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的判读》全市优质课展评一等奖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人教版地理 (21)

1.4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道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能正确区分和运用海拔和相对高度。
2.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山坡的陡缓,尝试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问题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每当看到同学们穿着这身校服,老师就快乐,因为这身校服是你长大了的最好证明,它证明我们已经是中学生了。
希望在这节课,同学们能积极表现,展示出中学生的个性风采,好不好?大家在订制校服时,怎么知道自己该穿多大号码的校服呀?〔生:量身高〕你是怎样量出自己身高的?请演示一下。
嗯,从脚踏的地平面到头顶的高度,就是我们的身高。
那,一座大山,它的高度该从哪里算起呢?高矮不同、形态各异的地形又如何在平面地图中准确的表现出来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变身为地理探险家,一起去探索地形图的奥秘。
二、培养情趣主动参与〔一〕海拔和相对高度1. 【展示目标】首先查看我们的探险目标〔展示目标,请生大声读,师评价〕有了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有了目的地。
探险家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快乐大搜索!GO!2. 【快乐大搜索】请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完成自主学习1的相关内容:读课本23页前两个自然段,观察图1.34,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指出二者的区别。
3. 同桌交流,学生发言。
明确:先前所说的大山的高度,从海平面算起的叫做海拔高度。
【师生活动】大家都有所收获了吧?那位探险家来展示展示你的收获?学生展示交流,评价4. 【慧眼识图】〔试金石一〕:在世界最顶峰珠穆朗玛峰的山脚下,一位藏族老人对他的孙子说:“这是我见到的最高的山峰,它至少有4000米。
〞“不对,爷爷说的不对,书上说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米。
〞爷爷和孙子所说的高度指的是该山的什么?5.【师小结评价】看来,各探险家们独具慧眼,收获不小!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二〕等高线地形图1.【过渡】大家在搜寻时,我也没闲着。
地形图的判读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2)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3)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4)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2.过程与方法。
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阅读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多边互动法。
【教学准备】山体模型、实体。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师:展示中国地形图,学生找出珠穆朗玛峰,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米,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米,请你解释原因?1.海拔和相对高度。
生:学生读图讨论说出8844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而4000米是它与青藏高原的相对高度。
师:展示等高线示意图及等高线模型,请同学们观察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生: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个点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2.了解什么是等高线,学会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3.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海拔的高低。
师:展示等高线的绘制。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断各地的高低呢?生:学生讨论说出只要读出地面各点的海拔,就可以比较个地点的高低。
师:引导学生观察等高线示意图,先观察左右两个山坡哪个陡?哪个缓?并与等高线的分布情况相对照,自己得出结论:坡度的陡缓与等高分布疏密的关系,教师展示结论。
4.等高线地形图上如何判断坡度的陡缓。
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5.不同地形部位的判读。
生:山地的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点:等高线凸向低处表示山脊,等高线凸向高处表示山谷;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悬崖。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云南省市级优课)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教学课题选自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出版社)第二章《地图》二、教学课型专题复习课三、课程标准1.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重要地形部位,判读坡度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四、教材分析地图是地理学习、地理研究的工具,是地理学习的的重要基础,也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
地图种类较多,地形图的判读相对抽象,义务教育阶段对地形图的判读要求相对弱化,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读图技能和方法。
《课程标准》中提出关于地形图的判读,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基本读图技能,即能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重要地形部位,判读坡度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从这里来看,地形图的判读,条理性较强,知识点明确,教学中重点是要教会学生判读的方法和规律。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属于必考内容,近几年云南省省考和昆明市市考题型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分值为5-6分。
加强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复习,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读图技能,还能帮助学生在学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五、学情分析本次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年级(5)班的学生。
在第一轮复习中,同学们就已经对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概念和判读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距离一轮复习已经有一个多月时间了,对相关知识点会有所遗忘。
在最近的练习和测验中,可以看出,部分同学存在记忆模糊、概念混淆、审题不清、错别字、计算错误、判读方法未掌握等问题。
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重在细节,任意细节都有可能成为失分的点,因此,专题复习中对判读的方法规律做归纳和整理,侧重于对同学们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对学法只为进一步强化同学们的读图技能,培养同学们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读图,复习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通过学生讲解,教师引导,自主探究,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重要地形部位,判读坡度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运用地图和资料,能够找出某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能够归纳某地区的特有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经济特征。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课题: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课型:新授课课时: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在等高线地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学会阅读和使用等高线地形图,学会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3、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攀岩、瀑布、河流等形成位置对应等高线地形图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前情回顾:重温山体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的定义。
2、预习反馈:认识山体组成部分。
3、利用黏土,对照山体模型示意图,制作山体模型。
4、截取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4、利用自己做出的山体模型与等高线地形图做相关练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3、通过动手制作模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部位的名称。
2、等高线的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部位的名称。
2、等高线的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黏土、纸、笔、学案、3D山体模型flash六、教学过程1、视频导入:“江山如此多娇”。
2、前情回顾: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定义。
3、预习反馈:活动一:认识山体组成部分——我点你猜展示山体图片,指出组成山体的各个部分,请同学根据预习成果作答。
4、活动二:制作山体模型实验项目:利用黏土制作山体模型实验对象:中学生(2人一组)实验内容:使用黏土捏出山体各个部位:陡坡、缓坡、山顶、山谷、鞍部、陡崖等山体部位。
实验展示:请2-3个小组展示本组成果。
实验目的:让学生感受山体的整体面貌,为下一步制作等高线地形图做铺垫。
5、活动三:根据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1)、利用3D山体模型,演示山体截取方法以及等高线地形图绘制流程(2)、以桌面为“海平面”,用刻度尺量出山体模型的“海拔高度”,每隔相等海拔用水笔描绘出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再用线沿着等高线对山体进行水平切割。
《地理图表的判读》的一等奖说课稿

《地理图表的判读》的一等奖说课稿1、《地理图表的判读》的一等奖说课稿一、本课题提出的思路此次出课正赶上高一地理总复习结束期间,第二轮综合复习基本结束,马上就要会考了,在会考考纲中有明显的规定,读图分析题占30分,以中等难度为主,属于知识的灵活运用。
有必要将学生掌握得并不太好的内容综合复习一下,特制定了本课题。
知识点涉及地图的定向、等值线图的判读、日照图的判读、气候类型图的判读等。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不但容量大,而且效果好。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本节课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读图,地图的定向属于初中地理的内容,但有不少学生并没有完全掌握,另外这部分知识也是地理学科学习的基础知识,有必要进行复习,日照图的判读,是高中地理上册中难度较大的部分,也是每次考试必有的内容,可以充分考察学生对第一单元的掌握情况。
会考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判读等压线图,在图上判断高、低压中心;空气运动方向;风力大小;天气状况等。
气候类型图的判读也是会考的考点之一。
因此,我将日照图的判读和等值线图的判读及气候类型图的判读定为本课的重点;将等压线图的判读和日照图的判读定为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由于是专复习课,应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要说的话留给学生说,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导”的作用,并且要把学生的话概括起来,形成方法。
通过练习,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一)地图的定向采用三个练习题,让学生总结地图定向的方法,教师及时总结,概括出地图定向的基本方法: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定向;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纬网定向,同一条经线表示南北方向,同一条纬线表示东西方法。
(二)日照图的判读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利用本人依自己思路制作的课件,讲清日照图的类型,然后让学生判断各种日照图中的晨昏线、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情况,最后总结出日照图的读图要点:晨昏线的判断依地球自转而定,地方时的判断应在赤道上进行(日出6时,日落18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判定应掌握计算的方法。
《地形图的判读》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商务星球版地理 (5)

第二单元第2课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五种陆地根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及地势的上下起伏和坡度陡缓。
.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五种陆地根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3.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区分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上下起伏和坡度陡缓。
抄写的。
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尤其是读图的方法,在地理课的学习中必须掌握。
山地的各组成局部〔1〕山峰:〔山顶〕山的最高处〔2〕山坡:陡坡——等高线密集处缓坡——等高线稀疏处〔3〕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4〕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突出〔5〕鞍部:两山峰之间的地方〔6〕陡崖:〔悬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学看地形图山地的各组成局部海陆变迁【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外表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合作探究、问题导学、阅读分析等方法。
【教具准备】熟鸡蛋、剪刀、透明纸、学生课前收集的海陆变迁的实例、简单PPT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利用实物展台,投影展示海洋生物化石。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那他们生活在哪?可是,人们却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4800米处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追问:这些海洋生物怎么会“游上〞高山的呢?学生观察,思考并答复以下问题。
地形图的判读优质课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平原 等高线稀疏
特征 曲折
稀疏、边缘等
高线密集
高度 海拔高度大 海拔高度大 海拔高度小
地面起 坡度较陡, 地面起伏和缓,起伏小,地 伏程度 沟谷较深 边缘陡峻 面广阔平坦
1.左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某班学生 计划分为两个小组,分别从A.B两地沿线路
①、②进行考察,下列有关说法对的的是
(D )
A.图中考察组沿山沟迈进的是①路线 B.图中坡度较缓的是②路线 C.图中C与D两地相对高度是100米 D.甲、乙两处有可能形成小河的是乙处
说一说,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
高原
山地
盆地
丘陵 平原 五种基本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五种基本地形特性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平原
海拔 超过500 超过500 低于 不一定 低于
米
米
500米
200米
形态 外围较陡、有耸立的 地势起 中间低 平坦 内部起伏 山峰,陡 伏较大 四周高 较为和缓 峭的山坡
(时间3分钟)
等高完线毕课等高本山线P地密28集活、动高题原内高:等原高线
2.读等高线地形图
(1)图中甲处表达( C ) A.山脊 B.山沟 C.鞍部
D.陡崖
2.读等高线地形图
(2)量得乙丙两山峰图上距离为1.5厘米,则实地距
离是( B )
A.300米 B.3000米 C.30千米 D.300千米
2.读等高线地形图 (3)流经王庄和李庄之间的小河流向是( A )
A.自东向西 B.自东北向西南 C.自北向南 D.自西北向东南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学习目的
1、懂得陆地表面的五种地形。 2、懂得并会读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形图的判读》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人教版地理 (9)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标: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根本地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定义及特点教学难点: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教学方法:演示法比拟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地图的根本要素?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导入]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根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外表不是平的,而是上下起伏的。
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局部?地形图的判读?。
[授新]师:投影〔图1.27〕并提出问题。
〔见课件或内容如下〕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生:答复〔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生:答复〔略〕。
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生:答复〔略〕。
师:小结〔见课件或内容如下〕不同点相同点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见课件或内容如下〕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11034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A.2186米B.19880米C.9882米D.师:投影〔图1.28〕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生:讨论答复〔略〕。
师:小结〔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见课件或内容如下〕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师:投影〔图1.29〕提问:谁能说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生:讨论答复〔略〕。
师:小结〔内容如下〕。
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
山脊: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数字小的方向凸。
山谷: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谷的部位向数字大的方向凸。
初中地理六年级上册(五·四学制)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一等奖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辽宁省抚顺市二十二中学于彬【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判读山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提高学生绘图能力;通过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提高学生观察能力;通过探险活动,拓展学生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等高线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防灾减灾逃生自救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导言: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品。
想看看吗你都看到哪些艺术品了呢高大的山脉,低洼的盆地,崎岖不平的高原,地势低平的平原,同学们看到的这些艺术品,实际上是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形。
那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形准确的绘制在平面的地图上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观看视频,激发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二)赏山师:同学们,你们登过辽宁凤凰山吗知道凤凰山有多高(出示课件)师:根据理解,简单概括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生:独立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
】师:在地图上,一般用海拔表示地面的高度,用相对高度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师:你能不能快速的说出各点的海拔和它们之间的相对高度(出示课件)生:快速思考,抢答。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海拔、相对高度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师:那大家看这幅图,这上面的数字代表的是这一点的海拔高度还是相对高度生:海拔高度师:现在老师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些一圈圈闭合的曲线叫什么呢由等高线绘制的地图我们叫它等高线地形图。
那相邻的两条等高线的距离是多少呢那这个50米就是等高距,一幅图当中不能出现2种不同的等高距。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第四节世界的地形(二)等高线地形图1、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
2、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
2、通过动手操作、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表示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难点:①等高线的绘制原理;②在等高线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疑点:山脊与山谷的区别。
解决办法:观察、讲解、讨论【学法指导】1、教学方法:视频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导入新课:通过泰山的极顶高度与某兴趣小组测得的泰山高度不同,引出海拔与相对高度。
环节一自主学习活动一解惑释疑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3 页,完成下列问题1、什么是海拔?2、什么是相对高度?3、根据图完成练习题(1)(2)。
活动二尝试学习——认识不同的山体部位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9 页活动二,完成下列问题学生展示把不同的山体部位与图中字母连线活动二:尝试学习——感知等高线地形图视频展示学生感知立体地形图是如何转化为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步骤:制作山体模型——描绘等高线——切割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内容教材没有相应的表述,因此教师结合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引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高线?2、什么是等高距?3、等高线的性质1:同线等高,同图等距挑战自我(一)学生完成练习题(1)(2)(3)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我发现我快乐通过立体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理解等高线稀疏、稠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得出如下结论: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等高线稠密,坡度较陡即等高线性质2:疏缓密陡学生完成挑战自我(2)易混淆问题的讲解:教师特别注意讲解山谷与山脊的区别与判断方法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弯曲是山谷;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是山脊。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市赛一等奖

培养学生观察、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等高线的绘制原理
(10分钟)
用模型直观演示,结合课件图片,分析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师重点讲解
在明白第一个例子的基础上逐渐跟随教师说出第二个、第三个。
通过读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基础,又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概念
检验学生对等高线特点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
6.认识山地模型的五个不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位
(2分钟)
过渡:你有没有登过山,(欣赏我国的名山大川)尽管山有千姿百态,但是不外乎由几个基本部位组成,你都认识山地的哪些部位
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经常有河流流经的是
学生代表到前面指模型找出山地的五个不同的部位,并说出特点
4.等高线的特点
(6分钟)
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等高线的特点:
1.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吗
2.同一条等高线的海拔有何特点
3.相邻的两条等高线的海拔差是多少
4.坡陡、坡缓与等高线疏密有怎样的关系
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等;
相邻的两条等高线的海拔差相等;
教师巡回指导
师生互动,总结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位置或形态特点。
教师总结:
山峰:海拔由外向里升高鞍部:两个山峰的中间部位
山脊:等高线弯曲的地方向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弯曲的地方向海拔高处凸出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学生以四人为一组,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并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找出山地的五个不同部位
山谷处水是汇集的,容易发育河流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全市获奖

第二章地图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本部分内容课标要求较多,但根据难易程度亦需要有重难点。
其中“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需要作图、读图,认识规律,是本节课需要突破的难点;而“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较容易,且第一课时主要识别五种主要地形的景观与特征,需要在第二课时的分层设色地形图中识别。
二、教材分析教材本节内容设置来“海拔与相对高度”“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三目,等高线地形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也是学习的第一种等值线,学生相对较陌生,故本节课主要完成第一目和第二目。
同时我们要强调学习这样“理论”的内容为了服务于我们实践,我们要学会用地理的眼光看世界,在感受地形之奇美的同时,要认识地形特征,进行合理的人类活动,逐渐形成科学的人地关系思想。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才开始接触地理,对于从地形到“线”,从具体到抽象还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组织活动,引导参与自主获得认识;对于人类活动与地形的人地关系,需要点到,但不可深讲,需要留白思考,为以后学习留下伏笔。
四、教学目标1、举例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读图认识五种基本地形;2、读图观察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学会归纳总结,并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不同地形部位;3、认识地形特征,逐步学会用地理的眼光看世界,简单联系人类活动与地形的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读图观察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学会归纳总结,并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不同地形部位。
六、教学准备:素材一:学生配音视频素材二:微课视频素材三:自制等高线地形模型七、教学设备SMART白板八、教学过程九、板书设计。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黄冈赛”一等奖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3.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直观教具和多媒体动画演示地形与等高线转换,培养学生对空间地理事物的认识和想象能力,并掌握判读地形图的基本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和表达,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到地理对生活有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讲解法为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并能深刻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提出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指出学生易错、长错的地方,严格纠错,妥善地组织材料,进行启发式讲解。
2. 读图分析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学会读图来分析和阐述地理问题,有利于地理课堂知识点的落实,有利于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培养他们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便于学生观察理解。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等高线直观教具五、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关:会读地图上的高度[教师]表示高度的方法有哪些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6页,思考后作答。
注意: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情况下都是海拔。
闯关题(一):1.甲山的海拔为米,丁山的海拔为米,甲山相对丁山的相对高度为米。
海拔8844.43米,B海拔约-400米,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第二关:绘制等高线[演示教具]手提线圈式立体等高线模型,铁丝表示该地形的各条等高线。
将立体等高线模型放在投影仪上,在投影屏幕上即出现等高线地形图。
(教师同时讲述等高线图的制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等高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教具准备】
等高线模型
【教学过程】
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板书: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多媒体演示:课本P16图1.27“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高度为500米,甲点的高度1500米,以乙点为基准面则甲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板书:二、等高线地形图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
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地图册第11页“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板书: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多媒体演示:《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示图》
借助课件,并做一定的讲解。
板书: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读课本第“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讲解: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看图:课本“分层设色地形图”,讲解:陆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
2000~3000用深黄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黄色,表示山地
总结:本课讲述了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重点是等高线地形图的辨认,我们要熟练的在图上找出山顶、山脊等地形,并学会基本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