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8

高一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8
高一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8

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题)两部分,共12页。

2.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本大题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商周时代,土地为国家公有,,由贵族组织人力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在土地私有的基础上男耕女织的农业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都

2.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范畴 B.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3.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2.某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搜集到以下图片资料,它们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A.铁制农具的发展演变 B.小农经济的重要因素

C.江南经济的迅猛发展 D.精耕细作的不断扩展

3.表1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

表1

据表可知

A.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

C.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D.授田法打击了贵族

和地主的利益

4.《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

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 B.官营产品可以流

向民间市场

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D.铜镜收入成为政

府主要财源

5.外藩首领或使臣携贡品来朝参见皇帝,唐朝必回赠丰厚物产。回馈

时必须先估定所得贡物的价值,并以此为依据来决定回馈多少,这些

回赠物品多系手工业精品,有不少出自官府手工业部门。这些回馈的手工业品

A.都来自官营手工业 B.旨在加强与少数民族联系C.与市场联系紧密 D.其政治价值大于经济价值6.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繁荣。南翔镇是著名棉布贸易中心,“地不产米,仰食外郡”。盛泽镇“四乡农民,重织轻耕”,盛泽丝绸畅销海内外。这些现象表明该地区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出现早期工业化特点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农民已率先成为市民

7.黄道婆之前,闽广棉花已引入乌泥泾种植。然自黄道婆“做造擀、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这个先前贫困之乡很快走上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乌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

A.优良棉种的引人种植 B.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C.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 D.乌泥泾人的勤劳创造

8.右图为唐朝长安城西市行业分布示意图。,从中可以反映出当时

A.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B.商业具有开放交易特点

C.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加快

9.在西汉社会中,“以末致财”的大商人,虽然家资数千万乃至万万,但仍须“用本守之”。这一现象

A.打击了商人的经商热情

B.加速了农民的破产流亡

C.抑制了地方的割据势力

D.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10.据史书记载,明朝时成都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但“千里无一桑株”;四川的阆中“家种桑而人饲养”,却不搞丝织业。这些现象反映了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城市规模的扩大 D.长途运输的便利

11.明嘉靖年间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按亩征银;清取消人头税,“摊丁入亩”征地丁银。这些改革

A.加速了新经济因素萌芽 B.有效遏制了土地兼并

C.加剧明清后期政局混乱 D.减轻了民众赋役负担

12.有学者研究认为,“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除了其经济原因或物质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文化方面的原因。文化方面的原因有可能是

A.巩固专制主义国家统治基础 B.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C.“别人富、自己穷”的不忿之情 D.“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13.淸顺治年间颁布“迁海令”,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而到了雍正时期“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以下关于这两种记载说法正确的是

A.淸政府允许民间对外贸易 B.淸政府一度开放海禁但控制严格C.淸政府放弃了海禁政策 D.淸政府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14.“自道光年间(1821—1850),西人……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由此可见

A.政府统治危机严重 B.中国已经全面开放

C.自然经济正在解体 D.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15.“买办”一词,明代专指对宫廷供应用品的商人;清初专指为居住广东商馆的外商服务的中国公行的采买人或管事人。鸦片战争后,废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雇选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沿称买办。以下与之相关评价,正确的是

A.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要求与买办一致

B.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因买办的出现得到了推动

C.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买办

D.帮助西方列强进行军事侵略是买办的主要任务

16.民国初年政府颁布《公司保息条例》规定拨存公债券2100万元作为基金,对棉纺织业,毛纺织业、制铁业制丝业等六类新办企业给予三年保息,还颁布了《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减少了企业的注册费,这反映了

A.政府引导社会投资创办企业 B.中国轻工业占工业比重较小

C.民族工业发展困难基本消除 D.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17.据统计,中国销往外国的面粉数量,从1914年的不足7万担上升到1915年的近20万担,到1918年已超过200万担,1920年更接近400万担。中国面粉外销数量剧增主要得益于A.政府奖励实业的措施 B.民众抵制洋货的运动

C.国内面粉工业的发展 D.国际市场需求的扩大

18.我国近代著名的烟草企业“红金龙”香烟盒上写着:“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其一则否。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利权,否则为国家增漏苊矣。”由此可以看出

A.争尝异味乃国人之普遍心理 B.为追求利润而不惜欺骗国人

C.反映民族资本家的爱国精神 D.不利于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19.1935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了资源委员会,直隶军事委员会。主要任务为负责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动员开发,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重工业的主管部门。其产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与军事工业相关的钢铁、动力、机电、化学等墓本工业领域。资源委员会的设立

A.使官僚资本空前膨胀 B.为持久抗战奠定基础

C.使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D.不利于轻工业的发展

20.驻华大使司徒雷登1947年9月下旬给马歇尔的内部报告中称:“(中国)到8月底,通货

比5月底膨胀了64%,……1947年的头5个月一直维持着这样高的通货膨胀率,从年初始,预算赤字与通货膨胀几乎同步上升……”这一现象对民族工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

B.改变了民族工业分布于沿海地区的布局

C.美国商品挤占中国市场

D.民族工业无法形成独立完成的工业体系

21.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写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A.主人公出身低微

B.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

C.他从一创业起就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夹缝中生存

D.国内商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影响

22.1882年10月,顺天乡试在北京发榜,《申报》驻京记者将江、浙、皖三省上榜者名单当日送到天津,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材料反映了

A.《申报》突出的教化功能

B.科举仍是重要的选官途径

C.近代电报快速传讯的功能

D.《申报》为政府需要服务

23.1919年末《大公报》报道了一则故事: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以下表述最符合上述报道主题的是

A.中国政治无比黑暗落后 B.青年学生思想前卫开放

C.社会进步促进女性解放 D.婚姻自主成为社会时尚

24.“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这是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曹先生与徐小姐在剧院看电影

B.张小姐基本上是乘坐电车上班

C.谭先生积极收集全国各地的战况

D.夏太太在家收看上海电视台的节目

2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投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这里的“改变”指

①“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展到每个城市、村庄和家庭”

②“削弱陈旧的家庭体制、结束妇女的低下地位”

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将统治权力交给人民,保障个人权利、恢复自由市场秩序”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

②③④

26.20世纪50~60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看背影难辨男女的年代”,有人戏称“十亿人民一款衣,三种颜色盖大地”。这种现象表明

A.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B.舒适休闲意识强烈

C.综合国力大大提升

D.审美情趣高度一致

27.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就是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

对城市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禁

止私营商自由经营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消灭当时中国存在的私有制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28.到1957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我国中西部地区也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三大改造的实行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D.中共八大方针的指导

29.作者在回忆拍摄《欢跃在早稻“卫星”上》照片时写道:“在群众的启发下,让四个孩子站在稻穗上跳动,以显示稻穗的厚和密并富有沙发似的弹力。”照片及作者的回忆表明A.人民公社化推动了农业大发展

B.照片因为造假而毫无史料价值

C.大跃进时期存在浮夸风盛行的事实

D.照片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真实史料

30.1978年8月,中国农业代表团应邀到加拿大访问,代表团重点考察加拿大的农牧业生产、农业机械化、农业科学研究、农场管理经验、发展农业的政策措施。此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A.指导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B.借鉴西方农业的发展模式

C.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技术 D.为农村经济改革提供参考

31.“(1992年)消息很快传了出来。不久前还在说‘市场经济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一个个垂头丧气……那些整日里惶惶不可终日、担心打开门被警察拷走的民营企业家……确定了这条消息的真实性后,当即抱头痛哭。”“这条消息”指的是

A.十四大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中国政府从此不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D.国有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32. 1997年,全国个体工商户达2850万户,从业人员5541万人,私营企业达96万家,从业人员1349万人。1999年1月,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有20家私营企业首批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涉及饲料、食品、农业开发、医药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等行业。材料表明我国A.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发展影响增强 B.个体经济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C.私营企业推动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33.经济统计数据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观察下方的柱状图,推动江苏省GDP增长的主要原因有

①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构建

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④设立经济特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4.美国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这里的“向外”是指

A.盛行黑奴贸易 B.广泛传播基督教

C.殖民扩张掠夺 D.出现新型交通工具

35.18世纪中叶,为利用水力,大规模的工厂都必须建在水流湍急的偏僻山谷,但远离原料和销售市场。曾经担任格拉斯哥大学实验员的瓦特发明了“万能蒸汽机”并获专利。它以煤作燃料,可根据需要建立工厂,摆脱了河流的限制。“万能蒸汽机”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科学理论的发展 B.自由主义的影响

C.专利政策的保护 D.市场需求的推动

36.据统计,1781年英国人口只有890万人,而到了1841年英国的人口增加到了1855万人,其中多数为外来移民,如在英格兰的爱尔兰人突破100万人,这个数字每年还以5万多人的数字不断增长。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科技革命提高了生产力 B.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

C.工业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D.生产发展加速了城市化

37.亚当·斯密认为,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这种观点

A.完全符合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B.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扩展

C.忽视了法制和道德的历史价值 D.成为当时工人运动的思想遵循

38.1796年,一位美国医生发布了曼彻斯特儿童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大纱厂所雇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的传染,这类传染疾病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材料表明

A.圈地运动使得城市中人口剧增 B.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未顾及儿童 D.工业化进程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39.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中产阶级发起了服装改革的潮流,男子的服装变得十分简洁,典型的男装是西装外套和马甲、黑色灰色或深蓝色的裤子。20世纪初,妇女中广泛流行短裙和女士长裤。这一时期的服饰变化

A.反映了妇女地位的下降 B.适应了生产领域的变革

C.缩小了男女间的贫富差距 D.强化了服装的装饰作用

40.埃菲尔铁塔于1887年11月26日动工,1889年3月31日竣工,铁塔的总重量约7000吨,由18038个精密度达到十分之一毫米的部件和250万个铆钉铆接而成。诗人保罗·韦莱纳竟说它“简直像个长脖子妖妇”,破坏了整个巴黎的艺术形象。下列对于埃菲尔铁塔的建造说法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工业革命成就②反映了建筑材料重大变革③赢得了国人一致认同④印证了工业化多元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1.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一专题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他们立论的题目是:

甲:《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的投入使用开始的》

乙:《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丙:《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进入“电气时代”》

丁:《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德国凭科技优势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其中符合史实、说法正确的有

A.1个 B.2个C.3个D.4个

42.据统计,美国1924—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加到35亿美元。那时,农民贷款购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施;城里人贷款购买汽车、收音机、洗衣机;投资者贷款购买股票。1926年约有70%的汽车,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的。对上述经济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刺激了经济“繁荣” B.是经济危机爆发根本原因C.阻止贫富差距扩大 D.提高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43.1932年,美国全国的失业者举行向自都的“饥饿进军”,公开拥护共产主义与公然赞成法西斯主义的既有知识分子,又有议员。有的文教界、新闻界及宗教人士公开赞扬苏联的制度,认为只有实行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才能解决危机。这反映出“大萧条”

A.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推向了崩溃的边缘B.意味这凯恩斯主义失灵

C.使美国具备了无产阶级掌权的社会基础D.使资本主义制度失去活力

44.1928年,美国迪士尼创造了足智多谋的卡通形象“米老鼠”,而20世纪30年代末,“米老鼠”已经逐步让位于迪士尼后来创造的另一个卡通形象“唐老鸭”。据称,因为唐老鸭那呱呱乱叫的恐慌比米老鼠厚脸皮的个人主义更接近于时代精神。这一现象

A.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

B.体现了民众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C. 说明了“新政”对美国自由主义的威胁

D.表明了美国市场繁荣假象的幻灭

45.1932~1933年,英国和比利时的失业率为22%~23%,瑞典的失业率为24%,美国的失业率为27%,奥地利的失业率为29%,挪威的失业率为31%,丹麦的失业率为32%,德国的失业率更高达44%以上。由此可见

A.解决就业问题是缓解危机的首要环节

B.在经济危机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德国

C.英国和比利时的经济实力更为雄厚

D.此次经济危机波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46.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期间,胡佛政府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以扩大就业面;同时还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这表明胡佛政府

A.企图借助道德力量来缓解危机

B.开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寄希望于“邻居互助计划”克服危机

D.扩大就业是其解决危机的唯一措施

47.1935年,一份由美国商人联合签署的反对新政的宣言写道:新政就是一帮异想天开的神经质和野心家的恶作剧,它葬送了我们先辈所创造的繁荣,让无功者不劳而获,由此毁掉了我们对于未来创造的进取心。该宣言主要针对的是

A.紧急银行法 B.全国工业复兴法

C.社会保险法 D.全国劳工关系法

48.1935年,美国政府实施联邦艺术计划,成千上万的艺术家参与了进来。这不同于纯粹的单向施舍,正如雕塑家格曾·博格勒姆说,“公家的援助从冷漠的事务变成了对人有益,又进而使人有用的活动。除了振奋精神之外,还带来了长久性的物质利益”。艺术家的感慨,主要缘于政府

A.关注民众艺术需求 B.对失业者提供紧急教济金C.全面推行以工代赈 D.以立法形式调整劳资关系49.面对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刺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下列属于这类措施的是

A.号召工人接受低水平工资以降低成本 B.大幅提高进口关税率以保护本国市场C.鼓励国内各行各业充分发挥生产能力 D.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50.罗斯福在四次总统竞选中,拥护他的多数是南部白人、城市工人、移民、农民、黑人等广大下层人民。下列不属于罗斯福竞选总统得到支持的原因是

A.改革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制定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C.制定《工业复兴法》恢复生产 D.调整农业、以工代赈,建立社会福利保障

51.美国《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限制生产规模,规定了工人的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标准等,愿意接受的雇主将能领到一个‘蓝鹰’徽章,他们把徽章悬挂在营业地点和印在产品上作为合格的标志。”一时间,“做守法公民,为国效力,只到有蓝鹰标志的地方购物”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制定上述内容的主要目的是

A.应对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B.帮助企业恢复生产

C.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 D.适应扩军备战的需要

52.二战后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纷纷出来论证资本主义的长命百岁,有的称之为“后工业化社会”“后期资本主义社会”或“超级技术社会”。其原因在于

A.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 B.美苏冷战格局的客观推动

C.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53.经济滞胀现象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其表现形式是,方面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及由此引起大量失业.另一方面是通货膨胀加剧,物价持续上升。对此美英等国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增加国家对经济干预 B.恢复自由放任的政策

C.实行混合型经济体制 D.放弃对经济宏观调控

54.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某一国家逐步确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但政府始终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这一国家是

A.中国B.美国C.德国D.日本

55.钱乘旦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此处“修补资本主义”指的是

A.国家加强经济干预 B.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C.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D.加速发展“新经济”

56.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的“全面经济计划”鼓励创新产品开发,仅就计算机相关的新产品的政府购买支出就达90亿美元。通过政府采购,美国扶植了IBM、惠普、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等一批国际IT业巨头。这表明

A.信息技术成为美国的支住产业 B.政府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

C.美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政策 D.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兴起

57.“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联邦德国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主要资本主国家取消福利制度 B.福利制度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

C.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D.福利制度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58.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工人工资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也在逐步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时间缩短,劳动强度减轻。这些变化说明

A.资本家在努力改变私人占有制结构 B.工人阶级受剥削的地位已得到改变

C.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显得更加隐蔽 D.资本主义已具有人民资本主义趋势

59.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有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A.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

B.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超短裙成为引领全球的时髦装束

C.20世纪60、70年代,超短裙传入中国,受到中国女性的追捧

D.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流行色彩灰暗的长裙

60.撒切尔主义是指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1979—1990年)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提出“社会不平等天然就是错误的或有害的”这一观点是“天真的和不合理的”。下列对撒切尔主义分析不正确的是

A.其出台是为了缓解“滞胀”

B.不利于英国经济的恢复

C.它带来了贫富差距的扩大 D与里根经济学有相似之处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61.(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经营规模进一步狭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结果略有增长却没有什么发展的“糊口小农”经济。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材料二 15世纪末至19世纪,欧洲很多国家都出现了圈地运动,圈地运动在英国最典型?英国资产阶级建立政权后,进一步推进圈地运动。18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供应,在推行诺克福轮栽制的同时,各种以畜力、水力或蒸汽为动力的农业机械陆续出现,在改进农业技术的同时追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趋势在18世纪已经相当明显,这和当时中国小农经济裹足不前的情形是迥然不同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明清农业经济发展难以突破“糊口小农”经济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世纪英国农业与同时期的中国农业相比有哪些新发展?(8分)

62.(12分)16世纪以来,西欧社会在不断变革中发展进步

材料一 16世纪欧洲的历史表明……属于欧洲旧社会的一切开始瓦解,为欧洲在17世纪的社会变化和文明进步奠定了基础。17世纪的欧洲已经进入其近现代历史范畴,社会的变化和文明的进步基本表现在这三个方面:思想上的自由探索、社会制度方面的实验和科学领域的革命。

——徐新《西方文化史》(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运用相关史实说明16、17世纪的社会变化和文明进步。(12分)

材料二 19世纪的工业革命深刻改变了(近)现代欧洲的面貌。工业经济显现出农业经济无法比肩的活力,拥有土地的传统贵族走向没落,取而代之的是工业资本家,他们成了现代欧洲的精英阶层。新型社区改变了人们的家庭生活,居住环境虽然改观,但是自然环境却被破坏得面目全非。总之,生活在19世纪的欧洲,意味着生活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工业体系之中,触目可见的是最雄厚的资本、最丰富的产量还有最庞大的野心。

——(美)查尔斯·布鲁尼格等《现代欧洲史(4)》

(2)阅读材料,概述工业革命是怎样改变了近代欧洲面貌的。(8分)

答案

选择题:(本大题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5 BBABD 6——10 BCABB 11——15 ADBCB

16—20 ADCBA 21— 25 CCCDA 26— 30 ABBCD

31—35 AAACD 36— 40 CBDBB 41— 45 BAAAD

46—50 ACCDA 51— 55 BDCDA 56— 60 BDCBB

非选择题(61、62小题各20分,共40分)

61.(20分)

(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等。(答: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也可以得分)(每点2分,共6分)

原因: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缓慢;农民的赋税负担重;高度集权的帝国体制等等。(每点2分,答其中3点即可,共6分)

(2)发展:圈地运动推动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等等。(每点2分,共8分)

62.(20分)

(1)思想上: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启蒙思想奠定基础,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社会制度:西欧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英国较早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践了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制度;科学领域:在伽利略的天文学、力学研究成果基础上,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每个方面4分,共12分)

(2)创造出巨大生产力,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促进社会转型);引发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促进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破坏自然环境;对外侵略扩张,使欧洲成为世界的主宰。(8分,写出任意四点即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