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_组织行为学群体及群体行为

合集下载

陈春花-组织行为学(第三版)第6章 群体行为

陈春花-组织行为学(第三版)第6章 群体行为
组织 行 为学
五、群体互动
1.群体内互动:
群体成员间的互动中,除了最常出现的从众效应和社会惰化现象, 还有协同效应、社会促进效应、社会致弱效应和社会标准化效应。
组织 行 为学
五、群体互动
1.群体内互动:
社会标准化效应是 指成员在群体共同 活动中对事物的知 觉和判断,以及工 作的速度和效率趋 于同一化的倾向。
•每一个群体都有其特定的目标,这是群体共同的行动方向 •群体成员的一切努力都应该紧紧围绕群体目标展开
组织 行 为学
一、群体的概念及分类
个体为什么要加入群体?
群体的功能: 1 把个体力量汇合成新的力量 2 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 3 满足群体成员的需求 4
组织 行 为学
一、群体的概念及分类
2.群体的组成要素
组织 行 为学
三、群体行为特征
2.群体士气
群体士气是指群体中存在的一种 齐心协力、高效率地进行活动的精神 状态。群体士气对于群体绩效水平的 高低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组织 行 为学
三、群体行为特征
2.群体士气

士气
低 低
生产效率

图6-4生产效率与士气关系示意图
组织 行 为学
三、群体行为特征
3.群体凝聚力
组织 行 为学
二、群体属性
5.群体成员结构
群体成员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部分。群体成员结构可以分为年龄 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个性结构、价值观结构等。
对于群体成员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质性群体结构和异质性群体 结构方面。如果一个群体是由具有共同特征的个体所组成,我们可以 说这是一个同质性群体,如果一个群体是由不同特征的个体所构成, 我们称其为异质性群体。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陈国海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陈国海

团队中的工作角色
① 协 调 者 ② 推 进 者 ③ 信 息 者 ④ 凝 聚 者 ⑤ 创 新 者 ⑥ 监 督 者 ⑦ 完 善 者 ⑧ 实 干 者
(四)实践活动理论
实践活动理论的主要观点: 只有在真实或者模拟的团队任务情景中,团队成 员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同时,加深对自己和其 他成员的认识,增加对其他成员的信任和支持,逐步 形成默契、和谐、高效的团队。
③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鼓励积极型、转化中性型、限制消极型、瓦
解破坏型
二、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1.形成阶 段
2. 震荡 阶段
3. 规范 化阶段
4. 执行 任务阶段
5. 结束 阶段
三、群体行为
(一)从众行为 产生从众行为的心理因素:
对群体的信 任度
对偏离的恐 惧
群体的规模
群体的专长
个体的自信 心
一、群体及其类型
(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1. 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第一,自发性 第二,成员的交叉性 第三,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 第四,排他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三)增强群体凝聚力的方法 群体凝聚力的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制约: (1)群体的规模 (2)群体内部的一致性 (3)外部的压力 (4)群体的领导方式 (5)群体内部的奖励
四、群体士气
(一)群体士气的概念
士气高涨的群体具有七个特征: • (1)群体的团结不是起源于外部的压力而是来自内部的凝聚力; • (2)群体成员没有分裂为互相敌对的小群体的倾向; • (3)群体具有适应外部变化及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
三、群体决策的改善
(一)决策效率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第六章群体过程与行动6.1群体6.1.1定义: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

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6.1.2特点①成员们的目标共同性群体之所以能够形成,它是以若干人的共同的活动目标为基础的,正是有了共同的目标,他们才能走到一起并彼此合作,以己之长,补他人之短,以他人之长,弥合自己之短,使群体爆发出超出单个个体之和的能量。

群体的这一特性,也是群体建立和维系的基本条件。

②群体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群体虽然是由一个个的个体所构成的,但一个群体,又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一面。

它有着自身的行为规范、行动计划,有自己的舆论,而这些规范、计划和舆论,不会因为个别成员的去留而改变。

③群体成员的群体意识性作为一个群体,它之所以能对各个成员发生影响,并能产生出巨大的动力,就是因为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生活在某一个群体里,在这个群体中,成员之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

在心理上,彼此之间都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中的成员。

④群体的有机组合性群体不是一个个个体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成员都在这个群体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有一定的职务,负一定的责任,并以作好自己的工作而配合他人的活动,使群体成为一个聚集着强大动力的活动体。

6.1.3结构群体的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及这些成分的有机组合。

群体成员的结构可根据不同纬度进行划分,如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以及观点、信念的结构等。

群体结构对于群体成员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影响。

群体成员搭配不当,会使群体涣散,经常发生冲突,降低工作效率。

群体结构根据其成员在群体组成成分的接近性程度可分为同质结构和异质结构。

同质结构指群体成员在能力、性格、年龄、知识等方面都比较接近。

研究表明,在以下三种条件下,同质群体可以达到最高的生产率:⑴当工作比较单纯,而又不需要许多种类的资源来完成工作时,同质群体有较高效率;⑵当完成某一件工作需要大量合作时,同质群体往往有效。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六章 组织中的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六章 组织中的群体行为

本章主要介绍群体的涵义、特征、功能、类型、历史、互动、理论,以及决定群体行为的内部因素、制约群体行为的外部因素、群体工作设计等内容。

第一节群体概述一、群体的涵义群体是指组织中由一定数量的成员根据组织设计的要求和组织体制的规定,按照组织运行程序和分工协作关系的需要,组合而成的分层次、分职能的人群集合体,它是组织运行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组织与个体之间保持正常关系必要的中介体系,具有群体共同的职能目标、行为规范、隶属关系等。

1.群体的属性1)基本属性:组织内部的人群集合体。

2)功能属性:组织运行的基本表现形式,组织与个体之间必要的中介体系。

2.群体的形成1)形成的原因:组织运行程序和分工协作关系的需要。

2)形成的方式:组织设计的要求和组织体制的规定。

二、群体的特征(一)合成性——群体总是由一定数量的成员组合而成的,没有成员的组合也就没有群体的存在,所以人群合成的客观事实就成为群体存在的基本特征。

(二)职能性——价值特征群体是组织为了实现共同目标,根据组织运行的程序和专业分工的要求所设置的具体职能单位,每一个职能群体都有其特定的职能目标和职责功能,失去了职能目标和职责功能的群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客观价值,所以实现职能目标、发挥职责功能就成为群体形成和发展的价值体现,而每一个群体的职能目标的轻重、履行职责的绩效也就成为衡量各群体价值高低的客观标准。

(三)多维性——由组织的构成要素和运行程序形成的纵横交织的结构关系,使组织中的群体形成了多维性的表现特征,群体既有纵向的层次区分,也有横向的部门划分,而每一个群体又都处在纵横交织的结构关系的特定结合点位上,由此就形成了群体在组织立体式结构中纵向的一维性、横向的二维性、交叉的三维性等多维性的表现特征。

(四)隶属性——组织中的各职能群体都是以具有明确隶属关系的部门形式存在的,组织对各个职能群体的职能范围、人事编制、物质设施等所属关系都有明确规定,各职能群体都具有区别于其他相关群体而围绕着本隶属系统的职能目标自主运行的部门建制,而群体成员也都有定位于所在群体而有别于其他群体成员的特定隶属关系。

组织行为学 第6章 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 第6章 群体行为

组织 行 为学
是否实际存在

群体规模的大小

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成员彼此的依靠程度


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
群体的需要
正式群体:又称工作群体, 是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 体。 特点:有既定的目标,明确 的责任分工,固定的编制, 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非正式群体:又称自然群体, 它一般是由于某种原因而自 发地形成。 特点:出于自发自愿,有时 影响力很大,值得关注。
组织 行 为学
四、群体互动与群体决策
1.群体内互动
社会标准化效应是 指成员在群体共同 活动中对事物的知 觉和判断,以及工 作的速度和效率趋 于同一化的倾向。
社会致弱效应, 指个体在群体中 所取得的工作成 效比其单独进行 时要差得多的情 况。
群体内互动 出现的效应
协同效应是指群 体活动的绩效水 平将大于个体绩 效水平的简单加 总。
办为止。
组织 行 为学
头脑风暴法 名义群体法
德尔菲法 电子会议法
电子会议法:
1. 参与决策的人员坐在联网的计算 机终端前。
2. 问题通过计算机屏幕呈现给参与 者,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意见输入 面前的计算机终端。
3. 个人的意见和投票都显示在会议 室中的投影屏幕上或者是传递到 其他人的电脑屏幕上。
组织 行 为学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 当个人与其他人一 起工作时,由于他 人的在场而激发了 自己的工作动机, 由此而引发的绩效 水平提高的倾向。
组织 行 为学
2.群体决策技术
互动群体会对群体成员个人形成压力, 迫使他们达成从众的意见,科学的群体决 策技术有助于得到高水平的决策结果。
➢头脑风暴法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 (二)间断-平衡模型
• 群体的形成和变革运作方式的时间阶段上是高度一致的。 研究发现:
• (1)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
• (2)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依惯性进行; • (3)在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发生一次转变,这个转变 正好发生在群体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 • (4)这个转变会激起群体的重大变革; • (5)在转变之后,群体的活动又会依惯性进行; • (6)群体的最后一次会议的特点是,活动速度明显加快。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 (二)间断-平衡模型
• 群体的间断-平衡模型的特点是: • 群体在其长期的依惯性运行的存在过程中, 会有一个短暂的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到来,主 是由于群体成员意识到他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期限 和紧迫感而引发的。如果运用群体形成的五阶段 模型的术语,那就是,群体通过其形成和规范化 阶段的结合而开始存在,接着经历一个效率较低 的执行任务阶段,随后是震荡阶段,然后是一个 高绩效阶段,最后是结束阶段。
意识和归属感。
2、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
系,并以共同的群体目标为其导向。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群体概念包括的含义:
2、群体成员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在行为
和心理所都能够意识到他人的存在。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和情感
上的交流。
5、群体中的成员都能找到一定的角色、地 位,并在行为上达到与角色的认同。
第三节 群体规范与角色
• (三)规范的一般类型:
• 第四类群体规范与资源的分配有关。这类规范设计员 工报酬,困难任务的分配,新型工具和设备的分发等。
第三节 群体规范与角色
• 二、群体规范的形成:

组织行为学群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群体心理与行为

03
群体间心理与行为
群体间的冲突与协调
冲突来源
探讨群体间冲突的来源,包括 资源有限、目标不一致、相互
依赖等。
冲突管理
研究如何通过良好的冲突管理来 改善群体间的关系,包括及时沟 通、尊重对方、寻找共同点等。
协调方式
介绍协调群体间关系的策略和方法 ,如妥协、合作、折衷等。
群体间的合作与竞争
合作价值
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帮 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提高 工作效率和效果。
06
组织文化与心理行为
组织文化的概念与功能
概念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被广泛接受和 遵循的价值观、行为准则、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
功能
组织文化具有引导、凝聚、规范、激励等作用,可以影响组 织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从而影响整个组织的效率和绩效。
塑造
组织文化的塑造需要从员工需求出发,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和规范,不断调 整和优化组织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使其更加符合组织发展的需要。
传播
组织文化的传播需要依靠各种渠道和手段,如领导示范、培训教育、员工活动等 ,将组织文化贯穿到日常工作中,使其在员工中得到广泛的认知、认同和实践。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心理契约的特点
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动态性、隐藏性和非正式性等特点。
心理契约的建立与维护
建立心理契约
组织在招聘、培训和日常管理中,应该注重与员工的沟通和交流,明确彼此 的期望和义务,以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
维护心理契约
组织应关注员工的成长和需求,提供合理的薪酬和福利,营造良好的工作环 境和氛围,以维护员工的心理契约。
分析群体间合作的价值和意义 ,包括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组织行为学群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群体心理与行为

02
群体行为基础
群体沟通与互动
沟通方式
群体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面对面交流、电话、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 ,每种沟通方式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场合。
信息传递
在群体沟通中,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信息的内容、传递者信誉 、接受者理解能力等。
互动关系
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对群体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积极的互动可以增强群体凝聚力和工 作效率,而消极的互动则可能导致群体分裂和效率低下。
组织变革中的群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变革对群体心理的影响
研究组织变革过程中,群体成员的心理反应、情感体验与态度变化。
组织变革中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引导与干预
探讨如何有效引导和干预组织变革中的群体心理与行为,促进组织的平稳变革和 员工的适应性发展。
THANK YOU.
03
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方法
实验法
实验法
实验法是一种在可控条件下研究 群体心理与行为的方法,通过操 纵自变量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 实验法可以控制其他变量的干扰 ,从而准确地测量自变量对因变 量的影响。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实验法的关键环节, 需要考虑实验目的、自变量、因 变量、实验操作流程等因素。实 验设计需要遵循随机化、重复性 、控制等原则,以确保实验结果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要点二
领导力对群体反应的 影响
领导力会对群体反应产生影响。例如 ,一个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领导者可 能会激发群体的热情和动力,提高群 体的绩效。相反,一个不称职的领导 者可能会导致群体成员的消极态度和 低绩效。
要点三
群体反应在领导力中 的作用
群体反应在领导力的形成和变革中起 着重要作用。例如,群体的反馈和建 议可能会促使领导者调整其风格或改 进其决策。此外,群体成员之间的冲 突和问题也可能会促使领导者采取措 施解决这些问题。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1
2
*
概念:群体的凝聚力
01
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群体内成员间的心理亲和力叫群体凝聚力,也称内聚力。 群体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增强群体效能、实现群体目标的重要条件,而且是群体能否存续的必要条件。
02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Page * of 40
成员的同质性
规模的大小
外部影响
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
相似相辅性:相似,就个人方面而言,年龄、学历、性格、兴趣、爱好、容貌等条件相似的人,彼此乐意交往;就社会方面而言,种族、民族、阶级、党派、社团、职业、地位相似的人,彼此乐意交往。相辅,在原则上是不相似,如刚与柔、支配与顺从等因素的结合就是如此。
*
3 群体行为的种类
Page * of 40
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积极行为是指有利于完成组织目标,有利于群体成员成长和进步的行为。反之则是消极行为。
从众(或从众心理)
Page * of 40
从众,又称顺众,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与大多数人的意见发生分歧时,会感到一种群体的压力,当这种压力非常大时,会迫使个体违背自己的意愿,迁就大多数人的意见,而产生顺从群体规范的一种行为。
简言之,从众是在群体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大家保持行为一致的社会心理行为。
01
02
*
Part 2
2
群体行为
1
群体行为的概念
4
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
3
群体行为的种类
2
群体行为的特征
1 群体行为的概念
Page * of 40
群体行为
(注意)
群体行为(group behavior) 是指群体行为主体在组织内进行的活动.我们知道,行为是指特定行为主体的活动。

组织行为学群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4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本章主要内容
4 1 群体的基本概念
4 2 群体行为
4 3 群体动力理论
4 4 信息沟通
4 5 团队建设
导入案例:爱通公司
明娟不再和阿苏说话了 自从明娟第一天到 爱通公司上班;她就注意到了阿苏;阿苏表现得 有点冷漠疏远 开始;她认为阿苏是憎恨她的工 商管理硕士学位;她在公司的快速提升;或者是 她的雄心壮志 但是;明娟决心同办公室里的每 一位同事都处好关系;于是因此她邀请他出去吃 午饭;一有可能就表扬他的工作;甚至还同他的 儿子保持联络 后来关系处得还不错
暗示不是说服;无需讲道理;而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提 示
暗示的两种形态:直接暗示与间接暗示
权威 群体的暗示作用
4 2 群体行为
4模仿
模仿是有意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出类似反映
的行为方式;如模仿他人的行为举止 思维方式 态
度等
模仿的类型:
自发模仿;就是无意识地模仿他人 自觉模仿;即有意识地模仿他人
1什么是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是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
它使成员只能做出为群体所接受和认可的行为
群体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
量;它使群体内每个成员自觉不自觉地保持着与大多数
人的一致性;这个力量就是群体压力
4 3 群体动力理论
2群体压力的作用
第一;群体一致的行为;有助于组织目标的达 成和群体的存在与发展
导入案例:爱通公司
办公室里的关系冷了下来;持续了一个多月;
阿苏也很快就放弃了试图同明娟修复关系的行动;
他们之间开始互不交流;仅用不署名的小便条进行
交流
最后;他们的顶头上司威恩无法再忍受这种冷
战气氛;把他们两人召集到一起开了一个会;我们要

组织行为学 第六讲 群体行为分析

组织行为学 第六讲 群体行为分析

应用:期未考试要到了,小张同学是公认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并是入党积极分子,但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做兼职,学业难免 有所荒废,不敢保证每门功课都80分以上。而学校有规定, 如果学生单科成绩80分以下,将不发展其成为预备党员。这 种情况下,请你帮张同学想想办法。
2、留面子技术the door-in-the-face technique
语言(即说出的话) 7%
可视性的,外表的:55% (非语言的) 眼神 身体语言 手势 面部表情
语调 38% 音频/音调/音量/音质 语速、顿挫 声音的吸引力 声音的可信度
艾伯特.梅拉比安
表:非语言沟通形式
非语言表述
手势
脸部表情
行为含义
柔和的手势表示友好、商量,强硬的手势则意味着: “我是对的,你必须听我的”。
二、诱导人们依从的社会影响技术
1、登门槛效应the foot-in-the-door technique
原指推销员只要能把脚踏进客户的大门,最后就有 可能成功地让客户购买商品,实现推销目的。 社会心理学:用“登门槛效应”泛指一切在提出一 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较小要求,从而诱使 他人对较大要求接受性增大的现象。
三、群体内的竞争合作


工作较为简单,竞争优于合作;工作较为复杂,合作优于 竞争 若群体有明确的目标,则群体合作的工作成绩优于个人竞 争的成绩;若工作本身缺乏内在兴趣,则个人竞争的工作 成绩优于群体合作的成绩
四、合作的条件

目标的共同性 利益的互惠性 行为的协调性 分工的明确性
五、合作策略
副语言
通过非语词的声音 重音、声调的变化 哭、笑 停顿来实现
心理学研究发现,低音频是与愉快、烦恼、悲 伤的情绪相联系的,而高音频则表示恐惧、惊 奇或气愤。 副语言研究者迪保罗的研究发现,鉴别别人说谎 的最可靠线索就是声调。 测谎仪可以通过分析人们说话的节奏,声音的频 率、波长等信息来判断当事人是否在说谎。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群体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群体

2,群体转移

在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群 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或观点。在某些 情况下,谨慎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但是在 大多数情况下,向冒险转移。
三,群体决策技术
• 脑力震荡法(头脑风暴法)、 • 德尔斐法(专家决策法)、 • 名义群体法、 • 电子会议法 。
四、关于凝聚力
二、群体发展的阶段

1、5阶段模型:
• 形成、震荡、 • 规范化、 • 执行任务、中止。
2、间断-平衡模型
• • • • • 第一次会议、 阶段1、 飞越、 阶段2、 结束。
• 3、两种模型的特点及启示:
• 对群体寿命期望及社会涵义
第二节 群体行为的解释
本节内容框图
群体 成员 资源
施加于 群体的 外部条件

关于津巴多的模拟监狱实验(两周、6天)。
• 2,规范
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略)
• 3,规范的形成(略)
• • • • • •
阿希实验
4,规范的作用(略) 5,地位 (略) 6,群体规模和群体构成 (略) 7,群体互动过程 (略) 8,群体任务(略)
第三节 群体决策
主要内容
• • • • 一、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二、群体思维与群体转移 三、群体决策技术 四、关于凝聚力
群体 任务
群体 过程
绩效和 满意度
群体 结构
一、群体的外部环境 条件
• 1,组织战略 • • • • • • • • 利德尔· 哈特:战略是分配和使用军事工具以达到政策目标的 2,权力结构 3,正式规范 4,组织资源 5,人员甄选过程 6,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 7,组织文化 8,物理工作环境
艺术。(科学)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核心课程
第二章 群体行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群体及其特征 群体行为特征 群体绩效 团队管理
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
群体的定义 群体的类型
群体的定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群体(group)是 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组成的、具有 共同关注的目标/任务/活动、在行为上 相互作用、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的个体的 集合。
其它群体行为特征
盲目遵从(blind obedience):由于压 力或长期的行为习惯所导致的、对指令 不做价值判断而予以无条件执行的现象 旁观者冷漠(by-stander apathy):在 紧急情况发生时,由于其它人的在场而 不提供任何帮助的现象
第三节 群体绩效
群体规范 群体结构 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的规模
跨职能团队
跨职能团队(cross-functional teams)把 各种工作领域具有不同知识、技能的员 工组合起来识别和解决共同的问题。跨 职能团队的成员通常来自几个部门,任 务是解决需各个部门共同协作才能解决 的问题。跨职能团队可能会设计与实施 质量改进方案、开发新产品和技术、提 高作业效率或把各个职能联系起来以增 加产品创新、服务创新。
跨职能型
问题解决团队
问题解决团队(problem-solving teams) 致力解决责任范围内的某一特殊问题, 成员的任务是提出解决方案,但采取行 动的权力有限。问题解决团队最经常讨 论的问题是质量或成本问题。成员通常 是某一具体部门的员工,他们每周至少 开一两次会,每次一小时左右。团队有 权执行自己的方案,但执行时不能有涉 及其他部门的重大变化。
第四节 团队管理
什么是团队 团队的特点 团队的类型 团队的创建 高效团队的管理对策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

提高工作效率
01
积极的群体行为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配合,从而提
高工作效率。
增强创新能力
02
具有创新精神的群体行为能够推动组织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机
会,从而提高组织绩效。
提升员工满意度
03
良好的群体行为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满意度,降低员工流
失率,从而有利于组织绩效的稳定和提高。
组织绩效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激励作用
良好的组织绩效可以激励团队成员更加努力地工作,从而形成积 极的群体行为。
导向作用
组织绩效的标准和目标可以为团队成员提供明确的导向,引导团 队形成符合组织要求的群体行为。
凝聚作用
高绩效的组织能够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良 好的群体氛围。
提高组织绩效的群体行为策略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打破信息孤岛,提高协作效率。
群体冲突的解决策略
总结词
解决群体冲突的策略主要包括缓解紧张、促进沟通和协调合作。
详细描述
缓解紧张的策略包括采取中立态度、倾听各方意见和寻求共同点。促进沟通的策略包括建立开放、坦诚的沟通氛 围,鼓励成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协调合作的策略则强调在冲突解决过程中寻求共赢方案,促进群体内部的 协作与配合。
创新团队通常由具备创造力和自主性的成员 组成,他们愿意承担风险,不断探索新的思 路和方法。在创新团队中,群体行为表现为 高度的创新氛围、开放性和包容性,鼓励成 员提出新颖的想法,共同推动创新成果的实 现。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VS
详细描述
虚拟团队是指成员在不同地理位置、通过 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合作的团队。在这种环 境下,有效的沟通工具和技术对于建立和 维护群体行为至关重要。成员需要相互信 任、协作和支持,以克服距离和时间上的 障碍,共同完成任务。

组织行为学-第六单元 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六单元 群体行为
3
2、群体的分类 、
(1)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
假设群体或统计群体: 假设群体或统计群体 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 而划分出来的群体。 实际群体: 实际群体: 指实际存在的群体,这类群体成员之间有实际的 直接或间接联系。
4
(2)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小型群体: 小型群体: 凡是群体成员之间有直接的、个人间的、面对面的接触 和联系的群体,就是小型群体。 大型群体: 大型群体: 指成员之间是以间接的方式(通过群体的目标、各层组 织机构等)联系在一起的群体。
29
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
群体思维或小集团思想( 群体思维或小集团思想(groupthink) ) 美国心理学家杰尼斯(J. Janis)分析了美国历史上若 干重大决策成败的案例后,发现了一种“groupthink” 现象,指“参与一个统一群体中的人们的一种思想作 风,在这个群体中,人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地评价 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重要”。
34
名义群体法
指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 (1)讨论之前,每个人先写下自己的看法或观点。 (2)每人逐次向群体说明自己的观点,一次一个。 (3)群体讨论和评价这些观点。 (4)每人对所有观点进行排序。
35
德尔斐法
这种方法最初由美国兰德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提出, 是一种集中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预测未来事件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
30
群体思维的表现:
(1)决策中出现不同意见时,试图文饰自己的错误坚持自己的观点。 )决策中出现不同意见时,试图文饰自己的错误坚持自己的观点。 (2)对怀疑多数人共同意见的人施加压力; )对怀疑多数人共同意见的人施加压力; (3)持不同意见者为了与多数人一致而保持沉默,避免意见交锋 )持不同意见者为了与多数人一致而保持沉默, (4)造成一致通过的错觉,认为弃权就是赞成。 )造成一致通过的错觉,认为弃权就是赞成。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第一节,群体的定义与类型①群体与群体行为(一)什么是群体:所谓群体就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

这个概念包括以下含义:1、群体是由不同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中的每个人必须遵守群体的共同规范,具有群体意识的归属感。

2、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并以共同的群体目标为其行为的导向。

3、群体成员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在行为和心理上都能够认识到他人的存。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

5、每个群体成员都能够在群体中找到一定角色、地位、并在行为上达到与角色的认同。

②个人为什么加入群体关于加入群体的动机,不是列举一、两种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

一般来说,个人加入群体的最常见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需要;(2)地位需要;(3)自尊需要;(4)情感需要;(5)权利需要;(6)实现目标的需要;③群体发展阶段(1)五阶段模式在本节中,我们对大家比较熟悉的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式和最近的研究发现—间断—平衡模型—进行评术。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人们大都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过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形成。

其特点是,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

第二阶段:震荡。

是群体内部冲突阶段。

第三阶段:规范化。

这个阶段中,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的关系,群体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

第四阶段:有所作为:群体结构已经开始充分地发挥了作用,并已被群体成员完全接受。

第五阶段:中止:因为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许多解释者都带有这样的假设:随着群体的从第一阶段发展到第四阶段,群体就会变得越来越有效。

虽然这种假设在一般意义上可能成立,但使群体有效的因素远比这个模型所设定的因素更复杂。

因此,五阶段发展模型对于我们理解工作群体有时很可能没有多少使用价值。

(2)间断—平衡模型间断—平衡模型的特点是,群体在其长时期的依赖性运动的存在过程中,会有一个短暂的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到来,主要是由于群体成员意识到他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期限和紧迫感而引发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2020/9/26
1
1
Part 1
群体的基本问题
1
群体的概念
2
群体的类型
3
群体的发展阶段
4
群体结构变量
2020/9/26
2
1、群体的概念
群体(group):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 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的集合体。
特征: (1)群体中的个体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 (2)群体中的个体在行为上相互作用; (3)群体中的个体在角色上有适当分工。
2020/9/26
5
群体的基本类型
群体
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
命令型群体 任务型群体 利益型群体 友谊型群体
2020/9/26
6
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 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 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一致性; • 具有自然涌现的群体领袖; • 具有自然形成的群体规范; • 具有内部灵敏的信息沟通渠道
2020/9/26
以及成员与群体目标的
一致程度。
影响因素:
1. 成员的同质性
2. 群体规模
3. 外部影响
4. 群体地位
5. 目标的达成
6. 领导要求
2020/9/26
21
凝聚力对群体生产力的影响
凝聚力






高生产率
生产率水平 中等
致 性

低生产率
生产率水平 低到中等
2020/9/26
22
群体士气
• 群体士气是指群体中存在一种齐心协力、高效率 地进行活动的精神状态。
• 士气高昂的群体具备的特征(D.Krech):
(1)群体的团结来自于内部的凝聚力,而不是来自于 外部的压力;
(2)群体成员没有分裂为敌对的小团体的倾向;
(3)群体本身具有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和处理内部冲 突的能力;
(4)各成员间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5)每一成员都有明确掌握群体的共同目标;
(6)各成员对群体的目标及领导者持肯定的态度;
(7)各成员承认群体的存在价值,并具有维护此群体
继续存在的倾向。
2020/9/26
23
生产效率与群体士气的关系
A
B



C

2020/9/26

生产效率

24
从众行为
从众 个体在群体的引导或压力
之下,观念或行为朝向与多 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
从众的表现 表面顺从,内心接纳 表面顺众,内心拒绝 表面不服,内心接纳
2020/9/26
16
群体规模与工作效率
• 群体规模应视群体任务 性质而定,任何群体都 有上下限。
• 当人数到达一个度时, 效率最高,而超过这个 度,效率会急剧下降。
2020/9/26
其它结论: • 成员为奇数的群体比成员为偶数的群体更受欢迎。 • 7人或9人群体在执行任务时,比更大一些的群体
或更小一些的群体都更有效。
• Kurt Lewin 创始 • 一个人的行为(B),是个体内在需要(P)和环
境外力(E)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用函数式 B=f(P,E)来表示。 • 群体领导方式动力 • 群体结构性质动力 • 群体组织形式动力 • 群体公约动力
2020/9/26
20
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
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
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
2020/9/26
27
绩效
2020/9/26
社会懈怠
社会懈怠 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
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 更努力的倾向。
群体规模
出现原因 (1)社会评价的作用 (2)社会认知的作用
28
避免社会懈怠的策略
2020/9/26
3
人们为什么会加入群体?
• 安全需要 • 地位需要 • 自尊需要 • 情感需要 • 权力需要 • 实现目标的需要
2020/9/26
4Leabharlann 、群体的类型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 的、职务分配很明 确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
既没有正式结构, 也不是由组织确定, 是为了满足社会交往 的需要自然形成的群 体。
2020/9/26
25
从众行为
产生从众的原因 • 克服偏离焦虑 • 行为参照
2020/9/26
影响从众的因素 • 情境的确定性程度 • 个体公开意见的程度 • 个体的个性特征 • 群体的特征
26
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 个体参与群体行为,其
原有的个性特征完全埋没 在群体之中,成为“没有 个性”的个体。
产生原因: 群体成员匿名性 群体责任模糊性
角色同一性
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 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角色冲突
个体面临多种角色期 待时的情境。
2020/9/26
13
群体结构 – 规范
规范
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 一些行为标准。
群体规范的类型: • 绩效规范 • 形象规范 • 社会约定规范 • 资源分配规范
2020/9/26
群体规范的形成: • 先例 • 从其它情境中借鉴 • 有影响力的成员的表述 • 群体历史中的重要事件
14
群体结构 – 地位
地位 别人对群体或群体成员的
位置或层次的一种社会性的 界定。
群体规范
地位公平
群体成员地位
文化
2020/9/26
15
群体结构 – 规模
• James小群体的人数2-7人 • 3人?7人?12人?20人?30人? • 群体规模增大,可能要考虑的问题:
→群体资源增加,但这些资源并不一定是有用的资源; →群体人数多,成员参加活动和得到奖励机会减少; →越需要做大量的组织工作,以协调成员的活动; →群体成员之间的冲突也会增多; →成员之间彼此了解的程度就会越低。
17
群体结构 – 构成
群体构成 群体成员在年龄、性别、
教育水平、社会经验、能 力、个性、价值观等方面 具有共同性的程度。
同质性群体 异质性群体
2020/9/26
18
2
Part 2
群体行为特征
2020/9/26
1
群体动力论
2
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士气
3
从众行为与去个性化
4
社会助长与社会懈怠
19
群体动力论
• 角色 • 规范 • 地位 • 群体规模 • 群体构成
2020/9/26
11
群体结构 – 角色
角色
人在某种社会情境种 的一系列典型的行为特 征。
角色认知
个体对于自己在某 种环境下应该作出的行 为反应的认识。
角色期待
在一定的情境中某 个角色应该做出什么样 的行为。
2020/9/26
12
群体结构 – 角色(续)
7
3、群体的发展阶段
➢形成(forming)阶段 ➢震荡(storming)阶段 ➢规范化(norming)阶段 ➢执行任务(performing)阶段 ➢中止(adjourning)阶段
2020/9/26
8
群体发展的阶段
2020/9/26
9
间断-平衡模型
2020/9/26
10
4、群体结构变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