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喹诺酮类抗菌药

合集下载

执业药师药物化学合成抗菌药考点归纳总结

执业药师药物化学合成抗菌药考点归纳总结

第二章合成抗菌药能抑制或杀灭病源性微生物的药物包括喹诺酮类、磺胺类两类第一节喹诺酮类抗菌药一、结构分类一个通式,三种结构类型一个通式,三种结构类型,结构特点如何掌握这个考点?1、掌握通式的结构特征A环2、各类的基本母核区别B环1、萘啶羧酸类B环:吡啶环2、吡啶并嘧啶羧酸类B环:嘧啶环3、喹啉羧酸类二、理化性质和毒性喹诺酮药物共同性质如何掌握这个考点?1、掌握各类药物化学结构通式的特点2、结构的基本母核以及有什么取代基3、这些结构特征决定了药物的基本理化性质(通性)4、这些结构特征对药物的稳定性、使用过程有什么影响以诺氟沙星为例(1)3位羧基酸性,可溶于碱(成盐)(2)4位酮基(3)7位哌嗪碱性,可溶于酸(成盐)诺氟沙星(1)酸碱两性(羧基,哌嗪)在酸碱中均溶解(2)3位羧基和4位酮基易和金属离子(钙、镁、铁、锌)等形成螯合物,降低活性,同时也使体内的金属离子流失,尤其对妇女、老人和儿童引起缺钙、贫血、缺锌等副作用。

理化性质和毒性(其他类似物举一反三)(3)光照分解(产生光毒性,用药期间避免日晒);光照3位脱羧(产物无活性)(4)7位哌嗪杂环分解,7位哌嗪增加中枢毒性(5)8位有F,有光毒性三、喹诺酮药物代谢特点:代谢是考点(补充知识)药物代谢:在酶的作用下,将药物转变成极性分子,再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代谢。

药物代谢的主要反应有: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1、3位羧基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2、哌嗪3’位氧化成羟基,进一步氧化成酮四、喹诺酮药物代表药如何掌握这个考点?1、共5个代表药2、掌握诺氟沙星(代表该类药物共同的特点)3、取代基的区别4、各自的特殊性1、盐酸诺氟沙星2、盐酸环丙沙星3、左氧氟沙星特点:活性好水溶性好毒副作用最小补充手性药物的基本知识:药物分子的手性和手性药物凡是连有4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的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子,具手性原子的称手性药物当药物分子结构中引入手性中心后,得到一对互为实物与镜象的对映异构体(R构型、S构型)n个手性碳有2n个异构体键表示取代基在背面键表示取代基在前方手性碳药物的四个基本概念:.1、构型:R、S(氨基酸、糖等习惯用D、L)2、旋光性:(+)右旋、(-)左旋、(±)消旋手性药物都具有旋光性:偏振光的振动面习惯称为偏振面。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环丙沙星
总结词
环丙沙星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 疗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详细描述
环丙沙星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 厌氧菌等具有抗菌作用,可用于治疗肺炎、 支气管炎、急性呼吸道感染等呼吸道疾病,
以及胃肠道感染和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诺氟沙星
要点一
总结词
诺氟沙星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胃肠道 感染和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01
研发新的喹诺酮类药物,以满 足临床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需 求。
02
针对现有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足 ,进行改进和优化,提高疗效 和安全性。
03
发掘新的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 机制和靶点,以拓展其抗菌谱 和抗菌活性。
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01
02
03
研究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抗菌药物联 合应用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抗菌效果 。
开展喹诺酮类药物合理使用和耐药性 监测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抗菌药物 耐药性的挑战。
06
CATALOGUE
喹诺酮类药物的具体品种介绍
氟罗沙星
总结词
氟罗沙星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 疗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详细描述
氟罗沙星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 厌氧菌等具有抗菌作用,可用于治疗肺炎、 支气管炎、急性呼吸道感染等呼吸道疾病, 以及胃肠道感染和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探索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抗菌药物联 合应用时的药物相互作用机制。
针对多重耐药菌株的治疗,研究联合 应用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抗菌药物的 治疗方案。
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研究及防控措施
01
02
03
研究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菌株的流行病 学和分子机制,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 依据。

医学专题抗菌药喹诺酮类摘要

医学专题抗菌药喹诺酮类摘要
B环可以改变。
1、N1位取代基对抗菌活性有 很大贡献。
N1 位 取 代 基 如 是 脂 肪 烃 取 代 基时,以乙基或者与乙基体积 相似的乙烯基、氟乙基取代时 抗菌活性最强。
N1位取代基如是脂肪环 烃取代基时,以环丙基 的抗菌活性最强。
N1位取代基也可是芳香 烃取代,苯取代和乙基 取代的作用相似,2, 4-二氟苯基和4-羟基苯 基的取代可扩大抗菌谱, 增强对G+的活性。
6、 甲氧苄啶( TMP) 的作用机理为 A. 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 B.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 C. 抗代谢作用 ( ) D. 掺入DNA的合成( ) E. 抑制β-内酰胺酶( )
喹诺酮类药物是 DNA回旋酶 (gyrase)和拓扑 异构酶Ⅳ (Topoisomerase Ⅳ) 的抑制剂。
回旋酶
喹诺酮类药物对人体细胞拓扑异构酶影响较小
回旋酶
DNA回旋酶
第二十章 抗菌药 第二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 三、构效关系
A环时间抗菌作用必须的基本药效结构,3-羧基、4位羰 基氧与DNA螺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作用,是抗菌必须的 活性基团。
第二代代表药物:西诺沙星(Cinoxacin)、吡哌 酸(Pipemidiemidic Acid
1)抗菌谱:对G-起作用,对G+也有效, 较第一代有明 显的优点,对绿脓杆菌有抑菌活性,对萘啶酸和 吡咯酸的耐药菌株有抑制作用。说明两代药物的 交叉耐药作用不同。
诺氟沙星的合成: 用3-氯-4-氟苯胺(1)和乙氧甲烯基丙二酸二乙酯(2)
在120-130℃缩合得缩合物(3)。 (3)在液体石蜡存在下150℃环合,得化合物(4)。 将(4)在DMF中用硫酸二乙酯进行N-乙基化反应,得
化合物(5)。 (5)在2mol/LNaOH下水解生成(6)。 (6)与哌嗪缩合而得诺氟沙星。

药物化学-喹诺酮类抗菌药

药物化学-喹诺酮类抗菌药

氯喹(先导化合物)
Cl N
O
O
N
O
O OH
O O
O
OH
N
OH O
H3C
N
N CH3
N
N CH3
N
N
CH3
萘啶酸1962
吡咯酸
西诺沙星
第二代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吡哌酸,1974年上市,7位引入哌嗪基, 使抗革兰氏阴性菌活性增加;耐药性降低, 对萘啶酸和吡咯酸耐药菌株也有抑制作用, 但随着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出现, 它目前也已被淘汰
6
5
4 3
7 8
1
2
诺氟沙星是第一个上市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基本 上为喹啉羧酸类,其它氟喹诺酮类主要改造部位在 1位、5位或8位,也可以在7位上进行较小的改变。
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
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在抗菌活性、药动 学性质及半衰期上有明显提高,增加 对厌氧菌的抗菌活性是第四代的重要 特征。代表药物有莫西沙星、加替沙 星等。
喹诺酮类药物能否影响人体DNA复制?
由于哺乳动物细胞中不含螺旋酶
和拓扑异构酶Ⅳ,而是通过其它途径 进行DNA的复制,故喹诺酮类对细菌
的选择性高,而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少。
细菌的耐药性
细胞膜对药物的通透性降低 细菌DNA螺旋酶结构改变 细菌产生药泵
喹诺酮类药物分类(根据结构)
萘啶(氮杂萘核)羧酸类
H 3C
Pefloxacin 培氟沙星
NH 2 O F N F CH 3 N COOH
HN
Rufloxacin
氟罗沙星 Fleroxacin
司帕沙星 Sparfloxacin
结构特点
O O
F
OH HN N N

药物化学抗菌药和抗真菌药

药物化学抗菌药和抗真菌药

C 2H 5
H
F
N
NH
H
NH2
CH3
C H3
F
N
NH
F
C H3
洛美沙星 斯帕沙星
N CH3
8
F9
O 7 6 COOH
10
N
5
N4
O
12
3 CH3
氧氟沙星
O
F
COOH
N
N
N CH3
O
H
CH3
左氟沙星
O
F
COOH
N HN
N C2H5
依诺沙星
F
O COOH
H3C N
N
N
C2H5
培氟沙星
喹诺酮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C2H5
1、抗菌谱广、毒性低,不易产生耐药,其抗菌作用甚至可以与第三、四代的头孢菌素相比;
第五节 抗真菌药
(Antifungals)
以其它与磺酰氨基类似的电子等排体替代磺酰氨基时,均使抑菌作用降低
阴性菌中敏感者有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肺炎杆菌、鼠疫杆菌。
其他抗真菌药
1-乙基-6-氟-1,4-二氢-4-氧代- 第五节 抗真菌药
O
4 3
COOH
12
N
R
CH3 O
F
COOH
N
N
N
妥美沙星
喹诺酮类药物的光不稳定性
F
N HN
O
COOH
N 诺氟沙星 C2H5
是喹诺酮类药物中的代表药物,由于分子中6 位F和7位哌嗪的存在,具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和 药代动力学性质,抗菌谱广,临床上用于治疗敏 感菌引起的尿路、肠道感染。

喹诺酮类抗菌药

喹诺酮类抗菌药

R5
5
R6
6X
7
Y R7
A 8
O
O
4
3
OH
B
2 N1
R8
R1
• 5位取代基中以氨基取代时活性最强,其他取代基取代时 活性减小。5位取代基的存在,从空间张力的角度可干扰 4位羰基与靶位的结合,取代基作用越大这种干扰作用越 强,所以抗菌活性减弱。但从电性效应的角度考虑,凡 向其母核共轭π键提供电子的取代基均使4位羰基氧原子 上的电荷密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增加与靶位的结 合力,使其抗菌活性增强,因此5位取代基对活性的影响 为电性和立体因素的综合表现。
BF3-(CH3CH2)2O
F
Cl F B O
H3C
O
O
O
O
CH3
N H
O
O
N F
O
CH3
(1)NaOH
(2)HCl
O
CH3
O
HN
NH
CH3 F
Cl
F
F
B
O
O
O
N
CH3 F
O
O
OH
(1)NaOH
N
N
(2)HCl
N
N
HN CH 3
CH 3
环丙沙星
F
(环丙氟哌酸) N
HN
O
O
OH
N
1-环丙基-6-氟-1,4-二氢-4-氧代-7-(1-哌嗪基)-3-喹啉 羧酸
时,以S-对映体活性为最佳,氧氟沙星的S-对映体左氧
氟沙星的抗菌活性为R-异构体的两倍。
R5
O
O
• 2位引入取代基,其活性减弱或丧
5
R6

药物化学 第九章 化学治疗药 第一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

药物化学 第九章 化学治疗药 第一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

合成十多万个化合物
十多种最常用的喹诺酮类药物
其中一些的抗菌作用完全可与优良的半合成头孢菌 素媲美
F HN
N
O
O
OH
N
一、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发展概述
Chloroquine
第一代喹诺酮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征 抗革兰氏阴性菌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 几乎无作用。其活性中等,体内易被代 谢,作用时间短,中枢毒性较大,易产 生耐药性。
O
R6
COOH
R7 N N
R8
R1
一、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发展 概述
1962年美国sterling-winthrop药厂研 究人员发现萘啶酸有抗菌作用
揭开喹诺酮类抗菌研究序幕 1974年大日本制药公司合成了吡哌酸,
对尿路感染有良效 1978年发现氟哌酸
一、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发展 概述
从1962年—1978年
常用喹诺酮类药物
OO
F OH
N
N
N
O
H
左氧沙星
主要学习内容
重点药物
盐酸环丙沙星
构效关系 结构类型及作用机制
Ciprofloxacin Hydrochloride 盐酸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
化学名
化学名为 1-环丙基-6-氟-1,4-二氢-4-氧代-7-
( 1- 哌 嗪 基 ) -3- 喹 啉 羧 酸 盐 酸 盐 一 水 合 物 ( 1-
Cyclopropyl-6-fluoro-1,4-dihydro-4-oxo-7-
萘啶羧酸类
OO
N
OH
OO OH
NN H
Pyridopyrimidinic acids
嘧啶并吡啶类
N N H

正确认识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正确认识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正确认识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一、历史回顾喹诺酮类属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自从1960年合成第一代喹诺酮类药物萘酸后,于1973年合成了第二代喹诺酮药吡哌酸等,1978年合成了第三代喹诺酮药物。

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的共同特点是在化学结构7位上连续哌嗪环,6位处又引入了氟原子,从而大大提高了菌活性,增宽了抗菌谱,疗效显著,同时副作用也小,因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结构中均有氟原子,故又称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

也有人根据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作用、副作用等将其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1962-1969年上市的萘啶酸和吡咯酸,它们对大多数兰氏阴性菌有活性,但对革兰氏阳性菌和绿脓杆菌无活性。

此药口服吸收良好,在体内被代谢和灭活,24小时尿中回收率为50%-90%;而原药和活性代谢物仅占给药量的10%左右。

尽管如此,由于在泌尿道、胆道和肠道中浓度较高,可以治疗这些系统感染。

第二阶段在1970-1977年以吡哌酸和西诺沙星主代表,此类对革兰氏阴性菌有活性,在抗菌谱方面,与第一阶段药物相比,对绿脓杆菌有一定作用,对萘啶酸和吡咯酸有高度耐药的菌株也有活性。

此类药物体内代谢稳定,有尿中24小时回收率近90%,其中原药含量>50%,且组织渗透性好,除治疗泌尿道、胆道和肠道感染外,还用于耳、鼻等部位的感染。

第三阶段在1978-1964年,代表药有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西沙星、诺美沙星等;抗菌谱扩大为G+菌、G-菌和葡萄糖非酵解菌。

此类药具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除脑组织和脑脊液外,对各种组织均有良好的分布,所以不仅有广泛的抗菌谱,而且有广泛的适应症。

第四阶段指1986年以后所上市的一些喹诺酮类药物,与前几类相比,他们有抗菌谱方面,有些药对葡萄球菌、肺炎球菌、脆弱类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都有很好的作用;有些药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活性是第三阶段喹诺酮的3-30倍,与异烟腓和利福平相当。

此类药物由于吸收迅速,分布良好,血药浓度大,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所以临床可应用于泌尿感染、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眼、耳、鼻、喉科、口腔科等感染。

药物化学合成抗菌药

药物化学合成抗菌药
药物化学02 14
第二节 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
二、抗菌增效剂 其他抗菌增效剂: 丙磺舒
抑制有机酸的排泄,从而提高有机酸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 与青霉素合用,可降低青霉素的排泄速度,从而增强青 霉素的抗菌作用。
克拉维酸
抑制β-内酰胺酶,与β-内酰胺抗生素合用,可保护其免受 β-内酰胺酶的影响,从而增强抗菌活性。
药物化学合成抗菌药
合成抗菌药分类
喹诺酮类抗菌药:
萘啶羧酸类: 吡啶并嘧啶羧酸类: 喹啉羧酸类:诺氟沙星、盐酸环丙沙星、左氧氟沙 星、司帕沙星、加替沙星。
磺胺类抗菌药:磺胺甲噁唑、磺胺嘧啶 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啶
药物化学02 2
第一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
一、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结构特点
喹诺酮类抗菌药以原核生物 DNA 回旋酶为作用 靶点。目前为仅次于β-内酰胺抗生素的抗菌药 物。 1、萘啶羧酸类: 2、吡啶并嘧啶羧酸类: 3、喹啉羧酸类:诺氟沙星、盐酸环丙沙星、左 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加替沙星。
药物化学02
O F N HN CH 3 OCH 3 N COOH
10
第二节 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
一、磺胺类药物 1、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1)对氨基苯磺酰胺为必需结构。 (2)芳氨基上多数无取代,若有取代基,则必须体内易 分解或还原为游离氨基才有效。 ( 3 )磺酰胺基上 N- 单杂环取代抑菌作用增强, N,N- 双 取代一般失去活性。 (4)苯环改成其他芳环或在苯环上引入其他基团,抑菌 活性降低或丧失。 磺胺类药物的pKa值在6.5~7.0时,抑菌作用最强。
药物化学02Βιβλιοθήκη 16药物化学02 7
第一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
三、喹诺酮类代表药物
盐酸环丙沙星

药物化学--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 ppt课件

药物化学--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  ppt课件

20
代表药物
▸ 本品加氢氧化钠溶液溶解,加硫酸铜试液,即生成草绿色沉
淀,用于药典鉴别
▸ 本品显芳香第一胺反应
21
抗菌增效剂
▸ 抗菌增效剂 是一类与某些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时,以特定的
作用机制增强后者抗菌活性的一类物质
▸ 甲氧苄啶单独使用时无临床价值。但与磺胺类抗菌药物合用
时可使后者的抗菌效力提高数十倍,甚至使某些磺胺类药物 由抑菌作用变成杀菌作用
▸ 1位为脂肪烃基或环烃基取代时,抗菌活性及药代动力学较好 ▸ 5位取代基以氨基取代时,抗菌作用增强;5位为甲基,1位引入环丙基时,
活性较好
▸ 6位以氟原子取代时,药物的脂溶性及对细菌细胞壁的穿透力增强 ▸ 7位以哌嗪或哌嗪类似物取代时,抗菌谱广,药代动力学和抗菌活性增强 ▸ 8位以氟原子取代时,体内吸收好,但光敏毒性
后,再加碘试液,生成棕色沉淀,用于药典鉴别
▸ 甲氧苄啶与四环素、青霉素、红霉素及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或
与黄连素等抗菌药联合使用时同样起到增效作用
22
抗菌增效剂
▸ 简称 TMP ▸ 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苦 ▸ 略溶于三氯甲烷,微溶于乙醇或丙酮,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冰醋酸
23
抗菌增效剂
▸ 含氮杂环:与生物碱沉淀剂发生反应,本品加稀硫酸溶解
9
代表药物
▸ 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苦 ▸ 微溶于水,极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 ▸ 药用品为左旋体;其消旋体氧氟沙星药效为本品的一半
10
代表药物
▸ 两性;药用品常用其盐酸盐或乳
酸盐
▸ 3-羧基-4-酮结构,易与钙、
镁、铝、铁、锌等金属离子反应 生成配合物,从而减少吸收
▸ 叔胺结构:加丙二酸和醋酐溶

化学治疗药—喹诺酮类人工合成抗菌药(药理学课件)

化学治疗药—喹诺酮类人工合成抗菌药(药理学课件)
2. 对G-球菌也有效,如: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等。 3. 对G+也有效,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作用机制】
➢ DNA回旋酶,抗G-菌的重要靶点 ➢ 拓扑异构酶Ⅳ,抗G+菌的重要靶点
一、概述
【临床应用】
1. 呼吸系统感染
首选
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
青霉素高度耐药的肺炎链球菌感染
2. 消化系统感染
对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 阴性菌的抗菌活性高于多数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用于革 兰阴性菌所致各种感染。有适应症的感染患儿亦可使用。
多数厌氧菌对其不敏感。
氧氟沙星
保留了环丙沙星的抗菌特点和良好的抗耐药菌特性, 尚对结核分枝杆菌、沙眼衣原体和部分厌氧菌有效。
临床上主要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泌尿生殖道、 胆道、耳鼻喉、皮肤软组织感染、妇科感染等
志贺菌属
急慢性、中毒性痢疾
首选治疗
鼠疫沙门菌 猪霍乱沙门菌
胃肠炎
肠炎沙门菌
首选
氟喹诺酮类/头孢曲松
沙门菌
伤寒、副伤寒
一、概述
【临床应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环丙沙星/氧氟沙星 首选
宫颈炎
单纯性淋病奈瑟菌
β-内酰胺类
尿道炎
环丙沙星 首选 铜绿假单胞菌
尿道炎
4. 骨骼系统感染,如:急、慢性骨髓炎、骨关节炎
目标要求:
1. 掌握喹诺酮类、磺胺类药物及甲氧苄啶的抗菌作用、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 熟悉喹诺酮类、磺胺类药物及甲氧苄啶的抗菌机制及耐 药性。
3. 了解硝基咪唑类、硝基呋喃类药的临床应用。
学习内容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喹诺酮类抗菌药(药理学课件)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喹诺酮类抗菌药(药理学课件)

喹诺酮类
【药理作用】
氟喹诺酮类属于广谱杀菌药。 20世纪90年代后期研制的氟喹诺酮类如莫西沙星等, 除保留了原有氟喹诺酮类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和革 兰阴性菌的良好抗菌活性之外;
对结核分枝杆菌、军团菌、支原体及衣原体的杀 灭作用也进一步增强;特别是提高了对厌氧菌的抗 菌活性,并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效果。
氟喹诺酮类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 口服吸收好,不易产生耐药性,与其他抗菌 药无交叉耐药性,毒性低,价格低廉等特点。
• 抗菌机制是:
• 作用于细菌DNA回旋酶,阻碍DNA复制 而达到杀菌作用。由于治疗量的氟喹诺酮 类对人体的DNA回旋酶影响不明显,故不 影响人体细菌的生长代谢。
诺氟沙星
【临床应用】 又名氟哌酸。 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氟喹诺酮类药,抗菌谱较
广,抗菌作用较强,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包括铜绿 假单胞菌均有良好抗菌活性。
易受食物影响,宜空腹服用。 因泌尿道和肠道浓度高,故主要用于尿路及肠道感 染。
诺氟沙星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日口服剂量大于800mg时发生率高。 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常在用药剂量过大、有精神病或癫痫
病史、与茶碱或NSAID合用时出现。环丙沙星、培氟沙星 和依诺沙星与茶碱合用时,可使茶碱血药浓度升高。不宜 用于有精神病或癫痫病病史者。 3.皮肤反应和光敏反应 司氟沙星、氟罗沙星和洛美沙星较 易诱发光敏反应。 4.软骨损伤 对多种幼龄动物负重关节有损伤作用,儿童用 药后可出现关节疼痛、关节水肿。不宜常规用于儿童、孕 妇和授乳妇女
喹诺酮类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日口服剂量大于800mg时发生率高。 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常在用药剂量过大、有精神
病或癫痫病史、与茶碱或NSAID合用时出现。环 丙沙星、培氟沙星和依诺沙星与茶碱合用时,可 使茶碱血药浓度升高。不宜用于有精神病或癫痫 病病史者。

喹诺酮类药物结构特点与特性、作用机制、特点、分类和抗菌谱

喹诺酮类药物结构特点与特性、作用机制、特点、分类和抗菌谱

喹诺酮类药物结构特点与特性、作用机制、特点、分类和抗菌谱喹诺酮类药物是化学合成抗菌药,该类药物化学结构、作用机制均不同于其他抗菌药,且具有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菌抑制作用强于革兰阳性菌特点,是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高效且安全一类药物。

喹诺酮类结构特点与特性喹诺酮类是以4-喹诺酮为基本结构的合成类抗菌药,在4-喹诺酮母核N1位、C5位、C6位、C7位、C8位引入不同基团,形成各具特点喹诺酮类药物。

1.抗菌活性C6位引入氟原子同时,C7位引入哌嗪基后,药物与DNA回旋酶亲和力和抗菌活性显著提高,抗菌谱明显扩大,药动学性质显著改善。

N1位引入环丙基后,环丙沙星、司帕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和加雷沙星等药物对革兰阳性菌、衣原体、支原体杀灭作用进一步增强,C6位脱去氟原子且C8位引入二氟甲基的加雷沙星对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均具有与莫西沙星类似的良好活性和药动学特征,毒性更低,诞生C6非氟氟喹诺酮类药物。

2.脂溶性C7位引入甲基哌嗪环,可增加氧氟沙星、氟罗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药物脂溶性,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和对细菌的穿透力。

C8位引入氯原子或氟原子,进一步提高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延长药物消除半衰期,提高药物脂溶性具有扩大抗菌谱和增强抗菌活性效果。

3.光敏反应C8位引入氯原子或氟原子后,在提高疗效同时,增强药物光敏反应,药物包括司帕沙星、氟罗沙星和洛美沙星。

以甲氧基取代C8位氯原子或氟原子时,在提高疗效同时还可降低光敏反应,药物包括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

4.中枢神经系统毒性C7位哌嗪环取代基团与γ-氨基丁酸受体拮抗剂结构相似,可拮抗GABA受体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喹诺酮类药物与茶碱或非甾体类抗炎药合用时易产生中枢毒性。

C6位有疏水性的氟原子使喹诺酮类药物具有一定脂溶性,易于透过血脑屏障。

去掉C6位氟原子的加雷沙星与NSAID合用不诱发惊厥反应,不影响GABA与γ-氨基丁酸A型受体结合,中枢神经系统毒性显著减低。

奎喏酮类抗生素

奎喏酮类抗生素

奎喏酮类抗生素
简介
奎喏酮类抗生素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常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感染。

其药理机制为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和代谢,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奎喏酮类抗生素主要包括氯霉素、四环素、青霉素等。

氯霉素
氯霉素是一种广谱的抗生素,常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感染。

其药理机制为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氯霉素有很多副作用,包括造成贫血、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等。

因此,在使用氯霉素时需要谨慎,并遵循医生建议。

四环素
四环素是一种广谱的抗生素,常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感染。

其药理机制为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四环素有一些副作用,包括光敏感性、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等。

因此,在使用四环素时需要谨慎,并遵循医生建议。

青霉素
青霉素是一种广谱的抗生素,常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感染。

其药理机制为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和代谢,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青霉素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抗生素,但在一些人身上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

奎喏酮类抗生素是一类常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其中包括氯霉素、四环素和青霉素等。

在使用时需要谨慎,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注意副作用和过敏反应。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汇总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汇总

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可 能出现皮疹、瘙痒等过 敏反应,严重者可能出 现过敏性休克。
肌腱炎和肌腱断裂:长 期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可 能导致肌腱炎和肌腱断 裂的风险增加。
神经系统反应:部分患 注意事项:喹诺酮类药
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 物可能影响软骨发育,
失眠等神经系统反应, 因此孕妇和未成年儿童
严重者可能出现癫痫发 应避免使用;此外,与
抗菌谱
喹诺酮类药物主要针对革兰氏 阴性菌,如大肠杆菌、肺炎克 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具
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喹诺酮类药物对部分革兰氏 阳性菌也有抗菌作用,如金 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
菌等。
此外,喹诺酮类药物还对支原 体、衣原体、军团菌等非典型 病原体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适应症
下呼吸道感染
喹诺酮类药物常用于治疗社区 获得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 病急性加重等下呼吸道感染。
耐药性的监测与控制
监测方法
通过实验室检测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及时发现耐药性。
控制策略
限制喹诺酮类药物的滥用,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和监管,推广合理用药。
耐药性的影响与挑战
影响
耐药性的产生导致喹诺酮类药物在治 疗细菌感染时的效果降低,甚至失效 。
挑战
耐药性的挑战在于如何有效控制其传 播,同时研发新型抗菌药物以应对耐 药性问题。
04
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呼吸系统感染
总结词
喹诺酮类药物在呼吸系统感染中应用广泛,尤其适用于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如肺 炎和支气管扩张症等。
详细描述
喹诺酮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从而影响细菌DNA复制、转录和修复 ,最终导致细菌死亡。对于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病原体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 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人工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薛占霞

人工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薛占霞

药物 上市时间 上市国家 撤市原因
替马沙星 1992
美国
溶血性贫血、
低血糖、肾衰
格帕沙星 1997
德国
Q-T间期延长
曲伐沙星 1998
美国
肝脏毒性
阿拉沙星 1998
美国
肝脏毒性
加替沙星 1999
美国
血糖紊乱
第二十九页,共三十八页。
【Caution】
important
1. 不宜常规用于<18岁青少年儿童、孕妇、授乳妇
1.主要机制:抑制细菌DNA盘旋酶(对G菌)和 拓扑异构酶Ⅳ(对G+菌),干扰 细菌DNA复制,杀灭细菌。
〔1〕DNA盘旋酶(gyrase) 〔2〕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IV
第十一页,共三十八页。
【Mechanism of Action】 important
2.其他可能机制: 〔1〕抑制细菌RNA及蛋白质合成; 〔2〕诱导菌体DNA错误复制; 〔3〕抗菌后效应〔PAE〕。 〔4〕新近研究发现:
(多氟哌酸,沃尔得)
1. 广谱、高效、长效〔t1/2>10h); 2. 体内抗菌活性较高, 3. 体外活性略<环丙沙星。 4. 光敏反响多见。
第三十五页,共三十八页。
莫西沙星(moxifloxacin,拜复乐〕
德国Bayer公司研制开发, 1999.9德国首先上市,我国2002年上市。 1、高效、广谱; 2、对大多数G+、G-、结核菌、衣原体、支
【Clinical Uses】 important
2.呼吸系统感染: (1)青霉素高度耐药的肺炎链球菌感染:
首选左氧氟-、莫西沙星,或+万古霉素; (2)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效关系
喹诺酮类药物分类-化学结构
CH3
NNN
N
COOH
O
吡啶并嘧啶羧酸:吡哌酸
CH3 H3C N N
COOH O
萘啶酸类:依诺沙星
HN N
CH3 N
F
COOH
O
喹啉羧酸类:诺氟沙星
CH3
O
NN
O
COOH
O
噌啉羧酸类:西诺沙星
常用的喹诺酮类药物
主要学习内容
▪ 重点药物 ▪ -诺氟沙星 ▪ 喹诺酮药物的构效关系 ▪ 喹诺酮药物的结构和毒性 ▪ 定量构效关系的研究
第九章 化学治疗药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第一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
quinolone antimicrobial agents
简介
▪ 从1962年-1978年 ▪ 合成十多万个化合物 ▪ 十多种最常用的喹诺酮类药物 ▪ -抗菌作用完全可与优良的半合成头孢菌素
媲美
诺氟沙星
▪ Norfloxacin ▪ 氟哌酸
临床应用
▪ 治疗敏感菌所引起的尿道、肠道等感 染性疾病
毒副作用
▪ 1.与金属离子络合
如钙、镁、铁、锌等形成螯合物,降低了药物的抗菌活性, 使体内的金属离子流失,尤其对妇女、老人和儿童能引 起缺钙、贫血、缺锌等副作用
②光毒性 ③药物相互反应(与P450) ④其它 -中枢渗透性,增加毒性(与GABA受体结合) -胃肠道反应和心脏毒性 这些毒性都与其化学结构相关
稳定性
▪ Norfloxacin在室温下相对稳定 ▪ 光照分解,可检出分解产物 ▪ 脱羧
▪ -在2mol/L盐酸中回流50小时,可生成69%脱羧物
鉴别反应
▪ 叔胺反应 ▪ -与丙二酸,醋酐反应显红棕色 ▪ 有机氟化物的鉴别反应
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吸收
▪ 口服吸收迅速 ▪ 1~2小时,达峰值 ▪ -食物延缓吸收
结构和化学名
结构特点
发现-先导化合物
▪ 1962年找到的萘啶酸(Nalidixic acid) ▪ -具有新的结构类型的抗菌药 ▪ 用合成方法比用发酵法制备抗生素的价廉
理化性质
▪ 1.酸碱性 ▪ 钠溶液中易溶 ▪ Pka1 6.34 ▪ Pka2 8.75
分布
▪ 体内分布较广 ▪ 较好地进入泌尿生殖系统 ▪ -能保持尿中浓度高于MIC值
T1/2
▪ 本类药物的血浆T1/2较长 ▪ -如Norfloxacin 4h ▪ -多数药物可以8~12h 间隔给药
代谢
▪ 3位羧基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 ▪ 哌嗪环 易被代谢,代谢物活性减少 ▪ -代谢物结构差别较大 ▪ Norfloxacin约30%以原药由尿排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