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1.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出席会议。
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
最后,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学术界的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完成了文艺工作者、作家的组织化。
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历史的伟大开端。
2.1958年“两结合”创作方法:1958年3月,毛泽东提出“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内容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第三次文代会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应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不只适用于文艺创作,也适用于文艺批评。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创作的方法之一,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
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式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4.第二次文代会: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更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郭沫若。
会议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会议代表。
第二次文代会对建国四年来的文艺工作做出了总结;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未来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最高准则。
5.百花文学: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
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
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1)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材料—贝利马丽斯名词解释:(3个)1、地下文学:在“文革”期间,与“遵命文学”相对立的,还有一种文学倾向,那就是“地下文学”,与当时公开出版物所体现的文化专制迥然不同的是,“地下文学”完全是由群众自发进行创作,通过非公开渠道以手抄、油印等手段进行传播的文学,真诚的创作态度、独立的思考、多元的艺术探索,构成了它的主要特征。
“地下文学”的主体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文革”初期,他们大多是革命热情甚高的“红卫兵”。
同时在书籍的交流中,俄苏的小说和诗歌占有最大的比重,俄罗斯文学特有的沉郁、凝重和忧伤传达着当时青年们内心的失落感,同时也孕育了他们最初的文学冲动。
如食指的《相信未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2、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
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
代表作品有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
3、百花文学: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尽管“双百方针”仍未摆脱阶级斗争的大前提,但它确实标示着文艺政策向宽容和相对自由的方向作出了实际调整。
敏锐感受到文学环境变化的作家、批评家很快响应繁荣和发展文艺的号召,受压抑的创造力被释放出来,一批探索性、批判性的新作品问世,不少观点新颖大胆,甚至质疑既有规范的理论文章得以发表,一时文学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变化与新局面。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黑八论”:①胡风:“写真实”论;②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③邵荃麟:“现实主义的深化”论;④张光年:反“题材决定”论;⑤邵荃麟:“中间人物”论;⑥林默涵:反“火药味”论:⑦周谷城:“时代精神汇合”论;⑧夏衍:“离经叛道”论2、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指20世纪50—70年代出现的一大批描写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它所描写的革命历史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
它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革命的艰难曲折的过程以及最终取得的胜利。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特点主要有宏大的叙事倾向,史诗般的规模,新英雄人物形象的出现。
其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的创作。
3、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50-60年代创作的一批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
《红旗谱》、《红日》《红岩》、《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4、“干预生活”小说指50年代中期,在较为松动的政治气候和文化气候中出现的对新中国文学创作中种种清规戒律一次突围的小说创作潮流。
它要求作家正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阴暗面。
要研究生活,思索和解释生活,对生活有所行动。
主要作家作品有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和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
5、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是积极对现实政治做出呼应而充分体现了时代激情的一种诗歌潮流。
它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
政治抒情诗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主要代表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等6、杨朔模式杨朔在十七年的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模式:从写景入手,然后引出在风景中活动着的平凡人物,最后通过比兴、象征将景物和人物联系起来,升华出人民性的歌颂这一主题。
7、样板戏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
样板戏主要包括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文学现象)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文学现象)1、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2、百花文学,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尽管“双百方针”仍未摆脱阶级斗争的大前提,但它确实标示着文艺政策向宽容和相对自由的方向作出了实际调整。
敏锐感受到文学环境变化的作家、批评家很快响应繁荣和发展文艺的号召,受压抑的创造力被释放出来,一批探索性、批判性的新作品问世,不少观点新颖大胆,甚至质疑既有规范的理论文章得以发表,一时文学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变化与新局面。
有文学史家称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为“百花文学”,甚至有人称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为“百花时代”。
3、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
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4、“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在北平召开,标志着现代文学的终结当代文学开始。
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一次团结的大会,也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的会。
2.“干预生活”小说:“干预生活”的文学的主张是对“歌颂和暴力”禁区的一次突围,其特点是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进行揭露,针砭和讽刺,赞扬正面形象与积极力量,具有批判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意义。
代表作品有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李准的《芦花放白的时候》3.“爱情题材”小说:这些小说写“家务事,儿女情”,写悲欢离合,借以拨动人们的“情弦”歌颂高尚的情操,歌颂新社会,抓住爱情生活所特有的内容,揭示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大胆探索人物内心的隐秘,鞭挞自私和丑陋的灵魂,批判旧世界,发人深思,对50年代前期颇为流行的概念化,公式化的作品是一个强有力的冲击。
如宗璞的《红豆》、邓有梅的《在悬崖上》4.新辞赋体:是郭小川独创的一种诗体,句子长(20多字)而每段行数少(2、3、4句)(长廊式、长句体),格局较严谨,章节大致相对称,大量采用铺陈排比,自然流畅,音调铿锵的长句体和短句体,铺张渲染,反复咏叹,增强了诗歌内部的严整,强化了诗歌的形式美,节奏美和抒情气氛,形成了一种宏阔澎湃的气势。
是郭小川对当代诗歌的一大贡献,在我国诗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5.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清明,以诗歌的形式悼念总理,反对极左路线为主题的天安门“四五运动”是亿万中国人在极左路线统治下的初步觉醒和抗议呼声,是文革十年最重要和真实的诗歌现象,是“文革”期间美学日常生活化和政治化的一种典型表现;在艺术表达上十分通俗易懂,就艺术创作而言,没有提供多少经验,但却意味着独立思想和独立写作的表达的再次复苏。
6.伤痕小说:是指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主旨在于揭示文革悲剧,展示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生活苦难和精神创伤,控诉“四人帮”极左毒害的小说创作潮流,是新时期文学浪潮的第一波。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1、“八事”主张:1917年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理论见解,提出“不用典”、“不讲对仗”等八点主张,反对文学的复古主义及拟古主义思潮,倡导新诗的“形式大解放”。
2、人的文学: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提出的要求反对封建非人文学,建立以人道主义为本的合乎人性的文学。
“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3、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周作人等,是“五四”后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宣扬“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4、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重要的浪漫主义社团,宣扬“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
5、新月诗派: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等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要求创造诗的新格式、新音节以表现完美的精神,被称为“新月诗派”。
6、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创作风格生动、泼辣、幽默,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7、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爱情诗的浪漫主义诗歌团体。
8、南国社:由田汉创立于1923年,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
9、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在西方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总体特征是反传统和非理性,“五四”时期开始传入中国。
10、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在诗坛上的。
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刹那间的幻觉。
象征派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为视觉艺术,这不同于新月派对诗歌音节美的重视。
象征派的诗歌作品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即一部分一个观念可以懂,合起来反而含意难清。
他们讲究比喻,却过于难以捉摸。
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一、潜在写作: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
一是作家自觉的创作,如《随缘堂随笔》;一种是作家在非常时期不自觉的创作,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二、第一次文代会:全称是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在北平举行。
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员与经验,确立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五、《红日》在这国当代文学史发展中的贡献:在应和时代共名的同时,小说在战争观念和小说美学上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和探索性。
首先,以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传统战争小说中的传奇性故事。
其次,小说对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有较好的刻画,突破了当时同类创作中存在的局限。
第三,小说在战争与和平场景的相互对照、转换的描写中,既在叙述上体现了适度的节奏感,又在战争观念上隐含了对时代共名的某些偏离。
六、“双百方针”的成果:第一,它鼓舞了一大批来自“五四”新文学传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以来,在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规范下的解放区文学传统间无形中形成的隔阂。
第二,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论”,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
第三,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创作,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开始成熟。
七、《茶馆》的艺术特色:《茶馆》将死水微澜式的民间叙事模式发挥到最好。
1、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没有完整的情节贯穿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
《茶馆》采取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每一幕内部也以许多小小的戏剧冲突连缀。
剧本以“人物带动故事”,“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同时,人物的故事,命运又暗示着时代的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林译小说:林纾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所翻译的大量西方文学作品。
比如《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记》、《绝岛漂流记》等。
有人说:“有了林纾,中国人才知道有外国小说”。
他是中国最早翻译西方小说,也是当时翻译最多的翻译家。
他翻译的小说,起到了介绍西方文学,使当时的中国人拓宽了眼界。
2.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周作人等12人。
认为文学应该有益于人生,提倡“为人生而艺术”,显示出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又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派”。
1932年解散。
3.乡土小说作家群指当时流寓北京、上海等都市,受到现代生活和现代文明洗礼的青年,被生活逼迫,驱逐到他乡的苦难经历,成为他们回顾家乡生活状况的内在动力,他们是多以故乡农村或者小镇生活为题材,着力于风土人情的描绘,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学创作的群体。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代表的作家作品有五四时期:鲁迅.《故乡》《祝福》《阿Q正传》,三十年代:沈从文《边城》,四十年代: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4.“零余者”形象以郁达夫的小说《沉沦》中的主角男青年为例,他们大多是一些在五四新思潮冲击下追求个性解放、向往幸福生活而在现实生活中又处处碰壁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他们胸怀大志却又报国无门,不满现实而又无力反抗;他们多愁善感、苦闷彷徨、甚至懦弱颓废,他们最终无法摆脱困境被尔虞我诈的黑暗社会挤出了现实生活的轨道,成为了游离于社会和时代的多余的人。
他们是被损害与被压迫的弱者。
5.新格律诗是中国现代新诗的一种形式。
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诗中不同于自由诗、但又有别于传统诗体、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体。
早在五四文学革命期间,刘半农就倡议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和增多诗体。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文学研究会:成立:“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团体。
由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周作人等12人发起。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机关刊物:《小说日报》主张:倡导文学革命,“文学为人生服务”;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在创作方法上反对唯美主义伤感主义,主张严肃认真的观察,客观真实的描写,采用现实主义方法。
意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之一,标志着新文学运动发展到形成独立队伍的阶段,由于该会无严密组织,到大革命时期开始分化并逐渐解体。
创造社:成立: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团体。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发起者有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人。
《创造季刊》出版标志着正式活动的开始。
主张:创造社是由文艺作家自由结合的团体,他们强调“内心的要求”,和侧重表现自我,构成了该社浪漫主义基本倾向。
1925年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文学主张的影响下,大力提倡“革命文学”,倡导“无产阶级文艺”,对革命文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意义:创造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立的新文学社团之一,同文学研究会一起,共同标志了新文学运动到了开始形成独立队伍的阶段东北作家群: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之后,对这一事件反映最敏感,最直接,也最激烈的当推东北的一批青年作家。
他们日益思念被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的故土,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在他们的笔下问世,传达出作家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故乡人民誓死保卫家乡的激赞之情。
他们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萧红,舒群和白狼等人,代表作品是被编入“奴隶丛书”的《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
现代诗派:开端:是现代文学史上继新月派之后出现的诗歌流派,因其诗作大都发表在1932年出刊的《现代》杂志上得名。
其主要倡导者和代表人物是戴望舒。
内容:“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情绪”受法国象征主义影响。
完全是个人消极颓废的情调,客观上反映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意识。
中国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13.白马湖作家群: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在上虞白马湖畔春晖中学任教,生活过的夏丐尊为首,包括朱自清等一批魅力四射的文坛人物群体,环境的恬美、至善至性的交情,充满了文人生活的魅力,文章清新隽永、质朴平易、自然畅达、情理合一,时时保有一种对文化、自然、社会、人生的责任感。
14.左联:中国左翼作家的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名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门中支持思维,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着自己的实践,作品都体现着强烈而鲜明的时代色彩。
在工作中有过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错误倾向。
但为建设人民大众的革命文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代表人物有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代表刊物有《北斗》等15.两个口号争论: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争论,这两个口号都是因过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
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运动和国防戏剧。
国防诗歌活动,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由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到上海和鲁迅、胡风等商量后由胡风撰文提出的,受到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的指责而发生争论,通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
16.第三种人:标榜自己不站在任何阶级立场上,对各个阶级,对各种文艺不加以褒贬的文艺流派,该流派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以苏汶,胡秋源(代表作《阿狗文以记》)为代表,他们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重心是艺术真实论,提倡文学的自由品格,主张艺术多样性,关注文学的高品位,观点有失偏颇,但有一定合理性。
17.《蚀》三部曲:茅盾于1927年发表《幻灭》及后来发表的《动摇》和《追求》三部小说,被称为《蚀》三部曲,展现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鲜活生动的展现时代女性现象,为新文学任务画廊增添了新鲜的艺术现象,为小说叙事贡献了新方法。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黑八论”:①胡风:“写真实”论;②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③邵荃麟:“现实主义的深化”论;④张光年:反“题材决定”论;⑤邵荃麟:“中间人物”论;⑥林默涵:反“火药味”论:⑦周谷城:“时代精神汇合”论;⑧夏衍:“离经叛道”论2、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指20世纪50—70年代出现的一大批描写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它所描写的革命历史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它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革命的艰难曲折的过程以及最终取得的胜利;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特点主要有宏大的叙事倾向,史诗般的规模,新英雄人物形象的出现;其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的创作;3、三红一创,青山保林;50-60年代创作的一批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红旗谱、红日红岩、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4、“干预生活”小说指50年代中期,在较为松动的政治气候和文化气候中出现的对新中国文学创作中种种清规戒律一次突围的小说创作潮流;它要求作家正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阴暗面;要研究生活,思索和解释生活,对生活有所行动;主要作家作品有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和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5、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是积极对现实政治做出呼应而充分体现了时代激情的一种诗歌潮流;它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政治抒情诗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主要代表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等6、杨朔模式杨朔在十七年的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模式:从写景入手,然后引出在风景中活动着的平凡人物,最后通过比兴、象征将景物和人物联系起来,升华出人民性的歌颂这一主题;7、样板戏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样板戏主要包括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8、伤痕小说伤痕文学泛指中国1977-1979 年间出现的一种文学创作思想潮流,它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伴随着政治上的思想解放而最先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主要内容是表现“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的精神、物质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思,这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在当时中国社会具有广泛影响;主要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等;9、反思小说反思小说出现于70年代末,它以1979年人民文学第2期发表的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为标志;其主要内容是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揭示建国以来“左”倾错误的思想根源,具有广阔的社会涵盖面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主要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王蒙的蝴蝶、张贤亮的灵与肉、古华的芙蓉镇等;10、寻根文学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 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寻根文学的主要代表有韩少功、阿成等;11、先锋小说“先锋小说”是指新时期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反映现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主要代表性作家有残雪、莫言、刘索拉、徐星等;12、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现的一个创作潮流;其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实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13. 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的诗集归来的歌;主要代表性诗人有艾青、曾卓、牛汉、绿原、流沙河、邵燕祥等;14、白洋淀诗群白洋淀诗群是在1969年至1976年间,由北京赴河北白洋淀一带插队的一批知青构成的创作群体,主要包括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方含、宋海泉等;他们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创作了一批对文革专制时代叛逆、矛盾情绪的诗歌,表现了人的觉醒和主体的回归;“白洋淀诗群”和今天刊物为朦胧诗出现做了准备;15、“朦胧诗”“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具有探索性的诗歌艺术潮流;朦胧诗人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等;16、第三代诗歌第三代诗歌是80年代后期出现的有别于朦胧诗的又一新的诗歌写作倾向和审美思潮,他们在诗学上提倡非文化、非崇高、非意象,主张“诗就是诗本身”,它是由语感构成的有意味的生命形式;主要核心社团有“他们”、“非非主义”等,主要代表诗人有韩东、于坚等;17、文化散文文化散文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18、实验戏剧实验戏剧是从九十年代初开始的,指一批具有革新精神的作家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大胆使用象征、暗示的表现手法创作具有荒诞情境和意味的戏剧;但是实验戏剧经典文本的缺乏,又使其颠覆行动显露出“意义大于成果”的缺陷;主要代表作家有高行健等;。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预先,一版)填空题大多为作品(人物、情节等)和作家,一些文学史内容一、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
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其基调是愤懑不平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
在新时期文学中起到了引领潮流、冲破束缚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代表作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2、反思文学:继伤痕文学产生后出现的文学现象,超越暴露、控诉的情感式宣泄,引入思考、理性分析的成分。
其具有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揭露社会历史悲剧并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同时以启蒙式话语突出了极左政治与传统封建思想造成人的深刻异化,赞美不屈不挠的人性力量和知识分子的执着信仰。
但也削减了伤痕文学的忏悔和绝望,一定程度上回避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性质。
代表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开端标志),王蒙《布礼》、《蝴蝶》,古华《芙蓉镇》等。
3、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以追求国家现代化为灾难重建的途径。
代表作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路遥《人生》等。
4、“三个崛起”:新时期有关朦胧诗讨论中出现的三篇文章,分别是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这些文章倡导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为“朦胧诗”提供了理论支持。
5、《芙蓉镇》:古华所作的长篇小说。
主要描写了主人公胡玉音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摆米豆腐摊子致富盖楼。
“四清”运动时,被“政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证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农”,丈夫自杀。
“文革”期间,胡玉音更饱受屈辱,但得到“右派”秦书田的同情并相爱,两人均收到惩罚。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习题与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现代文学:现代文学是指从1917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其特点是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主张白话文,反映现代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
2.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于191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虚伪。
3. 朦胧诗:朦胧诗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中国出现的一种新型诗歌形式,以北岛、舒婷等人为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当时的文学界。
4. 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奖项之一,由中华全国文艺界联合会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主办,每四年评选一次。
5. 鲁迅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是中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旨在表彰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等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作家。
二、填空题1.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和《____》。
(秋)2. 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是《____》。
(红楼梦魇)3. 老舍的《茶馆》通过北京一个____的兴衰,反映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
(茶馆)4. 钱钟书的《围城》描绘了主人公方鸿渐在____与____之间的矛盾和挣扎。
(婚姻、事业)5. 余华的《活着》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____的一生。
(福贵)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位作家不属于“鲁郭茅巴老曹”六大家?(D)A. 鲁迅B. 郭沫若C. 茅盾D. 徐志摩2. 下列哪个作品不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一?(C)A. 《家》B. 《春》C. 《雾》D. 《秋》3. 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的是(B)。
A. 《阿Q正传》B. 《狂人日记》C. 《孔乙己》D. 《祝福》4. 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张爱玲的代表作?(D)A. 《红玫瑰与白玫瑰》B. 《倾城之恋》C. 《金锁记》D. 《边城》5. 下列哪位作家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C)A. 阿来B. 莫言C. 刘心武D. 余光中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鲁迅的作品?(ABCD)A. 《呐喊》B. 《彷徨》C. 《故事新编》D. 《野草》2. 下列哪些作品是沈从文的代表作?(ABC)A. 《边城》B. 《长河》C. 《湘行散记》D. 《骆驼祥子》3. 下列哪些作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ABCD)A. 鲁迅B. 郭沫若C. 胡适D. 陈独秀4.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红色经典”系列?(ABC)A. 《林海雪原》B. 《红岩》C. 《青春之歌》D. 《平凡的世界》5. 下列哪些作家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BCD)A. 韩少功B. 阿城C. 贾平凹D. 汪曾祺五、判断题1.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5、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名词解释
【n解释】1、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
2、伤痕文学:以刘心武1977年末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班主任》为开端,由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而命名,“伤痕小说”是一代中国人在“文革”后发出的第一声悲鸣和怒吼,其主要思想倾向是揭露和批判“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影响,展现“文革”给人民带来的精神和肉体上的创伤。
3、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召开于北平,正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这是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
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4、新写实小说:80年代中后期,作为创新潮流的“新写实小说”继寻根小说和先锋小说出现后而产生。
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其旨趣明显的表现出反浪漫、反激情、反理想的倾向。
真实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热衷于对生存本真状态的关注,它更关注的是人们窘迫的物质生活现状以及与之相应的性格与生理状态。
5、样板戏: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至今仍有一定影响,在民间依然有生命力。
“样板戏”一词源于《人民日报》,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6、反思文学: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7、双百方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完整版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1、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
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
“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 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4.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5.朦胧派: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2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3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4“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考研必背)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考研必背)1.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XXX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其主要理论家XXX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XXX的《蚀》三部曲、XXX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XXX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显示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2.创造社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XXX、XXX、XXX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3、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3.XXXXXX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XXX、XXX、XXX、XXX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
XXX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XXX、XXX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
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XXX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4.XXXXXX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XXX、XXX、XXX、XXX、XXX、XXX等。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
XXX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有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拨辣幽默,讽刺强烈。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潜在写作——指20世纪50-70年代文学创作中,由于作家失去公开写作权利或无法公开写作,而秘密写作的不能公开发表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它们的文学价值在80年代以后得到发掘。
七月派诗人、九叶派人、食指以及白洋淀诗群诗人的诗歌等大都属于这种类型。
2.“根本任务”论——“四人帮”团伙文革期间炮制的反动文艺理论。
即坚持所谓“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3.“黑八论”论——“四人帮”团伙文革期间炮制的反动文艺理论。
包括他们所指的“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离经叛道”论。
4.“三突出”创作原则——“四人帮”团伙在“文革”期间炮制的反动文艺理论,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
”5.革命历史小说——指20世纪50-70年代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生活与战争生活的小说作品。
它们的主题表现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叙事与新型意识形态的建构。
代表作品有曲波《林海雪原》、梁斌《红旗谱》等。
6.农业合作化小说——即20世纪50年代中期、配合政治形势、描写50年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小说。
长篇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
短篇有李准《不能走那条路》等。
7.工业题材小说——即50年代初期、反映新中国建立初期工业建设与工业化道路的小说,具有都市生活的风貌。
艾芜《百炼成钢》、周立波《铁水奔流》等是其代表。
总的来说成就较低。
8.政治抒情诗——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表现国家政治生活的重大主题,其抒情主体所抒发的不是纯粹的个人情感,而是站在一个阶级或政治群体立场上的政治情感。
代表诗人诗作有:贺敬之《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郭小川《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
9.生活抒情诗——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颂歌”之后,5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诗歌创作潮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
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
“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 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4.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5.朦胧派: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6.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来的,是促进文艺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艺理论与批评十分活跃,尽管受到各种干扰,在一年左右时间里,文艺创作的主流还是健康的,可惜,文艺界的这种现象,很快被反右斗争扩大化化掉了,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双百”方针才被写进“宪法”。
7. 先锋派:当代的“先锋派”虽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流派,但最低限度的意义是指马原以后出现的那些具有明确创新意识,并且初步形成自己的叙事风格的年轻作者。
他们主要有: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叶曙明等人,此外还有一些正在崭露头角且颇有潜力的新秀。
8.《九月寓言》:对田园乡村文明的向往与挽歌。
1、乡村愚昧与落后的故事。
如第六章"首领之家",写村长赖牙在乡村的无限权威或淫威。
同赖牙老婆大脚肥肩虐待儿子、媳妇的惨剧——大脚肥肩虚待儿媳三兰子致死;金友虐待妻子小豆。
全村生活的极端贫困,所吃或赖以活命的食物,就是地瓜糊。
2、小村的浪漫与传奇故事。
如流浪汉露筋与瞎眼女闪婆浪漫野合的故事,农民金祥千里买鏊子改变了小村的食物方式的故事,独眼义士三十年寻妻的传奇,庆余要饭被金祥收留。
对乡村那种自由、充溢生命力、执着的生命形态的张扬。
3、小村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故事。
而当小村边煤矿的开发后,小村便不存在了。
体现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所谓乡村文明的挽歌。
9、写实文学:写实文学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题材有相应的真实性,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艺术抽象和艺术反映,溶新闻性与哲理性于一体,是新时期文学的一大贡献。
刘亚洲的《黄植诚少校》、郑义的《冰河》刘心武的《5.19长镜头》等均是写实文学的优秀作品。
10、“七月”派:“七月”派诗人曾卓、牛汉、绿原等人这一时期的创作,则强化了生命意识,在其名诗《悬崖边的树》、《半棵树》、《重读圣经》等作品中,他们超越了自己40年代的作品中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意识,而思考在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
曾卓的《悬崖边的树》与牛汉的《半棵树》显示出处于逆境中的生命的不屈的意志。
11、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12、先锋小说: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叶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
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可以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
稍晚于他们也被人们看作是先锋小说家的有格非、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
到90年代初,当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们纷纷降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般读者接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这标志了80年代中期以来的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
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与生存探索这三个层次上的推进,对以后文学创作的影响大。
13、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
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
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
在艺术品格上,他们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彩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
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
14、百花文学: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
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
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15.女性文学:女性文学研究本是一种西方的文学批评观念,它产生于80年代末的欧美。
以美国的格蕾·格林和英国的科拉·卡普兰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企图“改写所有由男性文化体系衍生出来的种种规范、典律”,“揭开久经压抑、掩藏的躯体、无意识以及文化、语言中的深层欲望”;其分析方法则“结合了语言学结构主义理论、马克斯主义、心理分析和解构论”。
我国的女性文学始于上世纪80年代,指的是关注女性生存状态与主体思想的文学作品,其作者不一定是女性。
女性主义文学源于英美,带有女权主义色彩,代表人物如波夫瓦以女性关心话题为主题、面向女性读者的文学。
16、无名:所谓无名,是指当时代进入比较稳定、开放、多元的社会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变得丰富,那种重大而统一的时代主题往往拢不住民族的精神走向,于是出现了价值多元、共生共存的状态。
17、“寻根小说”:80年代中期由一部分青年作家有意识地发起和自觉推动的一股创作潮流,其直接的动因是因为前一阶段以反映改革为主的中短篇小说创作,由于在艺术上面临着诸多难以处理的现实问题和改革本身的发展艰难曲折、复杂多变,迫使作家由现实问题转向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希望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寻找现实问题的答案、吸取现实变革的精神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寻根”作家的影响极为深远。
因此,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就意味着当代文学开始了一个对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重新发现和重新铸造的艺术追求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此以后成了小说创作主要的艺术旨趣。
这种追求同时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8、写实文学: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题材有相应的真实性,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艺术抽象和艺术反映,溶新闻性与哲理性于一体,是新时期文学的一大贡献。
刘亚洲的《黄植诚少校》、郑义的《冰河》刘心武的《5.19长镜头》等均是写实文学的优秀作品。
19、《望星空》:作于1959年,该诗通过宇宙的“浩大无比”,“没有涯际”来对比人间与人生的有限和不足,从而潜在地表达了诗人对被主观狂热所左右着的现实的忧思,并且以倾斜与平衡,错位与和谐,躁动与平静的对立统一传达出一种启人深思的艺术张力。
20、新历史小说: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
这些作品以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
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
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
21、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越,是一次质的飞跃。
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
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22、茹志鹃:生卒年为(1925—1998),生于上海。
两岁时丧母失父,随祖母撰于上海、杭州。
祖母死后曾一度入孤儿院,40年代初随兄参加新四军。
长期在部队从事文艺工作。
1957年从南京转业到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刊》编辑,有短篇小说集《高高的白杨》、《静静的产院》、《百合花》等。
最早以《百合花》的“清新、俊逸”风格受到茅盾的称赞。
进入新时期,茹志鹃有《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她从那条路上来》的作品大约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如愿》、《春暖时节》、《静静的产院》为代表、等作品。
《剪辑错了的故事》对于“大跃进”有所反思,在写法上引入了现代小说的某些技巧,一度引起文坛的关注。
23、“新生代”诗人:80年代中期,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发生了新的转移,加上“朦胧诗”的讨论和新潮诗歌长时间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一些“归来”诗人的创作渐趋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