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原因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高3(3)班

课题名称: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原因及影响

课题组成员:邹施琦(组长)

张雪倩

孙策

学校:平顶山实验高中

摘要:

此次我们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着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城的原因及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的。

首先,我们通过研究,将明成祖迁都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其中又主要以“为了建立统一的大帝国”为中心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其次,我们对明成祖迁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讨论,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就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2.内容分析法

确定了研究课题后,我们开始对文献资料进行查阅。文献研究小组同学们通过网上查询和利用图书馆书籍资料来搜集我们所研究课题的相关内容。资料经整合、汇总之后,召集小组成员集体进行讨论和分析,通过对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内在规律性。并着重对资料中较为重要的、有分量的名家分析尽量提高研究的严谨性。其中有历史史实资料也有后人对于我们所选课题的不同研究结果和观点。经过大家的讨论、分析,将一部分排除或暂时保留。我们抛弃了其中认为不太正确的思想观点,并吸取一些我们认为正确的、有价值的,对于我们的研究起到帮助性,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佐证和理论以及事实依据的文献和资料。将我们原本对于研究课题的观念想法与精简之后的资料相融合,从而形成我们小组的一种全新的自我观点理论。通过对文献的分析,使你获得对事物及现象的正确认识。

正文:

朱棣为什么要北迁国都呢?经过对史实的查阅和大家的研讨,我们总结出以下原因。

首先,有一种说法认为朱棣迁都是因为北京地理条件优越。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关口上下百十,而居庸、紫荆、山海、喜峰、古北、谎话镇险厄龙著。会通漕运之利,天津又通海运,诚万古帝王之都,且北京又具有农耕、畜牧业相结合的特点,相当适合作为首都。

显然,仅占据地理环境一方面的优势还不足以让北京替代南京成为首都。于是另一种观点呼之欲出,即:迁都北京是为了加强北方的军事防御力量。当时盘踞在漠北的蒙古各部,屡屡骚扰明朝边境,给明朝造成最大威胁。南京处于长江中下游,在军事防御上处于不利的

地理位置——清后期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军从武汉发兵,顺长江直抵金陵,一战而胜。这也严整了明帝的新。所以他意识到南京为都城来应付蒙古势力卷土重来的严重威胁,必然有鞭长莫及之危险,而北京处于北方咽喉要地。处于国防考虑,朱棣决定采取“天子守边”的方式,用行政手段将全国的人力物力向北方边境集中,加强对蒙古的防御的抗击,同时加强对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管控。其实朱棣迁都北京也是先帝遗志。第一,朱元璋认为,凡是以应天为都的历朝,气数都不长。从明太祖时,就着手考虑北迁过度的问题。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直到明太祖去世,迁都问题时候总未能解决。明太祖选定的皇位继承人建文帝是个个性文弱的人,只求宽仁行政,不追求开拓疆土的发展,更何况他即位之初便不得不应付但是作为燕王被封北平的朱棣的夺位只争,就更无暇考虑迁都之事,然而作为住院正的儿子,这位雄心抱负,长期镇守北方重镇的皇帝显然理解父亲的心思。依次,他的夺位成功,似的北迁过度又重新提上日程来。

最后,我们可以推测出朱棣迁都也是因为某些个人感情因素。第一,朱棣原本封在北平,作为燕王,他长期生活与北平,自然对那里感情很深,视那里为龙兴之地。通俗点说:北平是他的老家,它是根据地,他把他的根据地巩固了,也就是巩固了兴王之地,,这很自然,顺理成章。第二,从政治基础上来说,朱棣是夺位登基,被封建道德视作“篡弑”。于是在南京所在的江浙地区,一定还余有很多心理上支持怀念建文帝的文士。迁都北京,则可以使朱棣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心理上塌实许多。

朱棣是个占有欲很强的人,这种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明清民族大一统政权的基础,成为了后世的佳话。

总之,这种种原因归结起来,其实迁都北京是中华民族长期融合的必然结果,朱棣迁都实是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每一个历史事件都由他重要性和深远影响,像迁都这么大的事肯定不会例外,我们看待成祖迁都这一事件不仅要去追根溯源,探究迁都原因何在,而且需要探索这一事件作为后世作出了怎样的贡献,产生了如何的影响。

这些影响是多方面的、复杂的。要分析它们,就要看到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发展。

在成祖以前,北京只是个蕞尔小域,几乎没有什么政治或经济地位。近有居民也长期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经济形式,财资贮备很低。尤其是在十二世纪后半叶,北京城连遭战火,民不聊生,一片荒凉。

十三世纪初叶,元世祖定都北京,易名为大都,做了一些基本的建设,也造起了简易的“行宫”(跟明清的故宫相比,也只能这么说)。但这毕竟不能改变自南宋靖康大乱后经济中心极度难以的局面,可以基本上说是劳无工的。

自明成祖移都北京后,便开始了大举的动工,以图把北京改造为全国政治和经济中心。这可不是件容易事,有长期不被重视,北京已经远远落后于南京、扬州、杭州,要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实在困难。或许是故乡情结,亦或是其他原因,朱棣下定了决心讨把北京发展起来。

于是,四面八方的工匠和材料汇聚到了这里,首先是紫禁城,新皇宫一改元大度的简单无特点,显得无比的富丽堂皇,成为后世著名的文化遗产。

接下来为了准备足够的资产以支持经济的人口规模扩大,成祖诏令调秦、晋、江、浙地区的富户家人入住北京。其后,朱棣有让他在北京的就有实力出面发展经济资本力量,让北京的城市地位快速上升。

但北京以北除了长城就没有任何防御工事了。这也是北京不能成为国家中心的原因之一——缺乏安定的环境和武装保障。于是乎成祖六度北伐蒙元,使其退入大漠而不出,后来明宪宗又与鞑靼和亲,外敌问题基本上解决了。后来清朝也积极处理北方问题,开创了民族外交的先河,这也是迁都北京带来的影响(政治方面)。

在人民生活安定,资本充足的条件下,可以着手经济发展了,于是各类手工业作坊开始出现,北京的丝织品、锦织品、瓷器等行业均创造了大量财富,那时期的手工业作坊成了清末民初服饰业老店的前身。

成祖迁都后,在各方面的协同努力下,北京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上升,逐渐成为明清时期的大都市,繁华无比。

在北京的带动下,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也涌现出一大批大城市,我国的经济中心日渐北移。

清灭明后沿用北京为都,正是因为它的富丽堂皇,民生勃勃。

自明成祖迁都北京以来,北京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有着突出的成就:政治明清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经济国民生产总值持续稳定增长;小农经济迅速向工业化经济转变;城市化进程速度明显加快;人均收入升速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成为中国第二大经济中心(第一位上海)。

文化拥有故宫,颐和园,圆明园,白云观,雍和宫,北海,大钟寺,明十三陵等多处人文文化遗迹;亦拥有香山,什刹海等自然景观。周口店发现了北京猿人,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文化中心(这也是毛泽东不用武力大北平的原因)。

可以看出,如果明成祖不迁都,北京就极可能被蒙元侵占,随后清灭明,顺治要入关,都城只得定在长安或洛阳,北京就更加得不到发展了,或许这样下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不会在北京定都了。

时光转流到了明成祖时,他做出的决定让后世惊叹,也对后世造成了极重要的影响,但是这上面覆盖着许多谜题、原因、影响、前前后后,需要我们去分析。

北京的繁华,可以说是朱棣的大功一件,远超了《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他下定了决心,做了这么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让后人无比羡慕。

这一切,定下了北京即将繁荣的未来。或许是天数定然,朱棣是个北京人,迁都回老家是理所应当的,不需要任何理由。他不会管前人看待如何,后人怎样评思。

或许当你走进明长陵,你大概就可以想到朱棣为什么要迁都,他是否想到了对后人的影响,朱元璋有没有想到迁都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历史会给予最公正的答案。当然,这答案需要我们动手去寻找。

中华上下五千年,成祖北迁国都可算是一件壮举了。虽然这创举距今仅六百多年,它仍然不失为一件撼动中国甚至世界的壮举,它让中国又崛起了一个大都市……

结论:

本组研究课题《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原因及影响》,经本组一个多学期的研究后,得出以下结论:

原因有多个,其中重点是因为明成祖朱棣要继承明朝这些雄主,要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继续推动中华民族多元民族一体化,要用儒家理想的天下观来建立一个天下秩序。其他因素还有为了巩固政权,北京地理位置优越,防御蒙古,以及朱棣的个人感情因素等。

关于影响,主要是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使北京不仅在当时逐渐成为明代的政治中心,而且也逐渐成为了中国的文化中心。其他的影响还包括明成祖的迁都之举,影响到后来清代与新中国的定都问题,促进了北方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开发边疆和维护统一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