国际竞争力、抢占市场份额为中心的改革和探索。比较典型的例子有:深圳自来水集团积极实施跨区域经营战略,在保定、杭州等地与国际水务资本展开了激烈竞标;北京自来水集团积极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展开了对周边郊县水司的大规模并购活动;长春、重庆等城市则积极组建了集供水、污水处理为一体的大型水务集团。

2.3民营资本入市

长期以来,民营资本主要集中在给排水设备、药剂的制造和销售领域,近来则开始大举进入自来水厂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经营等领域,如钱江水利通过竞标收购杭州赤山埠水厂,北京首创股份收购高碑店污水厂一期工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北京桑德集团于2001年6月,在人民大会堂与荆州、荆门、江阴、格尔木、宿迁等11个城市签约,以BOT方式承建并运营这些地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

2.4政府管制放开

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管制主要有市场进入和价格管制两种形式。

我国的市场进入管制长期以来一直是由地方政府垄断本地供水经营许可权的封闭制,市场机制根本未建立起来。而近几年来出现了几点新变化:

①很多地方政府逐步放松了市场进入管制,允许多种水务经营主体跨行政区域进入,但放松的范围仅限于制水和污水处理领域。

②管制主体的职能划分趋向明确,出现了资产管理与行业管理相分离的管制方式,克服了政企不分的弊端。

③在行业管理上,“多龙管水”的混乱局面正在向“一龙管水”转化。截止到2000年1月,全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24个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明确了由水务局统一实施水务管理。

政府的价格管制方式正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正逐步建立:

①在水价的制定上,承认水务企业应该有合理利润,并以法规的形式确认成本加税费、合理利润的定价标准(1998年出台《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同时指出供水企业合理盈利的平均水平应当是净资产利润率的8%~10%.

②在水价的调整上,价格听证制度初步形成,水价的调整日趋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2001年7月,国家计委出台了《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使水价听证制度有了强有力的法规依据。

3存在问题

3.1引入“洋水务”带来的问题

引入“洋水务”的确缓解了国内建设资金的短缺并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但从近10年的中外合作实践来看,中方吃了不少“暗亏”.导致这种“暗亏”的直接因素是外方所要求的固定投资回报率(以约定的价格包销水量),这种定死水量和水价的合作方式几乎将外资完全排除在经营风险之外,使中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南昌为例,1995年南昌水司与中法水务各出资50%合作经营双港水厂(规模为10×104m3/d)。为保证外商10%~18%的投资回报率,南昌水司从双港水厂的购水价格为1.16元/m3,而售价只有0.66元/m3,倒贴0.50元/m3.至此,南昌水司从1994年盈利460万余元到1995年因合资水厂等因素亏损1291万元。类似的情况还普遍发生于沈阳、天津、成都、中山、保定等地。

造成这种尴尬处境的根本原因是这种合资(合作)体制存在很大漏洞:一是供水市场没有完全放开,规定外资只能建厂而不能经营管网,等于逼着外资通过卡死水的销售数量和价格的方式来降低投资风险;二是由于过多承担了平抑物价、优化投资环境等社会职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